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家谱的降低成本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9浏览:2收藏

修家谱的降低成本,第1张

如何降低家谱编修成本,是我们每一个家族成员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作为家谱编修者应了解制版、印刷工艺、印刷工价标准,了解纸张规格性能及有关印刷厂的生产能力。在印制工作中应根据印刷厂的生产能力,合理安排制版印刷工艺和选用纸张材料,以降低印刷成本。

每做一本家谱,都需要由设计工作者进行总体设计。设计者须根据内容、性质、图文总量、读者对象进行设计。家谱成本的高低,是家谱编修质量的重要因素。现就印前设计的角度谈谈如何降低家谱成本的问题。 纸张材料在家谱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约占30%以上。因此合理地选用纸张材料是降低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

家谱一般采用宣纸印刷,也是半手工操作,加放率较大,成本较高,所以,普通装帧的家谱,可选用80~120g胶版纸。及插页一般用80~120g胶版纸或100~128g铜版纸;可根据精印程度、开本选用胶版纸或铜版纸及克重。封面、插页和衬页:封面200页以内一般用100~150g纸,200页以上用120~180g纸;插页用80~150g纸;衬页根据书的厚薄一般在80~150g之间选用。如需使用宣纸印刷,还应在生宣或熟宣、三尺或四尺之间进行权衡和比较,以免造成更大的浪费。

同一品种的纸,克数越重,价格越高,正文纸的克重增加,书脊厚度也随之加厚,有时还须调整封面纸的克重与开数,从而会产生一连串的连带关系,往往增加了纸张成本。

认真选用纸张材料,但不能偷工减料,如用普通纸印较为精细的网线版,会使版面模糊,全部无效,造成浪费。因为家谱需长期保存,就绝对不能用易于风化的新闻纸。 常用的图书装订形式有骑马订、平订、锁线订、胶订等。骑马订、锁线订及胶订这几种装订形式,可以把中心跨页处版心设计得较小些。如果是平订形式,中心跨页处版心就要相对大些,因为平订书的订口要占用5mm左右。手工线装的版本,我已经做了专题论述,大家尽可以参阅,在此不赘。

设计文字稿时,正文字体的大小、行间的疏密,四周留空白的宽窄,标题的占行和空行等等,都与家谱印刷成本有关。如一本书为普通16开本,原设计为横排5号字,每面排1300字左右,行间空5/8条,24万字的书稿,共需排185面;如改排为1400字,行间空1/2条,只需排166面;两种规格相差19面。在版数、纸张、装订等各个环节上,我们都可能使成本降低。当然并不是说版面排得愈密愈好,譬如家谱,字不能太小,行距不能太窄;而是指在适应书稿内容和读者对象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节约纸张材料以降低图书成本。 设计封面时,要根据图书成品尺寸、书脊厚度及勒口大小来进行设计。在设计勒口大小时,一般在不浪费纸张便于印刷的情况下可使勒口稍大些,多数在30mm以上。但有些封面设计人员不了解纸张规格、开数及印刷机性能,在进行封面设计时,不根据纸张开数随意把勒口的尺寸固定下来,制版后往往不符合纸张规格开数要求而造成浪费,现在大部分图书封面印后需要覆膜,因而又提高了覆膜成本。由此可见,设计人员在进行封面设计时,要对纸张规格、开数有所了解,在封面设计时尽量考虑降低家谱成本,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有的封面和前后环衬设计较为简单,就印几个专色,印量又不大,制版时可考虑制作铜锌版,印刷可用图版机印刷,因图版印刷是单个小张印刷,可采用花开,还可用残纸切成小张印刷。这样可以提高纸张的利用率,制版印刷的成本也能降低。 对于一般的32开或16开的单、双色的家谱,激光照排的可采用B-B式双面胶印机印刷,这是专印书刊的印刷机,按纸令计算印刷费;或用01型、08型单色胶印机印刷,这种胶印机为单面印刷机,按色令计算印刷费。但用B-B式胶印机比单色胶印机速度快且印刷费用低。对于印刷质量要求较高的画册,应尽量选用双色或四色胶印机印刷;对有较大实地的前后环衬等均应使用单色胶印机印刷,其印刷质量较好。

编修人员应了解各种印刷机的性能以及工价的计算标准,否则,就可能采用高成本的不合理的印刷工艺,使家谱质量下降,成本增高。可加家族名人题字、名人传记、家族大事记、名人照片等

民间美术形式的来源

 民间美术形式的来源,艺术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仔细发现的话,生活中很多是事情和景象都是值得我们记录的,民间也有很多的经验传承,以下民间美术形式的来源。

民间美术形式的来源1

  一、民间美术的起源

 中国的民间美术与中国原始社会的美术同根同源。中国的民间美术和中国原始社会的美术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共同的特点。至今中国的民间美术还有中国原始美术的艺术痕迹。中国的民间美术是在中国古代人民的生产劳动中和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原始社会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开始从不自觉地追求美发展到自觉地对美的追求,最早是为了制造一些实用的劳动工具而产生的,追求实用是最初的原点。

 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发现锋利的工具和光滑的工具使用起来更为便捷。从实用性的不自觉追求逐渐演变为对美的自觉追求。古代人们开始在一些器物上添加一些简单的线条,对称的线条乃至一些简单的图案。例如,人们在早期的陶制品上为了使用方便加上了把手,为了区别用途和使用方便加入了一些简单的线条和图案。

 再如,人们将贝壳和兽骨打磨光洁甚至通过钻空等方式配挂在身上,用来吸引异性。这些都是最初的中国民间美术的雏形。至今在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品上还能见到早期的一些图案,人们依然对此有审美上的感受,现在我们在一些民间的剪纸和刺绣作品上还能经常见到这些简单、朴实的图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阶级,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社会分工日趋细化,从而促使民间美术也逐渐分类,民间美术在制作上也更为精细和多样。一直到现在,民间美术出现了迅速的发展状态。中国民间美术凭借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深深地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形式具有多样性,中国民间美术将艺术的审美性和实用性完美地结合到了一起,产生了大量的艺术样式,例如编制、剪纸、年画、泥塑、皮影、刺绣等等众多的艺术样式。

  二、民间美术的特点

 中国民间美术产生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因此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过程一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紧密联系,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之中。中国民间美术的传承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言传身教”是中国民间美术传承的主要方式。中国民间美术主要是通过父子师徒关系进行传承的,言传身教的传承形式是由于中国民间美术技艺的掌握者是最为普通的民间艺人。

 由于中国古代将这些艺术视为低级和粗俗的事物,因此这些民间艺人多数是没有受过教育的普通人,他们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承,更多的是依靠口口相传。这种口口相传、亲身示范的传承形式将技术经验传承给下一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进入了科技化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审美需求日益增长。机械化的大批量无个性化的生产方式,代替了传统的家庭式的个性化的生产方式,传统的民间美术的生产方式正在逐步消失,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都在冲击着中国民间美术的传承,很多优秀的传统工艺从此失传,许多传统的民间艺人和民间艺术品被现代所摒弃。

 在这种缺乏时代经济与文化背景的情况下,民间美术变成了一种西方文化的入侵,而被艺术家与文化工作者们所重新提起。如“带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很多专家对已经衰落了几十年的民间美术进行重新整理和研究,这些工作对民间美术的保护和振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这种不分精华与糟粕的保护方式,使我们的民间艺术并不完全代表我们民间美术的真实发展状态,甚至有些艺术工作者为了西方媒体对于“神秘东方文化”的好奇心和对它文化的观赏需求而制造了一些“伪民俗”的艺术作品混淆了媒体试听,使我国的普遍民众不能产生文化的认同感,而对民间美术的发展处于漠然状态。

  三、民间美术的发展方向

 各民族的艺术都属于世界艺术整体中的一部分,只有保持本民族的独特艺术特色才能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民间美术作为具有原发性与地域性的美术形态是我国本民族艺术的最佳代言人,民间美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成为我国艺术界与文化界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在工业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传统手工艺与工业社会的对应,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既不能放弃民间艺术形式也不能违背社会规律,试图以民间美术来代替大工业时代的产品,要使作品更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非常重要一点是必须站在现代文化的角度对传统文化做更深的研究。

 寻找工业文明与民间美术的互补点,工业文明带来了商品的大量生产与简单复制,而这种简单的文化形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不应该只是一种实用主义色彩的产品形式,它同时应代表一种带有审美色彩的人文精神,民间美术以其丰富的审美形态与人文精神,成为工业文明社会的有效补充,工业文明以其时代感与社会性引导民间美术的发展。两者的互补使人类文化最终向着一个更加健全完美的方向延续。

 民间美术发展随着历史的前进而滚动,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它,是我们前进过程中的中心课题。我们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对待和保护老祖宗留下的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使它带着古老文化的血脉不受干扰地向前发展。无论是现代的文人画或西方的人文主义作品,它们的先驱都是当地发展起来的最原始的民间美术,所以,民间美术的发展像黄河长江滚滚向前。

民间美术形式的来源2

  重新发现民间美术的价值

 民间美术是在漫长的民间生产生活中孕育生成的艺术形式,在几千年的农耕岁月中,它是老百姓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审美和教化功能。譬如,一个刺绣荷包不仅造型美观,还有良好的收纳功能;

 一条雕花木凳,既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又具备极佳的使用价值。而这些物品上的图案造型,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典故、传统小说、地方戏曲等,传递着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悌、忍的价值观念。时至今日,剪纸、农民画、刺绣、编织、印染、风筝等民间美术形式依然流行,装饰、美化、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寄托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历史上,民间美术的创作者都是普通劳动者(很多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生活简单、思想单纯、创作过程呈偶发性,将眼中所见、心中所想直接表达出来。

 由于受外来文化影响相对较小,民间美术一直以一种原生状态恣意生长。传承至今的它,可以说是民间文化的活化石,是研究民间文化心理、传统民俗习惯的重要“窗口”。今天,我们欣赏那些“土味”十足的民间美术造型,其实是跟先民“对话”。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不少专家学者将研究目光投向民间美术,甚至有人专门出资大量搜集整理民间美术作品。

 现代社会,民间美术的`价值不仅在于为我们搭建与先民“对话”的桥梁,还在于为现代设计提供素材和灵感。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看似相差甚远,其实却有共通之处。民间美术的传承一直通过“手把手”的形式进行,几乎每一件作品都是纯手工创作,融入了作者对世界、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这份纯粹无华的真情实感正是现代艺术设计所追求的。

 目前,在产品造型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多个领域,民间美术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中国联通的logo“中国结”,设计灵感就来自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形式盘长结。

  正视民间艺人的生存困境

 从古至今,专业艺术机构的艺术家大都由国家供养,而民间美术从业者却只能自己“刨食”。现代大工业生产出现之前,从事民间美术工作的人凭自己的手艺,能够挣得一份养家糊口的收入。当机器解放了人类的双手,这些人却被逼到了历史的墙角,陷入生存困境。

 以皮影为例,手工制作一个50厘米高的皮影人物,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烫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仅镂刻人物造型就需要3000多刀,完成所有工序要一个星期左右。可使用机器,只需输入程序,启动开关,仅30分钟就能镂刻一个皮影人,就算加上上色、缀结,完成全部工序也就需要三四个小时,并且机器制作的皮影人线条流畅,没有刀误,生产成本仅是手工制作的几十分之一。

 因此,不管手艺多么精湛,皮影艺人都很难靠制作售卖皮影作品在现代社会解决生存问题。与皮影艺人面临相似处境的还有剪纸、刺绣、泥塑等许多民间美术从业者。

 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当从事民间美术工作无法养活自己时,老艺人便会转行,年轻人更不愿进来。由于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大量老艺人离世后,民间美术就会陷入“人亡艺绝”的困境。

 当然,目前仍然有一些民间美术爱好者在进行相关创作。可这些人仅仅把民间美术当作兴趣爱好,而前辈老艺人却把民间美术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一个是兴趣,一个是事业,定位不同,付出肯定不一样。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民间美术爱好者的作品多是在重复前人,未能创造出与新的时代环境和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的新的艺术语言。所有这些,导致民间美术陷入发展困境。

  激发民间美术的内生动力

 任何艺术形式都来源于生活,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因此,抢救乃至发展民间美术,最重要的是找到民间美术与现代人生产生活的结合点,探索以何种方式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如此才能激发民间美术的内生动力。

 如前所述,民间美术对于现代设计具有借鉴价值。若能将民间美术的艺术精华有效融入现代设计,那将为其找到一条重生之路。民间美术种类极多,有绘画、剪纸、雕塑、纸扎、编织、刺绣染织、服饰裁剪等,每大类又包括多个小类。随着现代设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设计师、艺术家将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成功嫁接。

 比如,有的地方大胆创新农民画的视觉语言,并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将其艺术精髓融入当地特产包装,二者的“邂逅”产生了新奇有趣的火花,由此推动了农民画的传承与创新。再比如,有设计师将传统扎染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设计出充满艺术气息的家居用品,不仅摘得国内外大奖,还将产品卖到了国外,千年扎染因此旧貌换新颜。

 总之,通过现代设计手段,深挖民间美术的艺术潜力和商业价值,拓宽民间美术的应用领域,打造民间美术的艺术品牌,是激活民间美术活力的最好方式。从实践中看,制约民间美术在现代社会应用的一大瓶颈是,懂民间美术的不懂现代设计,懂现代设计的往往又不懂民间美术,缺乏将二者成功打通的“通才”。

 因此,笔者建议大专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一方面要开设民间美术课程,另一方面要鼓励大学生深入民间,多向民间老艺人请教学习。

 虽然民间美术作品的实用价值在现代社会有所减弱,但它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换句话说,现代社会,人们学习制作风筝并非为了卖风筝挣钱,学习裁剪衣服也不一定要当裁缝,但通过接触学习这些民间美术,可以了解传统文化,陶冶个人情操,提升审美水平。从这个意义上看,民间美术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笔者建议大中小学将民间美术列入美育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选聘民间艺人兼任美育老师。此外,文化馆、博物馆、少年宫甚至私营教育机构,可以开设一定数量的民间美术课程,尤其是陶艺、剪纸这类需要动手的课程,让孩子们通过学习民间美术,一方面提升美育水平,另一方面也提高动手能力。

民间美术形式的来源3

  “中国民间美术的源头”木版年画

 著名学者冯骥才曾把木版年画称作“中国民间美术的源头”。的确,木版年画可以说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史料记载表明它已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有资料称,北宋时期,这种古代民居装饰画叫“画纸儿”,还有专门的“画市”。但直到清道光年间,李光庭著的《乡言解颐》一书中,才正式提出“年画”一词,从此,所谓“年画”就拥有了固定含义,指木版彩色套印的、一年一换的年俗装饰品。

 虽说坊间一直有“木版年画四大家”的说法,但论产地,中国木版年画早已是遍地开花,因为中国人喜欢这种年画所营造的氛围,每到新年就换上一幅新的年画才觉得有过年的感觉。所以全国各地有大大小小几十个产地的木版年画都相当有名气,比如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河南朱仙镇、四川绵竹等地。木版年画也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一张名片。

 一张看似普通的木版年画卖得并不贵,但真正手工制作起来,工续却相当繁琐。制作者要先设计样稿,再用刻刀一笔一笔地刻到木板上,制好版后,最后反印在纸张上,然后上色、装裱、晾干。有些地方的年画是手绘上色,有些则一张年画有几个色就要分几块版分别印刷上色。整个过程稍有不慎,一张年画就废掉了。

 正是因为手工制作的工序繁杂,很多地方的年画虽传承至今,却改成机器套刻、流水线印刷了。一张真正手工制作的木版年画因此更加难得。但仍有不少民间艺人还保留着手工制作的传统技术,正努力将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山东泰安木版年画

 山东泰安徐家庄村的非遗传承人王连阳,至今仍坚持手工制作年画,绘制一张年画需要十几道工序,一张脸谱就得上五六遍颜色,他家中的模具最久的已经流传近两百年。这些年画形式上红火活泼,色彩亦鲜艳明亮,多用单色平涂,主题单纯明快;题材上则包罗一切具有喜庆色彩的风俗生活民间故事等。

 天津杨柳青木版彩绘年画有一个标志性的画面就是手抱金鱼的胖娃娃。相对而言,始于明代的杨柳青年画传播得更为普遍,在中国版面史上,它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为“南桃北柳”。其特色是内容饶有情趣、人物造型优美、线描流畅精细。图为天津市北辰区普育学校的学生在学画杨柳青年画。

 湖南手工木版水印年画滩头年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艳丽、润泽的色彩,古拙、夸张、饱满、个性化的造型方法,纯正的乡土材料和独到的工艺,作品具有浮雕一般的艺术效果。滩头年画从造纸原料的选择、纸张的制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绘,一张年画的生产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图为传承人正在年画上加工细部。

 东昌木版年画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最早以门神画的形式出现,它构图简洁,整体感强,还具有造型高度概括、夸张变形、追求神似不求形似的特点。最特别的是着色,它历来只有“草版”,即只印不画,系全部用木版分色套印,有丹红、粉红、黄、绿、青、黑等最多七色八版,整个画面五彩缤纷,装饰性强。

 67岁的东昌木版年画传承人徐秀贞在她的工作室演示印刷技术,在使用木版前,她要先用湿毛巾敷一会,然后才用棕毛刷上墨。她说这样能让湿气浸入木版,墨才能浸得更好。

  陕西凤翔木版年画

 凤翔木版年画始于唐宋,兴于明清,大致分为五大类:门画、风俗画、戏剧故事、窗花、家宅六神。关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理优势缔造了凤翔木版年画独特的艺术风格,其线条刚劲有力、简明质朴,色彩以红、绿、黄、紫为主,再衬以黑色线条,对比强烈,生活气息浓郁,形象丰满逼真。

 河南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特色是线条粗犷、形象夸张、构图饱满、色彩艳丽,因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深受人们喜爱。其题材多为吉庆和戏曲故事,人物形象则多以灶君神、天地神、钟馗、门神为主。图为朱仙镇年画艺人尹恩天在制作年画。(新华社朱祥 摄)

 朱仙镇年画艺人张宝德在篆刻印刷年画的木板。

  河南内黄李新张木版年画

 内黄县的李新张木版年画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其线条刚劲有力、色彩对比浓烈、画面古拙厚重,还具有构图布局写实化、程式化,人物主次分明,形象喜欢夸张变形等特点。它是中原文化的一种独特反映形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图为传承人李秋旺在印制年画。

 李秋旺介绍,神像画是内黄李新张木版年画中的主要题材,内黄李新张木版年画神像画既有佛教神灵也有道教仙家,还有民间俗神,此外也有家谱轴和灯笼画这两类题材。为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四处收藏民间刻版,如今家中刻版已有一百余种。

一、谱名

谱名中最重要的是谱籍和姓氏,即是什么地方、什么家族的家谱,为什么这样要这样写?更准确的反映家谱作为“史书”来反映信息,不然,编修的人当时明白,经年累月之后,转之何人何地?便无从查考,给后人寻根带来巨大困难。

二、像赞

人物像赞有各种表达,或始祖,如三皇五帝,也可以是近祖,或者迁祖,还可以是自古到今的家族内非凡的人物,特别杰出的人才。以昭示后人发奋图强。

三、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四、目录

全部家谱内容提要,以便检索。

五、谱论

谱论,即谱学理论,从司马迁开始历代都有名家,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朱熹,王阳明,比如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曰:“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郡府县志,一国之史;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

六、凡例

凡例,即修谱的原则,规定,比如哪些人可以入谱,哪些人不能入谱,对人的次序的排定,哪些内容怎么去写等等,就是规定家谱里面都有什么,这个显示出编修之人的主观态度,如明朝家谱对女性入家谱,就很明确的规定:丈夫之后跟原配,接着依次是:继配,侧室,妾,纳,除原配外,这些二三四五老婆不可以有名字,原籍,生卒,等,这个男尊女卑的“名分”观念,尤 是对女性的一种变态的歧视。

七、家训

不要误解,《家训》不是家谱内容,这里为了突出家训的内容做个配图,中国是家天下的社会结构,名门望族是一大特色,家训家风起了很重要的教育作用。

八、世系

世系是家谱内容的核心部分,从家族第一世开始,记载其生卒,婚配,事略,墓葬,其人如何?一目了然。

九、传记

传记,不是每个人都有,是对家族内的杰出人物,立功立德之人的具体描写,反应出这些人物的杰出品质, 垂范后辈,是榜样力量。可分内传。外传,内传是五服之内,外传是五服之外,还有列传,分门别类,比如家佣,二三四老婆中的贞烈之妇,可做列传,这已经不适合今天。

十、谱跋

上图是梅曾亮的家谱跋语,他自夸了一下,“知岩”以乡兵保障宣州,然后对家族的分派流迁做了陈说,所以跋语就是做谱之后的感想,经验,过程等含有者的寄托之语。

十一、领谱字号

家族支派繁多广布,必须有字号,作为验证, 跟对号入座一样。家谱一般就包括上述内容,除此之外比较重要的包括,祠堂,敕封,艺文,契约等还有一些图表,制作时可根据原谱内容确定。没有原谱,就必须另起创谱,不使历史中断,再根据个人情况确定内容。

修家谱的降低成本

如何降低家谱编修成本,是我们每一个家族成员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作为家谱编修者应了解制版、印刷工艺、印刷工价标准,了解纸张规格性能及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