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姓革命的出现原因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9浏览:2收藏

易姓革命的出现原因,第1张

中国人的特点是人口繁殖比较快。不是说中国人的繁殖能力特别强,而是中国人有一种观念,就是“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人有个风俗,就是要写家谱。所以中国人特别是要生儿子,如果没有儿子,中国人的姓氏家谱就写不下去了。为了保证有儿子可以写家谱,中国人也要生个不停。当然要多生孩子的原因还有许多,比如养老,经济互助,家族势力比较大也会增加抵御灾难的力量等。

可是繁殖人口也一定要有一定的条件就是要天下太平。要是天下不太平,人口就没法发展起来,反而会因为战争杀戮而减少。黄巾起义后诗人写到:“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就是动乱导致人口锐减的写照。如果我们因某个原因实现了天下太平。那么人口就会非常快的繁殖起来,然后因为人口的快速发展而耕地却不会增加。那么人均的耕地面积就会减少。正象马尔萨斯所描绘的那样,在同样的土地上增加劳动并不会成比例的增加粮食。那么人均的粮食就会减少。这样一来,一旦有点天灾,那么就会缺粮,然后缺粮的人民就会造反。使得太平天下变成动乱。动乱一起,战争和杀戮又会使人口剧烈减少。等人口减少了,粮食压力就变小了,这样一来,某个时候天下又会太平起来。可太平后的中国人口又开始快速增长。然后增长的人口又孕育着下一次的动乱。这就造成了天下从乱到治和从治到乱的循环历史。这是王朝循环的第一个原因。

其实每个新王朝从开始的时候都并不是腐败的。而是效率很高的新政府。因为从动乱中走出来并且能击败其他竞争者的组织必定有其效率方面的优势,这是残酷的竞争淘汰使然。低效率的组织一定不能成为竞争中的胜利者。那么这个高效率的新政府在执政和平时期以后会有什么变化呢,就是逐渐的腐败变多了,效率也变低了。那为什么和平时期政府就变腐败了,动乱时期就不会呢?因为动乱时期组织一定要保持效率和竞争力,任何腐败现象都必须及时铲除,否则恐怕组织就会面临竞争失败的局面。那么和平时期为什么会导致腐败呢?和平时期竞争者失了,政治局面从多家竞争变成组织的独家经营。问题是失去竞争也失去了保持效率的必要性,组织对腐败的容忍度也就逐渐增大。比如1950年代,天津市委书记腐败,贪污了一万元,(大约相当今天的十几万元)毛主席就特批将其枪毙。可50年一过。到了21世纪初期的今天。某贪官贪污腐败两千万,是五十年前贪污大案的100多倍。可法院判刑只不过是死缓。因为还有几亿,几十亿的更大的贪腐案件。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中,贪污一万就是大案,必须毛主席亲自来处理的话,五十年后的今天几千万的贪腐已经比比皆是,见惯不怪了。腐败会极大地腐蚀干部队伍。然后各级腐败干部就会压迫和盘剥人民,这种压迫和盘剥达到一定程度人民就就会承受不了,(官逼民反)于是造反就会把和平变成动乱。腐败不仅会把人民逼反,而且会降低了政权控制动乱的能力。这往往会导致旧王朝在动乱中垮了台。(民能载舟,亦能复舟)于是开始新一轮的军阀混战。军阀混战中又会有一个效率比较高的,腐败比较少的军阀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新王朝的统治者,和平以后,新王朝又开始新一轮的腐败过程。从而开始孕育了新一次的动乱。这是王朝循环的第二个原因。

在动乱中,军阀中会有比较有效率的军阀竞争成功,这时军阀组织中冗员会比较少。因而人民的负担也会比较轻。可是这种状况是不会一直下去的,问题的英国人发现的帕金森定律在中国一样有效。就是(和平时期的)行政组织会不断的自我扩张。并且是无法改变。现代中国人说精简机构工作的结果是:机构越精简越多。机构象一个砍不完的多头怪物,你砍了它一个头,它又长出十个头。比如49年中国初解放时期,财政负担的干部与人民群众的比例是1:400。五十年后的今天这个比例是1:26。仅从人数上看人民群众的干部负担就增加了十五倍,这里面还没有谈到今天干部的待遇的极大幅度的增加。为什么政府单位会如此扩张呢?因为在中国,政府官员的待遇是远远高于一般人民群众的。所以参加到政府里去就成了最好的改善自身利益的途径。在这样人人都想加入政府的洪流中,(现代公务员考试的录取比率是1:1000)每个干部也都想把自己的子女,亲属,朋友都拉进来。如果各级官员都想这么做,那么政府的膨胀和扩张就是必然的,任何精简活动都会遭到极大的阻力,并且只能有一时的效果。(朱镕基搞机构精简的时候,说不怕丢官,不怕丢命)。问题是不断扩张的官员人数和不断提高官员待遇的过程中极大地增加了人民群众的政府负担。到事情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人民就不堪重负。于是造反和动乱就开始了。动乱以后,竞争中有新的高效率的组织扫平其他低效率的组织重新上台。开始时新组织效率较高,人数较少,人民负担较轻,经济就有一定发展,新王朝的新和平时期也有一个国泰民安的新时期。可是以后政府官员又开始膨胀,人民负担又开始增加,到了某个临界点,动乱又会开始。这是王朝循环的第三个原因。

每个新王朝新建立的时期,贫富差距还不是特别的大,财富和土地的兼并也不是特别的严重,社会公平还有个起码的标准,这时候社会基本上就还是稳定的。可是在和平持续的过程中,在官员腐败越演越烈的过程中,权势和富人不断的兼并土地和财富。朱门酒肉臭的,路有冻死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不公平的感觉越来越深,穷苦人民的怒火越烧越旺。问题加重到了某个临界点,动乱也会发生。旧王朝也可能会灭亡,以后的军阀混战和竞争又会大浪掏沙地筛选出一个比较好的新政府。问题是新王朝在全国一统的和平时期又会开始新一轮的财富和土地的兼并过程从而孕育着人民新的怒火。孕育新一轮的王朝更替。这是王朝循环的第四个原因。

易姓图腾,易是因蜴得姓。易是太阳和蜴(龙)图腾,崇龙之族。商先有易氏,居易得姓。吕尚。吕尚,字子牙,后人称姜子牙,周朝初年,为姜姓部落族长。武王伐纣时,吕尚统兵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西南)之战中大败商纣,为灭商建周第一功臣,被武王尊为“尚父”,封于齐国,授以征讨五侯九伯的特权,位列其他封国之上。吕尚后人有被封于易地,且以封邑为氏者,遂为易姓。吕尚因其德高望重,深受子孙敬仰而被视为易姓始祖。

源于姜姓,出自姜太公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作者在陕西黄帝陵,见馆藏百家源流纪念馆中,所记如此,并有盾章作为纪念。

据史籍《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期,姜太公的后裔中有人被封于易州(今河北易县),他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北易氏。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该支易氏源出姬姓。周文王姬昌之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毕万在晋献公属下为大夫。在毕万的后裔子孙中,有人食采于冀州东境的易水流域,其子孙遂以水名为姓氏,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 易氏的早期情况,缺乏史料,直到三国时期才有了一些零星的记载:三国时期有雍州刺史,魏郡人;西晋有舂陵令易雄,浏阳人;前凉有将军易挺;唐代有大理评事易重,并在当地安家。由此可知,易氏三国至唐代分布于今河北、湖南、甘肃、江西的一些地方。从宋代开始,见于史册的易姓逐渐增多。北宋有画家易元吉,长沙人;宋太宗时有大理丞易延庆;元代时有易炳文,襄阳人。可见易姓在宋元时期还分布于今山西、广东、山东、湖北等地。明代有易节,万载人,永乐进士;学者易翼之,腾越人;易元贞,桂林人,官至崇阳令;易时中,晋江人。这说明易氏在明代已有迁如今贵州、云南、广西、福建者。

清朝至现代,易氏主要是在江南发展繁衍。新加坡有易姓华侨。 先秦时易姓的活动缺乏资料,直到三国时才有易姓的记载,河北是易姓早期主要的活动地区。到西晋时,湖南和甘肃已有易姓的足迹,唐朝时易姓又移民江西,宋、元时期,在山西、山东、广东、湖北等地区也出现了易姓,至迟在明朝,易姓进入了西南和福建地区。

宋朝时期,易姓大约有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8%,排在宋朝姓氏第一百五十位以后。易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易姓总人口的59%。易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西、山东三省,全国形成以南部湘赣和北部山东为中心的两大块易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易姓大约有17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9%,为明朝第九十五位大姓。易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约占易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四川、江苏、河南等省。江西为易姓第一大省。宋、元、明时期,易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南方、西部地区迁移。全国基本上形成了以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的易姓聚集区。 当代易姓的人口已达到170多万,排在全国第一百零六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4%。如今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湖北、重庆四省市,大约占易姓总人口的76%,其次分布于江西、广西、贵州、河南,这五省大约又占15%。湖南为当代易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易姓总人口的24%。全国形成了长江中上游的易姓聚集区。易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湘渝黔、鄂赣大部、粤桂北部、四川大部、云南北部、甘肃西段、黑吉东端,易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以上,中心地区达到09%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77%,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6%的易姓人群。在粤桂南部、海南、福建西部、江西东北端、安徽大部、河南南部、湖北西北、陕甘南部、青海东部、四川西北、云南东南、黑吉东部,易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一03%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1%,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4%的易姓人群。

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张佳坊乡易姓

自南仲随祭公征战犬戎,论功受爵。而穆王以期功高,世传易水,因赐姓易姓。南仲生恒,恒生敖,历数十世后,有讳元章者,散住青、徐之间,后裔胜为秦内史,晦迹临淄,世居金陵。传十数世孙驩,而生敬廉,敬康生允,允生光,拜征南将军,于西汉昭帝始元年间,来镇洪洲,卒于官。数十世孙退,号栖隐,明达博学,顿有所悟,遂弃尘俗,捐妻子,结庐于九嶷之山,炼丹竟成,于晋永嘉元年正月既望,白日飞升。有二子,长曰轮,省金陵,适遇石勒作乱,受南昌尉,因官世居西山。仲子雄,字长兴,为浏阳县吏,自念卑贱,脱帻挂县门而去。当东晋时,举孝廉,受湘州别驾,复为舂陵令。永昌元年王敦反死,王命详载史记,其家居长沙,适遇颖川寇沈柳生乱,远近惊忧。长子鹏举,仍守故地,传数十世孙祓字彦祥(章),宋淳熙间为释褐状元,著有《周礼总义》行世,雄公幼子鸿逵避乱宜春,自子至孙,穷为匹夫。至高斋公经大,居洪江里,生子四。伯子之武,登唐宝历元年第;三子重字鼎臣,登唐会昌五年状元。而标,而密,而少仪,相继登第者有数十人,因名其地曰九联坊而著名。祖与石曼卿、韩延年为诗友,荐游馆阁仕左班殿直,慷慨立朝,水蛮寇入,边帅不能制,公以单骑说服,而文静检讨,公望于朝,世安御史,公不避权贵,真言出奸,著作郎为余士尉,殄豪不果,竟解绶归隐,而吾易氏诸臣,独能励节守志,刚毅凛然,岂其风流笃厚,势所然也。其迁涧富、桃溪、施家坊、强村、明村、钱榉林。又有至万载、分宜、萍乡、清江、樟树、庐陵、安福、远分、华岳、两广、四川、福建等,皆自宜春徙。

孔子谓君子疾没而不称焉。又曰:不患无位,患所立然,则大名而膺,高位必如何?而后无添于名位也。是必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学立身,以廉为吏,庶于名位而无添乎。余孝(?)古制,乡举里选类,以德行道艺进,唐宋沾古制而稍变通之。有由荐辟,由人才,由荫袭,由科目诸途而进者。惟科目,德人袭盛,天宝以后,诸科轻,于进士科尤重。吾易氏自汉征南将军光(?洸)公以下,由荐辟而进者,则有文助公、枢公、杰公、准公、密公、治公、焕公、绍公、宣公、林公等若干人;由荫袭则有延庆公,由诸科则有宛公。而进士科则有:唐宝历乙已(825)年(之)武公登第;后二十年,至唐会昌乙丑(845)年,重公遂大魁;又数十年,圣景福癸丑(893)年标公继之;至宋雍熙乙酉(985)年,少仪公又登梁灏榜;逾廿三年,大中祥符元年戊申(1008)年,纶公继之;又八年,大中祥符乙卯年(1015)年随公继之;又越三年,天禧戊午(1018)年,著明公继之;后宣和甲辰(?子)(1024)年元英公。至南宋加大(?嘉泰)元年(1201)年辛酉状元相公良佐,后登沉(?沈)晦榜;至绍定己丑(1229)年,不孝乾又附尾。盖自之武公首以儒术,显吾易氏一门殳子,兄弟公孙叔侄连登进士者九人。综其籍宜春而言,别姓者不兴焉,而郡伯赵季仁特占坊颜曰:九联坊,以宠异之。乾叨窃余实过涯分无德而身,以廉为吏。吾先君诸殳,之所以于其所教,至其子侄者。乾已获承其一、二,奂敢不勉匕焉,以求无忝于名位哉!于是起唐宝历迄宋绍定,凡由科甲及其他途进者,即表俾俊之孝元宗者,便考俊焉。宋端平三年丙申(1236)年冬裔孙乾慎序。

族之有谱,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本固则枝自茂,源远期流自长,人之祖宗,人之本源也,人苟不务此本源,别已即忘其祖宗,又安望为人之祖宗哉!故族之有谱,所以尊祖敬宗,以收族者也,顾不重哉?

粤稽我易氏乃商家之宗室,本属子姓,遂以易为姓。卒葬太原,子孙居之,世为太原易氏,由周而来,支分派别,散处不一。迨至北宋绍圣丁丑(公元1097年),我祖韶闻公由袁州宜春之九联坊徙居萍乡东路之荣溪,递传递衍,已历十三世。我牌楼下之始迁祖为瑞叟公,乃韶闻公之十三世孙也,于南宋德佑乙亥(公元1275年)迁入,至于今,计年则数百年,历世则二十七世,绳绳继继,全赖祖宗之庇荫,有以绵世,祚于无穷。

惟我族向亦梓有谱帙,因明末兵焚遗失,荡然无存。幸嗣临公录其稿于前,曰谦公抄其稿于后,均有志未逮也。予方句读时,每检书匣,见所抄旧谱,即有志缵承先绪,奈命运乖戾,半生悠忽,良可慨已。故谱牒之修延搁至今。兹予年已六旬有四,叨蒙祖宗眷佑,耳目如常,精神尚健,族谱之修,非予任之,谁其仔肩。于是倡率族人,公同酌议,遍寻遗稿,细加考订。其韶闻公以前,略而费详,而以韶闻公为一世始祖,递传十三世至瑞叟公,皆依旧稿,另列世系。而于迁牌楼下始祖瑞叟公,又另起第一世,至今有二十八世。勒以图序,派以昭穆,世系了如指掌,今而后庶,几本源之地不致数典而或忘矣。嗟乎!祖宗有功德,子孙固宜表扬予生也。聪前代既多,不知后世亦多,阙多万阙,详者乃详,惟其实不惟其虚,惟其真不惟其伪,所望后之子孙,览斯所谱,而知其本源所在,庶子孝弟之心,油然生矣。因叙其历代源流而并及修谱之缘由,于此是为记。

广西桂林市资源县易姓

广西桂林市资源县易姓属清朝时从湖南省的新化县迁入资源县梅溪乡的苦竹坪(今福竹),后迁至大坨发展,已居住有3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资源县的大坨村,三茶村,约有20000多人,其中一支迁至四川县,族谱有:大国又朝正,永元仲福敬,忠孝绍家光。

湖南省长沙县安沙镇谭坊新村易姓,现已发展到4代,族谱:云 昌 显 达。

黔阳派(今湖南省洪江市) 易迁黔阳原始祖,云南大理卿正堂。易讳子彬公,宋江西泰和人,自大理任上告老还乡,经黔阳龙田时,妻黄氏故,另娶龙田贺氏,繁衍20多代,鄙人乃24代,延字(同贤字),辈分分别如下:子祖国廷仁,志良绍舜尧,孔圣图延传,思文纪叔陶(60位,家父记得),另长沙江南易氏总祠辈分100位:祖公垂晋代,宗绪居南湘,大理贤声重,。。。。,与上面字辈可套。子孙包括黔阳、怀化、娄底、邵阳、十中有八迁四川、重庆。

易姓革命的出现原因

中国人的特点是人口繁殖比较快。不是说中国人的繁殖能力特别强,而是中国人有一种观念,就是“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