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拱为什么对徐阶赶尽杀绝?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0浏览:3收藏

高拱为什么对徐阶赶尽杀绝?,第1张

明朝嘉靖年间,他痴迷道教,又被宫女险些勒死,于是开始怠政。那些优秀的内阁成员开始走上权力舞台,开始了一轮一轮的表演。先是夏言斗倒张璁,严嵩打败夏言,徐阶打败严嵩,高拱清算徐阶,张居正挤走高拱。

本篇回答的是为什么高拱对徐阶要赶尽杀绝。

先简单介绍徐阶,从他的仕途经历,高拱为什么要对他赶尽杀绝,可以一窥一二。

十八岁,家住松江府华亭县,结识聂豹,当时七品知县,传授徐阶“良知之学”——王守仁的学说,从此“知行合一”的理念伴随徐阶一生。二十岁,乡试,本为解元,奈何批卷官与主考官意见不一,妥协录取徐阶,徐阶与解元失之交臂。二十一岁,会试通过,顺利进入殿试,完全可以成为状元,时任刑部尚书林俊认为可以得状元,可是林俊与内阁大臣费宏矛盾极深,费宏认为其中有猫腻,徐阶由状元改为第三探花。

也是这一年,他见到了首辅杨廷和,听到了他高声的预言:“此子之功名,必不在我辈之下!”能被首辅肯定,徐阶有多优秀不言而喻。

嘉靖三年(1524),徐阶二十二岁,进入翰林院,成为了一名七品编修,这里虽然没有地方官的威风和油水,却是万众瞩目的中心,因为一旦进入这里,半只脚就已经踏入了内阁。

二十八岁,面对首辅张璁,他敢于挑战权威,大义凛然。然后他前途尽毁,家破人亡,被发配蛮荒之地福建延平府做了推官,在那里历练八年,他成熟了,成为一个隐忍、城府很深的人。

四十六岁,看着自己的老师夏言被人杀死,不发一言。

六十二岁,经过十余年的忍耐与经营,他除掉了严嵩,杀死了他的儿子,成为了一个工于心计、城府深不可测的政治家。

就是这样有着传奇经历的政治家,高拱通往权力之巅,能不把他作为眼中钉、肉中刺吗?

徐阶做了四年的内阁首辅,六十六岁,请辞,隆庆皇帝允许。徐阶这一辈子,被人整过,也整过人,干过好事,也干过坏事。在他几十年的从政生涯中,许多正直的官员得以任用,无数普通百姓的生活得到保障。

而高拱就是他整过的人。徐阶为什么要整高拱呢?简单一句话,他们不是一条战线的人。高拱,人如其名,高傲又极其难拱。与他同朝为官的人很少能成为他的朋友,自负才高,经常藐视同事和上级。

他什么时候和徐阶结仇呢?

言官胡应嘉弹劾工部副部长李登云,嘉靖病入膏肓,根本不看,于是这份奏章落入内阁学士高拱手里。而李登云是高拱的亲家,巧的很,胡应嘉和徐阶是同乡,高拱认为这是徐阶的阴谋,他公开表示与徐阶势不两立。

嘉靖驾崩后,裕王继位,即为隆庆皇帝。高拱作为裕王的四大讲官之一,非常受隆庆皇帝的重视,他开始和徐阶公然对抗。可是他小瞧了徐阶的实力。

首先是欧阳一敬弹劾高拱,说他比历史上的著名奸臣蔡京同志还要奸。徐阶又找来了几个六部官员,大家一起弹劾高拱。

隆庆元年(1567),高拱主动提出辞职,一个月后,他的同乡好友郭朴也退了休。绝顶聪明的徐阶赶走了高拱,安插了张居正,在他看来,高拱已经永无天日,事情已经万无一失,可是凡事都有意外。

隆庆三年(1569)十二月,赋闲在家的高拱借助一个御用监掌事太监陈洪的帮助,经过无数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幕交易与协商,离职一年后又回来了,进入内阁。

他的回归,最高兴的就是隆庆皇帝,他还给老师一个职务——吏部尚书。因为吏部是人事部,是中央六部中权力最大的部门,如果把人事权和政务处理权都交到一个人的手中,后果很严重。

为了得到那内阁首辅的宝座,高拱开始清算了,原则是“先软后硬”。高拱黑名单上的第一个目标,不是一个,而是一群。

首先打压言官

短短几个月中,二十多名言官不是撤职,就是调任,当年弹劾高拱的基本都被他整治了,可见高拱是“有仇必报”,心胸并不宽广。弹劾他的欧阳一敬主动辞职,胡应嘉吓死了。

其次,开始斗内阁

高拱当时在内阁只能排第五。要想爬到首辅宝座,他还必须挤掉前面四个。

第四位是赵贞吉。论资历他最老,李春芳和张居正都是嘉靖二十六年(1547)的进士,陈以勤是嘉靖二十三年(1544)的,而赵学士,是嘉靖二十年(1541),可他排在最后,心里不平衡。

他开始找高拱麻烦。高拱也想除掉他。两人开始内斗,老实人陈以勤看不下去了,主动辞职。后来,还是高拱权力大,赵贞吉败了。而高拱则再接再厉,直接超越了张居正,排到了李春芳的后面,成为了次辅。

三、最后的敌人——徐阶

按道理,徐阶当时已经退休,李春芳又是老好人。高拱没什么障碍了,就没必要再赶尽杀绝了。

可高拱不这样想。徐阶门生遍布朝野,不除掉徐阶,以后自己施政会有很大障碍,况且徐阶又整过他。当然徐阶也让高拱找到把柄,不是徐阶本人,而是他不省心的儿子。他的两个儿子,仗着老爹权大势大,在地方上肆意横行,占有大量土地,成为当地应天最大的地主。而当时应天巡抚是鼎鼎有名的大清官海瑞。

说实话, 海瑞能够飞黄腾达,全靠徐阶。在徐首辅看来,海瑞是个靠得住的清官,是应该重用的,临退休前把他提拔起来,也算为国家尽力了。

海瑞面对民怨沸腾,要求徐阶退地,徐阶象征性地退了部分,可海瑞不依不饶,毫不领情,要他全部退地。这下惹恼了徐阶,徐阶坚决不退。

这时候,海瑞就成了高拱对付徐阶的绝佳工具了。高拱很快对海瑞的行为表示了支持,并且严厉斥责了徐阶的行为。海瑞得到了鼓励,更加抖擞精神,逼得徐阶退无可退。

徐阶表示,愿意退出全部的田地。可是朝廷里的言官突然发难,攻击徐阶教子不严,而一个叫蔡国熙的人被任命为苏州兵备使,专职处理此案,很巧的是,这位蔡先生恰好是高拱的学生,还恰好和徐阶有点矛盾。

事情闹大了,徐阶的两个儿子被抓去充军,家里的所有田产都被没收,连他的家也被一群来历不明的人烧掉了,徐大人只能连夜逃往外地。

最后的胜利者只有高拱。但他万万想不到的是,三年后,他将沿原路返回老家,而赶他回家的,是另一个太监冯保。徐阶一手提拔的张居正联合和高拱有仇的冯保,赶走了高拱,也算是为他的老师报仇了。

结语

其实从根本上说,高拱和徐阶并没有区别,可谓是一脉相承。他们都是实干家,都想做事,都想报效国家。就是“既生瑜,何生亮”的遗憾和无奈。

高拱在三年首辅期间推行“隆庆新政”。在他的统领下,大明朝还是很有活力的。

徐阶是明代公认的顶级政治家,他的权谋、手段和政务能力除张居正外,可谓无人匹敌,但这位高拱在历史上却能与之齐名,可见高拱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徐阶(1503~1583年),字子升,号少湖,又号存斋,明松江府华亭县人。早年即工诗文,善书法。嘉靖二年(1523年)以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后因忤张孚敬,被斥为延平府推官,受此挫折,从此谨事上官。延平多盗,到任后捕剧盗100余人;清理积案,释出系囚,赢得声誉,升为黄州同知,后又擢为浙江按察佥事,进江西按察副使,并主浙、闽二省学政。皇太子出阁(读书),擢为国子监祭酒。后又进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朝廷机要大事。曾密疏揭发咸宁侯仇鸾的罪行,为嘉靖帝所信任。这时,严嵩当政为首辅,和严嵩一起在朝十多年,谨慎以待;又善于迎合帝意,故能久安于位。

倭寇蹂躏东南,侵扰松江,力主发兵平乱。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得知帝对严嵩父子的不法行为已有所闻,于是就命御史邹应龙参劾,终于使严嵩罢官,其子严世蕃谪戍。徐阶则取代严嵩而为首辅。

嘉靖帝相信方士,服食“金丹”致病。户部主事海瑞力陈其失。帝怒,要立杀海瑞。徐阶力救,海瑞得缓死,囚系狱中。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帝死,徐阶草遗诏,立穆宗朱载垕为帝,停止一切斋醮、土木、珠宝、织作,凡因言事而得罪的官员一律赦宥,以收拾人心。因事先未和同列阁臣高拱、郭朴一起商量,二人怀恨于心,唆使御史参劾,迫使徐阶于隆庆二年(1568年)致仕回家。

因任宰相多年,为两朝元老,人都称为“徐阁老”。借“投献”为名,大量兼并土地。隆庆三年(1569年),海瑞任应天巡抚,勒令地方强豪退出多占土地。不得已,也退出了部份土地。

著作有《经世堂集》26卷、《少湖文集》10卷。另编有《岳庙集》,并行于世。

先来看一组名单:徐达、刘基、胡惟庸、姚广孝、解缙、杨士奇、郑和、于谦、王守仁、夏言、严嵩、戚继光、俞大猷、张居正、海瑞、李贽、叶向高、徐光启、魏忠贤、袁崇焕、方孝儒、郑成功、刘瑾、史可法。是不是大部分都很有名?没错,都是明朝历史中叱咤风云的人物,史称"明朝廿四臣"。

徐阶

这里面有开国功臣、有中兴之臣,有内阁首辅、有封疆大吏,甚至还有大奸大恶的严嵩、魏忠贤、刘瑾之流,但是仔细观察却发现没有铲除严嵩,挽救大明于既倒的中兴名臣徐阶,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且听分解!

相权威胁皇权,皇帝不乐意

朱元璋为了将大权独揽一身,借助"胡惟庸案"一举废除了丞相制。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一个人说了算。不利之处就是少了一个为皇帝分忧的人,皇帝事必躬亲,每天累到吐血,朱元璋、朱棣父子二人半生戎马箜篌,练就了过人的体魄,大权独揽可以一把抓,但是到了子孙后代从小养尊处优,就有点吃不消了,于是,为皇帝分忧的内阁就出现了。实际职能和宰相差不多,虽然有首辅、次辅好几个人,但是终究还是首辅说了算。

到了后来,皇帝感觉内阁办事靠谱,完全替他分了忧,皇帝不用累得半死,国家机器也能正常运转,于是,皇帝自己也乐的清闲,一心扑到了自己的"业余爱好"上,比如炼丹、*乐、做木工、玩豹子、斗蟋蟀等等,甚至到了嘉靖皇帝竟然创造了二十年不上朝的吉尼斯纪录。这样一来,皇权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相权则一天天的膨胀。到了嘉靖时期,严嵩父子一手遮天肆意妄为,后来徐阶扳倒严嵩之后,成为内阁首辅,同样是权倾朝野,连皇帝的决策都要征求他的意见。

实际上并不是每位皇帝都愿意清闲,明穆宗朱载垕就不是,穆宗皇帝在位时间较短,但是颇有作为。徐阶在帮助铲除严嵩之后,作为内阁首辅同样是大权独揽,独断乾纲,这多少引起朱载垕的不满,但是徐阶苦心经营多年,树大根深难以撼动,最终穆宗皇帝使了个手腕,让自己的老师高拱取而代之。

为人腹黑皮厚,大臣不乐意

在学术领域,徐阶是王阳明的间接弟子,徐阶在十七岁乡试落榜后回乡后,向当时的知县聂豹学习心学,成为心学传人,但是徐阶在后来的官场中则对"心学"有所走偏。徐阶这个人,亦正亦邪,在势利小人眼里他看起来是个正人君子,而在真正的正人君子眼里他则是一个势利小人,他是在王阳明倡导的"心学"上,以此作为理论基础,经过宦海沉浮不断积累实战经验,进而演化成一个厚黑学"鼻祖"式的人物。

当时严嵩专权,徐阶起初不肯依附严嵩,于是严嵩经常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徐阶的处境一度十分危险,于是他改变策略,事事顺着严嵩,从不与他争执。为了得到他的信任,还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严嵩的孙子。同时,徐阶向嘉靖帝靠拢,专门挑皇帝喜欢的话说,终于讨得嘉靖帝的喜欢。后来他密奏他的好友咸宁侯仇鸾罪状,使嘉靖帝杀掉仇鸾,得到皇上的信任,加太子太师头衔,地位进一步提高。为了升官曲意逢迎大奸臣严嵩,为了功名刻意讨好嘉靖皇帝,为朝中大臣所不齿,而为了取得皇帝的信任密奏嘉靖处死好友仇鸾,更是让他们觉得他心狠手辣、六亲不认。

纵子与民争利,百姓不乐意

徐阶是人松江府人,也就是今天的上海人。徐阶在位期间,处事圆滑,对于朝廷的政权统治起了大作用,挽救大明王朝,而且一贯喜欢以谦谦君子的"清流"自居,自己好名大于好利,但是他虽然自己少有贪腐的劣迹,但是他对自己的儿子们以及身边人过于放纵,实际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了身居高位以利其家的目的。

万历十一年,徐阶病卒,赠太师,谥号文贞。

徐阶(1503年10月20日-1583年6月7日),字子升,号少湖,一号存斋。汉族,明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代名臣,在嘉靖朝后期至隆庆朝初年任内阁首辅。

徐阶自幼善于读书,少时结识心学传人聂豹,十八岁时在乡试中举,于弱冠之年又在殿试中高中探花,受到杨廷和极高的赞赏。嘉靖早年张璁执掌朝廷时,徐阶悍然直言反对张璁的提议,被贬出京城,甚至被嘉靖帝刻石说徐阶小人永不录用。

但是他在地方督学十数年,后在夏言的帮助下又回到京城。徐阶回京后先主事国子监数年,在内结识杨继盛等谏臣,随后辗转六部之间。他先后主事礼部、吏部、翰林院等重要机构,在翰林院结识了后来的重臣张居正、高拱等学生。

徐阶随后依靠其出众的青词入直无逸殿,冷静处理了危在旦夕的庚戌之变,期间以礼部尚书之职负责北京城防,拖延敌军,成功保护京城不被攻入。他又改革了吏部、礼部、太医院所存在的旧弊,提高了他们的办事效率。

于嘉靖三十一年入阁后徐阶因严嵩独断朝政,隐忍多年,最终取代严嵩的首辅之位,尽反严嵩之政,试图以“三语”政纲改良内阁的运作现状。嘉靖末,徐阶成功劝阻皇帝南幸承天,叫停当地大兴土木;帝弥留之际,徐阶又劝其停服丹药,并将左右方士和相勾结的太监一体斩决。

嘉靖驾崩后徐阶拟写了《嘉靖遗诏》和《隆庆登极诏》,在两张诏书下达后,朝野大臣都举手相贺,将此举和杨廷和所拟《嘉靖登极诏》被统称为正始正终第一政。

但是,明人支大纶却批评徐阶说他只是依靠玄奇的文章(青词)入直,在任期间献媚讨好他人,没有做出任何政绩,只有到了隆庆时期才有所改善。

嘉靖死后,由于早年护佑穆宗有功,隆庆年间徐阶依旧担任首辅,他多次调和隆庆和外廷的矛盾,在两年中多次上疏阻止中官获得更多的权力,于隆庆二年成功引退致仕。徐阶共任相十七年,首辅七年,从政长达四十余年,时人誉为“元臣”、“名相”。

他不但足智多谋,本身度量、器识都是上品,受到冯梦龙等人的推崇;现代学者对其则多有争议,少数人对他持有肯定态度,如谭平先生认为徐阶对比与其学生张居正,更加沉稳也更少贪恋权位。

扩展资料:

徐阶一岁时堕入井中不死,五岁时由山上摔落亦不死,众人都认为他很奇特。长大后肤色白皙,面貌俊秀,身材不高,读书甚多。

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殿试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与阳明学的士大夫互相往来,颇有声誉,而后逐渐升官,张孚敬建议皇帝废除孔子文宣王的王爵爵位,改称“至圣先师”,徐阶反对,张孚敬怒斥。

徐阶依旧不理会,于是徐被贬为延平府推官,政绩突出,接连升官,历任黄州府同知、浙江按察司佥事、江西按察司副使,兼理学政。后拜为司经洗马兼翰林院侍讲,却因母丧丁忧回家,复官后,升国子监祭酒,调礼部侍郎,不久调吏部,任内政绩良好,礼贤下士,晋升礼部尚书。

徐阶晋升后,开始与严嵩争权,竭尽全力博取明世宗的宠信,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六月,徐阶在政坛上击败严嵩,严嵩被籍没家产。严嵩知败局已定,全家人跪拜徐阶,并对徐阶说“嵩旦夕且死,此曹惟公哺之。”

后刑部尚书黄光升、大理寺卿张守直等大臣们,本要弹劾严世藩害死杨继盛、沈炼,与徐阶商议。徐阶说“想不到诸君想救严东楼一命?”大臣们纷纷驳斥说“恨不得即刻把他杀了,怎么会想救他?”徐阶才说将“害死杨继盛、沈炼”此条删去。

因为嘉靖帝多疑,杨继盛、沈炼的案子是皇帝亲自批的,皇帝虽然受到严氏父子蒙蔽,但还是会认为大臣们在责怪皇帝,所以反而不愿杀严世蕃,所以徐阶要求大臣,弹劾严世蕃南通倭寇头目汪直,北通蒙古,意图由南北二路,水陆并进叛变。

严世蕃一得知此罪名,哭喊“必死矣”。严嵩得势时,徐阶为了讨好严嵩,将孙女嫁给严嵩孙子,即是将长子徐璠之女许配严嵩子严世蕃之子。严世蕃被判死刑时,徐璠将女儿毒死,徐阶知孙女已死,微笑点头。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任首辅,先后引用高拱、张居正等入阁,高拱却不满徐阶大权独揽。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又曾力救户部主事海瑞,免其一死。

明代纺织业发达,“士大夫家多以纺织求利”,徐阶本人亦“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并在苏州、北京等地设立官肆,经营汇兑业务,可以异地存取、兑换白银。

朱厚熜去世后,徐阶起草遗诏,强调人臣以“将顺、匡救两尽为忠”,力除弊政,停止一切斋醮、土木、珠宝、织作,因言事获罪的大臣全部平反。徐阶执政时期,为民办了许多事,减轻百姓负担,并着力纠正严嵩担任首辅期间的乱政、怠政现象,朝野称之为“名相”。

明人支大纶却批评徐阶“玄文入直,伛偻献谀,政绩碌碌无奇,至隆庆朝,才稍惬公论。”大学士郭朴指出“徐公谤先帝,可斩也。”抗倭名将张经被冤杀,以及胡宗宪瘐死狱中,都是徐阶一手造成的,《明史》却将张经之死归罪于严嵩。

徐阶罢官致仕后,其子弟横暴乡里,占夺土地达二十四万亩。享有巨贪之名的严嵩,其田产只有二万七千余亩,仅是徐阶的十五分之一。

隆庆元年(1567年)广东道监察御史齐康弹劾徐家人横行乡里,徐家认为齐康是受徐阶的政敌高拱指使。其他言官及时任大理寺丞的海瑞也跟着上疏指责齐康,高拱因此下台,时人谓之“权奸”。

后来海瑞当上江南巡抚时,要求徐阶退田,徐阶退了一些,海瑞仍不满意,使其难堪,徐阶便贿赂给当时的给事中戴凤翔,以“鱼肉缙绅”之名,将海瑞弹劾罢免。高拱执政时期,徐家又退了一半的田地,其子徐璠、徐琨被判充军。

-徐介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明朝的那些事》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明朝的那些事》读后感 篇1

 读书,特别是读好书不但可以提高个人的理论水平,还可以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高自我修养,增加个人文化素养。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我在读书方面一直比较偏向于政治历史方面,这或许和我的专业有关。但我们现在所出版的历史书中,专业性过强,对很多读者缺乏吸引力。我也一直都觉得历史书就应该是这样的,直到我看到明月大侠(请允许我这样称呼明月同志,不这样不足以表达我对明月同志的敬仰之心)的《明朝的那些事》,我才发现历史书原来可以这样写,历史居然可以这样解读!

 我一直以来都有读书的习惯,跟大部分人读书的方式不同,我读书喜欢一气呵成!明月大侠写的《明朝那些事儿》,最早在网上炒的沸沸扬扬,听说不错。于是,利用工作之余在网上进行了阅读,一看就非常喜欢,后来还想方设法了实体书作为收场,并热心的向周围的朋友推荐,这本书讲的许多事情也给与我很多启示和启发,现陆续写出来,与大家共勉。这次先说说对《明朝的那些事》的总体看法!

 第一,写史历来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要客观,不能捎带作者个人感情。这样写出来的历史才够公正。我想很多人看史书的时候都是本着这样的标准去衡量作者作品的好坏的。但是在这本书上,这个标准完全不适用了。明月大侠不但在写的同时加入了很多自己对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解,更加以分析和评述,那些模糊的历史人物仿佛是他活脱脱象地捏出来了,一个个人物个性鲜明得好像要从纸上跳出来。没办法说这么写是好还是坏,是专业还是业余,起码有一点是不容质疑的,看过那些一本正经的史书,你可能几乎什么都记不下来,而看过《明朝那些事儿》,那些人物是可以让你过目不忘了。历史上的人本来就应该是有血有肉的,只是因为被生硬地记录在那些只字片语的文献中,他们失去了色彩,变得苍白,而明月大侠的一支妙笔却给了他们再一次的生命,这不是艺术再创造,而是还原,是精彩的历史还原。

 感动一:说的不做,做的不说

 这是一段很小的故事,却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有四个人:胡广、王艮、解缙、李贯。他们是建文帝的臣子,科举前三名、知名才子,其中王艮因为长得不好,硬从状元被罢到榜眼。在朱棣攻入京城前夕,他们在一个人的家里密谋,讨论今后的去向问题。

 三人表现如下:解缙陈说大义,胡广也愤激慷慨,表示与朱棣不共戴天,以身殉国。王艮不说话,只是默默流泪。谈话结束后的表现:解缙结束谈话后,连夜收拾包袱,跑到城外投降了朱棣,而且他跑得很快,历史上也留下了相关证据——史书曰“缙驰谒”。胡广第二天投降,十分听话——“召至,叩头谢”。看看,多么有效率,召至,一召就至。第三名李贯也不落人后——“贯亦迎附”。而沉默不语的王艮回家后,对自己的妻子说:“我是领国家俸禄的大臣,到了这个地步,只能以身殉国了。”然后他从容自杀。前三位这样的人在历史上比比皆是,而王艮这样的人应该也有,但绝对是少数。文天祥应该也算一个,或许他们可能是迂腐的,不识时务的,不随机应变的,可是,世界因为有这样的人,才存在气节这个东西,才变得值得歌颂。

 感动二:朱元璋的确不是一个好人,但却是一个坦荡的人。

 朱元璋是一个不加掩饰的人,他做了皇帝以后在修家谱的时候没有像中国古代其他封建皇帝那样给自己找一个显赫的祖先和家世,而是直白的说“朕本淮右布衣”。瞧瞧,多坦白呀!“我就是淮右的一个农民”,这种坦白实在让人佩服!而唐王朝的李渊父子做了皇帝一修家谱,原本胡汉混血的李氏家族就成了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后裔,可这样的家谱别是“蒙”后人,连当时的人都欺骗不了!从这点来说,朱元璋同志的确是一个坦荡的人!

《明朝的那些事》读后感 篇2

 明,是一个伟大的朝代,以前那懵懂无知的我只知道明朝的开国皇帝是朱元璋罢了。而读完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大明的伟绩。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朱元璋开国到被清政府灭国的故事。朱元璋没有背景,没有钱财,这大明都是他徒手争得的。他回首一生,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我是大明的缔造者”!

 再来看看大明的盛世吧:钱多、人多、繁荣,这是盛世的几个特点。它们是由朱棣、朱高炽、朱瞻基这3个人创造的。在这一段时间里,中国是史上最强国的“候选人”哩!你们说说看,在明的盛世是不是很不赖呢!

 你问我最想当哪一位明朝人?那还用说,一定是绝胜千里,与诸葛亮齐名的智慧天才刘基刘伯温哪!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哪一样不精通呢?我决定,我一定要成为刘伯温那样的人才,加油!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想可多着哩!先谈谈朱元璋吧!它能平定天下,主要归功于它的人缘。有句话说得好:熟人满天下,知己能几人。可徐达、汤和、周德兴、常遇春、李文忠。通通都是朱元璋的知己兄弟,这力量不能征服天下才怪呢!我突然想起了我有时跟同学争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而面红耳赤的场景,心想:“朱元璋能成大器,是因为他肚里能撑船,我这么小气,怎能拥有一个宏伟的企业呢!”所以我下定决心要改掉这个坏毛病。

 再看看朱高炽和朱瞻基吧!他们以仁而闻名天下。他们还在暗地里调查民情,是两个好皇帝。可惜它们都英年早逝,没当上几个月皇帝就已经去世了。虽然他们留下的痕迹不多,但是我还是很崇敬他们的,我也要以仁心对待万物,心要宽,肚要大。

 我们再来关心一下两位不幸的仁兄--朱祁镇和朱祐樘吧!朱祁镇做了十几年俘虏,还做了十几年囚犯,朱祐樘则差点被掐死和毒死。他们在乱世里生存了十几年后才当上明君。“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他们用智和仁来管理天下。古代的人如此贤明,现在的社会呢,则少了许多圣人,我要做个两袖清风的智者。

 好了,话不多说,讲讲灭国的皇帝--朱由检吧,他曾写过6份罪己诏,检讨自己。历史像滚动的车轮,他想阻止它前进,却被撞倒在地,明朝灭亡了。不过朱由检能检讨自己还是好的,这点值得大家学习。

 明朝有这么多皇帝,每一个都让我深有感悟,受益非浅。这确实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好书!

《明朝的那些事》读后感 篇3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叫《明朝的那些事》,书中介绍了明朝从开国到衰败的整个过程。全书描写细致详尽而又不失幽默,让我爱不释手,百看不厌。书中人物众多,从历代皇帝到各朝大臣,都个性鲜明,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徐阶,他是明朝宣德年间的一代首辅。

 徐阶出生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他自小就聪明伶俐,极有悟性,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正德十五年,徐阶师学当时比较有名的学者聂豹,聂豹除教给他学问之外,还向他介绍了当时官场的一些内幕与规则,使他明白了官场的险恶,也懂得了要混迹官场必须懂得的生存之道。这就为徐阶日后能在官场运筹帷幄并游刃有余奠定了基础。进入官场后,面对在朝廷位高权重、奸诈狡猾的严嵩父子,他不屈服,也不与其正面抗争,而是默默地隐藏自己,等待反击时机的到来。最终,他一步步将严嵩父子推向覆灭的深渊,把这对大奸臣赶下了台,而他自己也顺利当上了明朝首辅。

 读了徐阶的故事,我对他充满了敬佩之情,不仅钦佩他的聪明机智,更敬佩他的深谋远虑。在几乎一手遮天的严嵩父子面前,他不屈服,更不与其同流合污,暗中早就打定了要消灭他们的主意,却能做到不动声色,表现出极为缜密的思维和极深的城府。这需要何等的胸襟?绝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在敬佩的同时我不禁联想到我自己。在生活中我就是个心直口快的人,虽然这样的性格并不坏,却也常常因口无遮拦而给他人造成尴尬的局面。有一次,妈妈和同事一起吃饭,同事问了妈妈一个问题,可能出于某种原因,妈妈并未如实回答,可我还没等妈妈把话说完就不假思索地代替妈妈说出了实话,妈妈当时脸就红了,而我还未意识到自己的失误,结果让妈妈很是尴尬,过后我当然也免不了被妈妈狠地批评一顿。这件事当然无法和徐阶的经历相提并论,我更无法做到徐阶那样,毕竟这样的人几千年来也只是凤毛麟角,但至少也给了我一些启发,让我明白了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并非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说话做事也不能只是由着我们的性子或者凭借我们的直觉,冲动为之,善于思考、深思熟虑才更容易把事情办好,才更容易取得成功。

 《明朝的那些事》给我们带来的启发与思考还有很多很多,的确是一本非常值得一看的好书!

《明朝的那些事》读后感 篇4

 一次,在车内的收音机中偶然听到了《明朝那些事》的广播书场,那些历史故事顿时吸引了我,当广播结束时,我仍然意犹未尽。今年过年,妈妈把《明朝那些事》7本书作为新年礼物送给了我,我高兴极了。废寝忘食地翻阅起来,虽然7本书加起来厚厚的一摞,但由于故事幽默风趣,通俗易懂,在不知不觉中就将它们全“啃”了一遍。

 这套书主要讲的是明朝三百年间一些历史事件。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就在南京,很多事情都与南京有关,很有亲切感:明故宫,我曾去放过风筝;作为当今世界保存最大最完整的明城墙我也和爷爷奶奶上去过;还有下马坊,明孝陵,我也去过多次。我家就住在孝陵卫的理工大学里面,孝陵卫以前就是明陵卫戍部队的驻扎地。想到此,似乎还多了点地域自豪感。通过阅读,让我知道了为什么这些能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古城墙之高,之长,之壮观,中华门城堡的精妙绝伦,尽显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这是我们中华民族老祖宗们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子孙后代应该加以珍惜、保护和传承。

 书中还提到了很多有名的历史人物,其中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郑和、于谦、戚继光。

 前些天,爷爷奶奶带我去了一趟“宝船遗址公园”,还登上了了一艘巨大的宝船,我想起了书中的明朝最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知道了,中国最早就是从这里开始走向世界的,开辟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促进了明朝和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地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所到之处没有战争和流血,只有和平和友善,展示了一个强大、开明国家的真实面貌。

 我学过一句千古名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就是于谦,面临明朝的危急当口:皇帝身陷敌营成为人质,城中百姓惊慌失措,明军不堪一击士气低落。于谦迈出了“国家兴亡,我来担当”的一步,力挽狂澜。他那殉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毙,不苟而全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

 戚继光,是我最敬佩的一名抗倭名族英雄,他率领的戚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旺盛,屡建奇功。在保家卫国的战斗中表现了英勇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面对外患的入犯,表现了足够的智慧,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鸳鸯阵”,发挥集体互助、长短兵器结合的机动、灵活、严密的作战力量,有效地打击敌人。这是戚家军屡败倭寇的重要原因,也是戚继光和戚家军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戚继光一生为人正直,清正廉洁,在长期的军队生活中,他与士兵同吃同住,共享胜利的欢乐,也共担失利的痛苦。冲锋在前,撤退在后,处事公正,廉洁奉公,以自己的表率在官兵中树立了崇高的威望,无私报国,不言索取,显示出叱咤风云一代名将无私奉献精神。

 通过阅读这套书籍,我不但获得了丰富的历史知识,也从书中这些伟大历史人物身上得到了开拓进取,热爱祖国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明朝的那些事》读后感 篇5

 读书是一种自我放松,所以我总是自动跳过一些哲学、社会、人文类的书籍,有时连最喜欢的推理小说都懒得翻阅。但是不知为何,我居然倚在窗前轻轻翻开了这本书———《明朝那些事》。

 后来我便意识到我义无反顾地爱上了这本书,开始疯狂地啃噬着。不是因为写得好,而是历史真的很精彩。

 翻开书,第一眼竟不是序,活脱脱地有人说话:“写吧,写吧,就像写你们公司老板,那个胖子,写厂子里那个猴儿精小李……”这一段幽默的开场白,使我产生了与作者当年明月一样的感想:历史不是残台断瓦,古庙荒冢,不是发黄的书本,绝对不是!

 作者也别出心裁,没有长篇大论起我们听着就想睡的历史,而是介绍朱重八(朱元璋)的家庭档案。“大凡皇帝出世,后来的史书上都会有一些类似怪象记载,比如刮风啊、下暴雨啊、冒香气啊、天上的星星闪啊、到处放红光啊,反正就是要告诉你,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每当读到这儿时,紧张的心转瞬间就明朗了。任何作家不屑说的他都说了,而这些话也是吸引我的主要原因。在苦涩的历史中,偶尔长出一些甘蔗,这感觉不是很美妙吗?

 我的第六感觉告诉我,后面的文章一定会更加精彩。文章也果不负我对他的重望。

 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放牛、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简单的简历。没受过教育,却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天才。

 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因此痛恨官员的腐败。做皇帝后,对腐败官员大肆杀戮,却没有止住大明王朝的腐败。

 朱元璋有个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靠着这样的逻辑,天下一点一点地被他收入囊中。他是成功的,他的逻辑也被很多人信奉着。朱元璋为了保证天下是自己的,也是他的继承者的,精心、刻意地做了许多的安排,夺兵权、杀异己,却无法保证天下从他的继承者手中被夺走。看来,无论你多么强大、多么精明,你可以将别人的东西巧取豪夺过来,却无法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夺走。皇帝如此,官员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强者皆如此。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再后来建立大明朝,然后整顿。对了,还有一件不可丢弃的小趣事,就是出现过犯人审犯人的情境,也算一个幽默感十足的王朝。

 啊!意犹未尽啊!我从作者那里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文采,原来就是真心地喜欢。不仅是自己,还有让别人喜欢。

徐铉的《骑省集》中有一篇墓志铭,这篇墓志铭是给周瑜的后代西平王周本之女写的,标目为《故汝南县太君周氏夫人墓志铭并序》。周氏夫人是南唐右丞相徐阶之妻,地位显赫,与作者应是同时代人,彼此非常熟悉。墓志铭云:“夫人讳某、字某,庐江舒人。

高拱为什么对徐阶赶尽杀绝?

明朝嘉靖年间,他痴迷道教,又被宫女险些勒死,于是开始怠政。那些优秀的内阁成员开始走上权力舞台,开始了一轮一轮的表演。先是夏言斗倒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