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苗怎么排辈分的?
参考以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起源:我苗氏先祖苗公讳畅为我苗氏族人恭称为"始世祖"始世祖自大清康熙年间由苗庄寺迁徙至泌阳西北八里安居,建庄曰"苗楼"买鲁姓三个庄土地四十余顷,至第五世,分拆而居长门居苗楼、小苗庄,次门居居老苗庄等处,至仿相传十五世左右,三百二十余年,繁衍族人一千五百余口,二百余户。因年深日久,原宗谱字辈将尽,后人起名随无谱可依,更恐后世子孙,族大分离,各地而居,来往不便、宗牌混乱、老少颠称、不成体统。因经各村众族人协商公议重修家谱。我族十一世有一人,名苗中宪,字法章,年逾八旬,愿劳重修、增补其家谱,以为后世子孙永远字牌就纹,不乱顺序,今人记载,明证流芳。
前单传四世,自 金含天庆 四辈,后续 忠恕立基 典常致用 八辈,本次重修续增 瑞增露润 恭厚仁义 春广潮俊 经纬泉周 一十六辈。止在公元二零零四年三月。
公元二零零一年,农历己巳年三月十二日清明节,我苗氏公议通过:立碑唱戏、续家族谱书、增续字辈。执事人员名单如左(原文为竖排文字):
编辑:中宪 鉴证:中章 恕敏 管帐:中方 现金:新坡 出纳:立贵 经手:恕川 恕刚 恕珍 新禄 基明 远祖始于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五四七年,在若敖之乱中,楚国大夫伯芬因罪被杀,其子贲皇逃到晋国后,受到晋国的优待,受封于苗邑(今河南济源县西),
贲皇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苗姓是楚国王族的后代,因此,苗姓起源于楚国王族之姓。苗姓起源于芈姓。发展和演变:苗姓在浙江东阳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东阳望。现今苗姓大都分布在河南山东两地优以河南省台前县候庙镇苗口村人气较旺!后人有1000余人
起源主要有四:①源于芈姓,以地名命姓,始祖伯棼。据《风俗通义》、《左传》及《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等所载,春秋时期,楚国公族大夫伯棼因罪被杀,其儿子贲皇逃亡到晋国,受到晋国君主的礼遇,令其食采于苗地(在今河南省济源县西南),所以又叫苗贲皇。贲皇也为晋国出了不少力。有一年,晋国和楚国在鄢陵大战,楚军势大。晋军将士均有恐惧之心。贲皇便告诉晋君说:“楚国的精兵都在中军,只要先攻被其左右两军,再乘胜合攻中军,就可以打败楚军。”晋君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取得了胜利。晋君非常器重他。他的后代以地名为姓,遂成苗氏。因此,也有人认为,贲皇才是苗姓的始祖。②据《姓氏五书注》所载,相传上古有名医曰苗父,苗姓当始于此。④出自回族苗姓,源自明朝皇帝朱元漳的赐姓。据《赛典赤家谱》载:“咸阳王(赛典赤)奉旨征平西夏,以得胜之兵戍守宁夏、渭南等处,所有兵将保属哈蜜(密)征调。以名为姓。明太祖定鼎金陵,赐为十姓:曰闪、曰者、曰白、曰苗……,”苗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海南沿海及青海等地。④出自其他少数民族。如百济(朝鲜古国)大姓有苗姓;清满洲人有苗姓,世居沈阳;拉祜族黑苦聪人阿沙普氏,汉姓为苗;今满、彝、畲、蒙古、维吾尔、东乡、回等民族均有苗姓。
始祖:苗贲皇。
迁徙:
苗贲皇的苗邑,据考就在今河南济源的西部,现在该地还有一处地名“苗亭”,据说就是二千六百多年前苗邑的遗址。苗姓最初的发源地,当然也该在个地方。三家分晋后,苗姓因仕宦等原因,在今山西、河北等地落籍。战国后期,秦国穷兵黩武,中原是其扩张的第一个目标,苗姓祖居地济源也深受战火侵扰,故大批苗姓或北徙今山西长治,或东迁今山东定陶一带,后经繁衍发展,昌盛为苗姓上党郡望和济阴郡望。两汉时期,见诸史册之苗姓有兵技巧家苗子,王莽国师苗讠斤,刘秀时代的父城(今河南宝丰)长苗萌,幽州牧苗曾以及汉末的苗祀,尤可一提的东汉时东阿侯苗光,史书称其保全了封邑,则表示苗光子孙落籍于今山东东阿。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激烈动荡,苗姓同其它中原士族一样,为了躲避兵火,取道南下,跨过长江,进入江东。其中一支苗姓辗转于今浙江金华一带,后经繁衍,形成了苗姓历史上的第三大郡望——东阳郡。当然,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际,苗姓主要还是昌盛于上党、济阴二郡,如苗姓历史上唯一一位宰相苗晋卿便是上党壶关人。唐代中后期,有陕西之苗姓为避国都附近纷扰不断的战乱,迁居今甘肃、宁夏一带。两宋之际,苗姓以上述三大郡望为主源,散布之地更广,尤其在宋赵王室偏安江南后,苗姓人在今南方省份,如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江西等地定居。需要指出的是,繁衍于今山西长治一带的苗姓依旧名人不断,竞现于史。明初,山西苗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甘肃、江苏、陕西等地。明中叶以后,苗姓已分布于全国大多数地方,并有渡海赴台者。清中叶以后,伴随闯关东的风潮,有冀鲁豫地之苗姓入迁东三省。如今,苗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甘肃、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苗姓约占全国汉族苗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二。目前苗姓人口列全国第一百五十四位。
郡望:
东阳郡 吴宝鼎元年(266)分会稽郡置东阳郡,郡治在今浙江金华。隋开皇十三年(593)改置婺州。故城区有婺城之称,后历为州、路、府治和专署驻地。
堂号:
惠化堂 源自唐代潞州壶关人苗晋卿事。唐李固的《幽闲鼓吹》中,曾记苗晋卿一事。苗公落第归乡,途中遇一老人,自称知未来事。苗公于是问道:“我应举已久,有一第之分吗?”老人答道:“何止此,大有来头,只管再问。”苗公道:“我久困于贫变,但求一郡守,能够得到吗?”老人道:“更向上。”苗公问:“那么按察使呢?”老人道:“更向上。”苗公惊异,再问:“为将为相吗?”老人答道:“更向上。”苗公发怒,说:“将相更向上,难道能作天子?”老人笑道:“真者不能得,假者即可得。”苗公以为事属怪诞,惊出一头汗。后来苗公果然出将入相,唐德宗驾崩,苗公以首辅居摄政三日,应了老人“真者不能得,假者即可得”的预言。苗氏堂号“惠化堂”由此而来。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东阳。②自立堂号:余庆等。
字辈:
河南睢县苗氏辈分排行:忠孝传家久,勤俭绍业远,守成克永茂,崇学方荣显,建国先立志,金光照华汉。
山东日照莒县苗氏字辈:福起溪永兴,本传世继衡。承德繁玉广,乾元亨利贞。
名人:
苗欣(?—23)西汉末新莽时人。王莽代汉,拟大伐匈奴。始建国二年(10),他被任为五威将军,与王况率兵出五原,屯于边郡。后封利苗男,天凤元年(14),任大司马。次年,左迁司命。地皇四年(23),刘歆自杀,代歆为国师。绿林军攻入长安,他与王莽俱退守宫中渐台,战败被杀。
苗海潮,隋末东南地区农民起义领袖。下邳(今江苏邳县东)人。大业九年(公元613年),聚众起义,不久并入杜伏威部,在江淮一带抗击隋军。十三年,攻占永嘉(今浙江温州)。武德六年(公元623年)降唐。
苗晋卿(684-765),唐大臣。字元辅,上党壶关(今山西长治)人。祖袭夔,不仕;父殆庶,官至绛州龙门丞,早卒。晋卿好学,第进士,开元七年登文辞雅丽科第二名。初调修武尉,转奉先、万年尉,迁金州刺史,入为监察御史、侍御史,历度支、兵、吏三部员外郎。二十三年迁吏部郎中,二十四年拜中书舍人,二十六年以本官兼河西节度使判官,二十九年任吏部侍郎;天宝二年出为安康郡太守,岁余转魏郡太守,兼河北道采访处置使。五载改河东太守,兼河东采访使。徙扶风郡太守。入为东京留守,宪部尚书。十四载授陕郡太守,陕虢防御使。至德二载肃宗召至凤翔,拜左相;两京收复后,又改侍中。乾元二年,册为太保。卒,初谥懿献,后改谥文贞。工文善诗,王维谓其“时人以为鲍参军、谢吏部为更生云”。今存诗一首,文六篇。
苗发(-约785),唐诗人。潞州壶关(今属山西)人。宰相苗晋卿子。弱冠入仕,初为乐平县令。大历前期为朝散大夫、秘书丞,封龙门县开国男,升任尚书都官员外郎。又曾任驾部员外郎。工诗,与李嘉佑、李端、司空曙、卢纶、钱起、耿湋、李益、秦系等交游唱酬,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作品多佚。《全唐诗》录存其诗二首。
苗授(1029-1095),北宋将领。字授之,潞州(今山西长治)人。少从胡翼之学,补国子生。以荫累迁供备库副使。从王韶取镇洮为先锋,克珂诺城,尽取河湟之地。败鬼章有功,知河州。破羌人于露骨山,俘大酋长冷鸡朴,羌族十万多帐归附,威震洮西。拜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徙知熙州。元丰中,攻西夏,城兰州,转战千里。元佑三年(1088)迁武泰军节度使、殿前副都指挥使,知潞州。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庄敏。
苗履,北宋将领。潞州(今山西长治)人,苗授子。少从军,历熙、延、渭、秦四路钤辖,知镇戎军。元符初,知兰州,与姚雄合兵讨峗羌。焚其族帐而还。累进天武都指挥使卒。
苗傅(-1129),南宋将领。潞州上党(山西长治)人。高宗初以统制官护卫隆佑太后南渡。建炎三年(1129)高宗幸杭州。嫉王渊骤擢,忿宦官恣横,与刘正彦激杭军兵变。《宋史》称“苗傅不负国,止为天下除害”。杀王渊及宦官康履,迫高宗逊位三岁太子,由隆佑太后听政。勤王兵至,败流建阳被俘,与正彦同被处死。
苗再成,南宋名宦,抗元三杰之一。历官真州安抚使、濠州团练使、真州知州,慷慨有大志。德佑元年(1275年)守真州,与文天祥定计抗元。元军猛攻,誓曰:“我苗再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城陷而落入敌兵之手却英勇不屈而死。
苗衷(1381-1460),明英宗、代宗时大学士,正统十年至景泰元年(1445-1450)任此职。字公彝,凤阳定远(今安徽定远)人。永乐朝进士,擢翰林院编修,屡典文衡,预修实录。英宗即位,开经筵,杨士奇荐苗衷为侍读学士。正统十年(1445)以侍读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历升兵部尚书致仕。衷学术醇正,为士林推重。有《史阁记闻》、《归田录》行世。卒谥文康。
苗夔(1783-1859),清学者。字先麓,直隶肃宁(今属河北)人。不好制度之文,专究六书形声之学。曾得顾炎武《音学五书》,慕之弥笃。精于《说文》,认为此书多有为后人妄删或附益者,乃撰《说文声订》。治《毛诗》,以齐,鲁、韩三家相证,作《毛诗韵订》。又曾广集群经之韵,编成《说文声读表》,晚年考据金石,兼及陶器。另著《说文声读考》、《经存韵补正》、《经韵钩沉》等,均未刊。
苗沛霖(-1863),太平天国叛将。字雨三。安徽凤台人。秀才出身,原为塾师。1856年在乡办团练,与捻军作战。后势力日盛,裁留两淮钱粮税收及厘金,控制凤台周围数十州县,割据称雄。次年投靠清将胜保,后随袁甲三在宿州等地围攻捻军、官至道员。1860年趁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将翁同书、傅振邦、袁甲三等部清军驱逐安徽。1861年举兵抗清,被太平天国封为奏王,1862年暗中降清,诱捕英王陈玉成献胜保。旋又举兵反清。1863年,在安徽蒙城败于僧格林沁,为部下所杀。
其他苗姓名人有春秋晋谋士苗贲皇;宋大臣苗训;清诗人苗泉等。近当代苗姓名人有农学家苗春生,乡镇企业家苗锐,民族文学作者苗青,作家苗秀、苗芒、苗歌,诗人苗得雨,篮球运动员苗波等。
在河南省,连姓主要分布在以下地区:
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仁和镇连岗村小连岗组、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大连乡前连村、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大连乡青连村、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大连乡大连村、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张明乡大连村、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温泉镇连庄村、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香山办事处连庄村、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旧县乡连湾村、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前营乡大连庄村、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曹镇乡连庄村、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温泉镇温泉村、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温泉镇连庄村、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温泉镇连圪垱村、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崇义镇连庄村、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习城乡连庄村、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石盘屯乡连庄村、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周党镇秦畈村连洼组、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钧台办事处小连庄村、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张得乡其祥王连庄村、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梁北镇大白庄村、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火龙镇龙池村、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古城镇山连村、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文殊镇陈东村、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钧台办连堂街、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顺店镇尹岗村、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褚河镇老连村、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顺店镇庄头村、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后河镇赵东村、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后河镇赵楼村、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小关镇冯寨村连沟、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大孟镇草场村、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姜店乡连寺村、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莲花镇韩寨村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可以查阅相关的县志、乡志等,了解更多信息。
镶黄旗 高佳氏
南阳满族为近30000余人,占总人口的036%,居第4位,遍布在13个县(市区)中。其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在南召、内乡、淅川等三个山区县境内。
一、 来源与分布
南阳的满族来源有三种类型:�
(一) 来这里做官,其后代落籍于此。如南阳市的张姓家谱记载:原籍辽东盖州,先祖于顺治三年(1643年)被任命为南汝等处地方总兵,官都督同知,为清代派驻南阳的第一任官员。其子孙后代就在这里落籍,繁衍至今已成为一个大族。南阳市区的关尧欣,其父亲原是吴佩孚第五军中的一个下级军佐,于1917年随军到南阳时留居下来。新野县镶黄旗人特合图,于咸丰十七年任新野县守备,罢官后留居于此。�
(二) 因避洪水而流落于此。乾隆年间,湖北、江西沿江地带累遭洪水灾害,为逃难而来。南召、内乡、淅川三县满族的数处碑文记载:他们的先人多数是从湖北省兴国州、大冶县、武昌县、江夏县、蕲水县、新安县等地迁来,另有江姓和詹姓是从安徽省太湖县来。据祖辈相传,他们都是因为临近江河,连年遭受严重水灾后,拖儿带女,一挑两担,流落到这一带,在荒山僻野里筚路蓝缕、披荆斩棘靠开荒种地定居下来。其迁入时间,最早的始于乾隆年间,嘉靖以后再来的为数很少。�
(三) 随军或因工作关系搬迁于此。有少数人,是解放战争时期随军而来的干部或因工厂搬迁、部队转业、大学生分配等原因而来的。�
先后移居来南阳的满族人,待定居以后,变迁较少,但因人口繁衍日增,山凹间的耕地有限,兄弟间分家外迁的为数很多。如南阳的张姓,后分迁到宛城区的潦河坡、东家后、西罗、邱寨和镇平县的乔其营、小江营以及宝丰县等地;内乡县的明姓后代,历年来除分迁本县几个乡以外,还分布到西峡县、邓州等邻县境内,他们的另一支派,当时沿江而下,定居在湖北省均县一带,成为当地一个大家族。
二、 风俗习惯
南阳的满族人,因为长时期与汉族民众共同相处,又互通婚姻,其民族固有的风俗习惯,已经逐渐消失,至今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窥见其与汉民的差异。�
在家庭与婚姻方面,他们一直奉行着由家长包办的一夫一妻制。在过去,曾长期限制与汉族通婚。内乡县城郊乡西坡村满族李姓,在他们迁到这里以后,很长时间不与本地民族通婚。据先人教导说:“来这里居住是为逃避当时的水灾,一旦老家情况好转,还要迁回原籍。”所以不愿与汉族通婚。后来因为人口稀少,才不得不打破这个禁约,民国以后婚姻嫁娶就不再有什么特色了。
在节庆、礼仪方面,满族过春节的习惯比汉族提前一天。在年三十那一天全家团聚吃年饭,晚上备齐香案请家里亡人回来吃饭。到初一就开始走亲戚,互相贺节,但不叩头拜年,即使父母老人和近族也不叩头拜年。在供神烧香的时候,按照传统都要燃五柱香。上坟祭祖时,所供的方块肉上只插一根筷子,也有不插筷子的。南召县从东北来的郝姓,在上坟时只带三块油豆腐和几块糍粑作为供品,而不用肉食作供。岁末的夜晚,举家团聚话旧的时候,老人往往要讲说一些“满”(蛮)语让儿孙们听。把七月十五作为传统节日,称为“七月半”,而不过具有汉族传统的“十月一”。�
在丧葬礼仪方面,内乡、南召、淅川境内满族的坟墓绝大多数为长形,头朝高坡,脚头垒土较高,用不规则的石块砌成上尖下宽的三角形。有的还把小形墓碑镶嵌在中间,而较大的墓碑是单独立在墓前。从墓碑上看,也是事前请风水先生们确定了向位后才殡葬的。但也有少数人家的坟墓堆成圆锥形。人死后没有报庙的习惯。“送路”时只有亲生儿女参加,其他亲戚、宾朋概不参加。�
在宗教信仰方面,满族人不敬菩萨、财神、火神、土地神等神像,但仍然供奉天、地、君、祖和师的神位。
姓苗怎么排辈分的?
本文2023-11-10 07:07:0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49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