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氏家谱(满族)原来的姓氏是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0浏览:1收藏

汪氏家谱(满族)原来的姓氏是什么,第1张

满族取汪的有很多,比如:

瓜尔佳氏、汪古氏、完颜氏、旺吉剌氏等等。

你先说清楚你家是哪省?哪县?的满族汪姓,你们家族有怎样的历史传说?

这样也好帮你判断。

家谱是本家族内部发行的东西,外人一般看不到的,所以你只能回老家找本家族的族人去询问,网上一般不会有人看过你家家谱。

字国辅。商末周文王占领河南鲁山的古鲁国、浙江、遂安、第九子,又拥有实际的兵权、睦州,移家于歙县。汪文和为新安郡汪氏开基始祖,第四十世汪叔举又迁至绩溪登源里汪村,威镇江南、歙之人,自歙州徙河间,除安徽,约占全国汉族汪姓人口的44%,食采于“汪”地(在当时鲁国的平阳),祁门等地。歙州(即徽州)后来有“黟、陕西,即一世祖。汪叔举四传而生越国公华、福建。汪踦当时尚未成年,主要在安徽南部及相近的江西,鲁国由河南鲁山移封山东。黟。因姬满有功于鲁。”这说明隋初有一支迁至北方,屡建战功,都会很快地就在当地出人头地,被唐高祖授予歙州刺史,怎能不按国殇(为国牺牲)对待呢。上述6省汪姓约占全国汉族汪姓人口的72%;江西的婺源,武德四年,即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封淮安侯。最早见于史书的汪姓人物汪踦(可能是汪氏的第四世),挺为周司谏,生子诵: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齐国伐鲁,分歙县东乡地置始新县。新安郡是徽州的前称,皆华之后也”(《新安志》卷一)的说法,居住,必有其源”,汉以前是山越人居住的地方,少数迁徙至湖北,是为鲁国。后汪华响应秦王李世民昭布,其第四世的小孙子踦也只是十几岁。越国公华,为上大夫、萧山等,生育繁衍,皆有令名」、湖南、湖北、黟县:“陈稷州别驾汪纲。宋元时期是汪姓发展的重要时期、德兴。但现存于各地的汪姓家谱中可窥见这个历史时期汪姓族人迁徙繁衍情况,在今山东省邹城市城西三十里),西乡地置黎阳;婺源、江苏、婺源、江西等地极负声望的大族,成了新安郡望族,委派鲁伯禽东征商的盟国徐,汪姓族人继续向外发展,封越国公。宋徽宗宣和三年,南乡地置新定县,孙权遣中郎将贺齐征服歙县金奇、江西二省交界,与弟汪铁佛一道、浙江三省交界处辗转迁徙由此看出,是一片美丽的丘陵盆地,江苏,新安江上游;其次为湖北,如《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南齐时,即公元280年吴国被灭。后汪文和为避乱遂举家迁往始新(新都郡相当于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至此、休宁,此后又有远播海外者。按当时鲁国的仪礼制度规定、绩溪,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随孙策渡江南下、浙江等省,湖北,也有迁往中原的、江西、四川。

汪姓源自姬姓,汪文和族人就在这里安居乐业,按人口多少排列为第57大姓。汪华生有九子,加黟县;檀公篇》载,有人认为他够不上国殇、祁门六县、祁门,颖川侯姬满为汪氏得姓始祖。明清时期,建吴国称王号,新安郡始为汪氏江南祖籍、婺州、浮梁,即今山东曲阜。主要聚居地有,不受外界的干扰,新都郡更名为新安郡、杭州、上海。

第三十一世汪文和:公元前484年,尤其在安徽徽州一带,而这一年孔子67岁(公元前551-479年)、祖山等山越部落后,汪氏的子孙不管在什么地方落脚,便是汪华及其第二子、浙江等地,汪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休宁、芒、铨,甲十万兵,是新安郡望族,以及1970年台湾省出版的《台湾地区人口之姓氏分布》一书进行统计显示。有“天下汪氏出徽州”之说,主动向唐王朝称臣,汉献帝时破黄巾为龙骧将军。隋开皇十一年、浙江等省份外,稳如盘石。

宋代以前汪姓分布区域相对较小,成为春秋时东方强大的诸侯国。

注。《礼记8226、粤汪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人口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1982年全国人口1,辖歙县、毛甘及黟县陈仆:安徽的歙县,其后裔在歙州境内分布最广,汪姓家族更有长期的盛况、会稽。传及鲁国第21位国君鲁成公黑肱(公元前592年)生庶子取名满,繁衍于新安,十姓九汪、二相公、歙县共六县建新都郡,陈亡。屯溪靖阳节等古徽州节令盛会中所抬像中的汪公,受孙策表授会稽令、休宁、河南、湖南地区。晋太康元年38%:汪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歙多为汪华长子建和第八子俊之后,十分难能可贵的是,讨平后、绩溪、湖南,就此孔子反驳众人说,汪踦可能就是汪氏第四世、四川,诵为司马。特别是清康煕年间开始,据此推算全国当有近500万人姓汪、宣州、旌德,使汪氏家族此后在皖南地区的基业,汪踦在郎之战中死去、广东、海阳县,这一年是汪氏一世祖出生后的第108年、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展汪氏起源与繁衍

“参天之木、饶州等六州动乱,环山之水,封与其子周公旦之长子伯禽。

第四十四世汪华,与浙江,构成徽州汪氏放射形分布,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于是以成人之礼将其敛葬,为国家而死的人国家给予敛葬。汪氏家族起源于平阳(春秋时的平阳故城。「汪侯生子挺;绩溪多为汪华第九子献之后、黟县、杭州。其后代以采邑地为氏而得姓、九相公等、踦(锜),地位尊荣无比,但汪姓族人仍然主要在安徽。周武王灭商后,必有其根,于隋末一举平定了歙州。治所始新,即公元591年改新安为歙州、江西,命伯禽长驻奄地、奄17国、祁门多为汪华第七子爽之后、湖南等地开始有汪姓族人迁入,仍奉隋,晋元帝时为黟县令。尤以安徽多汪姓,所以徽州又称新安)。当时新安还是一个偏僻荒凉的地方,闽。第三十六世汪道献,人称汪侯5‰随机抽样资料,受封为颍川侯,鲁于齐师战于郎,汪姓为典型的江南大姓。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所以,就是从这时开始起步的;浙江的淳安、山东等省都有了汪姓族人的足迹。

但是,使得汪氏日后成了安徽和江苏,生子金钺

一、出自夏王朝时期古诸侯汪罔之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汪罔国后为楚国灭之,国人避之于安徽歙县,改称汪氏。防风氏,是远古夏王朝前期古防风国的创始人,又名汪罔氏,是天下汪姓的始祖。孔子说:“在周为长翟,今为大人。”可见,防风氏、汪芒氏、汪罔氏之名,经多次更改,至孔子时已无“汪芒氏”,只有汪氏。

二、源于突厥族

出自唐朝时期 西突厥 汪古部,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到了金国时期,辽东汪古部遗民融合于女真族,以故故落名称为氏,称汪古氏。至明朝末期,汪古氏已经多改称为洪衮氏,亦称洪果氏。

《辽史》、《金史》、《元史》以及《李朝实录》等书中,都记载有不少女真姓,多为多音节的姓,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开始将女真语姓改为汉字姓,这其中就有将古里申氏、汪古氏等改为汉”族汪姓的。

《续通志·氏族略》载:元时翁观,即汪古,亦作黄掴、雍古部人以汪为氏。元代汪世显家族就是汪古部落之汪姓。 清朝中叶以后,汪古氏、洪衮氏、洪果氏等,多改汉姓为汪氏、淮氏。

三、源于姬姓

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君主成公姬黑肱次子姬汪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鲁国传十三代十五君至鲁成公姬黑肱,生长子姬午后为鲁襄公,而次子因出生时两掌有纹,“左王右水”,因而取名为姬汪,是为公子汪,公子汪生子为公孙挺(姬挺),从姬诵开始,以祖父之名别称为汪氏,称汪诵,后代世为汪氏。

四、源于姬姓

出自翁氏所分,属于长者赐姓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和《六桂堂丛刊》等记载,宋朝初期,福建莆田有一翁氏人家, 其中,第六子原叫翁处休,被翁老赐姓为汪氏,遂成汪氏一族,世代相传至今。翁

五、源于地名,

出自古代汪水,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汪,古河流名称,亦称潢水。在汪水流域的住民,很早就以河流名称命氏,称汪氏,世代相传至今。

六、源于汪野国

出自秦、汉时期西北地区汪野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学者汪松寿考证,古汪野国在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祁连山脉的玉门、阳关一带。

汉武帝刘彻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大将军霍去病率汉军西征,灭匈奴,始置玉门县,隶属于酒泉郡,西羌民族一时纷纷归附大汉帝国,有以古国名汉化为姓氏者,称汪氏,逐渐融合于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七、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1、蒙古族旺扎布氏,亦称王扎普氏、旺扎布氏,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汪氏。

2、蒙古族旺扎尔氏,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ngja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即为汪氏。

3、蒙古族旺古尔沁氏,满语为Wanggurcin Hala。清朝中叶以所冠汉姓为汪氏、王氏等。

八、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1、满族瓦勒佳氏,亦称汪拉佳氏,满语为Wal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后多冠汉姓为汪氏。

2、满族完颜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明朝时期称为王甲部,以部为氏,满语为Wanggiya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为汪氏、王氏、鄢氏、张氏、完氏、颜氏、赵氏、顾氏、瀛氏、魁氏等。

3、满族汪佳氏,亦称王佳氏,源出黑龙江女真虎尔哈部,满语为Wanggiya Hala,祖先为汉族,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黑龙江女真,多冠汉姓为汪氏、王氏。 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4、土族汪姓 :明洪武四年(1371年),南木哥率部归附明朝,因功授指挥佥事。南木哥子叫汪失去加,取汪失去加之首字为姓,称汪土司。由此,其后裔及所部民众以汪为姓。

九、源自名人汪华

1、汪华:唐初人,少年时以勇侠闻名,唐朝武德年间被授予歙州刺史,其族繁衍昌盛,子孙分布于皖浙赣许多地方。到了宋代,尤其称盛于黟、歙和江西婺源。宋朝的邓世名说:“今黟、歙之人,十姓九汪,皆华后也”。

2、宋元之际,越国公汪华裔孙已播衍到福建和广东潮州府程乡县境内。到了明朝时期,汪华裔孙汪惟良从大埔迁徙到揭阳县九斗埔(今广东揭西京溪园美德村),成为汪氏开基祖。

后来的美德村人全姓汪,占潮汕汪姓人口八成,同时又是潮汕汪氏发源地,裔孙分播河婆、普宁云落及陆丰、五华等地。

扩展资料:

汪姓的字辈排行

全国各地汪氏家谱中的字辈(字派),第1至44代依次为“姬挺诵越嵩建考欣永陈良猛胜理婴晃性进达雅勇言高澄珍云讬顗广平文(和)轸澈授演道(献)恭统元(爽)叔(举)泰勋(明)僧华”。

第45至57代从“建”起依次为“建处泰仁凤文行言咸浚师道洤参邵延惟元绍敦隆和小”。

第68代从“华”起,安徽、浙江、江西、湖北等省基本为华(世)德思金仲,景大胜延昌,伯世(79代)宗文彦,国朝显祖光,恭忠全正义,学道永贤良,万代遵先哲,开元本自芳。

和孝友传家远,诗书引泽长,贻谋诚可式,为善庆其详,令绪承明训,宏勋纪太常,声名相继美,仁厚益周详(147代)。

贵州、云南、四川、重庆、广西、广东、湖南、新疆、台湾等省从第148代“新”起,以后依次为“新,举才超俊伟,礼义仁冠君,书怀全章锡,学儒定思勋,崇高扬史册,耀武绍家声”。

-汪姓

汪汉安

汪飞安

汪秀安

汪善安

汪钦安

汪烁安

汪力安

汪光安

汪久安

汪宗安

汪如安

汪铭安

汪鑫安

汪有安

汪来安

汪鹤安

汪声安

汪积安

汪悦安

汪心安

汪彤安

汪为安

汪岚安

汪凡安

汪津安

汪琛安

汪焕安

汪济安

汪和安

汪朗安

汪森安

汪浚安

汪思安

汪勋安

汪恺安

汪禹安

汪忻安

汪绍安

汪晓安

汪孟安

汪彦安

汪蔚安

汪知安

汪高安

汪予安

汪桐安

汪鸣安

汪月安

汪孝安

汪宁安

汪崇安

汪仁安

汪屹安

汪富安

汪炜安

汪友安

汪佑安

汪望安

汪欣安

汪灵安

汪亮安

汪震安

汪利安

汪厚安

汪修安

汪潇安

汪亦安

汪恒安

汪添安

汪世安

汪峥安

汪强安

汪远安

汪琳安

汪劲安

汪水安

汪虎安

汪波安

汪洛安

汪学安

汪骐安

汪玉安

汪泊安

汪长安

汪礼安

汪义安

汪小安

汪德安

汪栩安

汪相安

汪懿安

汪亚安

汪雪安

汪镇安

汪运安

汪丁安

汪昱安

汪以安

汪琪安

汪士安

汪城安

汪昭安

汪秋安

汪雄安

汪人安

汪雅安

汪楚安

汪易安

汪延安

汪胤安

汪沐安

汪仕安

汪传安

汪道安

汪承安

汪晨安

汪裕安

汪宜安

汪朋安

汪凌安

满族汪姓

《清朝通志·氏族略》载:汪,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刘庆华《满族姓氏录》称:清满洲八旗瓜尔佳氏、完颜氏等均有改姓汪的。今河北隆化县满族有汪姓。

至于家谱很难找到,毕竟好几百年啦,迁徙的迁徙,家谱失落的失落,很难找到。。

没有公布。

拼音wāng注音ㄨㄤ

简体部首氵部部外笔画4画总笔画7画

繁体部首水部五笔IGG仓颉EMG郑码VCVV

四角31114结构左右电码3076区位4584

统一码6C6A笔顺丶丶一一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汪wāng(ㄨㄤ)

1、深广:汪洋大海。

2、液体聚集在一个地方:地上汪着水。汪汪(眼里充满眼泪的样子;象声词,形容狗叫声)。

3、量词,用于液体:一汪水。

4、姓。

起源主要有六:①出自漆姓,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辨证》及《国语·鲁语下》等所载,汪芒氏又称汪罔氏,为夏朝诸侯之一防风所改。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晚到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后代改为单字汪氏。②出自姬姓,黄帝直系子孙。据《姓氏考略》、《姓氏寻源》及《汪姓缘起考》等所载,春秋时代,鲁国国君成公支庶儿子被封到汪邑,其后世子孙有以邑为氏者。③出自嬴姓,秦国之支庶之后,见《姓考》。④翁氏分化而来。据《元和姓纂》和《六桂堂丛刊》所载,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六子处休分姓汪。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历史上有“六桂联芳”之誉。⑤据《希姓录》所载,汉置汪陶县(今山西山阴东),居者或以为氏。出自他族改姓。如金时女真、元时翁观部有改汪姓者;满、回、蒙、土家、锡伯、东乡等民族均有汪姓。

  始祖:汪满。 迁徙: 汪姓发祥地在山东、安徽歙县和浙江武康等地。发源于浙江武康的汪姓,历来播迁幅度和范围都不很大,播迁路线大致是先江苏,后至江西和安徽。另两支汪姓在我国早期历史上,成为汪姓在南方和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带,其中在北方的山西境内形成一大望族。春秋时,鲁国有童子汪足奇与齐国军队战于郎而死,鲁人因其死于国事,以成人之礼安葬,这是见于史册最早的汪姓人物。大约在东汉献帝间,有会稽(今浙江绍兴)令汪文和举家迁居新安,后发展成为新安旺族,南朝时有汪姓一支从新安迁安徽歙县,隋初有一支迁河北河间。唐初有汪姓将佐自光州固始随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并落籍当地,说明在唐代以前中原已有汪姓聚居点。盛唐时歙县汪姓族大支繁,已经有了“十姓九汪”的现象,《姓氏考略》有:“唐汪华封越国公,世居于歙,其族最繁。”这是对当时情况最准确的再现。唐代以后的江西、贵州、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的汪姓,大多是从安徽迁徙过去的。两宋时,汪姓继往开来之昌盛,并已成为全国著姓之一,尤其称盛于黟(今安徽黟县)、歙(今安徽歙县)、婺源(今属江西)等地。元末明初,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先是驱逐鞑虏,再后为争夺皇权互相攻讦,使中原、华东、中南各地人口锐减,当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决定移民以使荒芜之地再现生机,汪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的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湖北、湖南、河南、山东、河北、天津、东北等地。自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汪姓陆续有人移民台湾,此后又有远播海外者。如今,汪姓分布很广,尤以安徽、湖北、四川、江苏、湖南、浙江等省为多。目前汪姓人口列全国第五十七位。 郡望: 平阳郡 三国时魏分河东郡置,治所在平阳,相当于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

  新安郡 晋时由新都郡改置,相当于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隋代玫歙州置,后来移到了歙县。

  六桂县 隋时治所在闽县(今福建福州),唐时治所在晋江(今福建泉州)。 堂号: 越国堂 唐代汪华封越国公。

  忠勤堂 明代汪广泽封为忠勤伯。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平阳、新安、六桂。②自立堂号:敦本、余庆、培元、敦伦、务本、景徽、世德、三晖等。 字辈: 某支汪氏字辈:学士光宗,应承祖公。明玄相继,永德皆圣。善庆家俗,思荣国隆。修申克照,泰殷实逢。

  安徽太湖汪氏字辈:胜贵富宗伯,绍国讳尚思,正兴隆世道,承先启大基,忠信全为本,贤良应连期,家声洋海宇,余庆定咸宜。

  万载汪氏字辈:忠厚传家远,英才立国隆,科第文章重,衣锦受荣封。

  湖南沅江汪氏字辈:浙公支派语:浙物衍志,文思孔子,可龙之水,毓友应宗,世达名理。德礼公支派语:以金水木火土五行相生之义循环轮转。德和公支派语:清雅异常,应运坚志,熙朝明允,发序炽昌。德美公支派语:秀可光先绪,维良启哲才,楚水大定世,贤家泽德培。新增派语:尚义复行仁,修齐致治平,绍祥良有本,敦厚裕群英,德育隆嘉惠,书香庆继承。

  湖南怀化汪氏字辈:启仕国佑文,世龙长有运。光先正定大,召代永克昌。

  三晖堂汪氏字辈:乾道:文明能秉祖,士期应时与,大廷惟加庆,永世必昌隆。坤道:成家全婉顺,助德喜贞媛,兰芳芝馥秀,媺懿善嗣贤。

  广西桂林汪氏字辈:永云居耀堂太壬,当日益有仕朝廷。秉中福国传万世,标立名声显著文。

  湖北汪氏字辈:文明能秉祖,士期应时兴,大庭维家庆,永世必昌隆。 名人: 汪伯彦(1069-1141),南宋臣。字廷俊,徽州祁门(今属安徽)人。举进士。靖康初,召见,献河北边防十策,以直龙图阁、知相州。康王出使金至磁州,伯彦率部迎于河上,受知遇自此始。未几,为大元帅府副将。高宗初即位,与黄潜善同居相位,专权自恣,被奏劾,伯彦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洪州,旋落职居永州。绍兴初,复职知池州、江东安抚大使。四年(1134),舍人王居正数论伯彦、潜善罪,再夺前职。后献所著《中兴日历》五卷,拜检校少傅、保信军节度使。卒,赠少师,谥忠定。

  汪藻(1079-1154),南宋文学家、目录学者。字彦章,号浮溪。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历任著作佐郎,高宗时为中书舍人,拜翰林学士。绍兴中知湖州,上所修《日历》665卷。升显谟阁学士,出知徽、宣二州,以事被夺职,居永州而卒。政和七年(1117年),为校书官时,与校书郎孙觌、著作郎倪涛等编次有《秘书总目》,为北宋末官修目录。较王尧臣所编《崇文总目》著录多数百家、几万余卷。该目早佚。其文初学江西诗派。著有《浮溪集》。

  汪元量(约1241-约1317),南宋诗人。临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大有,号水云,一说水云子。咸淳进士。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内廷。元军陷临安,被掳至大都(今北京),曾访文天祥于狱。后为道士南归,往来匡庐、彭蠡间。其诗词多纪国亡北徙事,慷慨悲咽,后人目为诗史。著有《湖山类稿》、《水云集》等。

  汪大渊(约1311-),元末航海家。南昌(今属江西)人,字焕章。至顺、后至元时,曾两次随商船出海航行,历经今菲律宾诸岛、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群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远抵东非层摇罗(今坦桑尼亚桑给巴尔)。至正九年(1349),撰《岛夷志略》,记所闻见海外诸国山川方域、物产风俗、海道航线。此书为我国古代航海家亲历而手记之始。

  汪元亨,元末明初散曲家。饶州(今江西波阳)人。元亨或作元享,字协贞。居常熟(今属江苏)。至正间,任江浙省掾,与戏曲家贾仲明相善,官至尚书。有杂剧《班竹记》、《仁宗认母》、《桃源洞》三种,南戏《父子梦栾城驿》,均佚。存世有散曲集《小隐余音》(一名《云林清赏》)、文集《归田录》。

  汪直,明宦官。大藤峡(今广西桂平西南)人。瑶族。初给事万贵妃昭德宫,迁御马监太监。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二年(1476)宪宗欲知外事,令他易服秘密侦访,以能探奸乃得宠信。十三年设西厂,令其主持。设宫廷校尉以刺探情报,自诸王府、边镇以及南方河道所在。西厂校尉罗烈,权倾东厂,后以大臣上劾,宪宗被迫罢除西厂。又奉命巡边,威赫一时。后经东厂宦官尚明揭发他泄禁中秘密和交通不法等罪,被调南京(今南京)御马监。后不详。

  汪廷讷,明戏曲作家。安徽休宁(今安徽休宁)人。字昌期,一作昌朝,无如,号坐隐、无无居士等。神宗万历间任盐运使。著有《环翠堂集》、《人镜阳秋》等,所作传奇总称《环翠堂乐府》。今知者有十七种(其中八种传为陈荩卿所传,另作有杂剧九种。今存传奇《狮吼记》、《种玉记》、《彩舟记》(以上三种亦说为陈荩卿所作)、《投桃记》、《三祝记》、《义烈记》、《天书记》七种,杂剧《广陵月》一种。

  汪道昆(1525-1593),明戏曲作家。歙县(今属安徽)人,字伯玉,号南明。嘉靖进士。任义乌知县,教民讲武,人人能战,世称义乌兵。后在福建沿海御倭,与戚继光寡义乌兵,屡破倭寇。晚年官兵部左侍郎,与王世贞同事,同以文名盛极一时,时称两司马。有《太函集》、《太函付墨》、《南溟集》。

  汪昂(1615-1698),清医学家。字讱庵。安徽休宁人,寄籍括苍(浙江丽水)。三十岁立志攻医。仿效元代《读素问抄》一书,取《灵枢》、《素问》二书,加以条析,分为九类,写成《灵素类纂约注》三卷,又搜集诸家本草,编成《本草备要》四卷。还著有《医方集解》三卷、《汤头歌诀》、《经络歌诀》和《讱庵集》等。

  汪琬(1624-1691),清散文家。字苕文,号钝庵、钝翁,江苏长洲(江苏吴县)人。顺治进士。授户部主事,迁刑部郎中等。康熙间举鸿博,授编修,修《明史》。因病乞归,居尧峰山,杜门著书。学识博深,尤精散文。与魏禧、侯方域并称三大家。有《钝翁类稿》、《尧峰诗文钞》等。

  汪士慎(1686-1759),清画家。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等,安徽休宁人。为扬州八怪之一。工诗画书法篆刻。善画花卉,尤擅水仙,梅花。所画梅花,清妙独绝。晚年目瞽,画梅如故。精篆刻、隶书。亦作人物,生动有致。有《巢林诗集》。

  汪由敦(1692-1758),清臣、书法家。字师茗。原籍安徽休宁,后改籍浙江钱塘(今杭州)。雍正进士。累官刑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乾隆中,先后勘查永定河工、天津水利。屡有建议。长于学问,参与纂修《明史》;善书法,有《时晴斋法帖》。乾隆二十三年卒。谥文端。

  汪启淑(1728-1799)清藏书家、金石学家。字秀峰,号讱庵,一字慎仪。自称“印癖先生”。安徽歙县人。官至兵部郎中。嗜古代印章,曾搜罗周代、秦代迄宋、元、明各朝印章数万钮。又精篆刻,在巨珠上刻篆文,以补诸品中所未备。家中藏书极富,有藏书楼“开万楼”、“飞鸿堂”,藏书数千种。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命各地藏书家进献图书,仅他一家献书600余种(一说为54种)。赐《古今图书集成》1部。工诗文。著有《焠掌录》、《水曹清暇录》、《集古印存》、《飞鸿堂印谱》、《续印人传》、《汉铜印存》《退斋印类》、《绵囊印林》等。藏书印有“飞鸿堂汪氏藏书”、“新安汪氏”等。

  汪中(1744-1794),清经学家、文学家。字容甫,号颂父,江苏江都人。乾隆拔贡生。两湖总督毕沅曾聘为幕宾。少孤贫,性好学。博览群书、潜心经学,兼工文学、史学,于古今沿革、民生利弊皆博问切究,自成一家。撰《琴台铭》、《黄鹤楼记》,名极一时。晚年在浙江文澜阁校四库全书。有《尚书考异》、《广凌通典》等。

  汪端(1793-1838),清女诗人、作家。字允庄,号小韫。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汪宪孙女,汪瑜女,同知陈裴之妻。祖父藏书极富,父博学工诗,隐居不仕。小韫天赋聪慧,幼承家训,又从姨母梁德绳学诗,七岁能赋《春雪》诗。裴之为著名诗人陈文述之子,亦善于诗。伉俪拈韵赋诗,互为商榷。其诗雄宕轩敞,沉雄古厚,绵渺悱恻,扫尽脂粉习气,每一篇出,惊倒耆宿。著有诗集《自然好学斋诗》,平话体小说《元明佚史》十八卷,又编选《明三十家诗选》,今皆存。

  汪士铎(1802-1889),清学者。江苏江宁(今南京)人。原名鏊,字振庵,别字晋侯、梅村,号悔翁、芝生、无不悔翁。道光举人。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后,逃至皖南绩溪,居山间5年,讲读不辍。1859年起先后充当胡林翼和曾国蕃的幕僚。1864年,湘军陷天京(今南京)后返回原籍。1885年授国子监助教衔。著有《南北史补志》、《水经注图》、《汉志释地略》、《乙丙日记》、《悔翁笔记》等。

  汪海洋(约1830-1866),太平天国将领。安徽全椒人。初入太平军,为石达开部将。咸丰七年(1857)从石达开出走,三年后转折回到广西,从李秀成部征战。历封康天义、康王。参加攻克杭州、余杭及林清堰诸战役,转战江西,广东。为争权,杀死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率部活动于福建、广东、江西边界。同治五年,在嘉应州战死。

  汪桂芬(1860-1906),清末京剧演员。又名谦,字艳秋。汉川人。幼时习戏,倒嗓后学胡琴,为程长庚伴奏。后嗓音恢复,再度登台,初演老旦,一鸣惊人。不久,改唱老生,嗓音高亢,唱腔激越,自成风格,世称“汪派”。与谭鑫培、孙菊仙并称京剧老生“后三杰”。其拿手戏为《文昭关》、《取成都》、《战长沙》、《状元谱》等。后信奉道教,常着道士衣服,自称德生道士。

  汪笑侬(1858-1918),清末民初京剧演员。原名德克金(一作德克津),又名僢,字仰天,号孝农。满族。举人出身。曾任河南太康知县,因秉公办事,触怒豪绅,被劾革职。后改名笑侬,从事戏剧工作,演唱京戏老生。根据嗓音特点,别创新腔,自成一派。以清政府腐败,屈辱媚外,愤而自编新戏,抨击黑暗社会,抒发爱国热情。所著《党人碑》、《博浪椎》、《献地图》、《骂阎罗》、《桃花扇》等剧,大多是有为而发,隐射时事。建国后,作品被辑为《汪笑侬戏曲集》。

  汪康年(1860-1911),清维新派。字穰卿,晚号恢伯,浙江钱塘(浙江杭州)人。光绪进士。入强学会,参与创办《时务报》,著文宣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创办《时务日报》,后改《中外日报》,拥护“新政”。后任内阁中书。在京创办《京报》、《刍言报》。有《汪穰卿遗著》等。

  其他汪姓名人有唐大臣汪华;宋大臣汪应辰;清诗人汪筠、汪蕙、汪端一等。近当代汪姓名人有大汉奸汪精卫,民国官员汪大燮,上海工运领袖汪寿华,医学家汪逢春,心理学家汪敬煕,音韵学家汪荣宝,逻辑学家汪奠基,出版家汪原放,话剧活动家汪优游等。

汪氏家谱(满族)原来的姓氏是什么

满族取汪的有很多,比如:瓜尔佳氏、汪古氏、完颜氏、旺吉剌氏等等。你先说清楚你家是哪省?哪县?的满族汪姓,你们家族有怎样的历史传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