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及其弟子为什么称为儒家思想?儒又代表什么意思?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0浏览:2收藏

孔子及其弟子为什么称为儒家思想?儒又代表什么意思?,第1张

在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处于大乱,不少思想家为了能够救世,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那个时候百家争鸣,文化发展得十分繁荣。儒家思想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不少人并不知道儒是什么意思,而且也并不知道为何要取这个名字,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根据史料记载,儒的出处并没有找到,虽然《论语•雍也》中存在着君子儒,但是并没有具体说明儒是什么意思。

战国时期虽然经常谈论“儒”,但是并没有叫“儒”的东西,庄子对儒进行了评价,认为儒家思想是"内圣外王"。《史记》中也有谈论儒家的文章,但是并没有对儒进行界定,班固在《汉书》中记载过儒,因此儒的出处应当是司徒官。根据《说文解字》中的内容,“儒”字具有柔的意思,儒家思想主张礼治,与法治有着比较大的不同,法治主要体现的是统治者的意志。

小编认为儒家思想与柔确实是比较般配的,儒家思想通常教导人们学习礼仪,主张人们按照礼仪去行事,这也成为儒家思想非常鲜明的特点。孔子并不是平民,出生于一个很好的家庭中,从小就熟悉礼仪,但是并没有贵族的地位,因此孔子就将礼仪传授给平民百姓,通过礼仪的教化让人们能够明白事理,这一学派也就被世人称为儒者,随着时间的发展,也被称为儒家。

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占据着非常重大的位置,儒学中的很多理论都能够体现统治者的意志。到了汉代,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的许多著作也被称为经典。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他主张仁爱,希望能够改变社会的现状,希望能够让混乱的社会变得稳定起来。孔子带着自己的弟子四处游历,并且试图说服诸侯能够实行自己的主张,但是并没有人采纳,后来回到鲁国潜心钻研,儒家思想体系也随之形成。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们的思想核心不同,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道家主要是道,法家的核心思想是“法”。其次,在治理国家的理念上面不同。儒家思想治国方式主要是王道、仁政,还有礼乐制度,道家治国方式就是无为而治,法家的治国方式就是通过国家法律、法规来治理国家。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它们都是春秋时期兴起的三个重要学术思想流派,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它们之间的不同,主要是思想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思想核心不同。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他们强调的是人的自身修养,以及和周围人的关系,认为人和人之间的相处应该以仁为中心。儒家不管是孔子、孟子,还是荀子,都是从人性出发,倡导的是“仁”。道家主要是道,强调的是万物皆有道理,有普遍规律,应该适应自然发展的规律,讲究顺应形势,无为而治。法家的核心思想是“法”,以法制来治理国家,还提出了富国强兵。相对来说法家是比较功利的,强调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加强君主统治,按照法规,依法而行。

其次,在治国方式上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儒家思想治国方式主要是王道、仁政,还有礼乐制度,意思就是在社会当中,每个阶层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是需要维护的。儒家从人性出发,强调的是君臣礼法,中庸之道,三纲五常。道家治国方式就是无为而治,意思是尊重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强调个人和社会的共生关系,意思是人为不要干涉太多。法家的治国方式就是通过国家法律、法规来治理国家,主要从统治者方面出发,通过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

以上就是这三个思想流派之间的不同之处。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不同处是:

儒家的思想是以自我的约束为基本点,而后进行主动的社会活动。特点是从修身而行动,《大学》中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开始说到的是格物而后至知,达到心正。后面则说修、齐、治、平的行为为自己的价值观和社会目标。

道家的思想是强调自然过程,是无为而自化,所以现实的行为只是一种符合道德规范、符合物质发展规律的行为轨迹,不需要自行去阻拦什么、抵挡什么,突出人在宇宙中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其特点是静,其工作是疏导,所寻找的是如何认同、如何把复杂变为朴素和太初,找到事物的本质,因此需要服从现实和把问题客观化,减少自身的疏忽。

儒家重在由己及人及社会环境,是由内向外;道家则重在由自然而自化化他,是由大至小由外向内的反思。

儒家目的在正己和救世,道家目的是见己和化己随世。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相同处是:

1都认同人性本善,因此排除了法-治,共同点之一就是都是以人治

2都是以道德为基础的治国理念

3都有“民本”思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道家不仅仅是理想的,道家虽然在希冀永恒,他们更希望统治者认识"民"本来的力量,"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人民将会自化、自正、自富、自朴按大道,天地万物都有其次序,让道德仁义礼法各处其自然之位,天下就会太平,达到至治儒家就不用说了,孟子的“民为贵,君轻”世人皆知啦

4都是温和派,道家“治大国若烹小鲜”,儒家也治国思想甚至是复古都不是激进的变革派

一、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异同点如下:

(一)相同点

先秦儒家和法家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相同,他们的思想里都闪烁着民本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历史进步性。

(二)不同点

1. 在对待当时社会的现实方面:儒家坚持传统的治道,认为治理百姓应该以礼以德,不应该以法以刑。儒家在治国之时没有认识当初的实行此道的环境已经变了,在这点上看来,儒家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保守消极的。而法家认为,应该以法治国,人性是“好利恶善”的,从历史进化的角度来推行法治的必要性。所以,法家当时对待社会现实是积极的。

2. 儒家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这也是作为“仁政“之所以可能实行的依据。法家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是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而且人的恶性是不可改变的。

3. 他们两者所维护的制度不同。儒家所维护的是特权的礼治,是贵贱有序,是法律面前的不平等。儒家所维护的也就是贵族利益的制度即分封世袭制度。法家的法律观就是要充分认识法的重要性和发挥法的作用,维护的是新兴地主阶级建立的封建中央专制集权制度。

4. 儒家和法家在统治方法上面不同。儒家主张的是礼治、德治、人治,所以他重礼和德而轻法。主张恤刑甚杀的刑罚观,在预防犯罪上用教育的手段为主。法家注重的是法治,甚至会夸大极端法律的作用。主张“禁奸止过,莫若重刑”,以重法重刑来预防犯罪。

尽管孔孟关于德治的思想反映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和要求,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是,他们强调道德教化,重视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却是值得借鉴的。法家的思想观点,虽然有其过激的地方,但是依法治国,体现的法律上的平等的观点也是当时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所以儒家和法家随有相通之处,也有思想上截然不同的地方。但是这两种思想的存在,对当时的社会进步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延伸介绍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

(一)所谓的儒家,是以“兴经”为理论经,以“仁义”作为理论核心,以尧舜作为祖先,以周文王周武王作为圣君,以孔子作为创始人,最注重道德的学派。

儒家的法律思想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推崇礼治,主张“为国以礼”。

先秦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孔子-以人入理,突出礼的伦理性和强制性。他的思想主要包括等级法律观;重德轻刑观;“为政在人”论;犯罪预防观;用刑适中论;“父子相隐”论。孟子-倡导“仁政”,使礼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他的思想主要有养民富民的经济立法主张;省刑慎刑的法刑观;辅贤伐暴的君臣关系论;贤人和良法并重的人法关系论。荀子-沟通礼法,使礼理论化,系统化,制度化。荀子的思想主要包括礼法论,德刑论,人治论。

2. 德礼为主、法刑相辅的礼治观。

主要内容:德礼优于行政;注重教化,恤刑慎刑;为政在人,贤人治国。

3. 强调人治,主张“为政在人”。

认为人治是由德治和礼治派生的。

(二)所谓的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法家的法律思想特点主要表现在:

1. 关于法的概念法家认为法是由国家制定和公布的成文规范,包括赏与罚两种手段,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

2. 关于法的性质法家认为法具有强制制裁性,法具有客观公平性,法具有严格等级性,法具有时代民情性。

3. 法的起源是与国家的起源联系在一起,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4. 法的作用主要有定分止争,禁恶止乱,制民胜民和尊君、独裁。

孔子及其弟子为什么称为儒家思想?儒又代表什么意思?

在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处于大乱,不少思想家为了能够救世,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那个时候百家争鸣,文化发展得十分繁荣。儒家思想也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