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黎镇的村庄历史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0浏览:1收藏

育黎镇的村庄历史,第1张

育黎境内古老村庄之一,建村年代无考。唐时,孙姓居此,金、元时期,黄、乔、徐、由、孙等姓先后居此(明代相继迁走)。明永乐年间,宋姓由史家疃迁入,嘉靖年间,王姓由莱阳县岘子湾迁入。清初,于姓由司马庄迁入,林姓由栖霞县京子埠、张姓由泽上迁入。此地位于交通要道,至明末即成为重要集镇,外地经商者落居颇多。

孙家沟元泰定年间,孙姓由孙家疃来居建村,后孙姓迁走。清康熙五十一年,郑姓从由古迁此定居,袭旧名。道光年间,彭、徐姓由彭家夼(今名蓬家夼)、石村迁入。

老由古明洪武三年,郑文昌由河南荥阳县迁此定居,逐渐建立了后桥、南管昌、由古、东风四个自然村,后合成一村,统称由古,(取建村早之意)。1959年,因修龙角山水库外迁,析为五村。此村离原村址近,1963年,定名老由古。

于家明永乐年间,于司合由司马庄迁此以姓立村(后迁走)。万历年间,隋姓由海阳县行村迁此定居,袭旧称。清末,陈、张、林姓先后由牟平县官宅、泽上、牟平县林家迁入。1960年,郑姓从由古迁入。

西横道口元时,安姓在此建村,因位于东西大道口上,故名横道口。明初,安姓迁走。嘉靖十六年,郑皋从由古迁此定居,袭旧称。万历年间更今名。

西纪村金时,纪姓居此建村,元初迁大院。明初,马、朱、尹姓居此,后迁走。嘉靖年间,王姓由石疃王家(今汤后疃村北)迁此立村,袭旧名。后因村东建东纪村,更今名。

东纪村明崇祯年间,郑姓从由古迁此立村,因位于纪村之东,故名。清乾隆年间,姜姓由桑行埠、李姓由牟平县西留疃、王姓由西纪村迁入。

白石明成化年间,宋姓由文登县九顶埠迁此立村,因此处有白色岩石而得名。万历年间,郭姓由文登县郭家店迁入。清末,马姓由马山沟迁入。

曹家明永乐年间,曹姓由水木山迁此立村,后曹姓渐泯。明末,刘、王姓由文登县鸭儿湾、樗树崖迁入。清乾隆年间,林姓由栖霞县、辛姓由曲水、许姓由许家迁入。

城阴境内古老村庄之一,建村姓氏、年代无考。因居汉育犁古城之北,故名。元时,有赫姓、汪姓居此,后迁走。明嘉靖年间,于姓由司马庄迁此。明末,李、宫姓由牟平县万格庄、牟平县南门里迁入。

宅子夼明嘉靖年间,辛姓由海阳县大辛家迁此山夼定居立村。清初,王姓从牟平县王格庄迁入,后任姓由莱州迁入,更今名。清末,宋、孙二姓由泗水头、牟平县石桥迁入。

南北山元代,曲姓居南山脚下建南山村,明万历年间迁西屋南夼,李姓由驾马沟迁此,袭旧名。嘉靖年间,王姓从莱阳县岘子湾迁此北山脚下建北山村。清康熙年间,两村合并,称南北山。后有谭、宋、刘姓迁入。

北西屋明永乐年间,宋姓由曲水迁西屋村北立村,故名。后曹姓由云南北马石迁入。现223户。

南西屋相传西汉时此地即有村庄。明代有王、赵、于姓居此,因村西有旧屋,故称西屋。明末相继迁走,又有李姓由大崮头迁此。因村北建北西屋而更今名。清雍正年间,宫姓由徐家村迁此。乾隆年间,陈姓由冯家卧龙迁入。现760户。

西屋南夼明万历年间,曲姓由南北山迁西屋南山夼立村南夼,后迁走。崇祯年间,李姓由大崮头迁此定居,袭旧名。后有王、辛等姓迁入。1980年更今名。现290户。

郭家明洪武年间,郭姓由云南迁此立村。清乾隆年间,刘、赵姓迁入。现182户。

邓家明洪武年间,邓姓由云南迁此立村。现360户。

鲁济明嘉靖年间,李姓由大崮头迁鲁济山下立村,故名。现450户。

鲁济山后明成化年间,宋姓由曲水迁鲁济山之后定居。崇祯年间,郭姓由车村迁居,取名山后。1980年更今名。现200户。

北勇家明万历年间,勇姓从浙江云和县迁此立村,居北部称北勇家。清初,郭姓由郭家迁入。现410户。

南勇家明万历年间,勇姓由浙江云和县迁此立村,居南部称南勇家。后葛姓迁入。现305户。

中勇家清康熙五十四年,勇姓由南勇家迁南勇家、北勇家之间立村。现55户。

王母夼明嘉靖年间,王姓由驾马沟迁此择平坦处立村王平庄,后更今名。清顺治年间,李姓由大崮头迁入。现200户。

南李家清顺治年间,李姓由大崮头迁此立村,因位于勇家村南,故名。现190户。

海阳银杏、海阳大樱桃、海阳白玉黄瓜。

1、海阳银杏

海阳银杏生产历史悠久。海阳银杏树为落叶大乔木,高达40米,胸径可达4米,幼树树皮近平滑,浅灰色,大树之皮灰褐色,不规则纵裂,有长枝与生长缓慢的距状短枝。

2、海阳大樱桃

是甜樱桃和酸樱桃的通称,原产亚洲西部和欧洲东南部。中国很多地方有大樱桃生产,海阳丁家夼最为盛名。具有果大、味美、宜鲜食、适加工的特点,大樱桃有"春果第一枝"的美称。

3、海阳白玉黄瓜

海阳白玉黄瓜在海阳栽培有上百年的历史,海阳白黄瓜品质好,深受消费者青睐,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特征特性 植株生长势强,叶色浅绿。

以主蔓结瓜为主,第一雌花着生在第四节前后。瓜条圆筒形,粗细均匀,长18厘米左右,单瓜重200克左右,瓜色浅白绿色,有光泽,无棱沟,刺瘤少,果肉白色,质脆,口味佳。

主要品种有“鲜明一号”、“鲜明三号”,“鲜明王中王”海阳白黄瓜。烟台鲜明种业有限公司是烟台市“海阳白黄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单位。

扩展资料:

海阳市位于山东半岛南部,地跨东经120°50′一121°29′,北纬36°16′一37°10′,东邻乳山、牟平,西接莱阳,北连栖霞,南濒黄海,西南隔丁字湾与即墨相望。县城距烟台市119千米,离济南市420千米,至北京市883千米。

海阳为低山丘陵区。北部徐家店、郭城、山西头等乡镇,山低坡陡,丘陵势缓,间有河谷平原,平均海拔140米;中部战场泊、朱吴、高家、盘石店等乡镇及东村镇、南城阳乡北部,以招虎山脉为主体,形成境内屋脊,平均海拔174米;

西部发城、小纪、北埠后、泉水头、黄崖等乡镇和二十里店、赵疃乡部分村庄,山低坡缓,丘陵、平原交错,平均海拔97米;南部行村、凤城、大辛家、辛安、大山所、大阎家等乡镇及留格庄、二十里店、赵疃、南城阳乡和东村镇部分村庄,地势低缓,海拔多在50米以下。

-海阳

  辛姓,为传统汉族姓氏。以地为氏,尊启为辛姓得姓始祖。据《元和姓篡》记载:“姒姓,夏后启别封于莘,子孙去草为辛,遂为辛氏。“

  辛姓在全国均有族人,辛氏族谱主要保存在江西省:

  江西万载辛氏族谱二卷,(清)辛文彬等纂修,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木刻活字印本,藏于江西省图书馆,现存两部。

  江西万载辛氏族谱十卷,(清)辛廷芝等纂修,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木刻活字印本,藏于 江西省图书馆,今仅存卷首、第三卷、第五卷、第九卷,另有一部今仅存卷首、第九卷。

  江西万载辛氏族谱三十卷,首一卷 ,(清)辛炳晟等纂修,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木刻活字印本,藏于江西省图书馆 ,今仅存第一~五卷、第八~十二卷、第十四卷、第十九~三十卷,另有一部今仅存卷首、第五卷。

  江西万载辛氏幼房谱十卷,(清)辛介福等纂修,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木刻活字印本,藏于江西省图书馆,今仅存第一卷、第六~七卷、第十卷 。

  江西万载辛氏幼房谱七卷,首一卷,(清)辛守质等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藏于江西省图书馆,今仅存卷首、第一~九卷,另有一部今仅存第一卷、第九~十卷。

  江西万载辛氏六房谱,(清)辛锡庚等纂辑,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藏于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万载辛氏幼房谱八卷,末一卷,(民国)辛际唐等纂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藏于江西省图书馆,今仅存第一~七卷、卷末第二卷 。

  山西享县辛氏族谱四卷,民国辛在勤纂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泰来堂石印本四册藏于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西万载万载辛氏幼房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藏于江西省图书馆。

  万载辛氏幼房四修谱,著者待考,民国丙戌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藏于江西省图书馆。

  万载辛氏幼房四修谱,著者待考,民国丙戌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藏于江西省图书馆。

  辛氏幼房艺文微一册,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存于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万载辛氏幼房谱十三卷 ,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共十三册,藏于江西省图书馆。

  辛氏历史

  据《元和姓纂》、《广韵》等所载,夏王启封庶子于莘(即今陕西合阳地区),古人惯以地为氏,后由于莘与辛音近,遂去“艹”为辛姓,称辛氏。夏传至桀时灭亡。

  商朝时期,辛氏族人于史书鲜见,商末有史官辛甲,西周时受封于长子(今山西长子),其子孙遂开始在山西落籍。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辛俞、辛寥,周王朝国都(今河南洛阳)有辛有,鲁国有辛栎,表明辛氏族人在此际已播迁于今河南、山东境内。

  两汉之际,辛氏族人在陇西(今甘肃临洮)已形成大的聚落,特别是辛庆忌家族世代显贵,更为后世辛氏陇西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此际还有赵人(今河北)辛垣平。由此可知,辛氏族人已经遍布北方。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陇西繁衍的辛氏已经族大人众,枝繁叶茂,而且高官不断,数量众多,辛氏陇西郡望已经形成。另外,在雁门一带的辛氏族人形成了辛氏历史上的第二大郡望——雁门郡。此际,由于陇西郡望的带动,辛氏族人在今甘肃兰州也形成大的聚落。另外,辛普明由河南徙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当为辛氏族人入迁江南第一人。

  隋唐时期,陇西仍是辛氏族人主要繁衍之地,并出现了辛氏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宰相:辛茂将。

  五代十国至两宋时期,在今陕、晋、豫、冀、鲁等地辛氏族人发展迅速,尤其在今山东境内,辛氏族人繁衍的尤为兴盛。随着南宋偏安江南,南方出现了更多的辛氏人家,并且已有辛氏族人入闽。

  元朝时期,有辛氏族人迁居新疆。

  明朝初期,山西辛氏族人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宁夏、河南、山东等地。明朝以后,辛氏在中国分布广泛,尤以山东辛氏繁衍最胜。

  清朝康乾年间以后,河南、河北、山东之辛氏族人闯关东者甚众,其中山东辛氏为中坚力量。

  辛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79位。在2013年中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45位。

  中国辛姓的人口约一百一十万七千余,占人口总数的0069%左右,主要集中于吉林、山东、辽宁、黑龙江四省,占中国辛姓总人口的71%。

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区下辖村委会包括大辛家村委会、寨后村委会、寨前村委会、六甲村委会、八甲村委会、三甲村委会、东远牛庄村委会、北远牛庄村委会、西远牛庄村委会、霞河头村委会、南庄村委会、外岛村委会、张家庄村委会、邵家庄村委会、冷家庄村委会、董家庄村委会。

“海阳”这个近海产大蟹的地名最早见于历史文献是《周书》,这一点是所有现代历史研究者的共识。“海阳”一词出现于公元前1115-1091年。

  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前)首封异姓侯时,梅鋗部下的摇毋余等四位越将分别被封为海阳齐信侯、贳齐合侯、终陵齐侯和煑枣端侯。海阳这个封国(县)自摇毋余起,传了昭襄、建、省共四代57年。《前汉书》卷十六表第四《高惠高后孝文功臣》记为“海阳齐信侯”。这样的表述说明“海阳”是封地的县名,“齐信侯”是侯名。

  《水经注》第220页有:“《地理志》曰:缓虚水与封大水皆南入海。新河又东与素河会,谓之白水口。水出令支县之蓝山,南合新河;又东南入海。新河又东至九濄口,枝分南注海。新河又东迳海阳县故城南,汉高祖六年,封摇毋馀为侯国,《魏土地记》曰:令支城南六十里有海阳城者也”

  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十五史》的第一部《前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辽西郡海阳县条下的小字注全文是:“龙鲜水东入封大水。封大水、缓虚水皆南入海。有盐官。”同属辽西郡的令支县条下的小字注全文是:“有孤竹城。莽曰令氏亭。应劭曰故伯夷国,今有令支城。令音铃。孟康曰支音秪。师古曰令又音郎定反。”(古代的伯夷在山东)

  《史记》卷十八年表第五《高祖功臣侯年表》“海阳”条载: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三月庚子日对东越族的摇毋余“以越队将从破秦,入汉(中),定三秦,以都尉击项羽。封(海阳)1800户。”

  海阳在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已是封县建制,而史载:“(高祖)六年冬十月,令天下县邑,城。”

  饶宗颐总纂的《潮州志》记载:“海阳山去城20里,南望大洋,晋建县于山麓。”又记述:“海阳山在凤山之东,与竹竿山接,下则晋初建县,其在此乎?”

  《元和郡县图志》。它也是以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大簿规划的十道为纲领,配合当时的四十七镇,分镇记载府、州与属县的等级、户、乡的数目,四至八到的方里,开元、元和的贡赋,以及沿革、山川、盐铁、垦田、军事设施、兵马配备等项。

  其海阳县条记载:“海阳县,……本汉揭阳县地,晋于此立海阳县,属义安郡。隋开皇……十一年置潮州,又立海阳县以属焉。……凤凰山,在县北140里。大海,在县东南113里。西津驿,在县西6里。”

  有记“海阳”这个地名的最早的古籍文献是《周书》,

  西汉高祖六年封了一个海阳齐信侯 ,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的记海阳县属辽西郡,

   山东海阳历史沿革

  汉设观阳县,明置大嵩卫。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海阳县,因地处黄海之北而得名。据《登州府志》:“以其地在海之阳,故名。”

  民国三年(1914年)废府设道,属胶东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属东海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道废,直属山东省政府。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前后,属山东省第七督察专员公署和鲁东行署。

  1941年4月9日,海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山东省胶东区东海专署。1945年5月属中海专署。同年9月裁中海专署,复属东海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5月属文登专署,1956年属莱阳专署。1958年10月属烟台专署(后改称烟台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改属烟台市。

  1996年4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民行批[1996]27号文批复,撤销海阳县,设立海阳市(县级),仍属烟台市。

  1994年4月22日,撤销海阳县留格庄乡、大阎家乡,设立留格庄镇、大阎家镇。1994年9月29日,撤销海阳县二十里店乡、辛安乡,设立二十里店镇、辛安镇。

  1995年9月27日,撤销海阳县南城阳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东村镇。撤销海阳县战场泊乡,将原战场泊乡的战场泊、李家岭、西楼子、东楼子、林山、璋夼、台城、东庄、择善、山角、三宝沙、油房沟、下十字夼、上十字夼等14个自然村划归郭城镇。将原战场泊乡的北姜格庄、周家沟、现子口、倪格庄、湖西等5个自然村划归发城镇。将原战场泊乡的庙后、宅家夼、当道、程家庄等4个自然村划归高家乡。撤销海阳县黄崖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泉水头乡。将泉水头乡的梁家庄、榆山夼、西土堆头等3个自然村划归北埠后乡,将泉水头乡的陶家沟、西拴马岛、上涝泊、东拴马岛、西乐畎、刘家疃、东刘家疃、锁子前、清泉夼、下涝泊等10个自然村划归朱保乡,将泉水头乡的李家疃、落叶山后、下虎龙头、苗家沟、上虎龙头、中虎龙头、西金 、大金 等8个自然村划归小纪镇。

  1997年1月29日,将海阳市小纪镇的荷叶山后、李家疃、下虎龙头、上虎龙头、中虎龙头、西金、苗家沟、大金8个自然村划归泉水头乡;将高家乡的庙后、当道、程家庄、宅家夼4个自然村划归郭城镇(鲁政函民字[1997]6号)。

  2000年12月19日,撤销山西头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徐家店镇;撤销北埠后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发城镇;撤销泉水头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小纪镇;撤销赵疃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行村镇;撤销大辛家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留格庄镇;撤销大山所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辛安镇;撤销高家乡、朱吴乡,以原高家乡、朱吴乡行政区域设立朱吴镇,镇人民政府驻原朱吴乡人民政府驻地。撤销东村镇,分别设立方圆街道办事处和东村街道办事处,将原东村镇的里口等40个村划归方圆街道办事处管辖,办事处机关驻海阳路145号;将原东村镇的闫家庄等37个村划归东村街道办事处管辖,办事处机关驻海阳路31号(鲁政函民字[2000]85号)。

  2001年,全市总面积188684平方千米。辖12个镇、2个办事处、1个外向型工业加工区和1个旅游度假区,732个行政村。年底全市总人口68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05万人。

  2002年,全市总面积188684平方千米。辖12个镇、2个办事处、1个外向型工业加工区和1个旅游度假区,732个行政村。年底全市总人口679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17万人。

  2003年,撤销凤城镇,以原凤城镇行政区域设立凤城街道办事处,办事处机关驻原凤城镇人民政府驻地(鲁政函民字[2003]9号)(海阳市人民政府2003年5月8日 海政发[2003]34号)。2003年,全市总面积188684平方千米。辖东村、方圆、凤城3个街道办事处及徐家店、发城、小纪、行村、留格、辛安、朱吴、郭城、二十里店、大闫家、盘石店11个镇,3个区。共有732个行政村。年底全市总人口674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34万人。

育黎镇的村庄历史

育黎境内古老村庄之一,建村年代无考。唐时,孙姓居此,金、元时期,黄、乔、徐、由、孙等姓先后居此(明代相继迁走)。明永乐年间,宋姓由史...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