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朋友姓战,是不是稀有姓氏?我也是第一次见到的。
战姓来源出自姬姓。据《姓氏寻源》所载,战国时,藤国有毕战,藤国在今山东省藤县西南,(一说陈国将军毕战)是腾文公时主管井田的人。毕战之后有战氏。汉代谏议大夫战兢(jing),五代时战贻庆,明代高密人战正,《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战氏2例,战姓氏算是稀有姓氏,不过在山东省乳山战家夼 、福山西夼、山东黄县九里战村、文登石岭村、莱阳沐浴店镇战家沟、威海卫、东涝台村都有大量战姓。
在莱阳一带多有流传,该支战氏本为单氏,宋朝时,族人中有在朝中为武官的,惨遭奸人陷害被皇帝下令满门抄斩,家中有兄弟三人幸而逃脱。为避奸人追杀,同时痛记家族人等被杀戮,该单氏族人遂在本姓“单”旁加一“戈”字,即为繁体的“战”。后来哥仨分别改名为战龙、战虎、战青,逃难至山东登州府荣成县。
在古代,单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河南。
单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周朝时周成王封小儿子臻到单地(今河南济源县西南,一说现河南省孟津县一带)做伯,称为单伯。臻的家族昌盛,在周朝的二十几代君主中,都有单姓人在朝廷作大官。他们的后代就是今天单姓的来源。在古代,单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河南。
单姓文献
天津宝坻单氏家乘,著者待考,单崐修,清光绪二十九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苏南通通州单氏族谱八卷,单思恭编,单嘉居等增订,清道光年间刻版,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通市图书馆。
浙江萧山单氏家谱七卷,(明)单金初撰,清乾隆年间燕诒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浙江萧山西河单氏家谱十六卷,(民国)单世雄等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鄞县四明同道单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鄞县古林乡。
浙江鄞县鄞西古林单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鄞县古林乡。
浙江奉化晦溪单氏宗谱四卷,(民国)王静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奉化晦溪单氏宗谱五卷,(民国)竺子侃重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山东高密单氏家乘,著者待考,(清)单嵩龄续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湖北新洲单氏宗谱首一卷,(民国)单恩富、单恩棠等续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新洲县单岗乡单岗村。
湖南攸县单氏十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我的单姓来自哪里
姓氏:单(Shàn)
祖宗:姬臻
郡望:
1、上古周朝时,周成王封少子臻于单邑(在今河南省孟津县境),他的子孙便以封地为姓,川传姓单。
2、《魏书官氏志》记载:可单氏、阿单氏、渴单氏,后改为单氏。
迁徙分布:
在今甘肃省西各县。
单(Shàn)中国姓氏之一,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七位,人口约八十三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2%左右!
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2、出自北方少数民族复姓改单姓而来。单氏来源:三千零五十年前,周成王封其少子姬臻于单邑(在今河南省孟津县境),他的子孙便以封地为姓,川传姓单。
从皇太极在盛京城改国号为清的1636年算起,到1912年最后一位清帝退位,“大清王朝”维持了二百七十六年,而令皇太极万万想不到的是,随“大清王朝”兴盛而兴起的一条商业街却没有衰落,历经三百七十多年沈阳的“中街”依然繁荣。
沈阳成为清代都城后,开始了最初的兴盛,逐渐成为整个东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625年(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至1631年(明崇祯四年、后金天聪五年),后金将明朝所筑砖城进行改建扩建,按照中国历史上流传的“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即王宫之左是祖庙,王宫之右是社稷坛,王宫正面朝南,王宫后设市场)之说,将原来的“十”字型两条街改筑为“井”字形四条街。即今沈阳路、中街路、朝阳街、正阳街。当时,中街路称“四平街”,取“四季平安”或“四海升平”之意。东西两侧建有钟楼、鼓楼各一座。街长五百七十九点三米,宽十一点七米。
清末的中街
那时,全城的中心在方城“井”字的中心地带,也就是皇宫的所在,而“井”字的上下左右,环列着王府和各级官衙。人群集中的地方自然形成了各种服务行业,王公贵胄和达官显要们居住的地方成为商贩们最好赚钱的地方,因此,皇宫的周围因其地利,逐渐成为沈阳城内最繁华热闹的地方。夜市、金银市、铜市、皮市、书市、梨市、鸟市等各种民间市场也逐渐在中街两侧形成。到清末民初,中街上已经是大小商号林立的东北商业中心了。
中街吉顺大楼
1644年的一天,来自山东黄县的单氏兄弟单文利、单文兴踩着钟楼上飘出的悠扬钟声来到这条街上,开了第一家丝坊叫“天合利”,也就是后来的“老天合”。他们的这一举动,在其后的二百年中,使这条街道成为沈阳乃至东北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1914年经营“吉”字号的林芸生投资五万多奉洋,在中街路北建起二层楼的“吉顺丝房”,很快也成为同行业的老大。出于攀比和竞争,“老天合”又盖起一座三层高的营业大楼,吉顺丝房则拆除旧楼,盖起一座有电梯、电扇、暖气、五层高的营业大楼,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中街“第二百货商店”。
民国时的中街
和现在一样,那时的中街就已经是寸土寸金了,一个故事足以说明。当时吉顺大楼旁边有一个小杂货铺叫“同益成”,这个杂货铺是老桑家哥仨开的,吉顺丝房掌柜曾表示,只要桑家同意卖地,可以用购买整个丝房的价钱来购买这块地。可是桑家哥仨说什么都不卖。以致于吉顺丝房盖的大楼不得不把这块地留出来。这就是著名的“吉顺大楼缺个角”的掌故。
20世纪20年代的中街
当时中街出现了五个最:最大的百货商店——吉顺丝房;最大的钟表眼镜店——亨得利;最大的药房——天益堂;最著名的毛笔店——李湛章;最小的洋货店——同益成(店貌最小)。这时期,在中街经营的各类著名商号共有近百座。所以,有人称中街为“流金的路,淌银的街”。
中街,从皇太极登基的1636年开始辟为商市起,至今已有三百八十多年发展史。从前清皇封御敕的荣耀,到今天遐迩闻名的繁华,演绎了沈阳商业文明和城市发展史,造就出六大丝房、八大金店、天益堂、亨得利、中和福等历久弥新的老字号。
中街,原称“四平街”,后因其位于沈阳的中心地带,并有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中心庙”居于其中,遂更名“中街”。
中心庙位于沈阳故宫大正殿北墙外(原名春明里红墙子胡同),沈阳故宫和中街之间。庙舍只有一间,硬山式青砖布瓦单檐建筑,门窗已被改变原样。只有山墙砖头、压砖石、交柱石等处雕刻的花卉、松、鹿图案依稀尚存,是往昔兴盛岁月的见证。中心庙是明清沈阳古城中央坐标点的一处著名建筑。有的说它是沈阳城四象八卦中心的“太极”,也有的说是太极图中的“两仪”之一,即“阴阳鱼”的一只眼。此庙据说在明代已经存在,明代沈阳城是东、西、南、北四门,“十”字形街道。中心庙恰好位于“十”字的中心点,这样可以使四门不能互见,形成“丁字路口”,以便于防守。再有古人认为城的中心点有所谓“镇制”作用,可“获祓不祥”等等说法。清代以来,沈阳城的老百姓有很多关于这座庙的传说。
中心庙
“忠庙”变成“中心庙”满族很早就崇拜关羽为“武圣人”,并修关帝庙。老罕王起兵反明取得节节胜利,他认为是关公在天之灵的保佑,所以迁都到哪就把关帝庙建到哪。1625年后金迁都沈阳城后,选了城里最中心的位置,把“关老爷”的塑像恭恭敬敬地供在庙里,并请人写了“忠义千秋”四字金匾挂在庙内,人们也把这座庙叫做“忠义千秋庙”。后来老罕王觉得庙前面也应该有一块写有庙名的匾,就找人来写。因为挂匾的地方太小,写不下“忠义千秋庙”五个字,就简单地写成“忠庙”二字匾。挂出来后,老罕王觉得这个名能让群臣像关羽那样忠君爱国,意思也不错,还称赞了一番。由于过去的庙名匾是竖着写,有的人把“忠”字念成了“中心”两个字,却正好应了它所处的位置,后来人们也就管这座关帝庙叫“中心庙”了。
土地神像
中心庙供着土地爷据说老罕王得势以后,想多建几座供神的庙宇,但除了佛祖和关公外没有别的神像,就打发人带了人参、貂皮等贵重礼物,到北京去求明朝万历皇帝赐一个神像。明朝皇帝瞧不起老罕王,就让手下的大臣挑一个最不起眼的神像赐给他。大臣挑来挑去,选中了土头土脑、又矮又丑的土地佬。去北京的人把神像带回沈阳,老罕王一看勃然大怒,要亲自去找明朝皇帝换一个。在旁的一位汉族大臣却一边阻拦,一边连连说“罕王大喜,罕王大喜”。老罕王以为这人是在幸灾乐祸,拔刀就要杀他,那大臣不紧不慢地问题:“罕王爷,大明皇帝给咱的是什么神?”罕王说:“不就是土地吗?!”大臣说:“对呀!土地就是江山啊!大明要把江山送给咱,这还不是喜事吗?”老罕王听罢仔细想了想,点头称是,又接着说,“这土地大明可不能白送给咱,还得靠八旗兵多打胜仗才能占得着、守得住。就把这土地神供在关帝庙里,让关老爷给他做个主吧。”于是,中心庙里就多了一位土地神。
中心庙供着山神爷山神是满族早年在长白山打猎时就崇敬的神灵之一。按照满族人的说法,山神爷就是兽中之王老虎的化身,所有进山打野兽、采药材、挖人参的人,都要求他保佑。
据说努尔哈赤年轻时候,有一回和几个伙伴进山采参。连走了半个月一无所获。这天晚上,几个人正在窝棚里犯愁,只听得外面一阵风声,一只斑斓猛虎来到窝棚门口,大家忙给“山神爷”磕头,但老虎就是不走。大伙以为准是谁得罪山神爷了,就轮流把自己的帽子扔到老虎跟前,按照习俗,老虎把谁的帽子叼走,谁就得跟着老虎去。说来也怪,别人扔帽子的时候,老虎连闻都不闻,唯独努尔哈赤把帽子刚扔出去,就被老虎叼了起来。没有办法,他只好向伙伴们告了别,又朝着家乡的方向给父母磕了几个头,就走出窝棚跟着老虎去了。
可是老虎并没吃他,而是把他领到不远的一处山砬子边上,围着一棵大树直转圈,并把帽子放在树底下。努尔哈赤走到放帽子的地方扒开草丛一看,那里长着一棵八品叶的大棒槌(人参),这可是难得一遇的宝贝,心里恍然大悟,原来是山神爷给自己领路找人参来了,忙跪下给老虎磕头。那老虎冲他点了点头,就回深山里去了。
努尔哈赤找来伙伴们,把人参挖出来,到抚顺的马市上卖了大价钱,不仅买了生活用品分给大家,还制造弓箭盔甲,招兵买马。大家也知道他是个大福大贵之人,愿意跟着他起兵创业。后来努尔哈赤当了老罕王,始终不忘“山神爷”的大恩大德,尽管迁都到地处平原的沈阳城,还是把山神供在离皇宫最近的庙里,所以中心庙里也供着山神像。
关羽护驾乾隆帝据说在清朝入关后,有一年乾隆皇帝来盛京(沈阳)东巡祭陵,住在沈阳故宫里,一连几天都发现自己上朝和回宫的时候,身后有马蹄声音,回头看看却又什么都没有,心里十分纳闷,仔细想了想,认为可能是自己这位“真龙天子”重归故里,住在祖先宫殿,有什么神灵暗中保护,就决定要证实一下。
这天晚上回宫时,又听到马蹄声,乾隆也不回头看,停住脚步问道“护驾何人”,只听到后面有声音回答“二弟云长”。乾隆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是刘备转世,结义兄弟关羽(关云长)骑着赤兔马在为他保驾,接着他又想,关羽已经成了神,一定知道张飞在哪里,就决定再试一试,于是接着问道“三弟何在?”后面又有声音答道“镇守辽阳”。乾隆听了又惊又喜,回宫后立即传旨,连夜宣召辽阳总兵来沈阳见驾。
忠义关公
却说这辽阳总兵是一个为人正派、性情耿直的武将,常常因为不会奉承拍马得罪上司。本次皇帝东巡盛京时,因他得知某皇亲国戚借机盘剥百姓,正在家里连夜赶写奏折,要向皇帝告发那个贪官。忽然听说乾隆连夜宣他进宫,误以为是奸臣恶人先告状,要借皇帝的手杀他,心想,我就是死也要死得清清白白,不能让坏人得志,于是写好奏折让家人转呈皇上,自己在家中服毒自尽了。
乾隆接到奏折惋惜一番,下令查处了贪官。在起驾回京之前,又特意到中心庙给关公上香,感谢保驾之恩,并命盛京官员重修庙宇,按时祭祀。
无论中心庙里的关公是否真的显过灵,乾隆东巡祭陵以后,这里的香火却越来越旺。原因是中街店铺的商家买卖兴隆,纷纷来庙里烧香上供。过去民间不仅尊关公为“武圣人”,还把他视为“武财神”(文财神是赵公明)。这是由于过去的正经买卖人都以“童叟无欺,货真价实”,讲究“江湖义气”为信条,而“三国”时的关公正是以“忠义”二字名垂千古,所以商家们都把他当做能给自己带来好名声的神仙来敬,慢慢地便成了“武财神”。中街从明朝就是沈阳城内最繁华的商业街,到清朝盛世更是店铺林立,百业兴旺,中心庙里的关老爷神位前自然香火一天比一天盛。
“没到中心庙,沈阳没走到。”中心庙是沈阳最小的庙宇,占地面积仅半亩。人们来到中心庙,都会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尽管这座庙离故宫很近,但北面的宫墙到这里还是特意拐了个弯,在大政殿后红墙外给庙门留出了一块空地。传说皇帝建故宫时,不仅没有拆掉这座距皇宫近在咫尺的小庙,还出于对庙中神灵的敬重,传下圣旨,对庙里供的关公、土地、山神、城隍、财神“各敬三尺”,合起来就是一丈五尺,加上庙前边原有的街道,就形成了现在的空地。中心庙所处的位置在沈阳故宫大政殿北面,恰恰是明、清沈阳古城的中心,所以它成为沈阳古城中心的标志,地位十分重要。
中心庙以供奉武财神“关帝圣君”为核心,农历正月初五是“财神爷”生日,一般初一到初五都举行灯会。明代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由沈阳卫指挥使闵忠主持,在辽、金、元旧城的基础上,重新修筑沈阳城,四面城墙各开一城门,对应两门之间的,即是城内的主要大街,形成了“十字街”格局,而中心庙就坐落在两条大街交叉路口的东北临街处,成为城内的中心坐标。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迁都沈阳后,清太祖努尔哈赤沿南北走向的通天街建起汗宫、大政殿和十王亭等建筑。清崇德二年(1637年),清太宗皇太极将古城辟为八城门、“井字街”后,中心庙仍为盛京古城的中心坐标。
因此,中街既有“中心”意思,也有“忠”的含义。
我有一个朋友姓战,是不是稀有姓氏?我也是第一次见到的。
本文2023-11-09 12:26:4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43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