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作为姓氏念什么
苟读音为gǒu。作姓氏时读作gǒu山东、山西等或Gòu(四川、重庆、贵州等皆为此读法,也写作芶)。
1、姑且,暂且:~安。~延残喘。~且。~且偷生。
2、马虎,随便:~得。~合。不敢~同。
3、如果,假使:~非其人。“~富贵,勿相忘”。
4、代替姓“芶”。(此姓是因为最初电脑拼音输入法无法打出“芶”而临时更改的姓,其中还有一部分临时更改为“敬”)非姓氏。
5、由该字的亚文化含义以及“姑且”的含义引申出的“避战”,“保存实力”的含义:~一~,不要浪。
苟Gòu《元和姓纂》
以邑为氏。苟,春冇秋楚邑。古代氐人姓,为前冇秦冇望冇族。鲜冇卑冇族若干氏,北冇魏太和十九年诏改苟姓。敬氏,后晋时避高祖石敬瑭名讳改苟氏、文氏。至后冇汉,苟氏有复改敬姓者,或仍为苟姓,今河冇南苟氏即其后冇裔。
本姓句(ɡòu)氏。宋有蜀人句谌,避高宗(赵构)名讳,改名苟谌。后举族并改苟姓。彝冇族姓。源出不详。羌冇族姓。本姓哭吾己氏。哭吾己,羌语狗也。畲冇族姓。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孙敬康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轩辕路,占地面积100余亩,黄帝故里祠始建于汉代,后曾经毁建,明清修葺。在新郑市城关乡有一敬氏村庄,村人多为敬氏。 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厉公之子仲,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义》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有敬君,原陈厉公之子仲,谥为敬,其支孙以谥号为氏。”春秋时期,陈厉公名妫佗(一作妫跃)为陈文公妫圉之少子,其母为蔡国之女。陈文公病逝后,妫佗的异母兄长妫鲍立,是为陈桓公。后陈桓公病了,蔡国人为使妫佗当上君主,杀了妫鲍及太子妫免,立妫佗,是为陈厉公。
陈厉公即位后,也娶蔡国女。这个蔡女与蔡国人通*,为此数次回归蔡国,陈厉公亦数次到蔡国。陈厉公有子妫完,称公子完(敬仲)。陈桓公之少子妫林怨恨陈厉公杀了其父与兄,乃令蔡国刺客人诱陈厉公而杀之。之后妫林自立,是为陈庄公。由此故公子完不得立,为陈大夫。陈厉公之被杀,以*出国,故《春秋》曰其“蔡人杀陈他”,罪之也。
后陈庄公逝世,立其弟妫杵臼,是为陈宣公。陈宣公二十一年,杀其太子妫御寇。由于妫御寇与公子完关系非常号,恐祸及己,于周桓王二十年(公元前700年)逃到了齐国。当时的春秋霸主齐桓公姜小白收留了他,并赐给他田地邑城,还想任命他为正卿,但他只接受了“工正”一职,陈氏由此立足于齐国。公子完感谢齐桓公之德,遂指田改姓为田氏。
田敬仲完的后代田氏家族在齐国逐渐发展,至其五代孙田乞,为齐景公姜杵臼的大夫,其后田氏一族在齐国世代为相,并垄断齐政权,齐公犹如傀儡。田无宇、田常等人身为姜齐之臣时,为了争取齐国民心,在春秋末期就不惜经济代价,施惠于民,被称为“厚施买国”,最后人心归附。
到周安王姬骄十一年(公元前391年),第十代孙国相田和将齐国国君齐康公姜贷放逐到海边,只留一城之地作为其食邑,田和成为了齐国实际上的国君。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周王室册命田和为齐侯,正式将他列为诸侯。过了几年,齐康公病逝,姜氏遂绝其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代齐姜”。
公子完逝世后,齐王曾赐其谥号为“敬”,史称田敬仲完,其后裔子孙中有人遂以“敬”为姓氏,称敬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避帝讳改姓为氏。
北宋时期有个大臣,叫文彦博,祖上本来姓敬,他的曾祖父曾在后晋政权中为官,后晋高祖是石敬瑭,“敬”字犯了帝讳,当时只得为了避讳,将敬字拆开,一分为二。凡是姓敬的,要么改姓文,要么姓苟,文彦博的曾祖父不得不改姓了文。
没多久的后汉高祖刘暠天福十二年(辽国耶律德光大同元年,公元947年)农历12月17日,后晋为后汉所灭,后汉皇帝叫刘知远,敬氏不存在避讳之嫌了,苟氏、文氏的有些后代相继回复为敬氏,有些则没有复回原姓。
过了十多年的后周恭帝柴宗训显德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结束了纷乱的五代时期,北宋王朝建,赵匡胤成为宋太祖。由于赵匡胤的爷爷名叫“赵敬”,如此一来敬氏又犯了帝讳,只好再次改为文氏或苟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
清朝时期,有四川马鞍山人苟莲峰(苟华南),进士起家,蜚声瀚菀,山右司衡,南沙出宰。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大帝)嫌其姓读音不雅,令他复改姓为敬氏。
此支敬氏自称读音作gǒu(ㄍㄡˇ)。其实是自己将读音读错了,即便是在古代因避帝讳而由敬氏改为苟氏,其姓氏读音仍为居庆切,即读音为jìng(ㄐㄧㄥˋ)。而另外的源出苟草之地而为苟氏者,读音也不作古厚切gǒu(ㄍㄡˇ),而作己力切,即读音作jǔ(ㄐㄩˇ)。千百年来,苟氏族人将自己的姓氏读音搞错了,因此,行如读音不雅之烦恼,都是自找的。
南窑自然村居于南窑半岛之上,村东、南、西三面靠海,东面为流清河湾,南面是槐石湾,西面为栲栳岛湾,村后有一条河流名曰登瀛河。早先该半岛北部与陆地不通,只有当海水退潮的时候岛上的人们才能取近路往返。20世纪60年代岛上的驻军在村后修了一座大桥,才使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出入方便。该自然村现有居民266户,674人。
烟云涧自然村在南窑自然村的西北方向,崂山路的北侧,因这里长年被海雾笼罩,因此起名为烟云涧村。这里烟云氤氲缭绕,加之竹树茂密,崖石苍秀,涧水淙淙,景色颇佳,极具道家恬淡渊冲之意趣。明朝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崂顶铁瓦殿的道长在涧西苍崖之旁建一脚庙,名寿阳庵,亦名云阳庵。到清朝乾隆四十年(1775年)又进行了重修。此庵正殿之后的玉皇阁于抗日战争时期被焚毁,神像建国后被毁,1958年沙子口公社曾在这里办农业中学,又经“十年动乱”已荡然无存了。该自然村现有居民55户,200余人,以苟姓为主,其他姓氏有王、李、刘、朱等姓氏。据史志记载,苟氏祖于明初从“小云南”迁到即墨的苟家疃,后迁到烟云涧。到清初苟氏有人与即墨张哥庄(现城阳上马镇张哥庄)张氏之女结婚入赘,发展繁衍成一支,至今与烟云涧本家有来往。苟氏先祖遗训云:苟氏严禁与文氏、敬氏婚配,因为是同祖同宗。原来在唐朝以前的敬姓,到五代后晋时受晋高祖石敬瑭的迫害,为避其名讳,遂将敬字拆开,为苟、文两姓,后来两姓中有的恢复敬姓,所以三姓为一家。烟云涧的王、李、刘、朱等姓氏则分别来自登瀛、大河东和王哥庄街道的后滩。长期以来,他们和睦相处,以爷们弟兄排辈论序亲如一家。
幸福自然村在烟云涧自然村东05公里,崂山路的北侧,是崂山旅游南线的必经之路。这里早先有一座声名赫赫的道观“聚仙宫”,亦名旱寨庙,是元朝泰定三年(1326年),全真教华山派高徒李志明、王志建创建,大学士张起岩为之记。初时殿宇宏丽,建国初尚有庙殿九间,庙内有桂花数株、银杏一株,均为600余年前栽种。明代诗人陈沂诗云:“遥观海上有仙家,楼依群峰住赤霞。来就青沧息嘉树,道人来此饭胡麻。”由此可以看出当年这里是众家道人所向往并经常来挂单的地方。庙的西边是当地有名的狗窟窿石。此石形态似一只蹲着的狗,皱曲有致,中透窟窿(人可钻过去),是一块典型的海蚀石。这块天造地设的奇石,在20世纪80年代初被青岛中山公园拉去。幸福(自然)村初建于1958年,现有居民40户,150余人。
南窑村的东南有一处海湾,当地人叫它“沧石荫”。这里有一簇簇状似莲花的石矶,卓立海滨。其中最大的一簇称为“莲花矶”,又名“莲花盆”,在波光涟艳中若出水芙蓉。前人作诗赞曰:“南海观音一瓣香,是谁移向二崂旁?水晶宫下灵根结,点将台上色泽光。”所谓的“点将台”,是指半岛上一块方约数丈、平展光洁的大石田。石田的四脚各有立柱圆孔,相传是王伯恭(王伯恭是山东兖州人。公元432年北魏南侵,王伯恭在崂山起兵,自称齐王,后与东莱镇将孔伯孙接战时,战败身死)的点将台。半岛南端的大顶山下有一称“磨眼”的岬角隔海与大福岛对峙,其间宽约300米,长达1000余米,海深近20米,名东乘口。这里海流湍急,势若奔马,亦称“虎踏流”或“沸腾流”。大福岛是崂山当地一座有名的海上孤岛,社会上有一种流传的说法:当年秦始皇派徐福到东海寻求长生不老药,就是从南窑的大福岛上带八百童男童女渡海走的。 南窑人的生活环境得天独厚,长年在流清河湾的沧石荫海滩上拉网捕鱼。在南窑半岛的东南端有一名为“槐石湾”的地方,是一天然港湾。这里海域宽展平缓,碧绿深湛,可停靠上千吨的大船;又因在山坳处,槐石山和大顶山成了天然的屏障,尽管外海狂风肆虐巨浪滔天,港湾里依然风平浪静樯橹不惊。槐石山下曾建了一座龙王庙,奉祀妈祖娘娘和龙王,以祈福求安。
1978年改革开放后,南窑人发展多种经济,在渔业捕捞、海水养殖以及旅游服务业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184亿元,人均收入6130元。
多年来,该村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在环境美化、村居建设、居民社会福利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该村先后荣获青岛市“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等多种荣誉称号。
根据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政府2003年12月份文件,由村委会改为社区居委会。
四川南部马鞍山敬氏族簿,(现代)敬国询等修订,2000年计算机排版胶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南部县马鞍山。该谱记载:敬氏原系出皇帝之裔,春秋时卫通授业于述圣,子思子得闻圣学,西汉间敬参以忠直著阅数十传。
四川省蓬溪县姜家湾惊现三百年敬氏家谱,清楚地记录了敬家的繁衍变化,能看出敬氏家族来历,是在元末明初“湖广填川”落户蓬溪,原藉湖北麻城县孝感乡,在家谱图上清楚地记载了取名须“皆名正言顺,昭穆有秩序”,记载了戒规五条。敬氏家族修家谱都是依据这张家谱图,现在正在完善第三版永春宗谱。据悉,敬氏家谱是该县资料比较齐全,历史比较久远的家谱,可与文井的岳氏家谱相媲美,极具文化价值。
苟氏合族家谱现身陕西省商洛市,详细记载了从明末到民国三十二年间的苟氏家族繁衍情况。该家谱也为“苟”姓改“敬”姓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该家谱共有五卷,分别是卷首、卷一到卷四。卷首是记载苟氏家族分支表,苟氏家族家谱排行字解,排行字解根据“四书”、“五经”上的典故文章解释中的褒义进行排行取名,共编了四十辈,详细记载了各分支分户繁衍情况。目前,商洛苟氏家族沿用该排行已经到了第十六~十八辈。该家谱是在民国三十二年,由十位苟氏家族人员经过多方走访,参与校正,花费七八个月时间一次性编辑而成。记载了从明末清初到民国三十二年间,苟氏家族从山西迁往商洛以后,家族的繁衍情况。商洛的“苟”姓居民大多居住在商州区沙河子镇石门沟村和山阳县户垣镇竹洼等村。从2005年开始,苟氏家族后人根据“苟氏家谱”和《商州史志》的记载,经过考证,认定目前商州的苟氏家族和明代从山西移民至商州苟氏家族同出一脉。以此推断,苟氏家庭祖上原本姓“敬”,由于历史等原因改姓。目前,在公安部门的协调帮助下,商洛“苟”姓成功改“敬”姓的居民已经达到六百多个。苟氏家谱修撰者说,他们也将把这一体现“以人为本”的史实载入其家谱。
苟作为姓氏念什么
本文2023-11-09 18:59:5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45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