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人的姓氏
元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姓氏起源
元(Yuán)姓源出有五:
1、出自殷商元铣之后,世代相传姓元。元姓之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姓氏,最具体的证明,就是殷商名臣元铣。关于元铣,清代学者张澍在其所著的《姓氏五书》上曾有介绍说:“帝乙废弃立受辛,太史元铣据法力争,是商代即有元氏。”由此,元姓的具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以识之明而反对帝乙把帝位传给纣王(受辛其名)的殷朝太史元铣,自然是后世元氏最早的始祖。不过,他并不是元氏的唯一始祖,因为,到了周代的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和卫国又分别出现了两支元姓;南北朝之际,改姓为元的外族更至少有3支以上,使得元姓的来源多端,血缘方面也不甚单纯。
2、出自姬姓,为春秋时魏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毕万之后,以地名为氏。据《风俗通》记载:“魏武侯公子元之邑,其后为元氏。”这一支元氏,出现于距今大约2200年以前,春秋时的魏国,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所建,则这一支元氏,自然也是姬姓的黄帝子孙了。当时的元氏邑,据考证就是现在河北省的元氏县,换言之,该地即为此支元氏的最初发源之地。又据《韵会》:“左传有卫大夫元喧。”这一支元姓,也是周文王的后裔,其发源之地亦为河北、河南一带。
3、出自拓跋姓,为鲜卑族的后代,至北魏孝文帝时下诏改姓为元氏。据《魏书·高祖纪》记载:“后魏本姓拓跋,至孝文帝更为元氏。”这一支元氏,是鲜卑族的后代,在汉末的魏晋之后,我国南北分立,鲜卑族的拓跋氏曾经雄峙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传到孝文帝拓跋宏之时,崇尚汉族文化,于公元496年下诏改姓为元,并且迁都于洛阳。因此,后来这一支源自鲜卑族的元氏,就活跃于河南省一带,并且世代汇为当地的望族,能人名士辈出。
4、出自复姓纥骨氏、是云氏所改。据《魏书官氏志》记载:“纥骨氏,是云氏,均改为元氏。”这两支外族的元氏,后来繁衍的人数较少,主要亦活动于我国北方。
5、出自玄姓,为北宋时为避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的父亲圣祖赵玄朗名讳,改姓元氏。北宋时,因为赵匡胤的父亲叫玄朗,就下令天下凡姓玄的都改成元姓,不能与他父亲同姓。
得姓始祖①:元铣。此支元氏元氏出自商末贤人元铣,根据《姓氏五书》上的记载,商朝的帝乙废太子弃要立受辛即纣王为帝位的继承人,太史元铣据法极力反对,因此商代就已经有了元氏。元氏具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由以上的分析看来,我国的元氏,虽然头绪众多,但仍可归划为两大主流:一支为汉族的周文王之后,一支则为后来被汉族所同化的鲜卑族拓跋氏之后,他们的最初活动地区,都是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带。这一点,从历史上许多元姓名人的籍贯,也可以猜得佐证,譬如,唐代的大诗人元稹与名臣元结,就全是河南人。此支元氏奉元铣为元姓的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②:拓跋珪(北魏道武帝)。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黄帝子昌意少子悃,受封北土,黄帝以土得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氏。后孝文帝改为元氏。自是拓跋降为庶姓。”另据《北史·魏本纪》、《通志·氏族略》上也有同样的记载。由此可知,北魏的拓跋氏的得姓历史至今已有1600多年。鲜卑族的拓跋部在今西北部的内蒙古等地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拓跋珪(字涉珪)于公元386年重建代国称王,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先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后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至辽西,南至淮河、秦岭为界。共历17帝,171年。故此支元氏奉拓跋珪为元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元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根据清代学者张澍著《姓氏五书》上说:“帝乙废弃立受辛,太史元铣据法力争,是商代即有元氏。”到周代的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和卫国又分别出现两支元姓;南北朝之际,改姓为元的外族更至少有三支以上。我国的元氏可归划为两大主流:一支为汉族的周文王后,一支为后来被汉族所同化的鲜卑族拓跋氏之后,他们最初都是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带活动。根据《风俗通》上说,起源于春秋时期,元本来是一地名,是魏武侯的公子元的邑,他的后代称为元氏。这支元氏出现于距今2000年以前春秋的魏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所建。当时的元氏邑,据考证就是今河北省的元氏县。该地即是这支元氏的最初发源之地。还有一支元氏是少数民族的后裔,根据《魏书·高祖纪》的记载,这支元氏是鲜卑族的后代,在汉末的魏晋之后,我国南北分立,拓跋氏雄峙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传到孝文帝时,崇尚汉族文化,于公元496年下诏改姓元氏,并且迁都到洛阳。元氏的最初发祥地,是在黄河域的河南、河北两省一带。望族居于河南郡,就是现在的河南洛阳市。
三、历史名人
元 宏: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公元386年,拓跋圭在北方建立北魏政权(386-556年)日益强大,尽占长江以北地区,成南北朝对峙之势。传至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将皇族拓跋姓改成了元姓,自己也改名为元宏,其他庶族仍为拓跋氏。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元 勰:字彦和,献文帝第六子,孝文帝之弟。太和九年(485年),封始平王,转中书令,改封彭城王。宣武永平元年(508年)被杀,追赠使持节、侍中、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师领司徒公,谥曰武宣王。其年十一月六日葬于长陵北山。
元 结:字次山。唐朝时河南(今洛阳市)人。天宝进士。他继承陈子昂反对六朝骄俪文风,致力于古文写作,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著有《浪说》7篇、《漫记》7篇等。
元 稹:字微之。唐朝时河南(今洛阳市)人。元和元年,对策举制科第一。任左拾遗。早期反对权贵宦官,但后转而依附宦官。元稹是白居易的好友,共同提倡新乐府,两人齐名,世称元白;诗称元和体。著有《元氏长庆集》100卷,今存60卷。所作传奇《会真记》,记张生与崔莺莺之事,为后来《西厢记》所本。终年52岁。
元 载:字公辅,岐山人。唐代天下元帅行军司马。嗜学好属文,以明庄、老、文、列四子之学,策入高科。初授新平尉,历度支郎中。肃宗嘉其奏对,委以国计。充使江淮,都领漕挽。俄迁户部侍郎度支使,并诸道转运使。以附李辅国,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排去忠良,引用贪猥。大历中,以贿败,伏诛。集十卷,今存诗一首。
元 绛:字厚之(1008-1083),祖籍南城县东兴乡苏源村(今黎川县荷源乡苏源村),祖父元德昭为五代吴越丞相,遂为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北宋大臣、文学家。元绛从小聪颖好学,5岁时便能作诗,9岁时拜见荆南(今湖北省江陵)太守,太守试以三题,并将其文章呈进于朝。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及第。初授江宁推官,摄上元令(现均属江苏江宁)。当地有一豪强王豹子,欺男霸女横行乡里。元绛不惧豪绅,依法将其捕获,予以斩首。元绛善于断案,有一妇人状告邻居与其夫嗜酒争吵,乘黑入室砍断其夫脚。元绛见该妇哭而不哀,言其夜与夫同眠却衣裙无血污、该妇回去后与一僧私语谈笑。即令捕回妇、僧,审出实为奸情杀夫。百姓无不称颂。安抚使范仲淹将其调任永新知县,后改任通州海门县(今江苏省启东东北)。该地民众多以贩盐为生,按律盐为官办,百姓贩盐犯法,制置使欲治盐贩罪。元绛认为该地产盐,并以此为生,超过规定存盐数,情有可原,宜略施惩戒放之。后升江西转运判官、知台州(今属浙江省),转为度支判官。皇祐四年(1053年)为广东转运使,迁工部郎中,历两浙、河北转运使,召拜盐铁副使,擢天章阁待制、知福州,进龙图阁直学士,调广、越、荆南,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熙宁八年(1075年)十二月,自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判太常寺兼群牧使、工部侍郎拜参知政事。元丰二年(1079年)五月,受耆宁(神宗子)事牵连,贬知亳州,改颖州。三年,加资政殿学士、知青州。四年,以太子少保致仕。元绛在官期间,操持有当,支持王安石变法。工于诗文,“景灵宫”作神御11殿,令其作《上梁文》,一夜之间完成。朝廷颁给少数民族首领及外国诏书亦多出自其手。著有《玉堂集》,《全宋词》存其词2首,《宋诗纪事》存其诗6首。卒后,赠太子少师,谥号“章简”。
元景皓:公元550年,高洋废掉了东魏的孝静帝,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齐朝,历史上称为北齐。在原来的东魏政权中,元氏贵族势力庞大。高洋夺权后,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就尽力削减和限制元氏贵族的势力,这样一来,与元氏贵族的矛盾就非常尖锐了。有一次,高洋要到晋阳巡行,担心元氏贵族趁机谋反,就对元氏贵族大加杀害。当时的定襄县令叫元景安,他为了逃避被杀的厄运,想改成高姓。他的堂兄元景皓听说后,怒斥元景安:“为了保全自己,竟抛弃祖宗,换成别人的姓,太可耻了!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意思是说,大丈夫宁可为玉器而被打碎,怎么能求做完整的瓦片,苟且偷生?贪生怕死、一心保命保官的元景安竟把堂兄的话告诉了高洋。高洋对元氏贵族本来就怀有戒心,听到这事,更是火冒三丈,立刻下令杀了元景皓。后来常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比喻宁愿为正义而死,不愿苟且偷生。
元德昭:本姓危,字明远,五代时江西省南城县东兴乡苏源村(今黎川县荷源乡苏源村)人。吴越王重其才,忌“危”字刀下有“厄”,改姓元,后由于战功卓著,拜为丞相。
元奉宗:字知礼(961-1038),北宋余杭(治今浙江省杭州)人。景德二年(1005年)进士,释褐知歙州绩溪县,徙常州武进令;为漳州从事,除忠正军节度掌书记,俄改淮南幕、擢太子中允,领庐州榷酤,又知蜀州晋原县。仁宗时,迁太常丞,赐五品服,知通州海门县,又迁太常博士。入拜尚书屯田员外郎,有监郡之行,请余杭一闲局,求分务南都,旋即告老归姑苏,终官都官员外郎。子绛。仲淹“以公年德,尝修乡丈之礼”;又因其“孝友之风”、“抱道于身”而加敬,为撰墓志。
元好问:字裕之(1190-1257),号遗山,金代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系出元魏,七岁能诗,兴定三年进士,官至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古文继承韩柳,结构严密。诗主风骨,反对浮艳。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编有中州集。著有遗山集﹑续夷坚志。金庸小说中的“问世间,情是何物”正是出自他的词《摸鱼儿》。
此外,还有元浩、元跬、元康、元崇,均为唐代高僧,对推动佛教文化起了巨大作用……等元氏名人。
湖南郡:汉置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现在河南省洛阳市)。雁门郡:战国时赵国置郡,相当于现在山西省代县一带。
「元」源出
元(Yuán)姓源出有五:1、出自殷商元铣之后,世代相传姓元。2、出自姬姓,为春秋时魏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毕万之后,以地名为氏。3、出自拓跋姓,为鲜卑族的后代,至北魏孝文帝时下诏改姓为元氏。4、出自复姓纥骨氏、是云氏所改。5、出自玄姓,为北宋时为避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的父亲圣祖赵玄朗名讳,改姓元氏。
得姓始祖
元铣。此支元氏元氏出自商末贤人元铣,根据《姓氏五书》上的记载,商朝的帝乙废太子弃要立受辛即纣王为帝位的继承人,太史元铣据法极力反对,因此商代就已经有了元氏。元氏具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由以上的分析看来,我国的元氏,虽然头绪众多,但仍可归划为两大主流:一支为汉族的周文王之后,一支则为后来被汉族所同化的鲜卑族拓跋氏之后,他们的最初活动地区,都是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带。这一点,从历史上许多元姓名人的籍贯,也可以猜得佐证,譬如,唐代的大诗人元稹与名臣元结,就全是河南人。此支元氏奉元铣为元姓的得姓始祖。
拓跋珪(北魏道武帝)。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黄帝子昌意少子悃,受封北土,黄帝以土得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氏。后孝文帝改为元氏。自是拓跋降为庶姓。”另据《北史·魏本纪》、《通志·氏族略》上也有同样的记载。由此可知,北魏的拓跋氏的得姓历史至今已有1600多年。鲜卑族的拓跋部在今西北部的内蒙古等地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拓跋珪(字涉珪)于公元386年重建代国称王,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先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后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至辽西,南至淮河、秦岭为界。共历17帝,171年。故此支元氏奉拓跋珪为元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元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根据清代学者张澍著《姓氏五书》上说:“帝乙废弃立受辛,太史元铣据法力争,是商代即有元氏。”到周代的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和卫国又分别出现两支元姓;南北朝之际,改姓为元的外族更至少有三支以上。我国的元氏可归划为两大主流:一支为汉族的周文王后,一支为后来被汉族所同化的鲜卑族拓跋氏之后,他们最初都是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带活动。根据《风俗通》上说,起源于春秋时期,元本来是一地名,是魏武侯的公子元的邑,他的后代称为元氏。这支元氏出现于距今2000年以前春秋的魏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所建。当时的元氏邑,据考证就是今河北省的元氏县。该地即是这支元氏的最初发源之地。还有一支元氏是少数民族的后裔,根据《魏书·高祖纪》的记载,这支元氏是鲜卑族的后代,在汉末的魏晋之后,我国南北分立,拓跋氏雄峙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传到孝文帝时,崇尚汉族文化,于公元496年下诏改姓元氏,并且迁都到洛阳。元氏的最初发祥地,是在黄河域的河南、河北两省一带。望族居于河南郡,就是现在的河南洛阳市,此外,湖南、江西等地也有元姓家族的分布。
元勰:字彦和,献文帝第六子,孝文帝之弟。太和九年(485年),封始平王,转中书令,改封彭城王。宣武永平元年(508年)被杀,追赠使持节、侍中、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师领司徒公,谥曰武宣王。其年十一月六日葬于长陵北山。
元稹:字微之。唐朝时河南(今洛阳市)人。元和元年,对策举制科第一。任左拾遗。早期反对权贵宦官,但后转而依附宦官。元稹是白居易的好友,共同提倡新乐府,两人齐名,世称元白;诗称元和体。著有《元氏长庆集》100卷,今存60卷。所作传奇《会真记》,记张生与崔莺莺之事,为后来《西厢记》所本。终年52岁。
张姓来源
来源有三: 1、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迁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 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 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郡望堂号
堂号"百忍堂": 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100尺绸缎。 张姓堂号还有"清河"、"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郡望清河郡:汉时置郡。此支张氏,世居武城,其开基始祖为汉留侯张良裔孙张歆。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张伟。 京兆郡:汉时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御史大夫张汤。
家乘谱牒
河北:南皮张氏东门家谱不分卷、南皮张氏族谱、南皮张氏西门家谱、张氏族谱不分卷、南皮张氏四门弟十八支家谱。 山西: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宗阳张氏家谱四卷、定阳张氏家谱四卷。 辽宁:广宁张氏家谱不分卷、顺天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 上海:申浦张氏宗谱六卷、奉贤张氏家谱六卷首一卷、云间张氏家谱一卷、云间张氏家谱续卷一卷、南塘张氏族谱八卷。 江苏:张氏宗谱十卷、铜山张氏家传、张氏族谱二卷、张氏家谱六卷、淮阴张氏宗谱九卷。 浙江:清河张氏支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甬上张氏宗谱、清河张氏宗谱二十二卷。
中国历史上的张姓名人
张仪(?-前310),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文王时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纵的策略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了苏秦倡导的连横抗秦策略。后入魏为相。
张苍(?-前152),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有功,封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婴担任丞相十五年。
张禹(?-前5),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为丞相,封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归。
张邯(?-23),籍贯不详。因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称赞,地皇四年(24)拜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张湛 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西汉时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历任太守、都尉。东汉初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张纯(?-56),平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张酺(?-104),东汉汝志细阳(今安徽阜阳北)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罢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为政刚正不阿,抑制豪强。卒于相位。
张奋(?-102)。张纯之子。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代刘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于家。
张禹(?-113)。东汉襄国(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农拜为宰相,为政节俭,重农垦水利。
张敏(?-112),东汉河涧馍(今河北雄县东南)人。建初二年(77)举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纪,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张皓(49-132),东汉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顺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张歆,东汉河内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张颢,东汉常山(今河北元氏)人。灵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东汉汝南细阳人,灵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张温(?-191),东汉南阳穰(今河南邓县)人。灵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献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杀死。
张延(?-186),东汉河内人,汉桓帝相张歆之子。灵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后被宦官下狱至死。
张喜,东汉汝南细阳人,献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张悌(?-286),三国东吴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军师兼任丞相,翌年,率三万大军抗击晋军,力战而死。
张华(232-300)西晋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书令,力排众议,制订灭吴计划。咸宁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书。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书监加侍中光禄大夫,在位六年,“尽忠匡辅,海内晏然”,封为壮武郡公。
张行成(587-653),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机务。高宗即位,以顾命大臣辅政,封北平县公。历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少傅,监修国史。
张文,(605-678),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乾封二年(667)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拜为宰相。在位十二年,为政勤俭,办案公正,执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张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人。仪凤二年(667)拜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受到章怀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罢相,贬为普州刺史,终于横州司马任上。
张光辅(?-689)唐京兆(今陕西长安县)人。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以讨平越王李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讷言,迁内史令。同年,以不满武则天专权,坐心怀两端之罪被诛杀。
张锡,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高宗宰相张文的侄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宫中机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韦后杀中宗立少帝,命为宰相,仅十余天,韦后被杀,他亦被贬。
张柬之,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武则天长安四年(704),拜为宰相,次年发动政变,入宫杀张昌宗,张易之,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升天宫尚书、中书令等职,仍居相位。
张仁愿(?-714)华州下圭(今山西富平东)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拜为宰相 ,封韩国公。是整个唐代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宰相。
张嘉福(?-710),籍贯不详。唐睿宗景云元年(710)拜为宰相。同年被诛杀。
张说(667-730),洛阳(今属河南)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拜为宰相,监修国史。同年免相,改任尚书左丞。玄宗开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为燕国公。不久免相,贬为相州刺史,唐玄宗开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开元十四年,为奸臣李林甫弹劾免相。
张嘉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南)人。开元八年(720)拜相。开元十一年免相,封河东候。子延赏、孙弘靖分任德宗、宪宗朝宰相,史称“三相张家”。
张九龄(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广东)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后受李林甫排挤,罢相。
张镐(?-764?),唐博州(今山东平西)人。肃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乱。
张镒,苏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罢相,谪凤翔右节度使,后为叛将所杀。
张延赏(727-787)德宗贞元元年(785)拜相,旋罢。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于相位。
张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张延赏之子。肃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张浚(?-902),河间(今属河北)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顺二年(891)免相,贬为武昌军节度使。后被朱温杀害。
张文蔚(?-908),河间(今属河北)人,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灭唐,任后梁宰相。
张策(?-912),敦煌人。后梁开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辞相。
张延朗(?-936),开封人。后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后被石敬塘杀害。
张孝杰,辽永霸(今辽宁朝阳)人。咸雍八年(1072),封陈国公、北府宰相,赐国姓耶律氏。
张琳(?-1122),沈州(今沈阳)人。辽乾同四年(1104)为南府宰相。
张齐贤(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罢。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罢相。
张知白(?-1028),北宋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仁宗天圣三年(1025),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后卒于相位。
张士逊(964-1049),北宋阴城(今湖北光化)人。天圣六年(1028)拜相,次年罢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罢相,宝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机务悉由裁夺。
张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属四川)人。大观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张邦昌(1081-1127),宋东光(今属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议和。次年金灭北宋立他为楚帝。南宋初被处死于潭洲。
张浚(1097-1164),宋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绍兴五年(1135)拜相,督师抗金。忧郁而死。
张浩(?-1163)。金代辽阳(今属辽宁)人。本姓高,改姓张。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张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嘉靖八年,为内阁首辅。在位六年,从政刚明果敢,痛惩贪官。
张璧(?-1545)明石首(今属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张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张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属湖北)人。隆庆元年(1567)入阁。穆宗死后他代为首辅,主持国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张四维(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遂代为内阁首辅,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丧离职。
张位,明新建(今属江西)人。隆庆十九年(1591)入阁,参预机务,为相果敢善断。
张瑞图(1576-1641),明晋江(今属福建)人,天启六年(1626)入阁,累升中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崇祯元年(1628)被罢相。
张至发(?-1642)明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天启十年(1631)代温体仁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无大作为。次年,罢相归家。
张四知,明费县(今山东费县)人。崇祯十二年(1639)入阁,参预机务,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后降清。
张瑞,山东掖县人。顺治十年(1653)拜相,任国史院大学士。次年卒于相位。
张玉书(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颇得康熙信任
张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颇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辞职,七年后逝世。
张鹏翮(1649-1725),清四川遂宁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于相位。
张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军机大臣,备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张之万(1811-1897),清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光绪十年(1884)任军机大臣,十五年加体仁阁大学士,转东阁大学士。为相十年。
张之洞(1837-1909),清末洋务派首领。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历任内阁学士、两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
--- ---
张 良:西汉谋臣。(?—前186),汉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县)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萧何、韩信等人辅佐刘邦创建了西汉王朝,封留侯。 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道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飞:字冀德,燕人,三国时名将。为蜀国五虎上将,战长坂名震于时。传与刘备、关羽结义于桃园,世称桃园三结义,被后世所传诵。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择端 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张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
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
张秀眉:清末,贵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领袖。
张天师:道家重要人物。
张大千:著名画家。
张自忠:著名爱国将领。(1890-1940)字荩忱,山东省临清市唐元村人
张学良,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的组织者。字汉卿,号毅庵,生于1901年农历4月17日凌晨(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辽宁)海城人。
张澜,爱国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创始人和***,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
张爱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张瑛,上海人。著有《传奇》《金锁记》《倾城之恋》 等。中国近代四大才女之一。
「元」源出
元(Yuán)姓源出有五:1、出自殷商元铣之后,世代相传姓元。2、出自姬姓,为春秋时魏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毕万之后,以地名为氏。3、出自拓跋姓,为鲜卑族的后代,至北魏孝文帝时下诏改姓为元氏。4、出自复姓纥骨氏、是云氏所改。5、出自玄姓,为北宋时为避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的父亲圣祖赵玄朗名讳,改姓元氏。
得姓始祖
元铣。此支元氏元氏出自商末贤人元铣,根据《姓氏五书》上的记载,商朝的帝乙废太子弃要立受辛即纣王为帝位的继承人,太史元铣据法极力反对,因此商代就已经有了元氏。元氏具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由以上的分析看来,我国的元氏,虽然头绪众多,但仍可归划为两大主流:一支为汉族的周文王之后,一支则为后来被汉族所同化的鲜卑族拓跋氏之后,他们的最初活动地区,都是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带。这一点,从历史上许多元姓名人的籍贯,也可以猜得佐证,譬如,唐代的大诗人元稹与名臣元结,就全是河南人。此支元氏奉元铣为元姓的得姓始祖。
拓跋珪(北魏道武帝)。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黄帝子昌意少子悃,受封北土,黄帝以土得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氏。后孝文帝改为元氏。自是拓跋降为庶姓。”另据《北史·魏本纪》、《通志·氏族略》上也有同样的记载。由此可知,北魏的拓跋氏的得姓历史至今已有1600多年。鲜卑族的拓跋部在今西北部的内蒙古等地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拓跋珪(字涉珪)于公元386年重建代国称王,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先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后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至辽西,南至淮河、秦岭为界。共历17帝,171年。故此支元氏奉拓跋珪为元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元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根据清代学者张澍著《姓氏五书》上说:“帝乙废弃立受辛,太史元铣据法力争,是商代即有元氏。”到周代的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和卫国又分别出现两支元姓;南北朝之际,改姓为元的外族更至少有三支以上。我国的元氏可归划为两大主流:一支为汉族的周文王后,一支为后来被汉族所同化的鲜卑族拓跋氏之后,他们最初都是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带活动。根据《风俗通》上说,起源于春秋时期,元本来是一地名,是魏武侯的公子元的邑,他的后代称为元氏。这支元氏出现于距今2000年以前春秋的魏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所建。当时的元氏邑,据考证就是今河北省的元氏县。该地即是这支元氏的最初发源之地。还有一支元氏是少数民族的后裔,根据《魏书·高祖纪》的记载,这支元氏是鲜卑族的后代,在汉末的魏晋之后,我国南北分立,拓跋氏雄峙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传到孝文帝时,崇尚汉族文化,于公元496年下诏改姓元氏,并且迁都到洛阳。元氏的最初发祥地,是在黄河域的河南、河北两省一带。望族居于河南郡,就是现在的河南洛阳市,此外,湖南、江西等地也有元姓家族的分布。
家族名人
元勰:字彦和,献文帝第六子,孝文帝之弟。太和九年(485年),封始平王,转中书令,改封彭城王。宣武永平元年(508年)被杀,追赠使持节、侍中、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师领司徒公,谥曰武宣王。其年十一月六日葬于长陵北山。
元稹:字微之。唐朝时河南(今洛阳市)人。元和元年,对策举制科第一。任左拾遗。早期反对权贵宦官,但后转而依附宦官。元稹是白居易的好友,共同提倡新乐府,两人齐名,世称元白;诗称元和体。著有《元氏长庆集》100卷,今存60卷。所作传奇《会真记》,记张生与崔莺莺之事,为后来《西厢记》所本。终年52岁。
省和城市名称(已满)
中国有34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845个市辖区,374个县级市,1470个县,117个自治县,49个旗标3个自治旗,2特区,森林面积。
省市名称如下:
北京市区: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怀柔区平谷区
县:密云县延庆县
,天津市区: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天津南开区,河北区,红桥区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东丽区,北辰区,西青区津南区武清区宝坻区
县:宁河县静海县蓟县
河北省
石家庄市市辖区,桥东区桥西区新华区长安区,裕华区,井陉矿区,井陉县正定县栾城县唐县,灵寿县高邑县深泽县,赞皇县,无极县,藁平山县元氏县赵县辛集市,鹿泉市,新乐市,锦州
唐山市市辖区路南区路北区古冶区开平区丰南区丰润区滦县滦南县乐亭县迁西县,玉田县城市遵化市迁安市,唐海县
秦皇岛市市辖区海港区山海关区北戴河区青龙满族自治县昌黎县抚宁县卢龙
邯郸市设区的市级邯山区,丛台复兴区峰峰矿区邯郸县临漳成安县大名县涉县磁县肥乡县永年县邱县鸡泽县广平县馆陶县魏县曲周县,武安市
邢台市市辖区河东区桥柏乡县,山阳县,临城县西邢台县在隆尧县任县南和县宁晋县巨鹿县新河县广宗县,清河县,威县,平乡县,临西县南宫市沙河
保定南市区满城县清苑县,市,市辖区新市区北市区涞水阜平县徐水县定兴县唐县高阳县容城县涞源县望都县安新县黟县曲阳县顺平县博野县,蠡县雄县定州,涿州市的安国市高碑店市
张家口市设区的市级花园区宣化县,宣化区河东区以西地区张北县康保县,淮安县原县委,县尚义县蔚县杨宛县怀来县
涿鹿县赤城县崇礼县,承德市设区的市级双桥区双滦区鹰手营子矿兴隆县,承德县平泉县滦平县隆化县丰宁满族自治县宽城满族自治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河北省沧州市市辖区,县海兴绿,光县,新华区,运河区沧县,吴桥,南皮县,砚山县的报价,苏宁县孟村回族自治县黄骅市,河间市,任丘市泊头市
廊坊市辖区廊坊市安次区广阳区固安的永清县香河县县文安县大厂回族自治县,霸州市,三河市 />衡水市:市辖区桃城区枣强县武强县,武邑县饶阳县安平县故城县景县,阜城县冀州市深州市
山西省
太原:市辖区小店区,迎泽杏花岭区尖草坪区,晋源区,万柏林区,
古交市,娄烦县,清徐县,阳曲县,大同县:城市地区城市矿山南郊,新荣阳高县天镇县,广灵,灵丘,浑源县左云县大同县 />阳泉市市辖区城镇矿区郊区平定县盂县
长治市市辖区分县,市郊区,长治县襄垣县屯留县平顺县理县壶关县武乡县沁县沁源鹿城 />金城:市市辖区沁水县阳城县陵川县泽州县高平
朔州市市辖区朔城区平鲁区,山阴县应县右玉县怀仁县
晋中市市辖区榆次榆社过去县左权县和顺县县寿阳县太谷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介休市
运城市:设区的市级盐湖区临邑县万荣县闻喜县稷山县新绛县绛县垣曲县夏县水平,芮城县永济市河津市
忻州市五寨县,宁武县的顺口溜神池县,泸县,市辖区忻府区定襄县五台县代县繁峙县,岢岚县河曲县保罗·德县偏关县原平市 BR />临汾市市辖区临汾市尧都区曲沃县翼城县襄汾县洪洞县古县安泽,浮山县吉尔吉斯斯坦县和乡宁县大宁隰县永和县蒲县汾西县侯马市霍州
吕梁市:市辖区离石区汶水路县交城县兴县临县,柳林县石楼县岚县方山县中阳县交口县孝义市汾阳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市辖区城市穆斯林赛罕区玉泉区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HeLinGe “呃,武川县,清水河县
包头市:市司法管辖区东河区昆都仑区,青山区石拐区白云矿九原区土默特右旗固阳县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
乌海市市辖区海勃湾区区海南区乌达区
赤峰市和市辖区洪山元宝山区松山区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Kelaqinqi宁津县敖汉旗
通辽市市辖区科尔沁区科尔沁鲁县库伦旗奈曼旗扎鲁特旗霍林郭勒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达拉特旗准左翼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开夜莺标志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锦旗乌审旗伊金霍洛旗
呼伦贝尔市市辖区海拉尔区,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右旗,左旗新巴尔虎右满洲里市,牙克石市扎兰屯市的量额尔古纳市根河市
巴彦淖尔市市辖区临河区五原县磴口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杭锦后旗
乌兰察布市市辖区集宁化德县卓资县商都县兴和县凉城县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首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四子王旗丰镇市
兴安盟乌兰浩特阿尔山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旗扎赉特旗突泉县
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市,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太仆寺旗镶黄旗正镶白旗正蓝旗多伦县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
沉阳市,辽宁省
:市辖区,和平区,沉河区,大东区皇姑区沉阳市铁西区苏家屯区东陵区新城子区在红区辽中康平县法库新民市的
大连市市辖区山市西岗区沙河口区大连市甘井子区旅顺口金州区长海县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
鞍山市铁西区的市辖区,铁东区立法山千山区满族自治县海城市,台安县
抚顺市市辖区新抚区东洲王花区顺城区抚顺县新宾满族自治县清原
满族自治县,本溪市:市辖区平山区湖区明山南芬区本溪满族自治县桓仁满族自治县,丹东市,
:市辖区元宝区振兴区振安宽甸满族自治县东港市凤城市
锦州市市辖区太和凌河区,古塔区凌海北宁黑山义县组
营口:市辖区站西市区鲅鱼圈老边盖州巨石城桥
阜新市市辖区海州区,太平区清河门区细河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彰武县
辽阳市市辖区白塔区文圣区宏伟区弓长岭区,太子河区辽阳县灯塔
盘锦市市辖区双台子区大洼县,兴隆台区,盘山县</铁岭市市辖区银州清河区,铁岭县凤姐昌图开元县调兵山市
朝阳市设区的市级双子塔龙市,建平县,朝阳县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北票市凌源市
>辽宁省葫芦岛市市辖区,甚至
山龙港区南票区绥中县建昌县兴城市吉林省,长春市
:2个市辖区,南关区,朝阳区宽城区区绿园区双阳区农安县九台市榆树市,德惠市,
吉林:吉林市昌邑区龙潭区船营区的设区的市级吉林市丰满区永吉县蛟河市桦甸市舒兰市磐石市
四平市设区的市级
辽源市西安区的市,市辖区,龙山县东辽县东,
通化市铁西区,梨树县伊通满族自治县公主岭市双辽市铁东区:市辖区通化市东昌区,二道江区,辉南县柳河县梅河口市集安市
白山市:城市面积8万江区抚松县靖宇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江源县临江市
松原市:城市区宁江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长岭县干安县扶余县
白城市洮北区镇赉县,通榆县,洮南市大安市设区的市级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图们市敦化市,珲春市龙井市,和龙市,汪清县安图县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香坊区,东丽区,南岗区道,在禁区外的?市辖区哈尔滨市道里区平房区松北区致电蓝区方正县,宜兰县宾县巴彦县木兰县,通河县延寿县阿城市城市尚志市,在
齐齐哈尔市,五常市市辖区,铁锋区,建华区,龙沙区昂昂溪,富拉尔基区碾子山区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龙江依安县泰来县,甘南县富裕县克山路一带的吗?克东县拜泉县讷河
鸡西市设区的市级鸡冠区恒山区滴梨,马山冀东虎林市,区城子河密山市的
鹤岗市设区的市级阳光明媚的工农兴安区,南山区,东山区兴山区萝北县补贴
双鸭山市市辖区尖山区岭东,四方台区宝山区区,蓟县友谊县宝清饶河
大庆市龙凤区让胡路区,萨尔图区,大同区,红岗区,肇州县肇源县林甸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伊春市伊春区的市,市辖区,南岔友好的设区的市级新青区美溪区金山屯区五营区,乌马河区,汤旺河岭区乌伊岭区红星上甘岭区
铁力市,嘉荫县,佳木斯市市辖区永红区向阳区前进区西林区翠峦,东风区郊区桦南县桦川县汤原县抚远县同江市富锦
七台河市新兴区桃山区茄子河区勃利
牡丹江市设区的市级:市辖区爱民区东安,阳明区西安区东宁县林口县绥芬河市黑河市孙吴县市辖区嫩江县,逊克县,爱辉区北安市五大连池
绥化市市辖区北林区望奎县蓝色,海林宁安穆棱市
西县清港庆安明水绥棱县安达市肇东市海伦市
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塔河县漠河县
上海城市区域:虹口区杨浦区,闸北区,闵行区,浦东新区,宝山区,嘉定区,普陀区,静安区,长宁区,徐汇区,卢湾区,黄浦区金山松江区,青浦区,奉贤区,南汇区
县:崇明县
江苏省南京市市辖区建邺区,鼓楼区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江宁区,雨花台区,栖霞区,关区浦口六合区,溧水县高淳
无锡:市管辖市崇安区北塘区,南长区,锡山区,惠山区滨湖江阴市,宜兴市
徐州市:沛县九里市辖区鼓楼区云龙区区委贾汪区泉山区县,绥宁县铜山县,邳州市市,临沂市,
常州市天宁区钟楼区戚墅堰北常州市武进区金坛,溧阳市市辖区
苏州:市辖区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虎丘区吴相城区,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吴江,昆山,南通市
:市崇川区港闸区海安县,如东县,通州市海门启东,如皋
连云港市:市司法管辖区连云区新浦区海州区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
淮安市:市辖区,清河区,淮阴区,楚州区,青浦区涟水县洪泽县盱眙县金湖县
盐城:设区的市级亭湖区盐城市盐都响水县滨海县阜宁县射阳县建湖县东台,大丰市
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辖区广陵区邗江区郊区宝应县高邮市江都市
江苏省镇江市市辖区京口,润州丹徒区,丹阳市,句容市,扬中泰州市市辖区海陵区高港区靖江市,兴化市,泰兴市江堰市
宿迁市辖区宿城区宿豫区沭阳县泗阳县泗洪
浙江省
杭州:杭州市江干区区设区的市级城市拱别墅区滨江区萧山区,西湖区,淳安县,桐庐县,余杭区,富阳市,建德市临安市
宁波市鄞州区下的城市:市辖区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北仑区镇海宁海县,象山县,余姚市,慈溪市奉化市
温州市:洞头永嘉县市辖区鹿城区龙湾区温州市瓯海区县,平阳县,苍南县,文成县泰顺县瑞安乐清市 />嘉兴市市辖区发现市秀洲海盐县,平湖市桐乡市,海宁市,区,嘉善县,
湖州市:
市面积?吴兴区南浔区德清县长兴县安吉县绍兴市,绍兴县,市辖区新昌,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
金华市武义县磐安县兰溪市,市辖区婺城区金东区,浦江县,义乌市,东阳市越城区市永康
衢州市市辖区柯城区衢江区常山县开化县龙游县江山市
舟山市市辖区定海区,普陀区岱山县嵊泗县
台湾城市:市辖区椒江区,台州市黄岩区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玉环县,三门县天台县仙居县,温岭市,临海
丽水市:市辖区莲都区青田县缙云县遂昌松阳云,景宁县龙泉市,庆元县,和县 / a>
安徽省
合肥:市辖区瑶海区合肥市庐阳区区长蜀山包河县肥东县肥西县
芜湖市设区的市级南陵县,繁昌县武曲九江镜湖区马塘区鑫芜湖县
蚌埠市:市辖区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
淮南市大通区田家庵谢家集八公山潘集区凤台县设区的市级
马鞍山市:
淮北市,烈山区,市杜集相遂溪
铜陵市,市辖区铜官山区狮子山区安庆市郊区的市辖区,金家庄区,花山区雨山区当涂县铜陵县
:大观区郊区怀宁县枞阳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岳西县桐城
黄山市市辖区屯溪黄山市黄山区,徽州区歙县休宁祁门县设区的市级盈江,黟县,滁州
:南谯,市辖区琅琊区来安全椒定远凤阳县天长市明光
富阳市设区的市级瀛洲颍东区颍泉区临泉太和县,阜南县颍上县界首</苏州市,市辖区埇桥区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
巢湖市无为县庐江县,居巢区含山县和县设区的市级
六安市市辖区金“区裕安区寿县霍邱县舒城县金寨县霍山县
亳州市市辖区谯城区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
池州:设区的市级贵池东县石台县青阳县<BR /宣城市:市辖区宣州郎溪泾县,旌德县,绩溪县,县广德县安徽省宁国市
福建省,
福州:市辖区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马尾区,晋安区闽侯县连江县罗源县福建省的长乐,福清,平潭县,永泰县青县
厦门市辖区,思明区,海沧区,湖里区同安区翔安区,集美区,莆田市
:城市区城厢区涵江区仙游县,秀屿区,鲤城区,
三明市三元区,市辖区梅列区明溪县清流县宁化县大田县尤溪县沙县乐县泰宁县建宁县永安市<BR /泉州:市辖区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石狮市,金门县,南安市,晋江市
漳州市:市辖区市芗城区龙文区云霄县漳州市浦县县长诏安泰国县东山县,南靖县平和县华安县龙海市
南平市:市辖区延平顺昌县浦城县光泽县松溪县政和县邵武市武夷山市,建瓯市建的沉阳市 />龙岩市市辖区新罗区长汀县永定县上杭县武平县连城县漳平市
宁德市:市辖区蕉城区霞浦县古田县屏南县寿宁县周宁县柘荣县福安市,福鼎市
的
南昌:江西南昌市青云谱区东湖区,西湖区,青山湖区,湾里区,新建县,南昌县安义县进贤县
景德镇市设区的市级:市,昌江区乐平市浮梁县竹山
萍乡市安源区湘东莲花县芦溪县上栗县
九江市:市区庐山区旬阳武宁县修水县,九江县设区的市级,区,星子县都昌县,湖口县彭泽县瑞昌市
新余市德安,永修县:市辖区渝水区分宜
鹰潭市市辖区月湖区余江县贵溪市
赣州:章贡区赣县信丰县大余县上犹县崇义县安远县龙南县定南县全南县宁都县于都县兴国县寻乌县,hichang瑞金市,石城县,南康市
吉安市吉安县:市市辖区区舟曲青原区吉水县峡江新干县永丰泰和县遂川县万安安福永井冈山市,新安县
宜春市高县宜丰县设区的市级袁州区奉县万载县靖安县,铜鼓县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
福州城市:市辖区临川县南城黎川县,南丰县崇仁县乐安宜黄县金溪县资溪县东乡县广场
上饶市:市辖区信州区玉山县,上饶广丰县横峰县,弋阳县,铅山县余干县鄱阳县万年县婺源县德兴市
山东省,济南市市辖区,历下区,城区槐荫区天桥区历城区长清区平阴县经济阳县县商河县章丘市
青岛:青岛市李沧区的市,市辖区,青岛市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崂山区,黄岛区,城阳区,胶州市,即墨市,平度市胶南市莱西市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设区的市级淄博市淄川区张店区博山区临淄区桓台县高青县沂源县
枣庄市山亭区滕州市市中区面积市薛城区峄城区台儿庄
>山东省东营市市辖区东营市东营区河口垦利县,利津县广饶县
烟台市芝罘区福山区牟平区,莱阳市,莱山区长岛县,龙口市,蓬莱市,莱州市,招远市栖霞市市,海阳市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坊子区奎文区临朐县昌乐县,青州市,诸城市,寿光市安丘市高密市昌邑市
济宁市市辖区潍城区:市辖区市辖区任城区微山县鱼台县金乡县嘉祥县汶上县泗水县梁山县曲阜市,兖州市邹城市
泰安市泰山区:市辖区岱岳区宁阳县东平县新泰市肥城市
威海市:城市的区,乳山市,荣成市,文登市,环翠区 BR />山东省日照市市辖区东港岚山区五莲县莒县
莱芜市市辖区莱城区钢城区区
山东省临沂市市辖区河东,岚山区罗庄区委区沂南县郯城县沂水县苍山县费县平邑县莒南县蒙阴县临沭县
德克萨斯州城市:设区的市级德国城市陵县宁津县庆云县临邑县齐河县平原县夏津县禹城市,武城县,乐陵市
聊城阳谷县,市辖区东昌府区,莘县茌平东阿冠县高唐临清市的
滨州市市辖区滨城区惠民县阳信县无棣县沾化县拳击邹平县
菏泽市市辖区牡丹区曹县的单县成武县巨野县郓城县鄄城县定陶县东明县
河南省
郑州市市辖区中原区二七区管市中牟县的社区莽山曲辉区金水区巩义市荥阳市新密市,登封市市,新郑市
开封市市辖区龙亭区,顺河区鼓楼区南关区杞县通许县尉氏县开封县兰考县郊区
洛阳市吉利区:市辖区老城区西工区陈孟津县河回族区,涧西区,洛龙区,新安县栾川县嵩县汝阳县洛宁县,宜阳县,伊川县偃师市
平顶山市新华区,市辖区,卫东石龙区湛河区宝丰县叶县鲁山县郏县舞钢市汝州市
安阳市市辖区文峰区北关区殷都区龙安区?安阳县汤阴县滑县内黄县林州市
在鹤壁市鹤山区的市,市辖区,山市淇滨浚县淇县
新乡市:市辖区红旗区获嘉县凤泉区,牧野区新乡县原阳县延津县封丘县长垣县卫辉市辉县市,宝鸡市渭滨区
焦作市市辖区解放区站区马村山阳区修武县博爱县武陟县温县济源市沁阳市孟州市
濮阳市市辖区南乐县,清丰县,华龙区,范县台前县,濮阳县
许昌市:城市的区魏都区鄢陵县,许昌县,襄城县禹州市长葛市
漯河市源汇区市辖区,盐埕区召陵,舞阳临颍
三门峡城市:Lake区的市,市辖区渑池灵宝县陕县卢氏县义马市
南阳市市辖区宛城区卧龙区南召县西峡县镇,方城县县内乡县淅川县社旗县唐河县新冶塘公园县邓州市
商丘市市辖区梁园区睢阳区民权县夏邑县永,隋宁陵县柘城县,虞城县的城市
信阳市城市区域分割河区级商城县的桥罗山光山县新县固始县潢川县淮滨县栖贤
周口市:城市的区川汇区扶沟县西华县商水县沉丘县郸城县怀阳县鹿邑县,太康县,项城市
驻马店市:城市面积继电器鹊山泌阳的城市西平上蔡县平舆县正阳县汝南县遂平县新蔡县
湖北省
武汉市洪山区:市辖区江汉乔口武汉市武昌区,汉阳区,青山区,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夏黄陂区,新洲区
黄石市市辖区Huangshigang Xisaishanqu**区铁山区阳新县大冶市
十堰市设区的市级茅箭区张湾区郧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丹江口市
宜昌市:西陵区面积小婷点军区伍家岗区夷陵区设区的市级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宜都市当阳市襄樊市,枝江市市辖区襄城区樊城区襄阳区南漳县谷城县保康县老河口市枣阳市城市
鄂州市市辖区梁子湖区E市华容区
荆门市:市辖区东宝区掇刀区沙洋县钟祥,京山县的
孝感市市辖区孝南区孝昌县大悟县云梦县城市安陆市汉川市
荆州市:市辖区,沙市区,荆州市公安县监利县江陵县石首市洪湖市松滋市
黄冈市,市辖区黄州区团风县红安县罗田县英山县浠水县蕲春县黄梅县麻城市武穴
咸宁市市辖区哈曼嘉鱼县通城县崇阳县铜山县赤壁
随州:市辖区所有区广水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来凤县鹤峰
>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宣恩,咸丰省直辖行政单位:潜江市,天门市,仙桃市神农架林区
湖南省
长沙市开福区,雨花市长:市辖区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沙县望城县,宁乡县浏阳市
株洲市市辖区荷塘区芦淞区石峰区天元区,株洲县攸县茶陵县炎陵县醴陵
湘潭市市辖区雨湖区岳塘区韶山市,湘潭县湘乡
衡阳市市辖区珠晖区雁峰石鼓区蒸湘南岳区衡阳县衡南县衡山县衡东县祁东县耒阳市常宁市
邵阳市城市区双清,大祥区北塔区邵东县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随中宁县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武冈
岳阳市君山区市辖区岳阳楼区云溪,岳阳县华容县湘阴县平江县汨罗市临湘常德市市辖区五菱鼎城区安乡县汉寿县,澧县,临澧县,桃园县,石门县津市
张家界市慈利县,市辖区,永定区,武陵源区桑植 />益阳市市辖区资阳区赫山区南县桃江县安化县沅江市
郴州市市辖区北洞庭湖苏仙区宜章县桂阳县永兴县嘉禾县临武县汝城县桂东县安仁,资兴< 。 。 。 。 。
姓氏渊源:
中国人的姓,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27位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大姓中,董姓位居第29位。
--------------------------------------------------------------------------------
一、姓氏源流
有三大支:
一支出自已姓: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相传颛顼(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的己姓(颛顼之孙叫吴回,吴回之子陆终,陆终的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之后裔飂(音刘)有个儿子叫董父,相传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封董父为鬷川(今山东定陶北县)侯,还赐他以董为姓氏,其后代亦以赐姓董为氏,董父也被尊称为董姓始祖。
一支出自姬姓,以官为氏。据《姓氏急就篇注》、西汉史游《急就篇》及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春秋时,周朝有大夫辛有,辛有有两个儿子在晋国任太史,即太史,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其职责是“董督晋史”,他的子孙世袭晋国史官,以官为氏,称董氏,这一时期晋国的都城在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故此支董氏出自今山西翼城。
一支出自少数民族及其他,匈奴及南蛮均有董姓。另外,据《董氏世谱》所载,帝颛顼的后代陆终有一子叫参胡,姓董,参胡的子孙便有以董为姓者。
--------------------------------------------------------------------------------
二、繁衍播迁
据史料所载董姓的发源地在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东平原县一带三个地方。
秦汉时,董姓在今山西、甘肃、河北、河南较为集中。
另外,陕西,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杞县、信阳、灵宝等地也散居有董姓族人。
后在不断的繁衍过程中,甘肃、山东两地董姓发展成当地望族。
这一时期,据史书所载的董姓族人繁衍迁徙情况有:出自晋国太史一支的辛有后裔董狐裔孙董翳被封为翟王,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市城东延河东岸),后其子孙又迁居陇西(今甘肃临洮);西汉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由广川迁至陇西,后人又迁往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百姓四处流散,大举迁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苏、湖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董姓迁徙而来者。
隋唐时期,是董姓一大繁衍时期,唐代的《元和姓纂》记载董氏有四个郡望:即陇西、弘农(今河南灵宝)、河东、范阳(今河北涿州)。此外还有济阴(今山东曹县)。唐末,固始(今属河南)董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福建、广东又有董姓迁居者。
又唐代固始(今属河南)人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及王潮、王审知入闽时都有董姓加入。宋元
元人的姓氏
本文2023-11-10 00:34:5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47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