穆姓为什么那么少?
穆姓约占全国汉族 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三。
穆姓du在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历 史上名人 辈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穆姓在宋朝人编的《百家姓》中排 98位,在当今人口统计中排第230位。穆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2009年1月为止,穆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姓氏排名中未进入前二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九十八位门阀,人口约五十五万三千余,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035%左右。
我国的穆姓,是商汤的后裔。这一点,有《姓纂》上的记载足资证明:“宋穆公之后支孙氏焉,汉楚元王友有穆生,或作缪,亦音穆,河南。”换言之,穆姓是由“以王父字为氏”而来,推溯起来后世的宋氏,实际上谊属兄弟。 实际上,我国的穆姓人士,历来虽不多见,但姓氏来源的头绪却不少,除了源自商汤的汉族后裔之外,还有南北朝时有北魏王朝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代族丘目陵氏,以及300年前清入主中原以后,许多满族旗人的改姓为穆。关于1500年前代族改姓为穆的情形,唐代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中记述:“代人,本姓丘目陵氏,代为部落大人,为北人八族之首,孝文迁洛阳改为穆氏。”所谓“北人八族之首”的代族,实际上就是北魏的前身,也属于鲜卑族。 唐代的肃宗时期,“杨、穆、许、李”被目为4个大的世家,其中穆家的光辉,是由当时的侍御史穆宁所创,而由他的4个儿子发扬光大。据传,穆宁最成功的地方,是他家法,他严撰家令,训谕诸子,结果4个儿子都德性和粹,每一个都在朝廷上出人头地,分别高官为御史丞、监察御史等,显见穆氏家法的成功。
穆宁:唐朝人,累官秘书监。穆宁家教很严,让儿子从小熟读礼法,要求儿女一言一行不可失礼
穆修:宋朝人,大中祥符年间,赐进士出身。累官颍州文学参军。
穆相:明代沂水令。正德年间进士。抗言直谏,人称“真御史”。
穆提婆:陆令萱之子,本姓骆,因母为齐后主乳母而得宠于皇后穆昭仪,奏引入侍,并赐穆姓,拜官左丞相。
穆嬴:著名春秋时期晋襄公夫人。
穆生:西汉鲁人,籍贯、字号均不详。著名汉朝初期大臣。
穆崇:代人(山西大同)。著名南北朝时北魏大臣。
穆观:字闼拔,穆崇次子;代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大臣。
穆寿:穆观之子;代人(山西大同)。著名北魏大臣。
穆罴:穆崇之孙;代人(山西大同)。著名北魏大臣。
穆亮:字幼辅,初字老生。著名北魏尚书令。
穆子容:著名北魏司农卿。
穆头:著名北魏尚书。
穆璌:著名宋朝湖北提刑。
穆绍:字永业,穆亮之子。著名北魏大臣。
穆修己:著名唐朝诗画家。
穆赞:字相明,穆宁之子;河内人(河南)。著名唐朝大臣。
穆质:穆宁之子;河内人(今河南)。著名唐朝大臣。
穆孔晖:字伯潜,号玄庵;东昌府区人。著名明朝理学家。
穆生华:回族,又名穆三;甘肃平凉人。著名清朝时期伊斯兰教哲赫林耶门宦阿訇。
穆占:满族;满洲正黄旗人。著名清朝将领、大臣。
穆桂英;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之一
穆姓的来源和历史:
1、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宣王的弟弟子和,属于以谥号为氏。“穆”是古代帝王诸侯逝世后的谥号,是“布德执义,中情见貌”的意思(贤良,和气)。按周礼规定的宗庙制度,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系由子传,因此“穆”还具有“血脉世系延传”之意。
2、源于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藏族”,是汉语的称谓,在藏语中称为“博”,藏民族自称为“博巴”。
“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别有不同的称谓,西藏阿里地区的藏族自称为“兑巴”,西藏日喀则地区的藏族自称为“藏巴”,西藏拉萨地区的藏族自称为“卫巴”,四川西部地区的藏族自称为“康巴”,而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区的藏族则自称为“安多娃”。
3、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拓拔部丘穆陵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代北八族”之首为丘穆陵氏,即鲜卑拓拔部核心八部之一,为北魏王朝贵族之首。
4、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穆氏,主要来自穆斯林伊斯兰教经名首音,如经名“穆萨”、“穆罕默德”、“穆罕麦”、“穆八剌沙”都可取“穆”。
5、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鄂温克族穆鲁氏,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uruHala,汉义“梁”。
福建泉州温陵穆氏族谱,(清)吴启芳纂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福建省泉州市晋邑沪江山头穆朝宗处。
贵州遵义穆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末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贵州省博物馆。
四川巴南穆氏族谱,(现代)穆礼成编修,1997年胶印本一册。原稿现被收藏在重庆市巴南区鱼洞街道。
穆姓为什么那么少?
本文2023-11-10 17:01:1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51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