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3
刘宗周云:“良知之说,只说得个即心即理,即知即行,更无别法。”(《遗编》卷十一《阳明传信录》卷一,页十三下。)
梁启超云:“此与朱子即物穷理之说相较,真令人有絮领振裘之乐。”
[译文]
来信说:“道的基本含义容易明白,正如先生所说的‘良知良能,愚夫愚妇可与及者’。至于那些细节、条目的随时变化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必得通过学习而后才能掌握。你现在就温凊定省谈论孝道,谁能不知晓呢?至于舜未向父禀报而娶妻,武王未葬文王而伐纣,曾子养志而曾元养口,小杖承受而大杖逃跑,割股疗亲,为亲人守丧三年等等事情,在正常与变化之间、过分与不足之间,必须要讨论一个是非准则,作为解决事情的依据,然后人的心体才能不被蒙蔽,遇到事情才能不出差错。”
圣道的主要含义容易明白,这话说得对。后世的学者们往往忽略那些简单明白的道理不去遵循,反而追求那些难以理解的东西作为学问,这就是孟子所说的“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孟子说:“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由耳。”在拥有良知良能上,愚夫愚妇和圣人是相同的;但是只有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则不能,这就是圣人和普通人的区别。细节、条目的随时变化,圣人难道会不知道?只是不专门把这当做学问罢了。圣人所谓的学问,只是致其良知以精确体察心中的天理,因而才成为其区别于后世学者的关键所在。你还没有去致良知,而是念念不忘这些细节,这正是将那些准于理解的东西当作学问的弊病了。
良知与节目时变的关系,就像规矩尺度对于方圆长短一样。细节、条目随时间变化是不可事先预测的,就像方圆长短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因此,规矩尺度一旦确立,那么方圆长短就能够一目了然了,而天下的方圆长短也就不可胜用了;尺度定了,长短与否就不可遮掩,而天下的长短也就不可胜用了;良知确实达到了,那么细节、条目随时间的变化也就暴露无遗,天下不断变化的细节、条目就都能应付了。差之毫厘就会谬之千里,不在自己内心良知的细微处去体察,那你的所学将何以致用呢?这是不用规矩却想定立天下的方圆,不用尺度却想穷尽天下的长短。我觉得破绽百出,只会一天天徒劳而无所收获。(不能用固定的尺度定义天下所有的事物)
你说“语孝于温凊定省,孰不知之”,然而真正能致孝的良知的人还是很少的。如果说粗略地知晓温凊定省的礼节,就能致孝顺的良知,那么凡是知晓作为君主应当实行仁政的国君,就都能致仁义的良知;凡是知晓作为臣下应当忠诚君主的臣子,就都能致忠君的良知,那天下谁又不是能致良知的人呢?可见,“致知”的关键在于“行”,“不践行”就不能说是“致知”,这是最明白不过的。这样知行合一的概念,不是更加清楚了吗?
至于舜之不告而娶,之前哪有不告而娶的准则可作为参考,虞舜又是翻阅了什么典章,请教了什么人,才这么做的?他不过是根据自己内心的良知,权衡轻重缓急、利弊得失,不得已而为之罢了!武王之不葬而兴师,之前哪有不葬而伐的案例作为准则,周武王又是翻阅了什么典章,请教了什么人,才这么做的?他也不过是根据自己内心的良知,权衡轻重缓急、利弊得失,不得已而为之罢了!假使虞舜在心里不是真怕没有后代,武王在心中不是真的要救百姓于水火之中,那么他们不告诉父母就娶妻和不安葬父亲就兴师伐纣,就是天下最大的不孝不忠。后世的人不孜孜以求于致其良知,不在处理事情时精心体察天理,却在酬酢之间凭空讨论此等应变处常的事,幻想以此作为临事机变的准则,以求得遇到任何事情都能没有过失,这也太离谱了。其余几件事都可以以此类推,那么古人致良知的学问就可以明白了。
舜不告诉父母就娶妻,武王没有埋葬文王就兴师伐纣,这都是遵从自己的良知。而有些人割自己的肉来医治父母,长期守孝却是因为出于私心(当政者以孝取士)。孝在心,不在外。
如果事事要依据经典、成法来做,就是墨守成规、死搬教条。只有遵从良知,才能应变不穷。即良知就是判断是非的尺度。
人皆可为尧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共同具有。只要遵从良知,真心诚意地做到,普通人也可以成为圣人。
批注:
①愚夫。《中庸》第十二章云:“君子之道,费(用之大)而隐(体之微)。夫妇之①愚夫。《中庸》第十二章云:“君子之道,费(用之大)而隐(体之微)。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
②毫厘千里。参看第四条,注六。
③温凊定省。参看第三条,注一。
④舜之不告而娶。《孟子·万章篇》第五上,第二章云:”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则不得娶(因父母顽嚣)。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仇怨)父母。是以不告也。”,
⑤武之不葬。据《史记》卷六十一(页七下)《伯夷列传》曰:“武壬伐纣,尚未葬文王,载文王木主以行。”
⑥养志养口。《孟子·离娄篇》第四上,第十九章云:“曾子养曾皙(曾点,曾子父),必有酒肉。将彻(搬去),必请所与(请问与谁)。问有余,必曰:“有。 ‘(料亲意更欲与人)曾皙死,曾元(曾子之子)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不欲与人)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顺其志,以肉与人)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⑦勺小杖大杖。《孔子家语,六本篇》第十五(卷四,页五上至六上)曰:“曾子耘)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久之,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曰舜之事瞽叟,小杖则待(受之以息其怒),大杖则逃走(身体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故瞽叟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悉悉(兴盛)之孝。今参(曾子)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不孝孰大焉!”
⑧割股。李绂(字穆堂,一六七三至一七五O)之《割股考》(《李穆堂诗文全集,穆堂别稿》,道光辛卯[一八三一年本,卷九,页九下)云: “《魏书·孝毡 子传》,称张密至孝。为御史时,母疾。乃斋戒到股肉,和药进之。遂愈……又二王友贞传》曰:母病,医言得人肉啖良已。友贞剔股以进。母病愈,诏旌其门。《韩昌黎集》鄂人对云:‘鄂(陕西)有人剔股肉奉母,疾愈。’《宋史·选举志》引苏轼(一O三六至一一〇一)之言谓:’上以孝取人,则勇者割股。,盖自周末至唐宋,并称股。而割肱之说,从未之闻。岂古人所剔皆股肉。今人疑其不敬,始移于肱耶?”捷案:诸注皆引《宋史》苏轼语,然不指明苏语出自苏氏何处。查李氏所引《王友贞传》数语,见《新唐书》卷一九六,《旧唐书》卷一九二,《王友贞传》亦载其事。鄂人对载《韩昌黎全集》(《四部备要》本)外集卷四(页三一上)原文云:“彼自剔股以奉母,疾瘳。…上俾聚士以旌其门,使勿输赋,以为后劝。”苏轼语见《宋史》(百衲本)卷一五五(页十五上)。惟张密事必有误印。《魏书》《魏志》均无《孝子传》或《张密传》。而《晋书》卷八十八,列传五十八《孝友·李密传》有庐墓事,无割股事。列传五十八《孝友》,无张密之名c《魏书》卷八十六《孝感列传》亦不及张密。《庄子·盗跖篇》介子推割股以食文公。此言忠,非言孝。东敬治引《魏书》张密事,一字不改。盖未考也。东敬治又引《纲鉴易知录》云:“青州日照民江伯儿以母病,割股肉食之。不愈,祷于岱岳。相誓云:‘母病愈则杀子以祀。’既而母病愈,竟杀其三岁子祭之。有司以闻,上怒曰:‘父子天伦至重。今贼杀其子,绝灭伦理。丞捕冶之,勿使伤坏风化。,遂逮伯儿,杖一百,谪戍南海。”三轮执斋云:“朱子考异之《昌黎外集》《黄氏日抄》《事文类聚外集》‘五月五日,下、《琅琊代醉》二十卷等论之。李退溪《自省录》亦论之。”捷案:朱子《大学或问》(页二十六下)经文“冶国平天下”项下,提割股,然未举史实。查《古今图书集成·理学篇,学行典》卷一七九至一八九,《孝悌部·名贤列传》记割股事甚:多。最早者为后汉《安吉州志》载许颐划股为羹,即瘥父恶疾,刺史奏旌其门。晋《岳州府志》载杜世寿母刘氏病笃。刭股煮粥以进,遂愈。诏旌其门曰纯孝。《新唐书》卷一九五载孝友何澄粹剔股肉进,亲疾为瘳chōu。当时号青阳孝子。同卷章,全启母病,全启割股膳母而愈。《湖州府志》载许颐父患恶疾。颐割股为羹以进。父病果差。刺史奏旌其门。《临颖县志》载朱悔尝割股奉母。母疾遂愈。诏旌其门。《怀庆府志》载刘士约割股事亲,朝廷给帛旌之。《河内县志》载王友贞剔股进母,母疾寻愈。诏旌其门。《陕西通志》载赵言母病。割股肉烹进,遂愈。勅赐物五十段,以旌孝行。《新唐书》卷一九五《孝友传》云:“唐时陈藏器著《本草拾遗》,谓人肉治羸疾,自是民间以父母疾,多圭『股肉而进() “此风至宋而益盛。《宋史》卷四五六《孝义传》所载有刘孝忠(开宝二年太祖召见)、成象(淳化中)、庞天祐(大中祥符诏旌)、周善敏(大中祥符九年诏旌)、常晏(开宝间)、杨庆(绍兴十二年诏表其门)与陈宗。又各府县志所记划股孝行甚。有王景(淳化盛平中。《郑县志》),艾君瑜(宝元间。《永丰县志》)、裘仲容(庆历中。《绍兴府志》)、严常孟(元祐三年。《如皋县志》)、孙逵(崇宁间郡守为请旌表。《武进县志》)、陈克已之女与妇(绍兴中。《休宁县志》)、杨文修(朱子造庐与谈。《绍兴府志》)、吴沆(淳熙县令立纯孝坊以旌之。《仙居县志》)、张道真(淳熙中郡守上其事诏旌之。《广东通志》)、王康臣(庆元二年郡守奉旨立旌孝坊。《广东通志》)、王弟儿、丘念一、王德先、何阳四(皆庆元嘉定之间,县官皆给米绢旌赐四人。《漂阳县志》)、刘兴祖(嘉定间旌表。《溧水县志》)、吴璿与两子安礼安时(嘉定三年建坊旌之。《宁波府志》)、龙海孙(嘉定十年,后县名其里为淳孝里。《资县志》)、陈氏三子(失名。景定中知县立坊表之。《严州府志》、冯骥(景定间。《富阳县志》)、谢千九(《溧水县志》)、陈某(《溧水县志》)、周伸(咸淳间受旌。《镇江府志》)、朱应孙(成淳丙寅旌表。《杭州府志》)、张季和(咸淳间郡守作诗美之。《南安府志》)、蒋定德(咸淳六年。《严州府志》)、阮与子(德祐丙子经略使赉以二帛。号所居为孝行坊。《广东通志》)、窦宝(见旌。《丹徒县志》)、陈茂祖(《杭州府志》)、梅来克(《杭州府志》)、龚婆儿(《杭州府志》)、愈大成(子廷用,孙亚佛三世割股。《杭州府宗》)、何氏子(《杭州府志》)、盛定旺次子(县令作诗揭其门。《杭州府志》)、方昌(移后官为之立祠。《宁波府志>)、伊导(《温州府志》)、陈宗(郡守表曰陈孝子墓。《温州府志》)、黄达(崇宁中表旌。《宝庆府志》 ),宁从龙(授征仕郎以旌其孝。《饶州府志》)、郑时懋(《饶州府志》)、罗伯寿(表其所居之坊曰旌孝。后赵孟頫赠以诗。《吉安府志》)、赵盂玖(有司表其门曰笃孝。《临江府志》)、江文卿(端平闸邑令以闻表其门。《新安县志》)、谢宗信(《永宁县志》)、冯巖郎(《新淦县志》)、黎士云(《新喻县志》)、王相(《夔州府志》)、陈摺(《顺庆府志》)、耿联甲(《顺庆府志》)、冯瑛(《顺庆府志》)、冯伯瑜(知县筑台旌之。《潼州府志》)。此外刺血、剜目、剔臂、剖腹、割心、刳肺、探肝、凿胸取髓,亦时有之。
⑨庐墓。《孟子·滕文公篇》第三上,第二章载:“君薨,世子五月居庐。”又第四章云:“孔子后。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每,然后归。”盖以孝事孔子也。
⑩道在迩。语见《孟子·离娄篇》第四,第十二章。
⑪语本《孟子·离娄篇上》:“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第十一章)
⑫不由。语见《孟子·告子篇》第六下,第二章。《孟子》原文“由”作“求”。
⑬参见《礼记纂言序》:“然方圆者,规矩之所出,而不可遂以方圆为规矩。故执规矩以为方圆,则方圆不可胜用。舍规矩以为方圆,而遂以方圆为之规矩,则规矩之用息矣。故规矩者,无一定之方圆,而方圆者,有一定之规矩。”(《全书》卷七)
⑭无后。《孟子·离娄篇》第四上,第二十六章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
净心斋笔录(微信公众号)
2022年5月27日
高起云极
良懿国正
天心文运
螽斯衍庆
麟自其祥
世代荣昌。
第七代国字辈在清顺治年间于湖广行省永州府零陵县丰乐乡水车江鲁塘移民至四川省夔州府开县东里新二甲张家坝,后于康熙2年癸卯岁落业于一家山老院子。
001毕节水田坝柳氏起籍:江西吉安府、江南应天府、湖广黄州府、 麻城县、暴鸡五屯、 白鸟分支,赤水河南关上,水田坝,上沟,始祖柳魁贤,原葬于老坟山(黄狗恋窝) 长眠百年 于第四代孙 受阴阳怂恿 敞公坟茔 见红藤缠棺 刀砍红藤 血流不止 打开棺椁 双鹤至棺中腾空飞出 于寒婆岭梨树湾遁形 故迁公坟茔于梨树湾。
字辈:
佛前花正兴 勇耀吉仕臣
魁启元时宗 发达毕显荣
传选高万古 永远太平风
002印江柳氏 陕西三原县——贵州印江始祖柳毅宗,明洪武二年,奉昭入黔平夷,后在印江生息繁衍,人丁兴旺发达,目前为止在黔地有3万人左右,流入重庆也有3万多人,据不完全统计,毅宗公后人有7万人左右。
字辈:
世大祖宗元 人文太运开
传家敦和诲 华国润鸿才
辅佐遵威远 孝义重宝珍
后裔昌万代 富贵应时来
003贵定柳氏原籍湖南省、见史县、思南府、源于先祖柳国柱公,明朝末年来到贵州贵定。国柱公立下的家族辈份,留下的现有七十二虫流传的碑知后世,排列顺序如下:
毅国
师星天象 其必春风
文昌开启 忠厚传家
仕多铨才 富贵荣华
大谊泽义 广志朝增
正官永锡 迄兆延升
书裕再孝 子复愧钦
超学远耀 垣沛先庚
松柏庆胜 竹务佳成
溥贤安信 本章有仁
004绥阳柳氏 江西省吉安府太和堂梨梓坪48道缺口人氏,当年经过了许多地方的曲折辗转,才最终入川到达绥阳县柳家沟(蒲场大桥)。(当时绥阳县属于四川管辖)入川始祖:柳月忠(游氏),二世祖:柳先春(李氏);三世祖:有柳冉(邹氏)、柳崇(吴氏)、柳鸿(刘氏和王氏)、柳盛(王氏)、柳华(温氏)、柳荣(刘氏)和柳梅(韩氏)等七弟兄。以上这三代人的字辈,都不包括在入川以后的以下20个字的字辈派行之内。在以上三代人所处的时代,还有“仕大学文璋”五个字辈没有开始使用,就在入川经过了三代人之后,废除了对原有字辈排行的继续使用,确定使用新的字辈排行,并至今仍在继续使用的新。
字辈:
文彰含子芳 ,长星如单杨
荣华先占远,春榜富贵光。
在以上这二十个字中,“文”字辈实际上是入川以后的第四代人。现在,已经繁衍生息到第十三个字的“先”字辈了。如果加上入川以后或确定这个字辈排行之前的三代人,实际上入川以后已经经过了16代人的繁衍生息。
005大方柳氏贵州省大方县(原大定府)达溪镇柳家花坟。 先祖柳洪贵明末清初从湖北荆州柳家村南迁到贵州大定府,柳洪贵生有一子名柳清,柳清生有一子名柳国宝,柳国宝生有三子,长子柳春恒,次子柳春元,三子柳春江。 先祖柳洪贵第5代后裔柳占鳌官居按察司照磨职衔。 清光绪三十二年由当时朝廷拨款在达溪镇建造了先祖及柳春恒的花坟,在建造花坟时续排了字辈32代:
春占枝荣 祖德恭红 精文尚武
克孝卓忠 家声大振 国运兴隆
基业永保 其落实雍
柳春恒老人后裔大多在达溪镇定居,经历数次世事变迁,花坟有所毁坏,但大部分得以保存下来, 目前大方县人民政府已将柳家花坟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006水城柳氏江西吉安太和县居其址号,十里地名柳家湾,据祖辈口传,至清朝嘉庆年间,为谋生计,始祖建元、仕元、大耀、小时、等兄弟五人自组民间戏剧团(其中建元、仕元、从艺木工)至贵州落遵义定居,延至清道光年间,遵义杨龙喜跳梁,全黔不靖,吾祖五人始负梓业,先后逃难至水城。建元、仕元公仍从事木工,就地定居于水城,乐业于城西之草盖瓦,大耀、小时二人经商前往威宁方向未归,现今寻访大耀后裔居于水城县,法德者卡等三十余户,小时在经商途中遭劫匪遇刺身亡,余一公不能吃苦返回遵义不知落于何处!
字辈:
洪诗元永 维兴家国
书承权训 何绍惠晟
(注:十六字是第一次修谱时续)
立本吉庆、中正远扬、
广泽睿智、礼义贤良
007金沙平坝柳滔家民国初年,我曾祖父柳维书老人从四川以一个出家人的身份,柱着禅杖过河来到贵州省大方县今长石镇落脚,由于曾祖父做得一手好木工活,于是就在当地帮别人立木房子等,是有名的柳木匠。当地人看到吾曾祖父勤劳,就牵线让他娶了吾曾祖母张氏。由于我祖父被国民党抓壮丁抓走后生死不明,当时我父亲又年幼,我奶奶又不识字,只记得口传的字辈,然后我父亲自已整理出来,其它一样不知。唯一清楚的就是来自四川,柱着禅杖过河。
字辈:
元银天春启 严清未恒先
兴维永正国 世应联文轩
008安龙柳氏道光22年从重庆府迁到贵州兴义府(今贵州省安龙县兴隆镇当朝村余碗井)定居,祖代永传吉,富贵应子孙,正月过十四,祖代宜用正月七月,从初一点香到十五。
字辈:
再正文天应 朝万友宗成
荣华必富贵 仕代香吉林
009紫云县大营镇高坎子柳氏柳永龙:(未迁入本地)生有三子,大子柳伦,(老二老三名字不祥、)柳伦,:迁入始祖,其妻绍代(未进入)生有一子名柳祚发(在江西出生,在迁途中大概六,七岁左右,是柳伦挑着来的,在本地长大的)
字辈:
永伦祚连枝 占性生再池
云仁培秀丽 素论益英思
迁途路线:(年限不祥)。江西地址:江西临江府麻梨巴黎县)现地址:江西吉安县(查实过),柳伦带着二弟(名字不祥)来到贵州龙里县(小地名不祥,还挑着6,7岁的孩子柳祚发一起。在龙里住了一段时间(具体不祥)二弟就在龙里居住,柳伦就带着孩子柳祚发来到贵州省紫云县大营镇高坎子居住至今,本地户数80余户。我们的族谱在国民党时期被土匪烧房子烧掉了。现在无从查起,现需查柳永龙老祖人的第三个孩子的后裔,及查在龙里居住或(居住过)的这支柳姓,至今还在不在龙里居住,或是迁移别处,联系人:柳再伦微信号: VX13595368398电话: 15870169428
010毕节七星关区荒田柳氏祖先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其乡都里甲鹅鹞唐仕(小地名为水映梨子坪)。先祖公入藉贵州遵义府绥阳县旺里五甲柳家塆居住,后我天高祖柳彰荣逝世葬于绥阳水则溪大林半坡西山之阳,之后家道中落,天祖母郑氏携高祖父兄弟三人移居毕节平定簸箕箐,天祖母逝世葬于毕节簸箕箐白泥塘西山之阳有碑为记,后大高祖永龄及大高祖母冯氏去世后葬于白泥塘,大高祖后人移居云南省开化府文山县永平里十甲螺狮塘八闽树,二高祖永发,三高祖永富基此地而住守看祖坟,晋以后子孙遗记谨,我祖以光数典云,尔是为序,天高祖柳彰荣传世辈分排行:
彰永维鸿禧 德长正兰芳
荣华臣忠义 富贵庆佳邦
(注:白云区牛场乡黄官村柳家为荒田二高祖永发一脉的禧全祖母侯氏所生,小名为小应三,(小应三辈份应为德字辈),到我辈排行应为“兰"字辈。
011晴隆柳琼家老一辈是正字辈,这一辈是朝字辈,下一辈是汉字辈,
012岑巩柳家坝、铜仁左寨柳氏柳荣禄,印江毅忠公第六世后裔,元英之后,柳继四子,十五世纪中叶出任江西吉安府淑田县县尹,继而明皇勅封护国侯 子、孙、 后嗣回贵州住、岑巩柳家坝、铜仁左寨
字辈:
国天顺宗元 仁文大运开
全家增得泽 华明流英才
后面都是听说的,没有文字资料。
013湄潭县洗马镇梅子坝村双山组柳氏
四川搬过来的,老祖宗当时被抓壮丁抓走了,就留下他媳妇和两个儿子,后面派人出去找过,没找到。墓碑上好像是清朝光绪帝的时候。
字辈:
大玉金春仁,恒明应光华,
天高瑞景开,国恩庆家祥,
世泽昭宗远,时和政雁良,
福田祯富贵,上武壮帮强。
重庆各区县(渝北柳明恒提供)
101綦江万兴柳氏綦江万兴柳氏支派入川始迁祖觉民公(王氏),生子文先公(陈氏),于大明神宗48年(1620年)携妻王氏离楚入蜀,首先从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迁徙至当时的四川省遵义军民府,桐梓县夜郎里板厂沟落业,然后于大清顺治康熙年间从桐梓县夜郎里迁徙到重庆府綦江县万兴乡生基门口定居至今近四百年,已经繁衍生息到入川第十五、十六代。
字辈:
觉文彦安春 金廷宗荣万
仕光成正大 会泽在生灵
忠孝承祖德 诗书裕后昆
为善天必佑 永远振家声
102綦江郭扶柳氏始迁祖松公(黄氏),生子明政公(杨氏),从江西省吉安府太和县出发,经湖广、四川内江、南川辗转迁徙到贵州,最后再从贵州到重庆,入籍重庆府綦江县郭扶乡繁衍生息至今。
字辈:
朝仕长文允 曰岐祯洪明
维德光秀毓 知国仲尧能
103北碚灯塔柳氏
钿金士一齐 玉映朝国文
忠信传家远 世代福德昌
104北碚另一支柳氏
圣子纯时 正有德昌
洪文翰秀 光显荣宗
105渝北柳家坡支系入川始祖柳枝茂(余氏)是康熙二年(1662年)从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鹅掌大邱徒步远征到重庆渝北柳家坡定居,离开湖北时是弟兄三人(即枝茂公、枝蓁公、枝芳公)一同上路前来,但在途中其中一位不幸亡故,还有一位到了合川,但至今没有得到合川那边的准确材料证实。
字辈:
枝应舒元文 有子占朝廷
明德光天地 奇勲配乾坤
正兴承茂泽 笃字向儒林
信义芳延远,和睦万代登。
106合川柳家石坝支派
缙仕一元 玉映朝国 文明继兴
荣承祖宅 忠厚传家 世代福德
克昌后昆 梦昭鸿业 笔练思权
勋铭竹帛
107合川另一支派字辈
先继应(印)国正 天兴顺泽仁
忠源开维运 前良裕厚坤
108合川柳坤武支派原有20字:
提先玉文国 天启正乾坤
家庆兴万代 安乐得太平
续增20字:
承宗复泽后 祥瑞兆贤良
立志建伟业 明达吉运长
109城口柳氏
朝邦开泰,运国正兴;贤良明德,
家声远怀;仁世代昌,敬元登显;
爵崇礼应,文光孝友;恒思治顺,
和永发祥。
110垫江柳氏原有字辈排行(20字):
文兴多自唐,心正作忠良;
直道于今在,名传万世芳。
续增字辈排行(30字):
开元庆天普,定国贵安康;
霖霂地润泽,和煦显瑞祥;
仁德义勇信,敦厚家声扬。
原有的20加上现在续增的30共五十个字。
111黔江柳氏
世大祖宗元,仁荣太远开;
巨钼文呈少,辉永锡祥林。
112石柱柳氏
四大祖宗元,仁洪太兴开;
民军儒国政,光前玉后先。
113巫溪柳会来支派(45字)
芳鸿日必大,兴朝杨德惠;
景楚庆恩光,见帝宗宣宪;
同开甲继堂,惟心升进秀;
在锡斩辉凰,盛世先隆望;
宏莫表国章。
114巫溪柳卫学支派(20字):
家官录卫红,登朝成忠健;
象国守()清,修其到要明。
115巫溪柳俊支系(40字):
原有字辈20字:
懋德廷宏祚,文英学士家;
有开方可泰,名誉世光华。
新添字辈20字:
继述辉先绪,相传重守成;
贤才徵焕发,风藻锡恩荣。
116巫溪新城柳氏
始迁祖柳庆联(龙氏),于民国时期从四川东道夔州府奉节县今白帝镇九盘子,首先是迁移到巫溪县后半乡石门里七甲后溪河白鹿架(后溪河今更名为后河)过渡,然后再迁徙到巫溪县新城乡定居。字辈:
春子杨生,庆恒昌荣;培德裕厚,
祖盛益远;光华永茂,世代长英;
忠孝仁慈,大振家声。
117巫溪乌龙柳氏 根据老人口传和墓碑碑文记载,本支派始迁祖柳应海,大约300年前在大清乾隆初期从湖广来到巫溪。本派在入川之前就开始使用今天仍在继续使用的字辈排行,从始迁祖的名讳可以判断,现在使用的字辈排行是在离楚入川之前就已经在湖广开始使用的,始迁祖就是“成林登应仕”的第四字“应”字辈。 从入川始祖第二代的“仕”字辈开始,就人丁极为兴旺居然有十三弟兄之多,至今已有大约300年左右。从湖广就开始使用的字辈排行如下:
成林登应仕,天顺国作安;
继配先之德,优久(秀)必大宽。
支派联系人:柳作志13896934485;柳作志之女柳淋15123474886。
118奉节太和柳氏
入川始祖世嘉公,二百多年前从湖南衡州府衡山县武阳乡米口里入川,入籍四川夔州府长江南岸朝阳乡都里十二甲墨家槽(今太和乡石盘村)。
字辈:
泰谨志隆伯,鳯应正茂垂;
昌国世廷远,傅家诗礼贻;
网常(维)忠孝在,立本绍先规;
书香长继起,科第振兴宜。
119奉节柳位中支派(60个字):世文得效永,崇兴显祖荣;
启裕后人盛,加官禄位开;
弼廷存正介,襄国任贤能;
福厚丁才广,根深瑞庆增;
勋名怀圣哲,耕读树云仍;
禋祀千秋享,典型亿叶恒。
120奉节新民柳氏
入川始祖朝阳公,系湖北省黄州府麻城县(洗脚河)生长人氏,兄弟三人一同入川。朝阳公入籍施南麂子渡,二弟向阳公入籍高粱溪,三弟奉阳迁居云阳。
字辈:
奉时永文,世大登高;长发其祥,
笃庆锡光;忠正道德,福寿荣昌;
崇本承斯,应兆元芳;宏绪轩典,
启开传章;朋存志厚,举远美良。
121奉节新城柳氏始迁祖柳尚南,湖北省黄州府麻城县洗脚河人氏,尚公于清朝乾隆13年即1748年离楚入川,迁徙到四川省夔州府北岸永里三甲黑岩头火麻石(今新城乡白瓦村)落户定居。字辈:
春子杨生,庆恒荣昌;培德裕厚,
祖盛益远;光华永茂,世代长英;
忠孝人慈,大振家声。
122奉节庙壪柳氏支派(30字)
是天成大玉,林发建忠正;
太和福占远,春茂继先贤;
郎运连科第,培定显名扬。
123奉节吐祥五马公平支派(20个字):
敬奉宗先(显)宪,同开甲第堂;
维新升俊(峻)秀,载锡展辉煌。
124奉节黄村柳氏入川始祖柳俊智,从湖南长沙安华翠柏村阴家桥,在乾隆年间迁入四川夔州府长江北岸永里五甲黄村乡。字辈:
启裕俊人盛,加官禄位宏;
登朝存正介,相国守忠清;
孝友遵书训,修齐道益民。
125梁平柳氏入川始祖柳公正成(配王氏),原籍湖北麻城高竿堰洗脚河。柳公讳魁,及顺、昌共三弟兄于大清顺治六年(1649年)颁布《垦荒令》后相约离楚入川,昌公中途而返。魁、顺二公入川后定居四川梁平高都(即现在梁平城北。原误为定居四川高邑,但据考证四川没有高邑,只有河北才有高邑,疑将梁平高都误为四川高邑),不久顺公病故。留在麻城还有弟、玉、平、衍、璜等兄弟五人。如果1863年柳公文联修谱时记载的高邑是指高梁山下的梁山县,目前的龙门镇乐胜村方向正好在古县府的左边。总之,入川具体年份和初始定居位置难以考证。字辈:
国仕文朝学,天德大庭儒;
纯兴善继祖,永诗玄承道。
126荣昌柳氏入川始祖柳作楫(配张氏),于大清康熙丁丑年(1697年)从湖广永州府零陵县雒川里諌山皆楼底塘迁徙到重庆府荣昌县褿智里地各银匠沟落业定居。柳作楫父亲柳国柱(配杨氏)共生五子(为、作、成、许、秉),柳作楫是次子。柳作楫(张氏)共生五子(一洪、一都、明龙、鳯、鏖)。
字辈:
作明学字文,静玉氏芳昌;
际年侦定能,华秀如春天。
127巫山柳德华支派(23个字):原有字辈:
国、正、天。
现在使用字辈排行(20字)
兴朝杨德教,景祚庆恩光;
敬奉宗先宪,同开甲第堂;
维新升俊秀,截锡展辉煌;
盛世宣隆望,洪谟表国章。
128巫山大溪柳氏(残缺)善阳发德道,……。始祖柳善权(配陈氏),墓地长蛇梁。
129云阳堰坪票草柳氏始祖柳春熙,其子柳世德于乾隆28年即1763年自四川岳池贩卖灯草迁入云阳堰坪高侍山搭二坡定居。再于嘉庆二年即1794年迁入云阳票草乡谭家村香樟溪定居。
字辈:
兴万茂春世,永廷光正大;
文武(朋)发(金)凤(代)
130云阳柳得举支派字辈(残缺)德正景文武(只有5个字)柳德举之前没有任何信息,柳德举之子柳正国(配李氏)在云阳县岐阳乡盐井村垮岩洞居住。
131云阳故陵柳氏始迁祖(失考),兄弟三人从湖北麻城出发,一支落于湖北青滩,一支落于奉节带溪,本支落于云阳故陵红狮镇边边街。
字辈:
先柏世昌达,永兴(远)长发祥;
正大光明致,红旗万国顺。
132云阳红狮南溪盛保柳氏始迁祖系何人等没有资料可考。
字辈:
志韩位静承,天隆(映仁呈)
洪必大;兴朝杨德惠,景柱庆恩(?)
133云阳南溪盛堡柳氏本支入川始祖柳增香,在雍正乾隆年间,率领子孙柳向龙等自湖南岳州府巴陵县永宁乡官桥村离湘入川,入籍四川省夔州府云阳县龙洞河。字辈:
增向定正永,兴朝杨德惠,
景祚庆恩光;敬奉宗先宪,
同开甲第堂;维新升俊秀,
戴锡展辉煌;盛世宣隆望,
宏谟表国章。
134云阳江口柳氏(残缺)远传家诗礼,志万代海(江)……始迁祖等等来历不详。
135云阳人和水口柳氏(残缺)元亨祥贞厚,诗书……始迁祖柳元伟,明清入川,入籍云阳黄石二道河杏子榜。
136云阳胜保柳氏这个支派的始迁祖的名讳,以及始迁祖是何时从何地迁来云阳县胜保乡方石村,已经无人可以说得清楚。字辈:
学先胜启,文明福徳;
朝生长首,寺要能光。
137云阳另一支派字辈(20个字):
元亨祥贞厚,诗书昌盛香;
仁义礼知久,国正天顺长。
138万州区小周镇柳氏入川始祖柳洪曰,从湖北麻城孝感洗脚河离楚入川,入籍云阳县巴阳镇向家沟。
字辈:
洪日大兴朝杨德惠,景祚庆恩光。
139重庆涪陵增福柳氏洪武二年(1369年),始迁祖柳毅忠公(陈氏)在大明王朝开国之初,奉命率军从陕西省西安府三原县出发离陕入黔,在黔北为朱明王朝开创设置思南、铜仁、石阡等府,经三年敕授将军,夫人陈氏加封诰命。在此经过八代人的长期繁衍生息,到第九代为本分支始迁祖朝发公(何氏)于大清康熙(1662--1722年)王朝年间,与其弟朝彰公(杨氏)一起,从贵州省思南府印江县携眷离黔入川,从此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本分支入川之后经过数年最后选择在四川省涪州府之红沙子尖山子梨树坪全善桥坎上(今涪陵区增福镇和三合镇)落业定居繁衍生息至今。本支原有派行20字,数年前重修家谱时又增加20字,前后共有40字。
世大洪才进,文明尚国光;
春长希太运,永兴作贤良。
天地仁义和,强胜立嘉业;
正泽现维权,朝远定安庆。
140重庆南川大观柳氏本支始迁祖朝彰公(杨氏)为离陕入黔始祖柳毅忠公(陈氏)之第九世孙,在大清王朝康熙(1662--1722年)年间从贵州省思南府印江县携眷与戚戴公等离黔入川,最后在四川省南川县丰里下六甲构树湾落业定居繁衍生息至今。与此同时还有一同前往的兄长朝发公(何氏)最后选择在四川省涪州府增福乡繁衍生息至今。本支派字辈派行28字如下:
世大洪才庆福长,春和正明永荣芳;
文章尚国光先德;忠孝成家裕後昌。
141重庆大足回龙柳氏 重庆大足回龙柳氏家族主要分布在重庆市大足区回龙镇。 本支派原来曾经是有家谱的,但遗憾的是在1961年大办公共食堂时搬家不慎将家谱搬丢了,从那以后就没有家谱了。本支派始迁祖为“思”字辈的柳思明和柳思义兄弟二人。其中一人留在贵州,一人来到重庆大足。由于家谱遗失,究竟是哪一位在贵州哪一位到大足,已经无从查考。 这两位老祖宗是在清朝康熙皇帝中期的1690年左右响应清朝政府号召,一起同时离开湖北麻城孝感乡首先进入贵州,其中一位“思”字辈始迁祖在中途就留在了贵州,还有一位“思”字辈的老祖宗就是大足回龙这个支派的始迁祖,最终来到了大足回龙这个地方时,已经几乎到了人满为患地步,没有立足之地了,最后是在他人让度的一片土地上落业定居,开始繁衍生息直到今天。大足回龙柳氏支派20个字字辈排行如下:
思培均春德,懋廷开元勋;
定国忠兴永,世代发功卿。
经过三百多年的繁衍生息,现在已经到了入川以后的13代“忠”字辈和第14代的“兴”字辈了。 这个支派从“思”字辈分开的另一个分支在贵州繁衍生息,希望能够通过今天的互联网寻找到贵州的这个支派。
2022-06-03
本文2023-11-10 11:22:0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50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