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后代都有谁? 具体点?拜托各位了 3Q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9浏览:3收藏

孔子的后代都有谁? 具体点?拜托各位了 3Q,第1张

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崇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衍植)奏准。后续十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再添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它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由于孔氏谱系的完善,有时孔姓人也会遇到了一些小小的不便之处。如若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称呼,往往出现年龄相仿者辈分相差数辈甚至十数辈的情形。另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为佣人,主要原因就是衍圣公很可能比多数同宗人辈份要低,导致主仆关系和辈分关系发生尴尬。一些孔姓贫穷人家可能会先改名姓再进府为仆。 孟、曾、颜三族亦用孔姓行辈排序,唯开始时期和严格程度各有差异。 二、世系 卌七世祖 黄帝轩辕氏 卌六世祖 少昊金天氏(玄嚣) 卌五世祖 蟜极 卌四世祖 帝喾高辛氏 卌三世祖 契 卌二世祖 昭明 卌一世祖 相土 四十世祖 昌若 卅九世祖 曹圉 卅八世祖 冥 卅七世祖 振(王亥) 王恒 卅六世祖 上甲微 卅五世祖 报乙 卅四世祖 报丙 卅三世祖 报丁 卅二世祖 主壬 卅一世祖 主癸 三十世祖 商王成汤(太乙) 廿九世祖 太丁 商王外丙 商王仲壬 廿八世祖 商王太甲(太宗) 廿七世祖 商王沃丁 商王太庚 廿六世祖 商王小甲 商王雍己 商王太戊(中宗) 廿五世祖 商王仲丁 商王外壬 商王河亶甲 廿四世祖 商王祖乙 廿三世祖 商王祖辛 商王沃甲 廿二世祖 商王祖丁 商王南庚 廿一世祖 商王阳甲 商王盘庚 商王小辛 商王小乙 廿一世祖 商王武丁(高宗) 二十世祖 商王祖庚 商王祖甲 十九世祖 商王廪辛 十八世祖 商王康丁 十七世祖 商王武乙 十六世祖 商王文丁 十五世祖 商王帝乙 十四世祖 商王帝辛(纣) 微子 微仲衍 十三世祖 宋公稽 十二世祖 宋丁公申 十一世祖 宋愍公共 十世祖 弗父何 九世祖 宋父周 八世祖 世子胜 七世祖 正考父 六世祖 孔父嘉 五世祖 木金父 高祖 祁父 曾祖 防叔 祖父 伯夏 父 叔梁纥 孔子 子 孔鲤 孙 孔伋 曾孙 孔白 玄孙 孔求 六代孙 孔箕 七代孙 孔穿 八代孙 孔谦 九代孙 孔鲋、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 十代孙 孔忠 十一代孙 孔武 十二代孙 孔延年 十三代孙 孔霸,汉元帝封为“褒成侯”,赐食邑八百户。 十四代孙 孔福,汉成帝绥和元年封为“殷绍嘉侯” 十五代孙 孔房,褒成侯 十六代孙 孔均,褒成侯 十七代孙 孔志,褒成侯 十八代孙 孔损,褒亭侯 十九代孙 孔曜,奉圣亭侯 二十代孙 孔完、孔赞,褒成侯 二十一代孙 孔羡,宗圣侯 二十二代孙 孔震,奉圣亭侯 二十三代孙 孔嶷,奉圣亭侯 二十四代孙 孔抚,奉圣亭侯 二十五代孙 孔懿,奉圣亭侯 二十六代孙 孔鲜,奉圣亭侯 二十七代孙 孔乘,崇圣大夫 二十八代孙 孔灵珍,崇圣侯 二十九代孙 孔文泰,崇圣侯 三十代孙 孔渠,崇圣侯 三十一代孙 孔长孙,恭圣侯 三十二代孙 孔嗣悊,绍圣侯 三十三代孙 孔德伦,褒圣侯 三十四代孙 孔崇基,褒圣侯 三十五代孙 孔璲之,褒圣侯、文宣王兼兖州长史 三十六代孙 孔萱,文宣公 三十七代孙 孔齐卿,文宣公 三十八代孙 孔惟晊,文宣公 三十九代孙 孔策,文宣公 四十代孙 孔振,文宣公 四十一代孙 孔昭俭,文宣公 四十二代孙 孔光嗣,泗水主簿 四十三代孙 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四十四代孙 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赞善大夫 四十五代孙 孔延世,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历代衍圣公: 第46代衍圣公 孔圣佑,文宣公兼知县事、孔宗愿,宋仁宗改称孔子嫡长孙为衍圣公, 第47代衍圣公 孔若虚、孔若愚、孔若蒙 第48代衍圣公 孔端立、孔端操、孔端友(南宗) 第49代衍圣公 孔琥、孔璠、孔玠(南宗) 第50代衍圣公 孔拂、孔摠、孔晋、孔拯 第51代衍圣公 孔元用、孔元孝、孔文远(南宗)、孔元措、孔元纮 第52代衍圣公 孔之厚、孔之全、孔万春、孔之周 第53代衍圣公 孔浣、孔治、孔贞、孔洙(南宗) 第54代衍圣公 孔思晦、孔思诚、孔思许(南宗) 第55代衍圣公 孔克坚、孔克忠(南宗) 第56代衍圣公 孔希学、孔希路(南宗) 第57代衍圣公 孔讷、孔议(南宗) 第58代衍圣公 孔公鉴、孔公诚(南宗) 第59代衍圣公 孔彦缙、孔彦绳(南宗) 第60代衍圣公 孔承庆、孔承美(南宗) 第61代衍圣公 孔宏绪、孔宏泰(字永实)、孔弘章(南宗) 第62代衍圣公 孔闻韶)、孔闻音(南宗) 第63代衍圣公 孔贞干、孔贞宁)、孔贞运(南宗) 第64代衍圣公 孔尚贤、孔尚干(南宗) 第65代衍圣公 孔衍植、孔衍桢(南宗) 第66代衍圣公 孔兴燮、孔兴燫(南宗) 第67代衍圣公 孔毓圻、孔毓垣(南宗) 第68代衍圣公 孔传铎、孔传锦(南宗) 第69代衍圣公 孔继濩、孔继涛(南宗) 第70代衍圣公 孔广棨)、孔广杓(南宗) 第71代衍圣公 孔昭焕)、孔昭烜(南宗) 第72代衍圣公 孔宪培、孔宪坤(南宗) 第73代衍圣公 孔庆镕、孔庆仪(南宗) 第74代衍圣公 孔繁灏、孔繁豪(南宗) 第75代衍圣公 孔祥珂、孔祥楷(南宗) 第76代衍圣公 孔令贻(字谷孙),1877年(光绪三年)5岁时承袭衍圣公,1919年11月8日病逝于北京太仆寺街衍圣公府。 第77代衍圣公 孔德成(1920年生),母王氏夫人。出生百日,奉徐世昌大总统明令,承袭衍圣公爵位。

为庆祝孔子诞辰2560年,国家投巨资续修了孔子的家谱,自收集数据到完成家谱,整个续修过程长达10年。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孔子家谱续修,也是历史上的第五次续修。新版《孔子世家谱》有近四万页,分八十册装订,是目前世界上最庞大的家谱。现在很多有了钱的人也开始修订自己的家谱,但是无论如何也没有人再能赶上孔子的家谱了,因为他老人家的家谱受到了历代朝廷和政府的厚爱,一般人再有钱也赶不上国家的关注。 自1937年上次续修至今,孔子后裔总人口增长了三倍。孔子后裔已繁衍至第83代。被纳入新家谱的孔子后裔总人口已超过200万。这次续修的新家谱第一次纳入女性族人、以及因为通婚等因素而变为回、苗、水、藏和哈尼等少数民族的孔子后裔和旅居海外的近4万孔子后裔。 孔子不仅是中国的伟人,也是世界的名人,但是他的子孙里面有没有名人呢?特别是他现在的200万后裔中有没有名人呢?我到网上去搜索了一番,出现了几个熟悉的名字,而且有鼻子有眼地说明他们是孔子的第多少代的孙子。我无法确定这些资料的真实性,不过可以提供出来供大家参考: 毛主席的女婿、孔子75代孙炮兵副司令孔从洲将军的儿子孔令华。76代孙孔令华原来在国防科工委工作,后来到了深圳,1999年心脏病去世,他夫人李敏是毛主席大女儿,也是最平民化的毛主席在世的后人;原外交部发言人、外交部部长助理、现中国驻法大使孔泉也是孔子后人。在一份网上资料说他是孔子第76代孙,但是他父亲孔迈却没有标明是孔子第75代孙,作为新华社原东京分社社长,孔迈也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这点让人不太明白;孔令辉,乒乓球世界冠军,也是孔子第76代孙;孔令杰,现在改名为孔杰,中国围棋九段高手,也是孔子第76代孙。看来孔子后人干什么行业的都有! 一个2560年历史的家族,出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人就能让83代后人受益,而且,后人不管如何努力,再也创造不出祖先那样的丰功伟业,看看中国的历史,是不是所有的伟人家族都是这样的呢

孔家家谱祥字辈后还有: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三十行 

辈。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定十字(自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孔子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报当时的北洋政府批准,又续了二十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这二十个字,定下了孔子第八十六代孙至一百零五代孙的行辈。

扩展资料:

孔姓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历史传说时期,远古时代已有孔姓。当时有个史官,叫孔甲,曾作《盘盂》一书。但因为孔甲之后的世系没有资料,所以一般认为孔姓源于子姓。

子姓孔姓又分两支:一支来自商族的始祖契。契的第14代子孙成汤是一个很有名的君王,灭掉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建都于亳。成汤还有一个名字叫大乙,他的子孙里有一支就用子姓配上乙字,组成一个新的姓。这个姓,写着写着就写成了孔。

子姓孔姓的第二支,孔姓全国性家谱《孔子世家谱》就是以孔子为上溯的源头。商纣王的哥哥、殷末“三仁”(箕子、微子、比干)之一微子启,即孔姓远祖。

《孔子世家谱》是世界上传承时间最长、最广泛的家谱。2005年《孔子世家谱》以其延时之长、族系之明、纂辑之广、核查之实、保存之全,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最长家谱”。

参考资料:

-孔姓家谱

《孔子世家谱》并非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家谱

文/武汉九月菊

昨日,楚天都市报在《天下第一家谱即将付梓》一文中报道说,历经10年的续修,被吉尼斯世界记录认定为目前世界最长的家谱----《孔子世家谱》即将交付印刷。这部延续时间之久,保存之完备无出其右的谱牒经孔子后人编纂,成功化解断续危机,使入谱总数超过200万,总计将达60—70册,见证了孔子家族的传承史。

该报还载文说,《孔子世家谱》延续2500多年,80多代没有中断过。在2005年度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国)颁证典礼上,《孔子世家谱》以其延时之长,族系之明,纂辑之广,核查之实、体系之全,被列为“世界最长家谱”。至今,孔子后裔已繁衍至83代。

《孔子世家谱》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家谱吗?非也!

汉室堂《刘氏家谱》才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家谱。该家谱记载的历史从三皇五帝时期的尧帝第9子刘源明开始至今,延续4200年,传承170多代没有中断过。

汉室堂《刘氏家谱》是我几年前发现于重庆一个偏远山区的刘姓家族,该家谱千百年来秘而未宣。该刘姓家族为汉室刘邦家族的一支,因其特殊的历史渊源,早在夏朝以前的五帝时期就已传承了3代。即尧帝第九子刘源明(妣古氏、巫氏)为第1代刘氏始祖,第2代为刘永和,第3代刘纪乐(妣甘氏)、刘纪安(妣王氏)。传到夏朝的刘累已是18代了。而许多刘氏来源的书籍史料都把刘累作为刘姓最早的一支始祖。

据汉室堂《刘氏家谱》记载,传至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殷商晚期已经是第38代了。传至汉高祖刘邦为第75代,三国蜀主刘备为第89代,不仅其间传承的代数从未间断,甚至连每代始祖妣(夫人)的姓氏都记的十分清楚。记载的历史长达4000余年。记载历史之长,不仅为中国家谱之最,也为世界家谱之最,远比《孔子世家谱》长1700年。

这一重要发现,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提前了1千多年。前几年,在山西襄汾县陶寺村发掘出尧舜古城遗址,发现了陶文,证实了当时已经确有文字存在,进一步证明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

十分珍贵的是,该谱记载了一支曾经对中华民族历史起过重大影响的汉室家族,其中的传承关系不仅前后详尽清楚,而且其间记载的许多史料极其珍贵,已有许多考古发现和史料证实。该谱还对刘邦刘备等诸多帝王和他们的后裔有一些鲜为人知的记载,对刘备葬于何地和墓的特征也有记载。

该谱之所以传承久远而完整,是因为其家族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有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做背景,其后人从未间断修缮和补充之故。该谱仅自唐朝以来重要的修谱有15次。

另外,《天下第一家谱即将付梓》一文说,《孔子世家谱》“采用新规,女性首次被允许进入家谱”。并引用孔氏后人孔开屏的话说“允许女性入谱是男女平等的表现”。在汉室堂《刘氏家谱》中,女性作为男性的配偶一直是入谱的,在清朝以前的几千年只有女性的姓而无其名,从民国开始已有女性的姓名入谱。

作为家族后裔传承而言,女性可以入谱,但是不能以女性的姓氏来传承,只能以夫姓传承。如以女性姓氏传承,以种姓传承为其特征的谱系必乱。因为种姓传承不变的染色体基因在y上,男性的染色体基因是xy,女性的染色体基因是xx。某人或某家族是否某人后裔,做染色体基因检查便知。现代科技已经可以对发掘出的几千年前的古人染色体基因做鉴定了

孔子有后代。

孔鲤(前532年—前483年),子姓,孔氏,名鲤,字伯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唯一的儿子。因其诞时鲁昭公赐孔子一尾鲤鱼而得名。

孔鲤先孔子而亡,孔鲤之妻于夫死后改嫁。孔鲤一生虽无建树,但他尊礼守纪,胸襟豁达,留下了“孔鲤过庭”的典故,“伯鱼”一词也被后世用作对别人儿子的美称。

孔鲤育有一子孔伋。所有正统孔家后代都是孔鲤之子孔伋的后裔。

扩展资料:

孔鲤名称来源

周景王十三年,即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十九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为孔子生下一子。孔子当时是管理仓库的委吏,得到鲁昭公赏识。鲁昭公派人送来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孔子以国君亲自赐物为莫大的荣幸,因此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鲤去世

孔鲤比孔子先故,一生无建树,终年50岁 。孔子在他六十九岁的时候失去了自己的独子,悲痛可想而知。但他遵循丧葬礼仪,他儿子死时“有棺无椁”。

孔子一向主张复古尊礼,尽管他痛失爱子,但是对儿子依然“有棺无椁”,这是圣人的忘情、执着之处。到了第二年,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回也死了。因为他家里很穷,安葬的时候只有棺,同在孔子门下求学的颜回的父亲颜路于心不忍,就劝孔圣人变卖他的马车给弟子买椁。

孔子断然答道:“(虽然颜渊和鲤)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各自都是自己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我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步行而给他买椁。自己曾经担任过大夫的官,有不可步行的礼的规定。”

因为孔鲤是至圣之子,述圣之父,故被宋徽宗封为“泗水侯”,孔氏子孙尊为“二世祖”。

-孔子

-孔鲤

孔子现在的后代有多少

现在的掌门人是:孔德成(1920—)是 孔子的第77代嫡传孙。

孔子第80代嫡长孙2006年元旦在台湾出生,“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前“考试院长”孔德成经过一个半月的考虑,为曾孙命名为孔佑仁。

10代人跨越266年

据媒体19日报道,由于“奉祀官”为世袭,孔家将于最近向“内政部”报告孔子第80代孙孔佑仁已诞生。

他在台大医院出生时重3400克,十分健康,孔家已于几天前向户籍地台北县新店户政事务所报了户口。

帝制时期,孔子家族嫡长孙(第46代)自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起世袭爵位“衍圣公”。

第50代孔拯于金熙宗时(1142年)袭封“衍圣公”、60代是明成祖左右的孔承庆(早死未袭爵,追封)、70代是清雍正帝时的孔广(1731年),每十代相隔约300年。

孔佑仁的出生,距70代孔广袭爵有266年。

从孔子至今共有多少代人?

截至到2019年2月。现存在的后裔是第80代孙,孔佑仁,孔垂长,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孔子家谱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五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六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

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再添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五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 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它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扩展资料:

较为有名的孔子后人:

76世孙衍圣公孔德成(1920-2008):孔令贻子;母王氏夫人;出生百日,奉徐世昌大总统令,承袭衍圣公爵位;1935年,国民 改其封号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1936年,娶前清名宦孙家鼐的孙女孙琪芳为妻。

1949年 退守台湾,孔德成随迁往台湾,复建台北家庙,历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考试院院长”、“总统府资政”,兼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开设商周青铜彝器、三礼综合研究、金文等课程;2008年10月28日上午10点50分在台北慈济医院台北分院因心肺功能衰竭,安详辞世,享年89岁;长女:孔维鄂;子:孔维益、孔维宁;长孙:孔垂长。

现在的掌门人是:孔德成(1920—)是 孔子的第77代嫡传孙。

孔子第80代嫡长孙2006年元旦在台湾出生,“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前“考试院长”孔德成经过一个半月的考虑,为曾孙命名为孔佑仁。

10代人跨越266年

据媒体19日报道,由于“奉祀官”为世袭,孔家将于最近向“内政部”报告孔子第80代孙孔佑仁已诞生。

他在台大医院出生时重3400克,十分健康,孔家已于几天前向户籍地台北县新店户政事务所报了户口。

帝制时期,孔子家族嫡长孙(第46代)自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起世袭爵位“衍圣公”。

第50代孔拯于金熙宗时(1142年)袭封“衍圣公”、60代是明成祖左右的孔承庆(早死未袭爵,追封)、70代是清雍正帝时的孔广(1731年),每十代相隔约300年。

孔佑仁的出生,距70代孔广袭爵有266年。

一、孔子家谱 

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

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

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

明崇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衍植)奏准。

后续十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再添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

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

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它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由于孔氏谱系的完善,有时孔姓人也会遇到了一些小小的不便之处。

如若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称呼,往往出现年龄相仿者辈分相差数辈甚至十数辈的情形。

另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为佣人,主要原因就是衍圣公很可能比多数同宗人辈份要低,导致主仆关系和辈分关系发生尴尬。一些孔姓贫穷人家可能会先改名姓再进府为仆。

孔子生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以孔子为代表创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时至今日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孔子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思想

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以“礼”、“仁”、“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孔子的学说内涵丰富,自成系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

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孔子曾经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认为,到了周代,“礼”发展得最完备,因此,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在《礼记·哀公问》中,他明确指出:“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所以,他认为讲礼,更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贯彻其内在精神。

“仁”

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对个人修养,他主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卫灵公》)。教导学生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向“仁”的方向努力。对于为政施治,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中庸”

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就方法论来说,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对于这种“中”与“和”的思想,孔子主张不仅要作为一种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方法来看待,而且还应该通过修养和锻炼,把它融入自己的性行和品质中,成为人的美德。他曾经感叹地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所以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他自己在为人的风格上也做到了“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受到弟子们的尊敬。

“教”与“学”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与“学”的思想是他思想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以前“学在官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贵族。孔子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旧局面,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孔子自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他的学生来自十一个诸侯国,有各种出身的人。对于学习目的,孔子通过弟子的言论提出“学而优则仕”的主张,支持平民出身的学生从政施展才能。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善于发现学生各自在性格和学业上的特点,主张因材施教。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他循循善诱,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老子

公元前571年农历2月15日,在世界的东方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太清宫镇降生了一位伟人老子。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学家派的创始人,被当代评为世界百位名人之一。大家知道在老子之前,社会上仅有一些哲学观点出现,从《老子》开始形成了系统的哲学理论。因此,鹿邑这块宝地,即是降圣的仙乡,又是东方哲学的发源地。

据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司马贞《史记索隐》云:“苦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司马贞《史记索隐》云:“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郦道元《水经注》称:“边韶老子碑云老子楚相人也,相虚荒,今属苦,城犹存,在赖游乡之东,涡水处其阳”,(元初涡河由太清宫南边改道走太清宫北边)。翻阅历代国史,各种词书,名人论著以及《河南省志》、《归德府志》、《鹿邑县志》、《江南通志》、《安徽省通志》、《毫州志》都明确记载,老子生地在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史学界、哲学界、宗教界及研老专家,或著书立说,或撰写老证论文,认为老子生于鹿邑太清宫镇证据凿凿。据《毫州志》记载:“太清宫在城西四十五里,今属鹿邑,老子所生地”。《江南通志》(清顺治时期,今安徽与江苏合称江南省)卷二百,有一项“辨讹”,专门考证旧志中的讹错其中有对李耳的考证。结论是:“李耳,归德鹿邑人,非今江南地。唐宋之毫州,邻六县,惟谯、城父二县今江南境,余俱属河南。旧志载李耳凤阳人物中,误矣”。在重修《安徽省通志》卷二百六十,却有这样两段记载:“太清宫在毫州西四十五里,老子所妊之地,基地犹存,旧名紫极宫,唐天宝二年改”。再一段是:“陈抟为毫州真源人,今河南归德府鹿邑县地,旧志收入颖州,与老子误同,兹并削之”。写得明明白白,自动纠正了过去的错误记载。一九九一年,新华社合肥五月十日电,报道安徽毫州决定举行世界老子学术研讨会的消息称:“生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又称聃,是与孔子同时代并齐名的一位古代思想家,也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家乡在与毫州毗邻的今河南省鹿邑县”。实事求是,是我们传统的学风,应该发扬光大。

老子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上都是有巨大影响的人物。老子是人,但要从宗教文化去研究,他又是神,是道教的教主。群众尊称为老君爷。老子由人而神有一个历史衍化过程。唐代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非突然而来,盖早有“太上玄元”之名。从司马迁讲“盖老子百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说明西汉时已流传着老子修道养寿是活了几百岁的活神仙了。东汉边韶《老子铭》曰:“老子先天地而生”,又曰“老子离合于混沌元气,与三光为始”。老子在后汉时期,已经完全神化,成为尊神、教主,所以汉桓帝于宫中产黄老浮屠之祠,把黄老与浮屠并列,前者是道教的教主,后者是佛教的教主。这里所谓的“黄老”即指老子而言。因此在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命中常侍左官到苦县(鹿邑)祭祀老子。延熹九年(166年)桓帝在濯龙宫亲祠老子。可见这时老子已经成为神圣的教主。现在全国各地都有道教宫观,鹿邑的太清宫始建于汉延熹八年,老君台始建于唐初,香火久盛不衰,老子以太上老君受到群众的尊奉。

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大宝藏—也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第一部名著。其内容涉及哲学、文学、兵学、美学、医学、社会学、伦理学、天文学、养生学,被誉为百科全书。他的清静无为的学说,一物两项的转变率的辩证理论,深邃的天人之际的哲理,两千五非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作为文化基因,渗透到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生死观等各种文化观念。《道德经》不但影响了汉代以来两千年的思想史,而且也受到西方思想家的重视,已成为世界哲学宝典之一。从古至今注释者三千余家,出版发行量居世界第二。当今,兴起了全球的“老子”热,老学研究空前高涨。最近几年各地连续召开国际性的老子学术研讨会议。一九九三年德国举办老子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一九九四年鹿邑举办老子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一九九五年中国社科院在西安举办道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议。这样频繁的国际性研老活动,历史上是没有的,它樗着老学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达到了新的水平。

老子思想所以能够发生这样巨大的历史影响,一方面是由于对远古以来的文化传统作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有着极其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是老子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开拓了文化发展的新方向,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创立了以“道”为本体论的哲学体系,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化发生了全主位的影响,并对现代文化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最大的贡献,就是指出了作为宇宙万物本原及其存在的根据的形上之“道”,创立了以“道”为核心,包括体体论、辨证法、认识论和人生哲学等内容的系统的哲学思想体系。老子的本体思考和方法思考,使“道”真正成为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从先秦道家、两汉黄老

孔子的后代都有谁? 具体点?拜托各位了 3Q

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