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琪:谱牒类书目的源流与分属演变
摘 要:早在商代后期就已出现记录世系的图谱,但还不属于纸质的谱牒类文献。东汉以后,由于谱牒的政治功用渐趋强化,谱牒类书目迅速增加,逐渐由《汉书·艺文志》术数略下的一个子目变为史部目录下一个固定的二级类目。宋代以后,谱牒类书目的政治功用逐渐缺失,其在目录学中的地位明显下降,到清代最终被排除在史部目录之外。谱牒类书目在目录学著作中分属演变的历程,折射出不同历史背景下谱牒社会功用的变化。
关键词:谱牒;源流;分属演变;史部目录
谱牒一词出于《史记·太史公自序》,所谓“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1]3303。从这句话来看,谱牒应是某种记载有帝王世系的载体。“谱”在《史记正义》中的解释为“布也,列其事也”[1]487。“牒”最早是指“古代用来书写的小而薄的竹简或木片”[2]470。由此推断,谱牒应是一种记载帝王或家族世系的竹简或木片。谱牒作为一类重要的文献分支,对其起源与在目录学著作中的分属演变进行研究,对于考察谱牒类书目的历史流变与其在不同背景下功用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一、秦代及秦以前有关谱牒的记载
据陈梦家研究,在商代后期就已经出现了记载直系祖先、宗子名讳的世系表。在《殷墟卜辞综述》一书中,陈梦家提到,在1506号甲骨上记载有“儿”氏祖先11代的世系名讳,其中两代有兄弟2人,共13位祖先的名字[3]499。暂不论这片甲骨的真伪①,陈梦家所提到的这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上的,并不是竹简或木片。司马迁也提到谱牒自周以后“乃颇可著”[1]487。由此可推断,我们如今所提到的谱牒主要是指周以后的谱牒资料。
有关周代的谱牒文字记录在战国以后的书籍中有所记载。《周礼·小史》提到:“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4]376郑玄注引郑司农云:“系世,谓《帝系》《世本》之属是也。”[5]108即谱牒类书目。同时也说明周代设有专门执掌世系的官员——小史。关于周代谱牒的内容,《礼记·内则》也有记载,“(生子)书曰:某年、某月、某日生,而藏之”[6]100,说明在周代谱牒主要是记录人的生卒年月与昭穆世系的书籍。这一时期的谱牒类书目主要有:《世本》《大戴礼记·帝系》《春秋公子血脉谱》等。《世本》也被学术界普遍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谱牒类书目。周代出现官修的谱牒类书目,与其分封制、宗法制有着密切的联系。周建国后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将亲属、功臣及古代帝王的后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王,诸侯在自己的封地范围内再次实行分封,分封制和宗法制层层下移,构成周王朝的统治秩序。如何巩固和维系这两个制度,必然要明确宗法制家族内部世系和嫡庶之分以确保分封制的承袭,谱牒正是将这类承袭关系记载成册,以“奠世系、辨昭穆”,维系周王朝的统治。可以说,宗法制是谱牒类书目产生的直接根源,谱牒类书目有力维持了宗法制的沿袭。
秦王朝建立以后,废除了周代的分封制、宗法制,代之以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这种制度不再分大宗、小宗,同时也切断了血缘与官制的联系。秦始皇下令焚书,将天下“无用”之书焚毁,使谱牒类书目在秦代基本处于停滞的状态,公侯子孙皆“失其本系”[7]990。
二、汉唐时期对谱牒类书目的划分及原因
《隋书·经籍志》采用四部分类法,将隋代及以前的书籍分为甲乙丙丁四类。乙类为史部,其类下著有“谱系”类。《隋书·经籍志》将史部作为一级类目单独分类,同时将谱牒类书目置为史部目录的一个二级类目,使谱牒类书目开始有一个明确的划分。《隋书·经籍志》共著录“谱系”类书目41部360卷,加上已亡佚的书目共53部1 280卷[7]990。需要注意的是,“谱系”类下有3本书目不可算进谱牒类著作,即《竹谱》《钱谱》和《钱图》,这3本书目与记载家族世系的谱牒类书目毫无关系。另外,除“谱系”类下著录有谱牒类书目外,杂传类下也有很多“家传”,如《李氏家传》《桓氏家传》《太原王氏家传》等[7]977。《辞海》对“家传”的解释为“叙述父祖事迹以传示后人的传记”[2]1040,即将家族中有声望和功绩的人单独列出,为之立传。这一时期的谱牒类著作还是以官修为主,这类“家传”则类似于私修谱牒“家谱”的前身,虽被著录于杂传类下,但也有一些谱牒类著作的特征。《隋书·经籍志》所著录的书目卷数与《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25卷又15篇相比,明显大为增加。究其原因,应是与东汉以后门阀士族的形成有重要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标准为九品中正制,即将天下士族分为九品,选官用人皆根据郡望品级。世家大族为了延续自身的特权地位,家族婚姻严格恪守“门当户对”的原则。如何准确判断“寒门”与“士族”,防止“冒籍”的出现,这就使得官修谱牒格外重要,其政治功用逐渐突显,但这也造成了“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9]1的局面。正因谱牒的这种功用,使得其时研究谱牒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被称之为“谱学”。魏晋时期涌现出众多的谱牒著作和研究谱牒的大家,西晋蒙挚撰有《族姓昭穆》10卷,东晋南朝的贾弼之、贾匪之、贾渊等祖孙3人是研究谱学的专家。谱学的集大成者是梁代的王僧孺,他将贾弼之的《十八州谱》续为710卷,又撰《百家谱集抄》15卷、《东南谱集抄》10卷等。不可否认的是,这时期谱牒类书目地位的提升和对谱牒的研究盛极一时,与门阀士族制度下对门第、血统、婚宦的重视息息相关。这一时期,谱牒类书目与政治联系密切。
其二,官修谱牒的衰落和私修谱牒的非公开性。在唐中期以前,谱牒多为官修,且多属于皇族玉牒、天下郡望谱、天下姓氏录等著作,用以确定姓氏郡望和门第品级。唐朝除唐太宗、武则天、唐高宗朝3次修撰谱牒外,之后再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组织过大修谱牒,官修谱牒逐渐衰落。宋代以后,反映一家一姓之谱系的私修谱牒书目繁多,是因其在当时并没有太大的史学价值,也无政治功用,无需上报朝廷。这类谱牒多被供奉在家族祠堂中,作为“敦宗睦族”的象征而存留。朝廷并不收藏这类书目,对此无可著录之书,《四库全书总目》和《清史稿·艺文志》对这类家修谱牒没有任何的著录,只有前朝遗留的少量总谱类著作,同时也因数目太少只能著录于类书类下。
《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都将谱牒类书目置于史部目录的谱牒类下。《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杂谱牒类书目五十五部,共一千六百九十一卷”[10]2013。之所以将其著录为“杂谱牒”类,是因为在“杂谱牒”类下不仅著录了谱牒类书目,同时又著录了很多“家传”。“家传”类书目多数时间是著录于“传记”类下,因而称之为“杂谱牒类”。《新唐书·艺文志》共著录谱牒类书目17家39部1 617卷,“王元感以下不著录二十二家,三百三十三卷”[11]1501-1502。与《旧唐书·经籍志》不同的是,《新唐书·艺文志》又将家传类著作重新置于杂传类,并在谱牒类下增加了很多之前从未著录的“家谱”类书目,这些“家谱”类书目卷数很少,多为1卷。如《谢氏家谱》1卷,《东莱吕氏家谱》1卷等[11]1501-1502。与《隋书·经籍志》著录的谱系类书目相比,这些“家谱”类书目显然是记录一家一姓之谱系,与前代州谱、百家谱相比,更多地带有私人撰修的性质。
唐朝之所以会出现私修家谱类书目,与当时的政治环境相关。自隋代创立科举制以来,选官用人的标准逐渐从姓氏郡望变成分科考试,这使得众多寒门子弟通过读书进入了官僚阶层,高门士族直接晋升的渠道被阻断,官修谱牒所具有的选官用人的政治功能逐渐被削弱。唐朝统治者曾3次大规模地组织撰修谱牒,目的却不是维系世家大族的地位,而是通过撰修谱牒,提高皇族和新晋官员的门第等级,贬低旧的世家大族,扶植新的官僚势力。如唐太宗朝撰修的《氏族志》将博陵崔氏由一等姓氏降为三等,唐高宗朝撰修的《姓氏录》更是将五品以上的官员全部列入士族。应该说这时期的官修谱牒在很大程度上被统治者用作政治斗争的工具。从侧面来看,旧士族被削弱,新士族逐渐发展壮大,新士族的壮大推动了记载有一家一姓之谱系的新谱牒产生,但这类新谱牒书目毕竟只占少数,官修谱牒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谱牒类书目依然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三、宋以后谱牒类书目在目录学中的转变
宋代是目录学著作发展的高峰时期,出现了众多的私修目录学著作,目录学著作的攀升标示着有更多的史家对书籍类目划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宋史·艺文志》史部目录专门增设“目录”类,共著录目录学书目68部607卷[12]5148。“谱牒”依然是史部目录下的一个二级子目,《宋史·艺文志》共著录谱牒类书目110部437卷[12]5152。与“新旧唐书”相比,总卷数明显减少,这与唐末五代以来战乱频繁使大批谱牒类书目散佚和宋朝科举取士更加完善使得谱牒的政治功用迅速丧失有关,“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三代”[9]1。宋朝官修的目录学著作《崇文总目》史部目录下专设“氏族”类,主要著录谱牒类书目,共41部,计113卷[13]92。南宋郑樵的私修目录学著作《通志》将谱牒类书目著于卷66“艺文略”下,是谓“谱系”类。比前人有所进步的是,郑樵又将谱系类书目详加划分,分为“帝系、皇族、总谱、韵谱、郡谱、家谱”等6类,共著录谱系类书目170部2 411卷[9]619,这个数目明显超过之前目录学著作所记载的书目,基本上包括了宋代及以前的谱牒书目。总谱著录43部1 074卷数量居首,家谱数目为次,共68部250卷。南宋尤袤的《遂初堂书目》也是私修目录学著作,该书将谱牒类书目著录于“姓氏”类下,共计33部,只是列出书名,并没有记载书目卷数[14]13。该书在“姓氏”之外,又设“谱录”类,但并不著录谱牒类书目,而是像《考古图》《端砚谱》《竹谱》等[14]24,是对政区、事物进行注述的图谱类著作。宋元之际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卷270将谱牒类书目著录于史部“谱牒”类下,共计21部71卷[15]1709。此外,宋朝的欧阳修、苏洵也先后创新了修谱体例,被后世称为“欧谱”“苏谱”,直到近代都是私家谱牒编撰的样板。可以看出,自唐末五代以来,宋代谱牒类书目有逐渐复兴的趋势,这与宋代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政府对于累世同居大家庭的提倡有关。在宋代,民间宗族组织明显增多,民间修谱(私修谱牒)的数量也随之攀升,谱牒类书目的政治色彩明显减弱。
《明史·艺文志》依然遵循《宋史》对谱牒类书目的划分方法,将谱牒类书目置于史部目录之下。《明史·艺文志》共著录谱牒类书目38部504卷[16]2420,且只是明代的谱牒类书目,并不包括前朝,这个数目也可算是繁多了。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这时的“谱牒”类目已位于史部目录的最后,预示着谱牒类书目在史部目录中地位的变化。《明史·艺文志》所著录的谱牒类书目多数为私修谱牒。实际上自唐中期以后,除皇族玉牒外,官修谱牒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私修谱牒逐渐占据主导。另外,在宋以后,“家传”类著作无论是“传记”类还是“谱牒”类,皆没有著录,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家谱”类著作。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是《明史·艺文志》的蓝本,《千顷堂书目》在史部目录下置“谱系”类,共著录谱系类书目130余部,大部分为家谱、宗谱、家乘等[17]269-289。这些书目的卷数明显超越《新唐书·艺文志》只有1卷的界限,少则3~4卷,多则60余卷,反映出明政府明显放松了对私家修谱的限制。另外,明代家庙、祠堂类建筑显著增多,反映出社会宗族意识的复苏。这时期的谱牒基本不具备政治功用,同时,由于统治者对私家修谱和民间建庙、修祠堂没有过多的限制,使得谱牒类书目“敬宗保族”的社会功能渐趋突显。
清乾隆朝官修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总目》的史部目录下已无谱牒类书目,说明这时的谱牒类书目已被排除在史部目录之外。子部目录下置“谱录”类,但并没有著录谱牒类书目,只是“器物、食谱、草木虫鱼鸟兽”之属,真正的谱牒类书目被置于子部类书类下。所谓“类事之书,兼收四部,而非经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内,乃无类可归”[18]1141。清代学者认为谱牒类书目无类可归,所以置于类书类下,反映出谱牒类书目在清代目录学著作中地位迅速下降,已经算不上史书,只能分属于类书。《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的谱牒类书目有:《古今同姓名录》2卷、《元和姓纂》18卷、《古今姓氏书辨证》40卷、《帝王经世图谱》16卷、《万姓同谱》146卷附《氏族博考》14卷等,著录的谱牒类书目并不多,且多是姓氏总谱[18]1141-1153。《四库全书总目》对著录的每一种书目都有文字简介,如著录作者及书目流传状况等。《清史稿·艺文志》与《四库全书总目》相同,谱牒类书目同样被著录于子部类书类下,有《历朝人物氏族汇编》10卷、《氏族笺释》8卷、《姓氏谱》6卷、《类纂》50卷等共著录谱牒类书目122卷,并附有作者姓名[19]4366-4367。
谱牒类书目从《汉书·艺文志》到《明史·艺文志》一直是史部目录下的一个二级子目,到清代最终被排除在史部目录之外,著录于子部类书类下,在目录学著作中的地位明显下降。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两方面。
其一,谱牒类书目的政治功用逐渐消失。魏晋南北朝是谱牒发展鼎盛的时期,“谱学”也发展成为一门显学,这是谱牒类书目与政治联系最为密切的时期。谱牒规定了门第等级,门第等级又与选官用人相联系,这使得谱牒类书目的地位迅速攀升。在《隋书·经籍志》中谱牒类书目开始单独分类,成为史部目录下的一个二级类目。唐中期以后,谱牒所具有的选官用人的政治功能大为减弱,虽然谱牒也作为统治者的斗争工具被使用,但随着科举制的完善、皇权的加强,这种功用逐渐消失。唐末五代以来的战乱使世家大族分崩离析,有的迁往南方,有的在战乱中衰败,谱牒类著作也大批散佚。战乱过后,由于谱牒实际功用的缺失,这些世家大族并没有对散佚的谱牒进行重新纂修,而是任其消亡。宋代以来,政府放松了对私家修谱、建庙的限制,人们的宗族意识又逐渐活跃起来,但再也不可能形成像东晋那样“王与马共天下”的世家大族了,谱牒的政治功能基本不复存在。正是因为谱牒没有了政治功用,也使其在目录学中的地位迅速下降。在《明史·艺文志》中谱牒已被置于史部目录的末端,到《四库全书总目》时则完全被排除在史部目录之外。
《汉书·艺文志》是第一部流传至今的目录学著作,沿用刘歆的六分法,除“辑略”外,将汉及以前的天下图书分为6类,分别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术数略下置有“历谱”类。所谓“历谱”者,“序四时之位,正分至之节,会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杀生之实”[8]1767,主要用于记载汉代的天文历和四时历。其中也包括2种谱牒类书目,即《帝王诸侯世谱》20卷和《古来帝王年谱》5卷,共25卷[8]1766。另外《世本》15篇在六艺略下也有著录,与史部书目著录在一起[8]1714。司马迁在《史记》中曾多次提到“谱牒”一词,并将其作为史料来源之一,但从《汉书·艺文志》对谱牒类书目的分属方式及著录卷数来看,谱牒类书目在这一时期显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四、结 语
谱牒自商周时期起源,隋以后逐渐成为史部目录下一个固定的二级子目,到清代最终被排除在史部目录之外,反映出谱牒类书目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社会功用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也导致其在目录学著作中地位的变化。实际上从古至今,代表家族意识的谱牒始终没有消亡。如今,国家重提“家庭、家教、家风”问题,使人们的视野又重新审视传统的家族观念。今天仍有很多家庭在撰修家谱、族谱,重新认识自己的家族文化。谱牒“敦宗睦族”的社会功能至今仍然适用,尽管它的政治功能已不复存在,但其作为维持家族和睦、维系社会和谐的纽带作用仍然存在。
注 释:
① 关于这片甲骨的真伪,学界有不同看法:陈梦家、李学勤、于省吾等学者皆认为此甲骨为真品,而郭沫若、董作宾、胡厚轩等学者则认为是伪刻罗格斯大学的陈光宇教授于2016年又发表《儿氏家谱刻辞综述及其确为真品的证据》(《甲骨文与殷商史》,2016年第6辑,第267-297页)一文,力证“儿氏家谱”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 辞海编纂委员会辞海:第6版[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3]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M]北京:中华书局,2004
[4] 元敏三经新义辑考汇评:周礼[M]台北:三军大学出版社,1986
[5] 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6] 礼记[M]崔高维,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7] 魏征,令狐德棻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8]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9] 郑樵通志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0] 刘昫,张昭远,贾纬,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2] 脱脱,张起岩,欧阳玄,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3] 王尧臣崇文总目[M]钱东垣,辑释上海:商务图书馆,1937
[14] 尤袤遂初堂书目[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5] 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6] 张廷玉,万斯同,王鸿绪,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7] 黄虞稷千顷堂书目[M]瞿凤起,潘景郑,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8] 永瑢,纪昀,陆锡熊,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9] 赵尔巽,柯劭忞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作者简介:张文琪(1996- ),女,江苏丰县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宗族史、区域社会史研究
一、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所以纪一国之事迹,谱所以叙世代之源流。盖祖宗以一人之身,散而传之千百人之身;且四方错落,有见面莫相识,尊卑莫能辨者;虽一本之亲,几何不秦越视之,世序之淆乱散涣极矣。家谱之修,上以敬宗,下以收族。大宗小宗列其序,昭穆世次绘为图。由本支百世,上而溯之,同出一源,此涣而受之以萃之义也。
稽吾族自始祖讳泰公──系出豫章,原籍赣州府安远县杨家寨黎木社庄,于前明嘉靖年间迁徒北流,侨寓县西门刘家井,继迁六贡桥——燕翼贻谋,创业垂统,是为吾族之一世祖也。
厥後皆耕读为业。五传至高祖象家公,家日益饶,复迁翰堂,遂卜居焉。是时土寇窃发,蹂躏乡里,公设法捍御,赖以保存者甚众。迨伯祖复斋公、叔祖著斋公以晋秩请封。追源溯流,欲创修家谱,志焉未逮。
迄今又数十余年,生齿日繁,支派愈盛。族愈远而支愈分,更再踵而不修,则一脉之贻如同陌路,无以动其水源木本之思,又何以笃其睦族敦伦之谊。爰是悉心采访,详加纂辑,务令昭穆不紊,世次井然。凡祖宗之行述、事迹、名号、爵秩与历代墓所、祭产及生忌年月之可以考查者,悉行纂录,寿诸枣梨,传为家乘。
由今日逆而溯之,原其本出自一人。自始祖顺而推之,溯其流一十三世。所以联属族人,使览斯新谱者,父兄宗族俨在庭帏,长幼尊卑秩然不紊。俾咸之一本之谊,共敦九族之亲,而尊祖敬宗,敦伦收族之心有不感发而兴起者乎。
谢,本意是引退,引申为离开、拒绝、衰落等意思。汉族谢姓的组成主要有两在来源:任姓和姜姓。其中任姓谢氏至少已有3500年的历史了。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当代谢姓的人口已达到近900万,为全国第二十四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7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西、湖南三省,大约占谢姓总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河南、四川、福建、安徽、湖北、广西、台湾七省区,又集中了37%的谢姓人口。谢姓的郡望主要有:会稽、陈留、陈郡、下邳。谢姓以郡望为堂号外,还有威怀、安晋、东山、宝树堂号。 谢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64%,A型占292%,B型占264%,AB型占8%。
汉族谢姓的姐成主要有两在来源:任姓和姜姓。
第一支出自任姓
史书中记载黄帝时代已有12个重要的姓氏,任姓为其一,谢姓为任姓的分支。据史籍《左传》、《古今姓氏书辨证》等的记载,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为任姓。黄帝赐子为姓,谢氏出于黄帝子族任姓。由此可见,谢氏的一部份为黄帝后裔,得姓时间为夏王朝以后。当今谢氏人中又有不少人尊黄帝为祖先,自称是黄帝的裔孙。宋朝王应麟在《姓氏急就章》中引《世本》曰:“谢,任姓,黄帝之后。”古籍《世本》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史学著作,记载了从黄帝到春秋时诸侯大夫氏姓、世系、都邑等。这是谢氏出于黄帝的最早说法。夏朝时,谢国处在今河南唐河县西北,虽为伯爵诸候,但国小势弱,历经夏、商、周三朝,至春秋初为周宣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此为任姓谢氏,这支谢姓至少已有3500年的历史了。
第二支出自姜姓
春秋初周宣王灭谢后,让召公重建谢城,隆重地封给了元舅申伯,谢成了申国的都城。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灭申国吞谢邑,居于谢邑的申伯后裔遂以邑为氏,此为姜姓谢氏。姜姓谢氏至少也有3000年的历史了。姜姓谢氏是组成当代谢姓的最主要成分。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
谢姓中也融入了其他民族的血液,主要有南北朝时匈奴高车部人的直勒氏族,清朝满洲八旗的谢姓。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也逐渐同化成汉族。
得姓始祖
伯夷、申伯、谢孝政(直勒·孝政)。
明永乐2年,从江西赣县迁到山东德州的谢氏宗谱
1谢氏宗谱叙
如此者,谓安危利灾之可翘足而待者,犹得饮和食,德于天地之间也,祖宗之积善累仁,泽未斩而庆有余(之)故也。若更不复改吾尤,安知其所终何如耶凡吾宗祖之人,自今以往如前所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归祖宗之泽,以延后嗣之庆。是则吾祖之厚幸也夫。
八十岁孙庠生应元手著
2重叙
夫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以纪事,谱以序支。其不可偏废明矣。吾家世籍江西赣州府赣县,迁山东济南府德州卫。明永乐二年间,徙海内大姓,置畿辅。始祖谦爷绶爷兄弟者,遂迁于德州之北左所三屯而家焉。递传以后,子孙繁衍,且掇巍科、登生员者,踵相接也。孰非我祖宗一人之身所荫庇,而启佑者耶生齿渐盛,木源渐远,询及支派半谢不知,问其名字叠相重犯,乃谱之不修以至于此。用是(因此)从各支各辈考增人数,以正其尊卑,书其名字,有徙于他乡者,或志(记)其地或记其人以备他日考验。其或无后或借嗣他姓者,名下宜书绝字,恐乱宗也。且使比户各书一册,展卷了然。庶知家之本支如国之世系,伦叙之不可或紊。而又以知百世之繁昌,实(为)一人之遗体,而分疆绝界之,则尤为凉薄而不仁也,孝友之心可以自此而生矣。
时康熙四十五年岁次丙戍吉辰七世孙擢庠生重叙
3又叙
余家自始祖来存有旧谱,惟书讳者书字余阙焉。同源异流者固然已即,高祖以上亦未备载,余自上馆于外,因老告归林泉之暇,多稽庙主,访之于先人,自我高祖坤配故氏,子女姻娅皆详注之,即甥舅之族亦未至视为路人。然支派繁衍不及尽悉,愿吾宗族各录一册,待后稍有力者付之剞劂俾(bǐ使,把)世世子孙展卷了然。则世系永垂不紊矣。余窃望之!
时康熙五十九年小春望月四日九世孙恪字敬一谨识
4重修祖谱序
谢氏旧有族谱,余从祖,考后重修之,先人又从而叙之。逮及于今有数十年矣。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百世子孙未有忘乎祖者。而祖则既往矣,虽曰追远,卒不可得而追矣。然其一气之所传,子孙之继继承承于千万年者皆其一人之身也。故余不忍一人之身,今得至于途人,而有祖谱之作。先考与余,从祖之志,亦余之志也。今数十余年而族人益众,余每观吾族人中有孝悌廉让者,则以为祖宗之仁厚,宜有是子若孙也。而余亦与有荣焉,其或有反乎是者,则以为吾祖宗之仁厚,不宜有是子若孙也。而余亦与有辱焉,故余惧其善不相劝,过不相规,有至于途人之势。复为之取其谱而重修之。余之志盖亦先人与余从祖之志也。至其渊源之所自,与其所以由微而著之始终,先人叙之详矣,故不复赘云。
时雍正十三年岁次癸丑孟春月十世孙子宝撰
5修刻祖谱序
余先世祖籍江西赣州府赣县,远祖年久无考。自始祖讳谦(绶)兄弟者,明永乐二年,迁山东居德州城北左所三屯,以耕以读、克勤克俭,历今三百余年,相传一十四世。其间掇入泮、登士贤、乡饮入贤祠以及中悃中之节孝贞烈者,代有其人,此固盛世之洪仁,亦祖宗之垂荫也。余幼龄时备聆先人遗训,与祖考,以家谱虽修而刊刻未举心常缺然。及余长而诗书略有,学业倍增,簿书弗克,追求先志者,每以刊谱为念。思筑家庙以立主位,犹嘱后世子孙远致斯意于余,余因此益有感焉。余远考先人及宗党,又阅十五年展墓之日,少长咸集,见老少之盛,生齿之繁,信可乐也。但谱牒久未增修内多遗缺,间有迁于他乡者,恐日久变迁,徴考无由,甚至交臂相失视一本如秦越人,诚可虑耳,且以间暇之日手叙成册。余因作馆于外,不得详叙,耿耿于心,当静处家庭之间逐篇翻阅,谱内诸序已详,无复重赘。伏思吾祖宗数百年来忠孝传家、淳朴相尚,是以克昌厥复,余庆攸长。余今退归林泉,将谱牒刊刻成册,携分族众,惟望不时翻阅,咸知支派虽繁,各出于一本,各宜敦睦宗族,共相式好。追思水木根源,恪守先人遗训:“穷则孝悌力田,仕则鞠躬尽瘁。顾礼义廉耻,知尊卑名分,毋荡险无遗,乐名列史册,以光前列。”是则吾之志也,实吾所深望也。本族未尝有出仕者,倘窃食君禄者观此谱,可以知其大概矣,是为序。
时乾隆六十年岁次乙卯孟春九世孙尚修 谨撰
6
夫礼莫大于祀先!春露秋霜谁无怵惕凄怆之心,而世系尤不可不详,而一本,而九族,推而上之始祖为木本水源,尤其所当体念也。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此亦见人心之淳,风俗之隆,端必由乎是也。但世远年淹而世系有不可以尽传者,惟以所得乎先人者,谨薰沐以志之。
时道光二十一年岁次壬午孟春十二世孙士公重叙
7
原籍江西赣州府赣县清小伞谢人明,永乐二年初本运丁、习训典,迁于德州北三十里屯曰第三左所皆谢氏无他姓,遂占籍焉。赣水名在豫章,章贡二水合流立邑于此故名赣。
且族谱所关亦甚重矣,自道二十一年叙修已经五十余载。至今门户益多,族丁愈众,如不再叙甚至相遇不识,一脉成路人矣。余承先人之志,决意重叙家谱各藏一册,见是谱者如见高曾祖焉,如见子孙名目焉,诚祖宗之功臣,族中之盛事也。如刊刻再叙以待后之富且贵者。
时光绪二十三年岁在丁酉仲春十四世孙邦林谨识
祖茔地基阔步:东西横阔一百步,南北长阔一百步。成地四十一亩六分。
次支的长支,世祖秋元拨坟于老茔地与此支无干。
8
且念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慎终追远,此仁子之道也。概因十数载中,颇受形势的动荡,阻碍对祖宗的扫墓和祭祀,诚存不聊生,殁不得安。目前,转危为安,畅通无阻,形势大好。余在德州建筑公司工作,悠久有时。来家时间苍促,操持家务,聊聊无几。八零年孟冬之际,承上关怀,退休还梓。时当形势大好之际,吾奠定百倍信心,将吾谢氏老幼四代在团结的基础上,存有不足之地,进行校正,增强团结,制定的原则和方向:入则孝,出则悌,永持忠厚传家,代代诗书继世,勤俭持家,廉洁奉公,恪守法纪,大礼当先,和睦待人,以光祖宗之遗德,以裕后代之荣誉。余望老幼四代,认真执行,切不可有违也。吾朝思暮想,祖谱失修断叙,相传六代之久,百载有余,使我不得不深虑也。人口发展愈来益盛,门户愈来益多,倘不及时修叙,则形成遐迩不识,交背不语,本一脉相传而视为路人,岂不令人耻笑乎。值渴不及待的情况下,吾承祖宗遗志,不使谢氏宗族发生紊乱,决意即将祖谱重新修叙。以资户户持谱一册,展卷了然,此祖宗之志,亦余之志也。并期后代富有才华者,再详叙之,为吾至望焉。
公历一九八一年岁次辛酉仲春之月
十七世孙恭谨叙
勘察祖谱,原自一四一七年即明朝永乐二年,历往年数是五百七十五年。为响应平坟的基本国策,以利开发土地,故将先人之遗骨深落地下,永保窀穸。水源木本世代相传,现人口众多乃祖宗一脉真传。以慎终追远之风,略表寸诚而立此碑,标志千秋永垂不朽。
谢氏始祖之墓
岁次一九九二壬申年之秋为记永垂千古
1始祖讳寅谦(绶)配 氏,生子一:敬。
1二世祖讳敬配 氏,生子一:宁。
1三世祖讳宁配 氏,生子一:宗俊。
1四世祖讳宗俊配邱氏,生子二:长现、次瑶。
五世2--3
1五世祖讳现配马氏,生子一:应元。
2五世祖讳瑶配俞氏,生子二:长秋元、次经元。
。。。。。。。
1始祖讳寅谦(绶)配 氏,生子一:敬。
1二世祖讳敬配 氏,生子一:宁。
1三世祖讳宁配 氏,生子一:宗俊。
1四世祖讳宗俊配邱氏,生子二:长现、次瑶。
五世2--31五世祖讳现配马氏,生子一:应元。
2五世祖讳瑶配俞氏,生子二:长秋元、次经元。
六世3--61六世祖讳应元(庠生)配宋、叶氏,生子四:长擢、次拔、三振、四挺。
2六世祖讳秋元配王、张、邓氏,生子一:捷。
3六世祖讳经元配罗氏,生子一:恒。
七世6--101七世祖讳擢(庠生)配王氏,生子一:嘉禧。
2七世祖讳拔配张、刘、方氏,生子三:长嘉祯、次遇彬、三遇彰。
3七世祖讳振配梁氏,生子一:遇知。
4七世祖讳挺配封氏,生子二:长遇盛、次遇美。
5七世祖讳捷配俞氏,生子二:长遇泰、次遇春。
6七世祖讳恒配罗氏,生子一:遇奇。
八世10--201八世祖讳嘉禧配氏,生子二:长凤、次英。
2八世祖讳嘉祯配叶氏,生子二:长佩、次瑜。
3八世祖讳遇彬配李、袁氏,生子三:长亮、次恺、三悌。
4八世祖讳嘉彰配方、张氏,生子三:长前、次素、三恪。
5八世祖讳遇知(号来聘庠生)配俞氏,生子二:长曾、次鲁。
6八世祖讳遇盛配缪氏,无嗣生女二:长适李、次适方。
7八世祖讳遇美配申氏,生子三:长惠、次德、三荣。
8八世祖讳遇奇配王氏,生子二:长尚、次宏。
9八世祖讳遇泰配李、方氏,生子二:长秀、次镇。
10八世祖讳遇春配杨氏,生子一:瑞。
九世20--231九世祖讳凤 外出。
2九世祖讳英 无嗣。
3九世祖讳佩配王、张氏,嗣朴宝。
4九世祖讳瑜配夏氏,生子二:长朴宝、次有宝。
5九世祖讳亮配李氏,生子二:长乃宝、次果宝。
6九世祖讳恺配刘氏,生子二:长鼎宝、次秀宝。
7九世祖讳悌配王氏,生子一:银宝。
8九世祖讳前配刘、冯氏生子一:重宝。
9九世祖讳素配叶、刘氏,无嗣生一:女适周。
10九世祖讳恪配祝氏,生子二:长子宝、次彦宝。
11九世祖讳曾配李、段氏,生子一:维宝。
12九世祖讳鲁配李、丁氏,嗣孙维宝次子知。
13九世祖讳惠配氏,生子一:侯。
14九世祖讳德配氏,无嗣。
15九世祖讳荣配祝氏,生子二:长俨、次仪。
16九世祖讳尚配王氏,生子三:长维翰、次维藩、三维城。
17九世祖讳宏配田氏,生子三:长维屏、次维恒、三维宁。
18九世祖讳秀配李、杜、纪氏,无嗣。
19九世祖讳镇配吕氏,生子一:维正。
20九世祖讳瑞配纪氏,生子二:长维新、次维明。
十世23--331十世祖讳朴宝配张氏,生子二:长龙、次虎。
2十世祖讳有宝配氏,生子一:相。
3十世祖讳乃宝配李氏,生子二:长贵、次荣。
4十世祖讳果宝配许氏,生子二:长富、次华。
5十世祖讳鼎宝配氏,生子二:长广、次友。
6十世祖讳秀宝配胡氏,生子一:熹。
7十世祖讳银宝配李氏,无嗣生女一:适韦。
8十世祖讳重宝配牛氏,生子一:勷。
9十世祖讳子宝配俞、王氏,生子一:勋。
10十世祖讳彦宝配管氏,嗣孙士瑞。
11十世祖讳维宝配何氏,生子三:长礼、次智、三信。
12十世祖讳侯配苏氏。
13十世祖讳俨配陈氏。
14十世祖讳仪配王氏。
15十世祖讳维翰配曾、田氏,生子三:长瑜、次玮、三琏。
16十世祖讳维藩配王氏,生子四:长瑁、次升、三珩、四璜。
17十世祖讳维城配崔氏,生子二:长玟、次瓒。
18十世祖讳维屏配刘氏,生子二:长彦、次官。
19十世祖讳维恒配王氏,生子二:长珍、次琪。
20十世祖讳维宁配李氏,生子二:长琮、次琨。
21十世祖讳维正配李、方氏,生子二:长钦、次钿。
22十世祖讳维新配 氏无嗣。
23十世祖讳维明配马、刘氏,生子一:镈(bó古乐器,大钟;古代锄类农具)
十一世33--231十一世祖讳龙配氏,无嗣。
2十一世祖讳虎配氏,无嗣。
3十一世祖讳相配氏,无嗣。
4十一世祖讳贵配祁氏,
5十一世祖讳荣配叶氏,
6十一世祖讳富配陈氏,
7十一世祖讳华配氏,无嗣。
8十一世祖讳广配俞氏,生子一:士全。
9十一世祖讳友配刘氏,无嗣。
10十一世祖讳熹配刘氏,生子一:士忠。
11十一世祖讳勷配吕、赵氏,嗣勋长子士哲。
12十一世祖讳勋配周氏,生子三:长士哲(出嗣)、次士聪、三士瑞(出嗣)
13十一世祖讳礼配韩氏,生子一:来有。
14十一世祖讳智配侯氏,生女一:适张庄卢。
15十一世祖讳信配尹、张氏,生子二:长士周、次士文。
16十一世祖讳瑜配孙氏,生子一:士友。
17十一世祖讳玮配苏、罗氏,嗣孙大宝。
18十一世祖讳琏配朱、杨氏,生子一:士伦。
19十一世祖讳瑁配杨、李氏,生子二:长士玉、次士来。
20十一世祖讳升配景氏,生子一:士兰。
21十一世祖讳珩配王氏,无嗣。
22十一世祖讳璜配曾、魏氏,生子一:士惠。
23十一世祖讳玟配李氏,生子一:士曾。
24十一世祖讳瓒无嗣。
25十一世祖讳彦配王氏,生子一:士勇。
26十一世祖讳官配魏氏,生子一:士昌。
27十一世祖讳珍配 氏,嗣琪之子士魁。
28十一世祖讳琪配陈氏,生子一:士魁(出嗣)
29十一世祖讳琮配赵、夏、杨氏,生子一:士德。
30十一世祖讳琨配刘、杨、封氏,生子二:长士公、次士平。
31十一世祖讳钦配徐、俞氏,生子一:士珍。
32十一世祖讳钿配吕氏,生子一:士礼。
33十一世祖讳镈无嗣。
编辑本段
江苏省谢氏族谱
江苏镇江·润州谢氏九修族谱十卷 (清)谢大才等纂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木活字本江苏镇江市博
江苏丹阳·西州谢氏族谱十卷 (清)谢公文等修清宣统二年(1910年)玉树堂活字本
江苏常州·谢氏宝树堂创修族谱三卷 (清)谢圣池修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活字本 三册吉林大学
江苏常州·毗陵谢氏宗谱三十六卷 (清)谢顺德 谢楚宝等主修清光绪二年(1877年)木活字本 国图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3、11) 日本 美国
江苏常州·谢氏宗谱二十二卷 (清)谢迎梅等续修清光绪六年(1880)宝树堂活字本二十二册 国图 人民大学(存卷1—14) 美国
江苏常州·谢氏源流一卷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毗陵谢氏瑞云堂刻酌古准今本南京大学 美国
江苏·毗陵谢氏宗谱三十六卷 (清)谢光照等纂修清光绪三年(1877年)宝树堂木活字本二十八册 书名据书名页、版心题 上图:901885—912
江苏·毗陵谢氏宗谱三十八卷谢承恩纂修民国六年(1917年)宝树堂木活字本三十二册 书名据书名页、版心题 上图:921786——817
原文地址:关于谢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者:子山一、问题的提出
这一次,老师让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姓氏做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上网浏览;阅读书籍,了解谢氏的来源。
2、上网浏览,了解历史上谢姓的名人。
3、通过上网调查,了解谢姓的人口数量。
4、实地观察,去看看泰顺县月湖乡的一小部分族谱,以及谢氏的祠堂。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上网浏览
谢氏的来源
谢氏来源于姜姓,属于以国名为氏。外族的改姓也是来源之一。
上网浏览
历史上的谢氏名人
谢安、谢万、谢尚、谢玄、谢灵运……
上网浏览
谢氏的人口量
据统计,在2001年,谢氏人口已超过800万人。
实地调查
谢氏家谱
谢氏族谱的一小部分保存在月湖乡里。
四、结论
1、我国谢姓的历史十分长久,开姓始祖是伯爽。谢姓出自于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周宣王的王后姓姜,申伯是姜后的兄弟,以国舅的身份被封于谢国。子孙也就以当时的习惯,以国为姓,就让谢氏人口从此发展开了,他族的改姓也是谢氏人口发展成第二十四大姓的重要原因之一。
2、我知道了广东、江西、四川、湖南四省的谢姓人比较多。谢姓还分布在许多少数民族内,我为姓“谢”的人分布在全国各地,连少数民族内都有姓“谢”的人而感到自豪。
3、我为姓“谢”的人有936万人而感到骄傲。
4、谢姓的历史名人十分多,有东晋宰相谢安,有南朝宋国著名诗人、画家、文学家谢灵运,有南朝齐国诗人谢眺,有东晋名将谢玄,还有魏朝时代农中郎将谢缵。看了这些谢姓的名人,我心中的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
请问你是哪里人,我也姓谢,湖南耒阳罗渡村的,我们家谱《罗渡谢氏续谱(福昌房)》中有必字辈的。
福房班行:致永 仲昌必文惟 思廷友天才 正道良世大 启承立朝阶 高扬先德茂 芝(旧班行诗,福房至此停用,从吉字起用联谱新班行诗)吉祥 丰功铭简册 祀事肃蒸尝 系统西京溯 枝分北宋强 茅茹连众棠 根叶谱群芳 收族循姻睦 同伦敦纪纲 士能勤诵读 农勉务耕桑 慈让人归厚 中庸典守常 丁繁乔梓衍 赓续枣梨香…………
张文琪:谱牒类书目的源流与分属演变
本文2023-11-10 01:49:2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47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