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姓来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9浏览:1收藏

谭姓来源,第1张

谭姓的来源 来源有三。

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郸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西大部分地区。

谭姓的老族祖先来自那里 谭姓来源 来源有三。 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9940

百家姓中的“谭”姓发源地在哪里啊? 一、 姓氏源流

谭姓来源有三:

1、 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2、 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3、 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广西大部分地区。

二、 迁徙分布 谭氏起源于山东。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饥,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另外还有“济南”、“弘农”等堂号。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齐郡: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相当于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四、 家乘谱牒

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

浙江: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嘉兴谭氏宗谱十卷、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

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

湖南:长沙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宁乡谭氏族谱十卷、宁乡谭氏家谱二十五卷、攸县泽田谭氏七修族谱二十二部、茶陵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湘西谭氏六升堂支谱十六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一卷首一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五卷、湘潭中湘段西塘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谭氏家谱十六卷、湘潭涧子塘谭氏七修族谱十六卷、湘潭中湘谭氏续修族谱七卷、湘潭青山谭氏五修族谱三十二卷、湘乡湘西七星桥谭氏族谱七卷首四卷、湘潭湘西谭氏四修族谱十卷、湘乡田乐堂谭氏族谱(卷数不清)

地区不明:望仙谭氏宗谱(卷数不清)、谭氏族谱不分卷、仁源谭氏续修支谱不分卷、富溪谭氏族谱残不分卷、天河谭万庄长房系谱不分卷

五、 历史名人

谭嗣同(1865-1898):改良派政治家、>>

姓谭的来历与家史 一、出自姒姓。即我国谭氏家族的祖先,正是出自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据史书记载,周朝初年大封诸侯时,建立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由于国势一直不强盛,不久沦为齐国的附庸。春秋初年,齐桓公称霸诸侯,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便逃到莒(今山东莒县)国,而留在故国未走的子孙,只好以国为氏,称谭氏。 史书中关于谭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鲁庄公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谭子奔莒。”无独有偶的是,在《诗经》中也有类似记载,诗曰:“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诗中的谭公就是指谭国的诸侯王,谭国在济南平陵县西南。齐桓公灭谭国的原因是谭国失礼于齐,据说,齐桓公出师经过谭国,谭国国君没有表现出当时应有的礼仪,后来齐桓公班师回国后,其他的诸侯小国都来祝贺,谭国又没派使者前往祝贺。于是,当年(前684年)冬天,齐桓公便以此为理由灭掉了谭国。实际上,春秋时期正是诸侯逐鹿中原之时,齐桓公灭掉谭公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争霸。 谭国灭亡后,国君谭伯逃奔到了莒(今山东莒县),留在故国的子孙,为了纪念故土,便“以国为氏”,以谭姓相传,这在《姓谱》和《姓纂》中均有记载。 谭伯是大禹的后代,因为大禹姓姒(音 51),所以有人称谭姓“系出姒氏”。明代苏平仲曾做一谭氏家谱,在谱序中写道:“谭本姒姓,子爵。”《史记》说帝禹姓姒。帝禹就是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因治水而立功的大禹。而大禹姒姓的由来是因为大禹的母亲修已“吞薏苡而生禹”。“薏苡”(音yi yi)是一种草本植物,当时被视为仙草,实际它有药用价值。于是,大禹便取苡的一部分与“女”合为“姒”姓。古时侯的姓如“姬”、“姜”等,都带有“女”部。大禹是鲧的儿子,鲧的父亲是颛顼,祖父是昌意,曾祖父是黄帝。 姒姓夏朝灭于子氏商,商灭于姜姓国周。周朝初年大封先圣的后代,将一部分夏禹的姒姓子孙,封于谭国,爵位为子,这便是谭国、谭姓的来由之一。 二、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姓,自称盘瓠之后,望出弘农。《姓谱》记载的“巴南大姓有谭氏”,在《万姓统谱》中也有记载:“巴南大姓有谭氏,碌瓠(pan hu)之后,望出弘农。”望出弘农的意思是指谭姓的望族居住在弘农郡,弘农郡即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流、丹江流域的地区。 碌瓠也可写为盘瓠,又称盘王,是流传于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区瑶、畲、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英雄祖神。《后汉书・南蛮传》中有关盘瓠 的记载,高辛氏糠(音chi)是黄帝的曾孙,15岁的时候因辅佐颛顼而建立了很大的功业,被封为诸侯,都城在高辛。后来他遭遇一吴姓将军的侵扰,为此招募天下人,说谁能将吴将军的头斩下来献给他,他就把女儿嫁给他。当时,他喂有一条名叫盘瓠的狗,身上长着五颜六色的毛。盘瓠听到后,竟出其不意地将吴将军的头叼了回来并放到糠的帐下。糠没有办法只好将女儿让盘瓠带走。盘瓠带着公主来到南方一座大山的石室里,后来生了12个孩子――六男六女,盘瓠和他的孩子们,世世代代在此地繁衍生息,便发展成了被史书称为“蛮”的少数民族。这个传说虽然荒诞,却在《山海经》、《搜神记》、《淮南子》、《水经注》中都有描述。 根据瑶族人的传说,盘瓠的后代主要有12个姓,分别是:盘、目(目覃)(shen)、包(目覃)、黄、李、邓、周、赵、唐、雷、冯、胡。其中的晖,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变化为覃、谭、潭三姓,晖姓反而消失。 近代考古学表明,神话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信性。盘瓠是人是犬,亦或只是一图腾象征,且不深究,但关于他的传说至少说明了在南方确>>

百家姓谭姓的由来 谭 一、 姓氏源流 1、 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2、 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3、 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广西大部分地区。 欢迎您光临安康网查询更多详细信息,免费算命大全 ankangwang 二、 迁徙分布 谭氏起源于山东。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另外还有“济南”、“弘农”等堂号。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齐郡: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相当于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四、 历史名人 谭嗣同(1865-1898):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其父为巡抚。他曾游历西北、东南各省。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堪,在浏阳倡立学社。1896年入资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成稿。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八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九月政变发生,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著作编入《谭嗣同全集》。 谭绍光:太平天国慕王,广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1860年因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杭有功,被封为慕王。1862年率军围攻上海,打败英法联军、华尔洋讥>>

百家姓为什么没有谭姓 百家姓是有的

谭姓

编辑

周初大封诸侯时,嬴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市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谭子携几名手下(逃亡到最后只剩下他一人)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由于时代的变换,山东周边地区也存在一小部分人,将谭姓命名为本姓)

起源

编辑

来源一

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来源二

源自嬴姓。谭国,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国君为谭姓,少昊氏后裔。西周穆王时期,分封了谭国,位置在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子爵爵位。齐国公子小白出亡时,欲到谭国,谭国国君不予接待。后来小白回国即位(是为齐桓公),谭国亦未有派人祝贺。结果谭国在前684年被齐国所灭,谭国国君谭子流亡到同盟国莒国,谭子以国为姓以爵为名,为谭氏。[1]

来源三

源于瑶族,出自瑶族始祖盘瓠,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瓠之后,望出弘农。

史籍《姓谱》记载的“巴南大姓有谭氏”,在《万姓统谱》中也有记载:“巴南大姓有谭氏,碌瓠之后,望出弘农。”望出弘农的意思是指谭氏的望族居住在弘农郡,弘农郡即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流、丹江流域的地区。碌瓠也可写为盘瓠,又称盘王,是流传于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区瑶、畲、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英雄祖神。

来源四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塔塔儿氏,源出元朝时期成吉思汗的世仇部族塔塔儿部,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塔塔儿部被成吉思汗剿灭后,一部分族人迁入辽东地区,分别融入满族、鄂伦春族,满语为Tata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谭氏、戴氏等。

⑵蒙古族坦开氏,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ankai Hala。清中叶以后所冠汉姓皆为谭氏。[2]

来源五

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西大部分地区。)

来源六

源自偃姓。亡后,偃姓为避战乱,其中一支迁徙至蜀,一支迁徙队改姓谭。

以上内容存在都属实,及全虚假的极端情况,也存在几条同时属实的状况。

历史

编辑

谭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六十五位。周朝时,当时有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市西),相传是伯益(伯益是嬴氏的始祖)的后代的封地,后来此地为齐国的土地,但谭国居民或贵族的后代有以国名为姓氏,称为谭氏。黄帝的子孙颛顼为嬴姓,因此谭氏的祖先可追溯到黄帝。

谭姓的家谱有谁知道? 每个地方的不一样谭姓的还有土家族

有知道我们这一之谭姓的族谱吗 哥们,不是说姓 谭 就所有的辈分就相同,要根据你自己家族的情况定,辈分都是自己家族规定的,最好问一下家里老人。

谈姓与谭姓的区别和联系两个字在姓氏时通用吗 谭姓和谈姓不完全一致,属于两个姓,不能通用。但两个姓中的一部分支派有牵连,确属一个姓。

谭姓来源

1、出自姒姓。即我国谭氏家族的祖先,正是出自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据史书记载,周朝初年大封诸侯时,建立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由于国势一直不强盛,不久沦为齐国的附庸。春秋初年,齐桓公称霸诸侯,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便逃到莒(今山东省莒县)国,而留在故国未走的子孙,只好以国为氏,称谭氏。

史书中关于谭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鲁庄公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谭子奔莒。”无独有偶的是,在《诗经》中也有类似记载,诗曰:“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诗中的谭公就是指谭国的诸侯王,谭国在济南平陵县西南。齐桓公灭谭国的原因是谭国失礼于齐,据说,齐桓公出师经过谭国,谭国国君没有表现出当时应有的礼仪,后来齐桓公班师回国后,其他的诸侯小国都来祝贺,谭国又没派使者前往祝贺。于是,当年(前684年)冬天,齐桓公便以此为理由灭掉了谭国。实际上,春秋时期正是诸侯逐鹿中原之时,齐桓公灭掉谭公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争霸。

谭国灭亡后,国君谭伯逃奔到了莒(今山东莒县),留在故国的子孙,为了纪念故土,便“以国为氏”,以谭姓相传,这在《姓谱》和《姓纂》中均有记载。

谭伯是大禹的后代,因为大禹姓姒,所以有人称谭姓“系出姒氏”。明代苏平仲曾做一谭氏家谱,在谱序中写道:“谭本姒姓,子爵。”《史记》说帝禹姓姒。帝禹就是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因治水而立功的大禹。而大禹姒姓的由来是因为大禹的母亲修已“吞薏苡而生禹”。“薏苡”是一种草本植物,当时被视为仙草,实际它有药用价值。于是,大禹便取苡的一部分与“女”合为“姒”姓。古时侯的姓如“姬”、“姜”等,都带有“女”部。大禹是鲧的儿子,鲧的父亲是颛顼,祖父是昌意,曾祖父是黄帝。

姒姓夏朝灭于子氏商,商灭于姜姓国周。周朝初年大封先圣的后代,将一部分夏禹的姒姓子孙,封于谭国,爵位为子,这便是谭国、谭姓的来由之一。

2、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姓,自称盘瓠之后,望出弘农。《姓谱》记载的“巴南大姓有谭氏”,在《万姓统谱》中也有记载:“巴南大姓有谭氏,碌瓠(pan hu)之后,望出弘农。”望出弘农的意思是指谭姓的望族居住在弘农郡,弘农郡即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流、丹江流域的地区。

碌瓠也可写为盘瓠,又称盘王,是流传于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区瑶、畲、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英雄祖神。《后汉书・南蛮传》中有关盘瓠的记载,高辛氏糠是黄帝的曾孙,15岁的时候因辅佐颛顼而建立了很大的功业,被封为诸侯,都城在高辛。后来他遭遇一吴姓将军的侵扰,为此招募天下人,说谁能将吴将军的头斩下来献给他,他就把女儿嫁给他。当时,他喂有一条名叫盘瓠的狗,身上长着五颜六色的毛。盘瓠听到后,竟出其不意地将吴将军的头叼了回来并放到糠的帐下。糠没有办法只好将女儿让盘瓠带走。盘瓠带着公主来到南方一座大山的石室里,后来生了12个孩子――六男六女,盘瓠和他的孩子们,世世代代在此地繁衍生息,便发展成了被史书称为“蛮”的少数民族。这个传说虽然荒诞,却在《山海经》、《搜神记》、《淮南子》、《水经注》中都有描述。

根据瑶族人的传说,盘瓠的后代主要有12个姓,分别是:盘、目s、包s、黄、李、邓、周、赵、唐、雷、冯、胡。其中的晖,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变化为覃、谭、潭三姓,晖姓反而消失。

近代考古学表明,神话在一定程>>

谭姓和那些姓是相克的 谭姓和谈姓不完全一致,属于两个姓,不能通用。但两个姓中的一部分支派有牵连,确属一个姓。 谭姓来源 1、出自姒姓。即我国谭氏家族的祖先,正是出自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据史书记载,周朝初年大封诸侯时,建立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

1,茶陵鹤湖谭氏始祖:谭可奕

家族字辈:士多忠良家传孝友,报国全城延和积厚,彝伦攸叙嘉猷是守,聿昭明德垂之永久。

2,茶陵石牀谭氏始祖:谭世勣

家族字辈:启永绍士,谭世之作,斯文相传,其兆可卜,上光宗祖,太振家学,孝友行修,书策信笃,敦敏思勤,防检由约,仰维德范,敬慎亲睦。

3,茶陵岱塘谭氏 始祖:谭可奕

家族字辈:仁义之家,三俊日选,德本传经,猷能耀典,先绪是承,继嗣益勉,祉集祥迎,云仍通显。

4,衡山烧田谭氏 始祖:谭可奕

家族字辈:必法冠允明端,学世大光尚,毓秀芝兰聚,家承祖泽长,祥开衡岳远,忠孝裕贤良,雅昶晖常煦,怡和福自昌,清廉守正道,国泰寿宁康。

5,隆回福田谭氏 始祖:谭良进

家族字辈:良才国龙志,景秀添文永,昌隆世代兴,仁能忠有德,克绍显宗承。作善家声振,多贤理道明,诗书传教泽,守纪兆升平,育建宏先绪,贻谋裕后昆,英华光伟业。

-谭姓

陈胜、陈平、陈琳、陈宫、陈寿等。

1、陈胜

陈胜(?—前208),字涉,秦末阳城( 今河南省登封市东南 ,一说今河南省商水县西南)人,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

他与吴广一同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南)率众起兵,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不久后在陈郡称王,建立张楚政权。

后被秦将章邯所败,遭车夫刺杀而死,陈胜死后被辗转埋葬在芒砀山。刘邦称帝后,追封陈胜为“隐王”。

2、陈平

陈平(?-前178年),汉族,阳武户牖乡(今河南省原阳县)人,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史记》称之为陈丞相。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六国贵族也纷纷起兵,陈平往事魏王咎。不久受谗亡归项羽,随从入关破秦。刘邦还定三秦时,又间行降汉。 

拜为都尉,使参乘、典护军。后历任亚将、护军中尉。先后参加楚汉战争和平定异姓王侯叛乱战役,成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

刘邦困守荥阳时,陈平建议捐金数万斤,离间项羽群臣,使项羽的重要谋士范增忧愤病死。高帝六年(前201年)又建议刘邦伪游云梦,逮捕韩信。

次年,刘邦为匈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部)七天七夜,后采纳陈平计策,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才得以解围。 [8]  陈平因功先后受封为户牖侯和曲逆侯。

汉高祖死后,吕后以陈平为郎中令,傅教惠帝。惠帝六年(前189),与王陵并为左、右丞相。王陵免相后陈平擢为右丞相,但因吕后大封诸吕为王,陈平被削夺实权。

吕后死,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为文帝(汉文帝)。文帝初,陈平让位周勃,徙为左丞相,因明于职守,受到文帝赞赏。

不久周勃罢相,陈平专为丞相。孝文二年死。曲逆侯(今河北顺平东),死后谥献侯。

3、陈琳

陈琳(?-217年),字孔璋,广陵射阳人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

汉灵帝末年,陈琳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

董卓肆恶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府。袁绍失败后,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

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与刘桢、应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

4、陈宫

陈宫(?-199年2月7日),字公台,东汉末年吕布帐下首席谋士,东郡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人。性情刚直,足智多谋,年少时与海内知名之士相互结交。

192年,兖州刺史刘岱在讨伐青州黄巾时战死,陈宫等人主张曹操接任兖州牧因而被曹操视为心腹。

但此后陈宫因曹操杀害边让等汉末名士而与曹操反目,并游说张邈背叛曹操迎吕布入兖州,辅助吕布攻打曹操并先后取得兖州与徐州。

下邳城中,吕布不听陈宫两面互补之计,以致失败。吕布战败后,随吕布等一同被曹操所擒,决意赴死。

5、陈寿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

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陈姓

一、 姓氏源流

  谭姓来源有三:

  1、 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2、 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3、 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广西大部分地区。

  

  二、 迁徙分布 谭氏起源于山东。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另外还有“济南”、“弘农”等堂号。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齐郡: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相当于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四、 家乘谱牒

  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

  浙江: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嘉兴谭氏宗谱十卷、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

  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

  湖南:长沙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宁乡谭氏族谱十卷、宁乡谭氏家谱二十五卷、攸县泽田谭氏七修族谱二十二部、茶陵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湘西谭氏六升堂支谱十六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一卷首一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五卷、湘潭中湘段西塘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谭氏家谱十六卷、湘潭涧子塘谭氏七修族谱十六卷、湘潭中湘谭氏续修族谱七卷、湘潭青山谭氏五修族谱三十二卷、湘乡湘西七星桥谭氏族谱七卷首四卷、湘潭湘西谭氏四修族谱十卷、湘乡田乐堂谭氏族谱(卷数不清)

  地区不明:望仙谭氏宗谱(卷数不清)、谭氏族谱不分卷、仁源谭氏续修支谱不分卷、富溪谭氏族谱残不分卷、天河谭万庄长房系谱不分卷

  

  五、 历史名人

  谭嗣同(1865-1898):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其父为巡抚。他曾游历西北、东南各省。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堪,在浏阳倡立学社。1896年入资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成稿。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八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九月政变发生,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著作编入《谭嗣同全集》。

  谭绍光:太平天国慕王,广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1860年因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杭有功,被封为慕王。1862年率军围攻上海,打败英法联军、华尔洋枪队,后又转战太仓、昆山,屡创敌军。1863年在苏州被叛徒刺死。

  谭纶:明代抗倭名将,江西宜黄人,嘉靖进士,初任台州(今浙江临海)制服,练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抚福建,率戚继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内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总督蓟辽,与戚继光训练部队,加强北方防务。他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余年,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

  谭元春:文学家,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与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者。论文强调性灵,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主有《谭有夏合集》。

  谭夫吾:战国时期人物,曾以无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参考资料:

http://wwwtianyablogcom/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38095&PostID=1007703&idWriter=0&Key=0

谭家六代扮演《定军山》中的黄忠,左起:谭小培、谭鑫培、谭富英、谭孝增、谭元寿、谭正岩。

一、 姓氏源流

  谭姓来源有三:

  1、 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2、 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3、 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广西大部分地区。

  

  二、 迁徙分布 谭氏起源于山东。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另外还有“济南”、“弘农”等堂号。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齐郡: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相当于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四、 家乘谱牒

  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

  浙江: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嘉兴谭氏宗谱十卷、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

  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

  湖南:长沙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宁乡谭氏族谱十卷、宁乡谭氏家谱二十五卷、攸县泽田谭氏七修族谱二十二部、茶陵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湘西谭氏六升堂支谱十六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一卷首一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五卷、湘潭中湘段西塘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谭氏家谱十六卷、湘潭涧子塘谭氏七修族谱十六卷、湘潭中湘谭氏续修族谱七卷、湘潭青山谭氏五修族谱三十二卷、湘乡湘西七星桥谭氏族谱七卷首四卷、湘潭湘西谭氏四修族谱十卷、湘乡田乐堂谭氏族谱(卷数不清)

  地区不明:望仙谭氏宗谱(卷数不清)、谭氏族谱不分卷、仁源谭氏续修支谱不分卷、富溪谭氏族谱残不分卷、天河谭万庄长房系谱不分卷

  

  五、 历史名人

  谭嗣同(1865-1898):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其父为巡抚。他曾游历西北、东南各省。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堪,在浏阳倡立学社。1896年入资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成稿。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八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九月政变发生,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著作编入《谭嗣同全集》。

  谭绍光:太平天国慕王,广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1860年因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杭有功,被封为慕王。1862年率军围攻上海,打败英法联军、华尔洋枪队,后又转战太仓、昆山,屡创敌军。1863年在苏州被叛徒刺死。

  谭纶:明代抗倭名将,江西宜黄人,嘉靖进士,初任台州(今浙江临海)制服,练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抚福建,率戚继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内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总督蓟辽,与戚继光训练部队,加强北方防务。他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余年,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

  谭元春:文学家,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与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者。论文强调性灵,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主有《谭有夏合集》。

  谭夫吾:战国时期人物,曾以无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一、 姓氏源流

  谭姓来源有三:

  1、 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2、 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3、 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广西大部分地区。

  

  二、 迁徙分布 谭氏起源于山东。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另外还有“济南”、“弘农”等堂号。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齐郡: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相当于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四、 家乘谱牒

  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

  浙江: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嘉兴谭氏宗谱十卷、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

  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

  湖南:长沙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宁乡谭氏族谱十卷、宁乡谭氏家谱二十五卷、攸县泽田谭氏七修族谱二十二部、茶陵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湘西谭氏六升堂支谱十六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一卷首一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五卷、湘潭中湘段西塘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谭氏家谱十六卷、湘潭涧子塘谭氏七修族谱十六卷、湘潭中湘谭氏续修族谱七卷、湘潭青山谭氏五修族谱三十二卷、湘乡湘西七星桥谭氏族谱七卷首四卷、湘潭湘西谭氏四修族谱十卷、湘乡田乐堂谭氏族谱(卷数不清)

  地区不明:望仙谭氏宗谱(卷数不清)、谭氏族谱不分卷、仁源谭氏续修支谱不分卷、富溪谭氏族谱残不分卷、天河谭万庄长房系谱不分卷

  

  五、 历史名人

  谭嗣同(1865-1898):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其父为巡抚。他曾游历西北、东南各省。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堪,在浏阳倡立学社。1896年入资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成稿。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八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九月政变发生,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著作编入《谭嗣同全集》。

  谭绍光:太平天国慕王,广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1860年因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杭有功,被封为慕王。1862年率军围攻上海,打败英法联军、华尔洋枪队,后又转战太仓、昆山,屡创敌军。1863年在苏州被叛徒刺死。

  谭纶:明代抗倭名将,江西宜黄人,嘉靖进士,初任台州(今浙江临海)制服,练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抚福建,率戚继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内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总督蓟辽,与戚继光训练部队,加强北方防务。他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余年,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

  谭元春:文学家,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与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者。论文强调性灵,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主有《谭有夏合集》。

  谭夫吾:战国时期人物,曾以无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参考资料:

http://wwwtianyablogcom/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38095&PostID=1007703&idWriter=0&Key=0

谭姓来源

谭姓的来源 来源有三。 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