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姓池的名人-池姓起名字-池姓的起源与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9浏览:1收藏

池氏-姓池的名人-池姓起名字-池姓的起源与家谱,第1张

发源于中原地区的池氏,经过长时期的辗转播迁,到了明、清之际,大量出现于最南方的福建、广东、以及云南等地。,

「池」源出

1出自嬴姓,始成于战国时候的秦国。战国时,秦国有个王族名叫公子池,他是秦国的大司马。他的'家族繁盛,其后代就以他的名字为姓,遂成池姓。 2以居住地为姓。《风俗通》载:“氏于地者,城、郭、园、池是也。“古代城墙称作城或垣,城外护城河称之为池。有世居于护城河畔的人,便以池为姓。成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的就是用护城河的水去救火,水中的鱼因此遭殃。

堂号

“同安堂”:明朝池裕得,同安人,以进士闻名遂安县,推断明决,后升任太常寺少卿。

迁徙分布

据《通志·氏族略·以地为氏》所载,池姓望出西平。今为福州大姓。又据《姓氏考略》所载:陈留有池氏。主要分布有二:⒈西平郡:东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将汉代的金城郡分置西平郡。在今青海省西宁市一带。东晋末年,为秃发乌孤所占,称西平王,以此为都。⒉陈留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代改置陈留郡。在今河南省开封地区。

池裕得:号明洲。明朝同安人,嘉靖年间进士,作为遂昌县令,他为官清廉,办事公正,通达事理,能够以理服人。他所到一处,调查民情,一旦发现问题,能及时辟径解除民间疾苦,因此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累迁太常寺少卿。

池生春:字剑之。清朝楚雄人。道光年间进士,官至国子监司业。他为人慷慨大方,言行举止悉合礼仪,以不欺人为本。善于书法。著有《入秦日记》、《直庐记》、《诗文剩稿》等。

池峰城:原名凤臣。河北景县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生。民国9年(1920年)在西北军冯玉祥部第十六混成旅任军职。民国1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十旅第三营营长。中原大站后任第二十六军路军第三十一师师长。民国25年1月,受陆军少将衔;10月受陆军中将衔。民国27年参加徐州会战。民国28年3月,任第三十军军长,后任豫鄂边区的游击总指挥,长江上游江防军副总司令,第十三军长兼宜巴要塞区守备司令。民国34年11月起,先后任保定警备司令、华北“剿匪“总司令部中将参议等。民国38年参加北平和平解放。1955年3月16日病逝,终年53岁。

作为历史上乡村聚落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古廊桥、古建筑、碇步、河埠等历史遗存为青街的环境空间增添了几分灵秀。青街至今保留着一批极具明清特色的建筑物,李氏、池氏大屋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无论从规模、木作、款式、雕刻都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顺溪古建筑群有异曲同工之妙,200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街当地先祖大部分由福建迁徒而来,民居建筑形式受福建影响较深。一般为三合院、四合院,以穿斗式梁架为主,规模较大,聚族而居,雕刻精美,出檐深远。四合院中的二楼走马廊颇具福建民居特色,沿街门面使用可拆卸门板,二楼木板做拼封或栏杆,有的以竹廉做装饰。大户人家院落一般由较高大的石墙包围。

“四面环山,三水汇源,白石望月,玉带盘腰”,是古人对睦源桥的生动写照。睦源桥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因跨睦源溪而得名,在世界廊桥名录上占有一席之地。属典型的古廊桥,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重建。桥长12米、高46米、宽44米。桥为拱形,石结构,建有抬梁式木结构廊屋,廊屋两侧筑有亭式栏杆长椅。侧边长有一棵古樟,树龄近500年,奇妙的是,在樟树主杆上长出一株梅树,成为“樟抱梅”的奇观。众人赞此景为“桥架亭,坐亭乘凉;樟抱梅,望梅止渴。”

下睦源桥,便是青石街道,青街因此而得名。街道总长200米左右,宽约3米。路面由青石铺设,呈弧线型,时而连续,时而开敞,空间变化丰富。古时,村民进出往往步行于石板小道,或沿溪竹筏漂流,青街则是联系山内外的主要交通要道。街道两侧集中了较多的商业和大宅院,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均保留着明末清初的遗风。顺着青石街道走100多米便是李氏大屋。大屋墙体由溪流石头垒砌而成,足有3米高。始建于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年)。由前厅、正厅以及两厢构成,均为楼房。重檐悬山顶,前檐均设廊道,四周贯通,二楼置拼花美人靠,工艺精细,总建筑面积达1440平方米,别有气势。

青街古民居中雕刻最精致的要数池氏大屋。据《池氏家谱》载:“池氏路基始祖在明万历初年自闽入浙,徒迁睦源,本房九世祖发迹后,特聘浙闽赣三省土木名师巧匠18人整营三年而成。”池氏乃是当地望族,因慕此地山清水秀,耗巨资建深宅大院,以谋丁财两旺。大屋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系二进四合院式建筑。布局恢宏,技艺精湛,内外设甬道、青石八角石磉,光滑透亮。池氏大屋以木刻花雕最富特色,具有极高的观赏和保护价值。自跨进池氏大屋,跃入眼帘的是各种木质雕饰,几乎所有的木构件上都有雕刻,用“无木不雕”来形容绝非夸张。木雕题材广泛,涉及历史故事、戏曲人物、宗教神话、名胜古迹、山水花卉、几何纹饰等。堂壁共有218幅木雕,形象逼真、惟妙惟肖,使人眼花缭乱。雕刻中的《蜜蜂采蜜》、《鲤鱼跃龙门》、《寿桃蝙蝠》、《松鹤图》、《花瓶成对》、《东吴招亲》等,无不体现了畲乡丰富多彩的文化,被专家盛赞为 “明清民间木雕工艺美术馆”。

源自任姓,为黄帝后裔。黄帝与四妃嫫母生有二子:苍林、禺阳。禺阳(也作禹阳,一说为黄帝之孙颛项之少子阳),也称禺虢,受封于任,古城在今河北任邱西北,后南移山东济宁东南。任氏族也是黄帝时代12个重要氏族之一,地处东临东夷族,禺虢是任氏族的首领,任姓之祖。禺虢的后裔在夏朝建立了郭国,为侯伯,有郭哀,为大禹御,该郭国在今山东聊城西北一带,中山郭氏即出自古郭国。夏王御臣郭哀,其后裔夏臣郭支,是上古历史上最早的郭氏名人。商朝时,郭国降为子爵,郭支后裔郭崇是其杰出的代表。历经夏商周三朝,春秋时公元前670年灭于齐。子孙遂以国为氏,后裔开创中山郭氏。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刘秀皇后郭圣通,以及曹魏文帝文德皇后郭女王,其族人皆显赫于当时,皆中山郭氏之族。唐代,郭正一为中山人,出仕武则天,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任姓﹑郭姓至少有4000年历史。[1] 出自姬姓。源自轩辕黄帝苗裔周王室宗支,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其叔虢仲于西虢(虢通“郭”[2] ),位封公爵,为西虢公。西虢地处陕西宝鸡东。东周平王东迁时,西虢东迁于今河南陕县东南,改称南虢,春秋时公元前655年灭于晋;留在原西虢者史称小虢,春秋时公元前687年为秦所灭,后裔以郭为氏。又周武王封其叔虢叔后人公爵,成王时封土于今河南荥阳北,是为东虢公。公元前767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把东虢之地给予护驾东迁有功的郑国。东虢国后人虢序于是北迁山西以南的夏阳(又作“下阳”,今山西平陆),至公元前658年灭于晋。虢灭之后,周定王又再封虢序后裔于山西太原北阳曲附近(所谓“虢叔后裔封居秀容”),号称“郭公”,建立诸侯封国。其后虢序后裔分支迁居阳曲县,入秦属太原郡。秦汉以降,此支郭氏发展成为太原郡著名望族和中华郭氏最大、最重要的支派[3-4]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又发展成为太原郡名门士族。因魏晋以来,太原郭氏发展成为中华郭氏最大望族,其分支最广,后裔人数也最多,故而天下著名郭氏望族之中十分之七、八都出自太原阳曲,祖籍皆在太原阳曲(定襄、阳曲、静乐一代),所以有“天下郭氏出太原”一谚语来形容太原郭氏的兴旺发达。姬姓郭氏已有3000年的历史。[1] 源于地名,出自古代城池的外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5] 。因这类以城池居地而成为姓氏者有许多,例如池氏、城氏、围氏、东门氏、南门氏、北门氏、西门氏、南郭氏、东郭氏、北郭氏、西郭氏等等。[6] [5] 该支郭氏人数众多,主要是平民百姓和驻守城郭军队的兵卒,姓源繁复,不可一论。回族中的大姓郭姓,早 期见于元代福建泉 州和惠安等地。该郭姓先祖是来自西亚阿拉伯人、波斯人,始祖为:伊本·库斯·的关巩·纳姆,“库斯”与“郭氏”谐音,这就是回族人汉字姓的由来。元朝时福建出现亦思法杭兵乱,发生“反色目”的排外风波,回 族郭氏为求得拖延和留在中国,只好改假托在“汾阳郭氏”望族的名下,故改以郭子仪为祖,"伊本库斯的关巩·纳姆,"即郭氏先祖的关巩(波斯语译"巩"谐音为汉字姓"郭",且阿拉伯人姓名顺序是名在前,姓在后,故的关巩谐音译为郭关的。今泉州和惠安百崎乡万余名回 族和迁居在各地的郭 姓回 族,多为伊本·库斯·的关巩·纳姆(郭关)的后裔。(可参见《泉州伊斯兰教石刻》、《郭山义房家谱》、《温陵螺阳奇山郭氏族谱》、《华山里顶前架郭氏家谱》)郭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山东、河南、浙江、江苏等地。源于突厥族,出自后晋时期突厥将领郭金海,属于因故改姓为氏。郭金海在少年时期于后唐太祖李克用的弟弟李克柔的养子、昭义节度使李嗣昭家为家奴,常跟从李嗣昭征伐各地,攻城破寨立功无数,因此被李嗣昭赐汉字姓为郭氏。在郭金海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祖获赐之汉姓为姓氏,逐渐融入汉族。中国北方、西方少数民族拉提氏、戈勒氏、鄂尔根千氏、瓦勒克氏、郭包勒氏、郭尔佳氏、郭罗罗氏、果尔齐氏等众多姓氏改为郭姓。突厥将领郭绍古,其子郭从义,迁居并州太原,出仕后周、北宋,位至中书令,子孙以郭为氏。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今仡佬族、 土族、怒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撒拉族、东乡族、普米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郭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字姓高氏,满族:满族郭珲氏,亦称古勒珲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贵益昆部落,满语拼音为Gohun Hala,汉义“钩子”,世居黑龙江流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字姓为郭氏。满族郭佳氏,满语拼音为Gogiya Hala,世居苏完(今吉林双阳双阳河流域)、盖州(今辽宁盖州)、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字姓为郭氏。满族郭勒本氏,亦称郭尔本氏,满语拼音为Golbon Hala,汉义“衣架”,世居黑龙江郭洛果多(今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字姓为郭氏。满族郭啰啰氏,亦称郭尔罗氏、郭络罗氏、郭博罗氏,满语拼音为Gorolo Hala,以地为氏,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马察(今吉林浑江)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字姓为郭氏等。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今京族、黎族、苗族、仡佬族、哈尼族、白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高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字姓高氏,《八旗通志》记载:满族郭齐里氏,亦称柯齐礼氏、科奇哩氏,满语为Keciri Hala,世居瓦尔喀阿库里(今乌苏里江上游支流西伯利亚 俄罗斯境内阿库里河流域)等地,所冠汉姓为郭氏。满族萨哈连氏,满语为Sahalian Hala,汉义“黑色”,世居辽宁省新宾一带,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郭氏、李氏等。满族托勒佳氏,满语为Tolgiya Hala,世居齐齐哈尔,后多冠汉姓为郭氏、陶氏等。满族郭武尔氏,满语为Gour Hala,满族姓氏,世居黑龙江流域,所冠汉姓为郭氏、武氏等。源于冒姓或改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历史商有引各种原因改为郭氏者,例如后梁政权中有大臣郭戌纳,本姓成,后冒姓郭氏。源于朝鲜族。朝鲜族郭氏,出自宋朝时期的郭祥,在宋仁宗赵祯天圣二年(高丽玄宗执政时期,公元1024年),郭祥避辽、宋两国之战乱而迁居朝鲜半岛清州郡(今韩国忠清北道清州)定居,此后在韩国繁衍出另一支郭氏族人,称清州本贯郭氏。另外,还有一宋朝时期的郭镜,他在宋真宗赵恒宣和四~宋高宗赵构绍兴十六年(高丽仁宗王楷执政时期,公元1122~1146年在位),避金、宋两国之战乱迁居到朝鲜半岛玄风郡,即今朝鲜密阳市玄风县,此后在朝鲜繁衍出一支郭氏族人,称玄风本贯郭氏。源于锡伯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锡伯族果尔吉氏,亦称郭尔吉氏,汉义“铲子”,世居伯都纳(今吉林扶余)、郭洛罗河(今黑龙江、乌苏里江诺罗河支流)、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拼音为Gorgi Hala。

  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三百余名果尔吉氏族人携家眷驻守丹东凤凰城,其后代散居于今辽宁凤山一带,清朝晚期以后多改汉字姓为郭氏、高氏、葛氏等,世代相传至今。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⑴蒙古族郭尔罗斯氏,亦称郭洛罗斯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豁罗剌思氏的后裔,以部为氏,世居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蒙古喀尔喀部的分支内扎萨克部中也有此姓,满语为Gorlos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姓为郭氏、高氏。⑵蒙古族郭尔罗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orl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郭氏。

苦姓历史名人

《吴越春秋》记载:“苦成,越大夫。《奇姓通》:苦灼,汉会稽太守。”

《通志·二九·以邑谥为氏》记载:“苦成,姬姓。晋郤犨(音筹)别封于苦,为苦成子。《潜夫论》云:‘苦成,城名。在盐池东北。’然此城因苦成子之封而得苦成城之名。其实,成,谥也。”显然是黄帝后裔,因为晋国是姬姓诸侯国。

据《氏族典·五九九》记载,汉有苦成勃、苦成乐。绪姓,山东邹城东部尚河乡有出现,辈分现知有:连、祥、瑞、玉,现年龄最大者徐连成,1921年生人,参加过抗日战争、淮海战役、渡江战、抗美援朝,其子绪祥华、绪祥森

绪:现行较罕见姓氏。

《姓苑》、《续通志·氏族略》里有载。据《高叟公宗谱·池氏考源》载:“绪姓出自轩辕,池姓黄帝之胄,殷商之后人也。”

绪姓郡望东鲁

绪姓分布今山东之鱼台、东兴、平邑、新泰、泗水,湖南之湘潭、甘肃之永昌、安徽之淮南、江苏之高淳、武进、浙江之江山、河北之宽城、辽宁之盖县、阜新、山西之太原、大同、临汾、忻州、河南之义马、福建之邵武、北京、台湾之新竹、台南、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

绪姓人物绪珊:明朝是四川成都人,永乐举人。

绪银平:北京香山工作人员。

池氏-姓池的名人-池姓起名字-池姓的起源与家谱

发源于中原地区的池氏,经过长时期的辗转播迁,到了明、清之际,大量出现于最南方的福建、广东、以及云南等地。, 「池」源出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