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世家戚氏在哪里
在浙江诸暨。据诸暨《诸暨地方志》考察以及结合参考《暨阳东海戚氏宗谱》,戚氏先祖戚邦贵,唐末为躲避朱温之乱率族人南迁杭州,其孙戚王伸迁居诸暨。据诸暨地方志统计,目前戚姓在诸暨接近7000人。
戚姓是占中国人口较多的第二百二十七位姓氏,江浙地区是戚姓占优势的地区。当今戚姓人群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9%,,总人口大约有36万。
戚的名义
戚,为一古代武器名,斧属,也作鏚。戚字从戈,是一种小型的钺。在古代的武舞中,武士左手持盾,右手拿戚,边跳边舞。在殷商时代把戚用为仪仗或舞具,而不是实战的兵器。在古代祭祀或重大典礼时,需要朱干玉戚的舞蹈,以增加威武悲壮的气氛。戚人以制造铜戚而著名,以铜戚为氏族的原始图腾,以戚命名氏族名和族徽,戚人居住之地名戚,建立了城堡为戚邑,发展为戚国,最终出现戚姓。
戚姓的起源和演变
汉族戚姓系自姬姓。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八世孙为卫武公,其子为惠孙.至卫成公时,惠孙之六世孙、卫大夫孙林父封于戚,故地在今河南濮阳市内的戚城,为发明制造铜戚之古地。孙林爻之支庶以邑为氏。姬姓戚氏的历史大约有25OO年。
外族基因的流入
戚姓血脉一直纯正,几乎从没有混人过外族的血液。直到明、清时,在蒙古人、满洲人中出现了戚姓,东北地区的戚姓应当已经含有满、蒙民族的血液。
历史上戚姓的分布和迁移
起源于河南的戚姓不久向东迁移,进入山东滕县东部,其后又南下江苏沿海地区。
宋朝时期,戚姓大约有6万5千人,山东集中了戚姓的主要人群,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河南、江苏等省。
明朝时期,戚姓大约有3万6千人,当时浙江、江苏、安徽三省是戚姓比较集中的地区,大约占戚姓总人口的83%。其次分布于山东、江西、河南等地。
当代戚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戚姓的人口大约有36万,为第二百二十七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9%。目前戚姓的第一大省为江苏,大约占全国戚姓人口的16%。全国戚姓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这三省大约占全国戚姓人口的83%。其次分布于山东、江西、河南等省。全国目前形成了以江浙为中心的戚姓分布区。a-324/
戚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227)表明:在上海、苏浙大部、安徽东部、辽宁南部、吉林东北、黑龙江大部、内蒙古东北、广东大部,戚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为008%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3%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1%,居住了大约49%的戚姓人群。在浙江南部、闽赣北部、皖鲁西部、鄂豫冀东部、辽宁北部、吉林大部、黑龙江西南、内蒙古东部、陕西西南、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广东东北、广西东部、云南大部,戚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在004%008%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97%,居住了大约31%的戚姓人群。
戚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戚姓的郡望为东海。戚姓以平倭、纪效为其堂号。平倭和纪效的典故均出自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戚继光为福建总兵官,他所训练的戚家军纪律严明,勇敢善战。当年东南沿海经常有倭寇骚扰,尤其是苏、浙、闽沿海。戚继光日夜奋战,终于把倭寇消灭了,使沿海居民安居乐业。戚继光著有《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二书。
楹联 有关戚姓的重要楹联有以下六副:
名扬坚素,惠及抚州。
练兵纪政,妙舞折腰。
荣封七代,礼义十代。
家藏三礼,国裨一心。
讨一虏备倭,功勋屡建;好施睦里,教谕成遵。
奕叶七侯,簪组临辕之盛;雄风百胜,稻钤定远之精。
家谱 目前上海图书馆收藏戚姓族谱15部,全国其他单位和美、日等国的图书馆还收藏戚姓族谱32部。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戚姓历代名人32名,占总名人数的007%,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二百零四位;戚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06%,排在并列第一百八十八位;戚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7%,排在并列第一百六十七位;戚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07%,排在并列第一百六十九位。
戚姓历代重要人物有:西汉临辕侯戚鳃;南朝梁时江州刺史戚衮;北宋太平兴国进士、太常少卿戚纶,画家戚仲;元朝学者戚崇僧;明朝洪武进士、礼部侍郎戚存心,山东布政使戚逊,正德进士、南京监察御史戚雄,嘉靖进士、尚宝少卿戚元佐,嘉靖进士、刑科给事中戚贤,抗倭名将、福建总兵官、左都督戚继光;清朝康熙进士、侍讲学士戚麟祥,嘉庆进士、司经局洗马戚人镜,画家戚著;当代著名越剧演员戚雅仙。
戚姓血型
戚姓人群总的血型分布是:O型占339%,A型占286%,B型占287%,AB型占88%。
戚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33位。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戚姓的来源介绍,希望你喜欢。
戚姓简介
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二十七位,在台湾则名列第二百十四位,人口约四十四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8%左右。戚姓出自姬姓,为春秋时卫国大夫孙林父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戚亡国以后,其子孙后代逃到山东省东海郡,并且逐步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戚姓世称东海郡。
戚姓源出
源出一:出自姬姓,为春秋时卫国大夫孙林父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姓谱》、《万姓统谱》、《世本·氏姓篇》、《古今姓氏书辨证》、《通志·氏族略》等资料所载,戚姓源于姬姓孙氏,起源于春秋时期,戚姓的始祖是卫国大夫孙林父。春秋时卫武公有个儿子叫公子惠孙,惠孙的子孙称为孙氏。惠孙的七世孙孙林父在卫献公时任上卿。孙林父因在国内失宠,先后出奔晋国和齐国,卫殇公时归国,受封于戚邑(今河南省濮阳市戚城)。当时,戚邑是晋、郑、吴、楚各国交通要塞,濒临黄河,有险可据,平原沃野,堪称乐土。孙林父的支庶子孙恋居戚城,遂以封邑名命姓,形成戚氏。因此,戚姓的姓源只有一个,即孙氏的戚邑。后卫国灭亡,戚姓族人逃往东海,形成望族。
源出二:源于官位,出自春秋真纳国时期军制戚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戚,就是斧子,非劈钻砍柴的斧子,而是专指作战用的兵器战斧,后亦称行刑之斧、仪仗之斧。戚卫,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专门执掌戚的亲军侍卫,多用于君王仪仗和护卫,以及军营中司职执行军法的刽子手。戚卫是一种非常荣耀的职位,一直沿用到清朝末期。在兵书典籍《军礼司马法》中记载:“殷执白戚。”在典籍《诗·大雅》中也说明:“干戈戚扬。戚,斧也。”在典籍《释名》中也有解说:“戚,戚也。斧以斩断,见者戚惧也。用以戚卫。”在戚卫的后裔子孙中,又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为姓氏者,称戚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出三: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源出四: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蒙古族、傣族、土家族、侗族、苗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戚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戚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孙林父。追溯起来,戚姓应该是一个具有3000年 历史 的古老姓氏。在中国人口当中,当今姓“戚”的人口不多。但是,这个少数姓氏却在明朝出现了一个鼎鼎大名的抗倭大将戚继光。戚姓是发源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姓氏,关于戚姓的来源,据《万姓统谱》上有这样的记载:“卫大夫孙林父食采于戚,其支庶以为氏,望出东海。”由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戚姓是源自春秋时代的卫国,以封地为姓,后来,成为山东、江苏两省交界处东海的望族。另有一说是卫大夫孙林父当初被封的采邑“戚”地并不在山东境内,而是在河南省。在《春秋》一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公孙敖会晋侯于戚。”书中并附注说:“戚,卫邑。”这个地方是后来中国戚姓的发源地。现在河南省濮阳县还保存着古戚城的遗址。故戚氏后人奉孙林父为戚姓的得姓始祖。
戚姓迁徙分布
戚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二百二十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二百十四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十三位,人口约四十四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8%左右。公元前205年,楚汉相争,彭城(徐州)一战,刘邦战败,西逃至定陶,夜宿戚家寨(在戚姬庙东,今无)戚员外家。戚员外把其女儿戚姬许配给他。戚姬后来生有一子名如意。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在定陶称帝,建都洛阳后迁长安,接戚姬及其子入宫。如意10岁时,封为赵王。刘邦死后,刘盈即位,吕后为皇太后,大权独揽。她下令将戚姬做成“人彘”。戚姬被害,戚家被剿,为避族灭之祸,戚姓人曾改姓齐,迁徙别居。汉文帝刘恒即位,为戚姬昭雪,并在戚家寨修庙宇,超度亡魂,戚家人才复原姓。当今戚姓的人口不多,在大陆和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春秋时候,卫国大夫孙林父受封于戚城(今天的河南省濮阳),其支系子孙就世代以封地名“戚”为姓。戚亡国以后,其子孙后代逃到山东省东海郡,并且逐步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戚姓世称东海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省郯城北)。
戚姓家族 文化
郡望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堂号
东海堂:以望立堂,亦称海州堂。
戚姓家族名人
戚勰:汉代时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被封为表临侯,显赫多年,他的爵位一连传了七代。
戚衮:字 公文 ,南北朝时吴郡(今江苏省)盐官人。祖显,齐给事中。父霸,梁临贺王府中兵参军。少聪慧,游学京都,受《三礼》于国子助教刘文绍,一二年中,大义略备。仍除扬州祭酒从事史。寻兼太学博士。梁简文在东宫,召戚衮讲论。寻除员外散骑侍郎,又迁员外散骑常侍。仍兼国子助教,除中卫始兴王府录事参军。太建十三年卒,时年六十三岁。戚衮于梁代撰《三礼义记》,值乱亡失,著有《礼记义》四十卷行于世。
戚仲:宋代画家,画院祗候。画山水平远颇工,常于画上反手题其名字。
戚夫人:汉高祖的宠姬,故又称戚姬,山东菏泽人,生赵王如意。高祖屡欲立为储君,不果。高祖崩,吕后酖赵王;杀戚夫人,去其耳目手足,置於厕所中,称为“人彘”。
戚逍遥:唐代冀州南宫(女子)人。 传说 幼好道,父以女诫授逍遥,逍遥曰:“此常人之事耳。”遂取老子仙经诵之。年二十馀,适同邑蒯浔。不为尘俗事,惟独居一室,绝食静想,作歌云云。人悉以为妖。一夜,闻室内有人语声。又三日,忽闻屋裂声如雷,仰视天半,逍遥与仙众俱在云中,历历闻分别语。观望无不惊叹。
戚同文:北宋初与范仲淹所创高平学派。戚同文幼年父母双亡,由祖母带着投奔外祖父之家。来到学舍,见到《礼记》,过目成诵,杨葱十分惊异,即收留为徒,不到一年,毕诵五经,很快即远近闻名。当时正值晋末丧乱,他绝意仕进,思见 天下 统一,因取名为同文。后来依赵直,筑室聚徒,讲学于眼阳(今河南省商丘),求学之人,不远千里而来,络绎不绝。高平范仲淹亦闻名而至,依之为学,继而授徒传业,其学更为繁盛,遂形成高平学派。
戚文秀:宋代画家,善画水,史称画水名家。尝画《清济灌河图》,一笔长五丈,自边际起,通贯于波浪之间,与众毫不失次序。
戚继光:(嘉靖七年1528年—万历十五年1587年),定远(现山东半岛一带)人。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朝杰出的 军事 家、民族英雄。其祖为明朝开国将领戚祥,曾任朱元璋亲兵,洪武十四年(1381)最终病逝,授世袭明威。
戚延龄:明万历年间考中岁贡后,任顺天府蓟州平谷县知县。在任多年,为人正直,体恤民情,后升任蓟州知州。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7月间,蓟州有个壮男名张差,拿着大木棒闯入太子常洛的慈庆宫内,打伤看门者多人,被捕归案。巡视皇城御史刘廷元以张差“有疯癫”奏于皇帝,遂有“挺击之案”。戚延龄因处理得当颇得蓟州百姓的敬重和称颂。
戚叔含:幼名毓芳。浙江省上虞人。曾赴美国 留学 ,人加利福尼亚斯但福大学,攻读英国文学。 毕业 回国后自民国16年(1927年)起,先后在上海大厦大学、安徽大学任教,兼外文系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系主任。抗战胜利后,赴浙江大学任教,兼代理外文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3年起,任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著有《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译有菲尔丁:《汤姆·琼斯冲》(合译稿本),稿本有《论汤显祖与(牡丹亭》、《读(红楼梦)笔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试译》等。
戚庆隆:当代著名 书法 家。曾任淮安市书协主席,今移居南京,其 魏碑 楷书 相当精彩。耿立军,是一位 自学 成才的书法名家,现任安徽省 书法家 协会副主席,其书得力于王铎、傅山大气、拙重。
戚先初:(1918-1991),河南省商城县人。1931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参加安徽独立团,后编入红25军73师,任223团副排长。先后参加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二至五次反“围剿”和长征。1936年任红15军团保卫局科员,第73师直属队特派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军干部,第186师 政治 委员,高炮101师政治委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炮101师政治委员,1959年后任空2军政治部主任,沈阳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后勤部政治委员。1966年任空军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兼修建部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3月9日因病逝世,终年73岁。
东海世家戚氏在哪里
本文2023-09-21 23:39:5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