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渠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0浏览:2收藏

我自娥英心凝结,潇湘竹上漫滴落,斑斑驳驳。伤情时节,镌为别离的箫瑟,每每残阳伴歌,风泣愁雨歇,总有我呜呜咽咽,悲悲切切,将一腔苦怨诉说。

这是娥皇、女英和舜帝的故事,娥皇和女英,为了寻找南巡的舜帝,千里迢迢找到潇湘。得知舜帝死在苍梧,泪如滂沱,守着潇湘竹,“斑竹一枝千滴泪”。据说至今的洞庭湖君山岛,满山还是湘妃竹,还是点点斑斑的泪。 娥皇与女英,她们是尧帝的两个女儿,又是舜帝的爱妃,刘向的《列女传》记载,她们曾经帮助大舜机智地摆脱弟弟“象”的百般迫害,成功地登上王位,事后却鼓励舜以德报怨,宽容和善待那些死敌。她们的美德因此被记录在册,受到民众的广泛称颂。 大舜登基之后,与两位心爱的妃子泛舟海上,度过了一段美好的蜜月。晋代王嘉的《拾遗记》称,他们的船用烟熏过的香茅为旌旗,又以散发清香的桂枝为华表,并在华表的顶端安装了精心雕琢的玉鸠,这是记载中最古老的风向标,它可以为水手调整帆具提供依据。但这项发明却不能预测突如其来的噩耗。 舜帝晚年巡察南方,在一个叫做“苍梧”的地方突然病故,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记载说,娥皇和女英闻讯前往,一路失声痛哭,其情形很像孟姜女和韩娥,而她们的眼泪洒在山野的竹子上,形成美丽的斑纹,世人称之为“斑竹”。她们在哀哀地哭泣了一阵后,居然飞身跃入湘江,为伟大的夫君殉情而死,其情状之壮烈,真是旷世罕有,显示她们自始至终都是忠于丈夫的模范妻子。但《水经注·湘水》对她们的死因,却有截然不同的说法,它宣称大舜出征南方,而这两位妃子是随军家属,在湘水里淹死,或许是因游泳时发生了不幸的意外。但《水经注》的文字过于简略,使我们完全不得要领。

我自玉环腮边滚,望纱窗黄昏,挚爱身影渐隐。素绞无意世情狠,迫香消玉殒,遗淡魂,化作追梦人。夜夜孤枕,夕夕冷锦,风刻苍桑容颜衰,皆为相思痕!

杨贵妃名叫杨玉环,出生在陕西华阴,后随父入川。父亲死后,她又到了河南,受到了都市陶冶,学会了优雅的言语举止,17岁便长得如花似玉、美若天仙。公元735年,她被唐玄宗册封为他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5年后,由于唐玄宗的爱妃武惠妃病逝,后宫三千粉黛无一人今唐玄宗中意,他便下令在温泉宫召见杨玉环,这样便拉开了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罗曼史的序幕。公元745年,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从此,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成为千古绝唱,甚至于两人终日厮守,置其他嫔妃于不顾。册封第二年,扩建温泉宫时,唐玄宗专为杨贵妃建筑了海棠宫。杨贵妃36岁生日时,唐玄宗为她举行了盛大的宴会进行祝寿,仅乐工就有120名,满朝文武百官都呼娘娘千岁万福。大家还记得白居易的《长恨歌》,真可谓“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直到安史之乱,唐玄宗偕杨贵妃逃至马嵬坡前,将士相逼,玄宗不得不赐死杨贵妃,其时杨贵妃才38岁。 <---->

我是灞桥柳拢烟,莺啼花闲分飞燕。纵使千缕惹东风,折枝寂寞怎堪填。聚聚散散人间事,清波远,今生谁无憾?拢舴艋,缆绳且将两心连,明朝别梦寒

据说始于汉朝的折柳赠别,就是源自长安的灞柳,《三辅黄图·桥》记载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柳”和“留”为谐音,折柳赠别,既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感,也寓意人去他乡,宛如柳木随遇而安、发展壮大。折柳赠别的习俗源自何处,已无据可考。文献记载最早可见诸《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唐朝时,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好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加之隋、唐时期,文人雅士们不断写诗作赋,把灞桥折柳赠别那种离愁别绪和深情厚谊定格了下来。隋朝的《送别》诗写道:“杨柳青青着地重,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李白写有“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还有杜甫、刘禹锡、孟郊、杨巨源、柳永、王粲、吴少微等诗人、名士给灞桥不断添光增彩,日久天长,灞桥被人们改称为“情尽桥”、“断肠桥”。据《唐诗纪事》记载:“雍陶有一次送别故旧,行至灞桥,问随从曰:‘此桥为何称情尽桥?’随从道:‘因送别到此为止点,故称之情尽桥。’雍陶有感惜别之情:‘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它离恨一条条。’”这就是脍炙人口的《折柳桥》。

我是巫山朝涌雾,空向南国寄红豆。抛媚眼无数,他归意如旧,独守候,春又秋,金莲蹒跚山径幽,绿林深处,清溪恼怒,嘲人不知羞。

而下一句应该是说的楚王遇巫山神女的故事,故事大致情节见于《神女赋》。《神女赋》中的神女是一位美丽而圣洁的仙姝,她温文尔雅,举止高贵,美艳无双。赋中楚王梦游高唐,得与神女相遇,一见之下,“精神恍惚”,“寝而梦之,不自识;惘兮不乐,怅然失志”。然而神女高贵绝伦,只可神交,不可亵渎,“欢情未接,将辞而去;迁延引身,不可亲附。似逝末行,中若相首,目略微眄,精采相授”,似合实离,若悲若喜,使楚王陷于乍喜乍悲之中,无可排解。从而更衬出神女之美丽、高贵与神秘。相传楚怀王在梦中与巫山神女相会,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有“巫山云雨”之说。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诗句。后来,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写道:“截断巫山云雨”,“巫山云雨”更加名动天下。 <---->

我是金陵草尖露,相思无缘后,葬愁愁难休。娉婷潇湘,千斛万盏,莫负年少著绡头。不须留,欢情短,别痛久。还君千江水,慰我一幽秋。

《红楼梦》里枉凝眉,只为还泪。那泪来自黛玉(前世本是绛珠草修成的仙子)和宝玉的前生(神瑛使者)前世,来自虚无飘渺的大荒山。那里有亘古的青埂峰、无稽崖。绛珠仙草受了神瑛侍者日日浇水的恩,立誓下凡以后,要做他的情人,要把一生一世的眼泪都还给他。 林黛玉是金陵十二钗之一,前世本是绛珠草修成的仙子,故说“我是金陵草尖露” 她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林黛玉无疑是《红楼梦》全书最有灵气的人物。最能体现她的人格理想、精神追求与生命意识的,莫过于她的《葬花辞》。《葬花辞》是林黛玉的“魂”,或者说,是林黛玉的整个精气、骨肉、血液熔铸而成《葬花辞》。葬愁愁难休指的就是黛玉葬花 现实的苦痛,精神的折磨,理想的压抑,迫使黛玉希望获得超脱,以超越生命来实现生命,这是每一个生命意志强烈的人为自我制造的一个幻象。这个美妙的幻象或多或少地缓冲了现实生命的沉重与痛苦。它是一付精神麻醉剂,在抑制生的、焦虑与死的恐惧方面,确实有一种独特的功效。这种道家的遗世意识,一直辅弼着儒家的入世精神,像一车双轨,载着沉重的历史负荷,从远古转到现代、当代……林黛玉也并非一味陷入泥淖而不能自拔的人,她自知现实太冷酷“风刀霜剑严相逼”,所以她想超越,她需要超越。“鸟”的形象的出现,正是这种心理使然:“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无尽头。”我们也许会感到惊喜,这两句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花、鸟、人三个形象同时叠现,被作者巧妙地融入一体,消融这三者的溶器是那个幻象——“无尽头”,她想象自己像鸟一般生出翅膀,追随她理想的化身——花,飘飞到一个极乐世界去,那里没有污浊、没有痛苦、没有烦恼、也没有怨愤。那里有的只是“美”,至真至善的美,是一个“柳丝榆荚”等俗物无法攀比的境界。  然而,每个人为的幻象都是一种事先注定要失败的自我欺骗,林黛玉之痛苦即在于她太清醒、太执着,太清醒、太执着则无法超脱,无法超脱将没入更深的痛苦之中。“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既知无法超越,却又试图超越,尖锐的矛盾造成了心灵的裂变,哪能不时时痛感生命的悲哀呢?因此,我们看到的总是一付蹙颦眉,听到的总是声声血泪叹,就不足为怪了! 附林黛玉《葬花辞》: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诉。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已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庭外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日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我是迢迢银汉冰,咫尺不相逢。鹊桥难架拆太易,金桂良辰空美景。纤手织就鸳鸯戏,抬望眼,隔岸苦思几番成?牵牛郎,世间溜溜秋士众。

刚看到的时候先是以为是秦观的那首鹊桥仙,不过后来再看,觉得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指的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啦。

我是断垣寄梦霜,恸天自悲唱。翠峰挽幛柔指伤,飘零感万、姜,你阴我阳,桥切痴想,更兼孟婆汤。此去去,半世缘灭,三生思量,何事比路长?

这个已经说了一下,现在将完整的故事找出来,算是复习一下这个传统民间故事吧。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

我是纸伞被弃滴,化作一泓碧。断桥今又柳丝缝,西湖无风也无雨,莲有心,逗涟漪谴鱼,了趣苏堤。这次第,无净瓶普渡,休痴仙侣!

这是大家很熟悉的白蛇传了这是四大民间故事之一,不过我们印象更深的是由此改编的《新白娘子传奇》,还记得那首歌吗?《千年等一回》 清明时分,西湖岸边花红柳绿,断桥上面游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丽画面。突然,从西湖底悄悄升上来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怎么回事?人怎么会从水里升出来呢?原来,她们是两条修炼成了人形的蛇精,虽然如此,但她们并无害人之心,只因羡慕世间的多彩人生,才一个化名叫白素贞,一个化名叫小青,来到西湖边游玩。 偏偏老天爷忽然发起脾气来,霎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白素贞和小青被淋得无处藏身,正发愁呢,突然只觉头顶多了一把伞,转身一看,只见一位温文尔雅、白净秀气的年轻书生撑着伞在为她们遮雨。白素贞和这小书生四目相交,都不约而同地红了红脸,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小青看在眼里,忙说:“多谢!请问客官尊姓大名。”那小书生道:“我叫许仙,就住在这断桥边。”白素贞和小青也赶忙作了自我介绍。从此,他们三人常常见面,白素贞和许仙的感情越来越好,过了不久,他们就结为夫妻,并开了一间“保和堂”药店,小日子过得可美了! 由于“保和堂”治好了很多很多疑难病症,而且给穷人看病配药还分文不收,所以药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远近来找白素贞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将白素贞亲切地称为白娘子。可是,“保和堂”的兴隆、许仙和白娘子的幸福生活却惹恼了一个人,谁呢?那就是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因为人们的病都被白娘子治好了,到金山寺烧香求菩萨的人就少多了,香火不旺,法海和尚自然就高兴不起来了。这天,他又来到“保和堂”前,看到白娘子正在给人治病,不禁心内妒火中烧,再定睛一瞧,哎呀!原来这白娘子不是凡人,而是条白蛇变的! 法海虽有点小法术,但他的心术却不正。看出了白娘子的身份后,他就整日想拆散许仙白娘子夫妇、搞垮“保和堂”。于是,他偷偷把许仙叫到寺中,对他说:“你娘子是蛇精变的,你快点和她分手吧,不然,她会吃掉你的!”许仙一听,非常气愤,他想:我娘子心地善良,对我的情意比海还深。就算她是蛇精,也不会害我,何况她如今已有了身孕,我怎能离弃她呢!法海见许仙不上他的当,恼羞成怒,便把许仙关在了寺里。 “保和堂”里,白娘子正焦急地等待许仙回来。一天、两天,左等、右等,白娘子心急如焚。终于打听到原来许仙被金山寺的法海和尚给“留”住了,白娘子赶紧带着小青来到金山寺,苦苦哀求,请法海放回许仙。法海见了白娘子,一阵冷笑,说道:“大胆妖蛇,我劝你还是快点离开人间,否则别怪我不客气了!”白娘子见法海拒不放人,无奈,只得拔下头上的金钗,迎风一摇,掀起滔滔大浪,向金山寺直逼过去。法海眼见水漫金山寺,连忙脱下袈裟,变成一道长堤,拦在寺门外。大水涨一尺,长堤就高一尺,大水涨一丈,长堤就高一丈,任凭波浪再大,也漫不过去。再加上白娘子有孕在身,实在斗不过法海,后来,法海使出欺诈的手法,将白娘子收进金钵,压在了雷峰塔下,把许仙和白娘子这对恩爱夫妻活生生地拆散了。 小青逃离金山寺后,数十载深山练功,最终打败了法海,将他逼进了螃蟹腹中,救出了白娘子,从此,她和许仙以及他们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也不分离了。

我是三变霖铃雨,无系无寄更无计,青楼醉壶日月长,醒几许,浪几许!前程遥遥岂知期,更苦寻,数体己。惯看冷月洗石堤,杨柳晓妆邻家玉。归去哉,魂来兮!

这个说的是柳咏的词《雨霖铃》,好像没有什么典故,就是词本身的意思吧。附:柳咏原词如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述了送别的泪。还有青楼醉壶日月长 应该出自《水浒全传》第二十九回“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我是兰芝赴恨水,情未共,心永随。西风夜啼犹不悔,高堂铜照青丝碎,霜华流天映残菲,苏州河畔,扁舟向晚楫云归,笑千转百回,谁忆谁?

这个应该是《孔雀东南飞》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故事。 焦仲卿为汉末建安年间庐江府内一小吏,娶聪明美丽的民女刘兰芝为妻,夫妻恩爱情深。凶狠的焦母不容兰芝,以种种借口逼迫焦仲卿将刘兰芝休弃,焦、刘二人被迫分离。离别时,两人发誓生死相爱,不复嫁娶。于是,兰芝在家兄逼迫再嫁时投水自尽,焦仲卿得此消息,也自缢于庭中树上。后来焦刘两家将二人合葬于华山,墓旁种有松柏、梧桐。树木间枝枝相盖,叶叶相连,常常有鸳鸯鸟飞落其间,仰头相啼,如泣如诉达五更。在今小吏港老街东侧的华山岗上可见新修焦仲卿、刘兰芝合葬墓,人们习惯称之为孔雀坟。

我是楼台蝴蝶泉,千百年,犹未干。春来共蹁跹,夏至同荫眠;秋高与月伴,岁寒齐隐天上天,何似人间,尘蒙风蔽心两牵,梦难圆!浴爱彩虹悬,笑织女无聊竟思凡!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传说。 数千年来,中国民间最理想的婚姻模式是:男女两情相悦,再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梁祝传说的悲剧性就在于:有情人未必成眷属,有时还要以生命为代价! 梁祝的爱情和泰坦尼克号里的爱情,被人称之为爱情的经典。他们的爱情是凄美的,在很多人眼中,爱情的完美正是因为有了死亡的介入,爱情,才会成了永远的美丽。有人说,如果他们的爱情走入婚姻,便不会有继续下去的可能。人不死,爱情就会死。也许,完美的爱情只是理想,而不是现实。

我是十娘沉梦江,遍洒芳汀,东流少语,喜欲狂,刹时惊梦,空一场!

这个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 详情如下: 明朝万历年间,北京城南的“教坊司”名妓杜十娘一天在接待客人时,偶遇南京布政老爷的公子李甲,李甲爱其美貌红颜,杜十娘倾其举止文雅,二人情投意合。李甲不顾学业,日日沉浸在温柔乡里,渐渐耗尽了钱财。其父闻听后怒不可遏,断了他的供给,并劝说京城的亲戚都不要借钱给他。 十娘决心将终身托付给温存忠厚的李甲。老鸨儿同意只要李甲在十日内拿出三百两银子就可赎出十娘。但他在亲友中早已坏了名声,谁也不会拿出钱来帮他往妓院里填。 李甲奔波数日,一筹莫展,杜十娘取出缝在被子里的碎银一百五十两,李甲的好友柳遇春被这位风尘女子的行为感动,设法凑足了那一百五十两银子。十天后果然把银两如数交到老鸨儿面前,老鸨儿本想反悔,杜十娘晓以利害,老鸨儿只得放人。 于是两个有情人在柳遇春住所喜结百年之好。杜十娘与李甲本要回到老家去,无奈李甲心存顾虑,携妓而归难以向父亲交代。杜十娘献计说:先到苏杭胜地游览一番,然后郎君回家,求亲友在尊父面前劝解和顺;待李父消气后,再来接她。李甲依命而行。 二人行到瓜州古渡之时,遇到了好色又阴险的富贾孙富。他夜饮归舟,听到杜十娘的歌声,心动不已。天亮以后,从窗口向内视其容貌,更觉心荡神摇。孙富假意与李甲相接近,饮酒畅谈,谈到杜十娘时,例甲告知其事情的原委,孙富叹道:尊父位高,怎容你娶妓为妻!到时候进退两难,岂不落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下场?!他这么一说,李甲更觉步履维艰,孙富又拿出一副为朋友肯两肋插刀的架式说:下倒是愿以千金相赠,你拿着银钱回去,只说在京授馆,你父定会原谅你。一番话说的里甲动了心,他一直怕回家后不能交差,如今也只有如此了,于是当下立了契约,按了手印,把杜十娘专卖给孙富。 杜十娘闻知,如雷轰顶, 回忆自己童年被卖,受尽屈辱,眼看已经逃出了火坑,就要过上幸福的生活,如今全告破灭。翌日,杜十娘扮上盛装,先让孙富把银两放到李甲船上。自己站在踏板上,打开百宝箱,里面装满金银翡翠各色珍奇玩物。杜十娘指着价值连城的金银珠宝,怒骂孙富拆散他们夫妻,痛斥李甲忘恩负义,利欲熏心,把一件件宝物抛向江中,最后纵身跃入滚滚波涛之中。

我是凋零莫愁湖,串串晶珠无人拂,惹比翼人枕畔欢驻,两去茫茫,两地孤独。笑畔憩鸠唱:姑姑,姑姑……更有枭泣:狠乎,恨乎!

莫愁女也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传说,详细情况如下: 明初,中山王徐达府上新买一名丫头,美而贤,但终日眉头不展,公子徐澄一见钟情,为其取名莫愁,并让她伴读。日夕相处,两心相倾,遂默订终身。 徐老太君为孙儿攀亲丞相府。徐澄拒婚。老太君得知原委,即将徐澄困于书房,把莫愁囚于冷房。三月之后,老太君为徐澄娶来相府千金邱彩云。洞房之夜,徐澄愤而出走,迳往冷房私会莫愁,互诉别离之苦。彩去为稳定徐澄之心,将莫愁擒回府中,处处监视,终于得知徐澄最喜欢莫愁一双明亮的眼睛。 徐澄忧郁成疾,彩云为断其痴念,诱迫太医,强挖莫愁一双眼睛作药引。莫愁悲愤交加,投湖而死。徐澄痛不欲生,也投殉情,双双化作荷花、荷叶,永相伴随。

土断制度是东晋南朝安置流民的独特制度,简单说来,它的出现就是为了处理侨州郡县问题的。晋永嘉丧乱之后,大量北方流民南下,如何安置这些流民成了令东晋王朝头痛的问题。因为一旦处理不好就容易引起骚乱和起义,西晋已有前车之鉴。对此,东晋王朝采取的办法是设置侨州郡县来管理他们。

为什么要设立侨州郡县呢?当时流民大批南下,常常集中流入某一区域,因此,当他们到达南方的时候,以他们原来的籍贯建立一个侨州或郡或县,就能很快将这些流民管理起来,不至于引起动乱。尤其是北方的世家大族,他们的南迁往往声势浩大,带着自己的族人、部曲、佃客,以及沿途投靠的人。对于大族来说,“地望在习惯上已经变成了他们的商标”[1],他们从心理上不能马上接受背离祖籍的事实,即所谓“难者必曰:人各有桑梓,俗自有南北。……君子则有土风之慨”[2]。所以,这种保留原来州郡名称的办法使他们的心理得到满足。况且,设置侨州郡县大约也是出于统治者能够很快光复北土的美梦。

东晋的侨州郡县主要有四个中心区:淮南区、江南区、汉水流域和益州地区[3];基本上就是流民集中流入的几个区域。但这些侨州郡县的设置非常混乱,“地理参差,其详难举,实由名号骤易,境土屡分,或一郡一县,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离合,千回百改,巧历不算,寻校推求,未易精悉”。[4]之所以会变成这样,主要是因为这些州郡县的寄寓性,即它们没有实际的地理范围(实土)。皇帝制定的管理者只是管理流民人口,而这些人口又是杂居在南方的郡县之中的。这样就造成了这些侨州郡县极无固定性(统治者也经常改划某一个侨州郡县的治理范围),在实际操作中十分混乱,与原有的州郡县冲突,“郡守长吏,牵置无常,或兼台职,或带府官”[5]。而且侨州郡县着实繁多,令人目不暇接。从“今荒小郡县,皆宜并合,不满五千户,不得为郡,不满千户,不得为县”[6]的建议来判断,当时极有可能存在几百户甚至几十户即称一县的景象,可想郡县之多!

在最初设置侨州郡县的时候,这一制度对于安定流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为侨州郡县的流民可以享受一些优待。太元年间,豫章太守范宁称:“今宜正其封疆,以土断人户,明考课之科,修闾伍之法。……君子则有土风之慨,小人则怀下役之虑。”据此推断,在土断之前,侨州郡县的流民很可能不用负担徭役、不纳租税或者纳很少的租税。这样的宽容政策对于北方人民是极有吸引力的。事实上,东晋初的赋役政策在理论上的确很轻,东晋成帝咸和五年六月方“初税田,亩三升”,隆和二年甚至减税为二升,比曹魏时还轻,比西晋就更轻了。再加上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就大批南下了。

侨州郡县毕竟是一时之策,这样混乱的状况不可能是长久之计。因此,一旦流民稳定下来,安心生产之后,如何处理这些侨州郡县就摆到了眼前。东晋统治者采取了“土断”的办法。以下是流民潮和实行土断的时间次数对照表:(据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制作)

北方流民的南下

土断

西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

司马睿移镇江东,流民渡江

东晋元帝太兴四年=公元321年

东晋失黄河以南、淮水以北地区,流民渡江

1、东晋成帝咸和年=公元326-334年

2、东晋成帝咸宁七年=公元341年

东晋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

桓温出兵关中,流民南下

3、东晋哀帝兴宁二年=公元364年——庚戌制

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

淝水大捷,流民渡江

4、东晋安帝义熙八年、九年=公元412-413年

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

刘裕北伐,流民南渡

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

北魏南侵,流民渡江

5、宋孝武帝大明元年=公元457年

宋明帝泰始二年=公元466年

失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之地,流民南渡

6、宋后废帝元徽元年=公元473年

7、齐高帝建元三年=公园481年

8、梁武帝萧衍天监元年=公元502年

9、陈文帝天嘉元年=公元560年。

从表中可以看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每次流民潮过去二三十年几乎就会有一次土断。两三代人过去了,北方来的流民已经有了“安土之实”,“丘垄坟柏,皆已成行”,是时候将这些流民纳入正常的“编户齐民”中来了。有些学者过分强调土断是为了剥削,大可不必,就从国家管理的需要来说,进行土断以将人民纳入正常户籍也是必要的。

每次土断的情况都有所差别,也可看出土断的目的和效果。

其实,土断的最早尝试是在西晋武帝太康年间。卫瓘与司马亮、李重都曾上书欲恢复乡举里选。他们认为曹魏时的九品中正制乃一时之策,“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人弃德而忽道业,争多少于锥刀之末,伤损风俗”,所以应恢复乡议。但是由于“人士流移”,流民属籍仍在本乡,所以应实行“土断”:“定自公卿以下,皆以所居为正,无复悬客远属异土者”。这样就能“同乡邻伍,皆为邑里,郡县之宰,即以居长,尽除中正九品之制,使举善进才,各由乡论”。由此可见,土断的最初意义就是把移民编入所在之地,目的是方便恢复乡举里选的选官制度,为的是“人安其教,俗与政俱清,化与法并济”,希望能够打破望族的垄断,安定百姓,为国家选出真正有德行的人。但是,这次建议最终没有被采纳。原因就在于魏晋时已经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政治形势,王权也要依赖于世家大族,且国家形势动乱,实现热烈的“乡议”的土壤已经不存在了。[7]

东晋南朝的土断制度开始于东晋成帝咸和年间。《陈书》只载:“达生康,复为丞相掾,咸和中土断,故为长城人。”万绳楠先生考订为咸和二年,取消白籍,全部“画一”,整理为黄籍——《晋籍》。[8]

第二次土断在成帝咸康七年:“夏四月丁卯……实编户,王公以下皆正土断白籍。”《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康七年胡三省注云:“时王公庶人,多自北来,侨寓江左,今皆以土著为断,著之白籍也。白籍者,户口版籍也;宋、齐以下有黄籍。”这里,一般学者同意胡三省的说法,认为黄白籍是用不同的颜色记载户籍信息,分别代表南方土著和北方移民。但是,高敏先生详细考证后认为,白籍并非用白色的纸登载移民户籍以示与土著的区别,而是指土断的对象——不纳税服役的空虚户口。在这里,他认为:“白”乃空虚、不实之意,“白籍”与“实户”相对应;土断的目的或实质就是“侨寓户的土著化,是不税不役户的役调化和空虚户的实户化”。[9]高敏对于土断和白籍的实质的分析都是不错的。但是,他的论证故意绕过了黄白籍的表面区别,过于强调“白”的“不实”之意,恐怕有失妥当。范宁说:“圣王作制,籍无黄白之别。”可见,不仅“黄籍”与“白籍”相对应,“黄”与“白”也是相对应的。如果将黄籍理解为“黄册”或者用黄纸登记户口的版籍的话[10],那么“白籍”很可能就是用白色的纸登记户口的版籍。它的实质也正是为了与“黄籍”区别,表示侨寓人口。因此,我同意胡三省的观点,而白籍的实质是不言而喻的。

这次土断的背景值得关注。东晋成帝在位18年,这次土断是他去世的前一年进行的。在这些年中,南方不断有天灾人祸。大水、严重的旱灾、地震等天灾固然对生产不利,但是人祸才是更有破坏性的:咸和元年十二月苏峻与祖约谋反,攻入建康,战于姑熟、芜湖一带,放火、抢劫,“百姓号泣,响震都邑”,一直到咸和四年才安定下来,可是“兵火之后,宫阙灰烬”,所以又得重建王宫。当时的租调或许不重(见前文),但是民生凋敝,为了修建宫殿,徭役应不轻。五年九月“造新宫,始缮苑城”,“子来之劳,不日而成”,七年十二月迁于新宫。再加上无论是谋反者还是镇压者,替他们打仗的都是老百姓,兵役也决不会轻。事实上,这个问题很严重,“算军用税米,空悬五十余万石”。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土断,统治者的意图就很明显了。把白籍编入黄籍,这些流民就不能再享受不调不役的待遇了。这样政府的收入就会有保证(更广阔的赋税来源),“举召役调”也更加方便。[11]

第三次土断在哀帝兴宁二年:“三月庚戌朔,大阅户人,严法禁,称为庚戌制”。这次土断最为有名,大约是因为由桓温主持,雷厉风行,又发生了司马玄犯禁事件。这次土断严令世家大族不得隐匿自由流民,司马玄以身试法,藏了五户,结果被桓温揭发,“收付廷尉”。据此,王仲荦先生认为这次土断进行的比较彻底。[12]我认为情况不那么乐观。因为司马玄“既而宥之,位至中书侍郎”,也就是说这种世家大族的藏匿行为政府根本没有办法禁止,即使取得一时之效,他们的依附人口越来越多也是不争的事实。[13]另一方面,在这样的执法强度下,依然有人依附大族,可见实际上政府的剥削是比世家大族要重的(即便在政策上并不重)。事实上,政府的剥削的确很重,据范宁所说,民十六便被列为全丁,十三为半丁。原先分别是十九和十五;十三岁还是童幼呢。而劳役重到百姓不惜“残刑翦发”,“生儿不复举养,鳏寡不敢妻娶”。这样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依附于世家大族。流民多是出于两种目的南下:一是战乱家业被毁;二是忍受不了北方的严酷剥削。因此,元帝初年的政策(免赋役等)有很强的吸引力。南下土断以后有两种出路:一是依附于大族,二是自己开荒种地,成为编户齐民。都是被剥削,不是被大族就是被政府,就看哪种日子好过些。若是初年政策应有很多人选择后者,但是随着土断、赋役的加重只会使选择前者的人增多。[14]

尽管这次土断被刘裕称为“财阜国丰,实由于此”,政府取得了一时之利,但是长期效果并不理想,10年后仍然是“仓庾虚耗,帑藏空匮”。而随着流民的不断南下,侨州郡县的处理情况也并不显著,仍然是“下官反为上司,赋调役使无复节限”,“牵曳百姓,营起廨舍,东西流迁,人人易处,文书簿籍,少有存者”。

第四次土断于义熙年间。《宋书·武帝纪中》:“依界土断,唯徐、兖、青三州居晋陵者,不在断例。诸流寓郡县,多被并省。”这次土断是由刘裕主持的,就“凡租税调役,悉宜以见户为正。州郡县屯田池塞,诸非军国所资,利入守宰者,今一切除之”来看,执法力度也是比较大的。可是,为何“徐、兖、青三州居晋陵者,不在断例”?之前的三次土断皆无此例。到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是岁,始课南徐州侨民租”,而到梁武帝天监元年还需“土断南徐州诸侨郡县”。为什么这块地方如此特殊?从兴宁以后到义熙的三十多年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使这里变得如此特殊?

据《宋书·州郡志》,晋陵郡位于吴郡无锡以西,即今天的常州、镇江一带。在三国吴时设毗陵典农校尉。东晋元帝太兴初年,“郡及丹徒县悉治京口”,后来治所改为丹徒。而京口和丹徒都在镇江附近。本属扬州,宋文帝元嘉八年始度属南徐。但是,南徐州之前是侨州郡,没有“实土”,到宋文帝时才“割扬州之晋陵、兖州之九郡侨南者属焉”,而在此之前,其所侨置范围和名称也多有变动。在此次土断之前,徐州大约在江南江北一带,包括晋陵。兖州亦然。晋成帝侨置南兖州,寄治京口。南青州治广陵(今扬州),大约也涉及到晋陵郡。也就是说镇江附近不实行土断。

晋陵郡侨置的郡县颇多,“计有:南东海、南兰陵、南东莞、南彭城等20余郡”[15]。侨置此处的北方世家大族也很多。就京口一地,就有很多大族。《晋书·刁协传附彝子逵传》称渤海刁氏“素殷富,奴客纵横,固吝山泽,为京口之蠹”,没落的大族刘惔“与母任氏寓居京口”,儒生徐澄之亦“属永嘉之乱,遂与乡人臧琨等率子弟并闾里士庶千余家,南渡江,家于京口”。再加上这里是传统的江南大族聚居的地方,所以政治势力非常强大,可以说是王朝政权的基石。因此,这里的利益应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证。由于土断的内容,这里得到特许也就不难理解了。

更重要的是,这里也是军事重地。京口附近是荆扬之争、扬一方的重要基地。特别是,于这三十多年间成立并发展起来的北府兵的大本营也在此地。“太元初,谢玄北镇广陵,……多募劲勇,牢之与东海何谦、琅邪诸葛侃、乐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及晋陵孙无终等以骁猛应选。玄以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北府”即京口。[16]可见,“北府集团的军人多是徐、兖、青三州人”[17]。并且,北府兵的历任掌权者如谢玄、王恭、刘牢之、刘裕等莫不长镇京口。与军用相关的物资、人力等也多从此处出。比如,当谢玄任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的时候,“诏玄发三州人丁”。[18]可以想见,这里是北府兵的腹地,应是控制的最好、统治者最了解的地方。为保证其稳定,统治者也不愿意大动干戈来搞土断。何况,刘裕当时本身就是扬州牧,若是责成各地土断,他治下的世家大族云集的晋陵地区将会非常棘手,他何必给自己找麻烦呢?到了文帝较为稳定的元嘉年间,朝廷才有精力和财力来进行这一地区的改革。这一时期以及后来的大明年间,政府合并了很多侨州郡县,原来的混乱状况得到了很大的好转,在此基础上,很多侨郡县也拥有了实土。不过,所谓“课南徐州侨民租”到什么程度也是值得考虑的。后来,又进行了几次土断,但都没有前几次著名。

反观东晋南朝统治者在流民问题上的政策:设置侨州郡县的做法是必要的,在不稳定的条件下管理流民,是有效的;过了一段时间后,再跟进土断的制度也是顺应时势发展的。但是,这一制度某种程度上是杀鸡取卵的做法。因为它一方面强制流民入籍,另一方面,入籍后的遭遇又不能保证他们留籍。虽然取得一时的效益,但长久来看只会让百姓不堪重负、人口减少。所以,要想保证稳定的税收来源,必须要轻徭薄赋、鼓励生产。而这一点又必须以稳定作为保证。然而,不幸的是,魏晋南北朝恰好是古代中国最乱的时期之一。

本剧取材于南京莫愁湖一个美丽的传说。明初,中山王徐达府上新买一名丫头,美而贤,但终日眉头不展,公子徐澄一见钟情,为其取名莫愁,并让她伴读。日夕相处,两心相倾,遂默订终身。

徐老太君为孙儿攀亲丞相府。徐澄拒婚。老太君得知原委,即将徐澄困于书房,把莫愁囚于冷房。三月之后,老太君为徐澄娶来相府千金邱彩云。洞房之夜,徐澄愤而出走,迳往冷房私会莫愁,互诉别离之苦。彩云为稳定徐澄之心,将莫愁擒回府中,处处监视,终于得知徐澄最喜欢莫愁一双明亮的眼睛。

徐澄忧郁成疾,彩云为断其痴念,诱迫太医,强挖莫愁一双眼睛作药引。莫愁悲愤交加,投湖而死。徐澄痛不欲生,也投殉情,双双化作荷花、荷叶,永相伴随。

据同名越剧改编。

剧本改编:李英群。80年代,潮州市潮剧团演出。

分类: 文化/艺术

问题描述:

1>我是一滴千年泪,女娲造人所剩水。不羡九宵天长久,为缘人间几轮回。

2>我自娥英心凝结,潇湘竹上漫滴落,斑斑驳驳。伤情时节,镌为别离的箫瑟,每每残阳伴歌,风泣愁雨歇,总有我呜呜咽咽,悲悲切切,将一腔苦怨诉说。

3>我自玉环腮边滚,望纱窗黄昏,挚爱身影渐隐。素绞无意世情狠,迫香消玉殒,遗淡魂,化作追梦人。夜夜孤枕,夕夕冷锦,风刻苍桑容颜衰,皆为相思痕!

4>我是灞桥柳拢烟,莺啼花闲分飞燕。纵使千缕惹东风,折枝寂寞怎堪填。聚聚散散人间事,清波远,今生谁无憾?拢舴艋,缆绳且将两心连,明朝别梦寒。

5>我是巫山朝涌雾,空向南国寄红豆。抛媚眼无数,他归意如旧,独守候,春又秋,金莲蹒跚山径幽,绿林深处,清溪恼怒,嘲人不知羞。

6>我是金陵草尖露,相思无缘后,葬愁愁难休。娉婷潇湘,千斛万盏,莫负年少著绡头。不须留,欢情短,别痛久。还君千江水,慰我一幽秋。

7>我是迢迢银汉冰,咫尺不相逢。鹊桥难架拆太易,金桂良辰空美景。纤手织就鸳鸯戏,抬望眼,隔岸苦思几番成?牵牛郎,世间溜溜秋士众。

8>我是断垣寄梦霜,恸天自悲唱。翠峰挽幛柔指伤,飘零感万、姜,你阴我阳,桥切痴想,更兼孟婆汤。此去去,半世缘灭,三生思量,何事比路长?

9>我是纸伞被弃滴,化作一泓碧。断桥今又柳丝缝,西湖无风也无雨,莲有心,逗涟漪谴鱼,了趣苏堤。这次第,无净瓶普渡,休痴仙侣。

10>我是三变霖铃雨,无系无寄更无计,青楼醉壶日月长,醒几许,浪几许!前程遥遥岂知期,更苦寻,数体己。惯看冷月洗石堤,杨柳晓妆邻家玉。归去哉,魂来兮。

11>我是兰芝赴恨水,情未共,心永随。西风夜啼犹不悔,高堂铜照青丝碎,霜华流天映残菲,苏州河畔,扁舟向晚楫云归,笑千转百回,谁忆谁?

12>我是楼台蝴蝶泉,千百年,犹未干。春来共蹁跹,夏至同荫眠;秋高与月伴,岁寒齐隐天上天,何似人间,尘蒙风蔽心两牵,梦难圆!浴爱彩虹悬,笑织女无聊竟思凡

13>我是十娘沉梦江,遍洒芳汀,东流少语,喜欲狂,刹时惊梦,空一场!

14>我是凋零莫愁湖,串串晶珠无人拂,惹比翼人枕畔欢驻,两去茫茫,两地孤独。笑畔憩鸠唱:姑姑,姑姑……更有枭泣:狠乎,恨乎

15>我是酆都洛阳河,缁衣重,眉凝雪,轻风无意碎映月,寂寞嫦娥,还将鬓悄遮。

16>我是繁华沦沧海,万千风流,今安在?看峰峦叠嶂,劝纵凡胎尘外,任青灯古佛,强将心塞。

17>我是网中一企鹅,怅夏荷,凄秋叶,暮暮愁似江天阔。苦苦叩击君心扉,东窗未白残灯灭,对长亭叹,曾拟心结为君系,相思穷碧落。断鸿声里,君妻将我接……

18>我是君心千年泪,时不回,心誓褪。情随梦飞,再滴落,无味,不如水!

解析:

我自娥英心凝结,潇湘竹上漫滴落,斑斑驳驳。伤情时节,镌为别离的箫瑟,每每残阳伴歌,风泣愁雨歇,总有我呜呜咽咽,悲悲切切,将一腔苦怨诉说。

这是娥皇、女英和舜帝的故事,娥皇和女英,为了寻找南巡的舜帝,千里迢迢找到潇湘。得知舜帝死在苍梧,泪如滂沱,守着潇湘竹,“斑竹一枝千滴泪”。据说至今的洞庭湖君山岛,满山还是湘妃竹,还是点点斑斑的泪。 娥皇与女英,她们是尧帝的两个女儿,又是舜帝的爱妃,刘向的《列女传》记载,她们曾经帮助大舜机智地摆脱弟弟“象”的百般迫害,成功地登上王位,事后却鼓励舜以德报怨,宽容和善待那些死敌。她们的美德因此被记录在册,受到民众的广泛称颂。 大舜登基之后,与两位心爱的妃子泛舟海上,度过了一段美好的蜜月。晋代王嘉的《拾遗记》称,他们的船用烟熏过的香茅为旌旗,又以散发清香的桂枝为华表,并在华表的顶端安装了精心雕琢的玉鸠,这是记载中最古老的风向标,它可以为水手调整帆具提供依据。但这项发明却不能预测突如其来的噩耗。 舜帝晚年巡察南方,在一个叫做“苍梧”的地方突然病故,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记载说,娥皇和女英闻讯前往,一路失声痛哭,其情形很像孟姜女和韩娥,而她们的眼泪洒在山野的竹子上,形成美丽的斑纹,世人称之为“斑竹”。她们在哀哀地哭泣了一阵后,居然飞身跃入湘江,为伟大的夫君殉情而死,其情状之壮烈,真是旷世罕有,显示她们自始至终都是忠于丈夫的模范妻子。但《水经注·湘水》对她们的死因,却有截然不同的说法,它宣称大舜出征南方,而这两位妃子是随军家属,在湘水里淹死,或许是因游泳时发生了不幸的意外。但《水经注》的文字过于简略,使我们完全不得要领。

我自玉环腮边滚,望纱窗黄昏,挚爱身影渐隐。素绞无意世情狠,迫香消玉殒,遗淡魂,化作追梦人。夜夜孤枕,夕夕冷锦,风刻苍桑容颜衰,皆为相思痕!

杨贵妃名叫杨玉环,出生在陕西华阴,后随父入川。父亲死后,她又到了河南,受到了都市陶冶,学会了优雅的言语举止,17岁便长得如花似玉、美若天仙。公元735年,她被唐玄宗册封为他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5年后,由于唐玄宗的爱妃武惠妃病逝,后宫三千粉黛无一人今唐玄宗中意,他便下令在温泉宫召见杨玉环,这样便拉开了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罗曼史的序幕。公元745年,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从此,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成为千古绝唱,甚至于两人终日厮守,置其他嫔妃于不顾。册封第二年,扩建温泉宫时,唐玄宗专为杨贵妃建筑了海棠宫。杨贵妃36岁生日时,唐玄宗为她举行了盛大的宴会进行祝寿,仅乐工就有120名,满朝文武百官都呼娘娘千岁万福。大家还记得白居易的《长恨歌》,真可谓“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直到安史之乱,唐玄宗偕杨贵妃逃至马嵬坡前,将士相逼,玄宗不得不赐死杨贵妃,其时杨贵妃才38岁。 <---->

我是灞桥柳拢烟,莺啼花闲分飞燕。纵使千缕惹东风,折枝寂寞怎堪填。聚聚散散人间事,清波远,今生谁无憾?拢舴艋,缆绳且将两心连,明朝别梦寒

据说始于汉朝的折柳赠别,就是源自长安的灞柳,《三辅黄图·桥》记载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 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柳”和“留”为谐音,折柳赠别,既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感,也寓意人去他乡,宛如柳木随遇而安、发展壮大。折柳赠别的习俗源自何处,已无据可考。文献记载最早可见诸《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唐朝时,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好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加之隋、唐时期,文人雅士们不断写诗作赋,把灞桥折柳赠别那种离愁别绪和深情厚谊定格了下来。隋朝的《送别》诗写道:“杨柳青青着地重,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李白写有“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还有杜甫、刘禹锡、孟郊、杨巨源、柳永、王粲、吴少微等诗人、名士给灞桥不断添光增彩,日久天长,灞桥被人们改称为“情尽桥”、“断肠桥”。据《唐诗纪事》记载:“雍陶有一次送别故旧,行至灞桥,问随从曰:‘此桥为何称情尽桥?’随从道:‘因送别到此为止点,故称之情尽桥。’雍陶有感惜别之情:‘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它离恨一条条。’”这就是脍炙人口的《折柳桥》。

我是巫山朝涌雾,空向南国寄红豆。抛媚眼无数,他归意如旧,独守候,春又秋,金莲蹒跚山径幽,绿林深处,清溪恼怒,嘲人不知羞。

而下一句应该是说的楚王遇巫山神女的故事,故事大致情节见于《神女赋》。《神女赋》中的神女是一位美丽而圣洁的仙姝,她温文尔雅,举止高贵,美艳无双。赋中楚王梦游高唐,得与神女相遇,一见之下,“精神恍惚”,“寝而梦之,不自识;惘兮不乐,怅然失志”。然而神女高贵绝伦,只可神交,不可亵渎,“欢情未接,将辞而去;迁延引身,不可亲附。似逝末行,中若相首,目略微眄,精采相授”,似合实离,若悲若喜,使楚王陷于乍喜乍悲之中,无可排解。从而更衬出神女之美丽、高贵与神秘。相传楚怀王在梦中与巫山神女相会,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有“巫山云雨”之说。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诗句。后来, 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写道:“截断巫山云雨”,“巫山云雨”更加名动天下。 <---->

我是金陵草尖露,相思无缘后,葬愁愁难休。娉婷潇湘,千斛万盏,莫负年少著绡头。不须留,欢情短,别痛久。还君千江水,慰我一幽秋。

《红楼梦》里枉凝眉,只为还泪。那泪来自黛玉(前世本是绛珠草修成的仙子)和宝玉的前生(神瑛使者)前世,来自虚无飘渺的大荒山。那里有亘古的青埂峰、无稽崖。绛珠仙草受了神瑛侍者日日浇水的恩,立誓下凡以后,要做他的情人,要把一生一世的眼泪都还给他。 林黛玉是金陵十二钗之一,前世本是绛珠草修成的仙子,故说“我是金陵草尖露” 她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林黛玉无疑是《红楼梦》全书最有灵气的人物。最能体现她的人格理想、精神追求与生命意识的,莫过于她的《葬花辞》。《葬花辞》是林黛玉的“魂”,或者说,是林黛玉的整个精气、骨肉、血液熔铸而成《葬花辞》。葬愁愁难休指的就是黛玉葬花 现实的苦痛,精神的折磨,理想的压抑,迫使黛玉希望获得超脱,以超越生命来实现生命,这是每一个生命意志强烈的人为自我制造的一个幻象。这个美妙的幻象或多或少地缓冲了现实生命的沉重与痛苦。它是一付精神麻醉剂,在抑制生的、焦虑与死的恐惧方面,确实有一种独特的功效。这种道家的遗世意识,一直辅弼着儒家的入世精神,像一车双轨,载着沉重的历史负荷,从远古转到现代、当代……林黛玉也并非一味陷入泥淖而不能自拔的人,她自知现实太冷酷“风刀霜剑严相逼”,所以她想超越,她需要超越。“鸟”的形象的出现,正是这种心理使然:“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无尽头。”我们也许会感到惊喜,这两句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花、鸟、人三个形象同时叠现,被作者巧妙地融入一体,消融这三者的溶器是那个幻象——“无尽头”,她想象自己像鸟一般生出翅膀,追随她理想的化身——花,飘飞到一个极乐世界去,那里没有污浊、没有痛苦、没有烦恼、也没有怨愤。那里有的只是“美”,至真至善的美,是一个“柳丝榆荚”等俗物无法攀比的境界。然而,每个人为的幻象都是一种事先注定要失败的自我欺骗,林黛玉之痛苦即在于她太清醒、太执着,太清醒、太执着则无法超脱,无法超脱将没入更深的痛苦之中。“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既知无法超越,却又试图超越,尖锐的矛盾造成了心灵的裂变,哪能不时时痛感生命的悲哀呢?因此,我们看到的总是一付蹙颦眉,听到的总是声声血泪叹,就不足为怪了! 附林黛玉《葬花辞》: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诉。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已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庭外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日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我是迢迢银汉冰,咫尺不相逢。鹊桥难架拆太易,金桂良辰空美景。纤手织就鸳鸯戏,抬望眼,隔岸苦思几番成?牵牛郎,世间溜溜秋士众。

刚看到的时候先是以为是秦观的那首鹊桥仙,不过后来再看,觉得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指的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啦。

我是断垣寄梦霜,恸天自悲唱。翠峰挽幛柔指伤,飘零感万、姜,你阴我阳,桥切痴想,更兼孟婆汤。此去去,半世缘灭,三生思量,何事比路长?

这个已经说了一下,现在将完整的故事找出来,算是复习一下这个传统民间故事吧。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

我是纸伞被弃滴,化作一泓碧。断桥今又柳丝缝,西湖无风也无雨,莲有心,逗涟漪谴鱼,了趣苏堤。这次第,无净瓶普渡,休痴仙侣!

这是大家很熟悉的白蛇传了这是四大民间故事之一,不过我们印象更深的是由此改编的《新白娘子传奇》,还记得那首歌吗?《千年等一回》 清明时分,西湖岸边花红柳绿,断桥上面游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丽画面。突然,从西湖底悄悄升上来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怎么回事?人怎么会从水里升出来呢?原来,她们是两条修炼成了人形的蛇精,虽然如此,但她们并无害人之心,只因羡慕世间的多彩人生,才一个化名叫白素贞,一个化名叫小青,来到西湖边游玩。 偏偏老天爷忽然发起脾气来,霎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白素贞和小青被淋得无处藏身,正发愁呢,突然只觉头顶多了一把伞,转身一看,只见一位温文尔雅、白净秀气的年轻书生撑着伞在为她们遮雨。白素贞和这小书生四目相交,都不约而同地红了红脸,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小青看在眼里,忙说:“多谢!请问客官尊姓大名。”那小书生道:“我叫许仙,就住在这断桥边。”白素贞和小青也赶忙作了自我介绍。从此,他们三人常常见面,白素贞和许仙的感情越来越好,过了不久,他们就结为夫妻,并开了一间“保和堂”药店,小日子过得可美了! 由于“保和堂”治好了很多很多疑难病症,而且给穷人看病配药还分文不收,所以药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远近来找白素贞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将白素贞亲切地称为白娘子。可是,“保和堂”的兴隆、许仙和白娘子的幸福生活却惹恼了一个人,谁呢?那就是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因为人们的病都被白娘子治好了,到金山寺烧香求菩萨的人就少多了,香火不旺,法海和尚自然就高兴不起来了。这天,他又来到“保和堂”前,看到白娘子正在给人治病,不禁心内妒火中烧,再定睛一瞧,哎呀!原来这白娘子不是凡人,而是条白蛇变的! 法海虽有点小法术,但他的心术却不正。看出了白娘子的身份后,他就整日想拆散许仙白娘子夫妇、搞垮“保和堂”。于是,他偷偷把许仙叫到寺中,对他说:“你娘子是蛇精变的,你快点和她分手吧,不然,她会吃掉你的!”许仙一听,非常气愤,他想:我娘子心地善良,对我的情意比海还深。就算她是蛇精,也不会害我,何况她如今已有了身孕,我怎能离弃她呢!法海见许仙不上他的当,恼羞成怒,便把许仙关在了寺里。 “保和堂”里,白娘子正焦急地等待许仙回来。一天、两天,左等、右等,白娘子心急如焚。终于打听到原来许仙被金山寺的法海和尚给“留”住了,白娘子赶紧带着小青来到金山寺,苦苦哀求,请法海放回许仙。法海见了白娘子,一阵冷笑,说道:“大胆妖蛇,我劝你还是快点离开人间,否则别怪我不客气了!”白娘子见法海拒不放人,无奈,只得拔下头上的金钗,迎风一摇,掀起滔滔大浪,向金山寺直逼过去。法海眼见水漫金山寺,连忙脱下袈裟,变成一道长堤,拦在寺门外。大水涨一尺,长堤就高一尺,大水涨一丈,长堤就高一丈,任凭波浪再大,也漫不过去。再加上白娘子有孕在身,实在斗不过法海,后来,法海使出欺诈的手法,将白娘子收进金钵,压在了雷峰塔下,把许仙和白娘子这对恩爱夫妻活生生地拆散了。 小青逃离金山寺后,数十载深山练功,最终打败了法海,将他逼进了螃蟹腹中,救出了白娘子,从此,她和许仙以及他们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也不分离了。

我是三变霖铃雨,无系无寄更无计,青楼醉壶日月长,醒几许,浪几许!前程遥遥岂知期,更苦寻,数体己。惯看冷月洗石堤,杨柳晓妆邻家玉。归去哉,魂来兮!

这个说的是柳咏的词《雨霖铃》,好像没有什么典故,就是词本身的意思吧。附:柳咏原词如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述了送别的泪。还有青楼醉壶日月长 应该出自《水浒全传》第二十九回“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我是兰芝赴恨水,情未共,心永随。西风夜啼犹不悔,高堂铜照青丝碎,霜华流天映残菲,苏州河畔,扁舟向晚楫云归,笑千转百回,谁忆谁?

这个应该是《孔雀东南飞》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故事。 焦仲卿为汉末建安年间庐江府内一小吏,娶聪明美丽的民女刘兰芝为妻,夫妻恩爱情深。凶狠的焦母不容兰芝,以种种借口逼迫焦仲卿将刘兰芝休弃,焦、刘二人被迫分离。离别时,两人发誓生死相爱,不复嫁娶。于是,兰芝在家兄逼迫再嫁时投水自尽,焦仲卿得此消息,也自缢于庭中树上。后来焦刘两家将二人合葬于华山,墓旁种有松柏、梧桐。树木间枝枝相盖,叶叶相连,常常有鸳鸯鸟飞落其间,仰头相啼,如泣如诉达五更。在今小吏港老街东侧的华山岗上可见新修焦仲卿、刘兰芝合葬墓,人们习惯称之为孔雀坟。

我是楼台蝴蝶泉,千百年,犹未干。春来共蹁跹,夏至同荫眠;秋高与月伴,岁寒齐隐天上天,何似人间,尘蒙风蔽心两牵,梦难圆!浴爱彩虹悬,笑织女无聊竟思凡!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传说。 数千年来,中国民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渠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我自娥英心凝结,潇湘竹上漫滴落,斑斑驳驳。伤情时节,镌为别离的箫瑟,每每残阳伴歌,风泣愁雨歇,总有我呜呜咽咽,悲悲切切,将一腔苦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