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世昌殉国后有没有留下后代,他的后代有什么功绩?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0浏览:3收藏

邓世昌殉国后有没有留下后代,他的后代有什么功绩?,第1张

"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

翻滚的海面,飘扬的战旗,来往不断的厮杀声……邓世昌望着鲜血染红的海面,心中锐意不减,宽阔的海面上,留下他一句气壮山河的吼声。

致远舰沉没了,但英雄的拳拳报国之心却永远不会死去,在他壮烈殉国后,

邓世昌的子孙继承了他的遗志,始终冲在卫国的前线。

初心未改,一心报国

1849年,邓世昌出生在广东番禺的一个商人家庭,其父邓焕庄手下的茶庄生意遍布全国,也算一代名门。

邓焕庄与一般只知道眼前利益的商贾不同,

他深知家业兴旺需得国运亨通,因而他给独子起名"世昌",其中深意不言而喻。

邓世昌自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邓焕庄对儿子的早慧自然喜闻乐见,同时,眼光深远的他意识到,在乱世之中,

如果要有立足之地,需得学习西方更先进的思想文化。

当时英语在老百姓的印象中还是"蛮夷之语",偏偏邓世昌将英语学得十分流利,不仅在教会学校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得到了老师的赞赏。

1867年,福州马尾学堂广泛招生,为国家培育优秀的海军人才。当时报名的大多数是家境贫寒之士,

而邓世昌却凭着一股子爱国情怀,要求报考。

邓焕庄向来开明,十分支持儿子的决定,于是邓世昌顺利地加入了学堂驾驶班,成为了开班以来的第一期学生。

1974年,邓世昌以优等的成绩毕业,在校期间,他表现出众,因而得到了船政大臣沈葆桢的赏识,毕业后即被沈葆桢任以五品军功"琛航"运输船大副,并在短短几年内连升数级,成绩斐然。

1880年,李鸿章正为北洋水师的筹立四处搜集人才,经验丰富、行事老练的邓世昌得到了举荐,

进入了北洋属下,并随丁汝昌前往英国。

在这次留洋之行中,邓世昌见识到了国外水军的强悍实力,悉心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技术经验,将其内化于心,加以研究,为己所用。

归国后,他安排军队勤加操练演习,纵使发了寒热症也坚持跟练,

甚至因为参与作战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这也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漫挥天下泪,公壮海军威

邓世昌常说:"人不死,但愿死得其所而。"

1894年9月17日,大东沟海战激烈地爆发了,邓世昌指挥"致远"舰,英勇地迎击日寇,无奈日军火力凶猛,船身多处受伤起火,致远舰岌岌可危。

此时,邓世昌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弃船逃生,此时战况明显,中国战败之势已无法挽回,留得一条命在仍可徐徐图之;

二是誓死卫国,与战舰共存亡。邓世昌毫不犹豫地做出了抉择。

"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邓世昌早已打定了以身报国的壮志雄心,于是他驾驶致远舰全速前行,

预备与吉野的右弦相撞,与敌同归于尽。

倭寇哪见过如此阵仗,顿时阵脚大乱,集中火力向致远舰射击,在火力压制下,一颗炮弹击中了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致远舰就此沉没。

官兵、爱犬皆欲救他,

但邓世昌毅然求死,与全舰250余人一同殉国,谱写了一场极其壮烈的悲歌。马吉芬曾指出,邓世昌的行为确实存在鲁莽之处,但正因如此,他才是一个真正的军人。

邓世昌的牺牲震动了全国,清政府赐给邓母一块匾额,上刻"教子有方"四字,用15公斤的黄金打造而成,一同送往邓家的,还有10万两白银。

光绪帝感念其一片赤诚忠心,垂泪题下挽联: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邓世昌被授予"壮节公"的谥号,并被追封"太子少保"。除却清政府对邓世昌的荣封,百姓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追思将军。

邓家没有用政府赏赐的银钱补贴家用,而是在家乡为邓世昌修建了衣冠冢,威海卫的人们为邓世昌的塑像建祠,永远敬仰他的忠烈。

浩气满乾坤,英名传千古。时至今日,举国人们仍然怀念着这位海上英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为了纪念邓世昌,将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命名"世昌",至今仍行驶在苍茫的大海上。

英雄身死,流芳千年

邓家家风蔚然,不仅培养出了视死如归的邓世昌,其子孙后代同样继承了祖辈遗风,

在抗战时期表现杰出,英雄辈出

邓世昌一共育有3子5女,在儿女们的印象中,父亲操持军务,日日繁忙,回家的次数甚少,因此少有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光,印象最深刻的,即是父亲牵着一条狗,孤单落寞地缓缓走来。邓世昌留给孩子们的,是一个英雄的剪影。

邓世昌的长子邓浩洪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于广东水师任职,二子邓浩洋早夭,三子邓浩乾是遗腹子,后供职于民国海军部,都与海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了邓世昌作为表率,邓家上下都以他为标杆,因而人才辈出,

他的后人在面对抗战时,同样展现出了邓家的忠烈义气。

邓世昌的5位子孙曾毕业于黄埔军校,分别是邓渭民、邓光民、邓权民、邓婉红和邓尧民,他们在毕业后积极投身抗战,

于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奉献热血与青春。

为了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邓燊民自学日语,加入了抗战谍战组,默默地支持着抗战视野。长孙邓小鹏是当地有名的抗战英雄,国难当前,他怀揣着民族大义,不仅积极组织抗战,

并且捐献了全部家产,支持抗战。

乱世出英雄,清政府软弱无能,列强虎视眈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邓世昌注定是孤单落寞的。一个人难以改变时局,却能在乱世中坚守本心。中华民族的赤诚义气正是在这样的英雄光辉下,才能传承至今。

在甲午战争中,在军舰被起火燃烧时,他鼓励军队视死如归,不能惊慌失色,在被鱼雷击中后朕落入海中,然后和其他官兵壮烈殉国;因为邓世昌他非常的爱国,而且有着宁死不屈的坚韧精神,为了国家能够牺牲自己的一切,所以才会被后人所敬仰。

现在教科书上致远舰的故事蓝本,最早出现在邓家后人所撰的《哀启》上——“先严即亲发炮击鱼雷,沉之,再发炮,中巨舰,舰亦随没……先严遂发足机轮,驶向倭阵最巨之舰,复轰沉其一。倭阵且乱,遂舍我军诸舰,合力环攻致远……先严督战愈力,更拟驶前,奈船受重创,鱼雷又蜂拥交攻,船底被轰,倏忽沉没。先严堕水,犹奋掷大呼,骂贼不绝。义仆刘忠相随同蹈海,携得浮水木梃,让与先严,拒弗纳。浮沉波涛间,有平日所豢养义犬,凫水尾随,衔先严臂,拯出水面。先严撑脱,仍堕波流。犬复紧衔辫发,极力拯出。先严长叹一声,抱犬俱沉,溘然长逝。”⑦

这段文字绘声绘色,有着很大的夸张成分。在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并没能击沉日军任何一艘战舰,而在上面的《哀启》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发炮,先“中巨舰,舰亦随没”,又“驶向倭阵最巨之舰,复轰沉其一”,击沉两艘敌舰,与事实不符。以此来看,《哀启》中关于义仆、义犬的内容,可信度也多少要打个折扣。在《哀启》中尚没有出现吉野舰,义犬也还没有名字。不过故事很快传播开来,时人在给邓世昌的挽联中,已出现“不济以死继之,至今毅魄如生,问逃溃诸军能勿赪颜惭义犬”的句子。

关于致远舰意图冲撞吉野舰的这个说法,出自1895年英国出版的《布拉塞海军年鉴》。年鉴中刊有海军史学者库劳斯撰写的一篇分析甲午海战的长文,称“‘致远’当时把舰首转向‘吉野',试图冲撞,但被数发榴弹命中水线,终于右舷倾斜而沉没。据说当时有数枚榴弹同时命中,其状好似鱼雷爆炸。”⑧库劳斯不是海战亲历者,笔下一些内容显系出于推测。

到了1946年,来远舰炮手谷玉霖的回忆,又增加了邓世昌那条义犬的细节。他说,“邓管带英勇指挥,炮击日舰吉野,想跟它同归于尽,向它冲去,不料船尾中了敌舰所放的鱼雷。邓管带见致远行将沉没,不肯独生,愤然投入海中。他平时所养的爱犬名叫‘太阳犬’,急跳入海中救主人,转瞬间衔住邓管带的发辫,将它拖出水面。这时,搭救落水官兵的鱼雷艇也赶来,艇上水手高呼:‘邓大人,快上扎杆!’邓管带用手示意,不肯苟生,跟狗一起落入水中。”⑨在来远舰做水手的陈学海,有着大致相同的回忆,但是他们既非致远舰船员,更兼地位低下、年代久远,所提供内容的可信度相对有限。

以现有材料来看,致远舰沉没时,并没有完整、可信的目击材料。邓家后人于是在致远舰爆炸、邓世昌与爱犬一同殉难的事实基础上,建构了《哀启》中的悲壮故事。⑩其后,致远舰与邓世昌的传奇性不断增加,并成为教科书内容,最终广为人知。

后人对他的纪念有修建邓世昌墓和邓世昌纪念馆。

邓世昌牺牲于甲午战争,当时黄海沿岸人们下海打捞其尸体未果,他的家人用衣冠来代替他的遗体装入棺材中,建造了衣冠冢,位于当时邓氏墓地的西南边及他敬爱的母亲的墓边上。邓世昌墓形为拢环墓,后来由于战乱被破坏。1984年相关部门对邓世昌墓进行修复,并将他的部分遗物再次葬于此地。十年后政府出资把邓世昌墓迁于东郊公园,仍为清朝样式的墓冢,该墓占地600多平方米,前有湖水,后傍着山丘。又将墓碑新立,碑文内容基本与旧墓的相同。

另一邓世昌墓在大鹿岛,是甲午战争后当地人民为纪念邓世昌等英雄将士所修建的,由于当时条件有限,建造的十分简陋。到了1988年,当地政府便把它迁到了东口南山的北坡上。同时大鹿岛人民请了当地手艺极好的木匠,用质地最佳的木材,为“致远”舰上的遗骨新做了一口棺材。并将刻有“甲午无名将士墓”这几个字的墓碑立在墓前,碑后还写了纪念这些英雄的碑文。后来一些来岛的专家、学者研究分析道,一般的士兵是不能进入驾驶室的,那么当时打捞上来的骸骨极有可能就是邓世昌。于是当地人民就根据这些说法,把墓地的名字改为邓世昌墓,并在横墙上写道:甲午英烈永垂不朽。

还有就是在邓氏宗祠的原址上修建邓世昌纪念馆,以供传颂以及教育后人。邓世昌纪念馆,于1994年9月17日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正式对外开放,1995年被命名为首批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邓世昌纪念馆常年举办“邓世昌与甲午海战”展览,以中日甲午海战为主题,介绍邓世昌的生平及其爱国事迹,是广州市及海珠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邓世昌,是清末海军将领,是民族英雄,在舰伤弹尽危急时刻仍指挥若定,命舰冲向日舰“吉野”号,决心与敌同归于尽,让我们一起了解他的 事迹 。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邓世昌生平事迹_邓世昌生平简介简单点,以供大家参考!

邓世昌生平简介

生于富裕人家。少时随父移居上海,从西方人学习算术、英语。

少年时期,目睹清政府腐败,任帝国主义瓜分、掠夺中国的土地、财富,逐渐萌发了反侵略的爱国思想。在随父飘泊上海的日子里,又亲眼看到外国兵舰在黄埔江上横冲直撞,胡作非为,更使他感到国家要有强大的海军,才能不受外人欺凌。

1867年6月,沈葆桢(林则徐女婿)到福州马尾船政学堂任职。以制造轮船须培养造船人才,开办制造学堂(前学堂);因法国长于制造,故应用法文教学。以驾驶轮船须培养驾驶人才,开办驾驶管轮学堂(后学堂);因英国长于驾驶,故应用英文教学。这两个学堂与船厂同时兴办,所招学生,都是福建省本地人罗丰禄、何心川、蒋超英、刘步蟾、叶伯鋆、方伯谦、林同书、郑文成、林泰曾、李达璋、严复、沈有恒、邱宝仁、陈毓淞、林永升、叶祖珪、陈锦荣、黄煊、许寿山、林承谟、柴卓群、郑溥泉、黄建勋。船政第一次招考学生后,又从广东招来已学过英语,并且基础较好的学生邓世昌、叶富、吕瀚、李和、张成、李田、黎家本、林国祥、梁梓芳、卓关略等十余人。他少年时就聪颖好学,“有干略”。1868年,他怀着救国的志愿,以各门课程考核皆优的成绩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航海,成为该学堂驾驶班第一届学生。他在福州船政学堂 毕业 后,1871年被派到“建威”练习驾驶,随船巡历南洋各岛。1874年被任命为“琛海”兵船大副,以后历任“海东云舰”、“振威舰”、“飞霆舰”等兵船管带。1879年,李鸿章筹办北洋海军,他被调到北洋海军,任“镇南”炮船的管带。1867年入马尾船政学堂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1年,被派至“建威”舰练习航海。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琛航”运船管带,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时值日军侵台,邓世昌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得补千总。又调任振威炮舰管带,代理“扬武”快船管驾,升守备,加都司衔。

1880年调入北洋水师,先后担任“飞霆”、“镇南”蚊炮船管带和“扬威舰”、“致远”舰管带。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甲午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

1880年李鸿章为建设北洋水师而搜集人才,因邓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而将其调至北洋属下,先后担任“飞霆”、“镇南”蚊炮船管带。同年冬天北洋在英国定购的“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完工,丁汝昌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舰,邓世昌随往。1881年11月安然抵达大沽口,这是中国海军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线,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邓世昌因驾舰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图鲁”勇名,并被任命为“扬威”舰管带。

1887年春,邓世昌率队赴英国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艘巡洋舰,是年底回国。归途中,邓世昌沿途安排舰队操演练习。因接舰有功,升副将,获加总兵衔,任“致远”舰管带。1888年,邓世昌以总兵记名简放,并加提督衔。是年10月,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邓世昌升至中军中营副将,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名。

1894年9月17日在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于是邓世昌决心放手一搏,指挥战舰全力撞向日舰“吉野号”之右舷(据日方纪录其冲撞的是浪速号)。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 射击 ,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全舰官兵只有7人获救。

世昌训练舰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世昌舰”,此舰为纪念在1895年甲午战争中壮烈殉国的中国海军将领邓世昌而特别命名。世昌号训练舰1996年服役,舷号82,可载200名学员和40名教官,货舱总容量6000立方米、可装载300个标准集装箱,该舰可快速改装成医院船、直升机母舰、运输船。

打捞致远舰

甲午战争留给中华民族的创痛是刻骨铭心的,因为它是一道中国近代史的分界线,一道令炎黄子孙心头流血并隐隐作痛的鞭痕。正因为如此,即使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仍然不能忘却,大鹿岛海域曾留下北洋舰队四艘战舰和600多名将士的忠骨,怀念那伴随大潮起落、惊涛昭示的壮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 教育 后人,慰藉英灵,国家有关部门先后三次试图打捞“致远舰”(注:点击“致远舰”了解打捞致远舰详细内容),但都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而没有实现。

1996年月12月18日社会各界人士召开座谈会,会后中共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纷纷致函中日甲午黄海海战“致远”舰打捞筹备办公室,支持打捞“致远”舰,兴建“中国甲午黄海海战纪念馆”。

以全国人大、原海军副司令、军事科学院政委张序三中将为总指挥的领导小组,组长由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担任,副组长有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交通部海上救助打捞局副局长尹干洪等人,柴勇军任秘书长并兼办公室主任。

邓世昌的爱国 故事

自古以来,牺牲在战场上,一直是爱国军人引以自豪的志向。特别是那些明知死在眼前仍勇敢赴难的人,更令人崇敬。在中日甲午海战中牺牲的邓世昌就是这样的人。

邓世昌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国和日本之间爆发了甲午战争。邓世昌多次表示:如果在海上和日舰相遇,遇到危险,我就和它同沉大海!

1894年9月17日,日本舰队突然袭击中国舰队,一场海战打响了,这就是黄海大战。战中,担任指挥的旗舰被击伤,大旗被击落,邓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舰上升起旗帜,吸引住敌舰。他指挥的致远号在战斗中最英勇,前后火炮一齐开火,连连击中日舰。日舰包围过来,致远号受了重伤,开始倾斜,炮弹也打光了。邓世昌感到最后时刻到了,对部下说:“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刻到了!”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这大无畏的气概把日本人吓呆了。

这时,一发炮弹不幸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使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牺牲。邓世昌坠身入海,随从抛给他救生圈,他执意不接,爱犬“太阳”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可他见部下都没有生还,狠了狠心,将爱犬按入水中,一起沉入碧波,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享年45岁。

邓世昌大事年表

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

10月4日(农历八月十八日)出生于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今广州海珠区)(龙导尾街)。其父邓焕庄,专营茶叶生意,尝于广州及津、沪、汉、香港、秦皇岛等地开设祥发源茶庄,并始建邓氏家祠。因邓焕庄与妻子郭氏饱受世道黑暗和战乱之苦,殷切盼望邓氏家业昌盛,就给他们的独生子起名为邓永昌;然而家业兴旺谈何容易,离不开时势和国运的大环境,故知情达理的邓焕庄又将其子改名为邓世昌,字正卿。

1860年(清咸丰十年)11岁

邓世昌从小资质聪颖,勤奋好学,在家乡以优异成绩学完小学学业。邓焕庄觉得,无论将来让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还是从事别的事业,都必须学习洋文,进而学习外国先进科学知识。这在把英语当作“蛮夷之语”的当时来说,是惊世骇俗的。当他携世昌到了上海之后,先让他进了教会学校,师从欧人 学习英语 、算术。世昌接受新知识能力很强,学业上进步及快,在很短时间内,就能与洋师对话,并能看阅英美原版书籍。洋师对他赞赏有加,十分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学生。

1867年(清同治六年)18岁

沈葆桢出任福州马尾船政大臣,同时开办前学堂制造班和后学堂驾驶管轮班。学堂开始招生,生源主要为福建本地资质聪颖、粗通文字的16岁以下学生,后由于生源不足,招生一直扩展到广东、香港一带,并将年龄要求放宽到20岁以上。邓世昌得知此消息后立即禀告父亲,要求报考。开明的父亲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邓世昌回到广州,参加考试,成绩优秀,顺利考取驾驶专业。当时参加报考的学生,家境贫寒之士占大多数,其次是受到外国影响的家庭和商人子弟、外国学堂学生。报名者必须将三代名讳、职业、保举人功名经历填写保结,并要取其父兄及本人的甘结。

1871年(清同治十年)22岁

驾驶专业学生除学习英语、数学外,还学习航海天文学、航行理论和地理,经五年堂课学习后毕业。邓世昌从军后“第一次”回广州家乡探亲。

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24岁

堂课教育,仅是海军教育的第一步。要成为合格的海军军官,需经练习舰的实习。不久,邓世昌和其他同学一起登上“建威”练船,开始了他们渴望已久的海上远航。这次航习,先后到达厦门、香港、新加坡、槟榔屿,历时四个月。海天荡漾,有时数日不见远山,有时岛屿萦回,纱线交错。练习舰经受各种考验。去时由教员躬督驾驶,各学员逐段眷注航海 日记 ,测量太阳和星座的位置,练习操纵各种仪器。返航时学员们轮流驾驶,教师将航海日记仔细勘对。经过二年舰课实习后毕业。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25岁

邓世昌在船政学堂攻读五年,自始至终,奋发学习,自强不息,各门功课考核皆列优等。“凡风涛、纱线、天文、地理、测量、电算、行阵诸法,暨中外交涉例文,靡不研究精通”尤其是在随“建威”练船到南洋的实习中,表现出实际驾驶、管理舰船很高的素质和技能,深得外教的好评。加之年龄在同学中偏大,比较稳重和老练。正因如此,沈葆桢很看重他,称赞他是船政学堂中“最伶俐的青年”之一。2月,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琛航”运输船大副。船政学堂培养的军官开始指挥军舰,这是中国军事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开辟了院校教育的先河。

1875年(光绪元年)26岁

正值日本侵略军窥台湾、澎湖、基隆诸隘时,任“海东云”炮舰管带,巡守海口,获升千总。

1877年(光绪三年)28岁

2月,代理“扬武”巡洋舰大副。3月,福州船政局首次派学生去英国和法国 留学 ,根据邓世昌的全面素质和表现,完全可以选入出洋留学之列,只是因为带船人才紧缺,才让他在国内风涛海浪中锤炼。事在人为,邓世昌虽未正式 出国 学习,但他作为海军良将,素质是出类拔萃的,所以李鸿章等人几次派他出国去接收新舰。邓世昌在出国接舰过程中,抓紧机会,虚心好学,弥补了未在国外深造的缺憾。

1878年(光绪四年)29岁

因“海东云”吨位较小,火力较弱,2月,沈葆桢调邓世昌任装备五尊前后膛炮的“振威”炮舰管带,并代理“扬武”快船管驾,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后获荐保守备,加都司衔。他在执行守备任务时坚决果断,用兵有方,抑制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

1880年(光绪六年)31岁

年初,任“飞霆”蚊炮船管带。李鸿章为兴办北洋海军,派马建忠去考察、招收水师人才。马建忠奉命前往福建,听到了各方面对邓世昌的赞誉,并到邓世昌所带的“飞霆”蚊炮船察看,亲眼见到了兵船管理的井然有序,士卒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还多次与邓世昌交谈,对此马建忠给予很高评价。马建忠经考察后,向李鸿章汇报,并推荐邓世昌,说他“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李鸿章也是识才之辈,同年夏天,将邓世昌调至北洋海军,任“镇南”蚊炮船管带。同年底,北洋水师在英国定购的“超勇”、“扬威”两艘巡洋舰完工,丁汝昌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舰,邓世昌随往。

1881年(光绪七年)32岁

邓世昌十分珍惜赴英国接舰的机会,因为,他从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服从水师初建时缺少管带的需要,就开始带船,未能到欧洲留学深造。此次到英国接舰,他努力学习加以弥补。他利用各种机会游历英国的著名工业城市,看到了机器大生产的宏伟壮观场面;他游历了英国海军的主要基地、港口,看到了一艘艘各种巨型战舰,领略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是什么模样;他学习研究了英国皇家海军的 规章制度 和练兵之法,看到了北洋舰队在训练和管理上的巨大差距;他学习研究了英国海军的发展历史,尤其是仔细寻找称霸海洋一个多世纪的秘密。他到了格林尼治,参观了英国皇家海军学院。这座旧日的王宫,如今是世界海军的圣殿。船史陈列室里模型铁舰、三桅帆舰,以至古老的单层甲板木船,浓缩了人类征服海洋和在海洋上进行过鏖战的历史。在回廊的墙上,他看到了英国历代海军将领的油画像,最著名的是曾数次击败拿破仑舰队和一举歼面法兰西联合舰队、赢得特拉法尔加角海战胜利的纳尔逊。他还专程去过伦敦的特拉法尔加广场(俗称鸽子广场),瞻仰了海军名将纳尔逊高大而逼真的雕塑像。他认真考察西方海军情况,悉心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技术和 经验 ,将这些军事装备和训练 方法 细心地加以研究,取其长,为己所用。8月17日,“超勇”、“扬威”从英国纽卡斯尔港起航,开始了由英国到中国的漫长航行。这是中国海军首次驾驶军舰航行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经过的沿途各国,始知中国也有海军,均鸣礼炮致敬,这就大大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此次清国水师首次到国外接舰,派出的操舰管带无疑是整个水师中最出类拔萃的。林泰曾操纵“超勇”舰,邓世昌操纵“扬威”舰。“超勇”、“扬威”两舰回国途中经历了惊险曲折。先是在地中海两舰失散,“扬威”因缺煤而在海上漂流了两昼夜,“超勇”获讯后去寻找接济。过苏伊士运河时,“超勇”的螺旋桨又触礁碰坏,经 修理 才继续航行。至10月15日,两舰终于到达香港,历时61天。之后,驶入江南制造总局,进行坞修。在上海经过整修后,“超勇”、“扬威”于11月22日驶抵天津大沽口。邓世昌因驾舰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图鲁”勇名,赏戴花翎,以都司补用,并被任命为“扬威”舰管带。此次出洋,他不仅扩大了眼界,由于潜心钻研,增加了学识,“益详练海战术”,而且最大的收获是在思想认识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1882年(光绪八年)33岁

夏,朝鲜国内乱,正值李鸿章母亲病故,回合肥奔丧、丁忧,署直隶总督张靖达公树声,奏调浙江提督吴长庆率师东渡,命世昌以兵舰运送之。邓世昌驾“扬威”舰鼓轮疾驶,迅速异常,径赴朝鲜仁川海口,较日本兵船先到一日。比日舰载兵而来,我军已自仁川整队,径入朝鲜国都城办理竣事。日兵后至,争门不得入而罢。邓世昌率舰援朝,挫败日本侵朝计划,补升游击,赏给“勃勇巴图鲁”勇号。

1887年(光绪十三年)38岁

春,李鸿章奏派邓世昌率队赴英、德两国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订造的“致远舰”、“靖远舰”、“经远舰”、“来远舰”四艘巡洋舰。已是第二次出国接舰带船的邓世昌,此时已被大家公认是一个“西学湛深”、“精于训练”的海军专家。舰艇远航训练是海军官兵的必修课,特别是到深海大洋中去摔打。邓世昌认为,接舰实际上是不可多得的最好的远航训练,所以在接舰回国途中,积极组织海军将士认真进行海上训练。邓世昌在归途中因劳累过度,发了寒热。但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作为管带,不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对全舰的安全负全部责任,要坚守自己的岗位。于是,他撑着虚弱的身体,一步步艰难地走上驾驶台,“扶病监视行船”。不仅如此,他还带领全舰官兵在沿途进行不间断的各种操练,“终日变阵必数次”。操练的内容和科目,完全是实战可能发生的,符合战斗的需要,并且要求正规化:“时或操火险,时或操水险,时或作备攻状,时或作攻敌计,皆悬旗传令。”在邓世昌以身作则的激励下,舰上将士“莫不踊跃奋发,无错杂张皇状”。同年底回国。因接舰有功,升副将,获加总兵衔,兼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此舰相终始。

1888年(光绪十四年)39岁

台湾后山生番,时出滋扰,官军往剿失利,凶焰益炽。福建提督孙开华统军查办,李鸿章电檄(xi/)世昌,随同北洋提督丁汝昌前往台湾助剿。世昌逐驾“致远”舰赴台湾埤(pi/)南一带。惟时陆军苦战累月,虽迭有擒斩,终有山深篝(gou-)密,难以深入。及世昌驾舰驶至于附海之处,发炮轰攻,乃得水陆并进,痛加剿洗,折毁碉寨,将吕家望、大庄等番社老巢攻克,由是生番悉平。奉旨著以总兵记名简放,并加提督衔。邓世昌17年后“第二次”回广州家乡探亲,这次未能见到他的父亲,因为老人家已在几年前去世了。当时,他接到丧报,但军务在身,不能回家奔丧。这次回到家中,他哭昏在灵前,醒后挥泪写祭文,将未能见父亲一面视为“终身大戚”。

1889(光绪十五年)40岁

2月20日,李鸿章奏北洋海军新设中军中营副将,请以邓世昌借补,任“致远”舰管带。

1891年(光绪十七年)42岁

李鸿章来威海检阅北洋海军,这是《北洋海军章程》制定后的首次大检阅。邓世昌平时训练部队,绝对不允许搞花架子。敌舰的距离须临机测定,且在敌我双方高速运动中。以邓世昌训练得力,奏准赏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号。

1892年(光绪十八年)43岁

邓世昌“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回广州家乡探亲。

1894年(光绪二十年)45岁

邓世昌尝曰:“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尔”。9月17日在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之事,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邓世昌生平事迹相关 文章 :

★ 关于邓世昌生平事迹

★ 关于邓世昌的英勇事迹

★ 甲午战争邓世昌的事迹介绍

★ 清朝海军将领邓世昌生平简介

★ 描写邓世昌的作文优秀范文

★ 八年级中国历史近代史

★ 英雄优秀范文精选

★ 黄海海战时邓世昌带狗上战场有什么原因

★ 林则徐生平事迹介绍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6990a94c9bf3cca817150d7468a26be6";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邓世昌殉国后有没有留下后代,他的后代有什么功绩?

"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翻滚的海面,飘扬的战旗,来往不断的厮...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