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脸谱是怎么做的?
是中国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
特点
脸谱的主要特点有以下三点:一、美与丑的矛盾统一;二、与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三、其图案是程式化的。
脸谱对于不同的行当,情况不一。“生”、“旦”面部化妆简单,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洁面”。而“净行”与“丑行”面部绘画比较复杂,特别是净,都是重施油彩的,图案复杂,因此称"花脸"。戏曲中的脸谱,主要指净的面部绘画。
中国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爱好者的非常喜爱的艺术门类,在国内外流行的范围相当广泛,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
脸谱来源于舞台,大家在有些大型建筑物,商品的包装,各种瓷器上以及人们穿的衣服上都能看到风格迥异的脸谱形象。这远远超出了舞台应用的范围,足见脸谱艺术在人们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说明脸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许多国际友人、国内的有识之士出于对中国戏曲脸谱的好奇与喜爱,都在探索脸谱的奥秘。
脸谱的类别
大家看到的脸谱大致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工艺美术性脸谱。这类脸谱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思维想象,在石膏材质的脸形上,用绘画,编织,刺绣等手法制作出形态各异,色彩图案变化多样的脸谱制品,这类脸谱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另一类是舞台实用脸谱。这类脸谱是根据剧情和剧中人物的需要,演员用夸张的手法在脸上勾画出不同颜色,不同图案和纹样的脸谱。
脸谱的起源
关于舞台脸谱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种是源于我国南北朝北齐,兴盛于唐代的歌舞戏,也叫大面或代面,是为了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物,说的是兰陵王高长恭,勇猛善战,貌若妇人,每次出战,均戴凶猛假面,屡屡得胜。人们为了歌颂兰陵王创造了男子独舞,也带面具。戏曲演员在舞台上勾画脸谱是用来助增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点,相貌特征,身份地位,实现丰富的舞台色彩,美化舞台的效果,舞台脸谱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谐和统一。
相关脸谱的介绍
红色脸 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如:“三国戏”里的关羽、《斩经堂》里的吴汉。
其他:有讽刺意义,表示假好人。
关羽(红整脸)
黑色脸 既表现性格严肃,不苟言笑,如“包公戏”里的包拯;又象征威武有力、粗鲁豪爽,如:“三国戏”里的张飞,“水浒戏”里的李逵,“杨排风”中的焦赞。
其他:表示阴阳中的阴,用于鬼魂。 肤色较黑或面貌丑陋。
张飞(黑十字门蝴蝶脸)
白色脸 表现奸诈多疑,如:“三国戏”里的曹操、《打严嵩》中的严嵩。
曹操(白整脸)
蓝色脸 表现性格刚直,桀傲不驯,如:《上天台》中的马武,《连环套》里的窦尔墩。
窦尔墩(蓝花三块瓦脸)
紫色脸 表现肃穆、稳重,富有正义感,如:《二进宫》中的徐延昭,《鱼肠剑》中的专诸。
其他:面色不好,丑陋。
张郃(紫三块瓦脸)
金色脸 象征威武庄严,表现神仙一类角色。如:《闹天宫》里的如来佛、二郎神。
大鹏(金色象形脸)
绿色脸 勇猛,莽撞。 如:《白水滩》里的徐世英
其他:绿林好汉。
其它还有**脸、粉色脸、银色脸等。
“脸谱”是指中国传统戏剧里男演员脸部的彩色化妆。这种脸部化妆主要用于净(花脸)和丑(小丑)。它在形式、色彩和类型上有一定的格式。内行的观众从脸谱上就可以分辨出这个角色是英雄还是坏人,聪明还是愚蠢,受人爱戴还是使人厌恶。 京剧那迷人的脸谱在中国戏剧无数脸部化妆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京剧脸谱以“象征性”和“夸张性”著称。它通过运用夸张和变形的图形来展示角色的性格特征。眼睛,额头和两颊通常被画成蝙蝠,蝴蝶或燕子的翅膀状,再加上夸张的嘴和鼻子,制造出所需的脸部效果。
脸谱的历史
脸谱的产生有悠久的历史。脸谱起源于面具,脸谱将图形直接画在脸上,而面具把图形画在或铸在别的东西上面后再戴在脸上,在中国的古代,祭祀活动中有巫舞和傩舞,舞者常带面具。在四川成都以北,古蜀遗址"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有几十个青铜面具,是距今4000年前的古蜀王鱼凫举行祭祀礼仪的用品。北齐兰陵王长恭,性情勇猛武功高强,但相貌俊美像个女子,他打仗时就带上面具,以助其威。唐代歌舞《兰陵王入阵曲》里,扮演兰陵王的演员就要带上面具。这可能就是戏剧中脸谱的起源。
相关记载
古代的面具上具有简单的符号,“观念符号”和"“表情符号”,用来表达某种特定的观念或表情。到了戏里,这些符号就直接画在脸上,表达更为复杂丰富的观念和表情。唐代就有"涂面"的记载,孟郊在《弦歌行》里写道:"驱摊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即表明了用染涂脸面表现鬼神的形象。宋代徐梦莘《三朝北门会编》的"清康中秩"第六卷记载了宋徽宗的两个佞臣以"粉墨做优戏",口出市井浮言秽语,蛊惑皇上。宋代"涂面"分"洁面"和"表面"两类,花面也很简单。画了个白鼻子、红眼圈,目的"务在滑稽"。因为宋代杂剧中,科诨占了很大比例。元代杂剧盛行,在《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做场》的大幅壁画中,出现了元杂剧正面人物中的"整脸"的谱式,突破了过去副净那种白底黑线的基本格调,带有某种性格的色彩。
明代已经是由昆剧演出的传奇剧的天下,表演丰富,行当分工精细,净分正净(大面)、副净(二面)和丑(三面)。净丑都画脸谱,每个角色又有一个专谱。其底色多是根据说唱文学中的描绘或演员自己的想象设计的。如关羽的底色是红的,包公的是黑的。其基本谱式是夸张的眉眼部分。明代人留发,脸谱画在额以下,清代人留辫子,头剃到脑门以上,脸谱也画到了脑门以上。图案比例也发生了变化。与明代相比,脸谱有繁有简,底色一样。清代中叶,地方戏兴起,净丑的脸谱每一地方差别很大,有明显的地方特征和民间艺术气息,各种地方戏约有300多个剧种,大多在18世纪以后兴起。地方戏的繁盛,使得剧目题材人物角色不断增多,行当分工更细。净行除了正净副净外,又加了武净。色彩增加了蓝、绿、黄、灰、橙。
脸谱的分类
脸谱根据描绘着色方式,分为:揉,勾,抹,破四种基本类型。
揉脸:凝重威武,整色为主,加重五官纹理加以实现。是十分古老的脸谱形式。
勾脸:色彩绚丽,图案丰富,复杂美丽,五彩缤纷,有的还贴金敷银,华丽无比。
抹脸:浅色为多,以为涂粉于面,不以真面目示人,突出奸诈坏人之性。
破脸:不对称脸,左右不一,形容面貌丑陋或意比反面角色。
根据脸谱的图案排列,又把脸谱分为以下四种:
整脸:最原始的脸谱形式,利用双眉把脸分为额和面两个部分的脸谱。
三块瓦脸:在整脸的基础上再利用口鼻把面部分为左右的脸谱。
花三块瓦脸:把三块瓦脸的分界边缘艺术化,加上各式图案的脸谱。
碎脸:三块瓦脸的变种,其分界边缘花形极大,破坏了原有的轮廓。
脸谱的图案
脸谱图案非常丰富,大体上分为额头图,眉型图,眼眶图,鼻窝图,嘴叉图,嘴下图。每个部位的图案变化多端,有规律而无定论,如:
包拯黑额头有一白月牙,表示清正廉洁。孟良额头有一红葫芦,示意此人爱好喝酒。闻仲,杨戬画有三眼,来源于古典传说。巨灵,煞神,金钱豹有多张脸,突出其神鬼妖特色。杨七朗额头有一繁体“虎”字,显示其勇猛无敌。赵匡胤的龙眉表示为真龙天子。雷公脸谱中有一雷电纹。姜维额头画有阴阳图,表示神机妙算。夏侯敦眼眶受过箭伤,故画上红点表示。窦尔墩,典威等人的脸谱上有其最擅长的兵器图案。王延章头画蛤蟆,表示是水兽转世。赵公明面画金钱,表示自己是财神爷。北斗星君画七星图于额上。
脸谱的作用
脸谱的作用,除表示性格外,还可暗示角色的各种情况,如项羽的双眼画成"哭相",暗示他的悲剧性结局,包公皱眉暗示他苦思操心,孙悟空猴形脸暗示他本是猴子。另一作用是"距离化",拉开戏与观众的心理距离。脸上的图画使观众分辨不清演员的本来面目,并且与生活中的真实人物相貌很不一样,像带着假面具。这使得观众不容易"入戏",避免产生幻觉,而是专心于审美和欣赏。另外,"大花脸"与"俊扮"同时上场,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生、旦的俊美之相和净丑的怪诞之容。同时,脸谱的浓重、鲜明的油彩和多样的图案,再配上净行"吼叫式"的粗犷声腔,形成强烈艺术刺激,对观众起到兴奋、宣泄和震动作用。
脸谱不是绝对固定的,由于上演的剧目、角色的年龄、演员的脸形不同而略有差别。除此之外,演员画脸谱演出时,还有一个原则,即同时在场的诸角色,其脸谱特别是基调色彩不能"犯重",如《长坂坡》中曹营八将同时上场,除张辽不勾脸外,其余七人须一人一色,不能相同。这样的目的是用不同的颜色搭配以求美观,同时要让远距离的观众不致混淆角色。净行的脸谱最为丰富复杂。楚霸王的京剧脸谱被称为"无双脸",为楚霸王专用。相传楚霸王是个美男子,但因他杀人无数、性情凶暴,画成花脸;又因他是个悲剧人物,双眼处画两大块向下斜掉的黑影,明显的是副哭丧脸。项羽的脸谱底色是大白,这种色调表示奸诈、残忍。在人们的印象里,项羽是血性男儿,尤其是霸王别姬,充分显示出深厚的感情,令人难忘,但其面部只有黑白二色,并无红色。这种情况表明脸谱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探讨。
中国脸谱网 http://wwwlianpucomcn/
北京泥塑京剧脸谱浅谈
一、脸谱原源]
脸谱的发展跟中国戏曲的发展是不可分隔的。起源于历史上的“代面”。据《旧唐书》记载,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代面”即“假面歌舞”的出现,这应是脸谱的鼻祖。贵州的“傩戏”面具就是脸谱的活化石。随着戏曲的发展,戴面具演出时不利于演员面部表演,艺人们直接用颜料在面部勾画、化妆,就逐渐形成脸谱。
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用各种颜色在演员面部所勾画行成的特殊谱式图案。净、丑是采用脸谱作为面部化妆的主要角色,部分生、旦角色也使用脸谱。脸谱是用来表明戏中人物的面容,性格特征,以丰富舞台美术色彩,强化演出效果。脸谱是种象性美术创作,是舞台美术整体中的固有组成部分。脸谱是把由思想构成的眉目口鼻花纹和脸膛颜色组织起来,涂画在演员脸上以使人产生美观感知的图案。脸谱是随戏的形成而产生的。各种人物大部分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脸谱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观其外表、知其心胸。
二、京剧脸谱的形成
京剧脸谱是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京剧形成后,逐渐形成的。京剧脸谱在形成过程中吸取了很多地方戏曲剧种的脸谱。在地方戏曲脸谱基础上加以取优废劣。经过几代著名演员和戏曲艺术家的不断探索研究、改革,形成现在的京剧脸谱。京剧脸谱也是至今戏曲舞台上脸谱最多、最完整的脸谱体系。
京剧脸谱是中国传统脸谱大系中的分支,有脸谱通性及其本身特性。京剧脸谱借鉴了徽、汉、昆、秦、各剧种经验。从一开始就具有较完整的系统性,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全部舞台艺术的固有组成部分,离开舞台和戏中的人物,脸谱也就失去其根本意义。
戏中净、丑勾脸与生角抹彩、旦角拍粉是性质相同的面部化妆手段。须与行头,切末面具等人物风格谐调,并与唱、念、做、打、翻等表演形式协调,因此演戏是前后台戏曲艺术工作的集成。一个脸谱的谱式,一出戏中脸谱的配合,均须涵蕴于这个整体舞台艺术之中,这就是脸谱艺术的整体性。
三、京剧脸谱色彩常识
京剧脸谱是戏曲脸谱中用色最多的剧种,所谓脸谱色彩是指脸膛的主要色彩而言,有红、紫、黑、白、蓝、绿、黄、粉红、褐、赭、金、银等色,各具秒用,以丰富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突出剧目中复杂的人物形象,出现于舞台上。
京剧脸谱着重在形、神、意等方面,表现多种人物忠、奸、善、恶寓意褒贬、爱憎分明,而且着色变化有致,勾绘精巧,富有图案美,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对戏中人物肤色夸张的描绘,是对戏中人物性格的夸张。脸谱上的面纹常用有其它色彩,有烘托主色的作用。一般来说,红色的代表忠勇、正直;黑色的代表勇猛、直爽;白色代表奸诈、狠毒、阴险;油白色代表自负、跋扈;蓝色的代表刚强、骁勇;绿色的代表顽强、侠义;**的代表凶暴、沉着;灰色的代表老年枭雄;紫色的代表智勇刚义、刚正威严;金银色代表神、佛、鬼怪、精灵。
京剧脸谱用色也不是绝对的,有灵活性。如:红色在表现三国戏中人物关羽时,代表其赤胆忠心。但在《法门寺》中太监刘瑾虽为红色脸是代表其养尊处优,权压朝臣;如:《水浒》戏中人物晁盖虽是“**三块瓦脸”在这里就不是代表其凶暴、沉着,而是代表其面部肤色发黄,印堂勾画一个椭圆红光,一看就知是位堂堂正正起义的老英雄;如:《八大锤》中的金兀术用的金色,并非是神仙、精灵,而是代表其姓金。这个脸谱完全是《望文生义》的解释,不能说明这个脸谱的真实意义。
四、北京泥塑京剧脸谱
北京的泥塑彩绘脸谱起源于清代末期。究竟是谁把京剧舞台上的脸谱变成了泥塑彩绘脸谱的呢?人们说法不一。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花脸桂子”。在北京泥塑脸谱发展史上,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相传清光绪二十五年(1894年)前后,住在北京西城的一位姓桂的旗人,此人能诗善画,也是一位酷爱京戏的票友。靠吃“禄米”即俸禄为生,在闲玩的时候,他看到庙会上有泥捏制的泥人,突发奇想,用胶泥做了一脸型模子,翻做了一些泥坯,晒干以后,仿照舞台上的脸谱着色给泥坯勾画上色,脸谱做成以后拿给自己要好的朋友观赏,朋友都觉得挺好。桂先生就把脸谱分给了自己的朋友,一来二去,天长日久人们都知道他会做泥塑脸谱了。于是上门求绘的人逐渐多起来,在京城小有名气。因为姓桂的最擅长绘制“净角”脸谱,所以人们称他为“花脸桂子”。
辛亥革命以后,取消了旗人钱粮“禄”的旧制。“花脸桂子”为了设法谋生,就在家里做泥塑脸谱送到庙会上去出售。起初送几个货样,交给了白塔寺的李记杂货摊,很快就卖光了。以后不管送多少,都能随时卖出去,总是供不应求。李记商店不仅因此得利,而且因售泥塑脸谱在北京出了名。从此泥塑京剧脸谱作为北京民间工艺品开始在京城流行,由于泥塑脸谱活跃了市场,京剧泥塑脸谱迅速发展。做脸谱的人多了起来。较有名的继“花脸桂子”之后京城先后出现了白如霖、汪稔田、李荣山、赵友三、赵永年、李克明、马成子、唐景昆、韩启泰、双起翔、杨玉栋等名家。
泥塑脸谱主要是艺人们在家里手工制作,然后拿到庙会或经营艺术品的铺子里去卖。刘曾复说:在老东安市场有个工艺品店“松竹梅”(邢静安创办)的小店就经营泥塑脸谱。解放初期做泥塑脸谱的几位老艺术家组成合作小组,以后又成立了北京彩塑厂,后来划归到特艺三厂。到了九十年代初三厂因经营不景气而停产,以后我为把脸谱艺术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于一九九五年创办了北京兴鑫工艺品厂,专业生产开发京剧泥塑脸谱同时也开发石膏、纸等不同材制的脸谱并为泥塑京剧脸谱注册了“京蝠”商标,脸谱注册商标国内还是首次。
五、京剧泥塑脸谱的制作
制作泥塑京剧脸谱少说也得十几道工序。首先需要寻找成色质地较好的胶泥,然后过淋浸泡,再反复揉摔,做好脸谱的模具,把醒好的泥用模具刻坯,坯子要放在阴凉处阴干,不要暴晒,防止坯子干裂。坯子凉干后打磨抛光上白然后再在坯子上彩绘、上漆、扎髯口、上盔饰这样一件作品就完成了。泥塑脸谱最吃功夫的是彩绘,北京的泥塑脸谱讲究规整,构图严谨,线条流畅,位置准确,色彩明丽,善于刻画和突出人物的性格,注重画工,素有“三型七彩”之称。在彩绘上,红、黑二色画完后还得上清漆,白、绿、黄、蓝以及粉红等都用颜料勾绘。由于黑、红色用过漆,增强了亮度,能使基色突出,并能使之与一般色彩产生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明快的视觉感。
六、工艺泥塑脸谱的现状未来
各种工艺品市场的柜台里,各种展览中都有京剧脸谱;在法国巴黎的大游行中打头彩车上也是我们京剧脸谱以及新加坡的大街小巷在举办一些活动时也悬挂京剧脸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家庭装饰、火柴盒上、钥匙链上、扑克牌上、模特时装上、大街的雕塑上到处都是京剧脸谱。脸谱已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得到海内外人士的认可和欢迎。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加入WTO,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外人士了解中国,了解北京、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京剧、了解脸谱。将有更多人喜欢上我们京味的泥塑脸谱。让我们为振兴京剧艺术弘扬民族文化做些贡献吧!
七、民间社火脸谱
傩起源于原始宗教。在远古时期,生产力低下,人们对大自然的威胁没有抗御能力,一遇天灾人祸,只能用傩祭,这一种原始宗教祭祀的巫术活动来祈告神灵,驱邪逐魔,弭灾纳祥。
傩面具的艺术风格,虽浑厚、粗犷,但工匠制作时不乏精雕细刻、讲究色彩,拙朴的民间造型手法赋予了面具以生命活力、形象的刻划出了民间神话中的神灵、鬼怪及传说中各类人物的喜、怒、哀、乐、表情丰富,性格鲜明,令人叹为观止,是中华民间文化艺术的瑰宝。
八、田有亮笔下的脸谱
小 楠
立冬节气到来的时候,田有亮先生在湖广会馆又喜收了一名跟随他学习脸谱绘画的弟子——战友京剧团的杨强。田有亮先生在给我的短信里说:“现在已有六位徒弟,再收一位战友京剧团的杨强,共七位。较有成就的有孙世梁、侯宝华、庄健三位。”
时年六十一岁的田有亮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少时幸得翁偶虹先生(原中国京剧院著名编剧,曾编创《野猪林》,《大闹天宫》、《红灯记》等百余部剧作)开蒙,初涉脸谱画艺,年稍长,拜翁偶虹先生为师,专习此艺三十余载。其代表作有《中华国粹脸谱集锦》、《水浒英雄一百单八将全图》、《二十八星宿脸谱》、《百鸟脸谱》、《百猴脸谱》等,其中《中华国粹脸谱集锦》含纳了包括地方戏剧在内的2000余帧脸谱。
田有亮先生告诉我,脸谱是戏曲化妆的特殊手段和独特的面部造型艺术。根据史料记载,脸谱由唐代乐谱中所载面具和参军戏的涂面逐渐演变而来。翁偶虹先生论证说:“中国戏曲脸谱,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孳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这样随着历史的演变,经过历代戏曲演员的长期实践,脸谱艺术家逐步将各种人物画脸的图案加以完善,归纳分类订成谱式,画出五颜六色的图案,每人一谱。所谓“花”而有“谱”,这就是脸谱的形成。
京剧是国粹,是中国戏曲中最大的剧种,集合各剧精华,脸谱完善,谱式繁多,蔚为大观。京剧各行当演员经过化妆,由固定的脸谱有效地表现出人物的品貌、身份、性格。脸谱使人可以目视外表,窥其心胸,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
近年来,随着田有亮先生的艺术成就日臻高至,其声名远及海外,应邀在中央电视台讲解脸谱掌故,更有许多作品刊登发表,传播弘扬京剧艺术,传统文化。
九、中国脸谱文化
lp118cn
中国京剧脸谱文化博大精深,而脸谱的彩妆运用之妙更是存乎一心!“脸谱是一种中国戏曲内独有的、在舞台演出中使用的化妆造型艺术。从戏剧的角度来讲,它是性格化的;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它是图案式的。在漫长的岁月里,戏曲脸谱是随着戏曲的孕育成熟,逐渐形成,并以谱式的方法相对固定下来。”脸谱是中国戏曲独有的,不同于其它国家任何戏剧的化妆。戏曲脸谱有着独特的迷人魅力。
脸谱与戏曲人物角色的关系如何?是不是戏曲中的每个人物都需要勾画脸谱呢?回答是否定的,不是每个人物都要勾画脸谱,脸谱的勾画要按照人物角色的分类来进行。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 “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苦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 “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一般来说,“生”、“旦”的化妆,是略施脂粉以达到美化的效果,这种化妆称为“俊扮”,也叫“素面”或“洁面”。其特征是“千人一面”,意思是说所有 “生”行角色的面部化妆都大体一样,无论多少人物,从面部化妆看都是一张脸;“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妆,也是无论多少人物,面部化妆都差不多。“生”、 “旦”人物个性主要表演及服装等方面表现。
脸谱化妆,是用于“净”、“丑”行当的各种人物,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与“素面”的“生”、“旦”化妆形成对比。 “净”、“丑”角色的勾脸是因人设谱,一人一谱,尽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种谱式组成,但却是一种性格妆,直接表现人物个性,有多少“净”、“丑”角色就有多少谱样,不相雷同。因此,脸谱化妆的特征是“千变万化”的。
“净”,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恢宏。如关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即是净扮。
净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的不同,大体上又可分为正净(俗称大花脸)、副净(俗称二花脸)、武净(俗称武二花)。副净中又有架子花脸和二花脸。丑的俗称是小花脸或三花脸。
正净(大花脸),以唱工为主。京剧中又称铜锤花脸或黑头花脸,扮演的人物有《将相和》的廉颇、[图10 廉颇(京剧《将相和》)]《铡美案》的包拯等,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气度恢宏取胜是其造型上的特点。
副净(也可通称二花脸),又可分架子花脸和二花脸。架子花脸,以做工为主,重身段动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鲁智深、张飞、李逵等。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剧中抹白脸的曹操等一类,也由架子花脸扮演。在其它剧种里大多不称架子花脸,有的剧种叫草鞋花脸,如川剧、湘剧等。二花脸也是架子花脸的一种,戏比较少,表演上有时近似丑,如《法门寺》中的刘彪等。
武净(武二花),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朴摔打两类。重把子工架一类扮演的人物如《金沙滩》的杨七郎、 《四平山》的李元霸等。重跌朴摔打一类,又叫摔打花脸。如《挑滑车》中牛皋为架子花脸,金兀术为武花脸,金兀术的部将黑风利为摔打花脸。
“丑”(小花脸或三花脸),是喜剧角色,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齿清晰流利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两大分支。
戏曲中人物行当的分类,在各剧种中不太一样,以上分类主要是以京剧的分类为参照的,因为京剧融汇了许多剧种的精粹,代表了大多数剧种的普遍规律,但这也只能是大体上的分类。具体到各个剧种中,名目和分法要更为复杂。
脸谱与戏曲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的关系,可用图简要表示如下:
戏曲中的角色行当最初是用于表现人物的社会地位、身份和职业,后来逐渐扩展到表现人物的品德、性格、气质等方面。角色行当具有类型化特征,而且对角色的区分带有明显的善恶、褒贬的道德评价在里面,如公正忠孝者为端庄的正貌,邪可恶者刻画成丑形。面部化妆和服装是区分人物角色的可视的直接表征,如果说服装主要是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那么面部化妆,尤其是脸谱化妆更多表现的是人物的性格、气质、品德、情绪、心理等方面。通过脸谱对人物的善恶、褒贬的评价是直接的,一目了然的。如曹操勾白脸表示诈,关羽勾红脸表示忠义等。
脸谱具有相对独立的欣赏价值和审美意义,但从根本上说,它始终是戏曲表演艺术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对脸谱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特性的认识,只有在观看戏曲演出过程中,结合服装和表演才能充分理解、认识。
脸谱与服装的配合构成了舞台上净、丑角人物的外观,再配合唱、念、做、打的表演就形成了舞台上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唤起观众的心理共鸣。眼睛、面部是情绪、心理的窗户,因此脸谱是观众的视觉中心,脸谱对唤起观众审美心理的美感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五颜六色,变幻无穷,内涵丰富,就连许多西方艺术大师都觉得中国戏曲脸谱“奇妙极了”。更多脸谱到:脸谱专卖: http://wwwlp118cn
黄脸和白脸
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品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特点,也是理解剧情的关键。简单地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者;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者;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者;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
京剧脸谱的色彩非常丰富,主色一般象征某个人物的品质,性格,气度
红色--表现忠贞,英勇的人物性格,如:关羽
蓝色--表现刚强,骁勇,有心计的人物性格,如:窦尔敦
黑色--表现正直,无私,刚直不阿的人物形象,如:包公
白色--代表阴险,疑诈,飞扬,肃煞的人物形象如:曹操
绿色--代表顽强,暴躁的人物形象如:武天虬
**--代表枭勇,凶猛的人物,如:宇文成都
紫色--表现刚正,稳练,沉著的人物
金,银色--表现各种神怪形象
家谱是靠语言传播、沟通,将史料传下来的。
在我国最原始最古老的家谱也是靠口传的,口传家谱距今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家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一些地区的少数民族,有着强烈的家族观念,还流传和遗存着口传家谱的文化习俗,例如彝族、哈尼族、佤族、普米族、拉祜族、白族、纳西族、苗族等。口传家谱大多数连名家谱,上一辈名字的后一二个音节是下一辈名字的前一二个音节,既能区分辈分,又便于口传,易于记忆。
家谱的意义。
家谱历来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教育,它不仅把同宗凝聚在一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文明,其所记载的孝敬父母、和睦乡邻、端肃风俗、重视耕读等族规正是中国文化最为重视的,这一点与外国由宗教来构建社会价值体系有着根本区别。
家谱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正史的记录毕竟很有限,范围也不广,而家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效补充。国家史、地方史、家族史和个人史四个层次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资料。以前人们更多关注王侯将相,但是家谱把目光投向了普通百姓,对于研究民风民俗、民族迁徙、经济发展、社会科学等都有很大帮助。
一、设计思路与说明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社会的发展是在家族延续的过程中得到传承和发扬的。一个姓氏、一个家族的繁衍生息,兴盛衰亡,无不记载着祖先们感人至深的创业历程,打上时代的烙印,折射出历史文化的光辉。就今天来说,“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一直是纠缠人们灵魂的问题,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正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向心力、凝聚力。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在家庭生活中并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他们更是历史传承的接班人,让他们去调查自己家族的家谱,了解家族的繁衍发展的历史,看看祖先们留下的一个个深深浅浅的脚印,这流动的过程,变化的轨迹就是活生生的历史,对于了解历史,爱家爱国,生发感情,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课可分四大部分,每一个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但各部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其中第一部分为基础课,主要以家族为核心,通过家庭与家族的区别,揭示家族组成的基础及家族成员间的关系,家族结构的形式等基本常识,重点让学生了解婚烟关系、血缘关系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辈份和称呼的区别。第二部分为调查课,这一部分的内容是在充分掌握第一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实践的,学生在了解了家族结构的基础上,以家谱调查的形式从爷爷的爷爷开始向下延伸,展开对自己家族的繁衍发展的调查,并且根据调查绘制出自己的家族金字塔,尽可能多地列出自己家族的成员,以及他们的年龄、职业、曾作出的重要业绩等,并写出他们与自己关系。第三部分为资料查阅课。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面。通过让学生上网、上图书馆等查阅与自己同姓的历史名人以及他们的光荣事迹,从而使学生既学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又增加了民族自豪感,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的能力。最后一部分则是在收集了丰富的资料的基础上,绘制一份精美的家谱。
京剧脸谱是怎么做的?
本文2023-11-10 04:28:4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48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