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旦撰序的《王氏宗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1浏览:2收藏

潘光旦撰序的《王氏宗谱》,第1张

分类:  草堂话谱

潘光旦撰序的《王氏宗谱》

潘光旦先生是我国现代家谱学的创立者之一。他书房里那一副很有名的对联“寻自身快乐,光他姓门楣”,我拿来当作了座右铭。潘先生出梁启超门下,学贯中西,率先对家谱学史予以梳理,并从家谱与宗法的关系、家谱的效用、家谱方法论三个方面提出了新的家谱学理论。读他的文字总有一种睿智让我惊喜,总有一种哲理让我叹服。有时候看到不谋而合的地方,还会有一种荣幸——原来潘先生也是这样想的。

在旧书店里看到这部多达四十册的修于民国三十六年的三槐堂木活字本黄冈《王氏宗谱》首册前面的序言时,就觉得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序为手书上版,应是油印,且为现代白话文。看多了木活字本的旧家谱,看油印本就会耳目一新,这毫不稀奇,但旧家谱中白话文且分段并标点的序言并不多见。翻到后面,落款为“民国三十六年五月二日国立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潘光旦敬撰”,那份惊喜就无法形容了。

王氏为湖北黄冈望族,始祖贞一,字坚珉,源自太仓,至宋迁江西饶州府,明洪武初茂材,历任黄郡司马,治绩丕著,大协民心,遂占籍黄冈,后裔散居黄冈各处,尤以赤山潭为大宗。这个家族仅从入清后的十世算起,在谱中《科名录》记载进士就有一十四人。入民国后,毕业于黄浦军官学校、北海警官学校、保定军官学校、江西将校讲习所、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湖北官佐子弟学校、湖北警官学校、第四集团军随营军官学校、东三省讲武厅、中央军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陆军大学及各大学者更是指不胜屈。如请潘光旦先生作序的子寿,名康,就毕业国立西南联立大学,其时为北平清华大学研究所研究员。潘先生在序中说:“清华研究所同学王君子寿,最近谈起他的父亲,觉民先生,主持族中修谱事将近告成,要我写一篇序文,正式的序文我不便写,因为谱稿远在黄冈,我无法看到,没有依据,子寿所交阅的以前若干次修谱时几篇序文以及子寿所转述的一些话是不够作依据的,不得已,与子寿商量,写了一篇关于家谱的意义的文稿,作为代序”。

潘先生的这一篇《家谱还有什么意义?——湖北黄冈王氏家谱代序》的论文,后来收录于《潘光旦文集·第十卷》。他在序中提出了家谱的七个意义:

一、尊祖;

二、敬宗;

三、收族或联族;

四、婚姻严姓氏之防;

五、选择官员;

六、爱重门第;

七、选择婚姻。

然后逐一分折,认为不合时宜者大可放弃或改进。在第三条“收族或联族”,他说“收族的意义,与尊祖一样,也还是值得保留的,……应有一个限制,即亦应以真有血缘关系以至于确有实际的团体生活关系者为度。前此大姓人家喜欢编制所谓《通谱》的,凡属同姓的派系,照单全收,不特不问是否同出一源,且不问是否属于传统的所谓汉族,于是,即就王氏而论,其间于姬姓之王而外,更有赐姓之王、易姓之王、虏姓之王,甚至于连带有王字的复姓,如王官、王孙之类也一并网罗在内。为了实践收族的至意,作此种努力的人,可以说是其志可嘉,其心可谅,而其愚妄为不可及了”。想起前些天与上林兄在金华参加“寻根文化研讨会”,就餐时坐在我旁边的正好是“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的理事长王听兰先生,他们正在编绘《中华王氏统宗世系图》和编撰《中华王氏大通谱》,他们的“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的会员已经复盖全国23个省(市),形成了一个有效的团队”。听说我手上有不少王氏家谱,说以后一定要跟我联系。对王先生这样执着的热心人,我一直是敬重的,我在答应他的同时,提出了“姓氏的来源各异,你们是怎么来分辩各支的派系的”这样的问题,后来不知谁转迁了话题,没有再讨论下去。我想,王听兰先生们也许就是潘先生所说“其志可嘉”的那些人,他们的努力,与潘先生所说的那些前辈们似乎一脉相承。

潘先生又说:“四种比较新鲜的意义或功用值得分别提出:一是培植所谓谨始怀来的优生意识;二是增进个人对于一己品性的认识;三是帮助人类遗传的研究;四是在史学中多确立一个专精的部门。”并设计了如何实施的方案,但自己也承认:“上文所论的种种意义,一时当然还说不上,事实上,在流行的家牒里,无论中外,能兼筹并顾到这许多意义的怕是一种都找不到”。所以,潘先生又寄望:“我更相信,将来的家谱,包括黄冈王氏,下一次的续修本在内,一定可以把上文所论的若干意义逐渐的表达出来”。

恐怕要让潘先生失望的是,到目前为止,能接近以前旧家谱质量的新修家谱也难得一见,更不要遑论新修谱能超过或有所改进了。

潘先生在后面又提到了在黄冈的其它王氏,他说:“黄冈王氏不止一族,其中著称的派系不一而足,从《明史》、《黄州府志》和《黄冈县志》所可考见者,有明嘉、万间户部尚书王廷瞻之系……”,巧的是,记载王廷瞻世系的黄冈《王氏宗谱》我也藏一部,与王子寿家族的王氏同时成谱,也是民国三十六年的修本,共五十册,为孝友堂木活字本,这个家族当地称为“赤膊龙王氏”,也是元末自江西饶州府迁来。

潘先生的这一篇《家谱还有什么意义?——湖北黄冈王氏家谱代序》论文,学者、专家看过的怕是不少,但又有几位看到过这篇序原出处的黄冈《王氏宗谱》呢?潘先生的序多达四千余言,序虽不必因谱而传,但家谱因序言而成名谱,却也是事实。

分享:

世界其他国家的帝王、名门贵族等家族也多有修家谱的传统,家谱档案的价值被各国所重视,许多国家还建有研究和保存家谱档案的组织和机构。世界家谱学会是一个世界性组织,拥有会员 400多万,分布于世界各地。欧美国家的家谱学组织数量很多,名称不一。仅法国就有10多个家系学会,40多个家系俱乐部,正式会员达1万多名,还有单独研究自己家系的零散人员2万多人。美国犹他州的家谱学会,专门收集和研究世界各国的家谱档案,仅中国家谱就有5000种以上,近年又从中国收集了数百种家谱的胶片数万米,还建有盐湖城档案洞库保存家谱档案,开设家谱图书馆供研究者和寻根者查阅。东南亚各国的华裔成立各种姓氏宗亲组织,如泰国有以姓氏成立的华侨团体53个,其中刘氏宗亲总会有会员800多人,总会设在曼谷,分会遍及全国,他们对姓氏家族源流进行考证,编有详细的世系家谱。

东晋谱学家贾弼之、贾匪之、贾渊祖孙三人和王僧孺。

贾氏为南渡的平阳大族。贾弼之在东晋太元年间由朝廷委任撰修谱牒,于是“广集众家,大搜群族”,撰成《十八州士族谱》百帙,共七百余卷,缮写抄定,藏在秘阁,另抄别本藏于左户。其子匪之,匪之子渊,世传其业。齐永明中,贾渊与王俭共同参撰《百家谱》,又撰《氏族要状》、《人名书》等谱牒,并行于世,谱牒研究成了贾氏世传的家学。

潘光旦撰序的《王氏宗谱》

分类:  草堂话谱 潘光旦撰序的《王氏宗谱》 潘光旦先生是我国现代家谱学的创立者之一。他书房里那一副很有名的对联“寻自身快...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