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石敢当?什么是泰山石敢当?
石敢当就是过去人家门前或墙壁上的类似石碑之类,一般上书“泰山石敢当”,用以避邪、镇宅。
关于它的来历及故事我有一段资料:
石敢当虽没名列门神之籍,却也承载着门户平安的企望,禁鬼绝恶,镇守门前。
本世纪20年代出版的《破除迷信全书》讲到一件事:有个美国人,粗识汉字,又听说过泰山云云。他来华游历,在山东乡间见到墙上“泰山石敢当”字样,就指着墙问陪他的人:“那是一块泰山的石头吗?”对方捧腹大笑。
笑个啥?看来,“泰山石敢当”五字存在着读法问题。读:泰山/石敢当,对;泰山石/敢当,谬。那个美国人知泰山石而不知石敢当,因此提出了个可笑的问题。
我国民间传统居住与建筑风俗,石敢当是影响较广的一项。石敢当,也称泰山石敢当。冠以“泰山”,句式略似《三国演义》里关羽称“解州关羽”,是万万不可将前三字误解为城墙门楼“解州关”的。
唐宋以来,第宅大门口常立镌字“石敢当”、“泰山石敢当”小石碑,或将石嵌砌墙体,用来镇鬼厌灾。民间以石敢当为辟除不祥的神,如明代《姓源珠玑》所说,“必以石刻其志,书其姓字,以捍民居”。
唐代的石敢当碑石,已见于记载。清代俞樾《茶香室续钞》:宋王象之《舆地碑目记》:兴化军有石敢当碑。注云:庆历中,张纬宰蒲田,再新县治,得一石铭。其文曰:“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官利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唐大历五年县令郑押字记。”今人家用碑石书曰“石敢当”三字镇于门,如此风也。按此,则“石敢当”三字刻石始于唐。
宋代县官修县衙,挖出“石敢当”刻石,并有唐代款识。据此,俞樾认为,清代用石敢当镇门的习俗,是唐代遗风。
石敢当民俗信仰,其渊源当在远古时代的石崇拜。埋石以镇宅的风俗,在石敢当之前,如南北朝时庾信《小国赋》:“镇宅神以埋石,厌山精而照镜。”在埋石辟邪的基础上,风俗有所增饰,刻字绘形,再附以种种传说,所有这些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那就是:最大限度地在那块石头上叠加具有“神力”的符号。
关于石敢当的来历,民间有种传说,姜太公封神,封来封去,到最后却忘记了自己的名姓,便自封为泰山石敢当。姜太公在唐宋时期曾被奉为武成王,与文宣王孔圣,一武一文;明代以后,虽然关羽成为武圣,姜太公在民间仍很有影响,传说故事很多,巳有“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之说。把石敢当说成是姜太公的化身,正在于渲染石敢当辟邪的民俗信仰。
石借“虎威”,不仅在石敢当上表现虎的形象,还借刻石日期、立石时辰的选择来渲染神秘色彩。旧时广为流传的《鲁班经》宣扬这些:凡凿石敢当,须择冬至日后甲辰、丙辰、戌辰、庚辰、壬辰、甲寅、丙寅、戌寅、庚寅、壬寅,此十日乃龙虎日,用之吉。至除夕用生肉三片祭之,新正寅时立于门首,莫与外人见。凡有巷道来冲者,用此石敢当。
十二生肖辰属龙、寅属虎,故有“龙虎日”刻石之说。新正即新年第一天,古代以夏历建寅之月为正月,这是属虎的月份;“寅时立于门首”,仍取属虎之寅。
至于“泰山”与“石敢当”联袂,有两层内容。其一,巍巍泰山,五岳独尊,古代说它是通天达地之山,威加四海的帝王也要前去封禅。以泰山相标榜,石敢当岂不更加所向无敌?其二,标榜泰山,提供了山的角度,由此来观石敢当之“石”,视点正佳。壮石敢当的声威,为何不选东海、黄河,不选九重霄汉,偏偏取“泰山”两字写大旗?
石自山出。这“山”同那“石”更多牵连。关于此,原始先民的万物有灵观念、古人的灵物崇拜,都可做注脚。从粗糙的石器,到精细的石器,石器使原始人抗争大自然的生存能力不断增长。石成为一种灵物。反映在神话传说中,补天的女蜗炼五色石做修补天空的材料,填海的精卫衔木石以埋东海。对石的崇拜,衍生出石敢当,也派生出埋石镇宅的风俗。南北朝时庾信《小国赋》:“镇宅以埋石。”宗懔《荆楚岁时记》:“十二月暮日,掘宅四角,各埋一大石为镇宅。”石块俨然成了具有法力的灵物。至于石敢当,因石而造神,有名有姓的“石将军”,姓“石”,只缘本来是石。
石敢当既被奉为神,司职由捍民宅而有所扩展。《茶香室丛钞》记清代齐鲁乡俗,巷口立“泰山石敢当”刻石,传说其会在夜暮时分去人家医病,因而“石将军”又称“石大夫”。另有一则传说:清代康熙年间,广东徐闻县,知县到任不久就丧命,一连几任均如此。黄某来赴任,请风水先生看,说是宝塔塔影落于知县的座位上,诸前任皆因不胜塔影之压而死。黄知县刻“泰山石敢当”石碑,立于县衙门前,以敌塔影。如果说,“人家正门适当巷陌桥道之冲”,立石敢当,是一种面对面的抵挡的话,那么,黄某立石敢当抗拒高塔塔影,石敢当的功能已由平面发展为立体了。
石敢当因冠以“泰山”,甚至被传为泰山神祗之父。泰山上有座碧霞饲,供奉泰山之主碧霞元君,民间又叫她泰山老母。关于碧霞元君的来历,有说是玉皇大帝的妹妹,而民间还传说她是贫苦农民石敢当的女儿:她心地善良,上山砍柴,时常帮助一个孤老太。老太太说她是仙女下凡,让她在泰山最大的一棵松树下挖到柴王埋下的木鱼,将一只绣花鞋埋在木鱼之下三尺。玉皇要在众神中选出来泰山最早者,封为泰山之主。柴王以埋在树下的木鱼证明自己的资历,石敢当的女儿则以埋于木鱼之下的绣花鞋挫败柴王,被封为碧霞元君。这个传说故事讲的虽是碧霞元君,但其同石敢当既为“父女”,两者的关系也就恰如水涨而船高——碧霞元君高至泰山主神,船高因水涨,反衬了石敢当的神异。
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要禁压不祥之俗,在民间甚为流行。
关于“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 急就章 》:“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颜师古注:“卫有石蜡、石买、石恶,郑有石制,皆为石氏;周有石速,齐有石之纷如,其后以命族 。敢当, 所向无敌也。”颜氏认为,石是姓,敢当为所向无敌意。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七“ 石敢当 ”条中引用了史游的《急就章》及颜氏注,完全同意颜氏的说法。颜师古对石敢当的解释是难以令人满意的。我们知道,《急就章》是当时的儿童启蒙识字书,若据颜注,石敢当就是姓石的那个 人所向无敌,除非姓石的那个人当时名声很大,否则儿童很难接受其说,教书先生也很难讲解清楚。我们遍查古籍,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位汉代以前的名声很大的无敌英雄石某某,近现代学者邓尔雅指出。石敢当一语 。出《急就章》,本无其人,后人特就文意石敢当以为喻而已。”(《 民俗 》41- 42期合刊 )宗力。刘群二同志亦认为:“西汉史游《急就章》有句云: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颜师古注以为石乃姓氏,敢当为所向无敌。 说者谓石敢当碑即取所向无敌之文。以镇,此说稍差强人意,然犹未尽。古语中此类语汇甚多,何故专取于此(《中国民间诸神》)
另一种说法是:认为石敢当是五代汉时的勇士。明人陈断儒的《群碎录》云:“五代汉刘智远时,有勇士名石敢当,其慕古人名以自表见耶?仰即其人与?”杨信民的《姓源珠玑》亦讲“五代刘智远为晋祖押衙,潞王从珂反,愍帝出奔,遇于卫州。智远遣力士石敢当袖铁槌侍。 晋祖与愍帝议事, 智远拥入, 石敢当格斗而死, 智远尽杀帝左右, 因烧传国玺。 石敢当生平逢凶化吉,御侮防危。故后人凡桥路冲要之处,必以石刻其志,书其姓字,以捍居民”。
我们认为,石敢当之石碣(碑)与五代勇士石敢无关,理由有二:
(一)遍查旧、新《五代史》,有名石敢而无名石敢当者,亦没有把勇士石敢尊为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据《旧五代史·高祖本记上》记载:“应顺舍,晋高祖镇常山。唐明宗召赴阙,会闵帝出奔, 与晋高祖相遇于途, 逐俱入卫州,泊于邮舍。闵帝左右谋害晋高祖,帝密遣御士石敢袖铁槌立于晋高祖后。乃有变,敢拥高祖入一室,以巨木塞门,敢寻死焉。帝率众尽杀闵帝左右,逐免晋高祖于难。” 再据《 新五代史·汉本纪要第十 》记载:“ 潞王从珂反,愍帝出奔,高祖自镇州朝京师,遇愍帝于卫州,止传舍,知远遣勇士石敢袖铁槌侍高祖以虞变。高祖与愍帝议事未决,左右欲兵之,知远拥祖入室,敢于左右格斗而死,知远即率兵尽杀愍帝左右,留帝传舍而去。”旧、新《五代史》记载虽然文字上稍有出入,但勇士系石敢而非石敢当则是一致的。
(二)石敢当在西汉史游的《急就章》中已见到,莆田县曾出土唐大历五年的“石敢当”石铭,据此,石敢当早于五代之勇士石敢明矣。清代学者翟灏在《通俗编》里也曾明确指出石敢当与五代之石敢无关:“据《五代史》,刘知远为晋押衙,高祖遇唐愍帝于传舍, 知远使勇士石敢袖锤侍高祖以虞变,谓植石所镌取此,即大历有镌之者,断知此说非矣。”
第三种说法是把“泰山石敢当”说成是“大夫”(即医生)。《茶香室丛钞》卷十记载:“国朝王渔洋山人王世祯)《夫于亭杂录》云: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当’五字,云能暮夜至人家医病。北人谓医士为大夫,因又名之曰石大夫。按:此五字南中有之,而无医病之说,亦无大夫之称。”单就这段文意即知,泰山石敢当为大夫的说法流传并不广,仅止于北方,而南中皆无。北方何以流传泰山石敢当为大夫之说,考其渊源,是流传已久的石敢当可降妖镇邪的演绎。在流传泰山石敢当可以治病时,恐怕已没有人考究其是人是神还是什么东西,不然,何以讲“能暮夜至人家医病”而不讲白昼亦能入人家行医?
据查阅文献资料及在泰安市境内的调查可知,凡刻( 书 )“ 石敢当”(或“ 泰山石敢当 ”)之类者,多用石质材料 ,而用其它材料者较为少见。1988年,在肥城县发现12处刻( 书 )“泰山石敢当”或“泰山石镇宅”者,除两处新房子是书写在墙壁上的以外,其它10处均是刻之于石的。立(砌)石刻“石敢当”之类语言的基本作用是什么呢?诸如莆田县出土的唐大历五年石铭云:“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是也。其它作用都是这种基本作用的引申或演义。“ 石敢当 ”三字中有“石”字,石敢当刻于石上,其作用是厌殃镇邪,从其深层内涵上考察恐不无内在联系。汪宗衍先生《石敢当》一文中谓:“《淮南·万毕术》云,‘丸石于宅四隅,则鬼无能殃也 ’,庚信《小园赋》,‘镇宅以埋石’。吴兆宜注《荆楚岁时记》:‘十二月暮日掘宅角,各埋一大石,为镇宅。”(《民俗》86-89期合刊)。 王成竹先生认为,这很可能是石敢当的由来。同时王先生又指出: “就石敢当三字字义讲,盖即石可当其冲也。故镇于庐舍,墙隅街衢巷门前直冲之处也。”(《中国民间诸神》)宗力,刘群二同志认为王成竹的见解“颇有道理”,并进一步指出 :“ 宋庆历中所发现之唐代石铭(指莆田石铭),非如后代小石碑,而是埋于宅基下, 与上引镇宅之石颇相类。实际上,此即古代灵物崇拜之遗俗,以石为灵物,赋予辟邪镇鬼之神力埋于宅下,后又借用“石敢当”句,以壮声威。即如近代简化为小石碑,小石人,实亦视为辟邪之灵物耳。”(《 中国民间诸神》)宗力、刘群认为石敢当是“古代灵物崇拜之遗俗”,极有见地,稍感不足的是没有展开论述。
灵石崇拜是一种十分原始且流行广泛的宗教习俗,它形成于史前社会,阶级社会有其习俗延续。灵石崇拜与祭天、祭地、祭山川、祭祖祈育及避邪厌殃等都有一定渊源关系。这里我们仅就与“石敢当”有一定的关系的,具有避邪厌殃作用的灵石崇拜作一番探讨。“万物有灵论是原始宗教思想发展的最初阶段”。某些岩石所具有的奇特形状、颜色或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都可能被古人赋予灵性。台湾当地土人称神石为“石头公”,把它看作是保幸福、避妖邪的对象。我国羌族地区,流行有白石崇拜。关于白石崇拜的由来,羌人的传说 :古人羌人和戈鸡人战争 ,不能取胜。当时有神梦中指示羌人,要用白石作武器,才能战胜戈鸡人。羌人如言而行, 果然得胜。 但不知此人的形象如何,便以白石代替以供奉之。非洲尼日利亚农村给神石供奉食物以求治病。新几内亚有一种神石,土人认为石里附有精灵,流通影响他物,如放在园圃内,即能增加收获。以上所引均为民俗学资料,就考古学资料来看,也不乏例证,甘肃永靖秦家齐家文化墓地,有不少墓随葬石块,石块有大有小,多呈白色,石块放在死者头部可或身体两侧,有的则围绕在死者一圈。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葬式,大都有石块随葬,少者五,六块,多的达105块。广西南宁地区的史前墓葬,如西津和长塘的不少墓中,流行着用一 、二块未经加工的片石随葬,石块多放于死者头部, 有的墓则在人骨周围用石子圈起。1945年春,夏鼐先生在甘肃临洮寺洼发掘两座墓葬,都有大块砾石随葬。另外云南元谋大墩子遗址的部分史前墓葬,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的部分墓葬也有石块随葬。值得指出的是,在史前墓葬中或在同一墓区中,随葬石块者总是少数,说明墓主人很可能是非正常死亡,墓葬中随葬的石块很可能是灵石,其目的是借助灵石来镇墓驱邪, 防止死者变成厉鬼作。 下面我们再回到石敢当的探讨上来。西汉史游的《急就章》有“ 石敢当” 之语,唐颜师古有注。前已指出,颜氏注“石”为姓不妥。石敢当的真正含义应当解释为“ 盖即石可当冲也 ”。即灵石可以避邪厌殃抵当一切。石敢当避邪厌殃之俗也可以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中找到旁证:“河南汝阳彭氏墓路头立一石人,在石兽后。田家老母到市买数片饵,暑热行疲, 顿息石人下小暝,遗一片饵去,忽不自觉。”此事被路人哄传, 说“ 石人能治病, 愈者来谢之”。 又说“头疼者摩石人头,腹痛者摩其腹 ”,“凡人病自愈者,因言得其福力”,故尊那墓前石翁为“贤士”。显然这是人们把石人作为避邪治病象征的一例。这里附带讲一下,泰山山顶碧霞祠院内两通碑,俗称御碑,至今有用硬币摩碑防病之俗。 摩碰御碑者口念道:“ 御碑摩,御碑碰,摩碰御碑不生病。”此俗与上述应劭所记有相似之处,宋仁宗庆历年间,莆田县出土的唐代大历五年(公元770年)的石铭云:“石敢当,镇百鬼厌,百殃,官吏福, 百姓康,风教盛,礼乐昌。”此石铭原埋于宅下,其镇宅之意不言而喻。明清以后,用“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镇宅或镇巷陌桥道之要冲颇为盛。 《 通俗编》引《继古丛编 》云: “ 吴民庐舍,遇街衢直冲,必设石人或植片石,镌石敢当以镇之。”袁枚的《随园随笔》亦载:“镌今俗为厌胜,树一石于庐所,曰‘石敢当’。“本世纪二十年代邓尔雅先生调查:“粤俗随地有泰山石敢当石刻。大抵其地有鬼物为崇或堪舆家以为形势而弗利居民,借此当煞气耳。以上所引的资料多属南方 , 其实北方亦然。前文引清代王渔洋山人(即王世祯)语“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当五字”可证。枣庄市底阁曾发现一块奇特的岩石, 呈红色, 高11米,宽0.65米,厚0.35米,上刻有“镇宅煞鬼,隆庆二年立”字样。隆庆是明穆宗朱载后的年号,隆庆二年即公元1568年。肥城县张庙村亦有“泰山镇石宅”小石碣发现。至此我们可以作出如下结论:有关石敢当之习俗,是古代灵石崇拜之遗俗,其作用,无论在何处,主要是避邪厌殃。
或许读者注意到,上述所引资料,有“石敢当”,亦有“泰山石敢当”,而较早的资料只讲石敢当而没有涉及到泰山石敢当,有“石敢当”亦有“泰山石敢当”,而较早的资料只讲石敢当而没有涉到。那么“泰山石敢当”出现及流行于何时呢?“ 泰山石敢当 ”,与“石敢当”又是什么关系呢?邓尔雅先生收集的一侧民间故事讲:相传康熙年间,将军拜音达礼年,以邸中东廊与浮图相向,居者辄不利。适道出江西,因诣龙虎山,乞张真人厌胜之术,甫就坐有赭衣道士跌坐盈西,真人指谓将军曰:“祈此师可也”。因礼拜之。道人曰:“此宅煞细故,以大字镇之当吉。”索纸大书“泰山石敢当”五字。款著纯阳子书。将军惊谢,旋失道士所在,真人曰:“本日纯阳师值殿,公幸遇之,福缘无量哉。”遂奉发南归。勒石东廊, 字径逾尺。见者咸谓出入虞褚间。
宗力、刘群同志提供的广东徐闻县民间传说谓:
康熙年间,数任知县皆到县不几日,即卒于任上。某黄知知其事,携一风水先生同赴任。先生察明系本县一座宝塔之影正落于县太爷公座之上,诸官皆因不能经受宝塔之压力而死。遂于县衙前立石碑,刻“泰山石敢当”五字,谓泰山之力可敌宝塔。此后遂无事。这两则民间故事虽然讲述的有所不同,但有其共同点 : 一是故事均发生在清康熙年间,二是皆以泰山石敢当镇邪。又清初人王世祯(1634年-1711年)谈齐鲁之俗时也涉及到“泰山石敢当”。据此可知,“泰山石敢当”流行于清初,其出现时间可能早至明代。石敢当前加泰山,其用意是借泰山之力以增威。泰山之泰字,古为“太”,也就是“大”,广意的太山就是大山,大山可以压妖镇邪,在古代神话故事传说中屡见不鲜。如《西游记》中的孙猴子(孙悟空),就曾被如来压于五行山下五百年。狭义的太山(大山)是指今泰安市境内之泰山。泰山巍峨高大,为历代帝王封禅告祭之所,是一座神圣的山。汉武帝刘彻赞叹泰山“高矣,极矣,大矣, 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 明太祖朱元璋谓泰山“根盘齐鲁兮,不知其千百里;高耸入云兮,不知几千万仞”。泰山有无量的神威不言而喻,因而在避邪厌殃的石敢当前加泰山以期再增威力不难理解。
明清以后,直至今天,关于石敢当( 或泰山石敢当 )的民间故事传说甚多 。 我们手上掌握的这类民间故事传说,除邓尔雅先生收集的一则及宗力、刘群同志提供的一则外,见诸于文字的还有十余则 , 分别载于近几年出版的《 泰山传说故事 》( 简称《 传说故事》 )、 《泰山民间故事大观》简称《大观》)、《泰山民间故事》简称《民间故事》)、《泰山传说》简称《传说》)、《泰安风物》(简称《风物》)等书。
前文所引邓尔雅先生收集的及宗力、刘群同志提供的两则关于泰山石敢当的民间故事传说,都把石敢当作“石”为基本出发点,它流行的时代虽然不算早(清初),流行地区也不算广泛,但就这两则民间故事传说的深层内涵而言, 其来源是古代灵石崇拜的遗俗——石敢当镇邪厌殃意义的发展。莆田县出土的石铭,特别是石铭中 “ 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数语,对这类民间故事传说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也可以说,这是正宗。另一类是关于降妖治病型的民间故事传说,它是把石敢当当作“人”为基本出发点。《 大观 》所载“驱妖型”二篇,驱鬼型一篇(为降妖治病类的变型)以及《传说故事》所载的石敢当传说,都可划归此类。这类民间故事传说多讲石敢当,既勇敢且又为鬼妖缠身的人治病,显然与清人王世祯所讲的北方人谓石敢当为“石大夫”有关。此类民间故事虽然把石敢当作为人看待但所述故事的深层内涵与作为灵石崇拜的具有镇邪厌殃作用的石敢当不无关连。
第三类是将石敢当附会于五代勇士石敢的民间故事传说。如古月同志整理的《石敢当》(载《风物》)、鲁岳同志整理的《石敢当》(载《传说》)都是如此。宝君、秋水同志整理的《泰山石敢当》(载《民间故事》)言石敢当原名“石钢”,被送外号“石敢当”。 显然石钢之是五代石敢之转音。此类民间故事传说均讲石敢当英勇无敌除暴安良 。 认为石敢当与五代勇士石敢有关者,明清以后不乏其人,清人金綮编修的《泰山志》也讲:“石敢当乃五代时勇士……袖铁槌侍高祖,遇变,遂于左右格斗而死。稽宅经须避方煞,故取名石敢当耳。”石敢当与石敢虽然是两码事,但就石敢当可抵当一切及石敢当英雄无敌而言,多少还是有一点联系的。
第四类关于泰山石敢当的民间故事,一是泰山与石敢当为两挚友型,二是唐太宗被泰山石阻挡型(见《大观》)。 挚友型讲泰山与石敢当原为同窗好友。泰山家庭富裕, 学习刻苦, 考中了举人。而石敢当不但什么也没有考取,反而落到“独自一人在外过流浪生活”。 有一次石敢当讨饭到泰山府,被泰山留住府上,一直以礼相待。数年后,泰山因公务外出,半年未归,石敢当自尊心很强,以为自己住的时间长了,泰山故意躲起来不见,故“永别了”。泰山办完公务回府后,听说石敢当死了,万分悲痛,也自尽了。因为泰山与石敢当情同一人,死在一块,后人纪念他俩,将泰山与石敢当的名字合在一起,即“泰山石敢当”。这则民间故事传说所述侠义之士者,泰山也,而石敢当似乎还是一位胡乱猜疑的小人。“阻挡型”讲:唐太宗骑马上泰山,到回马岭时,一看到马蹄盘,实在上不去了,他又好奇, 非上不行,结果绕着道走,临走时说了一句:“我从长安来,逢山开路,遇水造桥,没有挡住我的,偏偏让泰山石把我挡住了。”借这个音,叫起了“石敢当”。查新、旧《唐书》,唐太宗李世民根本没有到过泰山,当然就更谈不上骑马上山被泰山石阻挡事了。这两则民间故事传说所述所谓石敢当(泰山石敢当),与石敢当的真实由来及内涵、作用差距甚大,与广泛流传的一系列石敢当的民间故事也大相径庭。笔者曾访问过泰山一带的许多长老,均无人知晓何时何地曾流传过这些民间故事,这是否有编造之嫌呢?
综上所述,石敢当是古代厌殃避邪类灵石崇拜之遗俗,与“人”无涉。西汉史游《急就章》中“石敢当”之语,应释为灵石可敌当一切。其后无论是莆田出土的唐大历年间之石铭,还是在桥头巷口要冲及宅舍立植(或埋)“石敢当”之石,其意一也。至于石敢当之前加泰山(即泰山石敢当),始于明代,流行于清代,达于今日,其意为借神圣的泰山以增石敢当之威力。关于石敢当的种种民间故事传说,在深层内涵上, 有与石敢当的有正含义一致,有的部分相关,有的则完全不同。与历史真相有一定距离的民间故事传说之所以能够形成,自有其这样那样的原因。但近来有的同志借整理民间故事传说为名,凭着想象, 再加编造, 使之离历史真相更远, 就未必可取了。
参考资料:
[石]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斡勒曰石。 老姓包括:瓜尔佳氏、索绰络氏、傅察氏、石佳氏(石尔佳氏)、石克特立氏、乌勒理氏、倭赫氏、书玛哩氏、石富察氏、石穆鲁氏、洪骆氏、扎克塔氏、扎库塔氏、锡克特哩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倭勒氏(达斡尔族)、石氏(汉族)等。
满族的石姓
满族的石姓:1,明朝时瓜尔佳氏的布哈被明朝政府任命为建州左卫指挥,他的儿子和孙子阿尔松阿和石翰相继继任建州左卫指挥,石翰后来与人结仇,弃官迁居广宁,因为名字中有“石”字,就改姓为“石”,2,根据满族古姓“锡克特里氏”改变而来,锡克特里氏为满族最古老的四大姓氏之一,从女真开始就存在,并把满族的萨满文化延传至今,是我国萨满文化的活化石。
满族石姓,多源自于满族老姓“石马拉氏”,属满州镶蓝旗人,现多居于辽宁的庄河、岫岩、凤城一带,主要是因为随镶蓝旗队伍平定吴三桂以后被安置在辽宁的。现在湖北荆洲也有,该是平三藩前后的驻防兵之后。
关于族谱,石姓分布的地方不同,族谱也不同,所以不好一一举出。以上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意思是你家组上这支的祖先姓万,排行老三,祖先万家老三。家里面原来住在江苏省丹阳县,做官做到岳州指挥使这里,因为根据朝廷的命令征战,战功显赫,所以被朝廷封为指挥使,长期驻守岳州。晚年辞官之后,在宋理宗淳祐元年搬家到华容墨山石家院。他的弟弟万家老四也跟随哥哥一起搬家到华容墨山,一起居住。从这以后在这里繁衍生息,子孙后代非常多,或者在华容这里聚居,或者搬迁到湘赣等地。
指挥使,明朝的军事指挥职务, 为卫所一级最高军事长官,秩正三品。下辖指挥同知2人(副长官,从三品),指挥佥事4人(正四品)等属员。其目的是,以世袭军士保证兵源充足;按卫所单位,根据战略部署分散戍屯,以保证及时抗御外来侵扰和镇压人民反抗;军队就地屯田自给,以减轻国家养兵的沉重负担。一般以5600人为1卫,设指挥使等官;每卫下辖5个千户所,以1120人为1个千户所,设千户等官;千户下辖10个百户所,以112人为1个百户所,设百户等官;每百户辖两总旗,各50人,总旗下辖10小旗,每小旗10人。
不想看那么多简单解释一下就是驻守地方的军事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军团的军长。
满族家谱辈份(世派)歌
《爱新觉罗皇室宗谱》: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
《镶黄旗长白山建州爱新觉罗氏(马氏)家谱》:奎佰兴镕振祥祚,瑞庆肇端和世升。(原为清末驻守九台镶黄旗宗室世职佐领后裔。)
《镶黄旗开原佟佳氏(佟氏)族谱》:祖功宗德,永以为则,忠孝克承,用光先业。守箴维本,作善延祥。家声大启,载锡元昌。
《镶黄旗长白山建州佟佳氏(童氏)家谱》:仁孝礼义信,永生保太平。康定思贤明,富贵守阳明。
《镶黄旗瓜尔佳氏(关氏)家谱》:世成永常、威德益康、名英久爽、源远隆昌。
《镶黄旗东海富察氏(傅、富氏)家谱》:希文恩忠勇,荣任秉存成。宏云兴显瑞,景广庆祥增。
《镶黄旗东海瓦尔喀费莫氏(马氏)家谱》:国士文明启,秉宗志兆昌。维纯显毓广,兴庆溥恒祥。
《镶黄旗东海冒姓叶赫纳喇氏(钱氏)家谱》:国秉继承永,万洪景绵长。功跃荣明久,存德百载香。
《镶黄旗爱新觉罗氏(沈氏)家谱》:世志万凤德、吉庆福常春。
《镶黄旗海西叶赫阿克占氏(战氏)家谱》:穆烈英德远,恒隆仁孝长。高平祥瑞永,振友广晓昌。
《镶黄旗长白山建州穆奚氏(奚氏)家谱》:福多穆清殿,化兴运寿恒。文明广玉继,勋烈贵忠荣。
《镶黄旗(王氏)家谱》:达平太阿那、士德魁贵升、成润椿勋桂、铭清树焕坤、锡泉梅炳垲、均溥荣培。
《镶黄旗长白山(吴氏)家谱》:国庚文明世、佩光富贵荣、崇兴秉正、永庆和显同。
《镶黄旗北京内务府沈阳彭氏(彭氏)族谱》:正大光明殿,兴毓传世广,昭宪庆景祥,承天冲文远,福寿绍绵长。
《镶黄旗长白山倭弥托氏(吴氏)家谱》:国庚文明世、佩光富贵荣、崇兴秉正、永庆和显同。
《镶黄旗凤城叶赫氏(佟氏)宗谱》:文明承圣志,才德殿英贤,国本佩宏业,和祥保万年。
《正黄旗东海女真窝集瓜尔佳氏(侯关氏)家谱》:康泰常先荫,都德清福勋。中荣明显世,柄(丙)国庆长春。
《正黄旗海西叶赫纳喇氏(安氏)家谱》:国振家兴承世泽,精勤多德庆春祥。
《正黄旗那塔拉氏(白氏)家谱》:国锡恩承厚、家兴庆有余、平安生盛世、作善学古人。
《正黄旗凤凰城马佳氏(马氏)族谱》:文熙启秀,积庆开先。忠诚绍志,谦惠延年。
《正黄旗伊尔根觉罗氏(赵氏)家谱》:致仁作祥运、云和景毓隆、学清俊锡庆、天泰启文明。
《正黄旗长白山(赵氏)家谱》:福临庆玉广、德富山城多、文武双连贵、吉祥永志和。
《正黄旗凤凰城姜佳氏(姜氏)族谱》:佑德天维作福,国文庆书贵长。殿甲承恩普玺,庭宗续世荣昌。军景官红常春,银丰宝积连金。广喜英明崇志,振家全海同馨。
《正黄旗赫舍哩氏支脉卡宜氏(康氏)世谱》:文玉尚荣恩桂,延昌尔基之会。兆民稔格家箴,万世葆纯国粹。
《正黄旗凤凰城钮祜禄氏(郎氏)族谱》:盛玉振廷坤,永庆福德春。万世英雄俊,常吉国后恩。
《正黄、正白旗长白山赫舍里氏(康、赫、张氏)家谱》:德承吉林贯崇荣、英明景令乐辅清、忠良维国家全志、世守纯贞保泰平。
《正白旗沈阳伊尔根觉罗(赵氏)谱书》:恩鹤书达正,博济定荣延,盛隆多景福,万载宣永传,孝友国民化。清和家庭绵,世秦桂运寿,尧时仁义天,生平俊秀立,光耀居风连,大成金玉振、安肖希文宣,崇学昌明宝,溜华恒喜全,恭丰春克显,宗兴长绍先。
《正白旗富察氏(罗氏)家谱》:文景安钟毓、恒成锡国良、善存应贵水、德广世绍长。
《正白旗海西乌拉纳喇氏(赵氏)家谱》:裕国文忠显,奇佳仁义宏。荣华增富贵,永世庆升平。(乌拉部贝勒后裔,原辈字歌为:“鳌占声名远,忠志继世昌”,清末废弃)。
《正白旗东海女真窝集尼玛察氏(杨氏)家谱》:代远贻恩厚,豪富贵成魁。昌世绍多荫,福泽毓天培。继光景伟业,立德永生辉。
《正白旗长白山建州乌苏氏(吴氏)家谱》:风连传家永,忠孝继世长。文明通国瑞,龙鹤呈麟祥。
《正白旗永陵喜他拉氏(图氏)谱书》:宝德毓英魁;永成盛世书;隆文多富贵;福寿庆双余。
《正白旗凤城赫氏家谱》:德承吉林贵崇荣,英明景会乐辅清,忠良维国安全志,世守纯真保泰平。
《正白旗边门赫舍哩氏(赫、康氏)族谱》:德承吉林贵崇荣,英明景会乐辅清,忠良维国安全志,世守纯真保泰平。
《正白旗凤凰城满洲完颜氏(王、汪氏)宗谱》:无例传四世,分行永为先,布因徒此续,桂乃紧相连,肆后二十字,瓜瓞乐绵绵,万年崇德善,百世效贤良,忠正承恩广,文明裕泰昌。
《正白旗富察氏(罗氏)家谱》:文景安钟毓、恒成锡国良、善存应贵水、德广世绍长。
《正白旗长白山建州乌苏氏(吴氏)家谱》:风连传家永,忠孝继世长。文明通国瑞,龙鹤呈麟祥。
《镶白旗海西乌拉舒穆禄氏(徐氏)家谱》:国盛文治荣,家广宏海明。永学庆振静,树景向泽忠。
《镶白旗金州(关门)宗族支派》:廷文成治,世国泰兴。
《镶白旗凤凰城吴扎拉氏(吴氏)族谱》:荣贵继世广,福庆永鸿章。华国忠明治,维新裕保良。
《镶白旗凤凰城卡克他氏(康氏)族谱》:庆会运昌明,英才济圣清。过华全尖品,世禄广恩荣。德义昭隆业,贤良继圣名。永怀先泽厚,保太益和平。
《镶白旗易塔喇氏(齐氏)家谱》:○○永○○、保恩常贵庆、○○英奎景、祥振广运恒、○端有吉肇、鹏兴万事隆、○惠忠臣喜、进仁国安平。
《正红旗长白山瓜尔佳氏(大户关氏)家谱》:文德钟先世,鸿恩福荫长。裕承荣显贵,绍守延贻昌。
《正红旗苏克苏浒部瓜尔佳氏(关氏)谱书》:裕联荣继广,庆善培永昌,文明振盛事,保元名呈祥。(与宁古塔瓜尔佳氏同族)。
《正红旗长白山瓜尔佳氏(关氏)家谱》:富升永文福,树叶成洪烈,功威立品申。
《正红旗长白山富察氏(傅氏)家谱》:文景德贵(瑞)延、绍兴继世长、承伯显耀作、肇起振春光。
《正红旗凤凰城他拉氏(唐氏)族谱》:文武全桂荣,纯德耀显明,福庆忠盛延,长治启国隆,吉祥永茂顺,英连广运成。
《镶红旗金州伊尔根觉罗(赵氏)谱书》:永忠振德玉,吉广喜明声……。
《镶红旗海西哈达瓜尔佳氏(关氏)家谱》:木发千枝归一本,水流万派无双源。
《镶红旗辉发索绰罗氏(曹氏)族谱》:松舒坦哈满额春、文麟昌瑞玉珠珍、祥光景泰承华宝、德盛材奎凤图斌。
《镶红旗辉发索绰罗氏家谱》:国克殿丕丰,万世继文明,玉庭祥泰运,富贵秉云恒。
《正兰旗果尔勒斯氏(高氏)谱书》:臣德文庆广,清福占云升,增盛富兴有,祥瑞永俊恒。
《镶蓝旗安图瓜尔佳氏(讷音关氏)家谱》:始世高成远,德恩续久长。兰阶洪泽继,贵殿庆衍祥。孝友程先志,积善福禄康。(本东海女真窝集部安褚拉库人,先隶宁古塔正黄旗,后改隶乌拉镶蓝旗)。
《镶蓝旗擦痕长白山伊尔根觉罗氏(赵氏)家谱》:文明继盛世,富贵庆长天。德俊恩荣永,春和喜裕绵。
《镶蓝旗沈阳西门赵氏家谱》:守成天国文连仲,秉有德长万世兴。桂树芳茂庆景广,青泉峻峰柏玉生。
《镶蓝旗宁古塔萨嘛喇氏(蔡氏)族谱》:景运兴克昌,贵荣继德芳。世永延福寿,奕崇庆其光。(或谓“萨喇拉氏”家谱修于民国十四年,由伪满财政部大臣蔡运升编写) 。
《镶蓝旗满洲专图呢吗察氏(榆姓)族谱》:振国兴家,云汉维济,鼎铭显耀,世荣延续。
《镶蓝旗铁岭完颜氏(汪氏)家谱》:舒毓逢盛世、振作兆天庭、国庆昭文运、延鸿景福长。
《镶蓝旗长白山瓜尔佳氏(罗关氏)家谱》:云长连海瑞,国富永升平。既振兴文广,鹏程与圣明。
《镶蓝旗安图瓜尔佳氏(讷音关氏)家谱》:始世高成远,德恩续久长。兰阶洪泽继,贵殿庆衍祥。孝友程先志,积善福禄康。(本东海女真窝集部安褚拉库人,先隶宁古塔正黄旗,后改隶乌拉镶蓝旗)。
《镶蓝旗石马拉氏(石氏)家谱》:那花跃金永、玉金宝连成、丕生日景运、富贵大文明、广福共长有、魁中得之荣、尚林正可庆、吉兆有光庭。
《浑河瓜尔佳氏(关氏)家谱》:双安永庆德增久、先世昌荣福临长。
《福陵觉尔察氏(赵氏)谱书》:庆文连德广;国恩荣世绵;吉祥常富贵;福寿永双全。
《宁古塔萨玛喇氏(米氏)家谱》:德明克复初,良知兆麟螽,忠孝国教本,勤俭家业成。
《沈阳东陵赵(肇)氏家谱》:恩德璞忠兴,勤俭裕国荣,克家义尚志,万世永和平。
本人姓石,“文”字辈,四川巴中南江人,大族姓氏,已知字辈20代。怀、正、中、先、德、文、光、永、世、昌、宗、传、思、远、照、炳、耀、映、成、祥。献上家风古对联一副,供石姓家族成员研讨:万石家声勤耕精读传家 双莲世泽忠君全孝为本
临桂石氏原籍山东青州乐陵,相传为汉万石君石奋之后,大约在西晋永嘉之乱(311)时南徙。南宋王之望在《石延庆墓志铭》中记载临桂石氏来源时说:
永嘉之乱,曰举南渡,为建安太守;子孙散处吴越,或家于临桂。(《汉滨集》卷十五)
这一说法虽然简略,却颇有代表性,与明成化《临桂县志》和现存石氏宗谱的记载基本一致,只是后者的南徙时间是在西晋建兴末年(317),晚了几年。在石氏南徙时间上,亦有颇为不同的说法。北宋苏颂在《石牧之墓志铭》中说:
石氏系出青社。唐季初,祖某避地徙越,因家临桂。(《苏魏公文集》卷五十五)
石氏南徙时间,一说是在西晋永嘉之乱时,一说是在唐初,两说均出自宋代墓志,但所述时间却相差很大,甚至还有石氏唐末避黄巢之乱,始自乐陵南徙的说法。造成这些说法迥异的原因,恐怕主要是宋代时早期的石氏谱牒已经散逸。这一点新昌石氏后裔南宋石子重在《修葺宗谱序》中说得颇为清楚:
石氏自万石君十五世孙建安太守渊,以晋建兴末从元年渡江,居东南。前志谓司隶校尉举为渡江祖,或谓唐末避巢寇之乱,始自乐陵徙焉。盖由谱牒散逸,遂尔舛讹。先伯祖尚书公弼始裒集墓志、家传,与史书相参叙次,谱牒于是正定。(《南明石氏宗谱》卷首)
经过唐末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战乱,唐以前的各姓家族谱牒,绝大多数都已散失不存,宋代程祁便说:“唐末五代之乱,亡失旧谱,上世次序不可复知”(《程氏世谱·序》),因此石子重的说法是可信的,符合当时的事实。
宋代临桂石氏修谱始于石公弼,但这时已是北宋末年。在这之前,临桂石氏后裔对自身家族历史的叙述比较混乱。而从现存石氏南宋墓志以及后世的谱牒、方志等资料来看,进入南宋以后,有关石氏来源的记载就比较统一,这可能与北宋末年石公弼修谱有关。
石氏到了南宋中期,甚至已有了较为完整的谱系。南宋陆游和施宿皆尝提及石氏世谱或家谱。此外,还可以举出一例,周必大《文忠集》卷七十五《循吏石大夫(昼问)墓志铭》)记载:
本朝秘书丞通判保州讳待举,万石四十世孙,于君为高祖,云翼军乱,扞御死之,安定胡先生为之铭。
墓志说石昼问高祖石待举为万石君石奋40世孙,这与现存石氏宗谱的记载若合符契;墓志写于嘉泰三年(1203),说明至迟到南宋嘉泰间,临桂石氏已有了从西汉石奋以来完整的谱系。南宋时编修的石氏谱今已无存,但推测其关于石氏来源和早期世系的核心内容应与现存石氏宗谱的记载相同。换言之,现存石氏宗谱中有关石氏来源和宋代以前早期世系的核心内容实承袭了南宋谱的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196-589)是中国历史上动荡混乱的时期,也是人口迁徙、民族融合比较频繁的时期。西晋惠帝时(291-306)发生了“八王之乱”,兵连祸结,北方中原人民遭受极大的灾难,同时西晋王朝的统治力量也大为削弱。此时匈奴刘渊、羯人石勒等胡人趋机以反晋为号召起兵,史称“五胡乱华”。永嘉五年(311),石勒在苦县(今河南鹿邑)歼灭晋军主力20万,接着刘曜、王弥等攻陷洛阳,杀官吏、士民3万余人,把晋怀帝掳到平阳(今山西临汾),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永嘉之乱”。5年后长安也失守,存在了38年的西晋遂告灭亡,晋室南渡,司马睿称帝建邺(今江苏南京),史称东晋。为了躲避胡族统治者的屠杀,北方士族豪门和大量普通百姓源源不断地过江,逃往比较安定的长江以南。《晋书·王导传》说:“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即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者十六七”,南迁的人超过了半数。在这一时期,原居山东乐陵的石氏家族开始向江东地区迁徙,是完全可能的。此时流向江东的中原世族,起初大多侨寓京口、丹阳(即今镇江一带)以及建邺(今南京)等地。
据临桂《南明石氏宗谱》记载,建兴末年(317),石氏十五世建安太守石渊(《石延庆墓志》中作石举)从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居丹阳(今江苏镇江一带),子孙分布江左。石渊一支南北朝时,其后人又向今浙江绍兴地区迁徙。此支石氏到唐代时居剡东上冈(今嵊州市浦口镇上江村),唐开成二年(837),石氏三十五世石元遂又由上冈迁居五山乡石牛镇(今新昌县城西门外)。咸通元年(860),裘甫起义,破县,石元遂避乱移家黄坛,卒葬附近平顶山。临桂石氏由此而繁衍。
什么是石敢当?什么是泰山石敢当?
本文2023-11-09 14:19:1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44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