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姓详细资料大全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桑姓详细资料大全,第1张

桑姓是一个历史悠久,姓源复杂的姓氏,历史可以上溯至远古少昊时代。目前桑姓人口列全国第二百八十六位。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桑姓 源流一 :源于神农氏 源流二 :源于己姓 源流三 :源于嬴姓 姓氏源流,源流一,源流二,源流三,源流四,源流五,源流六,源流七,得姓始祖,迁徙分布,郡望堂号,郡望,堂号,历史名人,桑弘羊,桑钦,桑虞,桑维翰,桑怿,桑哥,桑调元,桑春荣,家谱文献,字辈排行,宗祠通用联,四言通用联,六言通用联,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神农氏,出自炎帝之妻桑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神农娶承桑氏,亦作桑水氏,其后有桑姓。” 相传,神农氏娶了桑氏之女(桑水氏即听訞)作为自己的妻子,他们的后代中即有人以桑为姓氏,称桑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于己姓,出自穷桑氏(金天氏)少昊的后代,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谱》、《万姓统谱》等记载:“黄帝裔孙少昊穷桑氏之子孙以桑为氏。” 穷桑氏,即少昊,己姓,名挚,字青阳,号金天氏,是远古时期东夷族的部落联盟首领,后人为了有别于太昊氏,故称其为少昊、或少暭。因其在穷桑登上了帝位并都于穷桑,故又称穷桑氏。 在少昊的后裔子孙中,又一部分族人以地名称号作为姓氏,称为穷桑氏,后来省文简化为单姓桑氏、穷氏。 桑氏族人大多尊少昊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公族公孙枝,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根据《姓苑》记载:“秦公孙枝,字子桑,其孙以王父字为氏。” 春秋时期秦国公族有叫公孙枝,在秦穆公执政时期担任秦国的大夫,他的最著名的贡献,就是向秦穆公荐举了原虞国的大夫虞奚。在公孙枝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子桑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桑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桑氏正宗。 源流四 源于姒姓,出自战国时期古桑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姓考》记载,春秋时期有个古桑国,亦称桑干国(今山东陵县),是依附于鲁国的一个小诸侯国,国君为大禹的后裔子孙,史书甚少记载。 在战国后期的周郝王十年(前305年),桑君起而反抗秦国统治,因此被秦昭襄王破国,桑君被诛。在桑国灭亡后,其王族子孙以及国人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桑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桑果尔氏,亦称索罗噶尔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olongar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桑果尔氏多冠汉姓为桑氏、索氏、罗氏、尔氏等。 源流六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乌库理氏,亦称乌色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乌古伦部,满语为Ukuri Hala,汉义“细鳞鲮鱼”,世居黑龙江两岸,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桑氏、商氏、刘氏、乌氏、李氏、讷氏等。 ⑵满族夸尔达氏,亦称夸尔那氏、夸哈那氏,满语为Kuwarda Hala,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所冠汉姓即为桑氏。 ⑶满族萨玛尔吉氏,亦称萨马尔基氏,满语为Samargi Hala,世居虎尔哈布尔哈村(今黑龙江牡丹江流域)、索伦(今黑龙江嫩江市以西广大地区)、松花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桑氏。 ⑷满族塞楞吉氏,亦称萨基氏,满语为Sailgi Hala,世居塞楞吉石赫寨(今黑龙江下游右岸),所冠汉姓即为桑氏。 ⑸满族商佳氏,亦称尚佳氏,满语为Sa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海西女真,世居鄂和(今内蒙古莫力达瓦旗额尔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桑氏、商氏等。 源流七 源于彝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彝族桑氏,源出古老的食桑氏部落,就是在史籍《山海经·海经·大荒南经》中记载的“蜮山者,有蜮民之国,桑姓,食黍,射蜮是食。有人方扜弓射黄蛇,名曰蜮人。” “蜮”,就是传说中的“含沙射影”,“蜮人”,就是指“南蛮彝”;而“桑姓”在史籍《御览·南蛮六》中注释为“食桑”,实际上就是古代彝族的先民之一,统称食桑氏,早年分布在蜮山(今湖北宜都宋山)。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该部落头人流改为汉姓桑氏,其后裔子孙及其部分族人随称桑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神农妻桑氏、少昊帝、公孙枝、桑国。 迁徙分布 历史上桑姓的迁徙与分布 宋朝时,桑姓大约有4万5千人,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江苏等地。陕西为桑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桑姓总人口的43%。明朝时,桑姓人口急剧减少,大约有1万4千人,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河南、浙江、河北、安徽、山西,这六省大约占桑姓总人口的93%。江苏为桑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桑姓总人口的43%。 当代桑姓的分布与图谱 当代桑姓的人口大约有26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1%,排在第二百五十九位大姓姓氏。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桑姓人口的增加率呈V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湖北、黑龙江、安徽、江苏、山西、山东、河北,这八省大约占桑姓总人口的64%。河南为当代桑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桑姓总人口的20%。桑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河南、山东大部、江苏北部、安徽西部和北部、江西北部、鄂陕大部、重庆北部、四川中部、甘肃东部、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和东北、辽吉大部、黑龙江、内蒙古东北、新疆西北,云南西南,桑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6%以上,有的达到02%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49%,居住了大约62%的桑姓人群。在苏皖赣中部、湖北北部、川渝大部、云南中部、贵州西南和北端、甘肃东南和中部、宁夏大部、内蒙古中部、陕晋北部、冀京大部、天津、山东北端、辽宁东北、吉林东南,桑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4%一006%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72%,居住了大约22%的桑姓人群。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泉源乡桑寨,始于南宋末年。有桑姓300多人,被奉为山东东部、南部及江苏东部、北部桑姓的发源地。据郯城县志记载,南宋末,桑姓来此立村,得名桑寨。 郡望堂号 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黎阳郡:西汉高祖年间设黎阳县,属冀州魏郡,这是濬县设县之始,治所在大伾山东北。王莽时改名黎蒸,东汉恢复黎阳县名。东晋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晋太元十四年(己丑,公元389年)属黎阳郡,黎阳县属汲郡。北魏孝昌年间(公元523~528年)分汲郡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魏天平元年~武定八年(公元534~550年)间置黎州,辖黎阳郡。北齐废黎州,北周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复置黎州,辖黎阳郡。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黎州、黎阳郡并废,黎阳县属卫州。隋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黎州,辖黎阳县。隋大业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废黎州,黎阳县属汲郡。唐朝武德二年(乙卯,公元619年)置黎州总管府,辖殷、卫、澶、洹四州。唐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置总管府,黎州属相州都督府。唐贞观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废黎州,黎阳县属卫州。宋朝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年),置通利军,治所在今大伾山与紫金山之间,辖黎阳县。宋天圣元年(癸亥,公元1023年)改安利军,治所迁至浮丘山西。宋熙宁三年(庚戌,公元1070年) 废军,黎阳县属卫州。宋元佑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复置通利军,辖黎阳县。宋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年)军升为濬州,治所在浮丘山巅,辖黎阳县。金国皇统八年(戊子,公元1148年)改濬州为通州。金天德三年(辛卯,公元1151年)复名濬州。明朝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农历4月,降州为县,始称濬县,治所迁至浮丘山东北平坡。清朝顺治元年(甲申,)濬县属大名府,清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属卫辉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3月,废府设道,濬县属河北道。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废道改行署。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改属第十三行署。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秋,濬县抗日民主 建立,属冀鲁豫边区行署。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民国濬县 改属第四行署。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濬县全境解放。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濬县民主 改为濬县人民 ,属平原省安阳专区。1952年11月15日撤销平原省。12月1日,濬县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1958年4月18日,撤销安阳专区,濬县划归新乡专区。1961年12月19日,恢复安阳专属,濬县归安阳专署。1970年安阳专区改为安阳地区。1983年 10月撤销安阳地区,改设安阳、濮阳两个市。濬县属安阳市。1986年1月18日,国务院批准将濬县划归鹤壁市。1986年,濬县辖十乡一镇,即城关乡、善堂乡、王庄乡、屯子乡、白寺乡、钜桥乡、大赉店乡、卫贤乡、小河乡、新镇乡和城关镇。1992年4月24日,河南省民政厅批覆,撤销善堂乡、大赉店乡,设立善堂镇、大赉店镇,实行镇管村体制,原辖行政区域不变。1995年6月12日,省民政厅批覆,同意撤销新镇乡、小河乡,设立新镇镇、小河镇。1997年7月15日,省 批准,将濬县大赉店镇划入鹤壁市郊区。1997年12月29日,屯子乡撤乡建镇。1998年10月8日,钜桥乡撤乡建镇。2000年末,濬县辖六镇四乡,即城关镇、善堂镇、屯子镇、钜桥镇、新镇镇、小河镇和城关乡、王庄乡、白寺乡、卫贤乡。 堂号 河南堂:以望立堂。 黎阳堂:以望立堂。 淮翼堂:明朝的时候,桑世杰被封为秦淮翼元帅,连克镇江以东诸州县,判行为枢密院事。 枢密堂:同淮翼堂。 永顺堂:道光进士桑春荣一支。 铁砚堂:铁砚堂、穿砚堂、磨砚堂均属于一支,都是奉桑维翰为先祖,取桑维翰“铁砚磨穿”、立志不移的典故。 典源:《新五代史》卷二十九〈晋臣传·桑维翰〉

桑维翰字国侨,河南人也。为人丑怪,身短而面长,常临鉴以自奇曰:「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慨然有志于公辅。初举进士,主司恶其姓,以「桑」「丧」同音。人有劝其不必举进士,可以从佗求仕者,维翰慨然,乃著日出扶桑赋以见志。又铸铁砚以示人曰:「砚弊则改而佗仕。」卒以进士及第。晋高祖辟为河阳节度掌书记,其后常以自从。 释义:五代时期,桑维翰一心想考取进士,第一次因主考官迷信,桑与丧同音而没录取,第二次他写《日出扶桑赋》大赞扶桑,结果还没录取。朋友劝他想别的法子做官,他定制一块铁砚,说只有磨穿它后才会想别的办法去做官。最终还是考取了进士。后遂以“铁砚磨穿”等形容立志不移,持久不懈。 四知堂:资料有待补充。 启后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历史名人 桑弘羊 桑弘羊(前152-前80),汉臣。洛阳人。出身商人家庭,自幼有心算才能,十三岁入侍宫中。自元狩三年(前120)起,终武帝之世,历任大司农中丞、大司农、御史大夫等职,与担任大农丞的大盐铁商东郭咸阳、孔仅二人深得武帝宠信。元狩年间以后,在桑弘羊的参与和主持下,先后实行了盐、铁、酒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统一铸币等经济政策。此外,还组织了六十万人屯田戍边,防御匈奴。这些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暂时缓解了经济危机,史称当时“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桑弘羊以此赐爵左庶长。武帝后元二年(前87),桑弘羊由搜粟都尉迁任御史大夫,与霍光、金日、上官桀四人同受遗诏辅佐昭帝。始元六年(前81),昭帝召集各地贤良文学至长安,会议盐铁等国家大事。贤良文学反对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等与民争利的政策,力主改弦更张,桑弘羊与之展开辩论。由于桑弘羊的坚持和封建国家财政方面的需要,当时除废止酒类专卖改为征税外,盐铁官营等各项重要政策仍沿袭不变。次年,桑弘羊因与霍光政见发生分歧,被卷入燕王旦和上官桀父子的谋反事件,被处死。 桑钦 桑钦,汉学者。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字君长,尝从平陵涂恽受《毛诗》,今世传之《水经》三卷,旧题桑钦撰。 桑虞 桑虞,十六国后赵将领。字子深,魏郡黎阳(今河南濬县东北)人。桑冲子。少以至孝见称。后出仕后赵石氏,历武城令、祝阿太守,累迁宁朔将军、青州刺史。 桑维翰 桑维翰(898-947),五代后晋臣。字国侨。洛阳人。随石敬瑭历数镇。后唐末帝李从珂疑敬瑭,敬瑭遂反,命维翰作书致契丹主耶律德光求援,请结为父子,割地称臣。维翰又赴契丹见德光,德光乃决意出兵助敬瑭。清泰三年(936)十一月,契丹立敬瑭为大晋皇帝,敬瑭即以维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知枢密院事。天福四年(939),维翰出为相州节度使,移镇兖州(今属山东)。镇州节度使安重荣建议联合吐谷浑抗契丹,维翰力言不可。七年,石敬瑭死,侄重贵立,是为少帝(又称出帝),召维翰为侍中。维翰使人对少帝说:欲制契丹、安天下,非用维翰不可。少帝乃以维翰为中书令兼枢密使。维翰权势显盛,颇受贿赂。少帝怒,罢维翰为开封尹。开运三年(946),契丹军南下,德光入恒州,命降将张彦泽先入开封,致李太后书,促速降,并召维翰至军前。维翰原主张结好契丹。因此少帝不愿让他见契丹主,张彦泽又贪其家财,遂承少帝之意杀维翰,以维翰自缢告于德光。 桑怿 桑怿(-1041),北宋将领。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勇力过人,善于剑及铁简,有谋略。举进士不中,补耆长。捕盗有功,擢右班殿值。复有功,枢密吏求银方予请功,怿说:“用贿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亦不如此。”赵元昊入寇,参知政事宋庠荐其有勇略,迁内殿崇班、鄜延路兵马都监。后徙泾原路,屯镇戎军,与任福遇敌于好水川,力战而死。 桑哥 桑哥,元臣。通各族语言,曾为西蕃译使。至元中为总制院使。二十四年(1287)任尚书平章政事,改行中书省为行尚书省,六部为尚书六部。变更钞法,颁行“至元宝钞”。二十五年置征理司,清查仓库诸司,又遣人理算江淮、江西等六省钱谷。升尚书右丞相,兼宣政使,领功德使司事。二十六年又增盐、茶、酒醋等课。他任意铨调内外官,授官的大小,均以贿赂多少行事。二十八年受其他官吏弹劾,下狱被杀。 桑调元 桑调元,清臣、学者。字弢甫。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桑天显之子。从学于劳史,研习性理之学。雍正十一年(1733),钦赐进士,授工部主事。先后主持九江濂溪书院及滦源书院,辟余山书屋,宣扬劳史学说。 桑春荣 桑春荣(-1882),清臣。直隶宛平(今属北京)人,字柏侪。道光进士。道光二十二年(1842)任河南道监察御史,掌四川道监察御史。继任云南临安知府,调任云南府知府。曾镇压属境回民反清起义,擢迤南道咸丰元年(1851)兼署盐法道,督办官钱局,简化章程,禁止苛征,商民称便。三年授贵州按察使,次年授云南布政使。五年升任巡抚,兼署云贵总督。因镇压广西天地会起义屡遭失败,被劾,九年任内阁学士。英法联军进犯北京,奉命督办直隶、顺天团防事宜后任刑部户部右侍郎。同治十一年(1872)授刑部尚书日夕研读历代律例和清代刑律,亲自审理积案。后病死。 其他桑姓名人有 三国魏音乐家桑馥; 西晋大臣桑冲; 唐大臣桑道茂; 五代后晋将领桑汉颙; 明大臣桑乔,将领桑世杰、桑敬,学者桑悦、桑学美、桑日升,剧作家桑绍良,诗人桑贞白; 清将领桑赛、桑额等。 近当代桑姓名人有政治家桑珠、桑逢文、桑结加,化学雷射专家桑凤亭,土壤专家桑以琳,临床药理学家桑卫国,医药学家桑国卫,民族学家桑耀华,经济学家桑恒康,历史学家桑兵、桑润生、桑秀云,图书馆学家桑健,现代文学研究专家桑逢康,作家桑地、桑新华,诗人桑恒昌,作曲家桑桐,钢琴教育家桑叶舟,书法家桑凡,美术家桑吉雅,记者桑布,豫剧演员桑殿杰,体操运动员桑兰,羽毛球运动员桑洋,桌球运动员桑亚蝉,跳水运动员桑雪,演员桑可舟,登山运动员桑珠等。 桑世昌:淮海人,宋朝时期著名学者,陆游的亲戚,编辑有回文类聚,著作有《兰亭考》。 桑容:字文耀,常熟人。明代画家,著有《竹窗集》。 家谱文献 浙江鄞县桑氏副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邱补轩纂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铁砚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桑氏宗谱,(清)陈云衢纂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桑氏副谱,(清)沈守梅纂修,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桑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初期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桑氏宗谱六卷,(清)桑金荣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启后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余姚司前桑氏家谱八卷,(民国)桑庭富、桑肇岐等纂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一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海虞桑氏世谱,(民国)桑向荣、桑饮纂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铅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常熟海虞桑氏世谱,(民国)桑向荣编,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铅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熟市图书馆。 山东日照五莲桑氏世谱,(民国)桑富编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宜兴梅子境桑氏宗谱六卷,(民国)桑海山纂辑,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启后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邵阳桑林杨氏三修族谱,(民国)杨世崇等修,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四知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鄞县鄞东桑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两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字辈排行 山东沂河桑氏字辈:“茂盛福元本庆志申远” 山东菏泽桑氏字辈:“行大道守事业全忠孝重仁义希圣贤(娴)”。 山东淄博沂源寿光分支字辈:“…成元文运恒德昌…”运为第22世子孙 山东兖州桑氏字辈:“緖传书建文兆介恩”。 山东泰安桑氏字辈:“福廷久,永可太之文,玉成园荣传,岐阳逢胜运,兆秀余蓝田,录自登征顺,鸿云洛纪先”。 山东泰安桑氏字辈:“荣传岐阳逢胜运兆”。 山东淄川桑氏字辈:“廷学道成明振国永泰昌庆宗忠贤杰礼治同安春”。 山东武城桑氏字辈:“立明同兆大世永成汝峰恒念先德广敦厚宗延昌兴华君英信健国晓安泰伟文继毅鹏守庆正荣祥”。 山东阳谷桑氏字辈:“有兴长传继广”。 山东滕州桑氏字辈:清怀延会有,学洪德广全成宪为正明,齐繁传英纯,立志显春茂,同宗永长存。 黑龙江佳木斯桑氏字辈:“……旭清洪……” 江苏沛县桑氏字辈:孝玉继宝文,元建洪茂纯成宪为正明,齐繁传英纯,立志显春茂,同宗永长存。 江苏宜兴桑氏字辈:“泽忆齐恒惠懿炜铿轨骧明清望汝廷锦友甲海兆祖景天大松孟宗龙凤履德根志荣麟”。 江苏扬州桑氏字辈:“绍运开巨建立嗣延克守明训起居思念敦信睦友能作可为既恭必敬以学册传俊英彦达志远允嘉攸也久之积厚应昌”。 江苏赣榆桑氏字辈:“仁义礼有广继修彦成章节爱廉明厚”。 江苏东海桑氏字辈:“一陵中庭远,山良月浩秀”。 江苏无锡桑氏字辈:“一本万利合之(芝)乃盛(圣)”。 江苏镇江桑氏字辈:“道恒龙琪” 安徽固镇、凤阳、宿州桑氏字辈:“朝凤玉英贤,三元多康泰,世至锦襄廉”。 安徽六安、霍丘、寿县桑氏字辈:“万(家瑞)世(学克泽)永兴(协)隆”。 安徽合肥、湖北公安桑氏字辈:“天作贤良茂子(梓)慈(池嗣) ”。 湖北广水桑氏字辈:“文正大光……天国文章永” 湖北公安桑氏字辈:“贤良茂子嗣大有前”。 浙江宁波桑氏字辈:“学志坚修史炳”。注:1998年7月22日在第四届美国友好运动会中受伤瘫痪的著名运动员桑兰就是该支,炳字辈。 浙江余姚桑氏字辈:“本根厚植发自司城蟠荫广甸柯干滋生耕读事业忠孝性情雍和朴实长保家声”。 江西九江桑氏字辈:“泽道德龙昌家培”。 江西修水、九江桑氏字辈:“忠龙昌佳……” 新疆昌吉桑氏字辈: 桑权支派:“泰胜康广……” 桑维义支派:“清祥誉堂礼”。 桑生辉支派:“材田光福鬼元云华”。 桑国新支派:“峰刚忠兵军强平栋林龙瑞坤”。 桑旭成支派:“东升延磊亮”。 重庆合川桑氏字辈:“贤良茂子嗣大启前微声名远”。 天津静海桑氏字辈:“玉荣仲绍广”。 河南安阳桑氏字辈:“树玉富贵祥”。 河南鹿邑桑氏字辈:“云红大仁召发守令闲”。 河南淮阳冯塘桑氏字辈:”金井春长志令德“。 安徽太和桑氏字辈:“凤殿(怀)文传士,泽首庆德修”。 安徽合肥桑氏字辈:“锦朝仁国仕天” 安徽亳州桑氏字辈:“国朝章(献)天(士或金)大守志” 安徽太和县原墙镇桑氏字辈:“玉庆华永兴继……” 河南方良河桑氏字辈:“如本清生和春景艳” 资料有待补充。 宗祠通用联 四言通用联 法行平准;赋著扶桑:上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大臣桑弘羊,洛阳人,出身商人家庭。汉武帝时,官治粟都尉,领大司农,制定、推行盐铁酒类的官营专卖,设立平准、均输机构控制全国商品,从富商大贾手中夺回盐铁和贸易的控制权,增加了 的收入。又积极主张抵抗匈奴贵族的攻扰,反对和亲政策,曾组织六十万人屯垦,以防御匈奴袭击。汉昭帝幼年即位,他与霍光、金日殚共同辅政,任御史大夫。汉始元年间,召开盐铁会议,坚持盐铁官营政策。下联说五代时期洛阳人桑维翰,字国侨,因相貌丑陋,又姓桑(古与“丧”同音),考进士时几次被主考官刷下,有人劝他改姓或改业,他铸了个铁砚,对人说:“这个砚磨穿了,我就改业!”并写《日出扶桑赋》以表示心志。后唐同光年间终于中了进士,任石敬瑭的掌书记,又帮他称帝。后晋时,官集贤殿大学士、枢密院使等职。 旌常载绩;文阵称雄: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桑世杰,与俞通海等结水寨于巢湖,为宋太祖所抚,后攻江阴石牌寨,没于阵。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桑悦,明成化年间举人,敢为大言以凌人。 六言通用联 矢志磨穿铁砚;同居雍穆闺门:上联典指后晋朝时期的桑维翰屡试不第,铸铁砚示人曰:“砚穿则改业。”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桑虞五世同居,闺门雍穆。

一、姓氏源流

蓝(Lán)姓源出有三:

1、出自芈姓。春秋后期,楚国有个大夫叫亹,因任蓝县尹(在今湖北省荆门县东),又称蓝尹亹。蓝尹亹的后代子孙以“蓝”为姓。

2、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受命为蓝(即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君,他的后代遂以封邑地名为姓,称蓝姓。

3、出自赐姓。据《蓝氏族谱》则将得姓追溯到更遥远的年代,族谱载,蓝姓的受姓始祖是昌奇公。“昌奇公为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临诞时有熊国君贡秀蓝一株,帝甚喜,因赐姓曰蓝,赐名曰昌奇,后分封于汝南,遂以此地名为郡,后子姓蕃衍,遍处雍、青、徐、荆、益、冀、幽,布甲天下,今之蓝姓皆公遗裔”,汝南堂名源此。当代不少地方,习惯上把蓝姓与兰姓混为一谈,即把蓝字作为兰字的简化字使用。事实上,古蓝姓与兰姓,在历史上完全是两个姓氏,蓝姓出自嬴姓,另有自己的血统源流。兰姓出自姬姓,是春秋时郑国公族的后代。

得姓始祖:昌奇公。据《蓝氏族谱》载,蓝氏为炎黄子孙,第一代昌奇公生于帝喾二十二年,即公元前2738年,时以秀蓝赐名,分封为汝南郡(河南省新郑县)火旺公。历年蓝氏兴旺,代代有名人,子孙遍及全国海外。至十代善公助夏禹治水。授以“牧”都安邑。遂住安邑(山西省安姨县),嗣后,蓝氏子孙又徙迁陕西,隐居长安,甘肃陇西县,湖广荆州、江苏上元县,今南京市朱紫坊。蓝氏后人尊昌奇公为蓝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蓝姓在大陆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是在台湾是第六十六大姓。对于蓝姓的起源,古书中未有十分详尽的记载,最早出现是在战国时期,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受封于蓝田(今陕西省蓝田),人们称他为“蓝君”。可能是他的后代子孙以封地名中的“蓝”为姓。古书记载战国时中山有大夫蓝诸,蓝姓郡望中山,可能与此有关。但是,具体如何,古书中没有详细记载。蓝姓现多被误写成“兰”姓,但是,两者起源并不相同。蓝氏有悠久的氏族历史。据闽、粤、赣各地《蓝氏族谱》载:“炎帝号曰神农,乃始祖也,十一世传至榆罔(据《三皇本纪·补史记》考:神农纳奔水氏之女为妃,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故榆罔应为神农之第四传,原《蓝谱》所记帝榆罔为十一传,这在辈序上有出入),迁空桑(今山东省曲阜县),徙涿鹿(今河北省涿州市)时,有熊国君贡秀兰一株,值帝后宫降生一子,帝甚欢悦,以贡兰赐姓蓝取名昌奇,及长分封汝南,遂以此地为郡。”继后,随朝代更迭,后裔因受历代战火影响,或受封随居,或寻找新的生存之路,自北向南搬迁蕃衍。唐中宗天授元年(690)传至108世明德,任扬州节度使,宦游金陵,自北豫迁建康(今江苏省江宁市),居上元县朱紫坊,为江南开基1世祖。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江南15世(受姓122世)吉甫,遭金人之乱,弃建康句容,奔闽居福清五福乡,为蓝氏入闽始祖。广东省潮汕蓝氏大多是明清时从漳浦迁入的,漳浦的蓝姓种玉堂则是由蓝元晦于明初由江西迁居漳浦亭岭下尾后开创的。蓝元晦被追认为种玉堂三世祖,其祖蓝炯为一世祖,父蓝琛为二世祖。蓝元晦生三子:长子庆福(四世)居苌坑(今赤岭),为漳浦蓝姓始祖;次子庆禄,迁蓝教(今隆教),为龙海蓝姓始祖;三子庆寿,迁居广东大埔河廖(今湖寮),分支又迁饶平蓝屋村。据蓝氏族谱记载实际来源于畲族的创世传说,远古盘瓠的次男蓝光辉,封护国侯,处汝南郡。蓝姓是畲族的第一大姓,广布于闽、粤、赣山区。宋元之后,一部分或者是为了躲避汉族的屠杀,或者是出于对汉族文化的崇敬,总之改变了自己的族称。这种状况持续了几百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福建的漳浦、龙海、上杭,广东的大埔、饶平等地的蓝姓才突然恢复为畲族,总人数达几万人。而族源相同,散布于海内外各地的更多蓝姓族人,至今仍以汉族面目出现。潮汕的蓝姓,还有一支是由铁安公直接从漳浦迁居而来的,初居澄海大衙,再蕃衍至樟林、河浦、达濠等地。入潮时间应在明初,因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世居漳林山边的十五姓排户具呈潮州府,请求筑寨屯聚防御寇盗,十五姓中就有蓝姓。

三、历史名人

蓝 玉:明朝人,常遇春妻弟。隶属常遇春麾下,每战皆先登陷阵,屡立战功,封为凉国公。后恃功专恣,为太祖所恶,以谋反罪诛死,坐累列侯功臣、文武大吏以至偏裨将士2万余人。

蓝 瑛:明末画家。擅山水,早年风格秀润,后漫游各地,风格变为雄奇苍老。兼工人物、花鸟、兰竹,骨力峭劲,各具意态。世人称他为“浙派殿军”。

蓝 桂:下都乡人,清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历任云南大和等县知县,云南大理府同知,从政20多年,始终以清勤自励,生平好义勇为,热心公益事业,告老还乡后,布衣草履,本色依然。

蓝采和:唐末逸士,传说中八仙之一。他常着破烂蓝衫,一脚着靴,一脚跣行,夏天则在衫内加絮,冬天则卧于雪中。每行歌于城市乞索,持大拍板。常醉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后于濠梁酒楼上饮酒,有五色云覆其上,饮毕,乘云鹤去。

蓝斗南:庐丰乡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举人,任福清县教渝,任中辞官回乡侍奉母亲未再复出。他虽家贫如洗,却廉谨自守,不妄取一分一厘,他立下誓言:“宁可吃番薯度日以终此生”。

蓝天蔚:早年以官费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回国后,任湖北新军统带兼湖北弁学堂教员。武昌起义时与吴禄贞等策划北方新军起义,未成,潜逃上海,被民军推为关东革命大都督,北伐军总司令,驻节烟台。1921年任鄂西联军总司令,随后被军阀孙传芳击败,死于四川。

蓝廷珍:清代福建水师提督。康熙年间由把总升任温州游击,屡败海贼。后又升南澳镇总兵。随施琅入台湾,平朱一贵,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加左都督。

蓝维仁:庐丰乡人,在厦门读书时参加国民党左派组织,民国15年(1926)加入中国***,闽西工农民主政府财政部部长,民国21年(1932),不幸牺牲。

蓝庭辉:庐丰乡人,参加了红军和长征,任铁道兵副参谋长、副司令员,少将。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中山郡:战国时为中山国,被赵国所灭。秦代属于巨鹿郡。汉高帝时设置中山郡,汉景帝时改为中山国。相当于现在河北省北部地区。

东莞郡:晋武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沂水、莒县一带。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上蔡,在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2、堂号

戒君堂:春秋楚昭王时,伍子胥为报楚平王杀父之仇,率领吴军攻破楚国郢都。楚昭王仓皇出逃到成臼河边。这时有一条船离开岸边,昭王认得船上是蓝尹亹及其妻儿,就大声喊:“快让我上船!”没想到蓝尹亹毫不理睬。昭王又大叫了好几次,蓝尹亹才回答说:“自楚立国以来,从没一个国君丢弃过国都,现在楚国灭亡都是你的错,你还过河干什么呢?”昭王没有办法,只好从陆路逃到随国。后来昭王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复位,这时蓝尹亹又来求见。昭王一听说他来了,顿时大怒,要把他抓起来。令尹子西在旁劝阻说:“他敢来总有道理,先听听他怎么说吧。”昭王于是派人去问,蓝尹亹回答说:“上一任令尹子常就是因为积怨太多,引起国人不和,所以败给吴军。现在大王还想走他的老路吗?我在成臼河不救大王,是为了惩诫大王,希望大王有所改变。我现在来就是看看大王改了没有,大王若仍不愿改,楚国就完了,既然如此,我这条命又有什么值得顾惜的呢?”昭王为了警诫自己,于是重新任用了蓝尹亹。

种玉堂:种玉堂得名于郡望汝南。相传蓝氏得姓始祖昌奇受封汝南郡,又称蓝田,以产美玉出名,故有“蓝田种玉”之称。蓝氏族谱对祖先有几种说法,一是以炎帝神农为受姓远祖,共传108世,到唐朝武周时,八仙之一的蓝采和之父、扬州节度使蓝明德成了江南始祖;二是以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的蓝吉甫为入闽始祖(受姓122世,江南15世)。之后万一郎(江南17世)迁宁化石壁,和二郎(江南19世)徙长汀“牛栏祖地”。按此推算,漳浦种玉堂始祖念七郎蓝炯为受姓128世,江南21世。

此外,蓝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汝南堂”等。

============================================================

蓝姓宗祠通用对联

〖蓝姓宗祠门眉题辞〗

明德世弟 采荷遗风 彩和遗风

“明德世弟”颂扬明德公风范。谱载明德公为蓝氏第108世祖,生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官至杨州节度使,为江南开基始祖。

“采荷遗风”,“采荷”亦作“彩和”、“采和”。是蓝氏第109世祖,明德公之子也。蓝采荷是唐玄宗开元元年癸丑科进士,授左辅朝廷谏议大夫,因谏权臣杨国忠被谤见黜,解职归家,身终南山为逸士,修炼成功,白日升天,古今相称大罗仙(八仙之一)。有诗赞曰:“解印辞朝就学仙,炼丹成日上青天。有子流芳无后虑,逍遥快乐海云边。”

-----------------------------------------------------------------

〖蓝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福州望重;

即墨名高。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程乡人蓝奎,字秉文,小时候家贫,借书苦读。中进士后,官博士,曾奉诏在福州点校文章。气节与文章一并出名,学者称他为蓝夫子。下联典指明代即墨人蓝田,字玉甫,号北泉,嘉庆年间进士,官至河南道监察御史。当时,大臣张璁迎合世宗旨意讨论大礼,蓝田反复抵制,先后七次上疏,以至受杖刑被打成重伤,仍坚持自己的意见;又弹劾陈洸违法的事,正直的名声震动一时。著有《北泉集》。

福州望重;

泉郡名高。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读书课子;

推产分俸。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蓝瑞,仁惠清廉,知议中府归,囊无余资,惟读书课子。下联典指明·蓝伟,致仕归,推产让兄,分俸恤族。

八闽望重;

凉国名高。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蓝奎,第进士,官博士,受诏校文于福州。下联典指明·蓝玉,初隶常遇春,累功至大都督府佥事,以征西番功,封永昌侯,后进封凉国公。

衡文望重;

讨贼功高。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蓝奎以文章气节名,受诏校文,学者称“蓝夫子”。下联典指明·蓝玉事典。

濠梁仙侣;

浙派画家。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蓝采和,为传说中的“八仙”之一。下联典指明·蓝瑛。

汝南世第;

节度家声。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蓝姓的郡望出自汝南。下联典指蓝氏108世入江南始祖蓝明德,官任杨州节度使,故谓“节度家声”。

-----------------------------------------------------------------

〖蓝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汝水源流远;

蓝田世泽长。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官庄蓝氏宗祠联。全联典指昌奇公为蓝氏得姓始祖,封汝南郡(在上蔡之西南,今为汝南县),汝水与汝南指的是同一个地方;据《竹书纪年》载,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君,即蓝田。子孙以地为氏。蓝田今在陕西省长安县的东南,该处以出产美玉出名,故有“蓝田种玉”之称。

伯麟清廉政;

乘文气节名。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进士蓝瑞,字伯麟,邓州人。正德年间任常州府摊官,莅政廉明,转南京刑部郎,后升知汉中府,赴任二年,百废俱瘵,不为时所容。比归,囊无余资。惟读书课子,有《求仁录》、《湍南稿》等到。下联典指宋代进士蓝奎,字乘文,程乡人。官博士,受诏校于福州。以文章气节名,学者称“蓝夫子”。

游击驱海贼;

义勇保金瓯。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福建水师提督蓝廷珍,字荆璞,漳浦人。康熙间由把总擢温州游击,屡败海贼,贼闻风破胆。皆曰::谨避老蓝“。后擢南澳镇总兵。从施琅入台湾,平朱一贵,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加左都督。卒谥襄毅。下联典指关东革命大都督、北伐军总司令蓝天蔚(1878-1922),字秀豪,湖北黄陂人。早年以官费留学日本士官学校。1903年,沙俄入侵我国东北,他发动留日学生组织拒俄义勇队,被推为队长。后因日本政府干涉而被迫解散。回国后,任湖北新军统带兼湖北将弁学堂教员。1910年任新军第二即潜逃上海,被民军推为关东革命大都督、北伐军总司令,驻节烟台。1921年任鄂西联军总司令,随后被军阀孙传芳击败,死于四川。

-----------------------------------------------------------------

〖蓝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种传四海皆有庆;

玉出蓝田即望馨。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见上《蓝姓宗祠五言通用联·汝水源流远;蓝田世泽长》联之注释。

朴树千枝根共本;

汀江万派水同源。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官庄蓝氏宗祠联。上联“朴树”,指该蓝氏宗祠位于官庄朴树下(今树人村内)。下联“汀江”,是闽西最大的河流,上游流经林木葱茏的深山峡谷,一路上汇集山泉、小溪,在崇山峻岭中回环曲折,汇成大川奔流南下。流经流经福建省长汀、武平、上杭等县,再经永定县流入广东。在广东省大埔三河坝与梅江汇合称为韩江。主流在广东省澄海县入海,全长328公里,其中福建省境内2855公里。

源自春秋流芳远;

望出汝南世泽长。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蓝姓的得姓源流为春秋时期。下联典出蓝姓的郡望汝南郡。

北泉御史声威壮;

浙派殿军品位高。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进士蓝田,字玉甫,号北泉,即墨人。官至河南道监察御史。性耿直,对不法之事则直言纠劾,声震一时。有《北泉集》。下联典指明末画家蓝瑛,字田叔,号蜨首、石头陀。钱塘人。擅山水,早年风格秀润,后漫游各地,风格变为雄奇苍老。兼工人物、花鸟、兰竹,骨力峭劲,各具意态。世人称他为“淅派殿军”。

长景明晕在空际;

金银宫阙高嵯峨。

——蓝采和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末逸士蓝采和《踏歌》诗句联。据传,蓝采和夏服絮衫,冬卧冰雪,常于长安市携篮而歌,自号蓝采和。为世所传八仙之一。他的《踏歌》诗,已被《全唐诗》所录。

为邀诗伴寻红叶;

拟入南宫奏玉筝。

——蓝瑛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末画家蓝瑛书联。

种德馨香光祖烈;

玉堂高敞耀宗榜。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龙海市隆教乡蓝氏家庙种玉堂联。

铜柱海疆曾著绩;

铁衣戎略夙知名。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赤岭乡石椅燕山蓝氏宗祠种玉堂联(1)。种玉堂位于赤岭公路东侧,座东北向西南,二进两庑一天井。第二进六楹三开间,主屋左边建前后厢房,中夹开井,三山双坡悬山屋顶。祠宽18米,深285米,土木抬梁结构,庙前广场面积约800余平方米。始建於明嘉靖五十五年(1566年),康熙三十四年(1895年)修,1962年、1982年、1996年相继修葺。祠中悬挂朝廷授闽台水陆提督蓝廷珍的平台大将军匾。康熙丙子朝廷授福建水师提督蓝义山的所向无敌匾。雍正十三年朝廷授予闽台水师提督蓝元枚的三赞大臣匾。授予广州府正堂蓝鹿洲的公正廉明匾。种玉堂蓝氏奉蓝氏始祖蓝昌奇的第一百零八世裔孙、扬州节度使蓝明德为一世祖(下同)。

-----------------------------------------------------------------

〖蓝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种子耕孙,文风鹊起;

玉堂金屋,甲第蝉联。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龙海市隆教乡蓝氏家庙种玉堂联。

潮本思源,怀思忠孝;

宗敬祖奉,祀依纲常。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杭邑城内南门南市巷(原称蓝巷)蓝氏家庙联。

吟咏铿锵,骚人望重;

文章气节,夫子名尊。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诗人蓝元威的事典。下联典指宋代进士蓝奎的事典。

燕山种英,屏开将军按剑;

蓝田挺秀,门对×马朝天。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赤岭乡石椅燕山蓝氏宗祠种玉堂联(2)。

五百多年,源源本本追功德;

二十余世,子子孙孙庆炽昌。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赤岭乡石椅燕山蓝氏宗祠种玉堂联(3)。

种义耕礼,念祖宗聿修厥德;

玉笋兰芽,愿子孙长发其祥。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赤岭乡石椅燕山蓝氏宗祠种玉堂联(4)。

鸿燕吟诗,博学浩瀚毓俊侯,

骏马驰空,军织蓝世撼中仑。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赤岭乡石椅燕山蓝氏宗祠种玉堂联(5)。

三楚大巡按,胜国曾持节钺;

六部小宗伯,圣朝与掌丝纶。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赤岭乡石椅燕山蓝氏宗祠种玉堂联(6)。

闽山沃土、乔木千枝,七枝竞茂;

汀水清泉,激流万派,一派扬波。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杭邑城内南门南市巷(原称蓝巷)蓝氏家庙联。

由镇海而分支,木本水源思先德;

卜苌溪以衍派,文经武纬振后昆。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赤岭畲族乡赤岭村蓝氏宗祠联。

陈俎豆以四时序事、序齿,共矢真诚昭祀典;

聚子姓於一堂兴仁、兴邦,让聿厥德振家声。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澄海市东里镇南盛里蓝氏通祖祠锡庆堂联(1)。南盛里锡庆堂由蓝氏通祖祠及两侧两座大夫第构成,是传统潮汕祠堂及民居建筑,既充分体现四马拖车的建筑风格,又有推陈出新、洋为中用的独到之处。大夫第的格局、建筑艺术、嵌瓷泥塑等都充分显示潮汕四点金民宅特色。门楼按三门设制,中门匾额是“蓝氏通祖祠”,左、右门匾是“兰芳”、“桂馥”石刻,花巷门门匾分别是“礼门”、“义路”。门楼内外侧巧妙地采用多幅石刻诗赋、楹联、法器并配有栩栩如生的动物,生机盎然的花木,丰富多彩的屋脊屋檐的漏花嵌瓷泥塑。门楼及大厅、拜亭的地面用高级进口釉面地砖。拜亭是庆典和祭祀的场所,兼可作戏台。拜亭是重檐尖山式歇山屋顶,与大厅屋顶的结合是“一殿一卷式”勾连搭屋顶。屋面飞檐翘首,维妙维肖的泥塑嵌瓷,展示了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气魄。形状为八角形及正方形起线的外八字式八根石柱及柱础,檐下木雕垂花柱及玲珑剔透的木刻构件,对拜亭的轩昂华贵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下同)。

胥训诂、胥保惠、胥教诲,各守尔典率乃祖考;

以德进、以事举、以言扬,相观而善达乎朝廷。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澄海市东里镇南盛里蓝氏通祖祠锡庆堂联(2)。

蓝氏族谱宗源编者的说明

家谱是记载家史,记录家族重大变迁,传承家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编撰、传抄和珍藏家谱是祭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继承家族优良传统的重要方式,是追根寻源,认祖归宗的重要形式,是具有神圣的、烟火传递性质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移民来川的蓝氏后裔具有强烈愿望和热情编撰、保存、了解蓝氏家谱,了解蓝氏家族的发展史和重要变迁。

《蓝氏族谱宗源》是记录先辈的历史和创业之路,知晓祖辈来龙去脉,是发扬家族文化,激励后人奋发创业,光大家族精神,缅怀先辈的重要精神食粮。是家族的发展历史,是文字记载先辈的历史足印,是考证家史的重要工具,是家族的重要文化遗产。

现存《蓝氏族谱宗源》是1926年丙寅12月(民国十五年)誊写于四川省三台县南路女土乡(今古井镇)侯沟蓝春发家,侯仁星(年很长的教书先生)抄。此版本字体工整、笔风良好。

蓝春发家珍藏的这本老家谱,虽保存不是很好,有多处残缺,却是唯一最老的、可以考证蓝氏本门家史,最有用、最有价值的蓝氏家谱文物。其中第二十二代至二十九代的资料很简略,这是一大遗憾。此版本原件现在保存于蓝福平家中。

蓝氏家族其他支系后裔传下来的家谱都很简略,有的是近年重新续编的,没有照原件照抄编录,失去了原貌,家谱历史价值大大降低。

蓝福平2005年续编撰《蓝氏族谱宗源》时,不但有照原件抄录打印版本,且加上了标点符号,改原竖排书写为现在横行书写版,还适当添加了部分注解,而且将1926年蓝春发家抄录的《蓝氏族谱宗源》复印件一并归入,编为专章,以备后人考证,也为将来发现本族收藏的其它版本的《蓝氏族谱宗源》进行比对、校验和考证。本次共印40本。

蓝氏入川第二代大房蓝秀荣三台县后裔、第二代二房蓝秀华、三房蓝秀富、幺房蓝秀贵后裔家谱资料,由蓝以万、蓝以生、蓝福祥搜集资料,蓝以万执笔编写初稿,特别是蓝以万费心四处打听本门蓝氏后人的现在居住地方,并代为理顺辈系血源关系,为其写谱,蓝福平整理、校验、编印成书。

本次编辑将蓝以万搜集到的蓝氏第二十一代蓝念七郎后裔的家谱一并归入,列为专章,还将蓝念五郎后裔今在重庆璧山县的信息作了记叙。

也还初步获得信息,四川三台县老马乡、刘营镇、长乐乡,四川中江县等地蓝氏后裔是与我们同祖同宗的,由于代系久远,取名辈份各行一套,再加之无原始蓝氏老谱,不便将其一一征集,收归编辑,待今后有机会,理清代系宗源,将其编辑入册。

族谱编写中凡月日用大写的表示是农历,阿拉数小写的是国历。

2005年续编的族谱,新版家谱在打印原版家谱文字中,其“()”内文字,一是考证此段前后其意而推测所加,二是古汉字繁杂、生僻,已停止使用,故以简化字或通假字替代,三是因现在是计算打印,其计算机内所装字库有限,无法将所有古今汉字一一打印出来,便用其意相同的汉字替代。“”内的文字是此次所查阅资料所加。“○”是用来占据原谱残缺位置的,表示原谱此处文字缺失。

为弄清楚本门从广东迁徙四川的原由,特以专章叙述了明末清初国家的重大事件,着重介绍了“湖广填四川”的历史事件,以此告之后裔,蓝氏先辈从广东来到四川的历史背景。

为使后裔们了解蓝氏本门入川以来的命运和国家历史背景,特以专章叙述了蓝氏入川二百多年以来的国事家运,告之后裔,老百姓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是相关的,概略介绍了蓝氏本门入川以来的生活状况和各个时期国家的历史背景。

为使蓝氏后裔知道,我们的姓氏本应为“蓝氏”而不是“兰氏”姓,由于当今社会上人们误将“兰”混淆为“蓝”的简化字,加之近几十年国家几次进行全国人口统计填报表册,填写人员图简便,误将“蓝”简写为“兰”,加之办理居民身份证也图简便,均将“蓝”写为“兰”氏姓,对这一点作了专章叙述。

本次编撰中难免有错漏之处,望谅解,并自行纠正。

蓝福平

二00五年十二月二十日

第一章

蓝氏姓的来历

[字源]《说文》:蓝,染青草也。蓝指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可作靛青色染料。

[寻根]《通志·氏族略五》:蓝氏,望出中山,中山太守诸(《战国策》)。

《百家姓考略》云:系出华姓。

春秋后期,楚国有一大夫,官司蓝县,故地在今湖北省荆门县东,世称蓝尹,后裔子孙亦以地名为氏,其后代以蓝为姓。另外,在此前后封于蓝邑的楚国公族,也有人以地名蓝作为自己的姓氏。

据《竹书纪年》,梁惠王三年(公元前367年),秦子向命为蓝君,封邑为蓝田,故地即今陕西省蓝田县,子孙以地名为氏。

蓝氏姓源有两说,一说出赢,一说出华姓。

蓝姓是与地名有关的姓氏,陕西蓝田,1963年发现陕西蓝田化石,也叫蓝田人;蓝邑(今属湖北)等都是蓝姓氏所出之地。

据《蓝氏族谱源流》记载:蓝姓的来历说法是神龙皇帝赐姓。帝得一子,想取姓名,喜见后宫中有一株贡蓝,帝以贡蓝赐姓给儿子,取名为昌奇,子以“蓝”为姓氏,从此固定下来,世代相传。

蓝姓起源于公元前,蓝姓从春秋、战国时多居于楚国,根据《中国姓氏寻根》记载: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设置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市),蓝氏多居于此,并作为发源地,后来,多次迁徙,从中原南迁,迁安徽、江苏、又迁福建、广东,再迁四川和其它地方。

蓝氏家族支系本门,唐朝初由豫州迁居于上元。

八世祖蓝宗训唐朝末年因战乱迁河州之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

十一世祖蓝备,隐居于霍山(今安徽省霍山县)。

十四世祖蓝万福,又迁居于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

十五世祖蓝吉甫,只身迁居闽之福清(今福建省福清县)。

十六世祖蓝常新,迁居到建宁(今福建省建宁县)。

十七世祖蓝万一郎,迁居宁化(今福建省宁化县)。

十八世祖蓝熙三郎,迁居长汀(今福建省长汀县)。

明朝末年二十一世祖念五郎迁居武平(今福建武平县)、念六郎居林坊(今福建省)、念七郎居上杭庐丰(今福建省)。

清乾隆十二年左右三十世祖蓝维栋从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平远县(今广东省平远县)迁四川三台县乐安乡、古井镇。

念七郎后裔第三十一世祖蓝如桂从嘉应州长乐县迁三台县老马乡。

念五郎之十二代孙蓝克彬乾隆二年,1737年迁四川巴县白市驿,后又迁四川璧山县(现为重庆市璧山县)。

蓝姓历史上主要居汝南(今河南省汝南市)、河北、陕西、安徽、江苏、福建、广东等作为郡望,当代则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二省区,“湖广填四川”时迁来四川一部份,分散全川和今重庆市各地,从闽南迁往台湾省的也较多。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汉代名士蓝敏、宋朝邕州观察使蓝继宗等人。

谢氏家谱有万千,你求哪一部的来历?

郡望有:陈留郡、陈 郡、下邳郡、会稽郡、冯翊郡等。

堂号有:陈留堂、会稽堂、东山堂、宝树堂、哲经堂、存著堂、敬业堂、阁老堂、起风堂、乌衣堂、宣城堂、威怀堂、安晋堂、永思堂、承仁堂、葆光堂、世德堂等,还有好多。

如果你要初祖谱则是:(谢姓来自于炎帝)

一世祖帝临魁,姓姜,又名雨\大隗,母莽水氏女听谈(谖),B4756生具茨新郑境内,都承留,在位B4733~B4692,葬具茨,传称炎帝,有子12人

二世祖帝承,B4711出生于承留开封县东南,都穷桑曲阜北,在位B4692~B4655,葬穷桑城外曲阜市北

三世祖帝明,又名鈫,B4673生伊川洛阳南,都穷桑迁鸣皋伊川西南,在位B4655~B4628年,葬鸣皋山嵩县东北,传为越南开国之君为帝明之子

四世祖帝宜,又名直,妣听訞桑水氏,B4648生于伊川,初封在涞源保定西北,都宜阳洛阳西南,在位,B4628~4582,葬鸣皋山

五世祖帝来,又名笄,B4631生涞源,都榆林高平市北神农镇,在位B4582~4563,葬长山西北高平东北炎帝陵

六世祖节茎

七世祖帝克,又名里\厘\揬,父亲节茎,B4583生榆林,封承留,都古阳临汾古县东北,在位B4563~4539,葬霍山霍州市南

八世祖榆罔,在位55年。蚩尤作乱,禅位黄帝,降为侯。妣伊耆氏,子帝柱。

九世祖帝柱,因父降为列侯,分封丁洛,世袭其职。妣伊耆氏,子庆甲。

十世祖庆甲,妣陈张氏,一作陈绛氏,子戏。

十一世祖戏,妣有邰氏,子器。

十二世祖器,妣风氏,子祝融。

十三世祖祝融,相黄帝而治天下,辩乎南方。妣挚氏,子垂。

十四世祖垂,妣蜀山氏,子伯益、伯夷。

十五世祖伯益,舜命为虞,佐禹治水有功,禹崩以天下授之,公不受,乃避居箕山之阳。妣虞氏,一作有娥氏,子若木。

十六世祖若木,妣石费氏,子费昌。

十七世祖费昌,妣祝绛氏,子房。

十八世祖房,妣视山氏,一作蜀山氏,子仁昌。

十九世祖仁昌,一作仁公。妣有娥氏,一作娥氏,子天英。

二十世祖天英,妣蜀山氏,子硅。

二十一世祖硅,妣扈氏,一作有扈氏,子敏。

二十二世祖敏,妣嫩訾氏,一作(女取)紫氏,子豹。

二十三世祖豹,妣鬼方氏,子谦。

二十四世祖谦,妣有扈氏,一作扈氏,子澄。

二十五世祖澄,妣挚氏,子晔。

二十六世祖晔,妣风氏,子宇。

二十七世祖宇,妣己氏,子清。

二十八世祖清,妣伊耆氏,子宝。

二十九世祖宝,妣鬼方氏,子宽。

三十世祖宽,妣有娥氏,一作娥氏,子典。

三十一世祖典,一作兴公。妣有娇氏,一作蟜子明。

三十二世祖明,妣有娇氏,一作蟜氏,子车。

三十三世祖车,妣宝惠氏、一作实费氏,子能。

三十四世祖能,妣蜀山氏,子宏。

三十五世祖宏,妣宝惠氏,一作实费氏,子瑞。

三十六世祖瑞,妣风氏,子倚。

三十七世祖倚,妣宝惠氏,一作实费氏,子拜。

三十八世祖拜,妣有娥氏,一作娥氏,子世长。

三十九世祖世长,妣景仆氏,子恭。

四十世祖恭,妣鬼方氏,子祥若。

四十一世祖祥若,妣有邰氏,一作邵氏,子范。

四十二世祖范,妣陈绛氏,子箨。

四十三世祖箨,妣有娇氏,一作娇氏,子安世。

四十四世祖安世,妣伊耆氏,子忠贞。

四十五世祖忠贞,妣挚氏,子绍良。

四十六世祖绍良,妣风氏,子庵年。

四十七世祖庵年,妣蜀山氏,子卿。

四十八世祖卿,妣景仆氏,子(讠合艹)。

四十九世祖(讠合艹),妣风氏,子彦。五十世祖考彦公,妣姬氏、鬼方氏,子绥章、筠生绥章,一作绂章。

五十一世祖筠生,一作虺筠公。妣姬氏,子吕尚。

五十二世祖吕尚,字子牙,号飞熊,一称姜太公。年八十遇周文王,相武王而治天下,周尊为师尚父,封齐侯,子孙世袭。妣马氏,子丁、王、年、彦、柯、绍、骆、铎、青、易、尚、其、佐。

五十三世祖佐,封于申。妣景仆氏,子汲。

五十四世祖汲,妣有扈氏,一作扈氏,子陵高。

五十五世祖陵高,妣姬氏,子嵩。

五十六世祖嵩,妣温氏,子谋。

五十七世祖谋,一作某公。妣顾氏,子成。

五十八世祖成,妣马氏,子胡。

五十九世祖胡,妣温氏,子献。

六十世祖献,妣有施氏,子宁。

六十一世祖宁,妣顾氏,子恩。

六十二世祖恩,字宏道,妣孟氏女适周厉王。子诚、申甫。

六十三世祖诚,号申伯。辅宣王中兴,宣王赐封于谢,子孙因以为氏,遂为谢氏受姓始祖。妣王、高、张氏,子弘、猛。谢氏始(在今南阳)。

称[称,读音作chèn(ㄔㄣˋ),不可读作chēng(ㄔㄣ)或chèng(ㄔㄣˋ)]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帝颛顼(高阳氏)之子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称,又叫伯称,为黄帝第五代,是颛顼之长子。

颛顼有子二人:伯称、季禺。颛顼之后由伯称即位,伯称之后由长子卷章(老童)即位,卷章之后由长子重黎(即著名的祝融氏)即位。

据史籍《世本》记载:“颛顼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黎。老童娶于根水氏,谓之骄福,生二子曰黎曰回。黎为祝融,生二子曰长琴、曰噎。噎处西极,长琴居摇山乐风。黎卒,帝喾以回代之,封于吴,是为吴回。吴回生陆终,其支庶为陆终氏。陆终娶鬼方氏,生子六人,曰樊、曰惠连、曰籛、曰求言、曰晏安、曰季连。”

伯称的一些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称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二历史名人:

称天山:(公元1947~今),广西宾阳人。著名当代书画家。

毕业于广州师范学院。现任国际文人画家总会执行理事、中国新世纪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华书画研究会名誉教授,曹州青年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怀素书画理事,东莞市书法家会员,大朗书协理事。

称天山专攻山水、花鸟、人物速写、书法、摄影等。曾获“中国工会全国书画大赛一等奖”、“97庆香港回归银杯奖”、“中外书画大赛优秀奖”(赴日展)。

作品参加第二届际书画艺术大展,先后在巴西、韩国、日本、东京等地展出并被收藏,获“国际文人画家精品奖”,获世界书画家加拿大总会颁发的“国际书画名人”证书,获美国东方艺术协会、国际文人画家颁发的“跨世纪中外书画艺术名人”证书,获比利时文化交流中心颁发的“当代书画艺术名人”证书,作品入选《中外书画家大观集》、《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书画家”、《中国专家人才库世纪珍藏版》、《跨世纪华人书画家艺术鉴赏》、《同书画家精品集》、《当代书画全家作品集》、《共和国百名将军暨书画家庆建国50周年选集》,东方之子《世界传世名画法书鉴赏》、《国际书画精品集》、《世界书画家纲典》。书法《抗洪》在北京美术馆展出,并由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正式收藏。

热爱生活、注重写生、至今画满的速写本,一本本叠起已比人高。

1999年10月获迎澳门回归炎黄书画大赛金奖、第三届国际金鹅奖获铜奖和美国艺术家协会主编的《廿世纪世界光芒世界艺术家名人录》履历编入《亚洲艺坛名流》。

桑姓详细资料大全

桑姓是一个历史悠久,姓源复杂的姓氏,历史可以上溯至远古少昊时代。目前桑姓人口列全国第二百八十六位。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