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家谱的排辈顺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0浏览:1收藏

孔家谱的排辈顺序,第1张

  家谱一、孔子家谱 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崇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衍植)奏准。后续十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再添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3],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它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由于孔氏谱系的完善,有时孔姓人也会遇到了一些小小的不便之处。如若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称呼,往往出现年龄相仿者辈分相差数辈甚至十数辈的情形。另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为佣人,主要原因就是衍圣公很可能比多数同宗人辈份要低,导致主仆关系和辈分关系发生尴尬。一些孔姓贫穷人家可能会先改名姓再进府为仆。 孟、曾、颜三族亦用孔姓行辈排序,唯开始时期和严格程度各有差异。 - 第74代衍圣公 孔繁嘉、孔繁豪(南宗) - 第75代衍圣公 孔祥壮、孔祥娜(南宗) - 第76代衍圣公 孔令贻(字谷孙),1877年(光绪三年)5岁时承袭衍圣公 - 第77代衍圣公 孔德成(1920年—2008年) - 第78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孔维益 - 第79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孔垂长 - 第80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孔佑仁 80代之后的辈分字: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作为圣裔的孔氏宗族常常自称内孔或者真孔,而把同姓不同宗的孔氏称为外孔或伪孔。这里的里外、真伪,是以圣脉的流传作为对照的。

圣裔们所强调区别的外孔,其情况大致有二,孔府档案属于私家档案,由于历代帝王对孔子后裔逐步封官加爵,官至一品,因此,孔府与皇帝关系逐渐密切,上下行文接连不断,全国各州府衙亦相继行文接洽关系。而用于孔府祭祀孔子的祀田达三十六万亩,分布在五省数百个县,因此县级政府与孔府间的关系亦非常多,再加上土地纠纷处理,更是文案复杂。孔府是一品官的衍圣公府,府内除三大公堂外,还有十大厅办事机构,各机构都有日常的工作文件,再加上祭林庙的各种帐册、府内生活的规定及帐册等,因此,资料极为丰富。

孔子的后裔称内孔,又叫真孔,内院孔。在孔子第43代孙孔仁玉时,曾被刘末篡位,改姓叫孔末,同为孔姓但不同宗的孔末的后代叫外孔,也叫伪孔或外院孔。

元朝孔氏第五十四代衍圣公孔思晦始用辈字,并定第五十五代字辈为“克”,往后字辈如下所示:  

1、大明洪武年间  

——厘定十个字(自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  

2、清朝乾隆五年  

——再定十字(自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3、清朝道光十九年  

——续定十字(自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4、民国年间  

——孔子第76代孙衍圣公,孔令贻,报当时的北洋政府批准,又续了二十字(自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孔氏的迁徙传播

先秦时期,孔氏族人主要活动于山东、河南地区。秦汉以后,孔姓很快散播到河北、山西、湖南、广东等地。三国两晋时,迁移到浙江、江西东南地区。唐宋时播散到全国各地。清朝初期进入台湾地区。孔子单传七代,四十八代孙孔端友,1128年南迁。

宋朝时期,孔姓大约有2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8%,排在第70位。孔姓第一本省是山东,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665%。明朝初期,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之孔姓后裔分布于冀、鲁、豫、苏、皖、鄂等地。

最初的孔氏家谱,只是以抄本传世,记载世袭奉祀的宗子名字。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官居朝议大夫的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翰深感个别抄本易于散失,而且每代仅录一人,使家族中许多贤达之士未能载入史册,年代久远后必被湮没,决定广收资料,创修孔氏族谱。这是孔氏宗族的第一部族谱,将本族嫡系及支庶一并收入,正式镂版印刷。

孔宗翰之后的四百年间,宋、金、元历朝更替,屡值兵燹战乱,其间孔氏谱牒虽曾进行过重修,但没有正式刊刻。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才又一次组织重修并付印。这次重修的族谱接受以往濒于失传的教训,特对修谱之事作了文字上的规定:此后族谱“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大修以甲子为期”。按此规定,应当在嘉靖四十年(1561年)左右修谱,但由于种种原因,修谱工作比规定时间向后拖了六十多年,直到天启二年(1622年)才纂修族谱,这距上次修谱已有133年的时间。而后的康熙、乾隆朝的甲子年均按时修谱,但乾隆甲子(1744年)负责修谱的是孔继汾,他后来因被告触犯了清朝《会典》而陷入文字狱,充军到新疆伊犁。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没有再大修过族谱,直到民国九年(1920年)倡修全族大谱,经土7年努力,在民国二十六年方大功告成。这部民国族谱是最大规模的一个孔氏全国合族大谱。

孔姓家谱辈分排列(孔氏行辈字);明洪武年间定十字(自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

希(士)、言(伯)、公(文)、彦(朝)、 承(永)、

宏(以)、闻(质)、贞(用)、 尚(之)、衍(茂)。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二月十七日定十字(自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

兴(起)、毓(钟)、传(振)、继(体)、 广(京)、

昭(显)、宪(法)、庆(泽)、 繁(羽)、祥(瑞)。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定十字(自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后来,孔子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报当时的北洋政府批准,又续了二十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这二十个字,定下了孔子第八十六代孙至一百零五代孙的行辈。

孔姓,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

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

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

明天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荫植)奏准。后续二十个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

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曾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

这并非是孔孟曾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后裔行辈的顺序的。

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孔孟家谱顺序如下:

1、明初:

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

2、明天启年间

后续二十个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3、民国八年

“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4、现在

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

孔孟辈数的由来和礼节

据《清稗类钞》记载,孔子嫡传子孙,不论世居曲阜,还是迁居外地,命名都按照同一字派,这种排行的办法,开始于元仁宗的时候,世袭衍圣公,孔子第五十四代孙孔思晦。

他规定:凡是五十四代孙,都以“思”字为派,“思”下面为“克”字,“克”字下面,开始为“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衍”十派,再次为“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派。

又次为“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派。依次类推,循环往复。我大概计算了一下,轮回一次,大约需要650年。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有圣人孔子,武有忠义关羽,可谓中国文武楷模。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圣人孔子的后代们,看看孔氏一门的兴衰荣辱。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去世后,鲁国世代相传祭祀其庐冢,而其孙子子思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著有《中庸》一书。

子思的后代子慎曾担任魏国国相,子慎的儿子孔鲋曾在陈胜手下担任博士,策划了著名的"鲁壁藏书"事件。

所谓"鲁壁藏书",即在秦始皇焚百家之书时,孔鲋将《论语》、《孝经》、《尚书》等儒家经典简册砌于孔子故宅墙壁中,因此得以幸免。后汉武帝时,鲁共王刘余扩建宫室苑囿,拆毁孔子故宅,这批简册重新现世。

而孔鲋的弟弟子襄在汉惠帝时担任博士,子襄的后代孔安国在汉武帝时期担任博士,且备受汉武帝宠信。

自孔子逝世到司马迁所生活的汉武帝时期,曲阜孔氏每一代的命运都与大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这让司马迁不禁感叹,天下从君王到贤人,人数不可谓不多,然往往都是在世时显赫,逝世后便不再知名。而孔子作为一介布衣传承十余代,为天下学者共同尊奉,着实可谓是至圣先师。

司马迁之后,历朝历代对于孔氏后人的优礼依旧延续不断。汉元帝时期,孔子后代孔霸就曾被册封为褒成侯,孔氏一门自此正式获得世袭爵位。

曹魏以后,褒成侯这一爵位先后有宗圣,奉圣,崇圣,恭圣,褒圣等不同称谓,但均由曲阜孔氏嫡系子孙世袭。

唐朝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正式册封孔子为文宣王,同时将襃圣侯改为文宣公,爵位提高一级,以孔子第三十八代孙孔惟晊承袭。

宋文宗时将文宣公改为衍圣公,以孔子第四十六世孙孔宗愿袭位。衍圣公的名号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

宋金战争期间,衍圣公孔端友追随宋高宗南渡,定居浙江衢州。而金熙宗为笼络汉人,也册封留居北方的孔子第四十九代孙孔璠为衍圣公,孔府自此分为南北二宗。

金朝灭亡后,北宗衍圣公孔元措归降蒙古,仍袭封衍圣公,一直到元朝统一中国后,南宗衍圣公孔洙于公元1282年北上大都,觐见元世祖,被委以相应职务。

孔洙死后,孔府南宗不再担任衍圣公一职,着重主持衢州孔庙的祭祀活动,衢州孔庙香火一直很旺盛。

除衍圣公外,自宋朝以来,曲阜知县一职常常也由孔氏子弟世袭,元朝时更是有明文规定,曲阜知县由孔氏后人担任,同时将衍圣公品级提高为三品。

明朝时更是提高到一品,除曲阜知县由孔氏子孙世袭外,还免除孔氏子孙所有徭役。清朝延续明朝政策,对孔氏子孙优待颇多。辛亥革命后,衍圣公一职仍被保留,直到1935年国民政府将衍圣公改为奉祀官。

除此之外,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孔融,唐代经学家孔颖达,清代文学家孔尚任等也都作为孔子的后人为世人所熟知。儒家学派的大家曾子,孟子,朱熹,二程等孔门后学也不断以自身学识和智慧延续着孔子思想的生命力。

孔家谱的排辈顺序

  家谱一、孔子家谱 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