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于丹、蒙曼的国学素养?
近日,百度《冷侃娱人》评台发表了一篇《从于丹到蒙曼国学大师,沽名钓誉,沦为文化小丑》的评论文章。从写作水平而们言,还算是比较精彩的。但其观点,本人却不敢苟同。
笔者看似出自善意,惋惜两位国学大师从盛到衰,但却武断地给她们扣上“沽名钓誉,沦为文化小丑”的肮脏帽子,使人觉得言之过份,且有嫉妒、讥讽、潮笑他人之嫌。我觉得这样评论两位真才实学、深受群众喜爱的国学大师是极为不妥的。
于丹、蒙曼均出自书厢门第,在良好的家庭教养之下,她们自幼刻苦攻读中国各个时的古典文学作品,积累了异常丰富的古典文学知识,并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化素质,高超的演讲才能,在各种文化活动论坛上,用生动活泼、幽默含畜、妙趣横生、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解回答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使人耳一新,听得津津有味,从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大家一致认为于丹和蒙曼老师拥有的古典文学作品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很少有人与之相比。她俩的讲读决非挂羊头卖狗肉,决非非哗众取宠,而是实实在在的真功夫。
笔者说于丹先是搞文坛讲读(论语),后来逐步转向商业性质的演讲,以此获取丰厚的收入。我想在当前的市场经情况下,也是可以理解的,比那些文艺名星之类的人相比,她还算是好的;至于在英国选酒店不满意而当众骂随行人员一事,那只是偶一次生气而已,况且其真实情况,我们也不清楚。我觉得把“沽名钓誉”的帽子带在她的头上,是不太合适的。
文章说蒙曼教授”对文化的解读,没有太大的问题,可能是她的名气太大了…”,于是笔者列举她在讲《悯农》、《春夜喜雨》等等文学作品时出了不少问题。大家都知道,在学术界,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不同而引起的争论是常有的事,如文章里说的床前与马扎前、缸与瓮、锄禾与种庄稼等类问题一样。就算蒙曼老师有差错,她的差错率恳怕也是微乎之微的,把她比骨稽可笑的文化小丑合适吗?
总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国学大师也不会例外。我们不能只一时一事去肯定或否定一个人,更不能一棍子把人打死。
湖南省统计局退休老干
彭三星
二O二二年三月十七
随着时代的发展,婚姻对于女人来说越来越显得无足轻重,尤其是对那些独立自主的新时代知识女性来说,并不是必需品,因为她们不需要依靠男人,自己就可以活的很好,比如第五季《中国诗词大会》舞台上的鉴赏专家蒙曼,1975年出生的她至今未婚,不过她并没有因此觉得生活不幸福,反而潜心研究学术,在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不过网络上关于她的感情生活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人说她其实已经结婚了,到底是不是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中国诗词大会》里的蒙曼老师至今并没有结婚,所以关于她丈夫一说并不存在,自然她和文学博士康震老师也不是夫妻,两人只不过经常出现在同一个节目中,而且研究的方向也有点相似而已,前四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嘉宾评委都是康震,第五季换成了蒙曼,两人其实 并没有什么关系,康震老师有自己的家庭,但妻子并不是蒙曼。
1970年出生的康震,比蒙曼老师大五岁,陕西榆林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 。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古代诗词、散文,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重点研究中国古代都城文化与古代文学、唐代散文文体发展、唐代文学教育与文学等。目前的身份是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李白研究会、中国苏轼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王维研究会理事,《唐代文学研究年鉴》,《唐代文学研究》编委 。参加过节目有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李清照》《唐宋八大家》系列。担任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 等栏目文学顾问、鉴赏嘉宾。
蒙曼,1975年出生,河北平泉人,2002年7月参加工作,1995年6月加入中国***,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兼)、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委员、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硕导组长。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五代史及中国古代女性史。自2007年以来,五次登上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武则天》、《太平公主》、《长恨歌》、《大隋风云》、《唐玄宗与杨贵妃》,并出版相应书籍。担任中央电视台《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和《中国谜语大会》点评嘉宾。
所以从两人研究的领域来看,还是有很不多的交集的,只不过都不是感情上的交集。
了解蒙曼老师的应该都知道她一直没有结婚,而且感情方面也是一片空白,可能是研究中国古代女性史的原因,让她对感情和婚姻有不同寻常的看法,蒙曼老师其实很单纯,她在感情和婚姻上有自己的坚持,在她看来男女之间,无论是爱情,还是婚姻,都是要始终如一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她这么多年一直单生的原因,关于蒙曼老师为什么不结婚,她自己并没有公开说过,有可能是一直没有遇到那个让她始终如一的人,又或者是因为其他什么原因。
虽然不曾步入婚姻的殿堂,但并没有影响她追求幸福生活能力,利落的短发,爽朗的笑声,蒙曼看上去很精神,说起话来也干净利落、富有节奏,典型的事业型女人,早年央视《百家讲坛》捧红了一大批学术明星,蒙曼就是其中年龄最小的,被外界称为小于丹”。
在外界眼里,蒙曼老师除了是一个了不起的学术者,另外她还被扣上了”剩女的帽子,但蒙曼老师自己并不这么认为,她甚至在公开场合,痛批过剩女”一词,言辞犀利:我们经常说剩饭剩菜,剩女的称呼本身就是对女性的侮辱。这种说法,是男权观念未全部清除的表现。”而蒙曼的想法,与负责主持第6版词典修订工作的中国辞书学会会长江蓝生不谋而合:我们对新词新意还有一个价值观的判断……对于因种种原因不能及时结婚的人,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把他们说成‘剩男’、‘剩女’,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不够尊重人的,所以我们不收。”
在蒙曼看来女性并不是弱势群体,她反对田园女权”,所谓的你负责赚钱养家,我负责美貌如花”,是对女性的矮化和宠物化。没有任何一个进步,是可以不通过奋斗得来的,她表示:女性想要的一切,都应该通过奋斗得来,这是一个不容质疑的大前提。”
正因为抱有这样的想法,所以她45岁单身,依旧活的很精彩,并且年纪轻轻,在学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实婚姻对于女人来说并不是必需品,如果一段婚姻能够让一个女人生活的比以前更好,而这种好不一定是物质上,只要这个女人在婚后觉得幸福,那么婚姻对于她来说是有意义,但如果一个女人结婚以后,不如婚前过得幸福,甚至比之前还要凄惨百倍,那么婚姻对于她来说其实是可有可无的。
在现代人的词汇中,有一个相当荒谬的词“大师”。 时至今日,许多人仍然主动屈服,将希望寄托在“主人”身上。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化,人们不再把重点放在基本必需品,食物,住房和保健上,而开始采用“高雅文化”。 自然,众神大师的体系将无法运作,因此出现了各种“文化大师”。 这些大师比以前的大师要好得多。
毕竟,每个人都是文化人,文化不是假装的。 结果,出现了各种头衔的大师,诸如书法大师,绘画大师,音乐大师,中国学习大师等大师,在雨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余秋雨的出现,使中国人莫名其妙地渴望“文化”。 伴随着生活和悲伤的沧桑,“文化之旅”扫除了过去文学作品苍白,空虚,无病的吟,讲述了作者的历史发现历史古迹。 在很大程度上,这使人们的眼睛变得明亮。 习惯于阶级对抗,伤疤文学,反省文学和主题受限的文学作品的人们,喜欢散文《文化之旅》的收藏。
噪音,赚了很多钱。 易中天的结局更好,因为他只谈论历史,而他的专业仍然与他相对。 于丹女士不是这样。 她是“中国学硕士”,国学很出名,但受到的攻击也同样巨大。 于丹露出马蹄后,他完全跌落在祭坛上,这也标志着“百所论坛”从坛上倒下。 现在,每个人都对本专栏感到眼花。乱。 所谓的主人和祭坛不过是人们在梦中自我麻醉的产物。
与其将希望寄托在教与学的大师身上,不如将精力花在阅读和思考上。 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师”从高坛上堕落了。 这可能是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伟大进步。 这是人们觉醒的唯一途径。 今天我们已经见过太多了。 即使许多人都在感叹:“现在大师越来越少,这是没有希望的。” 但我仍然希望,这恰恰是我们时代的进步,这也是民族觉醒的声音。 大师们将要走到尽头,他们肯定会被彻底歼灭。
未来将是一个没有主人的时代,一个没有祭坛和神灵的时代,一个解放思想,开放人民智慧的时代。 让我们感谢这样一个时代的到来! 没有最高权威的大师,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的普通人。 在当今时代,我们不需要笼罩在光环中的神灵,而是需要世界上思考的人们。 借用王小波的话,我们所有人都应该是特立独行的猪。
蒙曼品最美唐诗
幼教资源实时更新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QLE4-07wEQeCD_zgYKgsGQpwd=2D72
提取码:2D72
《蒙曼品最美唐诗》是蒙曼老师于2017年2月10日在喜马拉雅FM开播的音频课程类节目,宗旨为品读最美唐诗,找回诗情诗心。
节目内容从《唐诗三百首》中选择最经典最雅正的古诗。有助于我们走出自己的狭小空间,有更大的视野、格局,唤醒灵魂深处的简单和纯粹,让自己变得更敏锐,发现生活之美,感悟朴素的生命哲学。
全文3262个字,阅读大概需要花费10分钟。
我和妻子在女儿布丁两岁半左右开始读《三字经》和《笠翁对韵》,坚持了半个月,就无疾而终了。三岁之后,又想起来了,继续读,方法很单调:我们俩谁有时间谁就拿起材料,在女儿耳边诵经般地叨叨。坚持了一个星期,妻子对我说了如下一段话:“我很迷惑,现在做国学启蒙的意义。每次读《三字经》读到那些“三纲五常,兄友弟恭”,自己内心是很排斥的,不想强行给孩子灌输这些价值观,而读一些拗口的语句,看到布丁心不在焉的样子,我总会迷惑,这样读有用吗??又枯燥,又机械,她不解其意,无法引起兴趣,到底有什么意义?”这段话,问的我无言以对,原本提议进行国学启蒙的是我。
对于国学启蒙,很多家长都有意识的开始重视,可是又充满了疑惑:
●古文那么枯燥,孩子不识字,难道只能死记硬背吗?
●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现代家长不能接受的“糟粕”,也要一股脑的全部灌输吗?
●机械死板的诵读,会打消孩子的学习兴趣,有没有生动、活泼、有趣的学习方法呢?
●家长自己的传统文化水平都不够,如何引导孩子学习??交给国学启蒙机构,也是这种机械诵读的方式,就怕没效果呀!
●传统文化书籍多如牛毛,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经史子集,到底如何选择呀?
太多的疑惑,造成家长不知如何开始,不想开始,开始了又坚持不了,最终不了了之?
那到底要如何开展国学启蒙呢?我给的答案是: 国学启蒙一定要有原则,分阶段,分难度,有方法的科学实施系统规划。
①没有普适法则
没有任何一套方法和规划适用于每一个孩子,父母需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年龄及认知特点,自主调整细节,不断尝试,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启蒙方式,别人的蜜糖可能是你的毒药。
②父母自身储备
国学启蒙或者说家庭教育的最关键性因素父母自身,别把启蒙的全部希望寄托在素材的选取,老师的好坏,机构的课程和孩子自主学习,父母需要,自我提高,提前准备,对启蒙素材有自己的理解,跟上孩子的学习节奏,能与孩子互动,并为孩子做出学习的榜样和示范。
③选定主体素材,其他素材作为辅助性补充
国学材料如浩瀚星河,父母不要一股脑全用上,也不要人云亦云,听说什么材料好就直接用,在每个阶段,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通过不断尝试,选择一个主要素材,集中聚焦于该素材,同时期辅助,相同难度的其他素材1到2本,作为辅修,不要贪多,少则得,多则惑。
5岁及5岁以下,包括没有接受过启蒙的七岁以下的孩子
培养语感,养成习惯,布置背景,保护兴趣
增加输入的丰富性,关联已知,让学习内容具象化,游戏化,故事化,切忌功利性启蒙
1、故事化 :从孩子已有的认知出发,把书中的典故、文化常识编成故事,择机讲给孩子听
2、游戏化: 父母熟悉孩子现在所学素材,在和孩子游戏、亲子互动、散步等闲暇时光,用各种游戏的方式,对孩子输入素材,比如接龙一人一句
3、输入丰富性: ,视频,音频,点读,绘本,故事多渠道输入
4、具象化: 对孩子“只听其音,不知其意”的状态,生活中一旦遇到相同事物,一定要抓住机会,让“音——形——意——物”有具体对应
5、关联已知: 任何未知事物的理解,都必须关联已知,对孩子进行输入讲解,一定基于孩子已知的事物,作为类比
6、玩中学,还中听, 无需正襟危坐,比如一边玩玩具,一边听着,一边嘴里磨叨,只要孩子做到能不排斥,能听进去,能随口接几句就行。不要抱有功利心,炫耀性的学习目的
一、“三百千”为主要材料
①《三字经》字数短小,典故极多,朗朗上口,是故事化的主要材料,建议家长把里面的每一句能化成故事的,自己编成故事,择机讲给孩子听,能解释具体形象的尽量用来具象化,视觉化。等孩子接受了一些背景知识,在去亲子诵读。(这里介绍《钱文忠将三字经》供家长参考阅读)
②《百家姓》和《千字文》都是四字一句,作为为孩子识字打基础,先听音,再辨形,最后再去会意。
二、扩展素材:《汉字树》、《中国最美童话故事》、《幼童文库》
这些作为故事的形式,亲子共读,一方面加深对文字的印象,也为日后的自主阅读布置背景知识。
三、家长辅助工具: 《尔雅》、《说文解字》这是两本古代字典,及用于孩子的识字准备,也辅助家长对古汉字的理解和释义。
一、《声韵启蒙》为主要材料
《声律启蒙》是清朝康熙年间车万育所作,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朗朗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全文如唱儿歌般,比“三百千千”更有韵味,可作为主要材料,《笠翁对韵》与其类似。
二、 《笠翁对韵》、《千家诗》(三百千千的第二个千)作为辅助材料,交叉诵唱
一、《龙文鞭影》为主体材料
这里重点介绍一下《龙文鞭影》,这本书除了首句“龙文鞭影,粗成四字,诲尔蒙童,经书暇日,子史需通”和末句“古人万亿,不尽兹函”外,每句都是一个成语典故该书收集了二十四史中的许多重要人物的典故和趣事,还汲取了《庄子》和古代小说、笔记,如《搜神记》《列仙传》《世说新语》,等书中的许多神话故事1029句,集成了1022个成语故事,文字简明,内容丰富,是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微型百科全书,这本书是十分简明扼要的中国传统文化读本,其中大部分内容放到今天来看也不过时。
二、《幼学琼林》、《了不起的中华文明》作为这个阶段的辅助材料
《幼学琼林》,好比是国学的十万个为什么,其中有宗教,习俗,天文地理,风俗礼仪等诸多,国学知识,拿今天的话说,就是干货比较多,特别适合给孩子打国学基础用。
《了不起的中华文明》是蒙曼老师带领一个几十人组成的团队,花了730天的时间完成完成的一项,系统的梳理国学脉络让国学的经典书籍或艺术成果,各自回归本质,让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系统地了解一下中华文化的全貌,然后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喜好深入的学习,他感兴趣的知识领域的一套书籍。
5到7岁,幼升小和小学开始阶段
从知道,听得懂,到会跟读,会认读,初步背诵,初步自我释义
1、家长携孩子一起诵读,和孩子一起查找不懂字词的意思,养成认读文字的习惯
2、任何知识的学习离不开读背阶段,在读背阶段的初期,也就是过渡期,不贪多,不贪快不压制,多以孩子为主体的鼓励
入门阶段的所有材料,都可以作为这一阶段的材料,承上启下的可以增加《增广贤文》、《大学》两本材料。
小学阶段,7到12岁
深入文化,加深理解,感受古文、诗词之美,养成自主阅读习惯,搭建初步思辨能力
1、坚定不移的执行“听—读—看注—讨论—再读—总结输出”的循环
2、家长尤其应该重视讨论环节,多利用其它零碎的时间来进行,善于抓住一切机会来跟孩子讨论材料中的内容
3、输出总结,是学习的闭环,家长可以自己先进行输出总结,做好示范作用,引导孩子,完成这一闭环
4、读诗,读史多对应地图,背景故事,典故,实景进行理解、回顾、检索,比如某诗句涉及地名,在历史地图上查找,某诗句作者因何而作,就有个故事可讲;看到某些景色,引导孩子用诗句形容。
5、读书先博后约,先博取,后求精,最后贯通,这一阶段辅助材料需多
一、首选《大学》《论语》《孟子》,次读《中庸》《史记》《资治通鉴》《汉书》
二、同时《千家诗》、《诗经》、《唐诗宋词》、《给孩子读诗》等诗词经典纳入读背的范围
三、《藏在地图中的诗歌》、《藏在地图中的成语》、《中华经典故事》、《白话史记》等作为辅助教材
到了这个阶段,有了前面两个阶段的铺垫,家长和孩子更应该把重心放在“习得”上面,为开笔写作打基础,材料的选取面根据孩子的基础和爱好来选择,范围宽了很多,诸子百家还有很多材料可以选择,但是整体原则以孩子天性和兴趣为主,聚焦、专注,贵在博尤在精。
希望我的这篇启蒙的思考在自己的实践中得到更多的修正,也欢迎读者来讨论指正,谢谢你的阅读!!
如何评价于丹、蒙曼的国学素养?
本文2023-11-09 11:46:5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43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