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侗族村落为何600多年来男不外娶女不外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0浏览:3收藏

神秘的侗族村落为何600多年来男不外娶女不外嫁?,第1张

中国有着非常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因为有着特殊的民族文化与民俗风情,吸引了很多游客的好奇心,都想要看一下那些少数民族同胞们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国内少数民族村寨作为景点比较多的地方,就属我国西南地区了。在贵州就有很多少数民族聚居地,其中有一个非常神秘的侗族古村落,名叫占里村。

贵州的占里村神秘到在普通的中国地图上根本就找不到,因为它实在太小太偏僻了,面积不足16平方公里。占里村坐落在群山怀抱中,属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管辖,这里不但环境优美,更保留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占里村名字的来源,源于他们的祖先“吴占”和“吴里”祖先为躲避战乱,1368年定居此地的,占里侗寨,全部为吴姓侗族,占里人性格温和,对外来人友善。

这个弹丸之地因一项令世人惊叹的“零纪录”而名扬海外: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几近为零。根据从江县计生局的数据,从1952年到2000年的48年里,占里村的人口只增长了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非常低,几近于零。这一现象在人口普遍大幅度增长的年代里,堪称一大奇迹,因此占里村被誉为是“中国人口文化第一村”。人口零增长的背后,自然少不了故事与秘密。

最初,他们劈山开田、创建家业,过着祥和的生活,人口由最初的5户,很快发展到百余户。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能开垦的山土几乎都被开垦尽了,原本和睦的大家庭开始出现争田斗殴等现象,子孙们尝尽了人多粮少、忍冻挨饿的苦头。在这样的情况下,占里的先人不得不思考村民未来的生存问题。

清朝初期,一个叫吴公力的占里先人提出控制人口增长的方法,便有了传承至今的村里古训:就是一对夫妇只能生两个孩子,并且是一男一女,谁多生就依寨规进行处罚,严重超生的,永远逐出寨门,不得再回到这里居住。村里几乎98%的家庭都生育一儿一女,成了占里村独有的奇特现象。

为实现控制生育的目标,占里先人还摸索出了非常有效的避孕和终止妊娠的中草药,分别称为“堵药”即避孕药、“祛药”即终止妊娠和“换花草”。更神秘的是“换花草”,这种据说能调整胎儿性别的草药,一直是占里村的秘密,具体如何调配仅由一名女药师掌握配方。不过站在现代科学角度,对于这种土办法研制的药的安全、有效性暂不作评论;但随着村内旅游的开发,确实有很多游客前来,就是为了解开这个秘密,但都无功而返。

占里村一直保持女性不外嫁,男性不外娶的婚姻习俗。从某种方面,也一直守护着村里的这个秘密。订婚和结婚的日子每年都只有两天,订婚为正月初五和正月初六,结婚则是农历2月16和12月16,因此订婚和结婚往往是集体举行。并举行“对石盟誓”、“喝血酒”、唱古老盟誓歌等习俗;结为夫妻的男女,会继续遵守占里村传承几百年的婚嫁、生育规矩。

占里村也和贵州其他的少数民族村寨一样,被连绵的群山环抱。是一个植被茂密、民族风情浓郁的美丽侗寨,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村外苍山叠翠,门前流水淙淙,一幢幢吊脚楼错落有致;鼓楼、风雨桥历历在目。占里侗寨绝大多数人依然身穿侗族服装,过着男耕女织的农耕生活。每年秋收时节,村民们采摘的糯禾,晾晒在房前屋后的晾杆上,形成独特的农耕时代丰收景观,犹如时光在倒流,停留在古代的某段时光深处。

  侗族节日风俗 播种节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每在农历三月 初三 这天,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

 由于人们的 爱好 不同各个村寨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寨子在这天放花炮;有的踩芦笙,坐歌堂;有的走亲邀客。而最风趣的是“舞春牛”。接着农耕队还要表演谷种农事活动。整个表演场地被当成一块田,扮演农民的几个人,有的背犁耙,有的荷锄头,还有的背竹篓。他们把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动作逼真、优美,用歌舞表现了侗家田间耕作的欢乐气氛。

 尝新节

 “六月六,早禾熟”。侗族地区把这一天作为尝新节,有的地方择吉日尝新。

 湖南通道尝新节这天,狗是上宾,新米饭煮出来,让狗尝过以后人才尝。因为 传说 远古时期,洪水滔天,绝了谷种,是一条白色的神犬飘洋过海,在西王母的晒谷坪里打了一个滚,满身粘谷粒,在回来时身上的谷粒被水洗掉了,只有狗翘在水面上的尾巴尖带着几颗谷粒。人类靠这几粒谷种才发展到今天。为了不忘狗的功劳,因此新谷登场要请狗先尝。尝新节是侗族地区共同的节日,各地尝新节内容大同小异。

 侗年

 根据侗历来确定的新年。一般为农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现大部分侗族均不过此年。仅有部分地方仍过侗年。这些地方每年过两种年。称侗年为小年。 春节 为大年。榕江七十二寨一带的侗寨于农历十一月初过侗年。十月将屋前屋后打扫干净,杀猪宰牛,舂糍粑,准备过年。从十一月 初一 到初五举行大规模的踩歌堂、跳芦笙和斗牛活动。有的地方把姓氏节也称为过侗年,各个姓氏节日期不一。但一般为农历的十一月。

 花炮节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 初二 ,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

 俗传,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人财两旺,幸福安康。因此抢花炮时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志在必得花炮,为本村争光。抢花炮的时间不限,谁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挥台,就算优胜。抢花炮比赛结束,便开始了各种游艺活动。芦笙队在芦笙场上赛芦笙;老人在树下斗画眉,拉家常;年轻姑娘和小伙子则趁此良机,对歌谈情。侗家山寨,到处洋溢欢乐的节日气氛。

 赶社

 侗家有赶社的习惯。赶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坝里,作为社场。每年到社日这一天,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小孩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姑娘和后生们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种银饰,系上绣花围腰和编带,手提 刺绣 荷包,包里装着酸鱼酸肉和糯米饭,三五成群,满面春风,在社场上请后生共进午餐。后生则买糖果送给姑娘。初次相识的对歌结情,早有交往的则重叙旧情,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晚上,后生还请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饭。饭后男女青年走进歌堂对歌。如今,赶社变成青年男女交往的节日,而社场就成为定情的场所。

 赶歌会

 农历七月二十日,是贵州省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呗歌场。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同时积极 收集 、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

 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男女青年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成为幸福伴侣的。传说,高坝赶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忠于爱情的侗族女歌手而兴起的。

 大雾梁歌节

 也称大戊梁歌会。每年 立夏 前18天,湘黔桂三省(区)边境的侗族,还有苗族瑶族等青年云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大雾梁上,举行一年一度的歌会,参加人数少则数千,多者上万人。这个歌会是由纪念一对饮恨惨死的恋人而兴起的。

 姑娘节

 在湘黔桂边境的少数民族,要过农历四月八日的“姑娘节”。相传这个习俗来自侗族杨姓。每年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须要回到娘家来,与自己家的亲姊妹和姑嫂们欢度佳节。届时,姊妹们 唱歌 说笑,共同制作一种节日食品——乌饭糍粑。在她们回婆家去的时候,还要带着许多乌饭糍粑,分赠给亲友吃,也好补偿“姑娘节”这一天小伙子们的寂寞。四月八吃乌饭(又叫黑饭)是一个古很老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侗家女英雄杨八美。乌饭是用一种带黑色浆汁的叶子渍水,把侗区特产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侗族的风俗习惯

 换灯带

 侗家婚俗。新娘出嫁前夕,鸡叫第3遍,引路郎将新郎家的灯笼挂在新娘房门上,连催3次,新娘依依不舍地走出房门。随引路郎上路前,新娘剪下灯笼的草绳,掏出早已编好的花丝带系上,表示她的心和新郎已经相连。青少年,在这天集体祭扫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坟墓,缅怀先辈业绩,开展革命传统 教育 ,举于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 清明 时节,春意盎然,城市人们喜欢趁此良辰佳日,远足踏青,尤其爱上尧山,赏花,登攀,或进行野餐。 清明节 的传统食品是粽子、粉蒸肉等。

 送春牛

 侗族传统习俗,时在农历 立春 日。这天,家家修整、打归牛栏,用嫩草、糯米酒饭喂牛。晚上舞春牛。用竹篾做骨架上面糊纸,做成牛头,用灰布缀以棉绒做牛身,上挂一朵大红花。2人提着书有立春二字的大灯笼引路,2人合舞春牛,紧随后面是一群桃担荷锄的青壮年,边走边表演各种耕耘动作,如驱牛耕地、挖泥耙田、送肥、捉害虫等,舞姿简朴粗犷,很有生活气息。

 月也和拦路歌

 “月也”,侗语,意为集体出访做客。侗族传统交际联谊活动。时在农历正月和八月。“拦路歌”,侗族迎客送客时唱的歌,多用于“月也”场合。

 “月也”时间长短由内容 决定 ,参加人数一般是一家一名代表。由寨中有威望的人率领,集体到某友好村寨 拜访 。甲寨客人快到乙寨时,乙寨众人要到寨口迎接,同时用日常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等,设置重重路障,双方摆开歌阵,对唱拦路歌。主队用歌提问,客队用歌回答,答对一次撤除一个路障。如答错,客队就燃放鞭炮,表示歉意和敬意,主队就尽撤路障,迎客入寨,参加丰富多彩的联欢活动,如演侗戏、唱侗歌、舞龙舞狮、赛芦笙,等等。“月也”结束,主寨又集结队伍欢送客人,送至寨口又唱“拦路歌”,表示挽留。彼此别情依依,表现了同胞之间的团结友爱情谊。

 打油茶

 侗族饮食习俗。桂北其他各族也有。用茶叶、包谷或糯米炒香、熬煮取汁与糍杷、黄豆、花生等配制而成。吃时加姜丝、葱花、胡椒粉、鱼腥草等佐料。还有打虾米、鱼崽、粉肠、猪肝、瘦肉等荤油茶的。“有客到我家,不敬清茶敬油茶”是侗家的规矩。打油茶时,主、客围坐火塘,主妇负责烹调、送茶。第一碗必须端给贵客或长辈。主人说声请,客人方可饮用。连喝4碗,是表示对主人的最大尊敬。农历九月十五日,侗族青年走寨时,更兴喝油茶,要连喝15碗,边喝边对歌。油茶能提神、祛 风湿 、防治 感冒 、增进食欲,有很好的 保健 、医疗作用。

侗族服饰

 服饰特点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 手工 艺极富特色。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银饰。三江侗族女子穿长衫短裙,其长衫为大领对襟式,领襟、袖口有精美刺绣,对襟不系扣,中间敞开,露出绣花围兜,下着青布百褶裙和绣花裹腿、花鞋,头上挽大髻,插饰鲜花、木梳、银钗等。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男子服饰为青布包头、立领对襟衣、系腰带,外罩无纽扣短坎肩,下着长裤,裹绑腿,穿草鞋或赤脚,衣襟等处有绣饰。侗族的马尾背扇堪称一流绣品,其造型古老、绣工精制,图案严谨,色彩富丽,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聪慧和高超技艺。

 服饰装饰

 头饰和银饰是平秋妇女最讲究的装饰品。她们擅留长发,用红头绳扎发盘在头上再包黑纱帕,脑后别上银簪、银梳,头戴银盘花、银头冠,耳吊金银环;领口两组银扣对应排列,外加钭襟扣两组;颈戴五只大小不同项圈;胸佩五根银链和一把银锁用以镇魔压邪;手腕戴上银花镯,四方镯等。银饰品中有雕龙画凤,鸟虫花草等图案,均为当地匠人所制造。此装古朴繁杂,银光闪闪,叮当作响。

1 侗族传统节日介绍

2 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侗族饮食特色和节日习俗

3 侗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4 侗族过年习俗随笔

5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介绍

侗族、苗族、布依族三个少数民族的相同点是在广西省有分布。侗族、苗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地区;而布依族部分在广西有分布。 侗族、苗族、布依族的风俗: 布依族:布依族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盘江、红水河流域。布依族男子常穿短衣长裤,盛装时着长衫,戴瓜皮帽。妇女则上着短衣,下着百褶裙或长裤,戴银饰。 布依族的蜡染久负盛名。近20多年贵州还建了些蜡染厂,有专门的美工设计师创作绘制出新的图案。各种人物、动物的形象更为丰富,而且色彩也趋于多样化。 蜡染布多作妇女头巾、衣裙、围腰及被面、门帘、窗帘之用。有些工艺水平较高,图案非常新奇精美的,也被当作艺术壁挂来装饰居室客厅及宾馆饭店。布依族妇女还在蜡染衣裙上再加刺绣,更加风采迷人。 除蜡染之外,布依族民间传统工艺还有扎染、织锦、刺绣、木雕、石雕、竹编等。 布依族家庭都是分居另住的。但尽管兄弟分居,在分配财产时,要留给父母养老田,由兄弟轮流耕种。父母去世后,养老田转为上坟田,供清明时节扫墓之用。使子孙后代永远铭记长辈们的谆谆嘱托和养育之恩。 苗族:信仰万物有灵或多鬼神,祀奉祖先,崇拜自然,认为神灵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无论消灾除病或求子求财等都祈求神灵与祖先保佑。祈求消灾除邪时,由巫师驱鬼。祭神祭祖活动极为隆重,黔东南的“吃牯脏”(鼓社)、黔西北的“吃牛”、湘西的“还傩愿”、“椎牛”、“吃猪”以及“赶鬼”、“吃鬼”、“祭鬼”等活动,耗费很大。此外,对自然物(大树、怪石)或人造物(水井、板凳)的崇拜和祭献,以酒、肉、鱼、鸡、鸭、糯米等作祭品。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少数民族群众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等。 苗族的节日很多,各地的苗族过的节日不完全相同。黔东南部分地区和广西融水县盛行过“苗年”,在旧历九——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有踩鼓、跳芦笙、赛马、斗牛、“游方”等活动。贵阳附近几县的苗族,每逢农历四月初八日,都穿上了盛装来到贵阳市喷水池附近,吹笙奏笛,对歌谈心,纪念传说中的古代英雄“亚努”。此外,苗族还有龙船节、花山节(五月初五)、吃新节(农历六、七月间稻谷成熟时)、清明节、赶秋节(立秋)等等。云南苗族几乎每年都有踩花山的活动,这种踩花山虽有迷信内容,但它又是苗族人民传统性的群众娱乐节日。 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财产由男子继承,主妇在家庭中享有较多的权力和地位。年老父母一般由幼子供养。有的地区,有父子连名的习惯,子名在前,父名在后,平时都只呼本名,不连父名。由于受汉族宗法封建的影响,有的制定字辈、建立宗祠、修纂家谱。苗族青年男女婚姻比较自由,男女青年通过“游方”(黔东南)、“坐寨”(广西融水)、“踩月亮”(云南文山、楚雄)、“跳花”(黔中、黔西)、“会姑娘”(湘西)等社交活动,自由对歌,恋爱成婚。云南楚雄等地有“姑娘房”制度,以便择配良偶。也有父母包办婚姻的,一般通过亲友撮合,讲门当户对。苗族妇女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特别在黔东南至今仍有保留。有的地区苗族还有“还姑娘”、“转房”、“妻姊妹婚”等习俗。 侗族: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男子装束,近城镇者与汉族无异,唯边远山区略有差别,穿右衽无领短衣,着管裤,围大头帕。有的头留顶发。妇女装束各地互有差别,有着管裤、衣镶托肩、钉银珠大扣、结辫盘头者;有衣长齐膝、襟边袖口裤脚有滚边或花边、挽盘发者;有着大襟衣、大裤管、柬腰带、包头帕、挽头髻者;有着对襟衣、衬胸布、围褶裙、系围腰、着脚套或裹绑腿、髻插银椎者;有宽袖大襟、衣滚绣有龙凤花卉、长裙过膝,梳盘发者;也有着汉装者。一般都喜欢戴银饰。 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自行加工的“醅鱼”、“醅肉”,贮藏十数年不坏。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种好客习惯。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区最富有特色。村头寨尾多蓄有古树,溪流上横跨“风雨桥”,寨中鱼塘四布。按族姓聚居,鼓楼耸立其间。住“干栏”房,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和堆置杂物。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女裙不分季节,多用黑色。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 侗族的节日以春节、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

  一、年节

  除夕之夜,他们讲究每人喝一碗稀饭,表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有一个“舀水”习俗:姑娘们抢着舀水,以舀到井水起白泡为最吉利。

  新年里,侗族同胞盛行“打同年”。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当“打同年”的队伍到达一处时,那里的妇女就排成队伍,用唱歌的形式向对方提出各种问题,对方则要迅速作出回答,就象**《刘三姐》中的对歌一样,一唱一和,很有趣味。

  二、花炮节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俗传,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人财两旺,幸福安康。因此抢花炮时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志在必得花炮,为本村争光。抢花炮的时间不限,谁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挥台,就算优胜。抢花炮比赛结束,便开始了各种游艺活动。芦笙队在芦笙场上赛芦笙;老人在树下斗画眉,拉家常;年轻姑娘和小伙子则趁此良机,对歌谈情。侗家山寨,到处洋溢欢乐的节日气氛。

  三、赶社

  侗家有赶社的习惯。赶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坝里,作为社场。每年到社日这一天,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小孩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姑娘和后生们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种银饰,系上绣花围腰和编带,手提刺绣荷包,包里装着酸鱼酸肉和糯米饭,三五成群,满面春风,在社场上请后生共进午餐。后生则买糖果送给姑娘。初次相识的对歌结情,早有交往的则重叙旧情,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晚上,后生还请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饭。饭后男女青年走进歌堂对歌。如今,赶社变成青年男女交往的节日,而社场就成为定情的场所。

  四、斗牛节

  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称为“牛宫”。牛王有专人割草担水拌料伺候,还要经常供给蜂蜜、猪油、米酒等食物。“牛王”体格硕大而健壮,浑身滚瓜流油,犄角粗壮尖利,象张开的钢杈。

  节前青年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送约”之后,便到“牛宫”前吹奏芦笙,敬祭3日,替牛“养心”。节期一到,群众集汇于斗牛场周围,参赛“牛王”在芦笙伴奏下开始“踩场”:青年手举写有“牛王”的“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气十足。“马牌”后紧随举着木制“兵器”的卫队和鼓乐队。“牛王”犄角上镶戴着铮亮的铁套,头披红缎,背驮“双龙抢宝”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象古代的将军一样。牛脖上挂有一串铜铃,悬在胸前,朗朗有声。“踩场”结束后,牛王退场。三声铁炮轰鸣,正式斗牛开始。牛倌把点燃的两把火分别抛到自己的“牛王”前边,同时放开手中缰绳,两牛冲向对方,群众敲锣呐喊助威。败方彩旗要允许胜方的姑娘们“抢走”。获胜的“牛王”披红挂彩,再度入场接受欢呼。若打得难解难分,就要用棕绳套住牛后腿拉开,握手言和。几天后,胜方姑娘去送还败方彩旗,败方小伙子设宴款待,陪唱“大歌”,并赠礼品“赎旗”。哪个寨子的“牛王”能获胜,是全寨的荣耀,所以斗牛后有群众性歌舞饮宴庆祝。近年贵州省的侗族“牛王”,还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斗,使这种特殊的娱乐文化更加声名远扬。

  五、播种节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每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

  由于人们的爱好不同各个村寨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寨子在这天放花炮;有的踩芦笙,坐歌堂;有的走亲邀客。而最风趣的是“舞春牛”。接着农耕队还要表演谷种农事活动。整个表演场地被当成一块田,扮演农民的几个人,有的背犁耙,有的荷锄头,还有的背竹篓。他们把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动作逼真、优美,用歌舞表现了侗家田间耕作的欢乐气氛。

  六、姑娘节

  在湘黔桂边境的少数民族,要过农历四月八日的“姑娘节”。相传这个习俗来自侗族杨姓。每年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须要回到娘家来,与自己家的亲姊妹和姑嫂们欢度佳节。届时,姊妹们唱歌说笑,共同制作一种节日食品——乌饭糍粑。在她们回婆家去的时候,还要带着许多乌饭糍粑,分赠给亲友吃,也好补偿“姑娘节”这一天小伙子们的寂寞。四月八吃乌饭(又叫黑饭)是一个古很老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侗家女英雄杨八美。乌饭是用一种带黑色浆汁的叶子渍水,把侗区特产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七、尝新节

  “六月六,早禾熟”。侗族地区把这一天作为尝新节,有的地方择吉日尝新。

  湖南通道尝新节这天,狗是上宾,新米饭煮出来,让狗尝过以后人才尝。因为传说远古时期,洪水滔天,绝了谷种,是一条白色的神犬飘洋过海,在西王母的晒谷坪里打了一个滚,满身粘谷粒,在回来时身上的谷粒被水洗掉了,只有狗翘在水面上的尾巴尖带着几颗谷粒。人类靠这几粒谷种才发展到今天。为了不忘狗的功劳,因此新谷登场要请狗先尝。尝新节是侗族地区共同的节日,各地尝新节内容大同小异。

  黎平县称“尝新节”为“天贶节”,俗称六月六。不少侗寨都在这天包粽粑,又称粽粑节。特别是肇兴、岑岜、龙额、水口、东郎、新平等乡的侗族过得特别隆重,仅次于过年。

  八、赶歌会

  农历七月二十日,是贵州省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呗歌场。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同时积极收集、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男女青年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成为幸福伴侣的。传说,高坝赶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忠于爱情的侗族女歌手而兴起的。

  九、过冬节

  也就是“冬至”,这天所有侗族地区地人们都过侗年,相当于过春节,各地区活动热闹非凡,有赛芦笙、多耶、侗戏、对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广西南宁没能回家过侗年的朋友,每年的“冬至”这天在南宁的很多侗族同胞们都会聚集在一起欢歌、交流。

晒佛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节日

民族 主要节日 时间 民族 主要节日 时间

阿昌族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五日 德昂族

泼水节 农历四月十五日

会街节 农历九月初十 东乡族

圣纪节 教历三月十二日

泼水节 农历二月二十九日 开斋节 教历九月三十日

撒神 农历七月初一 古尔邦节 教历十二月十日

尝新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 侗族

芦垄节 农历六月至九月

白族

三月街 农历三月十五日 侗年 农历十一月十九日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斗牛节 农历二月

渔潭会 农历八月十五日 吃新节 农历六月至七月

保安族

圣纪节 教历三月十二日 独龙族

卡崔哇 农历十月中下旬

开斋节 教历九月三十日 俄罗斯族

复活节 公历三、四月

古尔邦节 教历十二月十日 鄂伦春族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布朗族

开门节 傣历十二月十五日 鄂温克族

米阔鲁节 农历五月二十二日

关门节 傣历九月十五日 高山族

新年祭 农历十二月

泼火节 农历二月十九日 仡佬族

灯杆节 农历正月初一

布衣族

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 仡佬节 农历三月初三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 尝新节 农历六、七月

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 拉祜族

库扎节 傣历三月

朝鲜族

元日 农历正月初一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上元节 农历正月初五 尝新节 傣历十二月

寒食节 农历四月初五 黎族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 僳僳族

收获节 农历九月

哈尼族

十月节 农历十月初一 澡塘节 农历正月初三

六月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过年节 农历正月初一

哈萨克族

圣纪节 教历三月十二日 刀杆节 农历二月初八

开斋节 教历九月三十日 珞巴族

旭独龙节 藏历二月

古尔邦节 教历十二月十日 隆德节 藏历四月

赫哲族

赫哲年 农历正月初一 满族

颁金节 阴历十一月十三日

圣纪节 教历三月十二日 庙会 农历四月

开斋节 教历九月三十日 景颇族

目脑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

古尔邦节 教历十二月十日 克尔克孜族

圣纪节 教历三月十二日

基诺族

打铁节 农历一月 开斋节 教历九月三十日

火把节 农历六月 古尔邦节 教历十二月十日

京族

哈节 农历六月初十 诺劳孜 农历正月初一

晒佛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曰

雪顿节是 、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藏族人民的传统宗教节日,大都在藏历二月初、四月中旬或六月中旬举行,具体日期各地不尽相同。

在藏语中,“雪”是酸 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 的节日,因此又叫“酸奶节”。因为雪顿节期间有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和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藏戏节”、“晒佛节”。

雪顿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每年藏历六月底七月初,是 传统的雪顿节。在藏语中,“雪”是酸 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 的节日,因此又叫“酸奶节”。因为雪顿节期间有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和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藏戏节”、“展佛节”。传统的雪顿节以展佛为序幕,以演藏戏看藏戏、群众游园为主要内容,同时还有精彩的赛犛牛和马术表演等。

节日活动的中心在 西郊的罗布林卡。这里从前是 地方政教首领 喇嘛的夏日园林。节日来临,罗布林卡以及周围的树林里,一夜之间便会涌现一座色彩鲜艳的帐篷城市,还形成几条热闹繁华的节日市街,几乎整个 城都搬进了这片绿色天地,所有的人都在歌声舞蹈中过著野外生活,深沉热烈的歌声伴着高原特有的乐器在树影里传播,这是 人最有活力的日子。

雪顿节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那时雪顿节是一种纯宗教活动。民间相传,佛教的戒律有三百多条,最忌讳的是杀生害命。由于夏季天气变暖,草木滋长,百虫惊蛰,万物复苏,其间僧人外出活动难免踩杀生命,有违“不杀生”之戒律。因此,格鲁派的戒律中规定藏历四月至六月期间,喇嘛们只能在寺院待着,关门静静地修炼,称为“雅勒”,意即“夏日安居”,直到六月底方可开禁。待到解制开禁之日,僧人纷纷出寺下山,世俗老百姓为了犒劳僧人,备酿酸奶,为他们举行郊游野宴,并在欢庆会上表演藏戏。这就是雪顿节的由来。

各民族节日有哪些?

蒙古族节日

编辑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此外还有祖鲁节、麦尔节、祭敖包、打鬃节、那达慕、马奶节等。

蒙古族年节

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而且“白”在蒙古人心目中具有“开元”之意。关于蒙古年节传说不一。据史书记载,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汉族历法,因此,蒙古族白月与汉族春节正月相符。这就是蒙古族过“春节”的由来。蒙古族年节,虽然与汉族春节时间一致,并吸收了一些汉族习俗,如吃五更饺子,放鞭炮等,但也保留了很多蒙古族传统习俗。在农牧区,蒙古族在除夕之夜一般都要吃手扒肉、点篝火,以示合家团圆,辞旧迎新。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迎新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在整个白月(正月)里,在草原上常会看到穿着节日盛装的牧民带着酒香和歌声,和著马蹄或汽车摩托车的伴奏,结伴走亲访友的热闹情景。

那达慕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包括多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盛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等场合举行。今天的那达慕,在每年夏秋之交举行,规模一般是看当年牧业的生产情况,小丰收小开,大丰收大开。活动内容除了传统的“男子三竞技”,还有文艺演出、田径比赛和各类经济文化展览以及订货洽谈、物资交流等。

马奶节

蒙古族传统节日。以赞颂骏马和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主要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和鄂尔多斯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两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全羊席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和乌兰牧骑文艺演出或放**等活动。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

祭敖包

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活动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各蒙古族居住地区普遍进行的祭祀活动。

“敖包”是蒙古语音译,亦作“鄂博”、“脑包”等,汉语的意思为“高堆子”。原是指在游牧交界之处及道路上用石块或泥土堆积起来以作标记的石堆或土堆。正如《清会典》所记:蒙古“游牧交界之所,无山无河为志者,垒石为志,谓之敖包”。后来逐渐被视为神灵的居所,被作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于是,原来的界标、路标就变成了祭祀山神、路神、村落保护神等神灵的场所。而且可以根据需要选址建造。过去内蒙各盟旗、苏木和寺庙等都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富裕的人家还建有家敖包,每座敖包还有各自的名称。

敖包一般均建于地势较高的山丘之上。多用石块堆积而成,也有的用柳条围筑,中填沙土。一般呈圆包状或圆顶方形基座。上插若干幡杆或树枝,上挂各色经旗或绸布条。包内有的放置五谷,有的放置弓箭,有的埋入佛像。敖包的大小、数量不一。一般多为单个体,也有7个或13个并列构成敖包群的,中间的主体敖包比两侧(或周围)的要大些。

过去,祭敖包活动多在农历五至七月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季节进行。届时,本苏木、本旗甚至附近旗县的群众都纷纷扶老携幼,携带着哈达、整羊肉、奶酒和奶食品等赶来敖包处。先献上哈达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诵经祈祷,众人跪拜,然后往敖包上添加石块或以柳条进行修补,并悬挂新的经幡、五色绸布条等。最后参加祭祀的人都要围绕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祈神降福,保佑人畜两旺。祭祀仪式结束后,还常常举行赛马、摔跤、射箭、投布鲁等传统体育活动。

朝鲜族

编辑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

各个少数民族都有哪些节日?

中国各民族的节日简介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的建设中,逐渐形成了许多别具一格、绚丽多彩的民族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满族的“颁金节”,德昂族的“花节”等。这些节日都是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特点的主要内容与表现形式。它全面、集中、典型、形象地反映出了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性格特征,理想愿望,也是我们进行民族识别的标志之一。下面我们将分别向大家介绍一些少数民族节日的情况。 春节将至,冬季也是许多民族休闲的时节,我们收录一组“各民族的节日简介”,供摄影者、出行者参考,供休闲者浏览;同时我们也希望会员及关注民俗事象的朋友提供更多更新的资料。 内蒙古: 蒙古族那达慕 吉林: 满族的“颁金节” 黑龙江: 达斡尔人吃年猪 鄂伦春族“篝火节” 赫哲族的节日 浙江: 畲族祭祖公图 山东: 胶东蓬莱的\\"渔民节\\"(组图) 湖北: 土家族的“纳顿”节 土家族的“端午节” 土家摆手节 湖南: 苗族的斗牛盛会 瑶族牛生日 土家族一个年分两次过 广西: 苗族\\"芒哥\\"节 苗族斗马节 京族哈节 壮族青蛙节(组图) 壮族“三月三”民歌节 仫佬族的依饭节和走坡节 瑶族的开唱节和尝新节 海南: 黎族的“三月三” 海南黎族军坡节(组图) 四川: 僳僳族的梳头比赛 苗族的踩山节 羌族的年节 藏族的\\"郎扎热甲\\"节 贵州: 苗族三月三(组图) 小花苗跳花场(组图) 台江斗牛节(组图) 撩人心绪的\\"姊妹饭\\"(组图) 苗族的吃新节和龙船节 苗族的拉鼓节 仡佬族拜树节 仡佬族的吃虫节 水族人民的“端节” 布依族的“牛王节” 侗族的节日 云南: 阿昌族的“会街节”和“窝乐节” 白族的各种节日 白族过年唱\\"歌联\\" 德昂族的“花节” 独龙族的“卡雀瓦” 怒族仙女节 彝族虎笙节 彝族插花节(组图) 彝族盛会“火把节” 景颇族的“目脑纵歌”节 僳僳族的澡塘盛会 “三朵节”——纳西族的象征 普米族的节日 哈尼族的节日 傣族的“泼水节” : 藏族晒佛节 藏族沐浴节 雪顿节采风 藏历年的团圆饭 甘肃: 东乡族开斋节 青海: 土族波波会 台湾: 高山族节俗

雪顿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雪顿节是藏族节日

雪顿节每年藏历六月底七月初举办,是 传统的节日。在藏语中,“雪”是酸 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 的节日,因此又叫“酸奶节”。因为雪顿节期间有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和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藏戏节”、“晒佛节”。

雪顿节和古尔邦节分别是哪两个民族的节日

古尔邦节又称为开斋节

是 的节日。我国信仰 教的民族主要又: 尔,回,塔吉克,乌兹别克,哈萨克等

雪顿节是藏族的传统节日

除此之外,一些信仰藏传佛教的蒙古族也过这节

举出四个少数民族的节日并11介绍

藏族

雪顿节:藏历六月底七月初,习俗:晒大佛、跳藏戏、过林卡

晒佛节是 、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藏族人民的传统宗教节日,大都在藏历二月初、四月中旬或六月中旬举行,具体日期各地不尽相同。

在藏语中,“雪”是酸 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 的节日,因此又叫“酸奶节”。因为雪顿节期间有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和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藏戏节”、“晒佛节”。

2006年5月, 自治区申报的雪顿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水族

端节: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习俗:铜鼓舞、对歌寻偶

端节是水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水语称“借端”、“过端”。依据水族典籍水书、水历的规定,端节在水族历法年底、岁首的谷熟时节举行,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报告团种的年终岁首阶段。因此,端节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和预祝来年幸福的盛大节日。节期正对应农历的八月至十月。

布依族

牛王节:四月八日,习俗:吃牛王粑、给牛散食、歌舞

四月初八(农历)一早,早晨6点刚过,就举行了盛大的“祭牛王”活动。德高望重的布依族老人用猪头、鸡、酒、香纸祭拜牛王,为庆祝活动拉开了序幕。年轻漂亮的布依族姑娘和小伙身着盛装,热情的守候在寨门前,为前来参加活动的每一位客人献上精心酿制的美酒。中午时分,唢呐、鞭炮齐鸣,掀起了庆祝活动的 ,布依族人为每一头辛勤劳作的耕牛佩戴上鲜艳的红花,用精心制作的花米饭和新鲜的青草慰劳耕牛,并在村内举行了盛大的 仪式。各界人士伫立路旁,看着每一头耕牛兴高采烈地从身旁走过,不禁拍手叫好。随后,在宽阔的广场上,举行了大型文艺表演。来自各地的布依族同胞用歌声、舞蹈把庆祝活动推向了最 。

“四月八牛王节”是布依族人民为庆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丰衣足食,赞美牛无私奉献的节日。

白族

三月街:三月十四至十六日,习俗:物资交流、赛马、赛龙舟、歌舞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街期。每年夏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明清时期,四川、 、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贸易。它不仅是个交换场所,还是表演各种舞蹈和赛马、竞技的园地。

雪顿节是什么族的节日

雪顿节……藏族

“雪顿节” 每年藏历七月一日,原意为“酸奶宴”,届时家家都要制作大量的酸奶食用,后来又增加了演藏戏的内容。埂顿节很多人都要提酥油筒、茶壶、保温瓶,带上食品到风景优美的地方饮茶喝酒。

学顿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雪顿节是每年藏历六月底七月初,是 传统的节日。在藏语中,“雪”是酸 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 的节日,因此又叫“酸奶节”。因为雪顿节期间有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和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藏戏节”、“晒佛节”。

贵州侗族分为"北侗"、"南侗"两个部分。两地民居各有特色。北侗地区的民居与当地汉族的民居极为相似,一般都是一楼一底、四榀三间的木结构楼房。屋面覆盖小青瓦,四周安装木板壁,或者垒砌土坯墙。有些侗族民居在正房前二楼下,横腰加建一披檐,此作增加檐下使用空间,形成宽敞前廊,便于小憩纳凉。

侗族,是广西四大少数民族之一,这次去广西,参观游览“马岭鼓寨”这个侗族人居住的寨子,得以了解到她们的一些生活习惯和民风民俗,收获不小。

不过我们看到的寨子,是依据原村寨的格局仿建于山外的,为了提高她们的生活水平,改善原来贫苦落后的条件,像建造吊脚楼的木板,瓦片,屋里的空调、电扇等,是由政府和社会爱心人士出资提供或捐赠的,有的木板也是旧的,每年刷一层桐油,防虫防潮,可以继续使用。

这里的吊脚楼大都建在土坡上,为了使屋子平稳,一侧底部须架空高些,下面围起的四方栅栏里,会养些鸡,牛羊一般拴在圆木上。这里的老人手工很巧,这些吊脚楼都是他们自己建造,全楼没有一个钉子,全木而成。二楼三楼才住人,结了婚的和没结婚的分开住。每家每户都会挂一个牛头在墙上,代表家里有老人,如果有百岁以上的老人,牛头就挂在屋外的门头上,很是荣耀!我询问这些牛头从何而来,阿嫂说,每年这里会举行斗牛活动,活动中死去的牛,牛头就保留下来,用在这里。

给我们讲解的阿嫂,已婚,发髻后戴一把银梳子,手里端一个银杯子。上身对襟白褂,绣花边,没有领子,内穿黑色绣花围兜;下身百褶黑短裙,绣花裹腿,青带缠系;脚穿黑色方口平底鞋。肤色黝黑,个子不高,但看起来健康壮实,质朴热情。我们从电视上看到的侗族穿戴,比现实中的华丽些,这里举行大型庆祝或祭祀活动时才会见到。

阿嫂教我们这里的称呼,千万不可叫“**”或“姑娘”,那都有不好的意味,未婚的女子,大点叫阿姐,小点叫阿妹,已婚的都可以统称阿嫂。如果你想知道名字,比如我们这个阿嫂叫徐花花,你去寨子里问,会有五个同名同姓的,所以还是叫23号阿嫂比较清楚。这个号码,应该是像导游一样的编号,方便识记。

阿嫂给我们讲这里“女娶男嫁”的风俗,让我们这一团之中所有女的艳羡不已!原来,在侗族人心中,女子承担着传宗接代的重任,自然应该当家做主。这样,谁家生了女儿,那是无上荣光,大肆庆贺,举寨欢庆,若是生了男孩,那就闭门不出,数月不露面,一家人也觉得脸上无光。归根到底,是生了男孩,就是“赔钱货”,到了一定年纪,是要嫁人的,还要赔上所有的家当当嫁妆,到了女方家里,也是洗衣做饭带孩子,女的掌管财政大权,是一家之主。

如果只是这些,你就羡慕了?还有呢,结婚之前,这里有“试婚”的风俗,男孩到女孩家里干苦力三年,这三年,家里所有活儿全包,得任劳任怨,禁得住考验的,三年后结婚,当然,三年内如果“偷奸耍滑”,不够忠厚老实,丈母娘不满意,最后会在门后放一袋米,煮几个鸡蛋,意思就是几年白干赶紧滚蛋。哈哈,这真是艰苦的过程,残酷的结局!不过,大多数都是终成眷属,和和美美的,毕竟他们勤劳能干,老实忠诚!

阿嫂说起她和阿哥的事情,一脸幸福。当年她出外打工,认识了山西人阿哥,用了两年时间追到手,在寨子里结婚。但这里结婚最起码要有银梳子,银碗筷,银杯子或者银手镯之类,总之,银饰在侗族人心中占据重要地位。本寨子的阿哥可能会做银饰,可外地的不会怎么办?好说啊,结婚前,阿哥会来到寨子里,跟着这里的老人学做工,吹烧、锻打、镶嵌、擦洗、抛光,道道工序都要学习,最后给心爱的女子打造饰品或家里用品,圆满成婚。

阿嫂从头上摘下她的银梳子给我们看,工艺精巧,上有花纹。阿嫂说,每天晚上阿哥和她都会互相用银梳子梳头,每次梳十分钟,感情非常好,头上也都没有白头发,也几乎不掉发。阿嫂家里摆放的银碗筷也小巧精致,据说这里的小孩都不是呵护在手心,而是早上放出门去自己跑着玩,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晚上喊回来,用银碗冲五六十度的温水给孩子喝,清清这一天肠胃里的细菌和垃圾,孩子在这碗水的保护下,健健康康成长。

最让我生出敬意的,是这里特别的“生日”仪式。其实不是给孩子过生日,而是在这一天,不管外出多远的都要回到寨子来,给阿妈做些事。比如,给阿妈熬草药水泡脚;给阿妈洗头梳头;给阿妈做一顿好饭好菜等。每次吃饭,一定是老人先吃,沿袭下来形成了孝敬老人的好传统。对比之下,我们惭愧,应该向他们学习,而不是只把孩子当成手心里的宝。当然,这里的丧事也极其简单开明,人老后把身子洗干净,裹上白布,架起火堆烧了,骨灰撒向大地,来自自然,回归自然,赤裸裸来,赤裸裸走,不给子孙后代留下任何负担。

跟着阿嫂,我们在寨子里随意的走,这里家家户户都不锁门,一个吊脚楼是一户人家,窗帘或门帘都是蓝底白花的棉布做成。我见到一个老人在制作侗族亮布,她头发盘在头顶,戴银耳坠,手拿棒槌捶布。阿嫂说,这是在普通侗布的基础上进行靓蓝套染,之后用黄牛皮熬制的牛胶水反复捶打,使其渗透到每一根纱中,布面光滑发亮。仅此还不够,还需在布匹上均匀涂上蛋清,熏蒸、漂洗、捶打、晾晒,多次重复循环,才算制成了真正的侗族亮布,美观、实用、环保,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

走一路,听一路,学一路。曾经离我们很遥远的侗族,忽然间近在咫尺,但是又因为种种不同,而生出无限好奇,真是“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不仅仅侗族,这次广西之行,还了解到苗族、土家族的生活,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风俗习惯真的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也希望例如银饰制作、捶染等手艺不要断了传承,不要断了根。

神秘的侗族村落为何600多年来男不外娶女不外嫁?

中国有着非常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因为有着特殊的民族文化与民俗风情,吸引了很多游客的好奇心,都想要看一下那些少数民族同胞们日常生活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