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家的来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0浏览:2收藏

邓家的来历,第1张

邓姓源于邓国:

受姓始祖:曼季《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 (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

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

扩展资料:

迁徙分布:

邓姓发源于今天河南邓州,大举南迁于东晋之时,而播迁入闽、粤则早于汉代。汉代中期,邓况自楚徙居南阳新野。至东汉初,因族人为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汉室立下大功及与东汉皇室的亲戚关系,一跃而成为东汉最显赫的家族。

但至东汉安帝时,有人诬告邓弘等曾反对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满,因而使邓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难。此后,南阳邓氏不断外迁,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肃者。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有南阳邓叔攸迁至福建宁化石壁乡,后又分支泉州等地。

东晋十六国时,中原邓氏大举南迁,分布于江南许多省份,以江西、江苏居多。总之,邓姓早期主要还是以河南省境为其繁衍的中心,其首先迁入的地方是今山东高密县一带。

与此同时,已有邓姓南迁入今四川、广东等地。至晋代,邓姓的子孙在北方已落籍于山东、河北、陕西、山西、甘肃、安徽等地。

-邓姓

宁都县田头镇渡头。邓姓是中国第二十七位娃氏,主要分布在广东、湖南、四川,河南省邓州市邓姓发源地西周时的邓国,邓州市邓氏宗祠地址位于宁都县田头镇渡头。据《春秋地理考实》记载,邓姓始祖商王武丁的叔父在今南阳市邓州县建立了邓国,这是邓姓最早的封地,也是邓姓的发祥地。

宁都宣城邓氏初修族谱,著者待考,始修于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六修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安化潺溪坪宣城邓氏族谱,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饱义公五世孙焕良、焕让派下七修,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嫩省图书馆。

注:上述二谱中序称:吾邓氏本姓李,乃南唐烈祖李升之后,长子璟是为元宗,生子十人,而第八子名从镒,封蒋国公。“元宗殂,后主煜,名从嘉,从镒乃从母弟也。主甚爱之,加封邓王,出镇宣城。”宋太祖诏令攻金陵,城陷,李后主请降,授光禄大夫,而录用其子弟。从镒子衡,字天和,耻受命,乃操舟登金陵由洪都而上止新淦之金(淦)水渡,卜筑于桃花溪。宋太宗即位,诏江南诸路捕南唐宗室,衡乃易李姓,以父封国邓为氏,祝发为僧,游闽越间。后主殂而捕令除,衡复还桃花溪,递传至忠旺,生三子,长子饱仁居江西,次子饱义,名连,字仲高,由乡荐官楚之常德府武陵郡守,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解组,偕三弟饱礼同上辰州,饱礼卜居沅陵漪溪,饱义卜居溆浦栎杨乡,尊饱义为一世祖,生处厚、处恭、处仁、处义四子,次子处恭由溆浦迁长沙之安化十四都潺溪坪。

邓州市基本情况和发展优势

一、邓州市基本情况

邓州市地处豫西南边陲,素有“三省雄关”、“豫西南门户”之称,更有“中原之雄区,天府之亚选”的美誉。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市。全市辖28个乡镇(办、区),578个行政村,156万人,总面积2369平方公里,耕地240万亩。1988年撤县建市,1989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对外开放城市,1992年被河南省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199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改革开放特别试点市;2004年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5个重点扩权县(市)之一,享有省辖市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省政府规划在“十一五”期间“把邓州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性中等城市。”

历史文化悠久。邓州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山海经》有“夸父逐日,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的神话传说,邓林即今邓州市。1994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八里岗仰韶文化遗址”表明,早在6800年前,邓州就有先民居住。邓州为邓姓发源地,每年都有海内外邓氏族人前来邓国侯吾离陵寻根谒祖。邓小平在《邓氏家谱》中记载:“我姓始于周之邓国,盛于汉之高密,唐宋元明,代有伟人。”邓州建制较早。夏、商、周皆为侯国。春秋时期,楚国灭邓,邓归楚地。今邓州杏山仍有楚长城遗址。隋朝时置邓州。中华民国二年,改邓州为邓县。至今,邓州有建制机构1300余年。

交通区位优越。邓州地处武汉-郑州-西安大三角和南阳-襄樊-十堰小三角的中心地带,起着连接东西、南北的“桥梁”作用。邓州市交通便利,207国道和六条省干线穿境而过;位于焦枝铁路和宁西铁路、二广高速公路和陕沪高速、207国道和312国道三个“十字”交汇的枢纽位置。水路从老河口、襄樊等地码头入位,通江达海。距襄樊、老河口、南阳三个机场均在60公里以内。邓州市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力度,形成了九纵七横城市道路网络,正在逐步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豫西南区域性现代化中等城市。

综合实力雄厚。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南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强力实施三大战略(工业立市、开放带动、人才兴邓),坚持三抓带动、产业支撑,全力推进“六大工程”(工业振兴工程、农民增收工程、城乡一体建设工程、劳动技能培训工程、社会保障工程、生态邓州建设工程),走好三条路子(工农互动,探索农区工业化路子;城乡互动,走城镇化路子;经济生态互动,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实现了邓州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2008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05亿元,同比增长12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76亿元,同比增长1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34亿元,同比增长3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18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86%;农民人均纯收入5089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72%;居民储蓄66亿元,同比增长184%,增速居南阳各县市区首位。一二三产之比达到292:433:275。

二、邓州具有的发展优势

农业特色突出。邓州全境平原广袤,土地肥沃,粮丰林茂,水域宽广,生态良好,物产丰饶,盛产小麦、棉花、油料、烟草、豆类、辣椒等优质粮油等农副土特产品,形成了林牧烟棉等四大优势产业,是全国闻名的绿色农副产品产加销基地,是国家粮食核心主产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生产先进县(市),还是全国粮食、黄牛、外贸烟出口生产基地和河南省棉花、芝麻生产重点市。2008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1019亿元,同比增长59%;完成农业增加值598亿元,同比增长59%。

工业基础雄厚。围绕建设“工业强市”目标,强力实施项目统揽战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扩张壮大优势产业,依托邓州资源优势和现实生产力,大力培育发展棉纺服装、建材、粮油食品、林板纸、医药化工、机械制造等优势支柱产业,形成了门类齐全的新兴工业体系,加快了工业化进程。支柱产业成为支撑邓州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力引擎。2008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586亿元,同比增长186%;限额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24亿元,同比增长18%;完成增加值408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利润68亿元,同比增长70%。全市工业企业入库税金9796万元,同比增长229%。工业综合效益指数3153%,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30家,实现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70%以上。强力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六大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80%以上。

商贸流通发达。邓州市围绕建设豫西南商贸物流中心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依托资源、区位、产业优势,强化市域中心城区对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吸纳能力,已经形成独具特色和规模优势的彩棉种植及加工中心、服装产业集散中心、农机制造及销售中心、豫西南粮食仓储现代物流服务中心、优质烟叶生产及加工供应中心、豫西南石油储备战略中心等六大市场体系,对周边形成了强有力的辅助带动作用。

源出一

源于曼姓,出自商高宗武丁给叔父曼季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今天湖北襄阳邓城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邓,曼姓,殷时候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两周时期,邓国是周王朝南方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历经西周、春秋,一直延续了有六百多年,后邓况徙居南阳新野。

递传到曼公第47代孙禹公,禹公中兴汉室,辅佐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因“云台首功”而受封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汉和帝刘肇在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去世,禹公孙女邓绥进入了刘氏东汉王朝权力中心,直至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垂帘听政的皇后。我邓氏家族也成了东汉王朝最具权势的外戚家族。

禹公世居新野,而新野在东汉时归南阳郡管辖,故我支邓氏在东汉因禹公“云台首功”、“禹公十三子,后世皆可法”被称为南阳郡邓氏。 自曼季之后,邓国历邓晁侯→邓徽侯→邓庆侯→邓恒侯→邓昆侯→邓忠侯→邓辉侯→邓浩侯→邓煦侯→邓杞侯→邓熹侯→邓怡侯→邓沛侯→邓壁侯→邓淳侯→邓衡侯→邓略侯→邓宣侯→邓尚侯→邓粹侯→邓明侯,计二十二代(这22代存在杜撰的重大嫌疑 ,而且这些祖先都不姓邓,而是姓曼,也因此可以完全推断这22代根本不足信。),经六百余年,连续世袭侯爵,这是邓氏先世的鼎盛时期。

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以国名为姓氏,称邓氏,史称邓氏正宗,亦称曼姓邓氏。

源出二

源于蒙古族,属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珠尔奇氏,亦称朱尔奇氏、珠勒沁氏,源出成吉思汗四世祖合布勒的长子斡勤巴儿合黑,以长子地位挑选百姓中最勇敢善战者单建主儿乞氏族,在元朝时期为蒙古主儿乞氏部落,世居萨尔哈占(今新疆河萨尔托海乡萨尔哈仁村)。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urki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珠尔奇氏多冠汉姓为邓氏、朱氏。

源出三

源于满族,属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 《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德敦氏,满语为Dedun Hala,满语“站”,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邓氏、杜氏等。

⑵满族栋阿氏,亦称东鄂洛氏,满语为Dongga Hala,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后多冠汉姓为邓氏、佟氏。

⑶满族董佳氏,亦称董家氏、栋佳氏,满语为D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董佳城(今辽宁新宾)、嘉木湖(今辽宁新宾)、嘉哈(今辽宁新宾夹河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邓氏、董氏、陈氏等。

源出四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汉化改姓为氏。

今壮族、哈尼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邓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邓氏,世代相传至今。 《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山东荷泽市巨野县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

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今天湖北襄阳邓城),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

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今天的湖北省襄阳市团山镇邓城,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

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 邓姓发源于今天河南邓州,大举南迁于东晋之时,而播迁入闽、粤则早于汉代。汉代中期,邓况自楚徙居南阳新野。至东汉初,因族人为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汉室立下大功及与东汉皇室的亲戚关系,一跃而成为东汉最显赫的家族。但至东汉安帝时,有人诬告邓弘等曾反对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满,因而使邓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难。此后,南阳邓氏不断外迁,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肃者。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有南阳邓叔攸迁至福建宁化石壁乡,后又分支泉州等地(这一说法存在重大谬误,西晋良吏邓攸在“永嘉之乱”,没有避居今福建宁化禾口石碧村,更谈不上是邓氏最早入闽始祖。 )

东晋十六国时,中原邓氏大举南迁,分布于江南许多省份,以江西、江苏居多。总之,邓姓早期主要还是以河南省境为其繁衍的中心,其首先迁入的地方是今山东高密县一带。与此同时,已有邓姓南迁入今四川、广东等地。至晋代,邓姓的子孙在北方已落籍于山东、河北、陕西、山西、甘肃、安徽等地;在南方已迁居到今江苏、湖南、四川等地。至唐代,南阳邓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别居于甘肃、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区。

宋代时邓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北、福建、广西等地。

明代福建人邓显祖移居台湾,此后,闽粤邓氏又有一些人向台湾迁徙,进而又有徙居海外者。

当代邓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江西、湖南、河南为最,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次之。

  《中国家谱目录》(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合编,1997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和《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提要》(上海图书馆编, 2000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收录邓姓家谱153种,全部是清代以来所修家谱。

  从编排体例上看,尽管在门目设置和内容详略上不尽一致,但就整体而言,其基本格式是一致的。即一般说来大都有谱名、谱序、凡例、谱论、恩荣录、图像、源流考、五服图、世系表、仕宦记、家传、祠堂、坟茔、族产、族规、昭穆、后跋等内容。

  在谱序中一般要叙述修撰缘起,本谱的修撰历史与内容大要及修订年月等,作用是宣扬本谱主旨,颂扬祖德,使子孙读来能敬祖向善。

  有时为了增光族望,还请当代名人写序,如王羲之为《南阳邓氏族谱》撰写的《源流序》就有这种性质。

  最早的邓氏家谱

  邓姓家族编修谱牒活动由来已久,汉代便有专门记载东汉时期大官僚邓禹家族历代宠贵的历史的《邓氏官谱》,算是已知最早的邓姓家谱。

  晋代《南阳邓氏族谱》

  晋代的大学者王羲之于宁康二年(374年),曾经为当时编纂完成的《南阳邓氏族谱》亲撰了一篇《源流序》,那部古老的族谱,现在虽然无法找到,但王羲之的《源流序》,却留传至今。现附录于下:

  周官小史定系世办昭穆之制,上而君公卿,下及士大夫不相越,至我国家朝代热虞以来,始有谱牒之作。闻当考魏书所载,谱系编有四海大姓纪,郡姓,县姓等纪,大都以门第相尚,故谈书九品官人之法,多出于世族大家,而世族之所通显者,则莫如南阳为最著。

  粤稽邓氏自商王武丁封季父曼公于河北南阳之邓国,遂于南阳为郡,遂以国为姓,南阳为邓郡。分封食采,世袭侯爵,历晁、徽、庆、桓、昆、忠、春、晖和、日浩、煦和、杞、熹、怡、沛、璧、淳、衡、略,至宣公字吾离,经一十九代。周桓王时,离侯惧楚,与蔡、郑二国交会,是以尊周室而朝服于周。再传尚、粹、明渊,计二十二代,周襄王时邓被楚灭,失守茅土。……厥后四十七世祖禹公,东汉功臣,永平三年加封云台首将军,夫人严、谢、任氏,共生十三子:训、谦、让、说、读、诒、议、诗、论、谋、识、谟、诰。公孙父子显官朝臣,家声赫奕……遐公,字安远,东晋陵和元年任竟陵太守,始离新野,从于湖湘地家焉。汉晋之间历代功臣,屡朝将相,炳炳鳞鳞益见乎世勋矣。

  余与遐公嗣君镇国将军姜公同力王事,路出湖湘。其家编修谱牒,将军与其族人具册请为之序,因披其世族源流,详沉其前后绘图,洵足为采本清泉有条不紊,朗然编绪一脉贯通盛元相仍庆流未艾诚哉。家之有谱,犹夫国之有史也,余虽不敏,不得不为之文辞,因略数言于其简端,用锓诸梓。俾邓氏云被以垂永久纪云。

  晋宁康二年甲戌岁菊月旦,右将军会稽内事史兼理节机务事通家同宣弟王羲之顿首拜撰。

  邓姓的始祖,是被颛顼赐姓为曼姓的金天氏的后裔。传说几千年前,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曾赐少昊金天氏的一个有功德的儿子为曼氏。曼氏开姓之后,世代繁衍,并分出许多支系,而邓氏就是其中之一。 殷时,邓氏一支发展成以邓为名的侯国。邓国历史悠久,直至战国时代,才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便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将此姓传了下来,就是邓氏。对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说:“邓,曼姓,殷时候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姓氏书记载邓氏是“系承曼氏,望出南阳”。这与最初的邓国位置是相吻合的。从上古少昊金天氏以下,邓氏始终繁荣滋长在现在的河南境内,在后来的繁衍之中,邓姓一直以此为中心,逐渐向全国各地播迁。邓姓之人,无论分处天南地北,皆以“南阳”的堂名传家,这正表明了宗于河南世系的意思。 由祖地南阳发展的这支邓姓,据《邓氏家谱》载,已有114代传人,汉文帝时,官至上大夫的邓通,是邓氏家族的第42世祖;光武帝刘秀的军师邓禹,是邓氏的第47世祖;三国时魏将邓艾,是邓氏的第54 世祖;晋时镇国将军邓羌,是邓氏的第62世祖。中国的邓姓,大多源于这一系源。 邓氏在繁衍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过外族外姓的成员。据《安化邓氏谱序》载,南唐后主李煜,曾封其第八子李从镒为邓王。南唐亡国后,为躲避宋太祖的斩杀,而以其父封号为姓氏,改为邓姓保住了性命。 从邓氏族谱得知,邓氏南迁,移居闽粤,始于宋朝景定年间,由“南阳”逐渐迁移,播迁至南方各地,尤其是今福建广东、贵州、浙江等地,经过了一个较长的时间,不仅时间较早,而且繁衍旺盛,很快成了当地盛姓。 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一带),邓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国为氏,称邓氏。 2、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邓姓正宗。 3、出自李氏。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第8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公元975年南唐为北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缉拿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天和出逃,以父亲封地为氏,其后世子孙遂称邓氏。 邓姓源于邓国 1.受姓始祖:曼季 《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 (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 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 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 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邓国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的地方叫邓州。) 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

  [编辑本段]二、迁徙分布

  邓姓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大举南迁于东晋之时,而播迁入闽、粤则早于汉代。汉代中期,邓况自楚徙居南阳新野。至东汉初,因族人为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汉室立下大功及与东汉皇室的亲戚关系,一跃而成为东汉最显赫的家族。但至东汉安帝时,有人诬告邓弘等曾反对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满,因而使邓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难。此后,南阳邓氏不断外迁,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肃者。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有南阳邓叔攸迁至福建宁化石壁乡,后又分支泉州等地。东晋十六国时,中原邓氏大举南迁,分布于江南许多省份,以江西、江苏居多。总之,邓姓早期主要还是以河南省境为其繁衍的中心,其首先迁入的地方是今山东高密县一带。与此同时,已有邓姓南迁入今四川、广东等地。至晋代,邓姓的子孙在北方已落籍于山东、河北、陕西、山西、甘肃、安徽等地;在南方已迁居到今江苏、湖南、四川等地。至唐代,南阳邓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别居于甘肃、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宋时,邓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北、福建、广西等地。明末,福建人邓显祖移居台湾,此后,闽粤邓氏又有一些人向台湾迁徙,进而又有徙居海外者。今天邓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江西、湖南、河南为最,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次之。

  据《邓氏族谱》载:庐陵邓氏奉安福县瓜畲邓梅魁为初祖。邓梅魁后人于宋仁宗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自袁州白芒(今属江西分宜县),安福县瓜畲、枫田、赤谷、平都,吉水县之醴塘、邓塘、麻塘等地迁至吉安县的固江、横江、永阳、永和、樟山、登龙、官田一带定居,后丁口曾发展至近万人。

  明初,历经兵燹战乱的四川人口锐减,于是便有了“湖广填四川”之事。庐陵邓氏因避乱、兵役、经商等原因,彼时迭有外迁。其中一脉,在“湖广填四川”事件中,辗转流离,迁徒至四川广安一带,故广安邓氏乃邓梅魁之后裔。

  追根溯源,邓梅魁的始祖,乃东汉光武中兴名臣邓禹,这在《枫田邓氏族谱)中有确凿记载:“始祖邓禹,字仲华,南阳邓州新野人”。由此可以断定,新野人邓禹乃庐陵邓氏之始祖,广安邓氏乃庐陵邓氏之后裔“邓小平祖籍在新野。”邓禹(公元2-58年),东汉初南阳新野三泉陂人。邓禹行淳内笃,知兵多谋,幼时尝游学长安,与后来成为汉光武帝的刘秀甚为相得,后刘秀收河北,计谋多出于邓禹。邓禹因破邯郸、杀王郎、镇压铜马农民义军,战功卓著,被拜为前将军;旋入河东,破绿林军王匡、刘均、成丹,遂成为位居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中兴元勋。刘秀即位,拜邓禹为大司徒、封赞阝 侯, 时邓禹年仅24岁,后又封其为高密侯,谥号曰元。现新野县城郊乡板桥铺村,乃邓禹故里,汉时称“三泉陂”。村南有邓禹后人于清咸丰年间所立“汉高密侯邓元公故里”碑楼,今犹存焉。如今,新野的邓氏传人,已繁衍至六十余代,其族谱现存于新野县档案馆,家族门支班辈载列甚详。

  据现有史料统计,自邓禹以后,历史上的邓氏名人,便有皇后1人,侯伯29人,公2人,大将军13人,州牧、郡守48人。到了当代,就造就了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总设计师、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邓小平。

邓家的来历

邓姓源于邓国:受姓始祖:曼季《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
点击下载
上一篇:赵姓的起源与家谱下一篇:梁氏家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