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究竟生于眉山何地?“三苏”籍贯到底在何方呢?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苏东坡究竟生于眉山何地?“三苏”籍贯到底在何方呢?,第1张

其实,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的答案就在“三苏”本身。

“三苏”在各自的文章中都为自己打下了标记:眉山苏洵、眉山苏轼、眉山苏辙。“三苏”籍贯无可争辩,就在眉山。

然而“三苏”对自己出生于眉山的具体地址却并没有交代,而且布下了“烟雾弹”。例如,苏东坡在《跋李伯时卜居图》中云:“余本田家,少有志丘壑,虽为搢绅,奉养犹农夫”(见《东坡题跋》卷五)。苏辙在其晚年所写的《葺东斋》诗中也曾言:“我生山溪间,弱冠衡茅住。生来乏华屋,所至辄成趣。”。而且“三苏”在很多诗文中都说自己“在乡里”“乡闾”“乡间”,苏辙在《自写真赞》诗甚至说自己“心是道士,身是农夫”。种种记叙都在强调他们的农民身份,这似乎在表明他们都出生在眉山农村。

“三苏”长期在外游宦,他们在诗文中称眉山为“乡里”“乡闾”“乡间”,是很自然的事。而苏东坡在题跋中说自己出生田家,重点却在表明“搢绅”身份,说白了“搢绅”就是地主阶层。

古人男子20岁称弱冠,而苏辙19岁就中了进士,他哪里还住在什么茅草房里啊?可见这些都不过是自谦的说法。

苏辙倒是在《堂成》诗中说得直白:“三世读书,粗免躬耕”。“三苏”是耕读传家的地主阶层,他们住在眉山城里,在乡下有土地、房产,这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红楼梦》中的贾家就是例子,贾家广占良田,靠地租过着奢华的日子。大观园里有稻香村,那公子哥贾宝玉还偶尔展现点农民打扮以示清高。可见“渔樵耕读”形象在古代文人看来是非常骄傲、时髦的事情,这与现代人轻视农村的理解截然不同。

苏轼、苏辙自熙宁二年(1069)离开四川,以后就再也没有回过故乡。他们在很多回忆自己少年时代的诗文中,展现了他们在眉山城家中的生活情景,诗书传家,其乐融融。兄弟二人一起读书、游玩,一起度过少年时代的美好时光。他们也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永恒不灭的青春记忆。

留给后人最大疑问的还是苏东坡在《记先夫人不发宿藏》一文中的记述:“昔吾先君夫人僦居于眉,为纱縠行。”

“僦居”就是租房。于是就此有人推理:既然是租房,眉城纱縠行肯定不是苏家故居。其实,东坡先生这句话是在表述母亲在眉州城内租赁房舍,做纱縠买卖这门生意。这又怎么能证明苏家在眉州城内没有住房呢?

据司马光为东坡母亲所作的《程夫人墓志铭》载:“夫人姓程氏,眉山人,大理寺丞文应之女。……即罄(用尽)出服玩鬻(卖)之以治生,不数年遂为富家。府君由是得专志于学,卒成大儒。”

古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程夫人自力更生,帮助夫君成才,事迹令人感动。但说“苏氏极贫”就有点夸张了。苏家如果没有财力,怎么能够资助无所事事的苏洵,从少年时代开始就四处游历,到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而且继续去实现他“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梦想呢?

苏东坡《记先夫人不发宿藏》故事的结局是“夫人之侄之问闻之,欲发焉。会吾迁居,之问遂僦此宅。掘丈余,不见瓮所在。”可见苏东坡一家做生意发达后又迁居了,程夫人的侄儿程之问仍然继续租借这座纱縠行房子做生意,还有意去发掘夫人不肯占为己有的“宝藏”,结果却一无所获。

“三苏”世代居住、生活在眉山城,他们都出生在眉山城也就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的事情。在苏东坡请求文学家曾巩为自己的爷爷苏序写的墓志铭中,就记载了苏序在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顺起义时,全力守卫眉山城的事件,期间苏序还从容不迫地处理了自己父亲的葬礼。

苏辙在《龙川略志•卷一》中说:“余幼居乡闾,从子瞻读书天庆观。”

天庆观是北宋著名道士张易简所驻道观,具体在眉山何处,已无记载。有人考证说天庆观亦名天庆宫,位于丹棱县北龙鹄山。

此地离眉山城八十余里,苏轼、苏辙小小年纪就奔波到那么远去读书似无可能。对此《东坡志林》也有记载:“吾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童子几百人,师独称吾与陈太初者。太初,眉山市井人子也。”

很显然,天庆观就位于眉山城附近。而且同学陈太初就是眉山城街巷里的孩子。陈太初也是北宋著名道士,晚年的苏东坡相信自己的这位同学已经羽化升天,成了神仙。他后悔自己没有像同学陈太初那样坚持修道,以至于到老还在饱受尘世煎熬。

1苏东坡的祖父苏序为人慷慨,乐善好施,少时性格顽皮,读书不求甚解;成年后喜欢写诗且身手敏捷,诗作多达数千篇,是一位民间诗人:上自朝廷郡邑,下至乡间渔耕,皆能入诗。苏轼的两位伯父都高中进士,大伯父苏澹早亡,二伯父苏涣是第一位由眉山出仕的人。可见眉山苏氏诗书传家,渊源深远。

2苏东坡的母亲程氏也出自眉山名门望族,外公程文应是眉山首富,舅舅程濬与伯父苏涣为同年进士。当年苏东坡父母的结合并非偶然,虽然当时苏家已经败落,与程家的财富地位颇不搭配,但苏氏家族从学问积累到精神气质,仍别于一般乡绅。苏程两家可谓世家联姻。

3眉山的文人士大夫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或修身于家,或为政于乡,都不肯走科举之路。唯有苏东坡的伯父苏涣勤奋问学,及第入仕,开一时一地之风气。继他之后,眉山出仕者多达数百人,苏氏家族也从此崛起,并由“三苏”发扬光大。史书上记录的苏洵是一个老来发奋、终成大器的典范,还被编入家喻户晓的《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可见苏洵虽然在科举上不像他的两位兄长那样成功,但一直怀有著作心和为仕志。作为苏轼的父亲,苏老泉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杰出人物。他在衰落的家道中一直暗暗积蓄力量,未曾懈怠。他博学多闻,四处游历,遍访名山大川,结交一些重要的文化和官场人物,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而且势在必得。

4三苏”作为历史上通用的一个称谓,将苏家三位杰出人物统而括之,似乎此等人品、才具和成就齐聚一家,这个现象本身就凸显了一个世所罕见的人文奇观。“三苏”文学成就巨大,父子三人同享文名,饮誉天下,与此类似者,历史上还有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

5他们为政的立场以及他们的诗文,将三个人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他们无愧于眉山这片丰腴的土地,最终化为她的符号,成为她的代表。他们大致有着共同的厄运、不幸和光荣。这父子三人又是互补的:风格的互补,思想的互补,矛盾和差异的统一。他们既已打上“三苏”的印记,许多时候也就难以剥离:人们面对苏东坡这样一条浩瀚的大河时,会想起另外两条河流。他们不是支流,而是各自蜿蜒、时而会合时而分离的两条河流。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宗族文化就是其中一种。宗族文化是中国五千文明史中的特殊文化,而族谱又称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的特殊图书记载。对于专家来说,族谱是珍贵的人文资料,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也可以通过族谱来了解自己姓氏和祖先的源流,族谱已经成为家族传承的一种文化。

前一段时间,湖北荆州市的一位95岁的村民就宣称依靠族谱找到了自己的祖先,而这位老人的祖先也不简单,他就是鼎鼎大名的苏轼。

苏轼何许人也?苏轼,又被称作苏东坡,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的大文豪,诗词、散文、书、画样样精通,官场上的失意者,语文课本上的常客。同时他还是个十足的吃货,到一个地方发明一种美食,据说还是猪肉的主要推行者。那么,美食家苏轼真的是这位老人的祖先吗?

这位老人名叫苏以开,他所生活的村庄叫做苏家坪,村里的人几乎都是苏姓,他们有着相同的祖先源流。在这个偏僻的乡村里,年轻人大多搬到城镇生活或外出务工去了,他们也不关注族谱这一类的东西,而村里的老人文化水平普遍也不高,所以也不敢下什么结论。因此,一直坚信自己的祖先是苏轼的其实只有苏以开老人一个人。

对于自己的祖先是苏轼这件事,老人倍感自豪,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这只是老人的一厢情愿而已。文史专家知道这件事后,也表示应该不可能,原因也很简单,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一生因贬谪和游玩也去过不少地方,但老人所处的湖北荆州,史书上并没有苏轼在那里长期居住过的记载。既然没有记载,那苏家坪的村民是苏轼的后代这个说法就值得怀疑。

老人见引以为豪的事情被人质疑,于是拿出了关键依据,也就是文章开头所提到的族谱。这本《苏氏族谱》很快就到了专家的手中,专家一翻开族谱,就立马否定了自己之前的质疑。

原来书中的第一页就清楚地记载,苏东坡的长子苏迈因为在江西做官,曾长期定居在江西,而元末时期,因为江西地区战乱频繁,苏迈的的后代苏荣成、苏志成则辗转来到湖北荆州地区,而他们定居的地方就是苏家坪,专家的质疑不攻自破。

之后,专家更确认了老人所说的话是真的。首先,老人的《苏氏族谱》十分陈旧,确有几百年的历史,而且族谱共有55页,对苏氏后人和重大事迹有着详细的记载。其中,族谱中记载,在村庄刚建立时,村里就修建了两座祠堂,虽然现在已经看不到祠堂的痕迹了,但村里的老人都能证实以前村里确实有上下两座古老的祠堂。

专家在多方考究后,终于确认了老人的说法。

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也是值得我们传承的重要文化。

苏炳添是苏东坡第29代孙,用族谱确认身份不靠谱。

一、苏炳添是苏东坡公第29世孙苏炳添是苏东坡公第29世孙,苏刘义公的第21世孙,一九八九年八月二十九日生于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镇古一村,中国男子短跑选手、暨南大学体育系副教授,暨南大学2013级经济系国际贸易硕士。二、用族谱确认身份不靠谱中国的族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更是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说到:“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

近年来,各地的藏书楼都在搜集“老谱”,把其与正史、方志等在历史和文化上的地位相等。但“老谱”的真实性,专家们的看法是:小心为上。家族历史上就有这样的事情,就算是先祖留下的族谱,也是不靠谱的。

有些史学家则认为,中国历代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导致族谱断裂、残缺,许多缺失的部分都是靠后人的臆想来填补的。

自唐代覆灭后,经过五代十国的连年战争和社会动乱,流传下来的家谱几乎全部遗失,以至于到了宋朝,古谱已经很难再找到了,很多世家都断了联系,失去了传承。

现存的历代族谱,多为明、清两代所修。在我国明、清两代,还有一种“谱匠”,专门为人编撰族谱,事先准备好的不具姓氏的普通族谱作为“道具”,每次有人要求修改族谱,只要填写姓氏,就算是完成了,这样的族谱当然是不可信的。

这样的族谱,几乎一模一样,欧阳修,苏轼,朱熹,文天祥,方孝孺,都是“谱匠”的手笔,不知情的人,甚至把它当成了传家宝。由于历史原因,近代之前的宗谱都不太可信。

苏家家谱是:汝唯继尔宗,尚克承其志,作善永传家,孝友以延世。

广西百色市苏家家谱是:纪,建,宏,法。

四川地区苏家家谱是:德添贤忠政,自仲子启云,金文洪长永,大庭万理明,怀中生荣志,任厚世代兴,慈良存善道,正直树依型

安徽马鞍山苏姓,上几辈的家谱是:如尚有文,正大光明,德厚延升,这是上辈口传,

高一七班 13号 刘卓婷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这些品质之荟萃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多见的。”苏东坡为何能成为一代大文豪?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我们会发现苏东坡的祖父、父母及弟弟对苏东坡的性格及文学作品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苏东坡的祖父年轻时生得高大英俊,身体健壮,酒量极大,慷慨大方。老人不识字,但智慧且人品不凡。当时祖父家以米换谷,在自家谷仓中存了三四万石之多,荒年歉收时,他祖父乃开仓散粮,依次分发给自己的近族近亲、他妻子的娘家人、他家的佃农及同村的贫民。这时别人才知道他当初为什么广存稻谷——因为稻谷可藏数年,而稻米天潮时则易霉坏。苏东坡幼时受祖父影响,知道人民生活的不易与艰辛,在日后体恤老百姓,王安石变法后,他更是为百姓痛苦生活而忧愁愤懑。另一方面,祖父也是一个思想开通的人,颇爱饮酒,而苏东坡的倔强任性、胆大诙谐与酒趣也是得于祖父。

父亲苏洵禀赋颖异、气质谨严,思想独立,这既是他的优点,也是他在科举考试路上的一大障碍。因为苏洵主要重视思想观念,在作诗上往往不能达到措辞相当精巧工稳。苏洵不是易与人相处的人,但他对儿子的学习极其重视。书中有这一场景描写“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声音,老辈认为是人生的一大乐趣。这样,父亲可以校正儿子读音的错误。”苏洵对儿子读书时如此细致的指点,我们即可见苏洵对儿子厚望之重,也可看出他对文学的热爱。在父亲的指导与支持下,苏东坡青年之时刻苦读书背书,积累了许多文化知识,提升了文化素养,所以后来每当他向皇帝进谏或替皇帝草拟圣旨之际,在引用历史往例之时,他绝不会茫无头绪。

此外,父亲对东坡文章上的风格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当时流行雕琢文句、卖弄辞藻的华美靡丽之文的社会里,苏洵不随大众,依旧坚持文章的淳朴风格,而我们如今看到苏东坡的许多文章都是简洁、自然、轻灵、飘逸,字里行间朴实无华却自然流露出真挚之情。这不就是苏洵所坚持得淳朴风格吗?

东坡之母,苏洵之妻——程**是一名受过充分的良好教育的女性。她在家管教孩子时,曾经教孩子读了《后汉书》中的《范滂传》。而小东坡在了解了这么一个勇敢无畏的青年后,便发出以后要做范滂这样的人的志向。我们可以印证苏东坡的志向达成了,他为民悲为民哀,有时甚至不惜自己的性命也要帮助百姓过得更好。由此可见,母亲对东坡成长时的思想指导之到位。

在苏家,和东坡关系最密切的自然是弟弟苏辙了。从苏东坡许多诗作中,我们都能看到兄弟之间的友爱与手足情深,这是苏东坡毕生歌咏的题材。我们最为熟悉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为怀念弟弟所作。

苏家的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祖父与父母的熏陶与指导,弟弟的相伴,对苏东坡的性格与文学作品起到了不可否定的作用,使之成为一代大文豪。                                           

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味道于神龙初年被贬四川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任刺史。不久病故,后归葬故里栾城,留一子于眉,是四川眉山苏氏的始祖。到了宋代,苏味道留川子孙中出现了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即闻名遐迩的“三苏”。苏轼是苏味道的十一世孙。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家考证:苏轼在筠连盐津有后人

  国庆前,四川省历史学会接到江苏常州市(苏轼仙逝地)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常州市苏轼研究会副会长苏慎先生电话,说筠连县塘坝乡有苏轼(东坡)后裔,具体世系已经收入河北栾城(苏东坡祖籍地)苏士福先生主编的《苏姓源流录(栾城政协文史资料第7辑)》。

  10月2日,四川省历史学会组织姓氏文化学部分专家学者前往塘坝进行了印证。在今塘坝木映、柑子、平阳、孔雀集中、双腾柏胜、筠连垫泥有21户苏姓尊“苏立见为一世祖”,并在祖传、毛笔手抄族谱上注明“一世祖源于毗陵(今常州)”,顺治初年因“湖广填四川”由江苏武进安尚乡徐桥迁到叙州府高县沐爱场板栗湾,雍正八年(1730)继迁镇雄州牛街下北里长沟盐井溪牛路坡(今盐津长沟,现有70多户);今筠连县苏姓则是咸丰三年(1853)由长沟迁入,分布两镇一乡。

  2003年3月,该族农村青年苏廷芳根据手抄族谱记载、四川眉山(苏轼诞生地)三苏博物馆、中国苏轼研究会建议,自费前往江苏常州寻根,在尊“苏东坡为一始祖”的聚星堂(毗陵苏氏族谱》“卷15”找到答案。苏立见系苏轼二十世孙、无锡兰溪房苏太和十世孙,是苏轼幼子苏过的后裔,苏廷芳是苏轼二十九世孙,目前该族已有苏轼三十三世孙。苏过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江苏、浙江、广东、广西。

苏东坡究竟生于眉山何地?“三苏”籍贯到底在何方呢?

其实,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的答案就在“三苏”本身。“三苏”在各自的文章中都为自己打下了标记:眉山苏洵、眉山苏轼、眉山苏辙。“三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