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旅游,安徽有什么地方好玩?
潜山县的天柱山(原来的南岳),黄山风景区,九华山风景区,徽州区的古建筑。蜀源 蜀源,地处黄山南麓,因环境地貌酷似四川盆地,源于灵金山中的金带溪纵贯全村,溪水清浅,源远流长,古人迁徙于此,遂以蜀源定名。 蜀源环境优美,所处山谷名优昙谷,又称小桃花源 潜口民宅博物馆潜口民宅博物馆坐落在黄山第一峰-----潜口紫霞山麓,地当宁、赣、沪、杭进入黄山之要道,依山傍水、环境优雅。1988年元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优秀博物馆”,4A景区:皖南最古老神秘的八卦村——呈 坎
(拥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二十二处)
呈坎主题:
天然山水交响园,风水典型古水利。
明代建筑大观园,英才荟翠文化村。
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
●以山为本,以水为魂的田园山水之乐
呈坎八景:
●“永兴甘泉”“朱村曙色”“灵金灯现”“众峰凝翠”“鲤池鱼化”“道院仙升”“天都雪霁”“山寺晓钟”
村落景观:
●呈坎的景观非常丰富。三街二圳九十九巷,竹树掩隐,漫步街头,一步一景,不移景异,风景如画,扑塑迷离,景观变化极多,变化幅度也大,大致说来有:街巷景观、山水田野景观、建筑景观。
文物古迹、明代建筑:
●明清民居、技艺高超、博大精深、世之瑰宝;八幢三层楼民宅,世所罕见
●民间故宫、中华第一祠----贞靖东舒祠
●三处女祠、中国最早的女祠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二幢宋代建筑:其一是古代地方社坛---长春大社,其二是宋代建筑之谜---罗会泰宅(俗称老虎洞)
呈坎古村落的主要内容为:
●山环水绕、五星朝拱、负阴抱阳的完美风水环境(选址)
●精心思考和谋划的三街九十九巷的村落街巷肌理和以“礼制”、理学“为依据的左祖、右社布局形态,成为中国古代村落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
●以风水为外在表现形式的科学合理实用的水利系统(“前面河、中间圳、后面沟”)及其设施。(规划建设典范)
●江南第一桂:千年桂花树
●古村历史的见证:吕家井(建于公元200年前的汉代)
●四面环山,三面绕水的山水田园风光
美丽的黄山脚下古老的徽州有一个古朴而神秘的千年古村落—呈坎。早在宋代被理学家朱熹誉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近代被国内外专家称为:“中华八卦经典、徽州风水宝地”它是我国著名的“国宝之乡”。这里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灿烂的徽州文化完美的融为一体、让人惊叹、使人着迷。呈坎,原名“龙溪”始建于东汉三国时期,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位于皖南新安江上游,黄山白岳间,地处万山之中,四面环山,中间是1平方公里的盆地。唐末黄巢之乱,豫章(江西、南昌)罗氏兄弟“仰慕黄山、避定来游”。具历史记载罗家始祖“文昌公”、“秋隐公”两兄弟通晓风水理论,见此地万物中和,风水好,并请当时号称“国师”的风水先生,择歙西四十里地的龙溪村定居,并易名—呈坎。“盖地仰露曰呈(阳)、洼下曰坎(阴)”。
呈坎古村:“山形交错;水色清澄;人情庞实;伦理端严;有田可耕;有水可渔;脉祖黄山;五星朝拱,可开百世不迁之族;因而古有认定这里是理想的人居环境,遂举家迁此,择地筑室而居焉”。呈坎四面高山,有利于夏避东南飓风,冬避西北寒风恶劣天气,又利于避火防灾。从高处看村落,呈坎位于八座小山环抱之中,山与山似连非连,形似八卦的八个方位,它们分别是东面:灵金山、峰山;西面:龙山、鲤王山;南临:观音山、马鞍山;北靠:葛山、长春山等八座山峰,成不规则分布四周,而山与山之间则有梯田,相互连接,地成八卦之(=-=)坎卦,即外八卦。整个呈坎村就在八座山、夹一河的盆地当中。《罗氏宗谱》记载;豫章(今南昌)柏林罗氏兄弟“天秩(号秋隐)、天真(号文昌)”,于唐末迁居呈坎金陵之鸡公山。相传呈坎“长
春山”有炼丹台遗址,天尊练丹于此。天秩、天真二公深明堪舆之学,察其地,众山环抱,丰山挺秀,知后必能兴旺。又因呈坎的“灵金山”阳气太旺。(当地古人曰:“不识人间阴阳事,只看灵山半夜鬼点灯,现今“灵金山”每年6月至9月夜里都能看到“鬼火”)造成阴阳失律。罗氏兄弟通晓风水、地理固把众川河改道前山,开凿河道、垒筑堤坝,引众川河水由北向南宛如一条腾飞的巨龙穿村而过,成“∽”形,形成呈坎八卦太极图中阴阳鱼的黑、白分界线。然后取八卦中的“坎卦”,即“水卦”的“坎”字定村名,用“水”来克“火” 使整个呈坎村阴阳调和。整个村落按《易经》,“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巧借山水形势,形成二圳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宫。村北、村南,分别建有“龙山庙”、“观帝庙”,以有“上道观”、“下道观”。并采用左祖祠、右社屋的风水理论建村。当地民间传说:八卦‘阴阳鱼’始终是互抱着,相互追逐着,永不分离。又因为:‘阴阳鱼’鱼的眼睛能看见一个人的前世修行,又则能看一个人你未来的旦息祸福,非常神秘。正因为这样才使得呈坎能成为徽州绝佳的“风水宝地”为中华一奇。
呈坎是一个天然外八卦和人文内八卦巧妙而完美相结合在一起、始终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的一个神秘古村落。成功的为徽州乃至中国村落建设史上留下千古之迷。呈坎村也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华风水八卦第一村。呈坎村内,格局按九宫八卦式而建,整体布局以村中众川河为中心,似太极阴阳鱼图,房屋呈放射状排列,向外延伸八条街巷,将全村分成八块。村内街巷似通非通,似连非连,曲折玄妙。八卦阵式的排列变幻莫测,奥妙无穷,大有可观之处。构成了一座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雕梁画栋,古朴典雅,百态千姿,风格优美,堪称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呈坎崛起于唐代,鼎盛于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宋代中期罗愿之父8世祖“罗汝楫”,官至吏部尚书,龙图阁大学士,儿子多官宦从家,前罗10世祖“罗锐”,三登亚选,儿孙多文人巨商。明弘治年间,呈坎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前罗宗祠--文昌祠和后罗宗祠--文献祠。并对众川河进行全面修造,修堤坝使河水由偏西南流改为正南流至观音山嘴,在另转弯至龙盘山脚在向南远流至观音山嘴,在另转弯至龙盘山脚在向南远流,汇入丰乐河。还利用了古河道开辟了一条水圳。加之已有的后面沟(即引村北柿坑水沿后街而流的小水川)和遍布全村的水井,从而形成柿坑,众川河环抱呈坎村居态势和前面河,中间圳,后面沟,水井遍即全村的用水格局和消防用水体系。此举不仅扩大了河西建设用地,美化了河西小气候和居住环境,学为河西提供了源远不断的生产、生活、消防用水。两条水圳还具有排水、泄洪、灌溉,为村南水碓(粮食加工作坊)提供廉价动力等多种功能,一举数得,被誉为古代自来水。山不转水转,水是生命的源泉和流动的音乐,古村因得‘水’而更有灵气,前罗在水圳穿街过户时得到了充分的利用,龙其在穿越文昌祠,一善祠时,在信道两侧辟建水池,即可饮用,又可养鱼观赏,还可使享堂前的大院更具活力,当火情发生时,水池还可提供充足的消防用水。水圳可以说是徽州先贤灵活运用于故乡建设的一种创造和发展。呈坎的水圳布局到目前乃是一大奇迷,无人能解,待后人发现、来解这千古之迷。
呈坎村落的整体规划布局,呈二圳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宫。长街呈南北向,纵贯全村,是主要的交通要道,一般宽2米-25米不等,短巷呈东西向,宽1米左右,又称一人巷。长巷横贯东西,宽1米15米不等,又称横街,徽商住宅多东西向,即座西朝东,各家正门分别开在大街两侧、门口可停桥。边门、后门或朝北或朝南开向小巷。小巷平时为妇女、仆人进出宅第的主要通道。横街、横巷自然穿插在长街之间,把古村切割成一个个大小不等地块,开成一个个大小不等的消防分区。在火灾发生时,高墙对峙的横街、横巷就成了防火隔离带和居民逃离火场的安全通道。故这些横街、短巷,一人巷、又有“防火巷”这个很专业的名字。原来徽州的24天井,36天井的大户人家宅第的“内巷”也都具备这一功能,呈坎不仅如此,村内还有许多的十字路口,建设许多更楼,目前还幸存3座,成为徽州不可多得的一个亮丽风景点,更楼从常规来讲,有分割空间,增加街巷层次,避免一览无余,丰富街巷景观的作用。而起作用更大则是打更报时(起钟楼作用)、照明(路灯作用)、指路(起路碑作用)、纳凉、休闲(起路亭作用),尤其是防盗防火,旧时每个更楼都有铜锣和水枪、水龙、水篓等消防器材,一有情况即鸣锣报警,一个更楼响,全村更楼一起锣响。如果是来盗贼,则关上各街巷的园洞门,放出狗来,即可捉住盗贼。如果是哪家起火,则村民就会自动到更楼取消防器材或拿上自家的水桶、水盆冲向火场救火。
《呈坎罗氏宗谱》有很多的名人的序文。其中有罗愿的《自序》,有元朝张旭的,有明朝苏州名士的“祝允明”写的,有大名鼎鼎的苏轼写的《序赞》其中最珍贵的是宋代理学家朱熹为呈坎写的《罗氏宗谱》序说;《熹又识》等,别具一格,为中华一绝。正如罗愿之父“罗汝楫”所称赞的:“诚百世之器(宝贝)也”!朱熹的这篇《熹又识》“此具圣贤心也”的至美哲文埋没了五个朝代八百多年。朱熹写这篇《序说》及《又识》的价值同样珍贵,因为他用铁的事实澄清了朱熹的祖源之争。过去胡适认为朱熹原籍为屯溪黄墩。而婺源人说,朱熹的原籍为婺源,乃是不争的事实。而不少福建人却说朱熹的原籍在福建的武夷山区,总之以为拉扯到自己的家乡来就很光荣。就象《红楼梦》里说关夫子的坟那样多一样,不过朱熹的祖源到底在哪里?从朱熹与罗愿那段亲切的谈话--“熹又识”来看,朱熹的祖源当然是在徽州“呈坎朱村”。因为这是朱熹亲口说的、亲笔写的铁的事实根据。不过这里首先要弄清一个关键性的概念--是朱熹的祖源,而不是他的父辈,是指他的“先世之先”,古而呈坎朱村为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祖居地是不可非议的。因此徽州成为中国理学的发源地。地杰之灵,呈坎自唐代起,罗家人丁兴旺,英才辈出,成为徽州的名门旺族,也是徽州八大姓之一。涌现出一大批高官隐士、巨贾、诗人、史学家、制墨家、医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自然学家。据《新安府志》记载,仅明代呈坎为官至主薄以上者110多人。其中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有,宋代吏部尚书罗汝楫,为岳飞案主审官,为官者可在他身上学到为官之道。安徽省第一部地方志《新安志》作者“罗愿”;明代徽州制墨大师“罗小华”;这个罗小华还是奸严嵩的谋士和慕僚,深为严嵩父子赏识,认罗小华为其义子,严嵩还为村中“龙山庙”题了匾额,后来严嵩案发,他们父子来呈坎避难,罗小华将他们父子藏在“灵金山”上,盖起了“严安馆”。周边树奇、松怪、其中严嵩亲自所栽的“榕松”树现今是徽州最大的一棵古树有七人合抱之大。严嵩避难选呈坎“灵金山”又给后人留下一个神秘之迷。杨州八怪殿军人物“罗聘”;《首相儒宗》罗应鹤;《翰林院殿士》“罗廷梅”;孙中山日文秘书罗会坦,罗永符等等。同时随着徽商的兴起,罗氏商贾遍及大江南北,这些官吏、商贾荣归故里,起屋盖楼,建祠造社,呈坎村因此鼎盛一时,成为一个古徽州文化的发源好,构成一个十分特殊的徽州文化村落。呈坎是中国独一无二的、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古村落,至今保存着震惊世界的宋、元、明、清、几个朝代、有着很高历史研究价值的古建筑群体。呈坎现有人口2800多人,700多户,但75%还中罗姓,他们仍同宗同族,聚族而居,代代相传,是典型的徽州古村,现有原宋代建筑二处,元代二处,明代建筑23栋,清代建筑130多处。呈坎是我国现存皖南民居、明清建筑最集中,最富有特色,最具有观赏价值的村落之一。由于历史上交通闭塞,呈坎自古以极少受到战争劫难。所以,这里的古民居星罗棋布,古民居、古祠堂、古桥、古徽雕(砖、木、石)古屋、古亭、古台、古楼阁、古井、古文化遗址等,古迹众多,至今还保存着具有特殊代表的古建筑有:中华第一祠“罗东舒祠·宝伦阁”为中华奇观,举世罕见。皖南独一无二宋代“长春大社 ”;被誉为:固若金汤的“燕翼堂”。还有我国古代最高层建筑的明代“三层楼”就有八幢,还有元代“环秀桥”、“隆兴桥”为当代古桥之最,及宋代经典建筑“老虎洞” 、被民间视为神树的千年桂花树“金桂”被誉为“江南第一桂”, 和村口的千年古楮树又成为呈坎一大奇观。罗氏后裔还保留着朱熹的《罗氏宗谱》序说、《熹又识》苏轼的“序赞”等等。其中呈坎古匾是家族世代荣耀显贵的标志。从宋代、元代、明代到清代现保存完好的历史名人古匾有50多块又称的上是“中华一绝”。我国现今 保存最古老的木匾宋代的“大司成”为我国古匾保存历史最悠久之匾;为元代高官“李孟”于1311年所题、赠给国子监祭酒罗绮的,距今已有七百年历史。另一块古匾“彝伦悠叙”匾长度6米,宽25米,在我国历史上被誉为:“匾中之王”“天下第一匾”的称号,它是我国古匾现今保存最大的木匾,为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所题。目前在村落保留的古匾中,都是出自历代名人之手,为呈坎的历代名所题。它充分说明了呈坎人才辈出。这样昌盛的古村落,文人墨客自然纷纷慕名探访。朱熹、苏轼、欧阳修、 董其昌、祝枝山、林则徐、陶行知等名人都在呈坎留下足迹。呈坎于1996年和2001年先后两次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之为“一村二国宝、江南第一村”,呈坎一个村落拥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22处,为世界所震撼。呈坎自然享有“国宝之乡”之美誉。这里遍布街巷的民居大多为官位显赫的官宅和极其富有的徽商民宅。呈坎八卦村被称之为中国“国之瑰宝”、“中国历代建筑艺术的博物馆”、“中国古代消防博物馆”,这些民居大多带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粹。这些建筑能让游客感受到其中蕴藏的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看徽商住宅、取经商之经;赏官家豪宅、学为官之道;呈坎您一生必游之地。中国国画大师刘海粟先生来黄山把呈坎作为首选第一站,挥笔写下“登黄山,不可不去呈坎”。使呈坎成为“人生必游之地”,成为徽州一块风水圣地。</TR></TBODY></TABLE>
安徽的简称是皖,而菜系叫徽菜。这里的「徽」,其实就是古徽州的意思。
一:黄山烧饼
二:淮南牛肉汤
三:安庆老鸡汤泡炒米
四:毛豆腐
五:徽州臭鳜鱼
徽菜重油、重色、重火功,而且选料精良,制作考究,尤其注重原料的产地、季节、鲜度、部位、品种等,擅长炒、炸、烧、炖、溜、焖、,加上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料酒除腥引香,使徽菜的风味更加鲜明。
一:黄山烧饼
🌈黄山烧饼又名皇印烧饼、救驾烧饼、蟹壳黄烧饼!是安徽省黄山市特色小吃。 刚刚出炉的黄山烧饼色泽金黄,吃起来酥脆爽口,油而不腻🍭🍭
口味:
1、黄山烧饼(原味)
表皮金黄,层多而薄,烤香的肉丁释放出油脂,滋养着梅干菜,吃起来酥脆爽口,好吃不腻,咬上一口,酥皮纷纷落入嘴中,咸淡正好。
2、黄山烧饼(辣味)
梅干菜搭配肥瘦比例适宜的内馅,色泽金黄的酥皮一口咬下去,香脆爽口,碎肉丁加上梅干菜特有的香气,咸甜中带着辣味,这味道真的绝绝子。
食材
面粉1250克,酵面500克,猪肥膘肉750克,梅干菜135克,葱末40克,精盐100克,食碱15克,芝麻仁75克,饴糖50克,芝麻油100克。
制作方法
1梅干菜放入温水中涨发,洗净切碎,放入盆内。
2猪肥膘肉切成小丁,放入梅干菜中,加盐、葱末、芝麻油拌匀成馅料。
3面粉放在案板上,先用沸水将1/6的面粉烫过,再与其他面粉拌匀,放入酵面和冷水500克揉匀,盖上湿布,静饧10分钟左右,然后加食碱揉透,搓成长条,摘成每个重约125克的面剂,逐个按成圆饼,包入馅料一份,按扁,刷上饴糖,撒上芝麻仁,即成烧饼生坯。
4烤炉炉壁烧热,用洁净湿布擦去灰尘,堵塞炉门,取烧饼生坯在无芝麻仁一面沾点水,贴在炉壁上,待全部贴完后,去掉炉门塞,烤约10分钟即成。
二:淮南牛肉汤
🌈淮南牛肉汤是徽菜沿淮一片的代表之一,有咸汤、甜汤之分。甜汤是指没加盐的牛肉汤或者加少量盐的牛肉汤!🍭🍭🍭
🌈食材:牛肉粉50克、粉丝15克、豆芽40克、干豆腐丝20克、油麦菜10克、牛腱子肉20克。
🌈制作方法:
1锅中加入500ml水烧开,水烧开后放入牛肉粉50克,制成淮南牛肉汤汤底。
2将准备好的粉丝、豆芽、干豆腐丝、油麦菜放入汤锅中煮制4分钟。
3将煮好的后的汤和配菜倒入汤碗中,加入准备好的牛腱子肉,撒上葱花,一碗营养丰富的淮南牛肉汤就做好了。
👍做法小贴士:淮南牛肉汤鲜甜,特别是加上葱段后,葱的香气与牛肉汤充分融合,滋味更鲜,味道更浓。汤底好喝的秘诀在于牛肉粉中的精华,牛肉粉石油牛肉与牛骨经破碎而成,丰富的骨中精华保证了汤汁的鲜美,回味悠长。
三:安庆老鸡汤泡炒米
🌈老鸡汤泡炒米属于安徽安庆地区的一道名菜,俗称“年俗菜”当地人民年三十晚,鸡汤砂吊煨一夜,开水将糯米泡开后,一把一把炒熟! 汤要清、油要浮,再放炒米,香味一下子就顺着鼻子飘上来了!🍭🍭🍭
鸡汤的用料有讲究:必须是安庆本地的土鸡做出来的汤味道才纯正,火候也要把握,大火烧开后必须小火,慢炖一个半小时左右。
炒米也很有讲究:要用大铁锅,糯米,柴火,不用锅铲,用很多竹稍捆绑在一起,在锅里不停地划拉。
吃法:用小勺将炒米盛入自己的汤碗里,就着鲜美滚热的老母鸡汤,待炒米还没有完全泡化时就开始品尝。
四:毛豆腐
呈坎罗氏毛豆腐是徽州毛豆腐的唯一传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以纯手工制作、口感细腻、鲜嫩纯净、风味独特等特点,被当地人盛传开来流传至今,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详细地址:218省道
🚗交通攻略:位于秀里古镇入口处,步行即达
🕙营业时间:09:30-14:30, 16:30-20:30
🍽推荐菜品:毛豆腐!😍其他菜品也都不错,但毛豆腐好吃到惊人!我们在这家餐厅吃了三顿,每次都点毛豆腐,都还没有吃够!
🖼餐厅环境:装修的古色古香,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非常推荐临水侧的包厢。包厢里有个阳台站在阳台上,你可以看见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非常有意境!😍
💰人均消费:70/人。
❤tips:这个是秀里古镇唯一一家餐厅,餐厅不大,包厢位置也比较少。最好提前预约。
五:徽州臭鳜鱼
🌈徽州臭鳜鱼是水产类传统名菜,制法独特,食则异香! 如今烹饪此菜用的是新鲜的徽州自产桃花鳜,每年桃花盛开的时候,此鱼最为肥嫩!用盐或浓鲜的肉卤腌制,再用传统的烹调方法烧制,故又称“腌鲜鳜”,被评为“中国菜”之安徽十大经典名菜🍭🍭🍭
徽菜扛把子,臭鳜鱼天花板。名副其实的徽州名菜,很有特色,也很好吃。徽州味道的徽州臭鳜鱼上过《舌尖上的中国》。作为招牌菜,真的很美味。鱼肉鲜嫩,酱汁浓郁,回味无穷。
店名:徽州味道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黟县530国道秀里影视城向南500米
距秀里景区步行700米
🚗交通:自驾或者坐出租车出行都很方便
💰价格:约99元/人
💐环境:环境很棒,古色古香
💁🏻♀️服务:很周到
据有关资料:罗姓在现今中国姓氏人口排列位于第22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86%,预计人口数约有1000余万。罗姓还遍布港澳台地区以及韩国、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
罗氏后裔世代繁衍枝繁叶茂,尽管他们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尽管他们迁徙到域外番邦世界各地;无论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无论时光流逝岁月蹉跎,散居各地的罗氏后裔,都坚定地认准豫章(今江西南昌)是天下罗氏的发源之地,罗珠公是天下罗氏之祖。
罗珠公,字怀汉。仕汉惠帝,先为“治粟内史”,后改为“大农令”,故世称为“大农公”,罗珠与灌婴平定九江郡。汉景帝时,在南昌一带置“豫章”郡,建筑城堡,并环城广种豫章树(樟树)。其后世子孙,遂被称为“豫章罗氏”。
《江西通志》载:罗珠“汉高祖时跟随灌婴,平定豫章,有功德于民”。
据罗氏22世孙罗新会罗龙胜为《罗氏家谱》作序解说:“豫章罗氏者,始自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再传颛顼高职氏,姬姓,皆有圣德帝天下。颛顼之裔黎回代司祝融。回后季连,芈姓。连后鬻熊,佐周有功,以熊为氏,孙熊绎封于荆楚,┅┅遂国于罗,以国为氏。子孙奔散于江汉之间。汉罗怀,为梁王相,食采于豫章。父君用为武陵令。用子珠为大司农,自长沙奉命守九江,遂籍豫章。豫章之裔出大司农者,子孙特盛焉!”
北宋丞相司马光为追念罗珠的崇高品德,卓越功勋,作诗赞曰:“起家内史,职在司农,留侯推毂,灌侯共功,相度豫章,仡仡崇墉,勋成辟谷,邈矣高风。勋在汉室,泽及生民,媲美后稷,于今为烈,定太平功,建中兴业,寿而且康,厥后克昌。”
千百年来,民间世代流传“天下罗家无二派”的名言。自罗珠之始,家族繁衍,分支发展脉络清晰,家谱记载严谨有序,至今已有70余代。
罗氏发源之初,各分支自行起名,并无统一的排行字辈。至宋代,第40代后裔罗盛得任吏部侍郎,着手统一天下罗氏排行字辈。他把对罗氏子孙的殷切期望,写成一首四十个字的五言古诗。“盛应实用君,成彦伯公叔。以德懋宪光,秉兴克允福。亨运会时来,贤嗣序昭穆。富有本日新,得业是常禄。”(大意:罗氏兴盛依赖你们,仿效前辈成为俊彦。凭借德行光耀家族,依靠奋斗追求幸福。亨通机运时常来到,贤能后裔继祖传宗。根基厚实每天进步,受业创业发达永恒。)
由于罗盛得的显赫地位和社会影响,所以这首五言古诗成为罗氏统一字辈。自此开始,散居各地的罗氏家族后裔基本按照统一字辈起名,记入《罗氏家谱》。至今全国各地的罗氏后裔,主要是:运、会、时、来、贤、嗣、序等辈。
到了明代,儒学训导罗文溥仿照罗盛得,也作一首四十个字的五言古诗,为罗氏家族延续制定字辈,两者合并共计80代。“忠孝全鸿烈,芳名振豫章,立朝荣甲第,奕世萃冠裳,理学家声远,英才国瑞长,灵礽同绍述,庆衍发麟祥。”(大意:忠孝两全满门忠烈,芳名远播豫章之罗。高官满朝荣耀门第,显贵辈出世代相承。理学世家声名远振,英才俊杰国运久长。灵敏聪慧后裔光大,繁衍兴旺家族吉祥。)
罗文溥制定的字辈,其中特别指明罗氏家族发源于豫章,“芳名振豫章”。
自豫章罗氏一世祖罗珠公始,由于做官、经商、谋生、避祸等等原因,罗氏后裔逐渐迁徙五湖四海,散居九州各地。逐渐形成5个郡望,即豫章、襄阳、河东(太原)、齐郡(济南)、长沙。今国内的四川、广东、湖南、江西、湖北、贵州等6省所聚居的罗氏,约占全国罗氏总人口的75%。
据古代史书和各地罗氏家谱的记载,大致可以看出豫章罗氏迁徙的概况。以豫章(江西南昌)为发源地,至东汉末年,罗氏后裔主要聚集在襄阳、长沙、豫章三个地方,开始进入四川,随后又进入贵州。
至唐代中页,罗氏后裔遍布江西及湖南、湖北,开始进入福建。宋末元初又由闽入粤。
罗姓迁居台湾,目前所见文献记载最早始于清朝雍正初年。福建漳州罗氏与郭、何二人一道到台湾基隆开垦。雍正八年广东人罗朝章在台湾新竹红毛乡开垦。雍正十一年有福建泉州人罗合泉在台湾彰化县东螺西堡新庄仔庄开垦。此后大批罗姓子孙迁入台湾,与当地民众一起建设台湾,生息繁衍。今天罗姓人口在台湾排名第十八位。
自清朝开始,居住在广东梅县、大埔、及福建宁化等地的罗氏,曾多次向海外迁徙。主要迁往南洋的文岛(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祖籍广东嘉应州梅县石扇堡的罗芳伯在西婆罗洲(今加里曼岛)建立了一个共和制的兰芳国,实行“兰芳大总长制”,立国时间达一百零八年(公元1777~1885年)。目前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还居住着数十万罗氏后人。
韩国是豫章罗氏海外后裔的主要居住国家。据统计,全罗南道、全罗北道共居住罗氏后裔60万人。韩国的罗氏分为“锦城罗氏”和“罗州罗氏”两大分支,均自认是豫章罗珠公后裔,均自认江西南昌是寻根问祖之地。
摘录于《锦城罗氏大同谱》卷一《姓原考》:“珠公在汉初事高祖有功,封于豫章郡,是为豫章罗氏。……遭黄巢乱,徙往各处,中国之罗皆一本。”
据《锦城罗氏大同谱》卷一《先系考》记载,罗至强是“锦城罗氏”一世。罗至强,唐代人。曾任尚书左仆射、兼侍中侍郎、御史中丞大夫、黄州团练副使、按全州致讨司马事。罗至强避难逃至韩国,有两种说法。一是反对唐太宗征伐高句丽的廷议,二是由于战乱。由于史料缺乏,难以定论。
罗至强驾船到达韩国,在发罗县(今罗州)定居,后来在新罗朝廷任左丞相。罗至强官居高位,显赫一世。于是家族繁荣,根深叶茂,人丁兴旺,形成浩浩荡荡的“锦城罗氏”。
《罗州罗氏大同谱》记载罗富为“罗州罗氏”始祖。“旧文记载,始祖讳富,奉命出使东渡,未及返命,宋亡,仍居艅艎,后贯罗州。”(译:历史文件记载,始祖罗富,奉朝廷之命出使,东渡韩国。还来不及返回复命,北宋灭亡,于是仍然居住在艅艎,最后定居于罗州。)
《罗州罗氏大同谱》对始祖罗富特别注明:“本是中国人仕宦,来渡东方,定居罗州,丽朝出仕,官至正议大夫监门卫上将军和金紫光禄大夫门下平章事。墓所在罗州艅艎面涌珍洞子坐之原。”
韩国《李朝姓原杂记》更加明确指出:罗富是江西南昌人。“罗氏由中国豫章东渡而来,有讳富者,是高丽正议大夫监门卫上将军,为始祖,贯罗州。”
罗富本是武官,又是宋朝使者,留居韩国之后,因此受到高丽朝廷重用,荣华富贵。虽远离祖国,却光宗耀祖,使豫章罗氏发扬光大于异国他乡。
国内《罗氏族谱》记载凿凿:罗富是江西南昌东岗罗村人(今罗家集罗家村)。其父:“罗廷重,北宋庆历元年应茂才异等试簿将作终严州通判。”其母:“樊氏,进贤县人。”
罗富是罗廷重次子,“仕萍乡令。大观二年明堂恩进武骑尉,加云骑尉升奉议郎。”
国内《罗氏族谱》和《罗州罗氏大同谱》相互吻合,历史纪年和相关史料以及传说相互应证,韩国“罗州罗氏”是江西南昌罗家集罗家村罗氏后裔和分支。
2006年至2007年间,南昌县莲塘镇小蓝村(柏林罗氏)曾经迎接数批韩国罗氏寻根问祖代表团。据《罗氏通谱》记载,“一世祖珠公世系,传至十六世祖绥公字均章生二子:企生、遵生、忠孝一门,分成南昌柏林罗氏两大支派”。由此可见,莲塘镇小蓝村并不是豫章罗氏最早的发源地。
地方志准确记载,我们今天说说的的南昌城是在“公元637年(贞观11年)从灌城西迁至东湖太乙观西”。既然南昌城是“西迁”,那么罗珠公与灌婴一道所筑“灌城”就应该在今日湖坊乡一带。所以,豫章罗氏最早的发源地应该是罗家集一带,即东岗罗氏。至今,韩国罗氏还流传说他们的祖先在“豫章东20里”。
(二)
“天下罗家无二派”,罗氏后裔无论如何背井离乡漂泊异国他乡,他们永远铭记列祖列宗延续罗氏家谱。他们的心中永远保持着对“根”的思念,永远保持着对“发祥地”“发源地”的崇敬。由此,“豫章罗氏宗祠”成为天下罗氏顶礼膜拜的圣地。祠堂是宗族的象征,古人说“追源溯本,莫重于祠”,“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古时候,人们认为祠堂是祖宗灵魂的栖息所在。
“豫章罗氏宗祠”始建于西汉景帝年间,大约公元前150年。据《豫章罗氏宗祠重修祠志序》记载:“吾罗姓豫章始祖,讳珠、字怀汉公,本诸学问文章,发为功名事业。佐汉高开国,内而治粟,外而太守。继灌侯之后,竟筑城之功。望重奇勋,贤称大隐,藉以家于豫章。厥后,子孙济美,忠孝一门,遂有‘豫章世家’之誉。
太尉周亚夫奏以公筑豫章城功绩,奉敕建祠祀之以崇明德。”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尉周亚夫(周勃之子)上奏提议,皇帝准奏降旨,可见由此“豫章罗氏宗祠”地位之高。北宋徽宗赵佶特为“豫章罗氏宗祠”御制诗曰:“罗氏大宗祠,晋唐柏垂丝,始代不迁祖,万古常如斯”。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74年),“豫章罗氏宗祠”因年久颓废而重建。
明代末年,“豫章罗氏宗祠”毁于兵燹战火。
自清朝嘉庆十九年至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豫章罗氏宗祠”迁址重建,规模宏伟,蔚成大观。
同治六年(公元1868年),“豫章罗氏宗祠”重修。
1931年,罗氏后人集股募捐,“豫章罗氏宗祠”再次重修。
民国期间政府所颁“产权证”复印件至今依然存于《罗氏家谱》。由于历史的原因,“豫章罗氏宗祠”早已烟消云散。据《豫章罗氏宗祠产权证》记录,其原址具体方位:东临子固路(民德路口至“福辉大厦”);南临民德路(“南昌市第二按摩医院”及“家常饭酒家”大部;西接“凤凰坡小学”;北即“福辉大厦”围墙),占地面积约10亩。
“豫章罗氏宗祠”是天下罗氏之根,另外还有两处重要的“罗氏宗祠”是罗氏分流的重要见证:“呈坎罗氏宗祠”和“石壁罗氏宗祠”。
一、呈坎罗氏宗祠
安徽黄山市的呈坎罗氏宗祠,规模宏大,装饰精美,整体上仿照曲阜孔庙等规制,四进四院,轴线对称,是中国祠堂建筑的最杰出的代表,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列为“国家文物保单位”。
唐朝末年,呈坎罗氏始祖文昌公、秋隐公为避黄巢之乱,从江西南昌举家逃难。见此地万物中和,风水奇佳,于是定居下来。罗氏兄弟通晓风水理论,把原名“龙溪”改为“呈坎”。整个村落按《易经》:“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依山傍水,形成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宫。呈坎罗氏家族鼎盛于宋、元、明三个朝代,高官、隐士、富商、诗人、画家、高僧等等,英才辈出,各领风骚。《罗氏族谱》记载,仅在明代在朝为官者就达110多人。朱熹在《罗氏族谱》序中赞曰“以进士发科嗣世家业赫,为歙文献称首”。
二、石壁罗氏宗祠
客家罗氏始祖罗令纪(688—777年),系豫章罗珠公第二十五世裔孙。其曾祖父罗万发,于隋开皇年间(580—600年),由沙县徙居黄连峒。罗令纪协同巫罗俊率众辟地垦荒、开山伐木,致力开发黄连,使黄连于唐乾封二年(667年)建镇,开元十三年(725年)升镇为县,天宝元年(742年)更黄连县为宁化县。
宁化尚属初创时期,地广人稀山清水秀,各地罗氏陆续向宁化汇集。例如:唐乾符五年(878年),豫章珠公第三十二世罗仪真因避黄巢之乱,携子罗景新由南昌西山迁虔州虔化县(今赣州宁都县),历数十年,又迁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定居。元代战乱,豫章珠公第四十五世罗尚立由虔州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谋生。
罗令纪是福建宁化的开县功臣,福建宁化是罗氏在南方的播迁中心。后来广东和台湾等地的罗氏全都是来自该地,例如顺德、南海、番禺、河源、程乡(梅县)、兴宁、长乐(五华)、归善(博罗)、龙川等等。《嘉应州志》云:“梅州人民抗元的壮烈,地为之墟。闽之邻粤者,相率迁移来梅,大约以宁化为最多。所有戚友询其先世,皆来自宁化石壁人。”英国传教士肯贝尔早在1912年发表的《客家源流与迁移》一文中也说:“岭东之客家,十有八九皆称其祖先系来自福建汀洲府宁化县石壁村者”。
宁化石壁是世界客家人的祖籍地,宁化素有“客家祖地”和“客家摇篮”之称,由此衍播、散居在世界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家后裔有12亿人,其中客属台胞460多万人。豫章罗氏后裔是宁化石壁最早的开拓发展者最重要的群体,由此石壁也是世界客家罗氏总祖地。
“石壁罗氏祖祠”原建于后唐同光二年(924年),传至明代永乐年间迁建于今址,至今已有600余年。“石壁罗氏祖祠”是石碧客家罗氏唯一总祠,也是世界客家罗氏总祠,总祠内设始祖罗令纪纪念堂。
(三)
祠堂常常会有一个“堂号”,实际上就是家族分流的一个名号。例如:唐朝末年,兵部尚书罗令则,从浙西北桐庐迁往浙东北慈溪。慈溪罗氏敬罗令则为“慈溪罗氏基祖”,其祠堂号称“嘉德堂”。 “嘉德堂”就是慈溪罗氏的名号。列举部分豫章罗氏支脉的“堂号”,以“窥一斑而知全豹”。
豫章堂、尊尧堂:豫章罗氏的嫡系的堂号。豫章本是罗氏的郡望,由此以郡望为堂号。宋朝时候,豫章人罗从彦是大儒陈颐、程颢的再传弟子。罗从彦谨遵师训,隐居不仕,广传朱熹的理学,著有《尊尧录》。由于罗从彦德高望重影响深远,所以嫡系罗氏亦称为尊尧堂。
柏林堂:南昌柏林罗氏的堂号。柏林公,名瑭,字公秀,珠公第十三世后裔,南昌柏林罗氏之基祖。幼居武阳之泗洲,因梦柏而移北林迁居,广种柏树於所居之左右。不数年,柏渐成林,于是改北为柏。罗瑭曾和许逊一道治水,享誉四方。于是其后裔堂号“柏林”。
明德堂:大埔豫章罗氏的堂号,是客家罗姓的一支。据清嘉庆六年(1801年)罗氏总祠“明德堂”会簿载:“吾族自豫章衍派迨宋季由闽人粤、散往四方,各世其家,各宗其祖,虽同出一源,无以联之……”。其后遂有兴建大埔罗氏总祠“明德堂”之举。据载,在该祠陈役主位的计有一十八个宗支。
贻谷堂:浙江上虞罗氏的堂号。《上虞罗氏谱》称“始迁祖”是南宋的罗元。罗元,行元一,字元善。由慈邑罗江迁居上虞三都永丰乡,是为迁虞始祖,开“贻谷”之名。
忠直堂:江西吉水竹溪罗氏的堂号。罗复仁(1306-1381),明代著名廉吏,曾任弘文馆学士,与刘基同列。明太祖朱元璋为罗复仁题诗:“性虽粗率,忠直可喜。赐此布衣,放归田里。”取诗中“忠直”为堂号,以示荣耀。
世德堂:广东南海豫章罗氏堂号。元代罗宠为《南海紫洞豫章家谱》作序:“始至宋绍兴间,先世,讳点,居于江西,生子讳明,生孙,讳周易,咸失纪录,及曾孙讳裔,然后迁居于保昌珠玑里,生子,讳福。至孙,讳佑,又迁居于南海梓桐乡,实为保昌祖裔之孙也,是故有可考者,因以为始焉。生子讳芳誉,至元,祖兵,诗书第宅,几为之危。幸而成立,断简残篇,掇拾于灰烬,得存其一二,亦我豫章氏一脉之未绝也。”
罗宠,字承恩,号念公,南海紫洞罗氏第九代子孙。元朝英宗皇帝召他到京城,授以司务部高官。然而罗宠执意辞让,英宗皇帝只得准其还家,并赐手书“世德堂”作为罗氏宗祠牌匾。由此,“世德堂”成为堂号。
义恩堂:福建沙县罗氏堂号。据《沙县罗氏宗族谱牒》记载,其肇迁始祖为江西南昌柏林里人,可惜名讳已失,只知唐元和十五年(820)作官于沙县。居“罗巷”,肇启闽沙罗氏一脉。
肇光堂:福建省永安市大陶镇美坂(原名“尾坂”)村的罗氏宗祠名称。宗祠原为祭祀洪砂罗姓开基始祖“真辉公”所建。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所谓“肇光”,即“开始、光大”之意。
(四)
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以血缘文化这一特殊形式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代表着中国民族传统的宗族观念。“血浓于水”,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是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全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和推动作用。
目前,全国各地都非常重视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的挖掘和利用。例如无锡市已经宣布将修复和恢复一批祠堂建筑,邹公祠、李忠定公祠、华孝子祠、张中丞庙、至徳祠(泰伯殿)、过马郡祠等。
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及汉族后裔)自古以来都有根深蒂固的观念:寻根祭祖,造化桑梓,报效祖国。南昌是天下罗氏的发源地,罗珠公是天下罗氏的始祖。重建“豫章罗氏宗祠”,使之成为天下罗氏寻根祭祖的圣地,对于广泛联系天下罗氏,对于南昌的建设发展,必定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这正是笔者撰写短文的根本目的。
不是莫时,而是莫识。
这句话来源于一个民间律政的故事,说的是黄山脚下有个叫做呈坎的古镇,还有做古庙叫做杨干禅院的是呈坎罗氏罗秋隐的埋骨地,受后世祭祀,结果到了第十三代罗鼐时,他当家族长主持对祖先祭祀时发现了一个问题:老者远莫来 来者幼莫识。
这句话的意思是:住在稍远点的老人都不来参加,来的都是年轻人,他(罗鼐)一个也不认识(干不成事)。
杨干位于徽州区中部,由岩寺往北去黄山的公路在佛子岭头分叉,左边去黄山,右边到杨干、呈坎。跌下佛子岭脚就是下杨干,跨过川河是中杨干,再上便上上杨干了。上、中、下杨干在外界通称杨干。杨干元代属14都,明清时期隶属徽州府歙县通德乡丰乐里,民国时期隶属潜口管辖,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划归呈坎公社,今属徽州区呈坎镇。该村由水埠口、上杨干、中杨干、下杨干、周林田5个自然村构成,人口约1400余人,村委会设在上杨干。
据现有史料考证,上杨干在晋代建村。金氏家族从杭州十字街迁来定居,占、叶两姓到明初始迁入,后来,王、杨、吴相继来此定居,所谓“先有金、占、叶,后有王、杨、吴。”据王氏族谱记载,上杨干盛于明代。当时上杨干前后1华里的村庄,四周封闭,出入只有前后两个大门,村中民宅连为一体,起到防盗防偷的作用。上杨干原称“王干”。明代王姓兴旺时,王氏有人在朝中当按察御史。村中原有牌坊,惜在文革时被拆除。传说按察御史归隐故里后,得一奇病,被村里杨姓郎中“杨半仙”治好,御史为答谢杨氏的救命之恩,特许村名以杨姓为首,故改“王干”为“杨干”。杨干村名由此得来。但从史料来看,这也不过是一个附会的美丽传说,不足为信。随着历史的变迁,家族的兴衰,现今上杨干以陈姓为主。杨干村头原有“杨干禅院”,俗称“杨干寺”。该禅院座落在黄龙山脚,背靠黄龙山,门对川河,坐西北、朝东南。从杨干去呈坎走老路要经过寺门前。禅院左上边有一眼井,旱年不浅,涝时不溢,四季长流,水质胜于它处。该禅院建于宋,鼎盛在明,扩建后规模庞大,最兴旺时僧人多达百余。建有钟鼓二楼,铜钟很大,故杨干有俗语云:“阴坞口的风,杨干寺的钟。”
杨干禅院是呈坎罗氏始祖罗秋隐的墓祠。罗姓为歙县大姓,望族是也。宋代
杨干村附近有呈坎升仙桥、灵山村古建筑群、呈坎升仙桥、隆兴桥、呈坎环秀桥、继善亭等旅游景点,有小容香榧、灵山西瓜、龙山湖土鸡、小容高山腌辣椒、徽墨等特产。杨干村旅游指南呈坎升仙桥
座落在呈坎镇杨干村水埠口村西,东西向跨“氵众”(读音同“众”)川河。花岗石砌筑,三孔石拱桥,全长18米,宽45米,高35米,中间一孔较大,孔跨9米,桥面略呈弧形。明嘉靖间呈坎人罗期升倡建,以罗文佑
想去旅游,安徽有什么地方好玩?
本文2023-11-10 01:08:0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47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