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所好者的者是什么意思?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0浏览:2收藏

平生所好者的者是什么意思?,第1张

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与元微之书》

四月十日夜,乐天白:

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上报疾状,次叙病心,终论平生交分。且云:危惙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且置是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诸院孤小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乃至蛇虺蚊蚋,虽有,甚稀。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

完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四月十日夜晚,乐天告白:

微之啊微之!不见您的面已经三年了,没有收到您的信快要两年了,人生有多少时日,我和您竟这样长久离别?何况把胶和漆一样紧紧相联的两颗心,分放在南北相隔的两个人身上,彼此上前不能在一起。后退不能相忘,内心牵挂,身体分离,各自的头发都要白了。微之啊微之,怎么办啊怎么办!天意确实造成这种际遇,对这怎么办呢!

我刚到浔阳时,熊孺登来访,收到您前年病重时的一封短信,信上首先说了您的病情,其次叙述您生病时的心情,最后谈到我们多年的交谊情分。信上还说:病危时,没有时间顾及其他事,只收集几包文章,封起来,在它上面题字:“日后送交白二十二郎,就请用它代替我的信,悲伤啊,微之对待我,怎么如此(信任)啊!又看到寄来的听说我被贬官的诗写道:“灯将燃尽啊,火焰将灭,人影摇摇晃晃,今晚听说您被贬谪到九江。将近死亡的我,在病中惊起而坐,夜风吹着雨进入寒窗。”这样的诗句别人尚且不忍听到,更何况我的心呢!到现在每吟诵起来,还悲伤不已啊。

暂且放下这事不谈,大致叙述一下近来的心境。我自从到了九江,已经过了三年。身体还算健康,心情很平静。下到家人,庆幸没有什么毛病。我大哥去年夏天从徐州来到这里,还有各房孤小的弟妹六七人互相扶助一同来了。不久前牵挂的家人,现在都出现在眼前了,能够同寒暖共饥饱,这是第一件安适的事。江州气候渐渐凉爽了,当地很少恶性传染病。至于毒蛇、蚊虫,虽然有但很少。浔江的鱼很鲜,江州的酒极美。其他的食物,大多类似北方。我家的人口虽然不少,司马的俸禄虽然不多,只要衡量收入,节俭用度,也可以自给自足。身上穿的,口里吃的,还不必求助于人,这是第二件安适的事。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绝妙第一,喜爱得不忍离去。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青色的藤萝点缀着篱笆墙,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流水环绕在茅舍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边的水池中。大致如此,不能详尽记述。每次我独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满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不仅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信,一定更加盼望,现因此亲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其余的事,我一条一条地写在后面吧。

微之啊微之!写这封信的夜晚,我正在草堂中对着山的窗子下面,随手拿笔,随意乱写。写好信封的时候,不知不觉天快亮了。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的和尚。有的坐着,有的睡着。又听到山中的猿猴和山谷里的鸟,发出啾啾鸣叫。平生老友,离我万里,一时间世俗的思念之情,此时突然产生。作诗的习惯牵动着我,使我写成了三韵的六句诗:“回忆从前给你写信的夜晚,是考中进士后的天亮前。今夜写信又在何处?在庐山草屋拂晓的灯前。笼中的鸟栏里的猿都未死,人世间你我相见是在哪一年!”微之啊微之!今夜我的心情您知道吗?乐天叩头。

注释

乐(lè)天白:乐天告白。白,陈述。

欲:将要。

离阔:阔别,久别。阔,久远。

胶漆之心:比喻感情亲密。

置:放。

胡越:胡在北,越在南,形容相距遥远。

相合:在一起。

牵挛乖隔:牵挛,牵掣。乖隔,隔离。指各有拘牵,不得相见。

浔阳:古县名,即现在江西省九江市。

熊孺登:钟陵(在现在江西省进贤县)人,元和年间,在四川任职,与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等多有交往。

札:短信。

上;首先。

交分(fèn):交谊,情分。

危惙(chuò):指病危。惙,疲乏。

数帙(zhì):几包。帙,包书的包袱或口袋。

白二十二郎:指白居易,他在家族同辈中排行第二十二。

代书:代替信。

左降:即左迁,贬官。

幢幢(chuángchuáng):影子摇晃的样子。

且置是事:暂且放下这事(不谈)。

涉:经历,过。

方寸:指心绪。

诸院:同一大家族中的各支。

提挈(qiè):提携,扶助。

顷:不久前。

泰:安适。

风候:气候。

瘴疠(zhànglì):指南方湿热地区流行的恶性疟疾等传染病。

虺(huǐ):毒蛇。

湓(pén)鱼:湓江出产的鱼。湓,湓江,今名龙开河,发源于江西省瑞昌市西南青山,经九江市西入长江。

江酒:江州的酒。

门内之口:家里的人口。

量入俭用:衡量收入,节俭用度。

东西二林:指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

胜绝:绝妙。

乔松:大松树。乔,高大。

修竹:长竹。

墙援:篱笆墙。援,用树木围成的园林护卫物。

周:环绕。

殚(dān):尽,全。

动弥旬日:常常满十天。动,动不动、常常。弥,满。旬日,十天。

忧望:挂念,盼望。

条写:一条条地写。

去:离。

瞥(piē)然:形容时间短暂。

尘念:世俗的思念之情。

余习:没有改掉的习惯,这里指作诗。

牵:牵引,牵动。

笼鸟槛(jiàn)猿:笼中的鸟,槛(木栅栏)中的猿。这里比喻作者自己和元稹都不得自由。

顿首:指磕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书简表奏用语。表示致敬。常用于结尾。

在古代中国传统的家族观念中,大长辈一般指的是家族中年龄最大、地位最高、最有威望的长辈,通常是族长或家长。在宗族或家族中,大长辈通常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和权威,是家族或宗族决策和管理的重要人物,其话语往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1、父族

父亲的妻子——母亲/妈妈——男(女)/儿子(女儿)

父亲的父亲、母亲——祖父、祖母(书面语,下同)/爷爷、奶奶(口语,下同)——孙子(孙女)

父亲的祖父、祖母——曾祖父、曾祖母/太爷爷、太奶奶——曾孙(曾孙女)

父亲的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老太爷爷、老太奶奶——元孙(元孙女)

父亲的兄、嫂——伯父、伯母/伯伯、姆姆——侄(侄女)

父亲的弟、弟妇——叔父、叔母/叔叔、婶婶——侄(侄女)

父亲的姐、姐夫——姑母、姑丈(姑夫)/大姑(姑妈)、姑夫——侄(侄女)、内侄(内侄女)

父亲的妹、妹夫——姑母、姑丈(姑夫)/姑姑、姑夫——侄(侄女)、内侄(内侄女)

父亲的兄弟的儿子、儿媳妇——堂兄(堂哥)、堂嫂,堂弟、堂弟妇/哥哥、嫂嫂、弟弟、弟妹——堂弟、堂夫弟,堂妹、堂夫妹,堂兄(堂哥)、堂夫兄,堂姐、堂夫姐

父亲的兄弟的女儿、女婿——堂姐(堂姊)、堂姐夫,堂妹、堂妹夫/姐姐、妹妹——堂弟、堂内弟,堂妹、堂妻妹,堂哥、堂内兄,堂姐、堂妻姐

父亲的姐妹的儿子、儿媳妇——表兄(表哥)、表嫂,表弟、表弟妇——表弟、夫表弟,表妹、夫表妹,表兄、夫表兄,表姐、夫表姐

父亲的姐妹的女儿、女婿——表姐(表姊)、表姐夫,表妹、表妹夫——表弟、内表弟,表妹、内表妹,表哥、内表兄,表姐、内表姐

父亲的表哥、表嫂、表弟、表弟妇——表伯、表姆,表叔、表婶——表侄(表侄女)、夫表侄(夫表侄女)

父亲的表姐、表姐夫、表妹、表妹夫——表姑、表姑夫——表侄(表侄女)、内表侄(内表侄女)

父亲的舅父、舅母——舅祖父、舅祖母/舅公、妗婆——弥甥(弥甥女)

祖父的兄(堂兄)、嫂(堂嫂)、弟(堂弟)、弟妇(堂弟妇)——伯祖父、伯祖母、叔祖父、叔祖母/伯公、姆婆、叔公、婶婆——侄孙(侄孙女)

祖父的姐妹(堂姐妹)、姐夫妹夫(堂姐夫妹夫)——祖姑母、祖姑丈/姑婆、姑婆公——侄孙(侄孙女)、内侄孙(内侄孙女)

曾祖父的兄弟(堂兄弟)、兄嫂弟妇(堂兄嫂弟妇)——曾伯祖父、曾伯祖母、曾叔祖父、曾叔祖母/太公、太婆——曾侄孙(曾侄孙女)

曾祖父的姐妹(堂姐妹)、姐夫妹夫(堂姐夫妹夫)——曾祖姑母、曾祖姑丈/太姑婆、太姑婆公——曾侄孙(曾侄孙女)、内曾侄孙(内曾侄孙女)

高祖父的兄弟(堂兄弟)、兄嫂弟妇(堂兄嫂弟妇)——高伯祖父、高伯祖母、高叔祖父、高叔祖母/老太公、老太婆——元侄孙(元侄孙女)

高祖父的姐妹(堂姐妹)、姐夫妹夫(堂姐夫堂妹夫)——高祖姑母、高祖姑丈/老太姑婆、老太姑婆公(老老姑婆、老老姑婆公)——元侄孙(元侄孙女)、内元侄孙(内元侄孙女)

2、母族

母亲的丈夫——父亲/爸爸——男(女)/儿子(女儿)

母亲的父亲、母亲——外祖父、外祖母/外爷爷(外公、姥爷)、外奶奶(外婆、姥姥)——外孙(外孙女)

母亲的祖父、祖母——大外祖父、大外祖母/外太爷爷(外太公、太姥爷)、外太奶奶(外太婆、太姥姥)——外曾孙(外曾孙女)

母亲的兄、嫂——舅父、舅母/大舅、舅妈(母妗)——甥(甥女)

母亲的弟、弟妇——舅父、舅母/舅舅、舅妈(母妗)——甥(甥女)

母亲的姐、姐夫——姨母、姨丈(姨夫)/大姨(姨妈)、姨夫——姨甥(姨甥女)

母亲的妹、妹夫——姨母、姨丈(姨夫)/姨姨、姨夫——姨甥(姨甥女)

母亲的兄弟的儿子、儿媳妇——表兄(表哥)、表嫂、表弟、表弟妇——表弟、夫表弟,表妹、夫表妹,表兄、夫表兄,表姐、夫表姐

母亲的兄弟的女儿、女婿——表姐(表姊)、表姐夫、表妹、表妹夫——表弟、内表弟,表妹、内表妹,表哥、内表哥,表姐、内表姐

母亲的姐妹的儿子、儿媳妇——表兄(表哥)、表嫂,表弟、表弟妇——表弟、夫表弟,表妹、夫表妹,表兄、夫表兄,表姐、夫表姐

母亲的姐妹的女儿、女婿——表姐(表姊)、表姐夫,表妹、表妹夫——表弟、内表弟,表妹、内表妹,表哥、内表哥,表姐、内表姐

母亲的表哥、表嫂、表弟、表弟妇——表舅、表妗——表甥(表甥女)、夫表甥(夫表甥女)

母亲的表姐、表姐夫、表妹、表妹夫——表姨、表姨夫——表甥(表甥女)、内表甥(内表甥女)

母亲的舅父、舅母——外舅祖父、外舅祖母/外舅公、外妗婆——外弥甥(外弥甥女)

外祖父的兄(堂兄)、嫂(堂嫂)、弟(堂弟)、弟妇(堂弟妇)——外伯祖父、外伯祖母、外叔祖父、外叔祖母/外伯公、外姆婆,外叔公、外婶婆——外侄孙(外侄孙女)

外祖父的姐妹(堂姐妹)、姐夫妹夫(堂姐夫妹夫)——外姑母、外姑丈/外姑婆、外姑婆公——外侄孙(外侄孙女)、内外侄孙(内外侄孙女)

3、妻族

妻子的父亲、母亲——岳父、岳母——子婿(女婿)

妻子的祖父、祖母——太岳父、太岳母——孙婿

妻子的兄、嫂、弟、弟妇——大舅子、大妗、小舅子、小妗——妹夫、姐夫

妻子的姐妹、姐夫妹夫——大姨子、小姨子、襟兄、襟弟——妹夫、姐夫、襟弟、襟兄

妻子的伯父、伯母、叔父、叔母——伯岳父、伯岳母、叔岳父、叔岳母——侄婿

家族:家族是以血统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包括同一血统的几辈人。

亲戚:亲戚是指与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

中国古代唐朝学者孔颖达对亲戚的注解为:亲指族内,戚言族外。

一、直系血亲(直系)

父系:曾曾祖父(老太爷)--曾祖父(太爷)--祖父(爷爷)--父亲(爸爸)

曾曾祖母(老太太)--曾祖母(太太)--祖母(奶奶)--父亲(爸爸)

母系:曾曾外祖父(老太爷)--曾外祖父(太爷)--外祖父(姥爷)--母亲(妈妈)

曾曾外祖母(老太太)--曾外祖母(太太)--外祖母(姥姥)--母亲(妈妈)

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有时孙子是不分性别的称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二、旁系血亲(旁系)

父系: 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

大妈:大爷的妻子

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

婶:叔叔的妻子

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父亲的兄弟:

伯父叔父叔伯大伯、大爹、伯伯、二爹、三爹、小叔、小爹等(叔叔侄、侄女)

伯父叔父的妻子:

伯母叔母大妈婶娘 大姆妈、大嬷、婶娘、婶婶、现呼二妈、三妈等(侄、侄女)

伯父叔父的子女:

堂兄弟堂姐妹称呼与自己兄弟姐妹相同,对人介绍冠“堂”字弟、哥、妹、姐

父亲的姐父之妹姑母姑娘:

姑妈、大妈、嗯娘、阿伯、阿姑、现呼大阿妈、二阿妈、阿伯等(侄、侄女)

兄弟的妻子:

嫂弟媳嫂嫂、阿嫂、大姐、二姐等,今直呼其名旧称叔伯、今称弟、兄

夫之兄弟伯叔:

叔伯 旧时随子女称大伯、阿叔、今日随夫称哥,对弟或直呼其名弟媳、嫂

丈夫兄弟的配偶:

妯娌,旧时随子女称,现以姐妹相称,或直呼其名弟媳、嫂、妹、姐

女婿、儿媳的父母:

亲家、亲家公(姆) 以兄弟、嫂相称,今呼婿、媳之爹娘为弟媳、嫂、妹、姐

姑之丈夫:

姑父姑丈姑夫 旧呼大爹、二爹、大伯,现呼大爸爸、二爸爸内侄、内侄女

姑之子女:

姑表表兄弟表姐妹 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冠“表”字表弟、哥、妹、姐

三、母系

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

舅妈:舅舅的妻子

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

姨夫:姨的丈夫

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

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

母亲的父母:

外祖父、外祖母、外公、外婆(外孙、外孙女)

母亲的兄弟及其配偶:

舅父、舅舅、舅姆、舅妈; 今呼阿舅、舅姆妈(外甥、外甥女)

舅父的子女:

舅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表弟、哥、姐、妹

母亲的姐妹及其配偶:

姨父姨母姨娘旧呼大爹、大妈、大伯、阿伯,现呼阿姨(外甥、外甥女)

姨之子女:

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 表弟、哥、姐、妹

妻子的父母:

岳父、岳母、丈人、丈母,面称随妻阿爹、姆妈(女婿)

妻子兄弟及其配偶:

内兄弟、内兄嫂、内弟媳、阿舅、舅嫂,面称随妻阿哥、大姐或姐夫、妹夫

妻子姐妹:

内姐内妹姨娘面称随妻姐、妹

妻子姐妹的丈夫:

连襟,连襟以哥、弟相称或呼其名哥、弟

四、姻亲

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

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

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

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

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

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

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

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

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

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

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

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

祖父的哥哥:伯祖父(伯公)

祖父的嫂嫂:伯祖母(姆婆)

祖父的弟弟:叔祖父(叔公)

祖父的弟妇:叔祖母(婶婆)

祖父的姐夫、妹夫:姑祖父(姑公)

祖父的姐姐、妹妹:姑祖母(姑婆)

祖母的哥哥、弟弟:舅祖父(舅公)

祖母的嫂嫂、弟妇:舅祖母(妗婆)

祖母的姐夫、妹夫:姨祖父(姨公)

祖母的姐姐、妹妹:姨祖母(姨婆)

附:

一、家族长辈称谓

(前为称谓:后为自称)下同

曾祖父、母:曾孙、孙女

太公翁(丈夫的曾祖父):曾孙媳

太奶亲(丈夫的曾祖母):曾孙媳

曾伯父、母(父亲的祖父的哥哥、嫂嫂):曾侄孙、曾侄孙女

太伯翁、太姆婆(丈夫的曾伯父、母):曾侄孙媳

曾叔祖父、母(父亲的祖父的弟弟、弟媳):曾侄孙、曾侄孙媳

太叔翁、太婶婆(丈夫的曾叔祖父、母):曾侄孙媳

祖父、祖母(父亲的父母):孙、孙女

祖翁、婆(丈夫的祖父、祖母):孙媳妇

伯祖父、母(父亲的伯父、母):侄孙、侄孙女

伯祖翁、婆(丈夫的伯祖父、母):曾孙媳

叔祖父、母(父亲的叔父、母):侄孙、侄孙女

叔祖翁(丈夫的叔祖父):侄孙媳

婶婆(丈夫的叔祖母):侄孙媳

翁亲、姑亲(丈夫的父亲、母亲):儿媳

伯父、母(父亲的哥哥、嫂嫂):侄儿、侄女

伯翁、母(丈夫的伯父、母):侄媳

叔父、母(父亲的弟弟、弟媳):侄、侄女

堂伯、叔(同族与父同辈者):堂侄、堂侄女

宗伯、叔(同姓与父同辈者):宗侄、宗侄女

叔翁、婶亲(丈夫的叔父、叔母):侄媳

二、亲戚长辈称谓

曾祖姑丈(曾祖父的姐妹父)——内曾侄孙、内曾侄孙女

曾祖姑母(曾祖父的姐妹)——曾侄孙、曾侄孙女

祖姑丈(祖父的姐妹父)——内侄孙、内侄孙女

祖姑母(祖父的姐妹)——侄孙、侄孙女

舅祖父(祖母的兄弟)——外甥孙、外甥孙女

舅祖母(祖母的兄弟的妻子)——外甥孙、外甥孙女

祖姨夫(祖母的姐妹父)——姨甥孙、姨甥孙女

祖姨母(祖母的姐妹)——姨外甥、姨外甥女

姑丈(父亲的姐妹父)——内侄、内侄女

姑母(父亲的姐妹)——侄、侄女

表伯、姆(父亲的表兄、嫂)——表侄、表侄女

太外祖父、母(母亲的祖父、母)——外曾孙、外曾孙女

外祖父、母(母亲的父母)——外孙、外孙女

外伯祖、外姆婆(母亲的伯父、母)——外侄孙、外侄孙女

外叔祖、外婶婆(母亲的叔父、叔母)——外侄孙、外侄孙女

舅父(母亲的兄弟)——外甥、外甥女

舅母(母亲的兄嫂、弟媳)——外甥、外甥女

姨丈(母亲的姐妹父)——姨甥、姨甥女

姨母(母亲的姐妹)——襟侄、襟侄女

太岳父、母(妻的祖父、母)——孙婿、孙女婿

太伯岳、母(妻的伯祖父、母)——侄孙婿、侄孙女婿

太叔岳、母(妻的叔祖父、母)——侄孙婿、侄孙女婿

岳父、母(妻的父母)——女婿

伯岳、母(妻的伯父、母)——侄女婿

叔岳、母(妻的叔父、母)——侄女婿

姻伯丈、姆(妻的从伯父、母)——姻家侄婿

姻叔丈、姻婶(妻的从叔父、母)——姻家侄婿

姻伯、姆(妻的堂伯父、母)——姻家侄

姻叔、姻婶(妻的堂叔父、母)——姻家侄

三、家族平辈称谓

胞哥(本人的哥哥)——弟、妹

兄嫂(哥哥的爱人)——夫弟、夫妹

弟妇(胞弟的爱人)——夫兄、夫姐

胞姐、妹(本人的姐、妹)——弟、妹、兄、姐

夫兄(丈夫的哥哥)——弟妇

兄嫂(丈夫的嫂嫂)——弟妇

夫弟(丈夫的弟弟)——嫂

弟妇(丈夫的弟媳)——嫂

爱妻(本人的妻子)——夫

良人、夫君(本人的丈夫)——拙荆、妻

夫姐(丈夫的胞姐)——弟媳

夫妹(丈夫的胞妹)——兄嫂

从兄、姐(伯、叔的女儿)——从弟、妹

从弟、妹(伯、叔的女儿)——从兄、姐

夫从兄(丈夫的从兄)——从弟妇

从兄嫂(丈夫的从嫂)——从弟妇

从弟(丈夫的从弟)——从兄嫂

从弟妇(丈夫的从弟媳)——从兄嫂

堂兄(丈夫的堂兄)——堂弟妇

堂嫂(丈夫的堂嫂)——堂弟妇

堂弟(丈夫的堂弟)——堂兄嫂

堂小弟(丈夫的堂弟媳)——堂兄嫂

堂兄、堂姐、堂弟、堂妹(同族平辈者)——堂弟、堂妹、堂兄、堂姐

宗兄、宗姐、宗弟、宗妹(同姓平辈者)——宗弟、宗妹、宗兄、宗姐

姐丈(本人的胞姐夫)——内弟、内弟妇

妹丈(本人的胞妹夫)——内兄、内兄嫂

表兄、表姐(姑、姨、妗的子、女)——表弟、表妹

表弟、表妹(姑、姨、妗的子、女)——表兄、表姐

表姐丈(姑母的女婿)——表内弟、表妹

内兄、嫂(妻子的哥、嫂)——内兄、嫂

内弟、媳(妻子的弟、媳)——姐夫

襟兄(妻的姐、妹夫)——襟弟

姻兄、弟(妻的从兄、弟)——姻兄、弟

姻家兄、弟(妻的堂兄、弟)——姻家兄、弟

四、亲戚互称

老太姻翁、姆(亲家的祖父、母)——姻再侄、姻再侄妇

太姻翁(亲家的父亲)——姻侄、姻侄妇

太姻姆(亲家的母亲)——姻侄、姻侄妇

姻伯翁、叔翁(亲家的伯、叔父)——姻家侄、姻家侄室

姻伯姆、叔母(亲家的伯、叔母)——夫姻家侄

姻翁(亲家)——姻弟

姻姆(亲家姆)——姻室

姻兄(亲家的兄弟)——姻家弟

姻仁兄(亲家姆的兄弟)——姻家室

姻家兄(亲家的从、堂兄弟)——姻家弟

姻侄(亲家的堂、侄儿)——姻家伯、姻愚叔

姻伯祖(兄弟妻的祖父)——姻家再侄

李憙是祁县的一大历史名人,生于明正德十五年十月初二日(1520年),字乐天,别号龙山。幼时家贫,从学于伯兄。夜读无灯油,借蒲草实点燃的幽光照明。学业成,方将应试,忽遭父丧,随孀母理耕织,备受艰辛。母死后,越加苦读。隆庆二年登进士。廷试时得立司赏识,援职兵部,次年授行人司行人,三年后擢升副会。万历二年(1574年)升司正。署官七年,四次受到外出考察的君命,每到一处,必采观风尚,克尽职责,朝廷以为雅称使职。万历四年升工部都水清吏司郎中。奉旨督理通惠、天津一带河道,兼理仓厂等。当地勒石纪其政绩。万历八年升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同知,年六十因痰疾,更不喜阿谀权贵,辞职归。每日为读书自遣,历游全国名山大川,豪逸放达。卒于明万历二十二年正月二十 二 日(1594),享年七十五岁。

查阅康熙四年祁县志,对李憙政绩均有记载,并发现李憙父子在祁县有牌坊三座,其父一座,为恩纶申锡坊;李憙两座,一为进士坊,二为冬宫大夫坊,并曰“缵承禹绩”来赞誉。李憙之子李自问,四川真安知州。李憙父子在隆庆六年就有一次诰敕,崇祯元年诰敕其子李自问,亦有敕自问父母,自问并妻,授自问文林郎。李氏家族祖孙三次授诰敕,在祁县历史上当属少有。

桓玄(369—404)字敬道,一名灵宝,东晋大司马桓温少子,深受桓温钟爱。桓温临终,命为继嗣,袭爵南郡公,时年五岁。

桓玄七岁时,守丧三年期满,原桓温属下的文武佐吏都来向桓玄叔父,荆州刺史桓冲告别,桓冲抚摸着桓玄的头告诉他:“这些人都是你家的故吏!”玄应声痛哭,哀动左右,众人无不惊异。数年之后,桓玄长成了一表人才,容貌不凡,风神疏朗,博综艺术,又善作文。他自恃门第高贵,才华出众,常常以英雄豪杰自居,令人望而生畏,朝廷也有所疑虑而不加擢用。

直到二十三岁,桓玄才被拜为太子洗马。时人纷纷议论桓温晚年有不臣之迹,桓玄兄弟因此遭到排抑。朝廷只让他们作些无权的闲散官。有一次,桓玄去拜见琅邪王司马道子,正值饮宴,宾客满座。司马道子突然睁着两只醉醺醺的大眼对众人说:“桓温晚年想造反,是不是?”桓玄吓得汗流浃背,拜伏在地,不敢起身。琅邪王骠骑长史谢重举起手板回答说:“已故宣武公(桓温)废昏立明,功过伊尹、霍光,人们的种种议论,应当有所识别。”道子点头,桓玄这才爬了起来。从此,桓玄的心中更加惴惴不安,对司马道子恨得咬牙切齿。

后来,桓玄出补义兴太守,郁郁不得志,曾登高眺望震泽,愤懑叹息说:“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便弃官回到了自己的封国。桓玄向来不甘屈居人下,他为自己出身元勋之门却负谤于世而愤愤不平,乃上书晋孝武帝。疏中说:

先臣蒙国殊遇,姻娅皇极,常欲以身报德,投袂乘机,西平巴蜀,北清伊洛,使窃号之寇系颈北阙,园陵修复,大耻载雪,饮马灞浐,悬旌赵魏,勤王之师,功非一捷。……

先臣勤王艰难之劳,匡复克平之勋,朝廷若其遗之,臣亦不复计也。至于先帝龙飞九五,陛下之所以继明南面,请问谈者,谁之由邪?谁之德邪?岂惟晋室永安,祖宗血食,于陛下一门,实奇功也。

自顷权门日盛,丑政实繁,咸称述时旨,互相扇附,以臣之兄弟皆晋之罪人,臣等复何理可以苟存圣世?何颜可以尸飨封禄!若陛下忘先臣大造之功,信贝锦萋菲之说,臣等自当奉还三封,受戮市朝,然后下从先臣,归先帝于玄宫耳。若陛下述遵先旨,追录旧勋,窃望少垂恺悌覆盖之恩。

奏书送到朝廷,犹如石沉大海。

桓玄闲居江陵,优游无事。荆州是桓氏发迹之地,桓温、桓豁、桓冲等兄弟子侄先后任荆州刺史数十年,故吏宾客遍布荆楚各地,根深叶茂,人多势众。桓玄甚为骄横,江陵士民怕他比怕荆州刺史殷仲堪还厉害。而殷仲堪是一个玄学名士,资望不深,对桓玄也甚为敬畏。有一回,桓玄到刺史厅前跑马,手持马矟在殷仲堪面前比比划划,摆出一副要刺杀的架势。殷中堪的中兵参军刘迈看不下去,讥刺说:“你的马矟之技有余,只是精通义理则不足。”桓玄满脸不高兴,殷仲堪见势不妙,大惊失色。桓玄离去,殷仲堪指责刘迈说:“卿是狂人!桓玄晚上派人刺杀你,我岂能相救?”他让刘迈回建康躲避。桓玄果然派人来追杀,刘迈勉强逃脱。征虏将军胡藩路经江陵,对殷仲堪说:“桓玄志趣不同于常人,一副怏怏不得志之态,将军过份优崇他,恐怕于将来不利。”殷仲堪听了很不高兴。

吞并殷、杨

太元二十一年(396)九月,晋孝武帝醉卧内殿,被张贵人杀死,太子司马德宗即位,是为安帝。安帝不辨寒暑饥饱,是个著名的白痴皇帝。太傅、琅邪王司马道子专制朝政。司马道子嗜酒如命,一天到晚喝得昏头昏脑,不问政事,尚书左仆射王国宝与从弟王绪专权用事,威震内外。当时,青、兖二州刺史王恭,荆州刺史殷仲堪士马强盛,王国宝、王绪劝司马道子削弱方镇兵权,加强中央实力。消息传出,内外骚动。桓玄备受朝廷排抑,早已心怀不满,见有机可乘,乃游说殷仲堪,挑唆说:“王国宝一向与诸君作对,唯恐不能早点对你们动手。现今既掌大权,与王绪互为表里,他们想撤谁换谁,无不如意。孝伯(王恭字孝伯)贵为皇上太舅,为朝野所重,他们一时不敢轻动,唯有先拿你开刀。你是先帝提拔的,破格居方面重任,但人们未必认为合适,都说你虽有思想意趣,却不是作方伯的人选。倘若朝廷下诏征你作中书令,用殷�为荆州刺史,你该怎么办?”殷仲堪回答说:“这件事我担心很久了,不知足下有何高见?”桓玄又说:“王国宝奸诈凶狠,天下所知;王孝伯疾恶如仇,有过人之处。你赶紧秘密派人游说王恭起兵,以匡正朝廷,对他说你将率全荆士众顺流而下,推举他为盟主。我等亦当奋起追随,如此天下莫不响应。此事若能实现,乃是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勋业啊!”殷仲堪仍犹豫不决。不几天,王恭派使者送信到江陵,邀殷仲堪与桓玄共同匡正朝廷,殷仲堪表示应允。

安帝隆安元年(397)四月,王恭以诛王国宝为名,起兵京口。司马道子惊慌失措,杀王国宝、王绪以释众怒,王恭遂罢兵回到京口。殷仲堪直到得知朝廷诛王国宝后才派兵进据巴陵,旋亦退兵。事后,桓玄趁机提出要作广州刺史。司马道子惧怕桓玄,又不愿让他久居荆楚,便任命他为假节、建威将军、平越中郎将、督交广二州诸军事,兼广州刺史。桓玄受命,但并不赴任,仍然留居江陵,以等待时机。

第二年,王恭联合豫州刺史庾楷,以讨伐江州刺史王愉及谯王司马尚之兄弟为名,再次起兵京口。桓玄、殷仲堪一齐响应,共推王恭为盟主。司马道子不知所措,慌忙把军权交给十六岁的儿子司马元显,自己只顾酗酒。殷仲堪拨出五千军马交给桓玄,命南郡相杨佺期与桓玄同为先锋,自己率兵二万殿后,挥兵沿江东下,直达湓口。王愉毫无戒备,仓惶逃奔临川,为桓玄偏将所擒。桓、杨乘胜直驱建康,桓玄大败台军于白石,又与杨佺期进军横江。这时,北府兵名将刘牢之被司马元显所收买,刘牢之倒戈,王恭兵败被杀;庾楷也兵败,投奔桓玄。刘牢之率北府兵抵御荆州军,桓玄、杨佺期只得回军蔡洲。为了分化荆州军,司马道子采纳桓冲之子桓修的建议,任命桓玄为江州刺史,杨佺期为雍州刺史,桓修为荆州刺史,而贬黜殷仲堪为广州刺史。殷仲堪一听诏命,大为恼怒,催促桓玄、杨佺期进兵。桓玄、杨佺期得到好处,不想出兵。殷仲堪一气之下遽然回军荆州,遣使告谕蔡洲兵众说:“你们如不各自散归,我到江陵便杀尽你们的家人。”于是,杨佺期部将刘系立即带领二千人西上,桓玄等大惧,都赶快撤退,至寻阳才赶上殷仲堪。桓玄由于兵力有限,羽毛未丰,需要殷仲堪相助;殷仲堪丢掉了荆州刺史,也需依仗桓玄的声望。三人便在寻阳重新结盟,桓玄被推为盟主,大家共同约定,不接受朝廷诏命;又联名上书朝廷,为王恭伸冤,要求处死司马尚之,刘牢之等人。司马道子被迫让步,宣布恢复殷仲堪的荆州刺史。这次起兵,桓玄取得江州,得到最大的实惠。他被推为盟主后,更加骄矜,每以寒士裁抑杨佺期。而杨佺期为人骄悍,自以为出自北方高门弘农杨氏,最恨别人瞧不起,在盟誓坛上就想发难袭击桓玄,但被殷仲堪制止了。桓玄觉察到杨佺期有异谋,暗中有了吞并他的打算。

不久,殷仲堪等人的矛盾渐渐激化起来。殷仲堪担心桓玄跋扈,遂与杨佺期结为婚姻,相互支援;桓玄敌不过殷、杨二人,害怕被击灭,于是上书朝廷,要求扩大都督区,壮大实力。司马道子、司马元显也想借机挑起矛盾,让他们互相残杀,以达到坐收渔翁之利的目的,遂下令分杨佺期所督长沙、衡阳、湘东、零陵四郡归桓玄管辖,又以玄兄桓伟取代杨佺期之兄杨广为南蛮校尉。杨佺期受到损害,火冒三丈,即刻调集人马,声称援救洛阳,暗中想联合殷仲堪共击桓玄。殷仲堪顾虑重重,既畏惧杨佺期兄弟骁勇,难以对付;又担心桓玄一旦被击灭,杨氏兄弟得势,自己反而受害,故极力予以阻止。杨佺期孤掌难鸣,只好忍气吞声,偃旗息鼓。

隆安三年(399),荆州发大水,平地水深三尺,殷仲堪赈恤饥民,仓库空竭。桓玄早想火并殷、杨,见时机已到,率军乘机西上。首先袭取了屯积粮草的巴陵,继而进兵杨口,败殷仲堪之侄殷道护,随后占领距江陵二十里的零口。殷仲堪见大势不妙,急召杨佺期相救,终因粮草奇缺而惨败,双双为桓玄所杀。

隆安四年(400)三月,桓玄一举夺得荆、雍二州,随即上表朝廷,求领荆、江二州刺史,朝廷授以都督荆、司、雍、秦、梁、益、宁七州,后将军,荆州刺史,假节,以桓修为江州刺史。桓玄不满意,上疏坚持领江州,朝廷不得已,加桓玄都督江州及扬豫八郡,并领江州刺史。桓玄得寸进尺,又提出以兄伟为冠军将军,雍州刺史,以侄子桓振为淮南太守,朝廷都不敢不从。这时,浙东一带的农民起义正风起云涌,势不可挡,朝廷忙于派兵镇压,无暇西顾。司马元显代父执掌朝政后,继续用佞臣,树亲党,聚敛无度,朝纲紊乱。加之桓氏子弟布列朝野,势力强大,故桓玄的种种非分之求,朝廷都有求必应。

桓玄独霸荆楚,兵强马壮,乃广树腹心,安插亲信。以兄伟为江州刺史,镇夏口;以司马刁畅为辅国将军,督八郡,镇襄阳;派遣桓振、皇甫敷、冯该戍湓口,控扼寻阳。迁沮、漳蛮人两千户于江南,设立武宁郡;招集流民,立绥安郡。又在各郡置郡丞。朝廷下诏征广州刺史刁逵、豫章太守郭昶之入朝,都被桓玄擅留不遣。桓玄踌躇满志,自以为东晋天下三分有其二,而司马氏气数已尽,故多次指使人替自己上祯祥、献符瑞。

篡晋称帝

隆安五年(401)末,桓玄写信指斥执政说:“今日朝廷显贵心腹,谁是时流清望?岂能说没有佳胜者,只是不能信任罢了。因为住昔朝政的失误,才酿成今日之祸患。朝廷上的君子,怎能没有看法,但因有身家性命之虑,故不敢说话。我忝任在外,所以能揭露事实。”司马元显读后大为恐慌,准备征讨桓玄。桓玄部下、武昌太守庾楷则担心桓玄结怨朝廷,一旦失败而祸及自己,暗中派人与司马元显联系,答应作为内应,司马元显大喜。桓玄派人切断长江航运,致使建康漕运不佳,公私匮乏,官军士兵不得不以谷皮、橡子充饥,给司马元显造成严重困难。

元兴元年(402)一月,司马元显以镇北将军刘牢之为前锋都督,以前将军谯王司马尚之为后部,称诏举兵伐玄。官军将要出发,桓玄堂兄桓石生时为太傅长史,及时送来了紧急秘密报告。桓玄原以为扬州一带闹饥荒,农民起义尚未剿灭,朝廷顾不上讨伐自己,正可待机积蓄力量,观衅而动。及接到桓石生的报告,得知司马元显兴师问罪,心中不免恐惧起来,打算固守江陵。长史卞范之献计说:“公威名远扬,谋略震动天下,司马元显乳臭未干,刘牢之不得人心,如果兵临京畿,恩威并施,则土崩瓦解之势可翘足而待,哪有延敌入境而自己削弱自己的道理?”桓玄闻言大悦,当即留下桓伟守江陵,上表朝廷,率师沿江东下。兵抵寻阳,发布檄文,列举司马元显的种种罪行。檄文传到京都,司马元显吓得不敢下令开船。桓玄兴师甚失人心,自觉以下犯上,惟恐将士不为所用,常怀返旆之计。及至兵过寻阳,不见台军踪影,不禁大喜过望,将士们也个个精神振奋,沿路如入无人之境。兵抵姑孰,击败谯王司马尚之,襄城太守司马休之弃城而逃。当时,刘牢之兵屯冽洲,桓玄遣使劝降,刘牢之即敛手归降。桓玄挥兵直驱建康城外的新亭,司马元显不战自溃,弃船逃回京城,与其父司马道子在相府相对而泣,终被桓玄所擒。

桓玄攻入建康后,矫诏自命为总百揆,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领徐州刺史;又加假黄钺、羽葆鼓吹、班剑二十人等,署置丞相府的大小僚属。奏请杀司马元显、谯王司马尚之、尚之之弟恢之、允之及庾楷父子等人;流放司马道子到安成郡,未发而毒杀之;解除刘牢之的兵权,用为会稽内史。继而布置亲信占据要津,任命桓伟为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领南蛮校尉;堂兄桓谦为左仆射、加中军将军,典掌选举;桓修为右将军、徐兖二州刺史;桓石生为前将军、江州刺史;心腹卞范之为丹阳尹,王谧为中书令、领军将军。改年号为大亨。不久又辞去丞相,自署太尉,领平西将军、豫州刺史,并给自己加以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奏不名的殊礼。

同年四月,桓玄出镇姑孰,姑孰当长江重要渡口,既是豫州治所,又是建康的西南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镇姑孰既可以控制朝廷,又可以掌握军事上的主动权,可谓一举两得。桓玄虽出居外镇,但朝中大事都要向他请示报告,小事则由桓谦、卞范之处理。

桓玄当权之初,还能有所作为,政治颇有起色。他大力整肃朝纲,黜凡庸之辈,远奸佞之臣,选用贤才,时局有所好转,京城内一时欢欣鼓舞。为了革除岭南贪污奢糜的弊政,他选派良吏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吴隐之以身作则,廉洁奉公,短期内使岭南风气为之一变。为此,他大加赞赏,称道吴隐之“处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革奢务啬,南域改观”,①提拔吴隐之为前将军,赐钱五十万,谷千斛。他曾试图革除豪强兼并,强弱相凌,百姓流离的劣政,但因阻力重重,加之政令繁密而无法实行。针对晋末佛教开始盛行、伤政害民的弊端,桓玄还提出沙汰僧尼,打击寺院经济的主张,并亲自下达了淘汰僧尼的命令,命令中说:

佛所责无为,殷勤在于绝欲。而比者陵迟,遂失斯道。京师竞其奢*,荣观纷于朝市。天府以之倾匮,名器为之秽黩。避役踵于百里,逋逃盈于寺庙,乃至一县数千,猥成屯落。邑聚游食之群,境积不羁之众,其所以伤治害政,尘宰佛教,固已彼此俱敝,实污风轨矣!

他规定,除了那些精通佛理、恪守戒律的佛教徒外,其他僧尼一律淘汰,还俗为民,“严为之制,速申下之”。

然而这一切不过是昙花一现,奢豪之态不久复萌,政令无常,朋党互起。这时三吴发生大饥馑,饿殍遍地,户口减半,会稽郡人口只剩三、四成,临海、永嘉郡死亡殆尽,殷实人家也竟身穿罗纨,怀抱金玉,闭门相守而饿死。在这种情况下,他加紧篡权的步伐,首先大杀北府旧将以绝后患。吴兴太守高素、将军竺谦之、竺朗之、刘袭、刘季式、冠军将军孙无终等人皆无幸免。刘轨、刘敬宣、高雅之、袁虔之、刘寿、高长庆、郭恭等被迫北逃,分别投奔南燕和后秦。接着,他让朝廷以平元显之功,封自己为豫章公,又以平殷仲堪、杨佺期之功,封桂阳郡公,然后改赐子侄。又让发诏避其父桓温讳,有姓名同者一律更改,赠其父马氏豫章公太夫人。

元兴二年(403)二月,桓玄为提高威望,上表请率领诸军扫平河、洛,然后指使朝廷下诏制止,便称“奉诏故止”。九月,使朝廷拜自己为楚王,封十郡,加相国,总百揆,备九锡,楚国置丞相以下官属。为制造舆论,他上表请求返回藩镇,然后自作诏挽留,再上表固请,逼天子出手诏坚留。他还暗中指使人献祯祥,呈符瑞,诡称钱塘江边的临平湖多年淤塞,现已湖开水清。又称江州百姓王成基家的竹子上降有甘露,命百官大加庆贺。历代都有隐士,偏偏此时没有,桓玄觉得不光彩,赶紧派人找来了西晋著名隐士皇甫谧的六世孙皇甫希之,先让希之隐居山林,提供各种费用,再征为著作郎,然后又指使希之故意推辞不接受,称之为高士。时人觉得很可笑,戏称这种隐士为“充隐”。

桓玄性贪鄙,喜爱奇珍异宝,终日珠玉不离手。别人有好字画及佳园美宅,都千方百计地据为己有。不好意思当面抢夺,就以赌博为手段,变着法儿夺取。甚至不惜派遣臣僚四出,到处掘果移竹,连数千里外的佳果美竹都被挖得干干净净。又喜欢阿谀奉承,厌恶臣下进直言。法令无常,随心所欲,一会儿想废钱币而用谷帛,一会儿又想恢复肉刑,结果事事无成,至使朝野失望,人不安业。

正当桓玄得意之际,一连串的打击接踵而至。其兄荆州刺史桓伟突然病死,桓伟最受桓玄信赖,被视为左膀右臂,桓伟一死,桓玄顿感孤危。不久,殷仲堪的余党、新野人庾仄合众七千,起兵襄阳,赶走了守将冯该;南蛮校尉庾彬等人谋为内应,江陵震动。桓玄之侄桓亮也以讨伐庾仄为名,乘乱起兵罗县,自称平南将军、湘州刺史。这两次事件虽很快被平定下去,但却给桓玄以巨大的精神压力。与此同时,北府兵的中级将领刘裕、何无忌等人又正在酝酿起兵,无疑给桓氏政权造成了最严重的威胁。形势在逆转,如不赶快禅代,皇帝梦难免成为泡影,桓玄急不可待。但北府兵的将士们是否答应?桓玄不放心。堂兄桓谦秉承桓玄旨意赶赴彭城,试探地问刘裕:“楚王功高德重,朝廷的意思是想禅让,你们以为如何?”刘裕诡谲地回答,“楚王,宣武之子,勋德盖世,晋王室衰微,早失民望,趁机禅代,有什么不可以!”桓谦乐滋滋地说:“你说可以就可以了。”桓玄得到报告,便放心地称起皇帝来。

元兴二年(403)十二月三日,桓玄即皇帝位于姑孰,改年号为永始。迁晋安帝于寻阳,封为平固王;追尊其父桓温为宣武皇帝,庙号太祖;立其妻刘氏为皇后,大封桓氏兄弟子侄为王,文武加官进爵。随后迁居建康宫,修缮宫室,大兴土木,催促严急,上下疲于奔命,朝野不得安宁。为显示皇帝的尊严,特命工匠制作一辆特号大车,车内可坐三十人,用二百人推着走;为炫耀自己的聪明,百官奏事或一字写得不合体,或语句有些毛病,都要挑出来指摘一番,甚至贬官降职。事必亲躬,或亲自安排值日官,或自选令史一类的小官,诏令一道接一道,主管官员应接不暇。而朝纲大事不抓,法度不立,奏案堆积如山。性喜游猎,常常夜以继日,性情又急躁,呼召严厉,刻不容缓,宫禁内一片喧哗,不成体统。百姓疲累,朝野劳瘁,怨怒思乱者十室有八九。

短命而亡

次年二月,刘裕经过周密部署后,联络北府兵将领刘毅、何无忌、刘昶、刘道规、诸葛长民等人正式起兵。首先占领京口,斩徐州刺史桓修;进攻广陵,杀青州刺史桓弘,随后率兵直扑建康,沿途又杀死前来抵抗的著名猛将吴甫之、皇甫敷。桓玄得知二将被杀,吓得魂不附体,急忙召来一些方士对刘裕等人施行巫术。并问众臣僚:“朕会失败吗?”曹靖之回答说:“神怒人怨,臣实在害怕。”桓玄又急又气,命桓谦、卞范之率兵二万出城御敌。刘裕率众奋击,桓谦诸军顷刻溃散。桓玄闻报,匆匆携带儿子桓升、侄子桓浚,在几千亲信的护卫下,从南掖门仓惶出逃。路遇参军胡藩,胡藩劝他组织抵抗,桓玄一言不发,只顾用马鞭指天,意思是说“天亡我也!”然后策马疾驰,直奔石头城,乘船浮江西去。沿途忍饥挨饿,有时整天吃不上一顿饭,左右弄来一些粗粮,咽不下去,几岁的小儿子桓升在他胸前背后使劲按摩,桓玄悲不自胜。

桓玄一行逃到寻阳,江州刺史郭昶之提供器用、兵马,这才松了一口气。于是挟安帝继续西逃,途中自己作起居注,叙述如何抵御刘裕事,自吹算无遗策,只因诸将违背节度,以致造成败局,并非用兵的过错云云。桓玄只顾覃思著述,却把御敌大事抛到了九霄之外。起居注写成后,派人宣示远近。

四月,桓玄一行逃到江陵,荆州刺史桓石康迎入帐内。喘息未定,即忙着派人在城南搭造帐篷作为临时宫室,重新署置百官,以卞范之为尚书仆射。又大兴刑罚,借以在大败之余重树个人威权,震慑百官将士。大臣殷仲文力谏,桓玄怒气冲冲地说:“汉高祖、魏武帝用兵多次战败,那只是诸将的过失。现今天文对我不利,所以把都城迁回荆楚。而小人愚昧,妄生是非,乱发议论,正应该凶猛一点,哪能施行宽政?”荆州各郡的郡太守们得知桓玄流亡,有人赶紧献媚取宠,派人上表敬问起居,桓玄一概不接受,命令重新上表,庆贺迁徙新都。荆楚毕竟是桓玄的老巢,不出一月,桓玄收集兵众二万和大批的楼船、器械,又开始得意起来,自负地对左右说:“你们都是从清显的仕途上跟随我的,京都那帮窃权盗位的人将要谢罪军门,到时看着你们凯旋进入石头城,这与神仙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就在桓玄得意时,刘裕派遣刘毅、何无忌、刘道规率兵追至湓口,桑落洲一战,大败江州刺史郭昶之、游击将军何澹之、江夏太守桓道恭等人,进军寻阳。寻阳上控荆楚,下制建康,是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势在必争。五月,桓玄自江陵急率舟师东下,双方大战于武昌附近的峥嵘州。恒玄所率将士数万,对方不满万人,但却担心吃败仗,常常在座舰旁边停着几艘快船,以备败走,全军毫无斗志。刘毅紧紧抓住战机,乘风纵火,率军奋勇出击,大获全胜。桓玄命人烧毁辎重,连夜狼狈逃去。

桓玄再次逃回江陵城,众人见大势已去,人心惶惶,虽令不行,城内一片混乱。桓玄走投无路,打算逃往汉中投奔梁州刺史桓希。一天深夜,收拾停当,遂率亲近心腹数百人骑马出城西走,刚刚到达城门,左右于黑暗中挥刀向桓玄砍去,没有砍中,秩序顿时大乱,左右心腹互相砍杀,死尸交横于路。桓玄心惊胆颤,勉强逃到船上。恰在这时,益州刺史毛璩派从孙毛佑之。参军费恬率领二百人护送弟弟毛璠的灵柩来江陵安葬,毛璩之侄毛修之时为桓玄屯骑校尉,趁机骗诱桓玄入蜀,桓玄无计可施,只好同意。船行至江陵城西的枚回洲,毛佑之、费恬突然向桓玄开弓放箭,矢如雨下,幸臣丁仙期、万盖等人急忙用身子挡住,都被射死,桓玄受了轻伤。益州都护冯迁随着抽刀砍来,桓玄从头上拔下一枚玉导送给他,心惊肉跳地质问:“你是什么人?敢杀天子!”冯迁回答说:“我杀天子的贼罢了!”说完,手起刀落,人头坠地。同时被杀的还有桓石康、桓修等人,桓升被执,斩于江陵城。

桓玄篡晋,是东晋门阀政治的尾声。这个短命政权终于被刘裕推翻。桓玄从称帝到兵败出逃,共经八十天;从称帝到被杀,前后不到半年,死时年三十六。桓玄死后,堂兄桓谦、桓石绥等人仍坚持抗争达五、六年之久,直至晋安帝义熙六年(410)才宣告全部失败,桓氏家族彻底覆灭。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我国是礼仪之邦,素有尊老敬老之风俗,而老年人的别称也颇多。

平生所好者的者是什么意思?

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出自唐代白居易的《与元微之书》四月十日夜,乐天白: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