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如果不发动三藩之乱,接受削藩,会善终吗?
大家好,我是陌上小桑树,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个朝代都奉行异姓不封王的策略,但是在清朝却出现了三个异姓王,也就是所谓的三藩,而且他们占据清朝的西南地区,俨然就是当地的土皇帝。
为什么在清朝的时候会分封异姓王,而且一下子就是三个呢,我们首先来说一下这个问题之后再来讨论一下吴三桂能不能善终?
为什么要分封异姓王?
首先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清军在入关的时候总共有多少人口,实际上清军在入关的时候,总共人口只有20万左右。
而以这样的人口想要统治、中国,简直就是开玩笑,但人家却做到了,而在这之中很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以汉治汉。
也就是让汉人来管理自己,所以大家也可以发现所谓的三番,其实就是在帮清政府管理当地的百姓。
吴三桂为什么要反?
首先来说呢,吴三桂在那呼风唤雨,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他为什么一定要反呢?其实他反就是因为康熙要撤三藩。
原本吴三桂做的打算是像当年的沐王府一样,在云南世世代代的称王称霸,成为一个土、皇、帝,但是康熙直接把他的世袭给他取消了,也就是说他的王爷做到他这一代就结束了,以后等他死了,平西王这个爵位也就不存在了。
那么这儿吴三桂肯定是忍不了的呀,毕竟当年冒着被天下人指责的风险帮助清军入关,结果现在却要卸磨杀驴。
不反的话能不能善终?
那么很多朋友可能会说,你反的话也不一定能够打得过清军呀,那不造反有没有可能善终的活下来呢?
其实站在清政府来说的话,如果吴三桂不造反,那还真的没有一个非要杀他的理由。但是对于吴三桂来说,他不怎么可能不造反呢,世袭本来就是他的底线,取消世袭是吴三桂绝对不能忍的事情。
1681年冬,清军进入云贵省城,吴世璠自杀,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那么吴三桂到底有多少兵马呢?这在史学界一直都是一个谜团。
一、清朝安抚,大力提拔吴三桂部将清朝初期,为了安抚吴三桂,清朝大力提拔吴三桂部将。将王辅臣提拔为陕西提督,李本深为贵州提督,王储、王屏藩、马宝等十几个人被提为云南总兵,四川总兵吴之茂等等,使得吴三桂实力大增。估算下来,此时的吴三桂至少已有3万余军队。
二、大势招兵买马
三藩之乱初期,朝廷高估了八旗兵马,只调了7万军队。对于吴三桂的叛乱没有引起重视,导致三藩之乱前期失败。吴三桂大四招兵买马,长沙、萍乡等地的军队,已有73万许。
三、汉军数量庞大据记载,吴三桂部将王屏藩进攻丙北的汉军就有2万人以上。
四、王辅臣叛变
陕西提督王辅臣反叛清朝后,吴三桂实力大增,在当时,粗略估计吴三桂实际兵力已经超过十万。加上其他两藩,当时三藩之乱的兵力已达35万以上。所以三藩之乱是清政府十分危险的一次动乱。
吴三桂在造反时,其所属部队共有32200人吴三桂也算是国人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了,当然,他是属于遗臭万年那种类型的,在明朝末年吴三桂投靠了满清,引清军入关。此后和李自成和南明交战时,他也是带兵奋战,为清朝夺取中原立下汗马功劳。后来吴三桂还亲手绞杀了永历,表明了自己忠于清朝的决心,因此被封清廷为平西王,坐镇云贵。
吴三桂虽然后来起兵造反,不过这并非是他朝三暮四,而是被康熙逼反的。实际上早年吴三桂知道自己作为异姓王,很容易遭到猜忌,所以一直主动提出削减自己的权力。比如说在康熙四年,吴三桂就上奏说云贵一带反清势力大多被消灭,主动提出削减云贵一带部队数量。
此后他所属的部队被陆续裁撤到53个佐领按照每个佐领200人算,就是10600人。此外吴三桂下属还有绿营兵四镇十营,共计21600人。这样他实际下属的总兵力就是32200人。在吴三桂的带头下,尚可喜和耿精忠也主动裁撤也不少部队,都只剩下万把人左右。
也正是因为三藩手下兵马不多,所以康熙才下决心强行削藩。因为那会他真的觉得吴三桂他们已经闹不出什么幺蛾子了。原先起兵的时候三藩加在一起不足5万人马,后来因为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得到了老百姓和汉族官员将领支持,他们纷纷投靠吴三桂,最巅峰期吴三桂一度手握30万大军。可惜了,因为称帝失去民心,导致百姓将士都远离了他,最终三藩之乱以吴三桂失败告终。
古代被封的异姓王和藩王怎么都没有好下场呢
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皇帝和朝廷都要一心为民,历朝历代的封爵制度不同,汉朝后出现了公爵等爵位,臣子即便不封王,顶级爵位一般也不是侯,而封王也是常有的,但很多的异姓王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首先,康熙平定三藩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平民都是正确的,因为平西王吴三桂,南王尚可喜,靖南王狄精忠。第与刚开国的君主来说正大很不容易。但是最后三藩还是造反了,也就是说在人心思定的康熙时期,对辖区的百姓横征暴敛的三藩居然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造反。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朝中央直辖郡县。刘邦分封了七个异姓王,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敖、韩王韩信、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刘邦又封发小卢绾为燕王。这八位大王,有楚王、梁王、淮南王和燕王臧荼身首异处。刘邦剿灭了所有的异姓王之后,想从根本上杜绝异姓王的出现,以防止他们利用郡国并行制的漏洞反叛。
其实刘邦出去藩王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的手段极其恶劣,叫大家都接受不了。他完全可以采用缓和的手段来对待藩王。经过这件事是之后刘邦下令异性不得封王。刘邦的规矩一直延续到西汉灭亡。刘邦死后并杀了和罢免了许多和自己政见不和的人。汉光武帝建立东汉并统一天下后,继续执行异姓不封王的规矩。王爵该封给谁呢?照汉初的情况,有同姓皇族,也有异姓功臣。汉朝之后的王朝,几乎都会封同姓王。
从众多结局大家都可想而知了吧,真是可悲、可叹、在历代朝代更替中有些王直接给别人做了嫁衣。
三藩,在清朝是一个逆天的存在。
明末清初之时,他们为爱新觉罗氏立下汗马功劳。
当时的八旗兵力严重不足,龙兴东北的清廷无法有效控制南方,昏庸无能的李自成,死灰复燃的南明小朝廷,让后金的女真人,始终徘徊在山海关之外,只是地方的一个强大割据。
在这种形势下,清廷约谈了明朝的几位强将: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和孔有德(后战死),做了一笔买卖:
让他们化身职业经理人,帮爱新觉罗董事局打下江山,如果成功,可以升他们为高级合伙人。
这个饼画得够大,而且后来的清朝确实也做到了,不但封他们为异姓王爷,世袭罔替,还给了他们天大的好处:封地。清朝实行的可是郡县制,竟为他们改了规矩。
吴三桂封平西王,镇守云南,兼辖贵州;
尚可喜封平南王,镇守广东;
耿仲明封靖南王,死后,其子耿继茂袭封,镇守福建。
这是清朝自己的王爷都无法享受的待遇,清朝的宗室只能圈在京城的宅子里,出京旅游都得经过皇帝的允许。
此时的三藩王可谓是大赢家,他们不但在明朝就享受荣华富贵,在清朝更是位极人臣,还拿到了封地。相比于人人羡慕的铁帽子王,他们仨是货真价实的“钢铁侠王爷”。
其实三藩王已经非常满足。
耿精忠和尚可喜不用多说,他们本就势单力薄,没有造反的能力,当个割据王爷都是意外之喜。
吴三桂,可谓满清汉人的第一功臣,也许在思想上有过动摇,但随着清廷实力越发强大,也就安稳的做起了“云贵”王。当然山高皇帝远,飞扬跋扈在所难免。
清廷这边传位传到了康熙爷,刚收拾完鳌拜的他一身轻松,正是大展身手之时。
康熙爷早就看到了三藩是巨大的隐患,甚至可能威胁皇权。
不过考虑到轻举妄动可能引起的连锁反应,康熙并没有采取实质行动,直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出现。
他就是平南王尚可喜的长子尚之信。
尚志信作为官二代,飞扬跋扈,草菅人命。尽管从小就随父征战四方,但却没有一丝纪律可言,是个标准的纨绔子弟。
在19岁时,尚之信曾入宫,成为顺治帝的侍读。
他比顺治帝大两岁,两人关系还不错,以哥们儿相称,此时的尚之信还比较收敛。
但因为尚可喜年事越来越高,就把尚之信召了回去。
这下尚之信原形毕露,丧尽天良的事干了一件又一件。他嗜酒和命,经常喝多了就上街杀人。
据史料记载,尚之信手下的军队在广东“横刀过市,跃马出郊,狼戾万状,莫敢谁何”。俨然一副黑社会收保护费的样子。
尚之信更是带着手下,随意侮辱殴打地方官员。
这性质可就变了,地方官员乃是朝廷任命,尚之信这一行为,是将地方官员视为自己的家奴,是很明显的造反之义。
这可把老爹尚可喜吓得够呛,自己在世的时候还好说,能镇得住这个混账儿子。自己一旦撒手归西,尚之信祸害一方,朝廷必不轻饶。
所以尚可喜想到了一个办法:向朝廷申请撤藩,这样自己归西后,尚之信没有太大权利,不会惹出太大麻烦。
但没想到,正是为了防止这个纨绔子弟犯错的撤藩申请,成为日后持续8年之久的三藩之乱的导火索。
此时的康熙爷年仅20,擒了鳌拜的他,正是年轻气盛之时。早就听说了尚之信的恶名,再加上不想坐视三藩做大,在没经过太多调查的前提下,就同意了尚可喜撤藩的申请。
这可吓坏了吴三桂和耿精忠,征战多年的他们敏锐的意识到,朝廷很早就要向他们下手,只不过缺个理由。正好这个纨绔子弟送来一个绝好的理由和时机。
吴三桂和耿精忠先是试探朝廷,说了一堆没有营养的话:自己年老色衰了,无力镇守江山了,也申请撤藩了,自己想当个富贵王爷颐养天年了。
康熙爷:统统准奏!
而且康熙爷动手能力极强,迅速开始准备撤藩的手续和流程,直接逼反了吴三桂和耿精忠。
本来尚可喜勤勤恳恳效力清廷,他将自己的兵权传给了次子尚之孝,但没想到尚之信这个纨绔子弟,夺了自己弟弟的兵权,又把老爹尚可喜关了起来。
尚可喜硬是活活被气死,尚之信投奔了吴三桂,宣布造反,拉开了8年三藩之乱的序幕。
如果要是没有尚之信这个纨绔子弟,削藩也许来的不会这么早。如果等到吴三桂、耿精忠这第一批老将自然归西,也许削藩就会循序渐进的展开,不会有三藩之乱的发生了。
吴三桂如果不发动三藩之乱,接受削藩,会善终吗?
本文2023-11-09 18:56:0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45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