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诸位弟弟
弟:曾国潢(1820—1886,派名传晋,原名国英,字澄侯)
弟:曾国华(1822—1858,派名传谦,字温甫,出抚给叔父曾骥云为子)
弟:曾国荃(1824—1890,派名传恒,字沅甫,号叔纯)
弟:曾国葆(1828—1862,派名传履,字季洪,后更名贞斡,字事恒)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曾国荃(1824-1890年),曾国藩的九弟,湘军主要将领之一,因善于挖壕围城有“曾铁桶”之称。咸丰二年(1852)取优贡生;咸丰六年,攻打太平军“有功”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和一品顶戴。同治三年(1864),曾以破城“功”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 同治间,与郭嵩焘等修篡《湖南通志》。 1875年后历任陕西、山西巡抚,署两广总督。光绪十年( 1884)署礼部尚书、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光绪十五年(1889)加太子太保衔。翌年,卒于位,谥“忠襄”。
在曾国藩的所有兄弟里面,能力最强的是曾国荃。曾国藩对他可谓是全力培养,花费了极大心力
曾国荃早期年轻气盛,一味好强。在湖军内部,处处争强好胜,因此和其他诸将相处得不好。曾国藩对曾国荃的帮助,不止于军事经验的教授,在与太平天国军的一次安庆战役中,曾国藩在军饷粮草的供应方面对曾国荃“破格关照”。在兵力分配上也对曾国荃极力关照,让其承担围城任务,而压力最大的打援任务刚由其他将领担任。最后破城后的功劳归功于曾国荃,最终导致功劳最大的将领多隆阿在安庆之战结束后不久就离曾国藩而去
曾国荃一生功名,得益于曾国藩的一指授安排居多,然而曾国荃从来只将功劳记到自己头上,对曾国藩的批评,他都在家书中一一反驳。曾国荃在与太平天国军的南京一战中,由于援军未及时赶到,使得其被困在南京城下,差点全军覆没,幸得曾国藩四处奔波,为其配备充足的军饷粮草
曾国荃凭倔强的性格攻下南京城,但他护犊子,对自己的湘兵洗劫城内钱财,强抢民女视而不见,造成不良的影响。被清政府罢官免职
晚年的曾国荃改弦易辙,只求安静,建树不多,但与上下百官相处融洽,他最大长处也就是办事尽心尽力,朝廷对他评价也很高。在曾国藩的数十年提携淬化之下,曾国荃掌握了官场生存术,终于在晚年渐入佳境。
文|陈事美
晚清时期,貌似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在历史上非常罕见。那就是同朝为官的大臣,居然出现了姓名近似的现象。一些不明就里的吃瓜群众可能以为他们都是同一个家族的兄弟。如果曾国藩、曾国荃,李鸿章、李翰章、李鸿藻,翁同、翁同书、夏同等人。他们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有些真的是亲兄弟,有些根本没有任何关系,甚至都不是一个地方的人。
先说第一对亲兄弟,曾国藩与曾国荃,曾国藩是哥哥,曾国荃是弟弟。两人相差13岁。话说老曾家本是兄弟5人,曾国藩是大哥,后面还有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曾国荃排行老四,但在家族中排行老九,所以也称为曾国藩的“九弟”,后来曾国荃在统领湘军时,也被人称为“九帅”。
曾国藩与曾国荃,其实右边这张相片很可能也是曾国藩
曾国藩27岁中进士,曾国荃28岁取优贡生。曾国藩进京做官后,曾国荃跟随父亲进京,在哥哥身边学习。从学习上来讲,曾国荃不如哥哥曾国藩。兄弟二人慢慢有了区分,曾国藩偏文,曾国荃重武。
都知道曾国藩为了镇压太平军,一手缔造了湘军,但湘军中最厉害的统帅,则非曾国荃莫属。可以说,没有曾国荃,湘军能否剿灭太平天国真的很难说,即使能剿灭估计也要推迟好几年。
1856年,曾国藩率湘军攻打江西湖口,惨败后被围困,命悬一线。此时,曾国荃立即招募3000勇士,火速驰援曾国藩。曾国荃成功拿下吉安,为哥哥解围。从此,兄弟二人正式携手,一同镇压太平军。
在攻打天京时,曾国荃不顾哥哥的多次劝告,急攻险进,挖壕沟埋炸药,克服疫情蔓延等多重不利因素,最后竟然成功攻陷太平天国的老巢,彻底消灭了清廷的心腹大患。
强将手下无弱兵。曾国荃带出来的将士几乎都是敢死队,相比之下,曾国藩就柔弱了很多。为了补偿与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曾国荃每攻克一城,就给将士放假三天,纵容他们烧杀抢掠奸*。尤其是攻陷天京后,城内哀鸿遍野,曾国荃一手导演了天京大屠杀。这点曾国藩虽然很反对,但也无可奈何。
如果说曾国藩拥有的是为官治国的大智慧,那么,曾国荃至少也是有胆有谋的一方高级统帅。与哥哥不同,曾国荃喜欢N瑟,打完一次胜仗,就回家买地盖房,很享受衣锦还乡这种感觉。曾国藩在朝中官居高位,却从没有在家乡盖过一宅一院。相比之下,境界高下立判。
再说做官,曾国藩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后来,曾国荃也做到了两江总督的位置,同时兼通商大臣。另外,曾国荃还做过陕西巡抚、山西巡抚、浙江巡抚、两广总督、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衔,封一等伯爵。
再说李鸿章与李翰章。这两人也是亲兄弟,不过李翰章是哥哥,李鸿章是弟弟。他们是兄弟6人,李翰章是老大,李鸿章是老二,后面还有各种“章”,如李鹤章、李蕴章、李凤章,但最小的弟弟反而没了“章”,叫李昭庆。
李翰章比李鸿章大两岁,但弟弟更聪明。李翰章27岁也中了进士,而李鸿章24岁就中了进士。
李鸿章与李翰章的合影照
都知道李鸿章是追随曾国藩,一起镇压太平天国的,其实,李翰章也是。可以说,这两兄弟走的是同一条路。不仅非常同质化,甚至还有一点竞争的关系。如兄弟两人都曾负责给曾国藩写过公文。一次,曾国藩找李鸿章来写,不巧李鸿章外出,就让李翰章来写。谁知,哥哥正写着,弟弟又回来了。看到哥哥写的公文,弟弟略带嘲讽的一笑,说“原来你也会写这个?”弟弟把哥哥推到一边,大笔一挥,一气呵成,哥哥只有惊呆的份儿。
李鸿章不仅是曾国藩的高级幕僚,后来还一手缔造了淮军。相比弟弟,哥哥李翰章在这方面就差了很多,他在湘军中主要负责后勤供应,也就相当于后勤部长。
再说做官方面,只说省部级以上的官职,李鸿章曾做过江苏巡抚、两江总督、湖广总督兼湖北巡抚、两广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最高官职,相当于宰相、总理。哥哥李翰章这方面也不示弱,他曾任湖南巡抚、江苏巡抚、湖广总督、浙江巡抚、湖北巡抚、四川总督、漕运总督、两广总督,同时还曾加任兵部尚书衔、太子少保衔。
再说李鸿藻,不知道的人以为李鸿藻应该与李鸿章是亲兄弟,其实不是,他们二人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名字相似而已。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李鸿藻是河北保定人。李鸿藻比李鸿章大3岁,恰巧还属于同龄人。
李鸿藻
李鸿藻与李鸿章的家世差不多,都属于官宦家庭。李鸿章24岁中进士,李鸿藻则是32岁才得中进士。李鸿章在地方都是实权人物,属于封疆大吏。而李鸿藻的地方工作经验相对欠缺,从来没做过一把手,顶多是个河南教育厅厅长而已。除此之外,李鸿藻基本都在京城任职,如户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最高职务也就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李鸿藻虽与李鸿章名字相似,但二人没有任何惺惺相惜之情。相反,与李鸿章的“软弱”不同,李鸿藻是强硬的主战派。在与西方列强的斗争中,李鸿藻一直反对妥协。李鸿藻很讨厌李鸿章那种求和的嘴脸,甚至要弹劾李鸿章。
再说翁同与翁同书、夏同。翁同的大名很多人都熟悉,是同治、光绪的两代帝师,翁同的书法造诣更是名扬天下。翁同书与翁同是亲兄弟,翁同书大翁同20岁,几乎就是相差了一代人。
翁同与翁同书
相比弟弟翁同,翁同书的仕途表现很一般。虽然他也曾随清军镇压太平军、捻军,也曾做过安徽巡抚,但成绩都很一般,甚至还因犯错被流放新疆伊犁。最高才得了四品衔。
相比之下,弟弟翁同更聪明,不仅26岁就高中状元。后来,在京城的各部委基本都担任过要职。如户部、刑部、工部、都察院、总理衙门等。最重要的是,曾两次入值军机大臣,最高官至相国。虽然戊戌政变后被罢官,但总体还是非常辉煌。
再说夏同。此人与翁同没有半毛钱的关系。翁同是江苏常熟人,而夏同是贵州麻江人。两人的相同点是,都曾高中状元。翁同生于江浙之地,不仅富庶,还是状元的高产地。而夏同不同,他是贵州历史上仅有的两名状元,可见,夏同比翁同更厉害。
夏同
夏同比翁同整整小了44岁,两个人完全处在不同时代,命运自然截然不同。夏同后来去日本留学,主修法政。回国后,参与编纂了中国第一部行政法规——《行政法》。后来,当过广东法政学堂的校长。再后来就进入民国了。
夏同基本就是一个法政领域的专家,与翁同根本没法对比。不过,有一点他们还是比较相同,那就是夏同的书法也比较有名,虽然也远远比不上翁同。
姓名相似,但官运不同,甚至命运迥异,这就是人生。
曾国藩的诸位弟弟
本文2023-09-22 07:59:1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4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