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家家谱知道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0浏览:1收藏

伍家家谱知道吗?,第1张

    伍姓,中文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芈姓、姬姓、姜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伍胥为得姓始祖。

    宋代,伍姓人口排在第二百位之后,宋版《百家姓》中未列入。至2010年,按人口排序,伍姓列第89位,人口约二百六十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21%左右。

http://cachebaiducom/cm=9d78d513d9d431de4f9a96697c14c012694381132ba6a40209de8449e3732a405012e0ac57530773d5d27d1716df424b9b832103441451b78f8fc814d2e1d46e6d9f26476d01c30457c419d89318759965875a9efe45faeaa0738eea89849a12098a04562c97f0fc185a56dd6e84526ab5b1983e125817ba&p=9972c916d9c611a058e7dd285354&user=baidu

  史书没有记载。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本楚国椒邑(一说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一说安徽省全椒县)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

  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是姑苏城(苏州城)的营造者,至今苏州有胥门。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

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姬逝敖,以封邑“郇”为姓,后去“耳刀”旁,加草字头改为“荀”。姬逝敖也叫荀息。

后来,荀息的季子——荀首,因功被封采邑于“智”(今山西省运城地区永济市西北、蒲州古城东南、临猗县南部一带)。他以采邑“智”为氏。所以,智姓源于荀姓,荀首即为智首,史称智庄子,是智氏始祖。

“智”,古文也写作“知”字。

一、智姓源流

东周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姬逝敖(荀息),以采邑 (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土地,又叫食邑)“郇”为姓,后去“耳刀”旁,加草字头为“荀”。《赵世家》索隐引《世本》云:“逝敖生庄子首”。 在晋景公时期,晋国大将荀首(荀息三子),因功被分封采邑于“智”(今山西省运城地区永济市北部、临猗县南部、永济市蒲州老城东南一带),他以封邑“智”为氏。

“智”,古文写作“知”。

故智姓出自荀姓,荀首即知首(约公元前635年—公元前578年),为智姓始祖,卒谥庄,史称智庄子,从此薪火承传,世代繁衍。

始祖 智首

史书称荀首(知首),知庄子,生知罃。

二世祖 智罃(嵤)

史书称荀罃(知罃)、知武子,生知朔。

三世祖 智朔

史书称荀朔(知朔),生知盈。

四世祖 智盈

史书称荀盈(知盈)、知悼子,生知栎。

五世祖 智栎(跞、砾)

史书称荀栎(知栎)、知文子,生知申、知徐吾。

六世祖 智申(甲、中)

史书称荀申(知申)、知宣子,生知宵、知瑶。

六世祖 智徐吾

史书称知徐吾,改为“涂”氏。

六世祖 智果

史书称知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七世祖 智宵

史书称知宵,知申长子,生知国。

七世祖 智瑶

史书称荀瑶(知瑶)、知襄子,生知开。

八世祖 智国

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分智时,为保护智瑶而亡。

八世祖 智开

公元前452年,赵、韩、魏三家分智后,率智姓邑人投奔秦国。

二、郡望

春秋时,智姓郡望在晋国的天水郡、河东郡、陈留郡。据《元和姓纂》记载:“知,望出天水、河东、陈留”。

天水郡:西汉元鼎3年(公元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定西地区通渭县西北),西晋移上邽(今天水市)。北魏时相当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地,东汉永平17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魏仍改为天水郡。相当于今在甘肃省定西地区通渭县,平凉地区庄浪县、静宁县,天水地区的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清水县、张家川县的地区。

河东郡:秦朝初期设置,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省夏县西北)。即今黄河以东的山西省运城地区永济市、临猗县、夏县一带。 陈留郡:公元前221年,秦朝设置陈留县,西汉改设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相当于今东至河南省商丘地区的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地区的开封市、尉氏县,北至新乡地区延津县,南至开封地区杞县的地区。

《括地志》记载:故智城在蒲州,虞乡县西北40里。  蒲州 前秦皇始四年(公元前354年)置秦州,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年)改秦州为蒲州,隋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徙废,治所在今永济市蒲州老城东南。唐武德元年 (公元618年)置蒲州,治所在今临猗县临晋镇,唐武德三年移治原蒲州城,领河东、河西、临晋、猗氏、虞乡等县,今为山西运城地区。

虞乡县 北周保定元年(公元561年) 改绥化县为虞乡县。隋属河东郡,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徙废,故治所在今永济市虞乡镇西北开张镇古城村、常青乡东下村一带。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别置虞乡县,属蒲州,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属河中府。五代、宋、金俱称虞乡县。

《博物志》载:解县有智邑,当即智城在虞乡。  解县 《战国策》载:赧王二十一年“秦败魏师于解”。汉置解县,属河东郡。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改名北解县。北周废。故治所在今临猗县临晋镇东南十八里城西村、城东村之间,遗址尚存。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虞乡县自绥化故城来治,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为解县。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废,唐贞观二十二年复置,属河中府。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解州为解县。建国后的1954年与虞乡县合并为解虞县,1958年并入运城县,故治所即今运城市解州镇。

《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时期晋国图》记载:“智”在今永济县正北15公里处。  旧《临晋县志》载:“在县西南30里的伍姓湖北岸,有一‘古城’,谓解梁城,为智伯强盛时期所建,也叫智城,其迹犹存”。

解梁城 《左传·僖公十五年》记载:“晋侯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解梁城即旧临晋县西南、伍姓湖北之解城。《旧临晋县志》称南古城村,现为永济市北部的开张镇古城村。

三、历史兴衰

(一)春秋战国时代(始祖智庄子至八世祖智宽投奔秦国)

公元前597年6月(晋景公七年),晋楚邲之战,荀首为晋国下军大夫。荀首的长子荀罃(嵤),读音(yīng),被楚国俘获。

注:史书称的荀罃(嵤)即为知(智)罃。

公元前589年,晋齐鞍之战,齐师败绩,荀首为佐上军。(《左传·鲁成公二年》记载)。

公元前588年,荀首用楚公子交换知罃回晋国。

公元前587年,荀首佐中军救许伐郑,取沦(在今河南荣阳西北)与祭(在今郑州市北)二邑。

公元前586年,荀首如齐逆女。

公元前585年,晋救郑侵蔡之,知庄子谏栗书而勿与楚师战,晋师乃还;

公元前578年(晋厉公三年),麻隧(在今陕西径阳县北)之战时,荀庚代首为中军佐,盖其时首已卒。 公元前575年(周简王11年),晋楚鄢陵之役后,智罃(嵤)任晋军下军副帅。

公元前573年(周简王13年),智罃迎公子周,与大夫盟而立为晋悼公。 公元前565年(周灵王7年),智罃升任晋军中军元帅,执掌晋国国政。 公元前514年,晋国六卿诛杀晋公子,瓜分其封邑。

公元前472年,智瑶率师伐齐,再加上此后的两次伐郑战争,壮大了智氏的势力。 公元前464年,晋国智瑶攻击郑国,郑向齐求援。齐援军刚至,晋军撤退。 公元前455年(周贞定王14年),晋出公在位时,智氏联合赵氏、魏氏、韩氏,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分了他们的土地和财产。至此,晋国便由六卿专政,变为四家掌权。这四家就是智、赵、韩、魏,其中以智家势力最大最强,独智姓称伯,居四大公卿之首。

公元前455年,智瑶帅军灭仇犹国(仇犹国在今山西省阳泉地区盂县)。 公元前455年,晋国智瑶联合魏驹、韩虎,攻击赵氏,围攻赵氏根据地晋阳。

公元前453年,魏、韩倒戈,联赵击败智氏,斩智瑶,屠杀智氏家族,瓜分其领地,史称三家分智,揭开了三家分晋的历史帷幕。

公元前452年(秦厉出公25年),智开(智瑶之子)率其智姓邑人投奔秦国。(据《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记载)

公元前448年(秦厉出公29年),晋国守别邑的大夫智宽,在三家分智6年后,率智姓邑人投奔秦国。(据《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记载)

(二)中国古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前) 四、迁徙与分布

(一)迁徙

春秋时,智姓郡望在晋国的天水郡、河东郡、陈留郡。

“三家分智”,智家军兵败,智伯被杀,祸殃智氏族属,赵、韩、魏瓜分了智家的土地、财产,智氏家族面临着空前灾难。

智氏部分遗族,不得不举族迁徙,隐姓埋名,远走他乡,祖居今河南省驻马店地区上蔡县。

智开、智宽:在三家分智后,各率其邑族人投奔秦国,居天水郡。

智果一支族人,为避祸,由晋国史官改为“辅”姓,迁往他乡。

为避祸患,部分族人在事前改回荀姓。

智徐吾(六世祖,智申之弟),晋国涂水大夫,以封邑“涂”为氏,这支族人又得以保全,即延续到现在的涂氏。

部分族人改为“程”姓,即现在的山西省程姓。 明代洪武年间,根据国家移民需要,部分智姓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的大槐树镇集中,迁往江淮、河北、河南、山东、东北一带。

伍奢的封地在今安徽省阜南县焦陂镇,伍奢是楚国太子太傅。

伍奢(?―公元前522年),楚国椒邑(今安徽省阜南县)人,生于楚国乾溪(今安徽省利辛县),楚庄王时重臣伍举之子(一说伍举之后),伍子胥的父亲,春秋后期楚国大夫,楚平王时担任太子太傅,后来由于费无忌对太子建的陷害,牵连伍奢被捕。费无忌担心伍奢的儿子伍尚和伍子胥要报仇,于是召他们来,表示来了就放过伍奢,不来就马上杀了他。伍尚和伍子胥明白去了也只是一同受死,伍尚不忍父亲独自受死,又怕自己报不了仇,被人耻笑,于是前往。伍子胥则逃走,准备报仇,辗转去到吴国,最终成功报仇。

家族受封史:

所谓食邑,是古代天子、诸侯封赐给所属卿大夫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邑、采地、封地,可以世袭。焦坡,也叫焦陂、椒陂,现为安徽阜南县焦陂镇。其后裔以食邑为姓,他的儿子就叫椒鸣。

依《伍氏族谱》、《伍氏家谱》、《伍氏宗谱》:“古炎帝神农之子曰永者封於河陇之地为雍侯至八世孙雍侯克公始都安定遂有安定之口传至绍公虞帝封於椒是为椒侯后楚 并椒以参公为楚大夫生举公封于伍地遂以伍为姓伍之得姓自举公始也”,可见伍参封于椒,先封于椒后封于伍,再依《西周至春秋时期楚国采邑制与地方政治体制》一文,椒举封于椒,可见椒举(后改名为伍举)生于椒邑,椒邑在今安徽省阜南县焦陂镇。

雨过天亮。楚平王的皇宫。内墙青绿,牡丹怒放,凤凰翻飞鸣叫,大殿里的檀香在裹着阳光的微风中袅娜四散。太子建与太傅伍奢下棋正酣处,少傅费无忌悄然退去楚平王见费无极进来,挥手退去身边的四个宫女,皱紧了眉头,“使秦国,如何?”

费无极快步向前,下跪,“秦女绝美,君不如自取,而从为太子娶妇。”

“你!”平王话未说完,费无极已向前爬了两步,磕头低语,“现边关四险,非太子迎娶之佳期,不如命太子往药都城父备边兵。”说完,仰脸盯着平王的眼。

平王沉吟良久,忽面生怒色,“似是谗言,如此妥否?”

费无极又向前爬了两步,还要向前,头已抵了平王案几,“小人不敢!太子戍边军心必聚,战事稍平可为太子另择异女,况君王与秦通婚更利于两国交善!”

平王突然大笑,起身扶起费无极,“无极乃楚之良才!”费无极亦两眼怯怯地笑了良久。

太子戍边:

太子建与太傅伍奢一棋未完,便被叫到平王的案前。平王起身拍着太子建的肩膀,“边关乃国之安危大事,太子亲赴必聚军心,况太傅亦药都城父人,即刻起程!”

平王自娶秦女:

太傅伍奢与太子建往城父备边兵之时,少傅费无极却留在了平王的身边。之后,平王便与秦女及费无极过起了甜蜜无比的日子。而太子建与伍奢正紧锣密鼓的修城练兵,无及他想。可平王大殿里的檀香,在裹着阳光的微风中依然袅娜四散着。

费无极虽然正受着平王之宠,却自危于以秦女媚平王之事,思来想去就只有先下手为强了:“君王,臣闻太子往城父,兵权在握,暗交诸侯,因秦女之事怀恨在心,欲与伍奢密谋作乱,此不可不防啊!”

伍奢被囚:

平王别了秦女三天后,第四天才令伍奢火速回宫。伍奢进宫,见费无极正在平王身边,便对平王朗声进言,“君王焉能听信小人谗言,而疏骨肉之亲?”费无极立刻伏地泣哭,“君王,楚国江山险象万千矣,不除乱贼必被其所害!”

太子逃宋:

平王大怒,遂囚伍奢,并令城父司马奋扬往杀太子。奋扬快到城父时,悄使人告太子,“太子急去,不然将诛。”太子建仓皇潜至宋国。

费无极见太子建亡命宋国,而伍奢之子伍尚、伍子胥贤能皆备,便又向楚王进言,“质其父而召杀之,不然必为楚之大患!”

伍奢父子被杀:

长子伍尚见父伍奢之信,便要其弟伍子胥同往。伍子胥一手搀着伍尚的胳膊一手搂着肩膀,“昏王以吾父为质诱杀吾全家,前往,父子俱死,不如逃他国,日后借力报杀父之仇!”伍尚挣脱伍子胥,“今父召吾如不往,他日若不能报仇雪耻,终为天下笑,吾决死往之!”遂至都城。

伍奢父子被杀这日,也是一个雨过天晴的春天:楚平王的皇宫,内墙青绿,牡丹怒放,凤凰翻飞鸣叫,大殿里的檀香在裹着阳光的微风中袅娜四散。而太子建与伍奢未下完的棋局,却依然如旧。

伍家家谱知道吗?

    伍姓,中文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芈姓、姬姓、姜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伍胥为得姓始祖。    宋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