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皇室为何选择和平退位,而不是继续负隅顽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9浏览:3收藏

清皇室为何选择和平退位,而不是继续负隅顽抗?,第1张

1912年,对于中国来说这注定是一个可以永载史册的日子,就在这一年,中国结束了近2400年的封建历史,走向了民主共和时代。2月12日,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诏书中说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清朝同意颁布退位诏书,也就意味着清廷完全接受了袁世凯和南方民军所提出的建立共和政府的主张。随着清帝退位诏书的颁布,中华民国正式取代清朝,成为中国唯一之合法政府。

此时,很多人或许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那就是隆裕、载沣、奕勖等清朝上层统治阶级,他们为何会心甘情愿的将清朝276年的基业拱手让于他人,这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什么原因让清朝统治者如此轻松的就将手中的权力交给民国政府呢?

首先,个人认为清朝统治者之所以答应和平交权,而不是继续负隅顽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清政府已经失去了对于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掌控,就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东三省”,清廷此时亦也无法继续控制,可以说此时清朝早已失去地方的支持。同时,清廷不但失去对于地方的控制,还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此时的清廷已经没有任何的可战之兵可供调动,北洋六镇被袁世凯和其亲信所掌控,地方新军更是早已沦落为地方实权派的“私兵”。

1912年1月25日至26日,这二日发生的事情,更是佐证了清廷已经彻底失去了对于军队的掌控。25日,湖广总督段祺瑞向清朝内阁发去《为感懿旨公决政体及各将领来言请战事》的电报,在电报中,段祺瑞这样说道:“迩来各将领不时来言人民进步非共和不可,……昨闻恭王、泽公阻挠共和,多愤愤不平,要求代表各路统将亦来联衔,压制则立即暴动,敷衍亦必全溃”,就是近来我节制的新军将领都在说中国要想强大就一定得实行共和,在昨天他们听闻恭亲王溥伟、镇国公载泽等意欲出手阻扰共和的推行,那是十分的愤怒,此时我如果去压制他们的言论,恐怕就会引起新军暴动,反之我不压制,更是可能引起更大的动荡。

段祺瑞这份电报的言外之意,其实很明显,那就是如果清廷不同意推行共和,我辖下的湖广新军就会发生兵变,到那时候,湖南、湖北就会脱离清朝的统治,甚至与南方革命军结盟,一起联合进攻清朝,如此真等到那时,后果可就不是清朝皇室所能承受得了。

26日,段祺瑞见清廷还是有点无动于衷,于是就直接联合姜桂题、张勋等46位新军将领,联名致电内阁:“恳请涣汗大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这份联名电报的发出,对于清廷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47位地方实权派的联合“兵谏”,就等于是赤裸裸的告诉清廷:“你已经失去了对于军队的控制,如果你还不答应退位,并实行共和,我们就只有起兵造反了,后果如何,你们掂量着办吧”。

如此,一个众叛亲离,又无兵无权的清朝,隆裕等清朝上层统治阶级,他们又拿什么跟袁世凯、南方革命军斗呢?如果清廷继续负隅顽抗下去,一旦袁世凯真正与南方革命军联合起来对抗清朝,清朝皇族的结局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死无葬身之地。

当然,在1911年,清朝的局势并没有如此糟糕,那时清朝地方还未完全脱离清廷的控制,北洋六镇这支精锐的中央军也还在清廷的手中,因此局势远没有1912年那样的糜烂。那为何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清朝的局势会变得如此的糟糕,究其原因就在于皇族内讧。

晚清,因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再加上满清八旗的无能,清廷被迫将财政权、军事权、用人权下放给地方督抚,如此督抚的权力日益显赫,而在当时,地方督抚多为汉臣,因此致使被压制百年的汉人势力开始重新崛起,此时如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汉臣开始掌控清朝地方大权,成为显赫一时的权臣。

因此,因汉族官员权力的日益显赫,对于汉人的看法,清末的皇族逐渐分为两个派系,一个是主张“以汉保满”,即在保证皇族利益的前提下,用高官厚禄去拉拢汉人,让汉人替满人治天下。另一个则是主张“扬满抑汉”,即限制对于汉人官员的任用,加强皇族的权力,借此削弱清廷对于汉人的依赖。

初期,以摄政王载沣、肃亲王耆善、镇国公载泽为首的“扬满抑汉”派系掌权,因此袁世凯等汉臣皆被抑制,或明升暗降,或借口贬黜,总之清朝的大权是逐渐被满人重新掌控。在当时若不是出现武昌起义,汉人的势力还真的有可能被排挤出最高权力中心,只是随着武昌起义的爆发,再加上“扬满抑汉”派系头目摄政王载沣的下台,以庆亲王奕劻为首“以汉保满”派系开始得势,如此袁世凯等汉臣又再次被起用。

实际上,清朝最高权力旁落于袁世凯的原因,就是因摄政王载沣与庆亲王奕劻之间的争权夺利。当时若清朝皇族之间能够团结一心,一致对外的话,袁世凯断然不会再有掌权的机会,只是可惜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争斗,即使是同族之间亦不例外,清朝皇族为了各自的利益,是丝毫不把国家的利益放在心上。

而当时隆裕之所以会那么轻易的就答应签订退位诏书,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皇族之间的内讧。因皇族之间为了争权夺利,互相攻伐,致使隆裕失去了最后的倚仗,在内无内援,外无外援的情况下,隆裕与溥仪这对孤儿寡母,他们除了投降还能做什么呢?

1911年12月,袁世凯遭遇袭击的时候,隆裕太后曾为此召集清朝皇族召开一次御前会议,希望他们能给出到底是战,还是和,而这些皇族居然无一例外都选择了“和”,而不是战。此后,随着坚决主战的宗社党领袖良弼的被炸身亡,一部分皇族中人更是纷纷出逃,前往上海、天津的租界避难。再之后,隆裕召开的讨论清朝该何去何从的会议,诸王公是“亦有鲜至者”,此时他们是连来都不敢来了。

与此同时,清朝皇族不但不给予隆裕相关的建议,且连隆裕希望他们出钱去帮助清朝平定叛乱,“所存款项,分别提回,接济军用”的请求,他们都是置若罔闻。要知道,当时隆裕太后只是求他们将自家的钱财暂时借给清廷平叛,一旦叛乱平定,她就会全部归还。可是就连这样的请求,那些皇族都是装聋作哑,不为所动,据《恽毓鼎澄斋日记》所载:“奕劻近捐银五万,载泽捐五千金,以行贿所得不能兑现之大清银行期票抵之”,奕劻这位在国外存有百万银两的亲王居然就只捐出五万两,而且还是不能兑换的银票,这是何等的可笑。

当然,就连隆裕这位最高决策者亦也是如此,她也没有将国家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上,而是始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高。比如,当年恭亲王溥伟曾请求隆裕利用内库钱财去让冯国璋镇压起义,可隆裕并不答应,因为她认为“胜了固然好,要是败了,连优待条件都没有”,想想看,这是何等的好笑,在国家都快灭亡的情况下,隆裕为了自己的利益,居然不敢与想要灭掉自己国家的敌人打一战,这样的清朝焉能不亡。

如此,连皇族这些清朝真正的拥有者都不愿意去拯救自己的国家,你还希望其他人去救吗?也正是因为清朝皇室的碌碌无为,甚至是出卖自家天下的举动,终让一些曾经还忠于清朝的官员们彻底寒了心。要知道,当时包括资政院等一些清朝重要部门依然还是支持清廷的,1912年1月5日,资政院还曾为清朝对南方革命军到底是战是和举行过谈话会,此时大部分议员认为革命军行为无常,“决意请将停战媾和等约即行取消,速为开战,孤注一掷,毋再着议让步”,他们认为根本无需再谈,也无需再去讨论协议的内容该当如何,只需孤注一掷与南方军开战即可。

可就算忠于清朝的官员如此的有胆魄,有决心,但他们毕竟不是决策者,真正能够决定清朝是战是和的,是那些清朝皇族。可这些清朝皇族,却个个都没有资政院那些官员们的胆魄,每当隆裕召集他们讨论该如何面对这局面时,他们只会是“群臣列坐二三刻钟之久,惟彼此闲谈,不提及国事”。

如此这些皇族的做法,自然是让那些忠于清朝官员寒了心,他们纷纷或逃或隐,彻底脱离清朝,“凡从前所百计钻营而唯恐不得者,或挂冠归隐,或告病乞休,或缺未开人已先行,或缺已补而人终不到,甚至一缺而更易数人,一人而替兼数缺,非但京师部院十缺九空,即外省行政官亦决然舍之”,这时清朝京师六部皆是十去九空,地方府衙亦也不例外,各个行政机构彻底陷入瘫痪,整个清朝的运作陷入了彻底的瘫痪。

正如《恽毓鼎澄斋日记》中所说:“皇家自愿亡国,真中国三千年历史未有之奇,列祖列宗乃生此等子孙,岂非气数”,清朝会灭亡,纵容有千万种理由,但主要的原因还是清朝皇族自己的咎由自取,若不是他们之间作死,清朝断然不会如此轻松的就被他人所夺。只得说,这真的是清朝气数已尽,非人力所能挽回的。

当然,清朝会主动退位,还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袁世凯提供的退位条件的确是很优厚。首先,袁世凯答应清皇室,只要溥仪退位,不但他的皇帝尊号不变,中华民国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同时“清王公世爵,概仍其旧”,清朝所册封的爵位,民国也一概承认,依旧可以世袭罔替。此外,溥仪退位后,民国还会每年给予他岁用四百万两,其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想想看,单凭以上这数条优待条件,就是历朝历代亡国之君都从未享受过的待遇,可以保留皇帝尊号,每年又有数百万银两可用,其他的王爷亦可保留爵位,试问这样的待遇,对于已接近亡国的清朝皇族来说,他们哪有不接受的道理呢?

如此,正是基于以上几点原因,最终促使隆裕答应颁布退位诏书,将清朝对于天下的统治权交由民国,袁世凯也因此得以顺利的从清廷手中接过中国的统治权。

光绪年间清朝确实出现了统治危机,但是没有亡国。清朝灭亡是光绪的继任者宣统皇帝和摄政王载沣时期。但是在清朝灭亡前最后一次御前会议上,肃亲王耆善曾经提出过要退居满洲再图复兴大清。按照著名清史学专家喻大华先生的说法:当时宫廷禁卫军除了统领冯国璋之外全部都是满人,北京城的警察部队全部在满人控制下。并且当时肃亲王耆善曾经以训练消防队的名义秘密训练过一只警察部队,可见清庭执意要走,也是可以实施的。

但是退居满洲的计划最后被摄政王载沣以沉默方式否决了,喻大华先生玩笑道:他的沉默客观上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清皇室为何选择和平退位,而不是继续负隅顽抗?

1912年,对于中国来说这注定是一个可以永载史册的日子,就在这一年,中国结束了近2400年的封建历史,走向了民主共和时代。2月12日,宣统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