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里面有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0浏览:3收藏

文言文里面有沆,第1张

1 刘沆文言文阅读

刘沆,字冲之。

吉州永新人。等到年岁稍长,洒脱而意气用事。

考进士没有考中,自称为“退士”,不事科举,他的父亲极力劝勉他。天圣八年,终于考中进士第二名,任大理评事、舒州的通判。

州里有一件几年都没有裁决的案件,刘沆几天就裁决了。章献太后建造资圣浮图时,内侍张怀信倚仗诏令,监工非常严厉,州将甚至都称病不敢任职。

刘沆上奏请求罢免了张怀信。连续升迁任太常丞、直集贤院,出京任衡州知州。

州里有一个尹氏大姓欺负邻居年老子弱,打算暗中窃取他们的田产,于是伪造田地买卖的契约,等到邻家的老人去世,就夺取、占有了田地。邻家的儿子向州县申诉,二十年都没有伸冤。

刘沆到任,又向他申诉。尹氏拿着多年的税赋作为凭据,刘沆说:“你有千顷田产,每年的贡赋难道仅仅这一点?当初你制作契券时,曾经问过邻居吗?他们家本来多数人还在,可以问吧。”

尹氏于是认罪。

2 翻译文言文:真宰相刘沆

宋仁宗时)刘沆任丞相执政的时候,他故乡家族中有人逃避拖欠了国家的赋税达几十万钱;但刘沆并不知道这件事。

当地的官员一连好几任都因为是刘丞相家族而不敢过问。程珦来担任庐陵县县尉时,负责征收赋税,把逃避拖欠赋税的刘沆 族人逮捕关入监牢内,责令他们把所欠赋税全部缴清才能释放。

有人把这件事报告了刘沆。刘沆说:“赋税不及时上缴,原是我家犯了法,怎么可以叫地方官徇情而不照国家法令办事呢?”就写信给程珦道歉。

后来他罢官到京师,刘沆见了,对他十分礼貌。刘沆晌午出去时,有人说:“刘沆的伟量,不是他人能及的,是真宰相啊!”。

3 刘沆不庇族人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刘沆为宰相时,族人有捕负官租数十万者,宰相不知也。前后官史不敢问。程饷为庐陵县尉,主赋事,乃追逮族人,责令尽偿而后已。或以告宰相,宰相曰:“赋入不时,吾家之罪,县官安可屈法也?”乃致书而谢之。后饷罢官至京师,刘沆延见,礼貌有加。饷出,谓人曰:“刘公伟量,非他人能及,真宰相也。”

译文:(宋仁宗时)刘沆任丞相执政的时候,他故乡家族中有人逃避拖欠了国家的赋税达几十万钱;但刘沆并不知道这件事。当地的官员一连好几任都因为是刘丞相家族而不敢过问。程珦来担任庐陵县县尉时,负责征收赋税,把逃避拖欠赋税的刘沆 族人逮捕关入监牢内,责令他们把所欠赋税全部缴清才能释放。有人把这件事报告了刘沆。刘沆说:“赋税不及时上缴,原是我家犯了法,怎么可以叫地方官徇情而不照国家法令办事呢?”就写信给程珦道歉。

4 有关湖心亭的文言文佳篇或古诗词有哪些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2)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3)矣,余拏(ná)(4)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5),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6),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7)。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8),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9)”拉余同饮。余强(qiǎng)(10)饮三大白(11)而别,问其姓氏(12),是金陵(líng)人,客此(13)。及下船,舟子喃喃(14)曰:“莫说相公(15)痴,更(gèng)(16)有痴(17)似相公者湖心亭

[清] 田庶

短长条拂短长堤,上有黄莺恰恰啼

翠幕烟绡藏不得,一声声在画桥西。

院风荷

[清]许承祖

绿盖红妆锦绣乡,

虚亭面面纳湖光。

白云一片忽酿雨,

泻入波心水亦香。!”

5 有关湖心亭还有哪些文言文佳篇或古诗词

<;湖心亭看雪>>; 明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6 “吴讷为官清廉”的文言文有哪些

原文

吴文恪由医士荐举,仕至副都御史。其按贵州还,有司以黄金百两馈公,追送至夔(kuí)州。公不发封,反之,题诗其上曰:"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若有赃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间。"

翻译

吴讷是由医士举荐的,官位达到了监察御史。吴讷巡视贵州返回时,有官员用黄金百两馈赠他,追着送到夔州。吴讷没有打开,退回了未启封的百两黄金,还在上面题诗一首写道:"(我带着)简朴的行装向东返还,将要渡过前面最危险的滩头。如果有赃私和土特产,就任由它沉没在江中。"

简介

吴讷,[元](1372~1457),字敏德,号思庵,江苏常熟双溪(今吴市)人。生年不详,卒于元惠宗至正十八年。学兵法,习骑射。至正间,授建德路判官。明兵克徽州,取道入建德,讷以义兵万户守昱关阻之。再战不利,随元帅阿鲁辉退屯浙西札溪,于石壁题"怪石有痕龙已去,落花无主鸟空啼"句,凄凉悲愤,不下于项羽之被围垓下,遂亦自刎死。讷本工诗,有万户集《元诗选》传世。

选自

选自清·褚人获《坚瓠集》

相似举例:

1范仲淹为人正直

2夏将军有绝技

3乞丐张二功成身退

4欧阳修幼子小名“和尚”

5徐孺子论“眼中瞳子”

6孙楚向灵床作驴鸣

7真宰相刘沆

8吴起杀妻求将

9唐临为万泉丞

10杨务廉巧作机械人

11神笔胡应麟

12倪云林有洁癖

13刘敏中志向不凡

14杨补之梅画惹蜂蝶

15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吴起变法,旨在富国强兵。任用贤能,打击了楚国大贵族既得的政治经济利益,遭到大贵族的激烈反对,是一次打击世袭贵族政治经济特权的运动。吴起变法促进了楚国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化。也影响到秦国的商鞅变法。

  吴起变法的意义:公元前401年,楚声王子类立,是为楚悼王(前401-81年)。其时,由于各国竞相改革成功,重又开始激烈的争夺。这时的争夺与春秋时期的争夺已明显不同,过去是争夺与国,旨在立威定霸;现在则是争城略地,吞并他国,具有新的封建兼并战争性质。入战国后,魏国崛起,与秦争战不止。公元前408年,魏尽占秦河西地,秦退守洛水。魏败秦后,三晋解除了后顾之忧,即转向中原,首先集中力量打击齐国。公元前405年(楚声王三年),田氏内乱,三晋乘机攻齐,大败齐军于廪丘(今山东郓城西北)。第二年,三晋乘胜进击,攻入齐长城(自今山东肥城西北,东至琅邪入海),三晋声威大振。

  齐国失败,三晋与楚国的矛盾骤然尖锐了起来,楚国短暂的宁静局面宣告结束。公元前400年(楚悼王二年),楚抢先一步,与韩、魏争夺郑国地,三晋立即联合起来反击,攻楚至乘丘(今山东巨野西南)而还。楚国为了摆脱被动地位,接着连年攻周攻郑攻韩,为缓和与郑国矛盾,还主动归榆关(今河南中牟南)给郑,郑国也杀其相驷子阳以悦楚(《史记·郑世家》。)公元前393年(楚悼王九年),魏为打击楚国,先攻郑,并筑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城。楚不示弱,亦于同年攻韩,夺取原郑国的负黍(今河南登封西南)(《史记·楚世家》。公元前394年,郑之负黍叛郑,重归韩,故楚伐韩,取负黍。)过两年,即公元前391年(楚悼王十一年),三晋联军大举攻楚,连败楚军于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榆关,魏并攻取了大梁。楚国势孤害怕,只得“厚赂秦”(《史记·楚世家》。,向秦国求援,三晋才停止了攻击。接着,秦出兵攻韩国的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取六邑,有力地支援了楚国。

  三晋见楚、秦合作,转而又与齐结好。公元前387年(楚悼王十五年),魏武侯主动帮助齐田和谋求诸侯,齐与三晋结怨暂时得到消解。此后,魏、秦争夺进一步激烈,赵徙都邯郸,韩则全力攻打宋、郑,严重地威胁着楚国。

  国外形势严峻,国内社会矛盾尖锐,迫使楚悼王不得不寻找出路,以摆脱困境。正在此危殆之际,在魏国协助李悝改革、抗秦有功的吴起来到了楚国。楚悼王早就听说吴起能干,所以吴起一来到楚国,就受到楚悼王的重用(《史记·吴起列传》。)吴起(椙81)年,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北)人。他年青时在外游学求仕不遂,却耗尽家产,为乡邻人所讥笑。吴起一怒之下,杀讥笑者三十多人,逃出了卫国,来到了鲁国,拜曾参为师,学习儒学。几年后,吴起母亲病逝,吴起以为自己尚未得仕,没有回去奔丧,曾参不悦,与他断绝了师生关系。吴起于是改学兵法,在鲁国担任大夫。齐人伐鲁,吴起为求得鲁国国君的信任,“杀妻求将”,领兵打败了齐国,初露锋芒。然鲁君不信任他,反而把他辞退了,吴起闻魏文侯贤明,李悝又在魏国主持变法,便来到了魏国。

  吴起到魏国后,受到魏文侯的器重,“立为大将,守西河”(《吴子·图国》)。

  又与李悝等人一道,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改革,尤其在军事改革与实践方面,成就突出。他对士兵考核严格,训练有方,创立了“武卒制”(根据不同士兵的特点编制训练、作战,以提高军队战斗力);他“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史记·吴起列传》),著《吴起兵法》四十八篇(原书失传。后人将断简残篇编成《吴子》六篇,此书虽非原著,却也保存了吴起的光辉军事思想),和《孙子兵法》、《孙膑兵法》齐名,故“驰说者以孙吴为宗”(《汉书·刑法志》。)吴起思想丰富,兼采儒、兵、法各家。他认为为政之道,应“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吴子·图国》),故在内,做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史记·吴起列传》),对外,使秦不敢东向,韩、赵“宾从”(同上),对魏国的勃兴是有贡献的。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卒,魏武侯继位。约在公元前390年(魏武侯六年,楚悼王十二年)左右,吴起受到大臣王错排挤,被迫奔楚。由于吴起在魏国政绩卓著,军功赫赫,所以一到楚国,就受到楚悼王的重用。先任为宛(今河南南阳市)守,防御韩、魏。一年以后,晋升为今尹,主持变法。

  吴起在楚国期间,注意调查研究,对楚国国情了解至深,故其变法措施,切中时弊,干净利落。主要内容如下:

  (一)“明法审令”(同上),实行法治。吴起总结了李悝在魏国变法的经验,深知法治的重要性,故他在变法中制定法令,公布于众。为确立法治的权威性,吴起还采取“倚车辕”(《韩非子·内储》。)的办法,即立一车辕,有能够搬动的予以奖赏。为使思想认识和舆论一致,禁止纵横家进行游说,“破横散从(纵),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战国策·秦策三》。)这些措施,都有力地贯彻了“明法审令”的精神,在楚国臣民中增强了“废其故而易其常”(《说苑·指武》。必要性的认识,有利于变法的进行。

  (二)减爵禄,进而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淮南子·泰族训》说:“吴起为楚减爵禄之令。”《说苑·指武》说:“(吴起)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对无功劳的贵族及其后代,实行均其爵、平其禄政策,对立有军功和其他有功人员则授予爵禄,以解决分配不公,提高将士和新兴封建势力的积极性。在此同时,进而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使封君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韩非子·和氏》),即解决“封君太众”的问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史记·吴起列传》。)(三)“卑减大臣之威重”(《史记·蔡泽列传》),整顿吏治。吴起认为,“大臣太重”与“封君太众”是楚国政治两大弊端,故在废除贵族特权的同时,又削弱大臣威权,“禁明党以励百姓”(同上),禁止大吏结党营私,奖励百官尽忠守职,不超越所规定的权力。

  在此同时,吴起还着手整顿吏治。一是“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战国策·秦策三》),杜绝权门请托之风,廓清吏治;二是“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固毁誉”《战国策·秦策三》。),要求官吏公私分明,言行端正,不计较个人得失,立志为变法的新兴政权效力。三是“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同上),裁减冗官,选贤任能,罢除无能无用之辈。显然,这些措施,不仅使吏治得到了整顿,而且对权贵大臣也是一种束缚,有利于削弱权豪的威势。

  (四)徙贵族于边境,以实广虚之地。据《吕氏春秋·贵卒》载,吴起对楚悼王说:“荆所有余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所余,臣不得而为也。”楚悼王果断地支持吴起,“于是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一方面在政治、经济上继续剥夺旧贵族的特权,另一方面改变了原来贵族把人口集中在地少人多地区的局面,有助于对荒蛮的边境地区的开发,促进楚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五)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吴起变法,“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史记·吴起列传》),以“争利于天下”(《说苑·指武》。,所以在变法中,“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史记·蔡泽列传》),即注意耕战并重,亦兵亦农,禁止丁民游手好闲,不务耕作。在此同时,收减百官和封君子孙的俸禄,以保证军队得到给养,加强训练。

  (六)改“两版垣”为四版筑城法(《吕氏春秋·义赏》),提高了筑城工程的质量,加强了郢都的建设。

  吴起变法是在楚悼王的直接支持下进行的,而楚悼王是在其父楚声王被“盗”杀后,由楚国“国人”所立,故其政权已具有新兴的封建性质。吴起来自魏国,其变法措施也如同魏国李悝变法,因而吴起变法,实际上是在新兴政权主持下的一次具有封建性质的改革。正因此,所以变法雷厉风行,立竿见影,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正当变法顺利进行、楚国又朝气蓬地地活跃在国际舞台上时,公元前381年(楚悼王二十一年),楚悼王不幸病逝。早就对吴起变法怀有刻骨仇恨、蓄谋杀害吴起的旧贵族势力,乘机作乱,围攻吴起。吴起机智地伏在楚悼王尸体上,旧贵族用乱箭射杀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遗体。有的古文献还说吴起被射杀后,又对他的遗体进行了“肢解”或“车裂”(《史记·吴起列传》等说被旧贵族射死。《战国策·秦策》等说吴起被肢解;《淮南子·缪称》等说吴起被车裂。郭沫若据此认为吴起被射杀后,又遭肢解,而肢解时则用车裂法(《郭沫若全集·历史编》)。《吕氏春秋·贵卒》说:“荆国之法: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楚悼王儿子楚肃王即位后,按其法,“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史记·吴起列传》。)对畏罪逃亡到国外的阳城君,亦被“收其国”(《吕氏春秋·上德》。)吴起虽死,旧贵族旧势力也受到了一次巨大的打击。吴起变法,切中时弊,完全符合楚国国情。由于楚悼王不幸早逝,吴起也就失去了坚强的靠山。旧贵族旧势力在变法中虽然受到沉重的打击,但变法时间毕竟不长,变法的成果并未完全巩固下来,所以随着楚悼王与吴起的死去,楚国历史上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也就夭折了。此后,楚国虽一度出现宣威盛世,但总的趋势是在走下坡路,直至灭亡。“楚不用吴起而削弱,秦行商君而富强”(《韩非子·问田》),后来历史的发展完全证实了这一点。

可查历史里,无任何诸侯用璧做成酒杯赏赐将士。

春秋战国时代酒器基本上都是青铜材料,没有玉璧材料。而且赏赐酒杯不是君主奖励军功的手段。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赏赐的内容

一,经济赏赐

用物质奖励鼓励士兵争立战功,作为激励士气,增强战斗力的措施由 来已久,《尚书甘誓》中就有“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的记载。 孙子充分利用这种形势,把物质奖励特别是破格重奖励作为调动军队积极 性、主动性的手段,以求达到人人争功,拼命杀敌、夺敌之利的目的。《孙 子作战》载:“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也,货也。”《孙子九地》主 张“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以超常规的物质奖励达到“犯三军之众, 若使一人”之目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中,获得军功不仅可以提高将士的社会地 位也可以使他们获得很多的经济利益。赵简子时,《国语晋语九》记载: “下邑之役,董安于多。赵简子赏之,辞”韦昭注曰:“多,功也。《周礼》 曰:‘战功曰多’。”时在公元前497 年。尹铎治晋阳有政绩,赵简子“以免 难之赏赏尹铎。” 韦昭注曰:“免难之赏,军赏也。言见戒而惧,惧则有备, 是为免难。”所谓“免难之赏”,实际上是物质奖励,这从下文中可以明白 地看出:“初,伯乐与尹铎有怨,以其赏如伯乐氏,曰:‘子免吾死,敢不 归禄。’” 既然称“禄”,肯定是物质方面的奖赏。《左传文公十一年》 载:“初,宋武公之世,鄋瞒伐宋。司徒皇父帅师御之。耏班御皇父充石, 公子谷甥为右,司寇牛父驷乘,以败狄于长丘,获长狄缘斯。皇父之二子 死焉,宋公於是以门赏耏班,使食其征,谓之耏门。”杜注云:门谓城门, 此耏班所食者为城门之税非关税也。《周礼地官 司门》云:“几出入不 物者,正其货贿。”郑注云:“正读为征,征税也。”是城门有征也。《周礼 地 官 司关》云:“掌其治禁与其征厘。”是关卡之征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传云:“逼介之关,暴征其私”亦关税也。《周礼地官 司关》云:“国凶 札,则无关门之征。”谓关之征门之征俱免也。则门征、关征分别甚明,此 言门而不及关,下文又言“耏门”,则为城门之征明甚。可见,耏门有军功 宋公予其赏赐,即城门之税。可见,各阶层通过立军功,可获得可观的赏 邑、赏田、人口及其它经济利益。

(1)赐地。 以田赏。给予立战功者以经济利益,是春秋时期军功制度的一项重要 内容。奖励军功每每赏以土地,立有军功者通过获得土地来实现其经济利 益。《左传成公七年》杜注云:古代本有赏田之制,《周礼地官 载 师》所谓:“以官田、牛田、赏田、牧田任远郊之地”可证。又谓之“赏 地”,《周礼夏官司勋》所谓“掌六卿赏地之法以等其功”,可证此 时有赐功之田。春秋到战国初期时有许多因军功赐田的史实,但到战国中 后期多被赐金所代替。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文献中多处都有记载因军功而得到 封赏赐田的史实。如《左传僖公元年》载:“冬,莒人来求赂,公子友 败诸郦,获莒子之弟拏。非卿也,嘉获之也。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 《左转 僖公二十四年》载: 晋侯赏从亡者, 介之推不言禄, 禄亦弗及。……晋侯求之不获, 以绵 上为之田” 《左转99 僖公二十五年》晋文公率师勤王有功,周襄王“与 之阳樊、温、原、欑茅之田,晋于是始启南阳 文公又将温、原分别赐给功臣赵衰和狐溱,使“赵衰为原大夫,狐溱为温大 夫”。《左传 成公七年》载:“楚围宋之役,师还,子重请取於申、吕以 为赏田。王许之。”《战国策魏一》魏公叔痤为魏将章载:“魏公叔痤 为魏将,而与韩、赵战浍北,禽乐祚。魏王说,迎郊,以赏田百万禄之。” 鲍注:赏田,闲田以待赏有功者。 以邑赏。邑与土田本无多大区别,从两者的关系上看。《公羊传 桓 公元年》“郑伯以璧假许田”说:“其称田何?田多邑少称田,邑多田少 称邑。”可见,田是邑中的一部分,无田不成其为邑。此外,田是出兵赋 的基本组织,所以邑无田不能单独存在。《左传成公七年》载:“楚围 宋之役,师还,子重请取於申、吕以为赏田。王许之。”而申公巫臣则极 力反对,其理由是申、吕所以成邑,所以取兵赋必赖此田,若去申、吕之 田,便不成其为申、吕了,这便是基于所述事实的。瞿同祖在《中国封建 社会》一书中阐释田和邑的区别时认为:田是在郊野,是农夫所耕之田。 而邑是田不甚多的土地,是贵族及官吏居住的地方,所以有宗庙神主的邑 便成为国都了。 春秋时期以邑授田的事例很多。宋国《左传 襄公二十七年》载:“宋 左师请赏,曰:‘请免死之邑。’公与之邑六十,以示子罕。……削而投 之。左师辞邑”。在郑国《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载: 郑伯赏入陈之功,三月甲寅朔,享子展,赐之先路三命之服,先 八邑;赐子产次路再命之服,先六邑。子产辞邑,曰:‘自上以下, 隆杀以两,礼也。臣之位在四,且子展之功也,臣不敢及赏礼,请辞 邑。’公固予之,乃受三邑。公孙挥曰:‘子产其将知政矣。让不失 礼。’ 《左传成公二年》载: 卫侯使孙良夫、石稷、甯相、向禽将侵齐,与齐师遇。石子欲还。 孙子曰:‘不可。以师伐人,遇其师而还,将谓君何?若知不能,则如 无出。今既遇矣,不如战也。’ 夏,有…… 石成子曰:‘师败矣,子不少须,众惧尽。子丧师徒,何以复命?’ 皆不对。又曰;‘子,国卿也。陨子,辱矣。子以众退,我此乃止。’ 且告车来甚众。齐师乃止,次于鞫居。新筑人仲叔于奚救孙桓子,桓 子是以免。 既,卫人赏之以邑,辞,请曲县、繁缨以朝。许之。 鲁国也有邑与田结合的赐田方式。如季文子既有汶阳之田,又有费邑。其 它如叔孙、孟孙也当是如此。 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以邑赏的现象一直都存在,虽然不都是因军 功而赐邑授田,但由于这种授田方式的存在也不免会应用于军功授田当中。 以县、郡封赏。春秋时代,随着世卿世禄制被官僚制取代,地方新增 组织也逐渐由采邑制转为县、郡制。春秋初期,诸侯国内普遍实行采邑制 度。到了中后期,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按田亩征收赋税,原有的采邑 制度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这时一些国家在所占领的地方推行由国君直接 管理的县、郡管理体制。最初的郡大抵建于边境地区,区域虽大,地位却 比县低。春秋晚期赵简子在誓师辞中曾明确宣布给予克敌立功的大夫和士 以受县、受郡和赏赐土地的奖励: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 田十万” 。这是我国历史上推行县、郡两级制的开端。这个时候县高于 郡。杜预注引《周书作雒》云:“千里百县,县有四郡。”但是受县、受 郡并不是旧式的分封,而是赏给一个县或郡的赋税。 徐鸿修先生的《从禄赏制的演变看周代的土地制度》一文认为,赏田封地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它的经济内容则随着土地制度 的改变而变化着。这种变化可以春秋中叶的“初税亩”为界,分为前后两 大段落。春秋中叶以前,赏田从属于宗法分封的时期,做为经济来源其性 质与封邑的性质完全相同,即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获得了这块土地的统 治权,在封土内可以建都立庙,自立朝廷,设官分职,组织军队。军功奖 《左传哀公二年》。 赏实际是宗法分封的补充。《左传 宣公十五年》:“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 土。……晋侯赏桓子狄臣千室。”杨伯峻注曰:“狄臣,狄人之为奴隶者。 室为其居住之处,故用作计算单位。此赏以奴隶,则其所耕土地宜一并赏 之。”晋侯因桓子有获狄之功,故赏其狄奴及其土地。春秋中叶“初税亩” 以后,宗法分封制逐渐让位于新起的君主集权制,一些诸侯国的强宗大族 在经过激烈的宗族兼并逐渐化家为国之后,已停止了新宗族的再发生,不 再分封子弟,因此赏田也从封土食邑的性质向赐税的方向转化。赏田演变 的较早的实例,见于“克敌者,上大夫授县,下大夫授郡。” 与“简子赐 扁鹊田四万亩” 同义,均为赐土而不授民,不同于土民并授的封赏。《周 礼夏官司勋》:“凡颁赏地,参之一食,唯加田无国征。”明言赏田的自 食率为三分之一。以《周礼》释《左传》,所谓:“克敌者,上大夫受县, 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实即分享一县、一郡、十万亩农田什一税收 入的三分之一。赵简子誓师词的含义如此,“简子赐扁鹊田四万亩” ④ ;“魏 公叔痤为魏将,而与韩、赵战浍北,禽乐祚。魏王说,迎郊,以赏田百万 禄之。” ;“若欲以城为外谋者,父母、妻子、同产皆断。左右知不捕告, 皆与同罪。城下里中家人皆相葆,若城上之数。有能捕告之者,封之以千 家之邑;若非其左右及他伍捕告者,封之二千家之邑。”; “有能以家听 者,禄之以家;以里听者,禄之以里;以乡听者,禄之以乡;以邑听者, 禄之以邑;以国听者,禄之以国。” 等等,亦当作如是解。推而广之, 凡春秋末叶至战国晚期前的封赏之田,无一不是赏以田里所出之税。名为 赐田而实为赐税。

(2 )赐金。赐金在战国时期的赏赐中比较多见,是战国时代各国对于 功臣的赏赐的常见方式,这和当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关。战国初期,魏、 赵等国还用大量田地来赏赐。例如魏相公叔痤在浍北战胜了赵、韩联军, 归功于吴起的余教和巴宁、爨襄两人,赏赐吴起后裔“田二十万”,赏赐 巴宁、爨襄田“各十万”。 ① 战国中期以后,用大量土地来赏赐的事就不多 见了。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广泛流通,黄金也已成为货币,于是 国君对于功臣的赏赐,就不必采取分封土地或赏田的办法,可以用大量黄 金来赏赐了。《战国策 秦二》甘茂攻宜阳章载:於是出私金以益公赏。 明日鼓之,宜阳拔。”甘茂攻宜阳时,三鼓而兵士不冲锋,久攻不下,故 以“私金”赏士,激励士气,而后宜阳拔。《战国策 燕三》燕太子丹质 于秦章载:荆轲刺秦王事件,左右护王有功,故“论功赏群臣及当坐者, 各有差。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镒”《战国策齐四》齐宣王见颜斶章。颜 斶与齐宣王讨论士与王孰贵时引用齐秦之战的军令曰:“……昔者秦攻齐, 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 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注曰:镒,古衡名,二十两为镒,或 云二十四两为镒。这些都是用黄金做为激励将士,奖励军功物质的记载。 战国时期如此重视黄金,是因为黄金已成为财富的象征,有所谓“千 金之家”。 “万金之家”。 珍贵商品的买卖也以黄金论价。据说,千里 马、象床、宝剑、狐裘等物都是价值千金的;地主、官僚、贵族的地租收 入也用黄金来计算计算的,如温囿有“岁利八十金”。 甚至土地的买卖 都是用黄金来计算的,例如赵将赵括就曾把国君所赏赐的金帛归藏于家, “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这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二、赐“命”

西周之时,周王赐命较多。晁福林先生的《先秦时期爵 制的起源与发展》一文认为,凡受命者,其政治、经济地位便获得了周王 室的承认,他与册命诸侯卿大夫制度不同。册命仪式为建国立家、初受分 封的仪式,一般是被赐命者的始祖所享受的殊荣,赐命则是世卿世官重新 继承始祖的爵禄之时,所要宣誓的仪式或命令,及诸侯享受如“伯”等的 特殊荣誉、权力时的仪式。凡受赐命后,即按赐命的礼仪等级执行。被所 谓“命”,有两层含义,一是它表示周王朝对于诸侯的认命,并且今后诸侯 依然要随时接受周王朝的命令;一是它表示诸侯受周王朝之命以后而有了 合法的权力,从而也是这些受命的诸侯的特殊身份地位的标志。各国诸侯 对于自己所属的卿大夫进行再分封的时候,也依此模式而赐“命”。总之, 所谓“命”,不仅表示上、下级贵族主从关系的确立,而且表示贵族因受命 而有了一定规格的社会地位。在西周时期的册命制度下面,在还没用“爵” 来表示秩次等级的情况下,常用“命”来表示秩次等级,可以说西周时期 的“命”制是爵制的雏形。到西周出现五等爵之后,“命”就用于表示爵位 的级别。即爵位的高低可以用“命数”多少来表示。即所受命者应的遵循 的宫室、车旗、衣服等的“命数”限制。《大戴礼记朝事》说:“典命诸 侯之五仪,诸臣之五等,以定其爵,故贵贱有别,尊卑有序,上下有差也。”。 这些上下间的差别常用“九命”来区别,即 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皆以九 为节;诸侯诸伯七命,其国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皆以七为 节;子男五命,其国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皆以五为节。 王之三公八命,其卿六命,其大夫四命。及其封也,皆加一等, 其国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亦如之。 凡诸侯之适子省于天子,摄君,则下其君之礼一等;未省,则以 皮帛继子男。 公之孤四命,以皮帛视小国之君,其卿三命,其大夫再命,士一 命,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各视其命之数;侯伯之卿、大夫、 士亦如之;子男之卿再命,其大夫一命,其士不命,其宫室、车旌、 衣服、礼仪,各如其命之数。” 从史料来看,赐命不仅可以由周天子赐予诸侯,而且可以由诸侯赐予臣下。 这些规定相当详细而且系统,他们通过这些差别表现出各级贵族的“贵贱 有别,尊卑有序”。可见,此时的赐命是对已有爵位的贵族的一种内部等 级赏赐。 直到春秋时期贵族的社会等级亦即爵位,还常用“命”来表示。春秋 前期还有周天子赐命诸侯的事。《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载: 丁未,献楚俘于王:驷介百乘,徒兵千。郑伯傅王,用平礼也。 已酉,王享醴,命晋侯宥。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 为侯伯,赐之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 鬯一卣,虎贲三百人,曰:‘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 王慝。」’晋侯三辞,从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 命。’受策以出。出入三觐。 春秋中后时期战争逐渐成为了时代的主题,周天子赐命诸侯的事越来越少 见,反之,常见的是诸侯国国君对臣下的赐命。赐命也由原来的承习爵位 的仪式而变为一种奖励军功的手段。《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载:晋败狄 人,归而晋襄公赏有功之臣“以三命命先且居将中军,以再命命先茅之县 赏胥臣,……以一命命郤缺为卿。”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卿有“一命”、 “再命”和“三命”的不同,和诸侯一样也是命数多者为贵,其车服制度 也要以命数多少为转移。鲁国的叔孙昭子曾经“以再命为卿”,后来待鲁 国伐莒获胜之后,又“再受三命”。 ① 君主对于臣下的赐命,可以一次赏赐 三命,也可以先赐一命或二命,然后再增加。在臣下立有功劳而需赏赐的 时候,各国君主可以依照臣下的爵位等级赏赐相应的服饰器物。春秋中期, 《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载: 郑伯赏入陈之功,三月甲寅朔,享子展,赐之先路三命之服,先 八邑;赐子产次路再命之服,先六邑。子产辞邑,曰:‘自上以下, 隆杀以两,礼也。臣之位在四,且子展之功也,臣不敢及赏礼,请辞 邑。’公固予之,乃受三邑。公孙挥曰:‘子产其将知政矣。让不失 礼。’ 郑简公赏赐命服依子展、子产爵位的高低为差,体现了爵位等级的尊卑有 序。以上都是因有军功而受到君主的赐命或赐予相应命数的车、衣服等。 可见,虽然春秋时王权衰微,但诸侯卿大夫都将此视作殊荣。但这不过是 王权观念在春秋时的孑遗罢了。 春秋时期的赐命已经进入了暮年时期,各国统治者更加重视的是爵位 制度,并把爵制作为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进入战国,随着争霸战争的白 热化,各国君主更是利用爵位和随之而来的经济利益做为奖励军功的手段。 但这种爵制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的变革,与西周时期的爵制相比, 已发生了本质变化。

三、赐爵———军功爵

朱绍侯先生在《军功爵制试探》一书中已经做了系统的论述。首先朱绍侯先生认为“因军功而赐给爵位、田宅、食邑的爵禄制度,即军功爵制。” 也就是朱师辙氏所说的“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 其次,分析了“军功 爵制”产生的原因。认为西周以井田制为基础的经济形态遭到破坏,于是 导致上层建筑,即以周天子为首的世袭奴隶主贵族统治也逐渐没落。周天 子的权势衰微,地方诸侯势力逐渐抬头。各国君主为了使出身于下层的人 尽心竭力地为他服务,必然在政治、经济方面给予一定的报酬,于是因功 赐爵、赐田宅和“食封”制应时而生。再次,对军功爵制的演变过程进行 了系统的论述。他认为军功爵制在先秦时期的发展历程是,它出现于春秋。 在春秋时代因功赐爵制在齐、晋、秦、楚、宋等国就已经出现,这是军功爵制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群星荟萃,武将能臣让人应接不暇,但如果要找出一个文武全才的大能之人,当属吴起莫属。

吴起,出身不高,但他的志愿却不小,他要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

他先后在鲁国、魏国和楚国为官,不过无论在鲁国还是魏国,他都只是一个将军,尤其是在魏国的时候,更是让秦国人都无比忌惮。

可以说,只要有吴起在,秦人根本没有机会东出,他从秦人手中抢走的河西之地,是魏国抗秦的最坚实的堡垒。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人,在魏文侯死后,却被逼着逃离了魏国,因为继任的魏武侯不信任他,也没有把丞相之位交给吴起,而是给了一个各方面都不如吴起的人。

在生命都要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吴起只得去了楚国。

楚悼王是吴起生命中的贵人,他面对吴起的投奔,经过短暂的考核,直接把楚国的令尹给了他,令尹便相当于楚国的丞相。

经过吴起变法,楚国强大了起来,可是楚悼王却没活多久,等到他去世后,吴起便失去了靠山,而吴起的变法损害了楚国大贵族的利益,他们对吴起恨得牙痒痒。

吴起也自知已经无法在楚国立足,但这次他选择了坦然面对。

他义无反顾地去送楚悼王最后一程,他更做好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打算。

吴起进宫之后,埋伏在暗处的弓箭手便蠢蠢欲动,吴起看出了形势不对,便飞奔到楚悼王的尸体边,而那些弓箭手把吴起射杀在了楚悼王面前,由于放箭过多,导致吴起和楚悼王被射在了一起,甚至难以分开。

而吴起此举是有目的的,他要让这些贵族们陪葬。

按照楚国法律的规定,“丽兵于王尸者”,将被诛灭三族。

而后来新即位的楚肃王也根据此规定,命令尹把射杀吴起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受牵连被灭族的贵族有七十多家。

由此足见,吴起的智谋之高。

刘秀几乎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而尹丽华几乎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后。他们的爱情故事一波三折。尤其是第一位皇后郭圣通的参与,在中国历史上,展现了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悲伤、美好、感人的故事。他们之间的故事,在东汉建国时期,几乎地球人都知道了。

她是刘秀的皇后,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殷梨华。出生于南阳新野,是当地有名的美女。在南洋,殷的祖先帮助的“九王一国”,传至第七护法,并以医术闻名。后来从齐国迁到楚国,被封为殷大夫。后来,他以“殷”为名。秦汉时期,殷的后裔居住在南阳新野。

年轻的刘秀对尹力华一见钟情。当时还是一介平民的刘秀有两大人生目标:“做官要做金主,老婆要做阴丽华。”在当时,这个理想似乎是一个疯狂的幻想,简直是天方夜谭。有人说,“刘秀穷得买不起镜子,他也不撒尿。蛤蟆想吃天鹅肉!”当时的汉朝已经经历了12个皇帝,共计213年,皇帝后代也很多。更何况当时王莽已经篡位称誉,刘氏子孙遭到无情的摧残。的家族早已失去了他们的贵族地位,在村里的财富和声望都比不上尹家。虽然刘秀对尹丽华的美貌很熟悉,也想娶尹丽华为妻,但真正能娶到她为妻还是一件很渺茫的事情。当时她只是在心里想了想。

没想到,时势造英雄。后来,刘秀成了中兴汉光武帝。

王莽篡汉后,天下大乱,揭竿而起,绿林好汉,与并肩作战的尹氏兄弟深感大有前途,抓住机会,说服家人,将尹利华嫁给了。这时,刘秀的哥哥被耿氏皇帝推荐的起义军杀死了。

表面上,刘秀只能对她哥哥的死强颜欢笑,而在夜里偷偷哭泣。尹丽华安慰丈夫:“皇上重新做人心胸狭窄,小的时候沉迷于酒色。为了自保,还是在河北发展比较好,不然相机独一无二。”虽然尹丽华是个女人,但刘秀很听她的话。她的话为刘秀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和方向。经过一番策划,19岁的新娘尹丽华回娘家暂住。刘秀以名义特使的身份率领数百人渡过黄河,一路废除暴政,克服一切困难,赢得了民心,赢得了河北人民的爱戴和支持。刘秀在这里建立了东汉王朝。他的云台二十八将多出自这一带。

当时河北邯郸有个术士王朗,靠占卜为生。他趁着众人,冒充汉成帝的儿子刘子玉,自立为王,声势浩大,有一定实力,是刘秀在河北扩张的绊脚石。王杨聚集十万以上的士兵,听从邯郸王朗的命令,拒绝加入。刘智亲自去说服刘阳,刘阳勉强同意,但提出了与刘秀结婚的条件。刘洋有个侄女叫郭声桐,想给她选个好老公。作为权宜之计,不得不答应娶郭为妻,终于得到了一支精兵击败王郎,清剿河北。他拒绝了皇帝给的头衔,另辟蹊径,另辟蹊径。很快,皇帝就在本部南面的钱球阁,以建武为年号,定都河南洛阳。

刘秀当皇帝的第二年,任命了一位皇后。有一个殷姓,有一个郭姓,所以有一个关于册封皇后的问题,是立郭氏为皇后,还是立殷梨华为皇后。一方面,它是郭与的患难知己。在军中,郭一直跟随左右,恩爱有加,并已怀孕。此时他只得到一个贵族的头衔,地位显然很低。另一方面,尹

他以为尹先嫁,优雅宽容,想做最后一个,被尹丽华拒绝了。她以为郭有孩子,毅然辞职。尹丽华最大的损失是,三年前他被迫离开刘秀时,没有为丈夫生下一个孩子,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他走向生死的危险。万一他在战争中死了,难道他连一丝血迹都没有留下吗?她总是担心这个。她很想生个孩子,尹丽华病危。因此,当她第一眼看到郭的女儿刘江长得像时,她就爱上了这个孩子,——的孩子。

因此,当刘秀郑重提出要封她为皇后时,尹丽华表现得正直无私,她拒绝了。她告诉刘秀,他的孩子现在是郭声琨给他生的,她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给他生孩子。所以,为了不伤害孩子,郭声琨不应该做皇后。尹丽华也有理有据地说:“吃苦的感觉不应该忘记,但郭贵仁已经生了。”结果,刘秀不得不让郭圣通做了皇后,让他的小儿子刘绛做了皇太子。

刘秀称帝十年,勤政务实,厚德载物,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最后,他扭转了世界局势,实现了统一。于是转而抑武抑文,调理官民,保存勋臣,提倡义节。与此同时,对殷的家人念念不忘,一直很喜欢她。尹丽华又接连生了五个孩子,这使郭皇后对“怀恨在心”。这种怨恨显然违背了刘秀提倡的“宫廷教育”。再加上郭皇后跟宫里其他妃子相处不好,也养不好其他妃子的孩子。建武十七年,废郭皇后,立尹丽华为皇后。

尹丽华之所以能被推崇,与她的谦虚密切相关,她的谦虚深深打动了刘秀并最终下定决心。尹丽华的谦虚与她的家风密切相关。吴健第二年,尹力华的弟弟印石立下战功,刘秀本打算破格。然而,他被印石拒绝了。他说,“天下之初,功勋将领多,臣亲关系不能说明天下不公。”尹丽华的另一个哥哥尹兴,当时是黄门侍郎。他指挥吴起,是一个军队征服者。他是刘秀的私人保镖。他乐于助人,细心可靠。吴健九年,刘秀升他为仆从,在关内侯被封为爵士。印章准备好了,尹兴却毅然辞职:“我先入陷阱没有成功,家里几个成员被封爵,让世人失望。我真心不想。”事后,尹立华私下问哥哥为什么这么说,被尹兴严厉教育:“康龙有悔,鼎盛时衰,亲人不知卑!”当然,刘秀封尹力华还有更多原因。

亲自起草诏书,说明废郭后立尹丽华的原因:

“微贱之时,嫁与贵人殷,兵荒马乱,被迫出走。幸运的是,上帝有眼睛,她和我在战争中幸存下来,并再次团聚。我很清楚她的德行,所以想立她为皇后,但她执意拒绝,甘愿做妾。我很佩服她的谦逊和高贵,曾经想让她的兄弟们当侯爵。然而没想到的是,他们没有得到我的骑士身份,却遭遇了险峻的灾难,母子俩都失去了生命。我感到非常内疚和难过。虽然他们不能活着享受高官厚禄,但他们背后应该有荣誉。”

刘秀又说道:

“贵族尹丽华,农村的好女人,在我还是平民的时候嫁给了我。我已经三年没见了。她的性格对世界来说已经足够好了。大臣们按照前皇帝废除后的新规矩,办好了仪式。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对我来说,是人生的不幸,不是国家的幸事。不用写祝贺。”

尹丽华虽然真的不想当皇后,但也明白刘秀对她的真心,她自然是

为了安慰郭声琨和郭家人,也为了让刘江安心,皇后尹丽华给丈夫提了一些建议。结果,意想不到的诏令一个接一个飞了出来,令人眼花缭乱。郭声琨的哥哥郭匡,侄子郭璜,堂弟郭靖,堂弟郭匡,叔叔郭亮的女婿陈矛都是他养大的。提前得到了“太后一家”的待遇和称号。于是,郭声琨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弃子家族,郭氏家族也成了历史上唯一的弃子家族,不但没有受苦受难,丢掉性命,整个家族都升官发财了。

在的劝说下,江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他给父亲写信说要辞掉皇位,让给尹立华的长子刘庄。刘秀和尹丽华原本认为父母之间的纠缠不应该连累孩子,所以没有同意。刘姜多次对身边的官员和十个弟弟说,他愿意做外藩之心的太子。所以很多时候,刘秀知道事情已经无法挽回,父母的决裂不可能不影响到儿子。顺其自然吧。终于,两年后,她做出了决定:刘绛改名东海王,原东海庄成为新太子。

尹力华对自己生的刘庄接替江的位置感到不安。于是,刘秀按照尹力华的要求,再次扩大了刘绛的封地,使他实际上成了一个拥有两个诸侯的亲王,共辖29郡。来弥补刘江没能当上皇帝的遗憾。

当年6月,郭声琨去世。她比刘秀和尹丽华年轻,但却死得比他们早。原因很多,但和她废皇后有关。

刘秀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他在位32年。每天早上,他都要去朝廷处理国事,直到太阳落山。下午,他经常召集大臣和将军,举行研讨会,谈论经文,晚上点着蜡烛阅读,直到夜深人静。储君庄曾利用的休息时间劝道:“陛下有玉堂之智,但失了黄老健康之福,愿自求多福,自得其乐。”刘秀笑着说:“我很享受!”

尹丽华一生谦和贤惠。她从不干预国家大事,却把后宫管理得井井有条。她不仅以身作则,还约束了家人,使刘秀没有后顾之忧,一心扑在国家大事上。才出现了“光武中兴”的时代,也就是俗称的“文化场面统治”。

刘秀死后,尹丽华的儿子即位,即汉明帝,尹丽华为皇太后。尹丽华依然保持着菩萨般的善良之心,告诉自己的儿孙要善待郭声琨的家人,而不是像某些当权的女王一样肆意攻击她的情敌和她的家人。从明帝的刘庄到尹力华的孙子刘骜,都做到了这一点。元初三年,尹丽华之孙张皇帝,经镇天顶北巡,特依尹丽华劝诫和郭家聚会,赏赐玉米五十万。

永平七年正月,62岁的尹利华去世。她被安葬在光武帝刘的陵,并在另一个世界见到了阔别10年的情敌和家人。后来在东汉皇室,虽然不是每个皇后都能像殷梨华那样对待情敌和家人,但确实没有杀废太子和非亲生的太子。这与刘秀和尹丽华的修行和家训是分不开的。

皇帝的婚姻很少是幸福的,但刘秀和尹力华是令人羡慕的和谐。他们希望成为天堂里的爱情鸟,但他们却成了地上的树枝。这固然得益于刘秀的慷慨善良,爱惜旧情,而尹丽华的美丽、尊重和自尊是极其重要的原因。

权力让一些女人变得恶毒,也让一些女人变得善良可爱。

1 《徒木偾表》的翻译

1、译文:

战国时代,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他怕百姓不相信国家的改革法令,于是就决定在都城城门前,竖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公开宣布谁能搬走木杆,就赏给他五十两银子。当有人搬走后商鞅马上兑现,并且在同时颁布了变法政令。

魏国的吴起在担任西河长官时,为了取信于民,在一天夜里派人在都城南门外竖立一根表杆,并在城中公开宣布:谁能将这根表杆推倒,就让他当官。

百姓听到后多数不以为然,也有人认为不妨一试,如果得不到赏赐,也没有什么损失,于是就去推倒了表杆,吴起则当即宣布了任命。自此以后,魏国军民对吴起实行的法令也不再有所怀疑了。

商鞅本来是魏国人,后到秦国做官进行变法,他的做法大概仿效了吴起的计谋,而吴起立木示信的首创之功,却未流传下来,很少为人知道。

2、原文:

商鞅变秦法,恐民不信,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金,乃下令。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令于邑中曰:“有人能偾表者,仕之长大夫。”

民相谓曰:“此必不信。”有一人曰:“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往偾表,来谒吴起,起仕之长大夫。自是之后,民信起之赏罚。予谓鞅本魏人,其徙木示信,盖以效起,而起之事不传。

出自宋代洪迈的《容斋随笔》中讲述了战国时代,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的成功典例。

扩展资料:

一、作品影响

“民无信不立”,这是治国的根本原则之一。立信要想产生效果,不仅必须言出行,行必果,而且要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进行。体现在方法不仅要分明,而且得重奖重罚,奖要奖得人眼红,罚要罚得心惊肉跳。

二、作者作品

洪迈学识渊博,著书极多,文集《野处类稿》、志怪笔记小说《夷坚志》,编纂的《万首唐人绝句》、笔记《容斋随笔》等等,都是流传至今的名作。

作为一个勤奋博学的士大夫,洪迈一生涉猎了大量的书籍,并养成了作笔记的习惯。读书之际,每有心得,便随手记下来,集40余年的成果,形成了《容斋随笔》5集,凡74卷。

搜狗百科-徙木偾表

2 文言文“一饭千金”的原文,翻译及加点字解释

一饭千金 成语释疑: 比喻受恩厚报。

成语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候,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劳刻苦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 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齐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说: 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助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我们运用这成语时,必须透彻的了解它的含义,第一,真心诚意的乐于助人的人,是永远不会想人报答他的;第二,有钱人对穷人的救济,那是一种捐助,即使穷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报答他,也不能称之谓“一饭千金”;第三,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难的情形下,出于友爱、同情的去帮助别人,这样的帮助,在别人看来,确是“一饭”值得“千金” 的。

3 刘定之文言文翻译

刘定之,字主静,是永新县人。自幼聪明异常,父亲教他读书,每日背诵数千言。父亲见他好学,他的父亲禁止他写文章。一天,父亲偶然发现了他写的《祀灶文》,感到非常惊讶。刘定之考中举人后,正统元年又考中会试第一,殿试也拿到了名次,皇帝封他做编修一职。刘定之为人性情耿直,刚正不阿,但又十分谦恭勤勉,尤以文学之名享誉一时。

皇帝曾经命他做《元宵诗》,内使太监却站在一边等候,刘定之据案伸纸,立刻写好百首七言绝句。又有一次,刘定之一天之内,起草了九个文告,笔不停书。有人问宋朝人的名字,他马上排列出世系相成的先后(其实就是家谱),一查族谱果然如此,人们对他的敏捷和博学感到叹服。江西、湖广两地发生旱灾,但地方官员仍然照收百姓的赋税。刘定之上疏向皇帝进言:“现在国家粮库充足,储备厚实,而江西、湖广等地百姓因灾无收,张口待哺,还要照样交纳租赋,这不是皇帝怜爱百姓的本意,请圣主体恤下情”。皇帝被他的言辞所感动,立刻下旨停征课税。

4 商鞅徙木立和吴起愤表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必须说到做到,才能真正取信于民。

《徙木偾表》

原文:商鞅变秦法,恐民不信,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金,乃下令。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令于邑中曰:“有人能偾表者,仕之长大夫。”民相谓曰:“此必不信。”

有一人曰:“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往偾表,来谒吴起。起仕之长大夫。自是之后,民信起之赏罚。予谓鞅本魏人,其徙木示信,盖以效起,而起之事不传。

释义:战国时代,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他怕百姓不相信国家的改革法令,于是就决定在都城城门前,竖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公开宣布谁能搬走木杆,就赏给他五十两银子。当有人搬走后商鞅马上兑现,并且在同时颁布了变法政令。

魏国的吴起在担任西河长官时,为了取信于民,在一天夜里派人在都城南门外竖立一根表杆,并在城中公开宣布:谁能将这根表杆推倒,就让他当官。

百姓听到后多数并不以为然,也有人认为不妨一试,如果得不到赏赐,也没有什么损失,于是就去推倒了表杆,吴起则当即宣布了任命。自此以后,魏国军民对吴起实行的法令不再有所怀疑了。

商鞅本来是魏国人,后到秦国做官进行变法,他的做法大概仿效了吴起的计谋,而吴起立木示信的首创之功,却未流传下来,很少为人知道。

扩展资料

《徙木偾表》作者是南宋洪迈。

“民无信不立”,这是治国的根本原则之一。立信如何才能产生效果呢?不仅必须言必信,行必果,而且要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进行;体现在赏罚上不仅要分明,而且得重奖重罚,奖要奖得人眼红,罚要罚得心惊肉跳。

商鞅徙木和吴起偾表的故事是他们向百姓证明政令、树立威信的一种方法。

参考资料:

-徙木偾表

5 歧路亡羊阅读答案和翻译

原文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①,又请杨子之竖②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者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选自《列子》)

注释①党:旧时指亲族。②竖:童仆

163歧路亡羊

译文

杨子的邻居丢失了羊,于是率领他的朋友,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追赶。杨子说:“呵!丢一只羊,干吗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说:“岔路很多。”不久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回答:“掉了。”问:“怎么会呢?”回答:“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往那边去追,所以就回来了。”杨子的脸色边得很忧郁,不说话有两个小时,没有笑容一整天。他的学生觉得奇怪,请教(杨子)道:“羊,不过是 的畜生,而且还不是老师您的,却使您不苟言笑,这是为什么?”杨子没有回答,(他的)学生最终没有得到他的答案。

启示:人生的选择太多,容易迷失自我

6 留侯论的文言文翻译和答案

留侯论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⑵。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⑶,匹夫见⑷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⑸然临⑹之而不惊,无故加⑺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⑻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⑼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⑽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⑾待天下之士。其平居⑿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⒀,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⒁,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⒂。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注释 ①本文为嘉祐六年(1061)苏轼应“制科”时所上《进论》之一。

留侯即张良,字子房,他是“汉初三杰”之一,辅刘邦定天下,封为留侯。②节:操守。

③这句话的意思是:常人在情感上总有不能忍耐的时候。④见:被。

⑤卒:同“猝”。突然,仓猝⑥临:逼近。

⑦加:侵凌。⑧挟持者:指怀抱的理想。

⑨圯:yí桥。⑩隐君子者:隐居逃避尘世的人。

⑾刀锯鼎镬:四者皆古代刑具。借指酷刑。

⑿平居:平日。⒀贲、育:战国时勇士。

周代时著名勇士,卫人,传说能力举千钧。⒁《史记·留侯世家》:“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此语即说张良暗杀秦始皇的事。⒂伊尹、太公之谋:用智慧化解危机的谋略。

伊尹,商之贤相,名挚。太公,太公望吕尚,姓姜,名尚,字子牙,周文王时太师。

整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秦始皇当然不能使他惊怕,而项羽也不能使他暴怒了。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

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

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

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

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末余之势可以驾驭(连上句意思是:在锋芒之势上,是没有可乘之机的)。

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

文言文里面有沆

1 刘沆文言文阅读 刘沆,字冲之。 吉州永新人。等到年岁稍长,洒脱而意气用事。 考进士没有考中,自称为“退士”,不事科举,...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