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南朗边山村碉楼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0浏览:2收藏

中山南朗边山村碉楼,第1张

中山市的古民居建筑,与岭南古民居的建筑风格是一样的,主要以硬山式顶、穿斗台梁、砖木混合结构等建筑结构为特色,从现存的明代到清代普通民居来看,基本上是以“竹筒式”和“明字式”的建筑布局为主。但从清末民初时期开始,中山有大量的碉楼式民居建筑出现。近几年来,在全市文物普查的同时,对现存的碉楼式民居建筑也进行了一些调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现存的清末民初碉楼民居建筑有510座。详细情况如下: 一、中山碉楼民居建筑的起源 据调查所得,中山的碉楼民居建筑源于清代,盛于民国。从有关的地方史料及现存的碉楼民居中了解到,在清代末期,中山的大集镇(习惯上称为经济作物区)及沙田区,相继出现了碉楼式的建筑和骑楼式的建筑。从这些碉楼建筑结构与建筑艺术来推断,中山的碉楼民居建筑,与中山出国的人多和出国早有关。中山一直以来都是著名的侨乡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从明清至今的出国华侨近八十万人,分布在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从史料记载,中山在宋代就有邑民出洋侨居了。但是中国人从古到今都有“落叶落归根”、“寻根问祖”之俗。因而,不管去到那里,对家乡还是眷恋的。据中山的史料及一些家谱、族谱记载,中山早期邑民大量出国的时期多在鸦片战争前后(即在1840年前后),到清未民初,侨民多有返乡祭祖和带亲朋好友出国“掏金”。与此同时,抵抗外侮和国内的战乱也频繁,这就形成了家家防盗、村村建有民团等状况。在此期间,溶汇华侨居住国建筑特色的建筑风格开始在中山出现,较有特色的碉楼、欧陆风格的骑楼等建筑风格比比皆是。 从近年来文物普查和调查中发现,中山的民田区和沙田区早期建成的碉楼,主要是用以“抢明火”和“护沙”防盗,一般由“更夫”或民团把守。而一些华侨捐款建成的碉楼多作民居,其家人多用以屯粮或收藏金银细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山大量出现建碉楼的风气,主要是响应孙中山先生建立民团,推翻清皇朝的号召后才大行其道的。不管怎么样,中山现存的碉楼建筑,最早是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遗存,而大多数的碉楼是建于民国时期的。 二、中山碉楼民居的建筑特色 中山的碉楼与台(山)开(平)恩(平)等地的碉楼有所不同。从现存的中山碉楼民居建筑来看,其建筑规模较小,建筑的风格也较台、开、恩等地的碉楼建筑风格要简单。一般来说,中山的碉楼多是与其祖居平房(竹筒屋或明字屋)连成一体,多为三层高的三合土或砖石、混凝土结构;墙体大约60至80公分厚;每层约二十到三十平方米左右的面积;其三楼顶多建有半层的内阳台,习惯上称为“假四层”,外阳台用作晾晒谷物及衣物;从碉楼的二层开始,在每层的四面墙壁上置有多个内宽外窄梯形的枪眼;碉楼的顶层四边漂出约六十公分作檐口,在檐口的四周置有十公分左右直径的掷物口(也作枪眼用)。中山碉楼的建筑多为正方形、长方形、梯形,还有一些是圆形的;大多数的碉楼的顶部多建有其主人在海外居住国代表性建筑风格的装饰,在碉楼的门窗檐口上,多采用中国古建筑的“口彩”装饰,大部分的碉楼建筑都与祖屋连在一起,用围墙围绕,在其前后建有小花园。一般的碉楼建筑多是一间祖屋建一间碉楼。但有一些大户人家却是在其祖屋的四周建有碉楼,如原中山县县长张惠长(曾在北伐时任国民党航空局副局长)的故居,就是在其祖居的四角各建有碉楼建筑,成为庄园式的建筑布局。 三、中山碉楼民居的分布、建筑年代状况 从现行政区域24个镇区的调查所得,中山的碉楼民居主要分布在过去的经济作物区和沙田地区,而经济作物区的碉楼民居较多,其建筑艺术也较好。据初步统计,现存的碉楼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 1、火炬高技术产业开放区:现存碉楼民居建筑186座,具体为:张家边四村6座,均建于民国庚午年间(1930年);小隐村8座,均建于30年代;义学村3座,均建于30年代;泗门村8座,分别建于20-40年代间;沙边村76座,分别建于清末至30年代间;黎村1座,建于民国初年;陵岗村13座,均建于清末民初;大岭村17座,均建于20年代;神涌村4座,分别建于清末民初;西桠村3座,分别建于20-30年代;宫花村4座,均建于20年代;大环村30座,分别建于20-30年代;江尾头村13座,分别建于20-30年代。 2、南朗镇现存碉楼民居建筑52座:具体为:南朗旧墟内3座,分别建于20-30年代;合里田心村1座,建于20年代;东桠村8座,分别建于20-30年代;龙穴村1座,建于20年代;左步村1座,建于20年代;石门村3座,分别建于20-30年代;长沙埔村1座,建于20年代;崖口村3座,分别建于20-30年代;泮沙村1座,建于20年代;麻西村1座,建于20年代;濠涌村5座,分别建于20-30年代;南塘村2座,建于20年代;杬边6座,分别建于20-30年代;岐山村1座,建于20年代;大车村1座,建于20年代;关塘村12座,分别建于20-30年代;贝头里1座,建于30年代;白企元山村1座,建于30年代。 3、南区现存碉楼民居建筑65座,具体为:竹秀园村2座,分别建于30-40年代;渡头村3座,分别建于20-30年代;福涌村15座,分别建于20-30年代;寮后村8座,分别建于20-30年代;金溪村5座,分别建于20-30年代;沙田村6座,分别建于20-30年代;曹边村5座,分别建于20-30年代;北台村4座,分别建于20-30年代;龙环村3座,分别建于20-30年代;马岭村14座,分别建于20-30年代。 4、沙溪镇现存碉楼民居建筑41座,具体为:龙瑞村2座,分别建于清末民初;龙山村1座,建于民国13年(1924年);涌边村1座,建于20年代;板尾园村7座,分别建于20-30年代;秀山村1座,建于20年代;石门村2座,分别建于20-30年代;大兜村1座,建于20年代;乐群村1座,建于20年代;龙头环村16座,分别建于20-30年代;象角村1座,建于民国初年;涌头村4座,分别建于20-30年代;厚山村2座,分别建于民国初年;中兴村2座,建于民国初年。 5、东区现存碉楼民居建筑85座,具体为:亨美社区3座,分别建于20-30年代;紫马岭村5座,分别建于20-30年代;三溪村4座,分别建于20-30年代;白沙湾村5座,分别建于20-30年代;长江村1座,分别建于20-30年代;小鳌溪村4座,分别建于20-30年代;齐东村5座,分别建于20-30年代;土瓜岭村9座,分别建于20-30年代;柏山村3座,分别建于20-30年代;老富头村4座,分别建于20-30年代;新村4座,分别建于20-30年代;起湾村8座,分别建于20-30年代;槎桥村2座,分别建于20-30年代;库充村25座,分别建于20-30年代;大鳌溪村3座,分别建于20-30年代。 6、大涌镇现存碉楼民居建筑34座,具体为:南文村6座,分别建于20-40年代;安堂村1座,建于20年代;岚田村2座,分别建于1880年和1890年;石井村7座,分别建于1928年和1932年;全禄村3座,均建于1932年;南村6座,分别建于1928年和1932年;青岗村9座,均建于30年代。 7、神湾镇现存碉楼民居建筑5座,具体为:外沙村3座,分别建于30-40年代;磨刀村1座,分别建于30-40年代;定溪村1座,建于30年代末。 8、三乡镇现存碉楼民居建筑33座,具体为:圩仔正街3座,均建于1920年;乌石村3座,分别建于1920年、1921年、1922年;沙尾坊1座,建于1923年;平岚村东堡1座,建于1921年;白石村23座,分别建于20-40年代;鸦岗村1座,建于民国时期;塘 村1座,建于民国时期。 9、横栏镇现存碉楼民居建筑2座,具体为:三沙村1座,建于30年代;横东村1座,建于30年代。 10、坦洲镇现存碉楼民居建筑1座,具体为:新塘村1座,建于20年代。 四、中山碉楼民居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之我见 中山的古代民居建筑,从明代发展起来的砖木结构五间堂式的传统民居,到了清代,尤其是民田地区的乡镇,邑民多有出国谋生,且海盗、山贼匪夷肆意滋扰,入屋抢掠、绑架勒索等案件不断发生,这对于侨属的邑民家庭来讲,所受的危害更大。这时候的十八世纪未和十九世纪初,西方国家的文艺复兴的建筑已盛行,一些有钱又有文化的侨胞,将西方的建筑文化带回了中山。当侨属去信在海外的亲人,告知家乡被贼人入屋打劫(中山人过去俗称“打明火”),海外的亲人则在居住国借钱寄返乡间,或带钱返乡,在祖屋旁建起仿西方国家城堡型的碉楼,用以防盗、打明火,也因碉楼一般高三、四层,可贮存粮食,贵重物品等,亦可防火、防水,所以当这些碉楼式的房屋在中山一些镇区出现后,邑民较喜欢,亦多有仿效,导致了中山民居建筑风格的变迁加快。1887年至1892年期间,孙中山先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香港西医书院学医,在学期间对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农业等知识均涉猎,从而使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读书期间,孙中山先生经常利用假期回乡与同乡杨鹤龄及陈少白、尤列等人共议国事,抨击清廷朝政,还与濠头乡的退休官吏郑藻如(曾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1886年因病辞官回国,返家乡濠头养病息影家园)商议,提出禁鸦片,种蚕桑、办教育,还与乡绅商议改革乡政,组织民团,制订预防盗贼等措施。由此,中山的碉楼式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大量出现,据不完全统计,在清未到民国期间,中山的碉楼式民居多达三千余间,至今,这些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古旧碉楼民居建筑,依然屹立在城乡各地,成为中山城乡新旧面貌对比的风景线,也是中山近现代建筑史和华侨辛酸血泪史的实物佐证。 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罗哲文曾这么样说:“每一个朝代的建筑布局都有其时代的特点,它不仅反映了建筑的制度,也反映了社会的情况、民族和地区的特点、思想信仰等内容。”而中山这些碉楼建筑如果能很好的保护起来,尤其是一些村镇大片范围内的碉楼群,将会成为我市“有形的文化遗产”和“无形的文化遗产”,应视为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从这些碉楼民居建筑中,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中山古民居的建筑史、古建筑艺术以及中山的华侨史,由此也将会起到促进我市文物保护和旅游事业发展的作用。

一、文字底蕴

西资岩前殿门斗宽敞,三个高3米长、1米高、题着“西资古地”四个楷字。(清光绪举人蔡谷仁的手笔)

寺庙后的山崖高处有古人镌刻的“泉南胜概”四字。

大门的冠头楹联“西佛千年来福地,资生万物洒慈心”。(道光进士蔡德芳所题)

此寺自隋唐以来,阅世一千余载;有人于明清之际,著书数十万言。(清·进士吴增撰书)

古佛意云何,认否一千年前,石上现身初说法;名贤来隐此,赢得三百载后,山中历劫有遗书。(衡阳沈莹撰书)

二、闽南建筑文化

寺庙平面布局呈“同”字形。高大轩敞,气势雄伟。

大门旁一副石鼓雕镂螭龙、花卉;大门边堵浮雕游龙、戏虎;左右边墙石堵浮雕的麟、凤、龟、鹤;无不精致绝伦,体现出闽南古建筑巧、美、秀、雅的风格。

西资岩寺大殿,殿顶高达11米,重檐之间装着3米高的百叶格扇,使殿堂分外轩朗宏敞。殿前立着一对瓜楞形花岗石柱,高约5米,柱上浮雕蟠龙戏珠,龙身硕长,各呈矫然游走姿势,一龙首居中,杨须叶舌,粗壮的龙爪显示出雄健与力度,从石柱的风化程度及雕刻风格来看,显然是明代以前的旧物。

三、名人与西资岩

蔡无能

蔡鼎字可挹号无能,晋江塘东村人,乃明代著名《易》学家,生于万历十六年,少负奇志,书其堂楣曰:“来师堂”,谓将来将为王者师,虽典出《孟子》,足见抱负不凡。

无能敏而好学,经史子集无所不览,星纬卜爻无所不精,而又潜心于《易》。盖自朱熹讲学泉州,理学之风日盛。及至明代,精研《易》学者,更是人才济济,著述甚丰。其著者如蔡清、王宣、陈琛、张岳及林希元等计七十馀人,而俞大猷以《易》治军而成一代名将,其影响遍及全国,故当时有“至今天下言《易》者,皆推晋江”之称,而成为全国《易》学中心。而无能之学,上承程朱理学馀绪,下及虚斋、紫峰之说,发扬“《易》为五经之首、生命之蕴”理论而有所创见。

无能尝游京师、缕析时事,多有卓见,孙承宗督师蓟辽,聘为参幕,随军北上,襄赞筹划,颇著卓绩,边境以安。天启六年,御赐“白衣参军”,翌年疏陈魏珰十大罪,触怒当道,乃微服潜归免祸,退隐西资岩下,筑室读书。

崇祯登基,魏珰伏法。帝降诏访求,复其原职,无能辞不受命,上称为“蔡布衣”。十年晋见,崇祯赐茶,旋又归里,每深夜观天象,喟然叹曰:“国患日深,安能缄默!”遂杖策叩纳,呈所纳《激论》,见者咋舌,朝野争相传阅,无能叹曰:“固知非时能用,为此将以明天下未尝无人也。”并谓“明之欲如宋之南渡而不可得。”

唐王即位福州,道周力荐无能可大用,诏三驰择为左军之师,无能皆谢,盖知事无可为。

清顺治十二年仲秋晦日之晨,无能沐浴更衣,凭几而坐谓弟子曰:“《易》言动静有常,原始反终,我生为劳人,今且归去为逸民矣!”遂殁,寿六十八。所著《易蔡集解》十卷五十万言,书集诸家之注而有所发明。陈子龙、蒋棻序之。近由华侨蔡女士出资影印,列为《泉州文献丛书》。又有《万远堂稿》,起天启癸庆,迄崇祯癸未,历时廿一年,系重要史料。

无能殁后,乡人建专祠于大佛寺侧,额曰“无能蔡先生祠”,其族裔撰门联曰:

帝称布衣,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书名易蔡,往圣由此继,后学由此开。

祠前岩上有“观易亭”,乃当年无能观星处。(摘自刘浩然《易学家蔡无能》)

范学洙

范学洙字尔泓、号怡轩,晋江十四都陈厝(鳌江)人,生于清康熙28(1689)年。自幼聪敏,4岁能背诵六十甲子及《千字文》,5岁入塾,一年读完《四书》,6岁背《四书注》。因为家贫,十八九岁时,“昼则攻书,夜则磨豆腐以佐家计”,20岁就往高州山一带教家塾,书“勤苦”、“闻鸡”于门以自勉。

康熙58年,范学洙东渡台湾在其早年往台的族叔范光友处馆教学近20年,曾作《台中吟》自叹:天涯浪迹本心违,亲在远游圣所非,祗为承欢无菽水,岂缘自奉不轻肥?柴门日暮知频倚,旅邸囊空怅莫归,惟藉鳞鸿珍重寄,时将客况达慈闱。当时台湾初辟,为鼓励从学,清廷对台籍生员考试照顾一定名额,漳泉士人多有往台寄籍参加考试的。范家洙也在康熙61年参加台湾府试,列诸罗县第3名,雍正7年参加乡试,得第6名。他的文行得到分巡台湾道按察使司副使刘良璧看重,被延请担任台湾有名的崇文书院山长。第二年,刘良璧主持重修台湾府志,又聘请范学洙为幕宾,负责《重修台湾府志》分辑。

范学洙“岁馆于台,三年一归”,在此期间,他在迁台族人协助下纂修了一部《鳌江范氏家谱》,以联系两岸族谊。由于范学洙在台湾的文名,巡察台湾并提督学政单德谟、巡视台湾兼理学政张湄、台南府学教授吴开业、分巡台湾道副使刘良璧都为范氏家谱写了序言。

乾隆六年,范学洙以诸罗县岁贡考入国子监,肆业后选充武英殿校书。武英殿在太和殿西侧,清代修书其间,由亲王一名主持,满汉大臣各一为总裁,翰林院、詹事府二人任提调,外派、编检十人,校阅十人。凡皇家藏书概在这里重新刊校考订无讹然后进呈御览。范学洙曾写诗记下这段“鱼虫窥古奥。亥豕析毫芒,惕惕虞疏忽,兢兢凛肃将,庶几经甲乙,无复费丹黄……”的校书经历。

乾隆十七年,范学洙授职安溪儒学训导兼署教谕,多年的教学经验加上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使他声誉远播,“京都闽省争延西席,至庠舍不能容”。安溪县令庄成称他:“冰壶一片,汪波千顷,海南冀北,到处有声。”三年期满,升任安溪教谕。当时安溪修县志,知县任总辑,范学洙任协辑,这是他第二回修志书,自是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了。

范学洙卒于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著作有《怡轩会心录》若干卷。他编纂的《鳌江范氏家谱》及为西资岩大佛寺撰写的碑文至今尚存。(摘自《闽台名儒范学洙》)

西资岩旅游资源的开发

西资岩的旅游处在与开发阶段,主要是与其他景点的合作。以下两条举例的旅游路线:

①晋江宗教朝圣一日游:晋江青阳-草庵摩尼教-灵源寺-龙山寺-大觉寺-南天寺-西资岩寺-镇海宫(’98国内旅游交易会推荐旅游路线)

②滨海旅游休闲区:由围头海滨、西资岩等景点整合而成(晋江市旅游部门将深沪湾开发试点区域划分为七大功能区之一)

西资岩开发之我见

根据规划西资岩被划入深沪湾度假旅游区,晋江市人民政府也在保护界立了碑。但是,西资岩石佛寺最大的价值是那三尊石佛,与开元寺等较大的寺庙相比处于劣势;西资岩与清源山、紫帽山等相比也不能算是山。因此造成寺院为主景的景点小型、单调吸引力不大。我个人认为,西资岩旅游业的发展摆脱这个魔咒,只有发展自己的特色。我个人有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防空洞的利用。防空洞不仅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更可以与前沿小学等相联系,在游客参观这些防空洞的同时,感觉到的是其他寺院所没有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崇义庙和大佛寺的后面分别有两个在石壁里凿出的岩洞,可以加以利用。

第二、采石窟的利用。这些采石窟有多个,景观奇特,可架起天桥,远观大海,肯定具有独特的魅力。

第三、观光果园。在西资岩有大片的龙眼地,可以与当地农民商量,参照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建立互利互惠的观光果园。缺点是观光果园有季节性。

总之,我们只有了解家乡,才能集思广益为我们的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

2005年2月

刘文彩的家族很庞大的,其实他就是乡里的乡绅,也没有大跃进时候说的那么夸张,什么水牢啊,喝人奶啊,大多都是胡诌的,想了解刘文彩同志可以看看凤凰卫视有一档节目叫凤凰大视野几年前的了,基本还原真实的刘文彩。

会[会,读音作guì(ㄍㄨㄟˋ),不可读作huì(ㄏㄨㄟ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上古陆终之子帝乙之后求言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记载:“陆终之子帝乙之后。汉武阳令会栩。”据史籍《世本》记载:“陆终第四子会人之后。”在史籍《姓氏急就篇·下》中记载:“陆终子求言,封于郐。郐仲为郑所灭,后以为氏。”在史籍《通志·以国为氏》中记载:“郐氏,或去邑为会氏。”在文献《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中记载:“此以名为氏。陆终,相传为祝融氏,颛顼帝之裔。”

郐氏族人,后去邑取会为姓氏,称会氏。因为陆终、颛顼都是黄帝后裔,所以这一支会氏,系出古老的黄帝。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伯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郑伯之后。”郑伯之后食采于郐邑,因以为氏。因为郑国系姬姓诸侯国,所以这一支会氏,也是黄帝后裔。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皋陶氏后裔偃姓之国,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考》记载:“偃姓之国,皋陶氏之后。”有迁徙入郐者,因以为氏。因为皋陶氏出自黄帝,所以此支会氏亦是黄帝后裔。

第四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景公之臣会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十四泰》记载:“郐仲之后,避难去邑为氏。”

齐景公姜杵臼之时,庭下有大夫会谴。

当时齐景公得了疟疾,整整一年了还没有完全痊愈。他便召见会谴、梁丘据、晏子来询问,说:“我的病越来越厉害了,我派史官固和祝官佗朝拜山川宗庙,祭祀用的猪牛羊三牲和美玉,没有不准备好的,所用的数量常常比祖先齐桓公时候还要多,齐桓公如果用一份,我就用两份。但我的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厉害了,我想杀掉史固和祝佗这两个人让上帝高兴高兴,可以吗?”

会谴、梁丘据都说:“行!”而晏子却不回答。

齐景公问:“晏子,你认为怎么样?”

晏子说:“您认为向神祈祷是有好处的吗?”

齐景公说:“是的。”

晏子说:“如果认为祈祷有好处,那么诅咒也就有害处了。您疏远辅弼您的人,忠臣被阻塞,规劝的话不能让他们说出来。我听说,身边的大臣沉默不语,远方的大臣哑口无言,众人的言论可以使金属熔化。现在从聊县、摄城以东,姑水、尤水以西,这一带的人民众多,老百姓中在上帝面前憎恶、怨恨、诽谤、诅咒您的很多很多。一国的人诅咒,两个人祈祷,即使是善于祈祷的人也不能取胜啊。况且,祈祷的人如果说真实情况,就是批评我们国君的过失;如果隐瞒过失,就是欺上帝。上帝如果神灵,就不可以欺他;上帝不神灵,祈祷也就没有益处。希望您明察。不这样,对没有罪的人施加刑罚,是夏、商灭亡的因。”

齐景公说:“您真善于解决我的疑惑啊,提升您的官职!”

于是,齐景公下令会谴不再管理齐国的政事,梁丘据不再管理接待宾客的事,而让晏子兼管。晏子却推不肯接受,齐景公坚持如此,晏子接受后,会谴、梁丘据便告退了。

晏子兼管了会谴、梁丘据的政事之后,过了一个多月景公的病好了。

会谴的后裔子孙后来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会氏。汉朝时期有武阳令会栩,明朝正德年间有雩都丞会同,都是会谴的后裔。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古鲜卑族谷浑氏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

古鲜卑族谷浑部,亦称谷会氏、浑氏、谷氏。后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的实施汉化改革政策后,多改为汉字单姓谷氏,亦有改汉字单姓会氏者,读音改作guì(ㄍㄨㄟˋ)。

该支会氏后有入回回者,为回族会氏。

二迁徙分布:

明朝初期,朱元璋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之后,会氏后裔大体分布于鲁、冀、津、皖等地。

三郡望:

新密县:新密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八千多年前,祖先就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此出生,立宫建殿、建都定国,开创了华夏一统基业,缔造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历史。西汉高祖刘邦始置密县,迄今已有两千余年。境内名胜众多,风光秀美,轩辕丘古城寨城址、黄帝宫、郑公墓、汉墓锺华夏之灵,青屏山、神仙洞、香峪寺、桃花源毓溱洧之秀。轩辕丘古城寨址的发掘,被评为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已被专家考证为黄帝古都轩辕丘所在之地。

四历史名人:

会连锐:(公元1935~今),回族;河北平泉人。著名汽车行业工程师。

会连锐肄业于原北京劳动中学。一直在甘肃省供销社机械厂从事汽车维修工作。他曾于1987年获4034号国家专利一项,1989年领取了省发明协会会员证。1999年7月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及国家专利总局颁发“汽车发动机风扇自动离合装置”专利证书一项(982124473号),它是专为高寒地区行驶的车辆而设计,既为改善驾驶员及仓室内采暖环境,又可将发动机控制在最佳温度下行驶,达到节油、节能、避免排放浓重的黑烟,从而保护自然环境的多层次的最佳效果。

会连锐的专利成果已于1999年7月被列入《二十一世纪人才库》,同年8月入录《世界当代专利发明人(设计)名典》(中国卷),9月入录《世界科技专家录》(中国卷)并被聘为中国科技与人才开发中心特邀技术顾问、ZGKJ~1268同时入选《中国当代技术创新博览》、《中华专利技术精选》。同年10月被北京中科博大创新科技中心聘任 工程师。2000年3月入编《中华人物大辞典》第三卷。

会应忠:(生卒年待考),四川人。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四川省总队政治部大校主任。

著有《武警四川总队史志丛书·碧血丹心——武警四川总队征战录》一书,为纪史性回忆录,记载了武警四川总队及其前身公安总队自建国以来经历的重大事件。

他还著有《政治素质是领导干部讲政治的基本功》等文章。

中山南朗边山村碉楼

中山市的古民居建筑,与岭南古民居的建筑风格是一样的,主要以硬山式顶、穿斗台梁、砖木混合结构等建筑结构为特色,从现存的明代到清代普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