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谷巨瓠文言文及翻译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0浏览:3收藏

屈谷巨瓠文言文及翻译,第1张

1 文言文翻译,如下

齐有居士田仲者,宋人屈谷见之,曰:“谷闻先生之义,不恃仰人而食,今谷有巨瓠(读音hu四声,葫芦),坚如石,厚而无窍,献之先生。”仲曰:“夫瓠所贵者,谓其可以盛(读音cheng二声)也。今厚而无窍,则不可剖以盛物;而坚如石,则不可以剖而斟,吾无以瓠为也。”曰:“然,谷将弃之。今田仲不恃仰人而食,亦无益人之国,亦坚瓠之类也。”

翻译:齐国有个叫田仲的居士,宋国一个叫屈谷的人拜见他,说:“我听说先生的宗旨,是不倚靠别人而生存,现在我有一个巨大的葫芦,坚硬如同石头,皮厚得没有空腔(实心),把它宋给先生。”田仲说:“葫芦的用处,就在于它可以盛东西。现在这个是皮厚无腔,那么就不能剖开盛东西;而且它坚硬得像石头一样,那么就不能剖开用来盛(酒水),我拿这个葫芦没什么用。”(屈谷)说:“好,我就把它丢掉。那么田仲(你)不倚靠别人而生存,也对国家没什么用,也属于坚硬的葫芦一类啊。”

2 文言文《坚瓠》的译文

原文齐有居士田仲者,宋人屈谷见之,曰:“谷闻先生之义,不恃仰人而食。今谷有树瓠之道,坚如石,厚而无窍,献之。”仲曰:“夫瓠所贵者,谓其可以盛也。今厚而无窍,则不可剖以盛物;而任重如坚石,则不可以剖而以斟。吾无以瓠为也。”曰:“然,谷将以欲弃之。”今田仲不恃仰人而食,亦无益人之国,亦坚瓠之类也。

译文齐国有一个隐居的人叫田仲,宋国人屈谷来见他,说:“我听说先生的行为,不依靠仰人鼻息来糊口。如今我有一个种植瓠瓜的办法,结出来的果实坚硬如石,皮厚而没有孔隙,现在献给你。”田仲说:“那瓠瓜可贵的地方,是因为可以用来装东西。如今你的果实皮厚而没有孔隙,那么就不能剖开用来装东西;而且坚硬象石头,那就不可以剖开来倒酒。我要这种瓠瓜来做什么呢?”屈谷说:“你说得对,我将以你的想法抛弃它。”如今田仲不仰人鼻息来糊口,也不会给人们的国家有什么好处,也属于坚硬的瓠瓜之类的东西。

3 五蠹原文及翻译40字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

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眼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函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夫山居而谷汲者,媵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欀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

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

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异则备变。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

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

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面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五蠹全文翻译:上古时代,人民少,可是禽兽却很多,人类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

有位圣人出现了,在树上架木做巢居住来避免兽群的侵,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有巢氏。当时人民吃野生植物的果实和蚌肉蛤蜊,有腥臊难闻的气味,伤害肠胃,人民疾病很多。

有位圣人出现了,钻木取火来消除食物的腥臊,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燧人氏。中古时代,天下发大水,鲧和禹疏导了入海的河流。

近古时代,夏桀和商纣残 乱,商汤和周武王起兵讨伐。如果有人在夏朝还在树上架木筑巢,还钻木取火,一定会被鲧、禹耻笑了;如果有人在商朝还尽全力去疏导河流,一定会被商汤、周武王耻笑了。

这样说来,那末如果有人在今天还赞美尧、舜、汤、武、禹的政治措施,一定会被新的圣人耻笑了。因此圣人不要求效法古代,不取法所谓永久适用的制度,而应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并根据它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

有个耕田的宋国人,田里有个树桩子,一只奔跑的兔子撞在树桩上,碰断脖子死了;这个人便因此放下手里翻土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再捡到死兔子,兔子不可能再得到,可是他本人却被宋国人笑活。今天想要用古代帝王的政策来治理现在的人民,都是和守株待兔的蠢人相类似的人。

古时男子不须耕种,野生的果实就足够食用;妇女不须纺织,禽兽的毛皮就足够穿着。不需要做费力的事,给养就很充足,人民少但财物有多余,所以人民之间不争斗。

因此不需实行厚赏,不用采取重罚,人民的生活自然安定。现在一个人有五个儿子不算多,每个儿子又有五个儿子,这样祖父没死就有了二十五个孙子。

因此人民多而财物缺少,干体力活干得很劳累,可是给养还是很少,所以人民发生争斗。即使加倍奖赏和加重惩罚,还是不能避免纷乱。

尧统治天下的时候,他的住房简陋,茅草盖的屋顶都不加修剪,栎木做的椽子都不加砍削;吃粗糙的粮食,喝野菜煮的羹;冬天穿小鹿皮做的袍子,夏天穿葛布做的衣服;即使现在的看门人,穿的吃的都不会比这更差了。禹统治天下的时候,亲自拿了农具干活,给百姓带头,累得大腿上没有肌肉,小腿上不长毛;即使现在奴隶的劳动都不会比这更苦了。

按这样的情况推论,古代让出天子地位的人,。

4 田仲自恃 译文及原文(注释)

田仲自恃(括号里的文字是注释)(16分)

一齐居士(隐居不肯做官的人)田仲者,宋人屈谷见之曰:"谷闻先生之义,不恃仰人而食。今谷有树瓠(大葫芦),坚如石,厚而无窍,献之。"仲曰:"夫瓠所贵者,谓其可以盛也。今厚而无窍,则不可剖以盛物,而如坚石,则不可以剖而以斟,吾无以瓠为也。"曰:"然。谷将弃之。今,田仲不恃仰人而食,亦无益人之国,亦坚瓠之类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有个隐士叫做田仲宋国人屈谷去拜会他,对他说:"我听说你主张不依靠别人而生活。现在我有个大葫芦,像石头一样坚硬,厚且没有孔洞,送给你吧"田仲说:"那个葫芦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可以盛东西。现在这个又厚又没有孔洞,就不能剖开盛东西,又像石头一样坚硬,不能剖开装酒,我拿这个葫芦没有用"屈谷说:"是这样,我打算把葫芦丢在田里现在田仲不依靠别人生活,对国家没有好处,就和这坚硬的葫芦是一样的"

5 屈突仲通文言文翻译

屈突通担任隋的虎贲郎将。隋丈帝杨坚命他审察陇西救群记录,查出两万多匹隐藏的马。文帝大怒,收押了太仆卿慕容悉迭和监牧官一千五百人,将要全部处斩。屈突通对文帝说:“人的生命最重要,死了就不能再生。陛下凭一颗最仁慈的心来治理天下,又怎会因牲畜一天所生殖的数量来杀死一千五百人呢?”文帝呵叱他,屈突通走上前磕头说:“臣愿意自己接受死罪,来抵众人的死罪。”文帝醒悟,说:“朕不明事理,竞到了这一地步。现在就全都赦免慕荣悉达等人,来表彰你的善言。”于是就减轻了对他们的处罚。后屈突通被提拨为左武卫将军。他为官刚劲正直,有犯法盼,即使是自己的亲属也不会包庇纵容。他的兄弟屈突盖担长安令,也因方正严厉而显名。当时有这样的一首民谣:“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食三斗葱,不逢屈突通。”

秦、陇两地叛乱纷起,屈突通被封为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造反,率众十余万占据雕阴。屈突通调集关q-兵攻打,驻扎在安定,一开始并不与敌交战,军中都以为屈突通胆怯。屈突通佯言要撤兵,却又派兵偷偷潜入上郡。敌人并未察觉这个情况,率兵南进,距屈突通军70里扎营,分散兵力占领阵地。屈突通等他们毫无防备,便连夜挑选精兵突袭打败了他们。后来隋的政治更加混乱,各地叛乱纷纷,朝廷的军队丧失斗志,将领多被杀死。屈突通每战都非常慎重,所以虽然没有大捷,但是从没战败过。

高祖(唐高祖李渊)起兵,代王派屈突通守河东,唐兵久战不能攻下,高祖便留兵围攻,渡过了黄河,在饮马泉打破了屈突通的部将桑显和。这时,屈突通的情势十分窘迫,有人劝他投降,他说:“吾蒙受国家厚遇之恩,曾侍奉两个君主,怎能在此危难之际逃走?只有以死相报罢了l',他常常自己摸着脖子说:“应当为了国家来挨别人一刀!”不久,屈突通听说长安已被攻破,家属也都被李渊所俘,便命桑显和镇守潼关,自率主力要去洛阳。屈突通刚走,桑显和便投降了唐军。刘文静派副将窦琮、段志玄等率精锐骑兵追赶屈突通到了稠桑(今河南灵宝北黄河南岸)。屈突通就按阵抵御。窦琮派屈突通的儿子屈突寿去劝降,屈突通大喊e5a48de588b6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35323365道:“过去咱们是父子,现在就是仇人了。”命令手下士卒射杀他。桑显和对屈突通的部众说:“京城已被攻陷,各位的家都在关西,为什么又要到东边去呢?”众人皆扔掉兵器(投降)。屈突通知失败已不能避免了,就下马向东南方向(指扬州)跪拜了两次,号哭道:“臣力尽兵败,没有对不起陛下。”于是被擒,押送长安。(与高祖李渊见面后)皇帝安慰道:“咱们两个怎会相见如此之晚呢?”屈突通哭道:“屈突通不能竭尽臣子的节义,因此到了这一地步,成为本朝的羞辱呵。”皇帝说:“你是个忠臣呵。”释放了他,并授他兵部尚书,封蒋国公,让他担任秦王李世民行军元帅长史。

后来随军出战平定薛仁果,当时薛仁果的珍宝堆积如山,诸将皆争相抢夺,唯独屈突通一点也不掠取。唐高祖闻知此事后,说:“屈突通对朝廷如此清正,他的名声一定不是虚传的呵。”后来屈突通兼任陵东道行台仆射(判:以高官兼任较低职位的官),跟从李世民讨伐王世充。当时屈突通的两个儿子们都在洛阳,皇帝说:“现在把向东征讨的重任交给你,你的两个儿子该如何安排呢?”屈突通说:“臣老了,不足以担当如此之重任了。但是过去陛下您释放了我这个俘虏,给我恩惠与礼遇,来使我获得了新生,这个时候,我就应当发誓以死报效国家。现在出征,我正应该担当先导,而我两个儿子的生死自有他们自已的命运,我终不会因一己之私来损害公义的。”皇帝叹息道:“忠烈之人以死殉节(的情况),我今天见到了

希望能帮到你!请记住,有志者事竟成!坚持就是胜利!

望采纳,祝安好!谢谢!

6 文言文吹牛翻译

原文:京师选将军,群聚以观。有人出,首如斗,足如箕,其力士也。其时山东一人曰:“此辈未足魁伟,吾乡一巨人,立则头顶栋。”山西一人曰:“吾乡一巨人更在上,坐则头顶梁。”既而一人曰:“些皆未之奇,吾乡有一巨人,开口时上唇抵栋,下唇搭地。”旁有难者曰:“然则身何居乎?”众咸哂之。

翻译:京师挑选将军,很多人聚在一起围观。有个人站出来了,头有笆斗大,脚有簸箕大,真是大力士啊。这时,有个山东人说:“这人不算魁伟,我家乡有个巨人,站起来头能挨住房梁。” 一个山西人说:“我家乡有个人比你的更厉害,坐着头就能挨着房梁。”此时一个人说:“这些都不算稀奇,我家乡有个巨人,说话时,上唇挨房梁,下唇搭在地上。”旁边有人责问他道:“那么他站在哪儿呢?”众人都嘲笑他了。

7 《《实心的葫芦没用处》》的道理是什么

看到这个问题之后,我百度了一下,发现确实有一个叫做《实心的葫芦没用处》的小故事被收录在《读故事悟人生》一书中。起初,我以为是作者杜撰的故事,后来又搜索了一下故事中主人公的名字,结果发现这个故事被人称为“屈谷巨瓠”,出自《韩非子》。

译文如下:

齐国有个叫田仲的居士,宋国一个叫屈谷的人拜见他,说:“我听说先生的宗旨,是不倚靠别人而生存,现在我有一个巨大的葫芦,坚硬如同石头,皮厚得没有空腔(实心),把它送给先生。”田仲说:“葫芦的用处,就在于它可以盛东西。现在这个是皮厚无腔,那么就不能剖开盛东西;而且它坚硬得像石头一样,那么就不能剖开用来盛(酒水),我拿这个葫芦没什么用。”(屈谷)说:“好,我就把它丢掉。那么田仲(你)不倚靠别人而生存,也对国家没什么用,也属于坚硬的葫芦一类啊。”

《读故事悟人生》一书在网上是付费内容,我没有下载,但是就上文不难推测出。首先,“屈谷巨瓠”比喻的是无用之人,《实心的葫芦没用处》也无非是作者借用这个故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说明,一个人如果想要在社会上立足,除了自己的努力外,也要靠别人的帮衬才能成功;而且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就必须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否则,一个人不依靠任何人生存,对他人对社会无用的人,就会像一只空心的葫芦一样,被随手丢弃。

这里,我延伸一下,说点题外话。以前,我们学习《鲁滨孙漂流记》的时候,有同学在讨论,人可以不依靠他人,不依靠社会,同样能够生存。这个观点不是正确,或者说是不全面的。就算是鲁滨孙,他之所以能够在荒岛上生存下来,更多的是依靠他从人类社会中学习到的知识,以及他从沉船中得到的一些基本工具,并不是完全靠他自己。另外,有新闻报道,一些人类的婴儿被意外遗落在丛林中,被动物抚养长大,他们没有依靠人和社会的帮助生存了下来。但是,这些“狼孩”“熊孩”被带回人类社会之后,多年之后依然不能掌握人类的语言,而只会嚎叫,只吃生食。说明,他们已经不是以“人”,而是以“野兽”的状态生活下去了。

这就说明,人要在社会中生存,万不可自视甚高,而应该谦虚谨慎,心怀敬畏。

8 刘定之文言文翻译

刘定之,字主静,是永新县人。自幼聪明异常,父亲教他读书,每日背诵数千言。父亲见他好学,他的父亲禁止他写文章。一天,父亲偶然发现了他写的《祀灶文》,感到非常惊讶。

刘定之考中举人后,正统元年又考中会试第一,殿试也拿到了名次,皇帝封他做编修一职。刘定之为人性情耿直,刚正不阿,但又十分谦恭勤勉,尤以文学之名享誉一时。

皇帝曾经命他做《元宵诗》,内使太监却站在一边等候,刘定之据案伸纸,立刻写好百首七言绝句。又有一次,刘定之一天之内,起草了九个文告,笔不停书。有人问宋朝人的名字,他马上排列出世系相成的先后(其实就是家谱),一查族谱果然如此,人们对他的敏捷和博学感到叹服。

江西、湖广两地发生旱灾,但地方官员仍然照收百姓的赋税。刘定之上疏向皇帝进言:“现在国家粮库充足,储备厚实,而江西、湖广等地百姓因灾无收,张口待哺,还要照样交纳租赋,这不是皇帝怜爱百姓的本意,请圣主体恤下情”。皇帝被他的言辞所感动,立刻下旨停征课税。

扩展资料:

刘定之为人性情耿直,刚正不阿,但又十分谦恭勤勉,尤以文学之名享誉中外。他文思敏捷,知识宏博,雄浑瑰丽,变化莫测,虽机轴多出自三苏,而理道过之。其为诗含蓄蕴藉;而忧国忧民之心常流露于字里行间。明朝中叶,刘定之名闻天下,擅一代文宗,虽武夫悍卒,亦无不慕传。

一次,皇上命他做《元宵诗》,内侍太监站立一边等候,刘定之据案伸纸,立成七言绝句百首,令人折节叹服。又有一次,刘定之一天之内,起草了九个文诰,笔不停书。自他入内阁后,朝廷大作多出其手。

曾有人问他宋代大臣的名字,刘定之立马列出他们的世系先后,就像家族谱系一样,时人都佩服他的聪敏博学。

刘定之(1409年-1469年9月15日),字主静,号呆斋,江西永新人。明朝大臣、文学家。

正统元年(1436年)进士。历官编修、洗马、成化二年(1466年)入直文渊阁,进工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成化四年(1468年)迁礼部左侍郎。成化五年(1469年),刘定之去世,年六十一。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安‘。

刘定之学问渊博,善文工诗,著有《周易图释》、《否泰录》、《呆斋集》等。

刘定之与彭时、商辂之后又联名上疏说:“太后作配先帝,正位中宫,陛下尊她为太后,下诏宣示天下。先帝全夫妇之伦,陛下尽母子之爱,都得大义。现在太后梓宫应当合葬裕陵,她的神主应当附祭太庙,这是无可更改之礼。

近来听说要另择地埋葬太后,臣等实是心怀疑惧。我们私下以为陛下之所以迟疑,是因为考虑到当今皇太后万寿之后,应当与先帝同尊,因此担心二后并配先帝,不合祖宗之制。但考之古代,汉文帝尊生母薄太后,而吕后仍附祭长陵。

宋仁宗追尊生母李宸妃,而刘后仍附祭太庙。现在如果陵庙之制稍有不合适,则会有背前人之美,受后人讥笑。”吏部尚书李秉、礼部尚书姚夔等九十九位廷臣也同意钱太后与英宗合葬。宪宗仍担心违背周太后的意志,此后更发出为钱太后另择葬地的谕旨。

姚夔等两百余名朝臣一起伏在文华门哭请,宪宗下令群臣止哭退去,群臣叩头拒命,声言:“不得钱太后合葬旨意,绝不敢退下。”自巳时(上午九点至十一点)跪至申时(下午三点至五点)。宪宗与周太后无可奈何,这才听从了刘定之等人的建议。

呼运廷修武蓝封村:八仙传说中的蓝采和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记载:蓝采和,不知何许人也。常衣破蓝衫,围黑木树枝腰带,阔三寸余,一脚着靴,一脚跣行。夏则衫内加絮,冬则卧于雪中,气出如蒸。每行歌于城市乞索,持大拍板,长三尺余。常醉踏歌,老少皆随看之。机捷谐谑,人问,应声答之,笑皆绝倒。似狂非狂,行则振靴踏歌云: 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 红颜一椿树,流年一掷梭。 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 朝骑鸾凤到碧落,暮见桑田生白波。 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 蓝采和留下歌词极多,皆率性而作,“多仙意,人莫之测,但以钱与之。绳穿拖行,或散失,亦不回顾。或见贫人,即与之,或与酒家。周游天下,人有为儿童时见之者,及斑白见之,颜状如故。后踏歌濠梁间,于酒楼上乘醉,有云鹤笙箫声,忽然轻举于云中,掷下靴衫腰带拍板,冉冉而去,其靴衫等旋亦失亡。” 八仙之一的蓝采和,不知道是哪里的人。总是见他身穿一身破烂的蓝色衣衫,腰束一条三寸宽镶嵌有六颗黑木扣板的腰带,一只脚穿着靴子,另一只脚却打着赤脚。夏天时他在衣衫里加上棉絮,冬天则又睡在雪地上,呼出的气像蒸汽一样。他每天都手持三尺多长的大拍板,踏着节拍,在城中唱着歌谣沿街乞讨。采和走起路来脚上的靴子总是嘎嘎作响,带着醉意歌不离口,和着节拍,边走边唱,每次都是吸引着无数男女老少跟着看热闹。 蓝采和思维敏捷、机智幽默,虽然表现出一副癫狂的样子,但言语充满了智慧,人们向他提问,他往往随口答来,话语幽默,让人忍俊不止。他唱的歌词很多,其意思都是如何修真养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这首踏歌。 在乞讨时人们给他钱币,他就把钱币用长绳串起来,拖在地上走,散落到地上也不管不问。如果见到贫穷的人,他就会拿去救济别人,但更多时候是买酒喝。 蓝采和一生游历天下,走了很多地方。有人自小就看到蓝采和,等他们都年老后,却见蓝采和还是那么年轻。后来蓝采和游玩到濠梁,醉卧于酒楼中,这时听见有云鹤笙萧之声,蓝采和忽然轻轻地升起,飘向云中,将身上的衣衫腰带脱下,然后冉冉而去。 八仙庵是供奉的道教八位神仙——李铁拐、钟离权、吕洞宾、张果老、蓝采和、韩湘子、何仙姑、曹国舅的地方,是我国民间极受欢迎的神仙群体之一。它的产生、形成、定型、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八位仙人多数见之于正史,少数见于稗官野史。他们的传说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尤其是明人吴元泰的《八仙出处东游记》所述的八仙过海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影响之大,在我国小说、戏曲、绘画、雕塑等文学艺术作品中,都留下了他们的形象。他们的仙传和修道理论,对道教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蓝采和,又叫蓝采禾。[宋龙《江南野史·陈陶传》]正史无载。蓝采和的原型是一个颇有才气的流浪汉,他的事迹在《续仙传》、《南唐书》、《确潜类书》等书中均有记载。 《东游记》第19回《采和持板踏歌》载其歌词12首,唯独此首流行较广,为世人所知。元杂剧《汉钟离度脱蓝采和》(简名《蓝采和》)则说蓝采和是艺名,原名许坚。他在勾栏里唱杂剧,中有“雪拥蓝关马不前”一本,年50岁时做寿,因失误官身,为官府扣打四十大棒,后为钟离权引度成仙。许坚实有其人,字介石,庐江人。《全唐诗》收有其诗。并说他有异术,常来往庐阜茅山间。李璟(南唐中主)时,以异人召,不至,后不知所终。金代文学家元好问曾有诗《题蓝采和像》云:“自惊白鬓似潘安,人笑蓝衫似采和”有人据此认为蓝采和决非姓蓝,是因其常着蓝衫,故名。 《东游记》说蓝采和“乃赤脚大仙之降生,身虽为人,不昧本性,放荡不羁,玩游一世。”似狂非狂,歌则随口而作,皆有仙意,人莫之测。后遇铁拐点度,相遇讲道,一日于濠梁酒楼上饮酒,闻空中有笙萧之音,忽然乘白鹤而仙去。 中国民间戏曲艺人中,很多人都把道家八仙中成仙以前的蓝采和当成他们的同行。  元杂剧《钟汉离度蓝采和》中,仙人钟汉离见他有“半仙之分”,遂下凡到洛阳梁园勾栏里度他出家。剧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精明强干、勤奋有为的古代戏曲演员,他热爱演剧,说他将古本相传,路歧体面,习行院,打诨通禅,穷薄艺知深浅。说他“做一段有憎爱劝贤孝新院本,觅几文济饥寒得温暖养家钱,俺这里不比别州县,学着几分薄艺,胜似千顷良田。”剧中说他广记博闻,会戏颇多。而且面对钟离权的故作挑剔来者不善,蓝采和不卑不亢,对自己演剧的记忆信心十足。难怪得钟离权非点化他成为神仙不可。  传说中的道家八仙几乎家喻户晓,他们各有道术,法力无边,有关他们的传奇经历与各种民间传说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最脍炙人口的那句莫过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他们中的七个都有自己的历史背景,有证可考,唯有蓝采和籍贯名字成仙的传说争议很多。 为此记者走进了我市修武县蓝封村,探寻了传说中的蓝采和墓、庙观以及残存碑刻。  据后世碑刻记载及乡里传闻,蓝采和就出生在蓝封村。蓝采和在唐高宗年间中过进士,入朝为官,因为忤逆权臣,随后解印归田,回到家乡,追寻七贤踪迹,隐居园林,常踏歌而行。后被汉钟离点化,羽化成仙,人称“大罗仙”。  他常穿着破烂衣裳,带着六寸腰带,一只脚穿着靴子,一只脚赤足。大夏天的时候,竟然在长衫里头穿着厚厚的棉袄,冬天时候又躺在雪地上,呼出的气就像蒸汽一般。每次在大街上讨饭,手持大拍板,长三尺多。他嗜酒如命,一喝醉了酒唱歌,老人小孩都喜欢看他唱歌,唱歌的时候,看上去他一副癫狂的样子,但言语中却充满了智慧。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多少竹林七贤的影子。 传说中的八仙是汉钟离、张果老、铁拐李、韩湘子、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何仙姑。传说中的八仙,焦作就占了两位,韩湘子与蓝采和。 我国神话人物八仙,都是由真人演变而来,“八仙”真人的历史背景都有证可考。歌仙蓝采和为焦作人,他的出生地为修武县蓝封村。蓝封村村民告诉记者。 蓝采和的传奇故事为当地人代代相传,至今仍不绝口。蓝采和出生在蓝封村,祖辈姓蓝。不是元杂剧《钟离权度蓝采和》所说蓝采和是艺名,真名叫许坚,在勾栏里唱杂剧。 蓝采和的事迹在《续仙传》、《南唐书》、《确潜类书》等书中均有记载。元杂剧《蓝采和锁心猿意马》、《汉钟离度脱蓝采和》、《蓝采和长安闹剧》等剧本对蓝采和的姓名也都有不同的说法,并无定论。 近来各地发现一些蓝姓家谱,对蓝采和14世孙蓝吉甫有如下记载:“蓝吉甫,字神嘉。神农后裔,蓝昌奇公之后,唐开元癸丑科进士,授左辅阙迁谏议大夫,蓝采和公之十四世孙也。父蓝万福居建康之上元县,建宅朱紫坊。妻韩氏。公生于太宗嘉定元年注:公元1208年,其为人也,洪模大度,才志过人。值宋理宗宝庆元年注:公元1225年乙酉,方遭金胡扰攘,天下汹汹,斯民鲜有定业,胡师游牧南侵,破邑陷州,酷遭荼毒,家散人亡,神号鬼哭。公弃建康旧居东迁,兄弟中途相失,只身居福建省福清县。 另据《赤岭种玉堂》一文介绍:“福建种玉堂蓝氏奉蓝氏始祖蓝昌奇公第一百零八世裔孙、扬州节度使蓝明德为一世祖。后人有迁居漳州漳浦县蓝教村。有迁居广东大埔。“清初,种玉堂十五世大轮居台湾桃园大溪镇。十六世云锦居屏东里港乡。十八世武居台北市。十八世瑞芳居宜兰。蓝氏仅在台湾现在就有人口近二万人。 江西萍乡上栗发现“蓝采和”族谱 。这部民国年间的《蓝氏族谱》记载了蓝采和是圳上村生活着的近400名蓝氏子孙的先祖,传说中八仙之一的蓝采和就是他们的祖先。族谱中有关于蓝采和的记录:蓝采和是蓝氏109世,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八月十一日丑时出生,唐开元年(713年)中进士,授左阙谏议大夫,因直言谏帝过宠外戚,遂与权奸杨国忠不合,即退隐山林,修炼成大罗仙翁,位列八仙之一。族谱中均记载有蓝氏后人对蓝采和的赞诗:“解印辞朝学炼丹,功成白日上青天。有子传芳无后虑,逍遥快活五云端。”族谱附有蓝采和的画像,并录有蓝采和的《踏踏歌》。 蓝采和的出生,族谱中有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描写:蓝采和的母亲陈氏,久未怀孕,夫妻求祷于神人,夜梦神人馈药一丸,吞后觉异香袭体,于是怀上了蓝采和。而蓝采和出生的时候亦“红光满室、异香不散”。退隐修炼成仙后,“夏服絮、冬卧冰,醉则持三尺大拍板行歌。” 由此可见,族谱中的蓝采和与传说的蓝采和稍有不同。 据族谱记载,蓝姓受姓始自昌奇公,昌奇公系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帝都空桑,有熊国君贡蓼蓝一株,勃勃然生气异常。时后宫诞生一子,帝甚喜,遂将此子赐姓为蓝,命名昌奇。此即蓝姓由来。昌启长大后,封地称蓝封,这是蓝封村名的由来。 蓝封村,很美也很动听的名字,更具有历史渊源的名字,让八仙神话在村子里,一代一代流传下去。

1 鲁宗道正直翻译

鲁宗道是北宋真宗皇帝最为赞赏的一个大臣,因为他一贯忠诚老实,为人直率,而且敢于在皇帝面前说真话。因此,宋真宗就把鲁宗道的大名刻在朝廷大殿的红漆柱子上,以示赞赏。

公元1022年宋真宗去世后,他的儿子仁宗即位。但仁宗当时只有12岁,所以许多朝廷事务都要依赖于他的母亲,即皇太后章献进行处理。

当时,京城里有户大地主,名叫陈子城。他因为平白无故地打死了一个雇工而畏罪潜逃,在外面避风头。此案上奏之后,仁宗大为震怒,马上下令告示百姓,悬赏捉拿逃犯。

但是没过几天,情况大变:宫中传出消息说,要停止对陈子城追捕。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陈子城通过有权势的说情人,用巨额贿赂买通了内宫这条路子。尽管知情人对此事竭力隐瞒,但后来还是传到了当时担任副宰相的鲁宗道耳朵里。他立即朝见皇太后,说:“太后,陈子城是一个作恶多端的大富豪,朝廷不应该庇护他。否则,将大大损害朝廷的威望。”

皇太后听了这番话后很不高兴,心想:你这么一个区区副宰相,竟敢这般贸然地来责问我!因此,她板着脸反问道:“你怎么知道他是个大富豪呢?”

鲁宗道毫无畏惧地回答道:“如果陈子城不是个大富豪,他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钱托人说情,又怎么会有那么大的法道,能打通关节一直到内宫里来呢?”

听鲁宗道这么一说,皇太后才开始意识到停止追究陈子城杀人案事关重大,弄得不好真会有损朝廷的威严。所以,她不得不下令法司从速办案,从重处理。

皇太后在鲁宗道直谏时觉得很生气,但是事后冷静下来还是觉得鲁宗道为人不错,处事谨慎,对朝廷一片忠诚。正是由于这一原因,鲁宗道后来还多次受到皇太后章献的提拔和重用呢。

2 古文翻译 鲁宗道不欺君

鲁 宗 道

宋鲁宗道为谕德日,真宗尝有所召,使者及门,宗道不在,移时乃自仁和肆饮归。中使先入与约,曰:“上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宗道曰:“但以实告。”曰:“然则当得罪。”宗道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中使去,遂以其言对,真宗奇之,谓为真实可大用。

译文北宋大臣鲁宗道在任谕德官的那天,真宗曾有事要召他入宫,便派使者去宗道府中传旨,可宗道偏不在家。过了好一会儿,宗道才从仁和肆酒店饮酒而回。使者便和宗道商议,说:“圣上要责怪您迟迟不来,该以何答复?”宗道说:“只以实情禀告。”使者说:“那可就要获罪了啊。”宗道说:“喝酒这是人之常情,但若蒙骗君主这才是做臣子的大罪。”使者回宫后具实相告,真宗感到宗道是个奇才,认为他忠实可靠,可委以重用。

3 刘定之文言文翻译

刘定之,字主静,是永新县人。自幼聪明异常,父亲教他读书,每日背诵数千言。父亲见他好学,他的父亲禁止他写文章。一天,父亲偶然发现了他写的《祀灶文》,感到非常惊讶。

刘定之考中举人后,正统元年又考中会试第一,殿试也拿到了名次,皇帝封他做编修一职。刘定之为人性情耿直,刚正不阿,但又十分谦恭勤勉,尤以文学之名享誉一时。

皇帝曾经命他做《元宵诗》,内使太监却站在一边等候,刘定之据案伸纸,立刻写好百首七言绝句。又有一次,刘定之一天之内,起草了九个文告,笔不停书。有人问宋朝人的名字,他马上排列出世系相成的先后(其实就是家谱),一查族谱果然如此,人们对他的敏捷和博学感到叹服。

江西、湖广两地发生旱灾,但地方官员仍然照收百姓的赋税。刘定之上疏向皇帝进言:“现在国家粮库充足,储备厚实,而江西、湖广等地百姓因灾无收,张口待哺,还要照样交纳租赋,这不是皇帝怜爱百姓的本意,请圣主体恤下情”。皇帝被他的言辞所感动,立刻下旨停征课税。

扩展资料:

刘定之为人性情耿直,刚正不阿,但又十分谦恭勤勉,尤以文学之名享誉中外。他文思敏捷,知识宏博,雄浑瑰丽,变化莫测,虽机轴多出自三苏,而理道过之。其为诗含蓄蕴藉;而忧国忧民之心常流露于字里行间。明朝中叶,刘定之名闻天下,擅一代文宗,虽武夫悍卒,亦无不慕传。

一次,皇上命他做《元宵诗》,内侍太监站立一边等候,刘定之据案伸纸,立成七言绝句百首,令人折节叹服。又有一次,刘定之一天之内,起草了九个文诰,笔不停书。自他入内阁后,朝廷大作多出其手。

曾有人问他宋代大臣的名字,刘定之立马列出他们的世系先后,就像家族谱系一样,时人都佩服他的聪敏博学。

刘定之(1409年-1469年9月15日),字主静,号呆斋,江西永新人。明朝大臣、文学家。

正统元年(1436年)进士。历官编修、洗马、成化二年(1466年)入直文渊阁,进工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成化四年(1468年)迁礼部左侍郎。成化五年(1469年),刘定之去世,年六十一。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安‘。

刘定之学问渊博,善文工诗,著有《周易图释》、《否泰录》、《呆斋集》等。

刘定之与彭时、商辂之后又联名上疏说:“太后作配先帝,正位中宫,陛下尊她为太后,下诏宣示天下。先帝全夫妇之伦,陛下尽母子之爱,都得大义。现在太后梓宫应当合葬裕陵,她的神主应当附祭太庙,这是无可更改之礼。

近来听说要另择地埋葬太后,臣等实是心怀疑惧。我们私下以为陛下之所以迟疑,是因为考虑到当今皇太后万寿之后,应当与先帝同尊,因此担心二后并配先帝,不合祖宗之制。但考之古代,汉文帝尊生母薄太后,而吕后仍附祭长陵。

宋仁宗追尊生母李宸妃,而刘后仍附祭太庙。现在如果陵庙之制稍有不合适,则会有背前人之美,受后人讥笑。”吏部尚书李秉、礼部尚书姚夔等九十九位廷臣也同意钱太后与英宗合葬。宪宗仍担心违背周太后的意志,此后更发出为钱太后另择葬地的谕旨。

姚夔等两百余名朝臣一起伏在文华门哭请,宪宗下令群臣止哭退去,群臣叩头拒命,声言:“不得钱太后合葬旨意,绝不敢退下。”自巳时(上午九点至十一点)跪至申时(下午三点至五点)。宪宗与周太后无可奈何,这才听从了刘定之等人的建议。

4 文言文翻译

1、梦锡尽言规正,无所挠,始虽不悦,终以谏直多直。

翻译:常梦锡尽用正值的言语来进言,没有什么可以阻挠他的,宋元宗刚开始很很生气,但最后还是采纳了很多常梦锡的耿直进言。

2、梦锡平生欲去齐丘,恨不始见之

翻译:常梦锡一生都想出除去宋齐丘这个派系,可恨的是始终没有看见这个结局啊。

3、然既没,皆以正人许之。

翻译:等到常梦锡死了以后,所有人都认同了他生前的正直,认为他是正直的人。

望采纳,O(∩_∩)O谢谢!

5 《宋史·鲁宗道传》的全文翻译

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中进士举,两次调动任海盐县令。天禧元年,朝廷开始诏令两省设置六名谏官,两省首先提拔宗道与刘烨担任右正言。鲁宗道曾说:“官员离百姓近,就难以区分其是否有才能,所以天下亲近百姓的官员贪占财物破坏政局,十人中常有二三人,想要靠他们使百姓富裕,社会风气得到好转,那是不可能的。汉宣帝任命刺史、守相,一定亲自接见考察他们。命大臣把他们请到中书省,问他们话,看他们如何回答;设置具体事情,看他们的处理是有才干还是无才干,都能够进用或不用他们。吏部选择县令也照此进行,选得了许多优秀的官员来宣传皇上的教化。”真宗采纳了他的意见。

鲁宗道从传闻得知的事情,在朝廷上进谏多次,皇上心里很是讨厌他说得太多。后来趁回答皇上问话,为自己辩解说:“皇上任用我,难道只是想让我徒有纳谏的虚名吗?我为自己不做事白拿俸禄感到羞耻,请求罢免我的官职让我离去。”皇上反思了好长时间终于明白了他的意思,后来在大殿的墙壁上写上“鲁直”二字,是想念宗道。任命他为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章献太后执掌朝政,问鲁宗道说:“唐代的武后是个怎样的君主呢?”回答说:“她是唐代的罪人,差点危害国家。”太后默不作声。当时有人请求在七庙中设立刘氏的牌位,太后问辅臣们,大家都不敢回答,鲁宗道不赞成这么做,说:“如果在七庙中设立刘氏的牌位,那后代君主怎么办?”枢密使曹利用依仗权势骄横跋扈,鲁宗道多次在皇上面前叱责他,从贵戚到当权者都怕他。把他看成“鱼头参政”,因他姓鲁,而且指他的秉性像鱼头那样硬。死了以后,太后亲自去祭奠他。

鲁宗道为人刚毅正直,痛恨邪恶,不能容忍,不注意细枝末节。曾在出征途中到酒肆喝酒,遇到真宗紧急召见,对真宗说了实话,皇上认为他忠贞诚实能重用,曾把他推荐给太后,太后掌政后,就重用了他。

6 初中文言文点击七年级宗道刚直翻译

原文

(鲁)宗道为人刚直,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为谕德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饮肆中,偶宋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以实言对。”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对。帝诘之。谢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

译文

鲁宗道做人刚正、正直,嫉恶如仇不肯容忍,遇到事情敢于直言,不拘谨。作教育太子的官时,家住得离酒店很近,有一次穿着便衣到酒店中,恰巧真宗急召(鲁宗道)入宫,使者到了门,过了很久,鲁宗道才从酒店回来。使者先回宫了,约定说:“如果皇上怪罪你来晚了,用什么来回答?”鲁宗道说:“(你)只管说实话。”使者说:“要是这样你会有罪的。”(鲁宗道)说:“喝酒,人之常情。欺骗君王是做臣子的大罪啊!”真宗果真问了,使者就详细地把鲁宗道所说的告诉了皇上。皇帝问了鲁宗道,他(“他”指鲁宗道)(向皇上)谢罪说:“有老朋友从乡里来,我家贫穷得没有杯盘,所以就到酒店去喝酒。”皇帝因为鲁宗道的忠诚与诚实认为他可以重用。

重点字词

疾恶:痛恨坏人坏事

少容:不肯容忍

为:做

小谨:谨小慎微

谕德:教育太子的官

尝:曾经

微行:改装出行,不让人知道

就:到······去

偶:恰遇

亟:紧急

方:才

及:到

先入:指先回宫中

即:如果

第:只,只管

以:按照

然则:要是这样,那么

得罪:获罪

具:详细

谢:谢罪

故:所以

就:到

以为:认为疾恶:痛恨坏人和坏事

7 鲁宗道诚实的翻译

鲁宗道。拜参知政事。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为人刚直。遇事敢言。不为小谨。为谕德时。尝就饮酒肆中。真宗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肆来。使者谓。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言。以实言之。曰。公当得罪。曰。欺君罪更大也。入谢曰。有故人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常以语太后。太后临朝。遂大用之。(鲁宗道传)

鲁宗道宋朝谯(今安徽省亳县)人,字贯之,号退思岩,为人刚正直爽。真宗天禧年间进士,官右正言(掌谏议)。仁宗时累升为参知政事。

当鲁宗道为太子谕德(东宫官属)时,有一次在酒店中饮酒,可巧真宗有事要召他进见。传达命令的使者到鲁宗道家,等候很久,宗道才从酒市回来。使者很不安地对宗道说:“皇上如果责怪公迟延这么久才到,公将如何回答?”宗道说:“照实回答。”使者说:“如果照实回答,公必定会受皇上怪罪呢!”宗道回答说:“欺君之罪,罪过更大。”于是进宫谢罪说:“臣有老友来访,臣家贫,没有杯盘,陪老友同往酒店宴饮,因而延误,请陛下治臣之罪…。”真宗闻言不但不加责怪,反而更加赏识他那种忠实不欺的个性,认为将来可以大用,并常将自己的看法告诉太后。到了仁宗即位后,太后因仁宗年幼,临朝听政,宗道终于受到大用,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职位)。

宗道担任参知政事,刚正无私,不畏权贵,遇事敢言。枢密使曹利用,仗恃旧日功勋,气势骄横,鲁宗道对其作为绝不挠屈,每当会朝时,常据理与其争论。于是当权贵戚都为之畏惧,不敢嚣张,朝廷内外,都称他为鱼头参政,以忠鲠名臣,留传于世。

“按”诚实是立身处世之根本,为古今正人君子所持守,亦为古来圣贤明哲所重视。观察一个人说话是否诚实,便可窥知其品格。

诚实的反面是奸巧虚伪,说话口是心非,一味曲意逢迎,以图得到好处。其实此等人,只能蒙蔽昏庸之辈,不能逃过明人的眼力。

试观鲁宗道虽然明知在酒店饮酒,以致延误,必会受到谴责,但是仍然坦白禀奏,毫不隐瞒,真宗具知人之明,由此日渐赏识,加以重用。宗道不负知遇之恩,终成磊落名臣,以鱼头参政,传为美谈。足见诚实君子受人信托,受人敬重如此。

8 鲁宗道为人文言文理解

《鲁宗道为人》文言文,描述了宋代名臣鲁宗道处事待人刚直不阿,诚实无虚的可贵品格。

鲁宗道做人刚正、正直,嫉恶如仇不肯容忍,遇到事情敢于直言,不被谨小慎微的事拘谨。作教育太子的官时,家住得离酒店很近,有一次穿着便衣到酒店中饮酒,恰巧真宗急召(鲁宗道)入宫,使者到了门,过了很久,鲁宗道才从酒店回来。使者先回宫了,约定说:"如果皇上怪罪你来晚了,(你)用什么来回答?"鲁宗道说:"(你)只要用实话告诉皇上。"使者说:"要是这样你会有罪的。"(鲁宗道)说:"喝酒,人之常情。欺骗君王是做臣子的大罪啊!"真宗果真问了,使者就把鲁宗道所说的详细告诉了皇上。皇帝问了鲁宗道,他("他"指鲁宗道)(向皇上)谢罪说:"有老朋友从乡里来,我家贫穷得没有杯盘,所以就到酒店去喝酒。"皇帝认为鲁宗道忠诚,诚实,可以重用。

屈谷巨瓠文言文及翻译

1 文言文翻译,如下 齐有居士田仲者,宋人屈谷见之,曰:“谷闻先生之义,不恃仰人而食,今谷有巨瓠(读音hu四声,葫芦),坚如石,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