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汇得名于一名明代科学家他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9浏览:2收藏

徐家汇得名于一名明代科学家他是谁,第1张

徐家汇得名于明代科学家徐光启。

徐光启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卓越的多才多艺的学者,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之父”。他不仅是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还是一位天文学家、数学家、地理学家、农学家和医学家。

较早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毕生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勤奋著述,是介绍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积极推动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徐光启曾在上海生活和工作,并在现今的虹桥路一带、蒲汇塘路、肇家浜路、华山路汇集处建立了农庄别业。在这里,他进行农业科学实验并专心著书。徐光启的后裔长期聚居在这一地区附近,因此形成了今天上海的“徐家汇”地名。

徐光启在历法上的主要成就:

徐光启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于《崇祯历书》的编译和为改革历法所写的各种疏奏之中。在历书中,他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介绍了经度和纬度的概念。他根据第谷星表和中国传统星表,提供了第一个全天性星图,成为清代星表的基础。

在计算方法上,引进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的准确公式,并首先作了视差、蒙气差和时差的订正。除《崇祯历书》全书的总编工作外,徐光启还参加了《测天约说》《大测》《日缠历指》《测量全义》《日缠表》等书的具体编译工作。

-徐光启

-徐家汇

说到徐光启,许多人第一次接触到这个名字应该是初中历史,以及他闻名中外的《农政全书》。徐光启应该可以说是一个很有才的人,他在科学发明、农事政务甚至在军事上也有很大的贡献。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汉族,教名保禄,说到教名,大家应该就想到了一件事情了!没错,徐光启他加入了当时从西方传到东方的天主教。那么一个明末著名的数学家、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甚至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的人为什么会加入当时在根基并不深厚的宗教呢

民间对徐光启加入天主教,一直流传着一个极富玄幻色彩的故事。据说,徐光启还没有加入天主教之前,做过一个神奇的梦。梦里他看见了一座纯洁辉煌的圣殿,圣殿里面有三个房间。他慢慢进入圣殿,当走在第一个小房间时,他看见一个神明,在梦里有声音告诉他:这个神明是天主圣父。第二个小房间,是天主圣子。第三个小房间里,却什么也没有。他隐隐觉得,也许在梦中和他交谈的是天主。后来等他加入天主教后,一次与利玛窦神父交谈时,神父得知此事后,告诉他这是神的恩典在感化世人。

当然,这样的事情到底有没有,是不是真的,我们实在不好妄下判断。但是,徐光启加入天主教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历史的必然。

万历二十三年,在他第三次乡试落第后,徐光启第一次接触了天主教。他无意间在天主教里看见了一张“世界地图”,那里面不仅有,还有他从没见过的欧洲。就是那个时候,徐光启仿佛看见了另一个世界,对他从没听过的知识向而往之。

后来在1600年,徐光启在北京遇到了明末著名的传教士利玛窦。他早就对利玛窦的知识极其敬佩,遇到了这样有才干的人,渴求知识的徐光启向利玛窦学习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明史·徐光启传》中这样说道:他“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这一次跟随利玛窦学习的经历,可以说改变了徐光启的一生。让他从众多官员中脱颖而出,成为“晚明的西学领袖”。

虽然这一次他并没有加入天主教,但是跟随利玛窦学习的这段经历,应该是他后来选择加入天主教最重要的原因吧!

对西学的学习以及将中西文化相结合,徐光启的成果是巨大的。在农事上,编撰了著名的《农政全书》,数学上翻译了《几何原本》和《泰西水法》,军事上,加强练兵,改革明朝军事,铸造火器用来对抗外族等等。

实际上,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徐光启加入天主教应该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这样一个事件,反映了西学东进,以及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必然。

徐光启(1562424-1633118),字子先,号玄扈,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

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译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农政全书》等著书。同时他还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徐光启病逝,崇祯帝赠太子太保、少保,谥文定。徐光启(1562424-1633118),字子先,号玄扈,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 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译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农政全书》等著书。同时他还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徐光启病逝,崇祯帝赠太子太保、少保,谥文定。徐光启(1562424-1633118),字子先,号玄扈,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 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译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农政全书》等著书。同时他还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徐光启病逝,崇祯帝赠太子太保、少保,谥文定。

最近很多这个人都在问这个徐光启到底厉害在什么地方,很多人都说厉害,但是不知道具体厉害在哪,所以说什么都得看证据了,其实大家别急了,小编下面就给大家带来这个徐光启的贡献都有哪些这个问题,下面我们一起分析看看吧,还看看世人对徐光启都是怎么评价的吧,感兴趣的网友可以看看!

一、徐光启的主要贡献

徐光启是明朝末年数学和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历史课本上只提到他在农学方面贡献《农政全书》,数学方面和利玛窦翻译《几何原本》。其实不止这些。

1、天文历法:编纂《崇祯历法》以及历法改革的奏疏。在历书中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介绍了地球的经度和纬度概念,引进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的准确公式,并首先作了视差、蒙气差和时差的订正。

2、数学应用:徐光启在数学方面最大贡献在于和利玛窦翻译《几何原本》,对中国数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几何,点,线,三角形四边形等术语,就是在这个译本里定下来的。他还撰写《勾股义》和《测量异同》这两本数学书。

3、农学:徐光启一生中花了大量心血在农学上。其中最有名就是《农政全书》。全书60卷,约70万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提倡引进甘薯,推广到全国。

4、军事:徐光启认为农业为富国之本,正兵为强国之本,对军事多有研究。当时明朝与满族发生战争,他在御敌疏中提到两句话:一句是求精,一句是责实。徐光启注重对士兵的选练和武器大炮的研制,徐光启对火器在实践中的运用,对火器与城市防御,火器与攻城,火器与步、骑兵种的配合等各个方面部有所探求。徐光启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军事技术史上提出火炮在战争中应用理论的第一个人。

明朝末年政局混乱,而且与周边形式紧张,很少有人关心科学、农学等的发展,徐光启的奏疏也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特别是万历年间,大臣的奏疏皇帝不理、不发。

二、世人对徐光启的评价

《明史》:盖棺之日,囊无余赀。

《辞海》:科学研究范围广泛,以农学、天文学为突出。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以《农政全书》影响最大。

张溥:公初筮仕入馆职,即身任天下,讲求治道,博极群书,要诸体用。诗赋书法,素所善也,既谓雕虫不足学,悉屏不为,专以神明治历律兵农,穷无人指趣。

《明史·文苑四》:从督学御史耿定向学,复质疑于罗汝芳,讲学以汝芳为宗,而善定向兄弟及李贽。

《文定公行实》(徐骥):戊戌今上(崇祯帝)即位,诏起原官,侍日讲,补经筵讲官。遴选讲官的标准是要学问贯通,言行端正,老成重厚,识达大体,学术纯正,持己端方,谋虑深远,才智超卓,通达古今,明练治体者。

明末清初查继佐:生平务有用之学,尽绝诸嗜好,博访坐论,无间寝食。

明朝晚期文学家张溥:古来执政大臣,廉仁博雅,鲜公之比。

清代思想家梁启超:字字精金美玉,是千古不朽之作。

晚清教育学者黄节:思窥其象数之学,以救汉宋以来空言论学之失。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余秋雨:我认为上海文明的肇始者,是明代进士徐光启。

欧洲问题专家陈乐民:是一位开中西交流风气之先的人。

明朝的科学天才-徐启光

明朝一共277年,入过内阁、掌过相权的人,没上百也有八十。随便找个人问问:知道宰相徐光启吗?对不住,没听过。

可这277年里,取了英文名,信了天主教,写了一部《农政全书》的科学家徐光启,只此一位,别无他人。还不知道?那好,拿本数学书来,点、线、面、直角、四边形……这些名词,统统都是徐光启翻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徐光启影响了历史400年,注定还要影响一代代更多的中国人。

传教士的好朋友

要是赶上大明朝查户口,徐光启的资料可就好看了。徐光启,男,1562年出生;籍贯:松江府上海人;曾用名:子先、玄扈;英文名:Paul;宗教信仰:天主教。

疑问来了——

论环境,明代松江府是个小地方,和几百年后的国际大都市可不是一个重量级的;论出身,徐光启家境并不好,父母是耕田的农民,就指望着他读书中举光耀门楣。徐光启哪来的机会,去认识最摩登的传教士阶层?去接触最新锐的中西思想碰撞的火花?

答案是:一次应聘。

万历二十一年,已经31岁并且有了12年教龄的徐光启,受聘到广东韶州教书。家乡连年自然灾害,科举又屡考不中,徐光启把心一横:出远门谋生。这次南下,恰恰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明代的广东,曾是沿海通商之地,不乏国际友人的身影。韶州教书先生徐光启,便认识了他平生第一个传教士朋友: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

这两人的相识,对于中国科学史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徐光启从郭居静这里,知道了天主教的教义和西方科学知识。这是一次多么富有启蒙意义的冲击!可以想象我们的“徐老师”,面对着天文、数学、测量、武器制造……在一阵阵眼花缭乱过后,发出了何等由衷的赞叹:上帝啊,外面的世界真精彩,我岂能活得太无奈?

于是,徐光启当机立断,邀请郭居静到自己家乡传教,西方传教士正式登上了上海的舞台。来而不往非礼也,天主教也向好学又好客的“徐老师”打开了大门。就在徐光启38岁那年,他赴京参加会试途中,终于和著名的耶稣会士利玛窦会面了。

三年后,不惑之年的徐光启,不仅在科举考试的阶梯上渐行渐高,在宗教信仰上也找到了坚定的方向:南京,葡萄牙传教士罗如坚庄容而立,在他面前,徐光启宛如初生婴儿,接收洗礼,并获教名Paul(保禄);而他的好朋友李之藻、杨廷筠,也在等待着上帝的接纳。

这三人皈依天主教的消息,立即轰动朝野,被称为明朝天主教的“三立柱”。

徐光启对西学的钟情,毫无疑问,是受益于朋友。比起两个世纪之后,西方传教士在殖民地不甚光明的形象来说,徐光启所认识的传教士朋友,是如此地富有人格魅力。那是一群圣贤之徒,悲悯而智慧的目光凝视着世人,宣扬着忠孝慈爱、改过自新,这和中国的先儒何等相似。与其说徐光启膜拜了上帝,不如说他膜拜了朋友——传教士有他的国度,但真理没有国度,大可拿来“补益王化,左右儒术,救正佛法”。

更重要的是,“八股”仕途没有磨灭徐光启敏锐的触觉。他已经看到,这群朋友身上有中国先儒所没有的特点:学有专长,技术兴国。当时的晚明,海外贸易快速发展,社会思想多元化,但政治日趋衰败,女真族的军队在步步紧逼,农民起义的烽火在点点燃烧。徐光启深深地感到,只有关注农兵、崇尚实践,才能延长明朝微弱的呼吸了。

《崇祯历书》是最大成就

徐光启的户口本,如果只有英文名和信仰这两条,也不会叫人那么咋舌。关键还有——学历:进士;职务: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在不设宰相的明朝,俗称“阁老”的内阁大学士,实际上就是手握相权。

名称换来换去,不打紧;宰相的权力,那是换汤不换药的。

松江小地方的一个寒门子弟徐光启,走到这个位子上,的确不容易。

第一步,19岁的徐光启,在上海金山卫考中秀才,于是摆脱了务农的命运,可以在私塾教书为生。这一教就是16年,直到去了广东,他才时来运转。碰到了赏识他的恩师、历史学家焦竑,于是中了“解元”,迈出第二步。等到他考上万历皇帝的进士时,已经42岁了。呜呼,入仕的三部曲总算大功告成。

徐光启到北京后,先在翰林院打了个前哨,接着就到礼部上任了。从万历、泰昌、天启到崇祯,皇帝轮番地换,他的官做得也不大顺,三起三落。可是信仰上帝的技术型官员徐光启,只要在任上,就没那么多酸文假醋,卷起袖子埋头实干。他的宗旨就一条:关心国计民生。办法呢?农业和防务,两手抓。

这边厢,他读兵书练武艺,引进和仿制红夷大炮,训练火器营,加强京师的戒备和操练;那边厢,他忙着兴修水利和技术发明,在天津开辟水田,改革军屯,推广高产作物。这些技术上的事情,一点也难不倒他,水文、地理、测绘、武器……旁门左道的西洋技术,终于派上用场了。虽说对奄奄一息的明朝不可能妙手回春,但至少对百姓的生活、军队的防务,还是颇有益处。

而徐光启主政的最大成就,应该是《崇祯历书》。

由于钦天监(明朝官署名,掌管天文、气象、历法)推算日食不准,崇祯皇帝召回了已退休的三朝旧臣徐光启,要他主持历法改革。70岁的徐光启以高度的热情参与到各种测量与编制工作中,他的国际友人汤若望和邓玉函也加盟其中,一大批年轻官员担任助手。由于专心过度,徐光启还不慎从观象台上摔下来,腰部受了伤。总算皇天不负有心人,这部用西方天体理论指导古老中国的奇书,终于完成了。

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崇祯是明朝末代皇帝,国家已风雨飘摇,召回一个重臣,仅仅是为着一部历书?而这部既不能打仗又不能救流民的历书,竟成了徐光启的政绩?莫非朝政已本末倒置?

原来,天文历法在中国传统政治中,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地位。无论崇祯还是徐光启,都是把它当作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看待的。因此,历书编好后,崇祯皇帝让大臣们充分商议,直到1644年灭亡之前才颁行天下。清朝入主中原后,顺治皇帝也认为这部历书非常好,直接改名为《西洋新法历书》,照样颁行天下。

值得一提的是,天主教的清规戒律,还很好地约束了徐光启的“官德”。当他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的显赫身份逝世时,家属整理他的卧具,发现了一床破烂的褥子。原因是他生前用的暖壶漏水,久而久之,把褥子沤烂了……

一切从甘薯开始

徐光启本质上就是个科学天才。

算算看,19岁中秀才,35岁中举人,42岁中进士,他这前前后后,为科举忙乎了多长时间啊。结果,漫长的赶考岁月、繁忙的行政工作,都没有影响到他的科研事业,《农政全书》如期出版,他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

应该说,这得益于他的童年,和他的传教士朋友。

出身社会底层的徐光启,从小就尝过耕织的辛劳,他经常下地帮助父亲做农活,还向别的老农学技术,给棉花结顶打杈,产量比原来增加不少。小小童心,颇受鼓舞,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已然萌发。后来遇上了利玛窦,他又深切体会到西方科技对富国强兵的积极意义,于是放弃了诗词歌赋,重拾童年爱好,在天文地理、水利测绘的技术领域中一点即通、自由穿行。

他对科技的贡献,该从一只甘薯说起。

父亲去世那年,江南水灾,农田尽淹。已是朝廷大员的徐光启回家守孝,十分忧心:若不及时补种别的庄稼,来年肯定会出现饥荒。恰在此时,一位朋友提到,福建一带从外国引进了一种高产农作物甘薯,极易成活。徐光启心思一动,立即让朋友带来一些秧苗,开荒试种,果然丰收。于是他把种植心得编成小册,发送乡邻。本来只在福建沿海种植的甘薯得以在江浙推广了。

几年以后的初冬,守孝后回朝不久的徐光启,与大臣们政见不合,一气之下,告病到天津闲住,继续试种甘薯。他利用地窖保温技术,成功地将这一高产农作物品种介绍到了严寒的北方。而地窖储存法,也就在北方沿用至今。徐光启在天津时,见当地的农业种植水平不高,导致了军粮供给紧张、百姓生活困难,又想办法在房山、涞水两县开渠种稻,进行各种农业试验。

官场日子没几年平安。很快,又是宦官魏忠贤权倾朝野,徐光启拒绝趋炎附势,遭到参劾,再度退休。这一次,他干脆回到上海,将积累多年的农业资料“系统地进行增广、审订、批点、编排”。这就是著名的《农政全书》。然而,又有几人翻阅此书时能想到,这样一部中国传统农业耕作技术的集大成之作,竟是出自一位当朝宰相亲身笔耕之手?

但徐光启的科学成就还远不止这本《农政全书》,泽及后人的也绝不仅《崇祯历书》。他的翻译天才和中文版《几何原本》,惠及了世世代代的华夏子孙。

徐光启考中进士后不久,有一次去看望利玛窦。利玛窦谈道,古代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有一本拉丁文著作,名叫《几何原本》,在欧洲影响深远,可惜要译成汉语很难。徐光启说:“既然有这样好书,您如果愿意教我,不管有多么困难,我也要把它翻译成中文。”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徐光启一离开翰林院,就赶到利玛窦那儿,由利玛窦讲述,徐光启笔译。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译名全部从无到有,只能靠徐光启去体悟创造。不可思议的是,徐光启的许多译名十分恰当,点、线、直线、曲线、平行线、角、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四边形……这些数学课本上耳熟能详的术语,都是徐光启在400年前定下来的,不但在我国沿用至今,并且影响到日本、朝鲜。

历时一年,《几何原本》译出六卷,刊印发行。徐光启抚摸着此书,感慨道:这部光辉的数学著作在此后的一百年里,必将成为天下学子必读之书,但到那时候只怕已太晚了。

可历史,比他预感的更悲哀。

明朝覆亡,清朝建立,权力更迭之间,科学再度被打入了“冷宫”。不但书的后半部分迟迟不能翻译,就连他已经译出的上半部分也不再发行。西方传教士带来的科技著作,成为康熙、雍正或乾隆皇帝独享的业余爱好。直到晚清废科举、兴新式学堂时,几何学才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与徐光启发出的“百年”之叹,又晚了近两百年。遭遇同样命运的,还有徐光启的《崇祯历书》。尽管他的挚友、西洋传教士汤若望竭力保全了这部历法,并致力于推广,却再也无力鼓动清朝皇帝们把欧洲最新的“日心说”引入中国,重订历书。在又一个百年、两百年、甚至三百年里,刚刚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天文学,再度被远远抛弃。

而历史有多少个百年可以蹉跎,国家又有多少项科技能丢弃于路上?

幸而,1633年,徐光启闭上了他才华横溢的双目;终此一生,没有看到他的政治理想和科技理想的双重覆没……

徐家汇得名于一名明代科学家他是谁

徐家汇得名于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徐光启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卓越的多才多艺的学者,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之父”。他不仅是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