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属于哪个市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浚县属于哪个市,第1张

浚县所属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古称黎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境内现有名胜古迹300余处,其中国家级保护单位10处,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AAAA级旅游景区。浚县县城由老城区、新城区、卫西区三个部分构成。

历史背景:

早在6000多年前,先民已在这里繁衍生息。殷商时期,浚县地称黎,为畿内地。西汉高祖年间设黎阳县,属冀州魏郡,这是浚县设县之始,治所在大伾山东北。

王莽时改名黎蒸,东汉恢复黎阳县名。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浚县全境解放。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浚县民主政府改为浚县人民政府,属平原省安阳专区。

部分词语解释:

1、浚泽:[jùn zé] 

深泽。

2、浚浚:[jùn jùn] 

蹲伏貌。

3、浚明:[jùn míng] 

明治,治理清明

4、浚发:[jùn fā] 

迅速开发。

5、浚齐:[jùn qí] 

敏慧。

恭喜你,说不定你是董仲舒的嫡派后人,因为董子故里就在枣阳。按史书,西汉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董姓为当地大姓之一。今日董姓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

下面我给你网上资料,直接提到章丘董氏和枣阳董氏的关系,觉得好再给俺加点分!

本文可供(冀)枣强董氏(鲁)济阳,章丘,寿光,昌乐,安丘等地董氏后裔修谱时参考

-------------------------------------------------------------------------------

枣强董氏家谱序

此文董孝忠族长所写

董姓者,豢龙氏也,汉朝大儒董仲舒之苗裔焉居广川府枣强县两广新集庄宗族繁多不及备载,唯有我始祖讳士诚者,自洪武二年兄弟三人奉母迁至青州府益都县东北乡,离城四十里洱水之右范疃园子庄居住兄弟事母耕织为食聚首数年太祖母故去,葬于河山寺南,洱水涯西茔碑一座,地半亩,记载详明遂析筹焉长公士贤移居溎河,人才众盛,富贵共昌二公士能,移居丹河文武并见,功名迭出唯三公士诚,移居洱左,立产业,世务农桑,教子孙尝读诗书惧宗祀之无所茔田立右忧宗派之失守谱著晰清

大清康熙五十六年岁次丁酉正月 榖旦 ("董家村"家谱序由谭坊董廷琳提供)

寿光田马镇溎河村董氏墓志

按族谱:有明洪武年间,始祖兄弟三人,自阳信迁至青郡,分处三河长讳士贤居溎河,次士能居丹河,俱属寿光三讳士成居洱河,属益都据阳族谱系出广川,即今直隶之景州也董子祠在焉而山东德州亦名广川,不知孰是据丹河碑记,则云:阳信董氏系直隶枣强县籍,统俟考稽墓中有百余冢,世远年湮始祖冢不能复辨雍正年间,栽松树约五百株,兹汲立碑,以志其概聊寄水源木本之思于万一耳!

溎河董氏始祖讳士贤之墓

十代孙 裕先 永吉 玉圣 十一代孙大仪大成大冲大蕴大魁率

十三代孙 长泰暨九支众孙顿首 仝立

历世碑文

始祖讳士能公行二,兄弟三人明洪武间迁居寿邑长祖士贤公居溎滨,三祖士成公居洱涯,我祖居丹浒相传与阳信董氏俱系直隶枣强县籍,迄今十余代矣椒聊实衍,丹桂根深,奕奕书香虽分土以别井,绵绵世泽,洵异派而同源,修家乘于此时,庶免子孙失序之憾,识宗支于他日,尚存兄弟孔怀之思谨勒石以志言,母教数典而忘祖!

乾隆三年岁次戊午月建癸亥 朔 日

十一世孙董学唐约族人 公立

赐进士弟诰授中宪大夫湖广湖南长沙等处地方布政使司督理粮储道按察使司副使翰林院庶吉士学习国书加四级记录六次十二代孙思恭谨志子觐午书丹

大清乾隆三十九年岁次甲午三月 谷旦 ("墓志与碑石"等史料由溎河董日俭董浚溪提供)

又,据枣强县唐林乡前王寿村家谱记载:

大清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年弍月十四日,四世祖董士安后人:十六世,董巨川;十七世,董连珠;十八世,董云祥由山东章丘县城西北五十五里董高唐寨村前来王善友村祭祖

公元一九九三年五月,始祖董士能后人,山东寿光赵庙乡西庞村,二十世后裔董梦泉来信叙谱写史,并言始祖董士廉由山东章丘县迁居山东寿光县溎河后改名董士贤

本文可供(冀)枣强董氏(鲁)济阳,章丘,寿光,昌乐,安丘等地董氏后裔修谱时参考

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善堂镇下辖村委会包括东善堂村民委员会、西善堂村民委员会、前村村民委员会、后村村民委员会、郭小寨村民委员会、史小寨村民委员会、齐小寨村民委员会、东褡裢村民委员会、西褡裢村民委员会、北柴村村民委员会、前赵庄村民委员会、徐家村民委员会、吴家村民委员会、下河里村民委员会、西白毛村民委员会、郭坊村民委员会、李坊村民委员会、邢坊村民委员会、大何村村民委员会、南韩庄村民委员会、光明村村民委员会、贾村村民委员会、王礼村村民委员会、乔礼村村民委员会、康村村民委员会、李洪庄村民委员会、湾子村民委员会、店上村民委员会、赵礼村村民委员会、贾胡庄村民委员会、陈村村民委员会、曲河村民委员会、东葛庄村民委员会、郭家营村民委员会、东王庄村民委员会、田庄村民委员会、东海头村民委员会、西海头村民委员会、临河村民委员会、迎阳铺村民委员会、石佛铺村民委员会、九股路村民委员会、酸枣庙村民委员会、马村村民委员会、李村村民委员会、东什村村民委员会、西什村村民委员会、西郭庄村民委员会、下河村民委员会、了堤头村民委员会、杨梁村村民委员会、打鱼庄村民委员会、西韩庄村民委员会、军里庄村民委员会、程庄村民委员会、后寨村民委员会、东王楼村民委员会、西王楼村民委员会、东朱村村民委员会、中朱村村民委员会、西朱村村民委员会、杨村村民委员会、农场六分场生活区。

新石器时代(约前1万年—约前2000年)

母系氏族晚期(约前6000年)先民在淇河下游以东地带定居,繁衍生息。

在今大赉店、刘寨、前公堂、北纸坊、卫李庄、前草店等地发现仰韶文化遗存。

父系氏族时期(约前4000年)先民开发火龙岗东、西两侧沃土,从事原始农牧业。

在今姬屯、大八角、小艾庄、冢儿章、大碾、亮马台等地发现龙山文化遗存。

五帝末期(约前二十二世纪末)部落间商品交换活动具一定规模。

《尸子》载:舜“顿丘(今屯子乡蒋村附近)买贵,于是贩于顿丘;传虚卖贱,于是债于传虚。”

夏(前2070-前1600)

夏初大禹治水到大伾山。

《尚书·禹贡》载:禹疏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大伾山始著于世。

商(前1600—前1047)

商末浚地称黎,属畿内地。

西周(前1047—前771年)

周初武王克殷,分殷畿为邶、鄘、卫三国,浚地属邶、卫 。

春秋(前770—前477年)

周敬王三十九年晋国筑顿丘城(今屯子乡蒋村附近)。

战国(前476—前222年)

周元王元年晋在大伾山北设邑,称黎。

秦(前221—前207年)

始皇三十三年始皇东巡经黎地,于今白寺山祭祀西岳,立无字巨碑。

此山遂名白祀山,后改今名。

西汉(前206—24年)

高祖初年置黎阳县,属魏郡。

县治在大伾山东北。

此为浚地设县之始。

东汉(25—220年)

建武元年刘秀镇压河北王郎农民起义军后,返军经黎阳,在大伾山筑青坛祭告天地。

后人曾一度称大伾山为青坛山。

今大伾山仍留有青坛路。

是年光武帝于黎阳县设黎阳营,并以谒者监管。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还军攻白马(今滑县东北)。

四月,曹操遣关羽迎战,斩袁将颜良于白马坡(今善堂乡朱村南),袁军大败,遂解白马之围。

建安六年(201年)袁绍进军黎阳。

建安七年(202年)正月曹操再克黎阳。

五月,袁绍卒,长子袁谭自称车骑将军,屯兵黎阳。

秋,曹军渡河攻谭,袁尚出兵助谭,曹、袁两军在黎阳激战。

袁谭兵败,退守邺城。

操留贾诩守黎阳。

建安八年(203年)曹丕从征自邺城至黎阳,写《黎阳作》诗四首。

西晋(265—316年)

咸宁四年(278年)九月蝗灾。

咸宁五年(279年)六月雹灾。

太康四年(283年)七月大水,秋禾淹没,房舍多被冲毁,人有被淹死者。

东晋(317—420年)

约在大兴二年至永和七年(319—351年)后赵主石勒依印度僧人浮图澄之言,在大伾山东麓依崖凿大石佛一躯,高227米余,以镇黄河。

太和五年(370年)前秦王苻坚率军攻邺城,擒燕主慕容后返长安至枋头,宴诸父老,免百姓徭役,改枋头城为永昌县(亦名昌水县,北魏曾为汲郡治所)。

太元十三年(388年)翟辽杀太守滕恬之据黎阳称王,僭号“大魏天王”。

南北朝(420—581年)

太和年间(477—499年)于大伾山东麓建大山寺(今天宁寺),置高阁遮护大石佛。

孝昌年间(525—528年)分汲郡置黎阳郡,辖黎阳、顿丘二县,编户11980,人50457口,属司州。

永安元年(528年)分黎阳县置东黎县,县治在今善堂乡临河村南,属黎阳郡。

天平元年至武定八年(534—550年)间置黎州,辖黎阳郡。

移朝歌县治于今卫贤集。

置汲郡,辖朝歌、获嘉、汲县、北修武、南修武、山阴6县。

后郡治移至枋头城(今前枋城)。

北齐天保元年至承光元年(550—577年)间废黎州,黎阳郡属司州,废东黎县。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复置黎州,辖黎阳郡。

改汲郡为卫州,州治在枋头城,后迁至汲县。

隋(581—618年)

开皇三年(583年)黎州、黎阳郡俱罢,黎阳县属卫州。

开皇十六年(596年)置黎州,辖黎阳、临河二县。

于枋头城置清淇县,属卫州。

大业二年(606年)废清淇县。

改朝歌县为卫县。

改卫州为汲郡,移治卫县。

废黎州,黎阳县、临河县属汲郡。

唐(618—907年)

武德元年(618年)六月宇文化及于江都杀杨广后,拥兵十余万至东郡,留辎重于滑台,引兵北攻黎阳。

徐世盇(懋功)据黎阳,避其锋,弃黎阳城以固守仓城。

七月李密受东都杨侗之封,放弃与王世充之争,悉力以对付化及。

化及攻仓城屡败,密伪与和,以痹其众。

化及识计后,大怒,与密大战于同山下。

密中流矢,屯兵汲郡。

化及力竭粮尽,部下多叛逃,乃败走魏郡。

密还巩洛,留徐世盇守黎阳。

十一月徐世盇收到魏徵劝降信后,派人到长安请降。

高祖李渊准魏征奏议,于黎阳设黎州总管府,辖四州(殷、卫、澶、洹)、八县(黎阳、临河、内黄、汤阴、观城、顿丘、繁阳、澶水),委徐世盇为黎州总管,封上柱国,莱国公,赐姓李。

贞观十七年(643年)废黎州,黎阳县改属卫州。

是年在浮丘山巅始凿石窟造像。

此后,开耀、永淳、如意等年间又有续雕,窟内雕佛像990余个,后人称之“千佛洞”。

五代(907—960年)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后周世宗柴荣令天下废除佛寺,寺僧还俗。

相州节度掌书记马去非与大伾山寺僧众具表请求保留大伾山寺。

柴荣下诏敕准保留。

次年,镌石记其事。

今存《准敕不停废记》碑,为国家级文物。

北宋(960—1127年)

端拱元年(988年)宋廷于黎阳置通利军,属河北道。

军中设“宣毅”、“威武”、“静戎驽手”、“清塞”、“保节”、“广济”、“装发”、“安胜”等军,戍守黎阳津,以抵御契丹南攻。

后通利军改为安利军、平川军、浚川军。

政和五年(1115年)置浚州,州治在浮丘山巅,属河北路。

金(1115—1234年)

皇统八年(1148年)改浚州为通州,州城仍在浮丘山巅。

天德三年(1151年)又改通州为浚州。

明昌五年(1194年)八月黄河大决,河道南徙数十里。

自此,黄河在浚州境内断流。

元(1206—1368年)

元初浚州改属中书省真定路,至元二年(1265年)改属大名路。

至正十七年(1357年)红巾军攻破浚州城,杀知州王士元及其子致微,捣毁府衙,火烧清白堂,焚大伾山大佛阁。

至正年间(1341—1368年)东张庄村民恨官府谒祭子贡墓之扰,夜平子贡墓,砸其碑,移子贡石像于大伾山脚下墓冢处。

之后,地方官误祭假冢达二百余年。

明(1368—1644年)

洪武三年(1370年)浚州人口不满五千,改浚州为浚县,编户50里,属北直隶省大名府。

洪武八年(1375年)首次迁太原、平阳、洪洞、蒲、绛等地民众来浚。

之后,洪武二十一年、二十五年和永乐三年(1405年)又三次向浚县迁民。

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阳明于大伾山讲学。

所作《游大伾山赋》和《登大伾山诗》镌刻于大伾山巅。

王讲学处后人称“阳明书院”(又名东山书院)。

嘉靖三年(1524年)从南京天宁寺移南藏经6053卷于大伾山寺。

后因此改大伾山寺为天宁寺。

清(1644—1911年)

顺治初(1646年前后)行绿营兵制,于浚县设汛,置把总1员、马兵10名、弓箭守兵14名、鸟枪守兵16名、字识1名。

雍正三年(1725年)七月河南巡抚田文镜奏请以河南省磁州换直隶省内黄、浚县、滑县以利漕运事获准,浚县改属河南省卫辉府。

中华民国(1912—1949年)

民国二年(1913年)三月废府设道,浚县属河南省河北道。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 二月二十九日黎明日军拥入县城,大肆烧杀*掠。

从早至晚,杀害男女老幼4500余口,焚烧房屋1000余间,毁坏抢掠各种财物无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

10月中旬浚县民主 改名人民 ,李参之任代理县长,隶属平原省安阳专署。

全县有503个行政村(602个自然村),划为8个区。

1949年内黄县五区(今善堂)划归浚县,为第七区。

1950年八区道口镇、军庄、白庄、程文庄、河西街划归滑县。

县 于卫贤周围设新八区,区 驻卫贤集。

1952年10月撤销平原省,浚县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

1953年崔马湖、前屯、张徐庄、王渡、双鹅头5个区办农场划归县农业试验场,改名地方国营浚县农场。

1954年调整基层行政机构,改9个区人民 为区公所,区下设88个乡 。

1955年撤销一、三、八、九区,88个乡(镇)合并为55个乡(镇)。

延津县两个乡(14个自然村)划归浚县。

全县辖5个区,57个乡(镇),617个自然村。

1957年调整行政区划:保留新镇区,其余4个区撤销。

将57个乡(镇)合并为19个乡(镇)。

11月安阳地区与新乡地区合并,浚县划归新乡行署。

1958年将原乡、镇改为10个人民公社。

1963年7月河南省第一个县级博物馆——浚县博物馆在浮丘山碧霞宫建立。

1979年4月8日联邦德国德中友好协会访华团一行24人来浚县游览大伾山。

这是浚县首次接待外宾。

1981年11月新华影院破土兴建。

1982年底竣工。

1983年河南省人民 决定开辟浚县大伾山风景旅游区。

10月撤销安阳地区,浚县归属安阳市。

1986年国务院批复省 ,将浚县由安阳市划归鹤壁市管辖。

1987年经省 批准,浚县大伾山风景区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1994年1月4日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37个),浚县名列其中。

  邢登云,字秀岩,明代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浚县县城《邢氏家谱》记载:邢登云系浚县城内邢氏第八代世祖。明代万历辛卯科(1591年)举人。赦授中宪大夫凤翔府正堂,累官苑马寺卿兼陕西按察司加五级记录二十次。与邢登云当时同辈有:腾云、步云、升云、凌云等。

  清代嘉庆《浚县志》载:邢登云,其父邢三省,乡里称为长着,登云,明神宗19年举人,先后任中宪大夫陕西凤翔府知府等,累官苑马寺卿兼陕西按察司佥事,当了20余年明朝的官,为官勤政清廉,一贫如洗,两手空空,和一般的穷人没有什么区别。 清代《凤翔府志》载:邢登云为明代陕西凤翔府第24任知府,官4品,北直隶浚县人。

  有关邢登云的记载和文献不多,远没有邢云路的文献丰富,因为邢登云和邢云路的经历很接近,一般很容易将邢登云和邢云路误为一人,普遍认为家谱和浚县志有误,将邢云路写成邢登云。1997年父亲邢长存在“邢门祖先墓志铭”中将“邢登云”误认:又名“云路”。这主要是两人同是明代万历年中的举人,累官都是按察史(按察司佥事)。

  为了弄清两人的基本情况,本人相继查找了清嘉庆、光绪和现代版《浚县志》等资料,查找了邢云路、邢登云曾经任职的地方县志府志《徐水县志》、《安肃县志》、《临汾县志》、《凤翔府志》、《凤翔县志》等,基本查清了两人的情况。经查阅资料,本人认为两人的经历和仕途区别很大,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派辈字不同。邢云路在家谱上的派辈字是“云路”,同辈有“云溪”;邢登云派辈字是“登云”,同辈有“腾云、步云、升云、凌云”等。

  二、中举人的时间不同。邢云路是明万历4年(1576年)中举,邢登云是明万历19年(1591年)中举。中举时间两人相差15年。但是邢云路万历8年又中了进士,而邢登云没有再中进士。

  三、任职地点和职务不同。邢云路出任过繁昌、汲、临汾知县,升兵部主事,由员外出为河南佥事,历参议副使,终按察史。而邢登云被赦授中宪大夫凤翔府正堂,累官苑马寺卿兼陕西按察司佥事。

  四、其他不同。据清《安肃县志》(今河北徐水县)和1997年版《徐水县新志》记载,邢云路为邢鏸曾孙,河北安肃(今徐水县)龙山人。河南浚县县城《邢氏家谱》记载:邢鏸与子邢时旸先后任知县,曾先后在直隶一带任职。由此推断出明代嘉靖年间邢云路随家人迁到河北安肃(今徐水县)龙山的。清代嘉庆《浚县志》和清代《凤翔府志》均载:邢登云为北直隶浚县人。

姚厂村人名录为常建党,常世振,常小妮,陈文彬,王保华,王灿,王国民,王国明,王佳怡,王洁,王兰中,王庆洋,王庆宇,王全祥,王世龙,王喜辉,王喜康,王妍,姚宝堂,姚灿,姚磊,姚平,姚帅,张红霞,赵青霞(共25人)。

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王庄镇下辖村委会包括王庄集西街社区居民委员会、王庄集南街社区居民委员会、南胡村社区居民委员会、小齐村社区居民委员会、王庄集东街村民委员会、王庄集北街村民委员会、元过村民委员会、聂村村民委员会、北王庄村民委员会、刘坡村民委员会、大齐村村民委员会、东苏村村民委员会、北苏村村民委员会、南苏村村民委员会、东胡村村民委员会、西胡村村民委员会、小滩村村民委员会、南老关嘴村民委员会、孙石井村民委员会、苑庄村民委员会、葛庄村民委员会、圈里村民委员会、李新寨村民委员会、郭新寨村民委员会、牛李庄村民委员会、大赵庄村民委员会、申窑头村民委员会、王窑头村民委员会、张李甘寨村民委员会、乔李甘寨村民委员会、军砦村民委员会、西枣林村民委员会、东枣林村民委员会、南井固东村村民委员会、南井固中村村民委员会、南井固西村村民委员会、小寨村民委员会、宋堂村民委员会、何井固村民委员会、孙井固村民委员会、刘井固村民委员会、宋井固村民委员会、郭井固村民委员会、韩井固村民委员会、周井固村民委员会、东赵庄村民委员会。

  浚县出过的名人:

  1子贡,孔子高徒,曾任春秋鲁国、卫国两国之相,是孔门十二哲、七十二贤之一,孔子称其为"瑚琏之器"。因善于经商,被后世尊为"华夏儒商始祖"。

  2李崇(454—525)),字继长,小名继伯,北魏顿丘(今浚县)人。文成皇后第二兄李诞之子。14岁拜主文中散,袭爵陈留公。后为高祖、世宗、肃宗三朝元老,历治8州,5拜都督将军,政绩显赫,战功卓著,堪称一代名臣。

  3谢偃,卫县人,本姓直勒氏。仕隋为散从正员外。贞观初,应诏对策及第。驾幸东都,诏求直谏,偃极言得失,太宗称美,引为弘文馆直学士。为尘、影二赋甚工,尝奉诏撰《述圣赋》,又献《惟皇诫德赋》以申讽。时李百药工五言诗,偃善作赋,时人称为李诗、谢赋。出为湘潭令。集十卷,今存诗四首。

  4王越(1423—1498年),字世昌,今浚县钜桥岗坡村人。景泰二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总制大同及延绥甘宁军务。以功封威宁伯。越尝三次出塞,收河套地。身经十余战,出奇取胜,动有成算。奖拔士类,笼络豪俊,人乐为用。惟因前结汪直,后结李广,为士论所轻。卒,谥襄敏。越诗性情流露,不须雕饰,悲歌感慨,有河朔激壮之音。著有《襄敏集》二卷。

  5李钦聃(1929年——今),字老聃,号称大伾山人,台湾著名书画家,河南浚县城关镇人。他的画路很广,无论山水、花卉、翎毛、人物、草虫等,样样都有深厚的功力,是一位极有创造潜力的画家。 李钦聃自1952年拜名画家梁鼎铭教授学素描,之后又随黄君壁等名家学山水、花鸟和草虫,经多年努力,奠定了相当的基础,进而广采博深,虚心观摩,处处请益,并师法自然,体察自然之美,留意物态物性物情物理,作品更见进步。尤其可贵的是他认定"在绘画的学习中永不毕业",换言之,他将不断的"更上一层楼",进步不已。

浚县属于哪个市

浚县所属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古称黎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境内现有名胜古迹300余处,其中国家级保护单位10处,被国家旅游局公...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