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活字的历史
中国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毕升(1990年在湖北省英山县发现了毕升及其夫人的合葬墓碑,还发现了其孙子的墓葬,经国家博物馆专家确认是英山人,2015年1月16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放了记录片毕升墓碑之谜》,再次明确了毕升的籍贯是英山县)发明泥活字,是活字的开端。以后又发展了锡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等。其中木活字对后世影响较大,仅次于雕版。 在北宋毕升试验泥活字印刷之后。
元代初期农学家王祯于大德二年(1298)创制木活字3万多个,并试印自己纂修的《大德旌德县志》成功,这是中国有记载的第1部木活字本方志。
版书:木活字发源地○怪地名称:版书乡○方位:旌德县○地名出处:史料○奇怪指数:★★★★○讲述人:朱先明(宣城市作协副主席、旌德县作协主席)
版书是个很有意思的地名。它地处旌、绩二县交界处,周围群山环绕,山势峭拔险峻,峥嵘奇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优越的气候条件,使之植物种类繁多,树种资源丰富,历史上是一个山川秀丽、古木参天、物产富饶的地方。优良的木质在为刻写木活字提供必要原料的同时,也养育了一大批以木刻为业的民间艺人。且版书是古旌绩驿道必经之地,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在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之后,版书理所当然地承担起这项浩繁的工程,将一个古色天香的名字定格在历史的画册上。
从地名上可以看出,版书蕴含着无穷的文化意味。对于地名的来历,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有一对兄弟,哥哥在竹签上刻出文字、图案,弟弟用锅底灰和水做成“印泥”,然后将竹签蘸上“印泥”印在纸上,文字图案便昭然显示,且可成批印制。这种原始的印刷技术,不经意间引出了版书这个地名。
说到版书,不能不提活版印刷,更不能忘记王祯。王祯,字伯善,山东东平县人,元代农学家及活版印刷术的改进者。他任旌德县尹六年中,政仁民惠,功绩卓著,“旌德之民利赖而颂歌之”。除注重以农治县,撰写《农书》外,改进活版印刷术,是王祯任旌德县尹的又一重大成就。他深感传统刻版费工费时又费料,已有的瓦字(泥活字)不尽如人意,于是决计改进。经过两年与刻工共同研究,设计成“活字板韵轮”,制作3万余枚木活字,将木活字依韵排列于转轮排字架上,排版时转动轮盘以字就人,转轮取字,省时省力。大德二年(1298),王祯首次采用这种木活字排印由其主修的6万余字的《旌德县志》,“不出一月,百部齐成”。王祯把木活字创制法及拣字排版的工艺写成《造活字印书法》,附载于《农书》之末,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叙述活字印刷术的文献。
王祯为何把木活字印刷术这么重要的事情放在版书去做呢?这是缘于那里有茂密且适宜的杂木树林和乐于此事的刻工。再说,一个县尹,在办公的地方弄些“杂事”做,也有损于他的形象,所以,版书是木活字印刷术的发源地,也就不足为怪了。
此后,木活字发展较快,非但有汉字木活字,还有西夏文、回鹘文木活字。进入明清,木活字普遍流行。清代无论官署、私宅、坊间,木活字印书更为普遍。
元代至治二年(1322),浙江奉化知州马称德镂刻活书版10万字,印成《大学衍义》等书。现存元代《御试策》可能为元统元年(1333)后木活字印本。敦煌千佛洞曾发现元代回鹘文木活字,由硬木制成。至明代万历年间木活字较流行, 有的藩王府、书院和私人多用于印书。崇祯十一年 (1638) 起用木字印“邸报”,沿用至清末。清代乾隆三十九年(1774)由金简主持,刻成大小枣木活字253500个,印成《武英殿聚珍版丛书》134多种、2300多卷。乾隆帝以“活字版”之名不雅, 改称“聚珍版”。其后地方官署、书院、各省官书局,以致民间私人及书坊均采用活字印书。经、史、子、集、小说、类书、丛书以及《京报》无所不备,尤以家谱采用活字版最多。金简著有《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记述印造经过,内容详备。以后各地仿效,有14个省用木活字印书,以诗文集居多。其他如绍兴府、常州府、徽州府等地的几千种家谱,十之七、八为木活字本。木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古代盛行,仅次于雕版印刷。
据估计,现在知见的木活字不下千种,其中较著名的,嘉道年间,有吴志忠印《兼明书》、《洛阳伽蓝记》等书,张金吾爱日精庐印《续资治通鉴长编》,六安晁氏印《学海类编》,京师琉璃厂半松居士印《南疆绎史》等书。咸同年间,有仁和胡珽琳琅秘室印《琳琅秘室丛书》,江夏童和豫朝宗书屋印明严衍《资治通鉴补》、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等书。光绪间,有洞金鉴重印《琳琅秘室丛书》,姚觐元印《北堂书钞》等。
当然,大家都知道,这个发明人就是毕升。根据史料记载,公元十一世纪中期,平民出身的毕升开始用胶泥制字。“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这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的很清楚。毕升初为印刷铺工人,深知雕版印刷的不易,便尝试了木制活字,虽然引起了官方印刷机构的兴趣,但终因“高下不平”而失败。后来,毕升总结教训,发明了胶泥活字,做到“字平如砥”,同时毕升运用古汉语音韵学的知识,优化了排版,活字印刷术终获成功。
这样一位对世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按理说后人应该对其大书特书,甚至要为其作书立转的,然而我们翻阅史料典籍,除了沈括的梦溪笔谈外,有关毕升的记载则少之又少,甚至连他的籍贯、家世也成了不解的谜团。
目前,比较认可的说法是毕升是英山县人草盘镇。草盘镇现在的萧家河,其实就是当年的毕家河。毕家河集聚了大量的毕姓人口,后来毕姓凋敝,人口稀少,占据多数的李姓改为李家河,后经发展,萧姓后来居上,遂改名萧家河。尽管现名为萧,但散居在附近的毕家寨、毕家坳无不打上了毕姓人的烙印。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在发现并考证毕升墓碑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当然,关于活字印刷的推广,也有一种说法,说毕升死后,到江南推广印刷技艺的是他的后人。毕升后人不甘于祖上心血的流失,便擅自大搞印刷业而获罪,并最终招致满门抄斩。毕氏后人自此以后,飘零不定,乃至隐姓埋名,流落江湖。
毕升毕生倾注活字印刷,却给后人留下了不明的身世,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然而,幸运的是,人死字活,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最终流传下去。沈括首先记载了毕升的活字印刷,宋人周必大从沈括那里学来了毕升的方法,并印了自己的著作。活字印刷开始了影响世界的旅程……
姓氏来源
来源于封地: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自己的弟弟姬高封于毕(在今陕西咸阳县西北),后来建立了毕国,人称姬高为毕公高。他的子孙就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毕。
二、郡望堂号
望出河内、东平、太原。 汉置河南郡,现在河南省洛阳市。
三、历代名人
1、 毕宏——唐朝朝京光人,寓居于蜀。善画山水,古松奇石,著名当世。杜甫《戏韦偃为双松图歌》中有“天下几人画古松?毕宏已会韦偃少”的诗句。
2、 毕升——北宋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他还研究过木活字版,活字可以多次使用。为世界最早的活字印刷。
3、毕沅——字绍荡,号秋帆。清朝江南镇洋人。留心经史文学,旁及舆地金石之享。尝谓“经义当宗汉儒,说文当宗许慎,编年史谏水先生最长。”以好士知名,学人如钱大听、邵晋涵、章学诚、洪亮吉、黄仲则等先后在幕中。所著《续资治通鉴》220卷,集钱、邵、章等诸人之力而成。诗文有《灵岩山人诗集》、《文集》。
四`姓源考:
在我国数以千计的姓氏当中,最古老的是“姬”姓。姬姓的族人是黄帝的嫡系后裔,这个姓氏具有将近5000年的悠久历史。 全世界华人都自称是“黄帝的子孙”或“炎黄(炎帝与黄帝)子孙”。在中华民族繁衍与发展的过程中,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但是黄帝的子孙很多,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他们分封在各地,多数以地名为姓氏。 中国的宗法制度很注重长子嫡孙,也就是嫡系子孙,黄帝的嫡系后裔长期以来保持着“姬”姓,其他非嫡系子孙不再姓“姬”。 据《说文》记载,起初黄帝居住在姬水,因而姓“姬”。在远古时代,黄帝是轩辕氏部落的首领,他与炎帝都出自少典氏,这两个部落经过一场坂泉之战(坂泉在今河北涿鹿东南,又称涿鹿之战),炎帝败,合并为炎黄部落。于是中华民族自称“炎黄子孙”。接着,黄帝领导的炎黄部落打败了九黎族的首领蚩尤,统一了全国。黄帝率领的炎黄部落都姓姬,他们是今天炎黄子孙的远祖,也是姬氏族人的远祖。 后来,黄帝的家族越来越大,他的后裔陆续分封在各地,改为其它姓氏,构成中华民族的主流。黄帝嫡系子孙(长子、长孙)世世代代仍旧以姬姓相沿袭,直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父子,仍然继承着祖传的姬姓,建立了中国最长王朝——周朝,奠定了家庭及宗族之间伦常关系以及封建制度。 中华 民族姓氏的变动,以先秦时期较多,到了汉代各个姓氏已渐趋固定。不过,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在唐朝开元年间,有一位世代居住在长安,官至水部郎中的姬居逊由于避讳唐明皇的名字,而改姓周(唐明皇即唐玄宗,姓李,名隆基。“姬”与“基”同音)。这一来,分散了姬氏家族的力量。在较早的南北朝时期,本来以周为姓的人,也有改姓姬的,根据《姓氏考略》记载:“梁(梁朝)周弘正,谄事王 伟,避侯景讳改姓姬氏,周石珍亦改姓姬氏。” 和许多著名的姓氏一样,姬氏家族也很可能有其它民的血统加入。南北朝时,在北魏为桓、穆二帝效劳,征伐有功,官至信义将军,封为楼顿侯,后来归顺晋朝的姬澹,据说便是当时的鲜卑人。 作为黄帝嫡系子孙的姬氏族人,在中华民族发展过中,以及创造华夏文明上贡献很大。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以及召公姬奭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周公姬旦制定《周礼》,对缔造中华文明,提升中华民族的素质方面贡献很大。 毕姓的始祖,为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毕公高,是《书经》上列名的历史人物,他的兄弟武王在君临天下之后,把他封在毕国,以国为姓,是为毕姓的由来。周康王曾命他保卫东郊,因而作了《书经》上的那篇《毕命》,“康王命作册毕,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 当年的毕国,在今陕西省长安、咸阳两县之北,也就是渭水的南北岸。这个地方,又称为毕陌、毕塬或咸阳塬,在周朝初年, 受王室十分重视,因为大名鼎鼎功在国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后,均葬在此地。 在周代的870多年之间,周文王的这一支毕姓子孙,一直显赫于世。毕公高春秋时代的后裔毕万,当了晋献公的大夫,被晋国封在魏,成了后世魏姓的始祖,而毕万后代魏文侯,后来“三家分晋”,与韩、赵两家瓜分了原来的晋国,自立为诸侯,且国势强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当年始祖毕公高后裔的显赫情形。 在春秋时改姓魏的毕姓后裔,仅仅是毕公高的众多子孙中的一支。其余的子孙,虽然以后也有改了他姓的,但其嫡系子孙仍然保留着原来的毕姓,并且历代相传,一直沿用到了3000多年以后的今天。 关于毕姓的姓源,历来有关姓氏的古籍,考证结果都一致。《姓氏考略》上说:“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以国为氏,望出河内、东平、太原”;《唐书宰相世系表》则指出:“毕炕乃毕公高之后”;《万姓统谱》上也记载说:“《左传》有毕万,《晋语》有毕阳”。 可以这样说,毕姓源于姬,始于毕地。 发源于陕西的毕氏,后来主要繁衍于河南和山西境内黄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到了汉代则有一支远远地迁徙到山东的东平郡,并且繁衍成为当地的望族,相国庄我始祖兴公正是由东平郡所辖的潍县迁来,这就证明相国庄毕氏一族为始祖毕公高之嫡系子孙。
毕氏出人头地,历代出了不少杰出人物。毕升,一介布衣,北宋庆历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毕士安,北宋时曾任礼部、吏部侍郎,后与寇准同拜平章事(宰相);毕沅,清朝大臣,官至湖广总督,总纂了“续资治通鉴”。东平的毕氏亦是人才济济,三国时在曹魏与创清谈风尚的“傅粉何郎”何晏齐名的名士毕轨;南北朝时一家四代皆为州刺史的毕众敬;以及唐代安禄山反叛时,死节殉城的广平太守毕炕等。
明代新城(桓台)工部尚书毕亨,万历淄川人户部尚书毕自严(毕际有之父),户部尚书安徽人毕锵等。清代大文学家、《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坐馆的馆东南通州知府毕际有,海州知州新城人毕秀等。其中淄川在明清两代出了五个进士,新城出了四个进士,这些都是我毕氏同宗的知名人士,应当引以为荣。
东源村木活字印刷宗谱方法完整地保留了中国古代活字印刷的传统工艺,原汁原味,具有极高的历史人文价值,是活字印刷术源于我国的最好实物明证。
古老的木活字印刷术在历经千年沧桑后,终于在印刷家谱这一极其狭小的市场空间中获得宝贵的生存机会,而它能够在东源村保存得如此完好,并得以延续,除了这里的乡间村落依然保持着修订族谱的习俗外,另外一个原因是,其工艺上采用不易开裂、质地细腻、附着墨汁性能好的上等棠梨树木材做字模,而南方地区气候潮湿,木材不易干燥变形,非常适合木活字印刷的生存。
2009年,瑞安市木活字印刷术以“中国活字印刷术”为名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11月15日,中国活字印刷术被列入2010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提升温州的文化地位和在世界上的知名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东源村村口有个小公园。该村的木活字印刷是一张金名片,被联合国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村口到木活字印刷展示馆约10分钟路程,见到“中国木活字印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级传承人王超辉。王超辉正在做排版印刷,只见他在印板上刷上墨汁,再覆盖宣纸,然后用棕刷均匀刷拭,揭起宣纸便成册页,古朴而生动。最后用棉线装订成册,拿在手里会很有分量:宣纸、老宋体、线装。
在展示馆左侧,几位工人正在建设扩建工程的地基。展示馆正在扩建,今年,瑞安启动的20大重点项目中,东源木活字印刷展示馆扩建工程就在其中。工程征地2亩,拆迁民房12间,总投入800多万元。
展示馆扩建工程建成后,将不断扩大东源木活字文化印刷的影响力,实现在传承上有新发展,在建设上有新突破,进一步带动东源村旅游业的发展。
活字材料:毕升发明泥活字,是活字的开端。以后又发展了锡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等。其中木活字对后世影响较大。朝鲜古代曾有过铁活字。现代铅合金活字是德国人J谷登堡于15世纪50年代所创制。
活字印刷的基本原理就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
扩展资料:
最早的活字印刷的工艺流程:
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像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为了适应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备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以备同一版内重复的时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没有准备,可以随制随用。
为便于拣字,把胶泥活字按韵分类放在木格子里,贴上纸条标明。排字的时候,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拣出来一个个排进框内。
排满一框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药剂稍微融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印刷的时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加一定的压力就行了。为印完以后,用火把药剂烤化,用手轻轻一抖,活字就可以从铁板上脱落下来,再按韵放回原来木格里,以备下次再用。
-活字印刷术
木活字的历史
本文2023-11-09 14:25:1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44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