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为什么恨姓潘的?潘金莲潘巧云都姓潘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9浏览:3收藏

施耐庵为什么恨姓潘的?潘金莲潘巧云都姓潘,第1张

对于这个问题,要说在《水浒传》里面,如果只有潘金莲一个女子不是什么好人,施耐庵把她写成了一个毒妇,那也就没什么可说的,可是偏偏还有一个潘巧云,这两个女子都姓潘,而《水浒传》毕竟是小说,人物名字是可以由作者来确定的,他为什么要让这两个人都姓潘呢施耐庵是不是真的和姓潘的人有什么仇恨

武大郎和潘金莲的故事,几百年来被人津津乐道,以至于年轻人结婚找对象时,如果是一位武姓的男孩或者西门姓的男孩,爱上了一位潘姓的女孩,那么在自己大胆表白前,也一定会心里打鼓,以后他们俩的组合,能不能承受别人的“冷眼相看”。

而《水浒传》中描述的武大郎,原名武植,在现在清河县还有其墓地。武植自幼家贫,但聪明好学,后来高中进士,做了县令,是个勤政爱民的好官,但无意得罪了一名同窗,名字叫黄堂。

黄堂极力编造武植夫妇的各种“丑事”,并如小报记者一般到处传播,恰好让正在为写作《水浒传》而四处采风的施耐庵听说,并写进了他的小说里。

而施的无心之举,竟然让后世的“武”姓男青年、“西门”姓男青年,与“潘”姓女青年,在做男女朋友之前,都要掂量掂量。

而《水浒传》里,还塑造了一对“冤家”夫妻。那就是潘巧云和杨雄。虽然后世也有“潘杨”不通婚的说法,但这个说法并不来源于《水浒传》,而是来源于《杨家将》中的“潘仁美”和“杨家”的恩怨。

但读者会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为什么《水浒传》里塑造的两个霪妇,都姓潘难道施耐庵先生跟姓潘的有仇不成查阅史料,原来施耐庵先生并非平白无故的跟“潘”姓过不去,其中还真另有隐情。

施耐庵早年曾经参加过元末清初的农民起义,在张士诚的队伍里担任幕僚。施耐庵发现张士诚终不能成就大事,料他日后必兵败身死,于是主动离开了张士诚。

张士诚与朱元璋有仇。后来,朱元璋攻打张士诚,张士诚的女婿潘元绍,还有他的哥哥潘元明,临阵变节,投降了朱元璋。

施耐庵听说后,对这哥俩的行为非常不齿,于是在他的《水浒传》里,将不贞的女人都取名姓潘。除了潘金莲,潘巧云也是无辜躺枪啊。

这个故事听起来也像一个野史传说,施耐庵也有可能受过一位“潘姓”美人的情伤,所以在小说里“报复”里一下。真正的历史原因,还有赖读者朋友们考证了。

很多人认为《水浒传》中的故事发生在宋朝时期,而当时有个太师叫做潘仁美,潘仁美陷害杨家将满门忠良,受到很多人的谴责,所以当时潘姓很不受待见,因为施耐庵写《水浒传》的时候便将书中的两个霪妇以潘为姓。

其实并不是这样,而是与施耐庵的个人情感因素相关,施耐庵写《水浒传》时是站在张士诚立场上,很卑视潘元绍、潘原明哥儿俩的为人。

潘元绍、潘原明这俩人原来是张士诚反元起事时的伙伴,张士诚是江浙一带的义军领袖与地方割据势力之一,张士诚在高邮称吴王时,潘元绍、潘原明很受吴王的器重,潘元绍被招为吴王爱婿,潘原明则手握重兵,出镇杭州,一时风头无二。

但潘元绍、潘原明这二厮在张士诚危难时,竟先后投降了朱元璋,从而加速了张士诚的失败。因而,施耐庵写《水浒传》,有意将书中两个背夫偷情的不贞之妇,都取姓为“潘”,以示恨极。

潘金莲是西门庆的第五房妾。在《水浒》当中,取名也同样是门学问,西门庆,西门者,偏门也,在水浒中,西门庆是一位勾结官府,揽钱说事,*人妇女,黑白两道通吃的人物。而这种奸邪小人,竟然能够发迹,能够过着红红火火让人的日子本身就是对社会的极大讽刺。在金瓶梅中,西门庆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恶人,形象有所好转,却也更加真实。水浒中,西门庆是一彻头彻尾的坏人,而在金瓶梅中,西门庆却是无论男女,无论官民,皆为之热捧的西门大官人。捞偏门而能过上烈火油烹、举家欢庆的大好日子,又何庆之有呢潘金莲的名字也来自水浒。施耐庵非常讨厌潘这个姓。一部水浒,两大*妇都姓潘,潘金莲,潘巧云。为何*妇一定要姓潘呢或者潘者“攀”也。本来莲花是很美的,是爱情纯洁和品性高洁的象征,可是,潘金莲不过是一朵追逐金钱的莲花而已,空有美丽的外表,内心却世俗不堪。在《金瓶梅》中,作者将这位世俗女子写得更加真实而丰满,作者用如椽大笔细细描绘了出身良家的潘金莲如何堕落为金钱社会、*欲世界的奴隶。

作者为了凸显潘金莲最初的纯洁,刻意塑造了一个和潘金莲对应的名字,叫做白玉莲。两个女子都是张大户买的使女。白玉莲是乐户出生,生的白净小巧;潘金莲是潘裁缝的六女儿,自小有些姿色,又缠得一双好小脚,三寸金莲,于是就叫做金莲了。如果从出生看,白玉莲不如潘金莲,白玉莲是低贱的乐户出身,而潘金莲是平民百姓出身。

可是白玉莲“白净小巧”,暗示了这位女子品性纯洁;而潘金莲得名是因为小脚,小脚在明清两代有着浓浓的性暗示,是否这也是告诉读者潘金莲就是一荡妇呢之后,白玉莲和潘金莲都在张大户家中学习乐器,白玉莲学筝,潘金莲学琵琶,两个人同房歇卧。一开始张大户的老婆很看重两个人,给他们金银首饰,可没想到白玉莲竟然死了,只剩下潘金莲一个。

白玉莲为何一出场随即就死掉了呢原来,白玉莲是潘金莲镜像式的存在。白玉莲“白净小巧”,是高洁的化身,自然在那个看重美色、追逐金钱的社会难以安身。而潘金莲呢,教学弹唱的时候,“金莲原自会的,甚是省力”,潘金莲是一个非常能够适应环境的人,或者说她本性就是一个追逐浮华的女子。于是,当潘金莲十八岁的时候,出落得“脸衬桃花,眉弯新月”,成了大美人,张大户经常来骚扰她,只是老婆严厉,终于等到老婆去赴宴出门,就偷偷吧潘金莲“收用”了。潘金莲也没有反抗,她依旧很适应。而适应往往就意味着堕落,在那个肮脏的社会,潘金莲仗着她妖艳的容颜,张扬恣肆的活着。

西门庆和潘金莲的故事暗示的道理

1、做坏事儿容易遭报应。西门庆是典型的“头顶生疮,脚底流脓”的角色,已经是坏透了,坏到家了,没有他不敢做的坏事,也没有他做不了的坏事。既所谓的道德底线,又有着非一般的手段和心思,所以他得以横行无忌。潘金莲本不算大奸大恶之人,但因贪恋西门庆的风流和背景,和西门庆搅和到了一起,也就渐渐沆瀣一气,最后,干脆毒死武大郎。两个人把这件坏事一做,他们的命运也就开始急转直下,终于被武松查明真相,手刃了他们俩,为哥哥报了仇。所以说,这人就不能做坏事儿,坏事儿做多了,终究是会付出代价的。

2、婚姻之事,只有双方合适了才能长久、幸福。就拿潘金莲来说吧,潘金莲她虽不是什么温柔贤惠的人,但也并不是像《水浒传》种那样的奸邪*荡之人。她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婚姻的不匹配,家庭的不幸福,不幸福的关键就在于她和武大郎并不匹配。幸福的婚姻首先是两个人的家境、出身匹配,才没有落差,三观也比较相近,这样才能有共同语言。

有的。武大郎矮小、憨厚而可笑,潘金莲美艳、*荡而可恨,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当代作家俊然同志经过实地考证,证实武潘二人之事都是受《水浒》影响而成的冤案,他们在历史上的本来面目并非如此。

实有其人

据考证,北宋末年确有武大郎、潘金莲其人。他俩分别是河北省清河县相邻的孔宋庄和黄金庄人。武大郎实名武植,世人尊称“武大郎”,乃人品才貌俱佳的寒门秀士,曾中进士,被宋徽宗钦定为阳谷县令,在任期间为官清正,平反冤狱,治理河患,做了不少好事。相传当地人曾给他立过功德碑。

潘金莲原是贤妻

潘金莲则是当时贝州(清河县属其治)州官潘知州的千金**,非“潘裁缝”之女。她择嫁于武大郎,成了贤内助,使武植越发勤奋而终于进士及第。夫妻俩恩爱得很,生有四子,白头偕老。阳谷清河一带,至今流传潘金莲这位贤妻良母的懿行佳话。据武大郎的后代讲,他们家祖祖辈辈相传说,武松还是潘金莲拉扯大的。潘的身世,有潘家传世家谱为证。

武大郎并不矮

武大郎的身世,有县志和武氏家谱为证。今健在的武家人,可以证实武植并不矮。有三位老人回忆,1946年宋庄的人穷得揭不开锅,有人为救燃眉之急,挖掘田、武两大姓的祖坟,想弄点金银财宝。武大郎的坟头高大,用铁锤钢钎才凿开青砖壁垒,但里面只有一只楠木悬棺和两具骨殖。从武大郎的遗骨看,至少1米70以上。他是清官,所以无值钱随葬物;他不是穷卖炊饼的,否则棺木不会这么好。一切的一切,全由《水浒》作者生花之笔成了历史冤案。

为老祖宗打抱不平

现已离休的哈尔滨某研究所保卫科长任某曾处理过一起案子:抗日战争期间,孔宋庄近百名武大郎的后代在油坊镇参加筑河堤,说书卖唱艺人董协先路过,冀南边区抗日政府的河工委员招呼他为民工演唱。董刚唱几句,武家后代就蜂拥而上、将董打得鼻青脸肿,原来唱的是《风流冤孽记》,内容有污武大郎。当晚,河工委们组成临时“法庭”审理此案。武家后代拿出县志和家谱为证。董则称说书是抗日政府指派,内容是师傅所传,他无责任。河工委员裁决说,武家人打人不对,但事出有因,为老祖宗打抱不平是人之常情。最后由武家拿出两斗小米作为董养伤口之用完事。

潘姓人家更感屈辱

武、潘两家历经800余年,至1987年,已繁衍到300多户、上千人口。武植后代集居地孔宋庄,已成了制作绿豆淀粉的专业村,但一想到老祖宗老祖奶奶名誉被损,仍感到屈辱愤慨。而黄金庄的潘姓人家在心灵上承受的压力更大。他们不单忌讳“潘金莲”三字,就连听到别人提起武大郎,也赶紧躲避。自明清以来,黄金庄潘姓闺女,再无一人嫁到邻村孔宋庄武家去。

1987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会上有个书目,叫《孙二娘开店》,当武大郎的形象一出现,孔宋庄姓武和黄金庄姓潘的人家,都急忙把电视机关掉,跑到院里放鞭炮,说是“驱瘟神,消丧气”。

我是一张炊饼,武大郎炊饼,在阳谷县,我很有名。

我有名,不是因为我的主人武大郎,而是因为他的老婆潘金莲。

提起潘金莲,很多人眼中她就是《水浒传》里的那个妖艳贱货,那是你们不了解她,在我眼中,潘金莲其实是这样的

明月

清河县的张大户算是十里八村闻名的有钱人,不说家里良田多少,房屋几间,就说他使唤的下人,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加起来就有几十号,其中最合心意的就是使唤丫头金莲。

这金莲本家姓潘,因为家里穷,老子娘吃不上饭,没活法便将她卖于张大户做婢女。刚来时还不到十岁,蓬头垢面,瘦骨嶙峋,活脱脱一个小叫花子。可张大户自有一套识女的本事,在金莲那张脏兮兮的小脸儿上他看到的是未来的美人胚子,于是下了狠心,花了大价买了这丫头,这一养就是八年。

这金莲真是有出息,一点没辜负张大户的良苦用心,不仅在主家的调教下弹的一手好琵琶,而且还识得几个大字,模样就更不用说了,放眼整个清河县也找不出第二个来,尤其是那凸凹有致的身子,简直馋死个人。她就像轮明月,高高地挂在这清河县的上空,映在众人的眼波里,可除了没事儿时想上一想,谁也捞不着半分,包括张大户本人。

什么叫如意算盘错打了,在张大户这里就是这个忘恩负义的潘金莲。盼星星盼月亮似地盼着她长大,多少次趁着眼前没人,胳膊肘、手指尖、肩膀头,张大户变着法的金莲身上蹭上一蹭,原想着这姑娘人大心重的能把男女之事放在心上,没成想这丫头却不是个省油的灯,竟然哭哭啼啼地到主母那告了一状,这下可好,眼看到嘴的鸭子飞了。

飞就飞了,张大户得不着别人也惦记不去。所谓天长地久,早晚她有到自己跟前儿的时候。可夫人放出话来,说是丫头大了,太刺眼,放在家里不放心,不如早点许个人,许的越远越好,眼不见心净。

张大户夜不能寐,一边恨得牙根儿痒痒,一边在心里盘算,你不是清高么?你不是不让碰么?好,我就给你找个矮穷矬,我看你受不受得了!

可这人去哪儿找呢?

这一日,武大到张府送炊饼,一眼被张大户瞧见。他立在廊上,端着茶壶,一边喝着茶一边打量着面前的大郎:枯皮似的一张脸,眼小嘴大,鼻子塌陷,五短身材。看着看着,张大户的脸上浮起笑来,他向着武大一招手,叫道:“来,武大,你过来。”

武大看着他一张皮笑肉不笑的脸,心里直犯嘀咕,只怕自己哪做错了,一边安置好担子,在腰间白布上搓着油手,一边堆着满脸的笑走过来,先是做了个揖,而后瓮声瓮气地说道:“张老爷有什么吩咐?”

张大户看着还不到自己腰的武大,心里冷哼了两声,脸上的笑却未减半分,开口问道:“武大啊,你年岁不小了吧?”

“恩,快三十哩。”

“娶妻没啊?”

“嘿嘿,”说到娶妻,武大不好意思起来,挠挠头,支唔着道:“家里穷,长得丑,又是一个三寸丁,哪个好人家的姑娘肯许我?不曾娶。”

“那我给你提门亲,你可愿意啊?”

张大户眯着眼睛望着武大,武大半张着嘴仰望着他,明晃晃的大太阳底下,两个人相面似地看了半天。最后张大户有些不耐烦,急道:“行不行给个痛快话儿!”

武大缓过神来,脸越发的红了,垂下头,嘟囔着道:“就怕人家姑娘不愿意。”

“我府上的人,我说行就行,她哪里有什么愿意不愿意的!”

“不知道是府上哪个啊?”武大抬起头来,满眼期待地望着张大户,却见他向前呶了呶下巴,说道:“喏,就是她。”

武大猛地回过头来,一眼看到从门外走进来的金莲。此时正值初夏,满院子开着茉莉,那风吹着花瓣在眼前的姑娘身边飘荡,什么是仙女下凡,武大觉着这便是了。

张大户一双眼睛死盯着武大,脸上的笑不觉收尽了,他恨恨地剜了他一眼,又抬眼狠狠瞪了金莲一眼,咳嗽了一声,说道:“怎么样,人你满意吧?”

“不,不,不不不,”武大回过魂来,扭回头看着张大户,脸色都变了,急急说道:“张老爷,武大可不敢有这样的心思!这样的姑娘,我武大娶不得,娶不得啊!”

“有什么娶得娶不得的?我说能娶就能娶!金莲,”张大户向着金莲叫了一声,金莲忙收住了脚,转过来朝张大户和武大走过来,站定了,飘身行了一个礼,垂眼恭敬回道:“老爷有什么吩咐?”

“你如今也大了,夫人说想给你找个好人家,我看武大就不错,人老实,还能干,我觉着你俩挺般配,今儿我做主,就把亲事给你们定下了。哪天日子好,你就嫁过去。什么彩礼不彩礼的,我们张家不差这个!你们只管好生过日子,若有难处,这里到底是你主家,你尽可来找我,我就算再犯难也能搭把手,你说好不好啊?”

张大户一双眼睛使劲地在金莲身上挖着,恨不得在那玲珑的身段上挖出二斤肉来,金莲却只拿眼看着一旁的武大。眼前人身高不足自己的胸部,长着一张极其违和的脸,五观比例恰到好处地失调,巧妙地凑成一副丑样子。此时不知是热还是臊,男人黑黢黢的脸上一片红晕,满头大汗。他不时用眼角瞟着自己,想看又不敢看,一双手不知怎样才好,只用力地搓着腰间的白布,直搓得白布都起了皱。

眼睛不觉就湿了,金莲心里又堵又恨,可她知道,她若恼了或者服软了,她就输了,输给眼前这个老混蛋,输给自己被动的人生。她紧咬了一下嘴唇,将眼泪强忍了回去,抬起头,笑看着张大户,淡淡说道:“好啊,我愿意,就他吧,明日我们就成亲!”

炊饼

清晨,天刚蒙蒙亮,一团氤氲的水汽里,一个粗布衣衫的窈窕身影在笼屉间忙碌着。

“大郎,趁早到东市,昨儿李家请人帮工,一早肯定要吃大饼的,今儿我多蒸了两屉,你辛苦一下。”

“好咧。”

大郎粗着嗓子应着,忙忙地过来帮忙。金莲自嫁过来后,甚是勤快,她顾念大郎每日风雨里担饼叫卖,所以尽量自己早起些把饼赶制出来,不叫他操心。大郎原心疼她不曾做过这般重活,但拗不过她的坚持,一来二去便也习惯了她的这种贤慧,逢着人便说:“如今我也是有老婆疼的人了。”

每说到老婆,他粗树皮一样的脸都要红上一红,像灶下的炭火一样,热乎乎的。

“给,这个路上吃。”收拾妥当担子,金莲一回手塞进大郎手中一个烧饼,顺手又理了理他的衣襟。“天凉了,自己在外面多注意着点儿,新制的衣服还得一天,你且忍耐一下。”

大郎心一热,一把抓住金莲的手。原来这手滑腻腻的像浸了油的面团,如今却也有了老茧。他心里一疼,愧色说道:“娘子辛苦了,每日跟着我竟过这等苦日子。”

金莲缓缓将手抽了回来,掸了掸他身上的灰,淡然说道:“这是我愿意的,怨不得别人。好了,别说这些没用的了,你只管好生卖你的炊饼,我就不信,我潘金莲没有翻身的一天。”

金莲凝神自语,却没注意到武大脸色有变。家有娇妻,远近闻名,自打娶过门街旁四邻就没少议论。说好的人少,说歹的人多。就算他不理会,心里多少也听进去了几分。可金莲自打嫁过来,一直安守本分,任劳任怨,从无悔意,又让武大觉得心中有愧。回想当日,张大户定下亲事,自己身无长物,只好随手拿了个炊饼递给她算做信物,而金莲一直用绢帕包着贴身带着,一刻不离。有那么一瞬,大郎甚至觉得,金莲是真心喜欢自己的。可到底是不是这样,女人的心思他也猜不明白。

“唉,”武大叹了口气,说道:“凭我卖炊饼,想翻身也难,只盼着二弟早些回来,以他的本事,咱武家或可翻身。”

提起弟弟,武大的脸上现出一丝得意来。原来金莲一直以为他是孤身一人,无亲无友,后来才知道,原来武大还有一个弟弟,叫做武松,却是一个从小习武铁骨铮铮的汉子。前些时日,武松托人捎来信,说是不久将要归家。自从听说弟弟要回来,武大一天到晚不知要念叨几回,直夸得这个弟弟天上有地上没的,惹得金莲都想亲眼看看这个英雄了得的小叔了。

武大担起扁担出了家门,金莲倚着门看着他矮小的身躯转眼间消失在人群里,脸上浮起一丝苦笑。她习惯性地摸了摸怀里的炊饼,那一日它还是热的,握到手中软软的,暖暖的,像心中那微小的希望。现如今,它已经风干了,变凉了,放在怀里硬梆梆的除了硌的慌外再没了什么感觉。她抬起头看看天,那一望无际的蓝像是一块美玉,自己无论如何够不着了。她垂下眼,看了看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三寸金莲如今只能穿着粗布鞋子,踩着这方寸大的一块地。她长长叹了口气,原来所谓的家也不过如此,原来所谓的温暖也就是柴米油盐。

“金莲,你看谁来家了?”

还没到午时,武大就兴冲冲地回到了家。金莲刚从梦中醒来,听到他的呼喊,一边理着发丝一边走下楼来,一抬眼看到一个高大威武的男子正杵在自己眼前。

“这是?”

金莲的眼睛在来人身上上下打量着,好似掉进水中的鱼。

“这是二弟啊!我二弟!二弟,快来见过你嫂子!”

“武松见过嫂嫂。”

来人躬身施礼,俊郎的脸上没有任何波澜,只是一片恭敬。

“有有礼。”

金莲慌忙回礼,不觉脸就一热。就在那一刻,她觉得她的人生终于够到了天。

潘金莲

潘金莲真正成为潘金莲是在遇到西门庆后。西门庆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用几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器大、活好、高富帅。看过《金瓶梅》的人都知道,他根本就是一个行走的种马,成精的春药。

在遇到西门庆之前,潘金莲刚和武松闹翻。那一天,屋外漫天大雪,大郎一早被潘金莲打发出去。她拢好了火,煮好了菜,烫好了酒,只等着武松来。

晌午时分,武松一身风雪的赶到了家,一进屋就看到潘金莲俏生生地站在地当间,笑盈盈地看着他。武松望了她一眼,总觉得她哪里不对劲,可到底哪里不对劲却说不上来。他到底是个粗人,怎会留意她新画的眉,新扑的粉,新染的胭脂,还有耳边新置的两滴有如浸着春水的翠玉耳环。

潘金莲一如继往地上前帮他掸扫身上的积雪,一边端来刚温的酒。

“叔叔有几日没回家了,我还以为你嫌我的饭菜不可口,心里着恼了呢?”

打小便伺候人,潘金莲自有一套与人寒喧打趣的本事。果然,听到她的话,武松面上一红,忙躬身施礼道:“嫂嫂说哪里话来,只因衙门近来公事繁多,实在抽不开身。武松自从归家,嫂嫂待我如亲兄弟一般,食宿百般照应,衣物时时更换,倒是我不能常常在兄嫂面前尽心,还望嫂嫂莫怪。”

“叔叔说哪里话,都是自家兄弟,何必如此客气。金莲妇道人道没什么见识,只怕叔叔笑话我不懂体恤,不解冷暖。今日既然彼此坦诚,不如喝上两杯,话话家常?”

潘金莲一边帮武松解了披风,一边引他入席,武松只把眼往楼上看着,问道:“怎不见哥哥?”

“大郎哪一日不是天黑才回?近日天寒,炊饼卖的艰难,我倒是劝他不要一心赚钱,可他说如今你回来了,年岁也到了,也该娶门亲,不如早点预备,难不成还像当初娶我一样,给个炊饼就领回了家?”

潘金莲一边给武松斟酒一边说笑,她挨他挨的这样近,耳边的发丝直撩到武松面上,痒痒的,让人坐不住。武松往后闪着身子,勉强笑道:“嫂嫂受委屈了,哥哥也实在糊涂,娶亲的事倒在其次,你们过得好,武松才能放心。”

“唉,”酒终于斟完了,潘金莲一扭身坐到了旁边的椅上,拄腮斜睇着武松,双颊不知是火盆烤的还是胭脂太多的原故,红艳艳的有如海棠。“叔叔说的是呢,大郎糊涂的很,不像叔叔这般懂得怜香惜玉。”

武松被潘金莲看得浑身不自在,可又不好说什么,只好干笑着喝了口酒。

“叔叔怎么只顾着自己喝酒,也不让我一让?”

潘金莲微蹙起两道如烟似雾的柳眉,娇嗔着,听到武松耳中却越发觉得今天的酒难以下咽。

“嫂嫂请!”武松拿起酒壶为她倒了杯酒,恭恭敬敬地端送到她面前。“俗话说,长嫂若母,武松谢嫂嫂照拂之情,更感念嫂嫂待我哥一片真心。若嫂嫂也做如是想,还请饮了这杯。”

潘金莲原本红润润的小脸突然白了一下,她盯着那酒半天未动,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抬眼看着眼前人,眼里凝着冷冷的笑意,而后嫣然一笑,轻拂过武松的手指,接了这杯酒。

“什么嫂不嫂的,当日过门不过就是一张炊饼一句话,如何就当真了?唯有此刻,你当知我是真心。”

潘金莲一仰脖将酒喝尽了,放下杯子,盯着武松,如老鹰盯着小鸡。

武松双手拄着双膝,垂头不语,气息却越来越沉重。

“你也不必恼,我今日原就想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我和大郎也能算夫妻?不过是个笑话!我心里从未当他是夫君,不过感念他当初救我出水火。我渴慕的人当如武二哥你这般,顶天立地,是个真男人!你若也做此想,等你哥哥回来,我便和他说!我当初能出清河县,如今也能出这阳谷!天涯海角,君之所在,我之所在!”

潘金莲自斟自饮,一边说一边笑,眼泪却直在眼中打转。突然,她将酒杯向桌上一扔,一把抱住身侧的武松,紧紧偎在他怀中叫道:“带我走吧,求你可怜可怜我,带我走吧!”

武松如抱了火炭一样,直惊得跳起脚来,一把推开她,怒道:“无耻贱妇!竟做如此有违天伦之事!我若不看在你待我兄弟不薄的份上,早就一刀砍断了你的头!”

“好,刀就在你身上,不如现在就抽出来,挖了我的心,看它到底真是不真?热是不热?”

潘金莲站起来挺直了身子,一把扯开衣襟,露出胸前白花花的皮肉和红艳艳的抹胸,武松慌忙扭过头去,瞬间涨红了脸。

“罢了,罢了,嫂嫂是喝醉了,你且好好歇息,武松回去了!”

门打开,外面的风雪倒灌而入,高大的身影转瞬就消失在了白茫茫的天地间,潘金莲站在门前,任寒风雪意抽打着她妖娆的身子,久久未动。

武松自那日离家后就再也没回来过,潘金莲从此整个人便懒懒的,全没了生气。武大看她神思倦怠,少言寡语,对自己更是不似从前那般柔顺和气,也不敢招惹她,只好自己起早蒸饼,白天出摊,至晚方归。

冬去春来,正是一个发情的好季节。这一日潘金莲百无聊赖,见窗外阳光正好,便打开了封了一冬的窗子,没想一失手却将手中的支窗杆掉落楼下,只听一声痛呼,似是砸到了人。她忙忙地探出身来,向下一望,只见日影下一个颀长的身影立在那里,一手捂着头一手拿着支窗杆抬头往上看,四目相对,她的脸就是一红。这样火辣辣的眼神,只看上一眼便觉得有火苗窜上身来,直烧到心头。潘金莲一时乱了方寸,忙掩了窗子,连支窗杆也不要了,躲进屋中。她失神跌坐到床头,却不想直坐到我身上,想来我硌疼了她,她从被子底下摸出我来,抖开上面的绢帕,看到干瘪得有如一块裹尸布的炊饼,愣在了那里。她就这样手捧着我,痴痴呆呆地坐着,直到暮色四合,直到明月高升,直到街上灯火亮起,直到大郎担担归来。眼泪如断线的珠子滴滴落在我的身上,我竭尽全力想要在那咸湿的液体滋润下舒展开自己的身体,回复她最初见到我时那温暖圆润的样子,可终究是不能了。

尾声

后来,我再没了被她捧在手心的机会,而她却被西门庆抱进了怀中。再后来,奸情败露,西门庆打伤武大,潘金莲伙同奸夫毒死了亲夫。

武松回来的那天,潘金莲从床底下翻到了我,她的脸上没有悲伤,没有恐惧,只是一片安宁。她摩挲着我,像当初定下亲事的那一刻一样,细细地、轻轻地摩挲着。曾经那一点点的温暖让她有那么一刻觉得人生还有希望,哪怕这希望并不美好,但总要好过眼前的苟且。而今,生活早已成为苟且的牺牲品,潘金莲三个字也成为了耻辱的代名词,她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她站起身,将我揣进怀中。她知道,最后一刻至少还有鲜血可以将我晕染,如果不能开成鲜花,至少还有心跳敲打着命运

相关链接: 《奇幻故事》系列全目录

潘姓名人

1、潘崇。春秋楚成王时太师,助楚穆王继位有功,被穆王封为太师,兼掌上环列之尹。

2、潘 岳(247-300):西晋文学家,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以文学才华及“美姿容”而著名。在文学方面,长于诗赋,文辞华靡,与陆机齐名,世称“潘陆”,并有成语“潘江陆海”可证。其《闲居赋》《悼亡诗》为世传颂,明人辑有《潘黄门集》。亦称为潘河阳、潘安。“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应用的一句话,用来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这位潘安,就是晋代的大才子潘岳。

3、潘 尼(约250-311):西晋文学家,字正叔,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官至太常卿。与叔父潘岳以文学齐名,世称“两潘”。明人辑有《潘太常集》。

4、潘 美(925-991):北宋检校太师、忠武军节度使,字仲询,大名(今属河北)人。宋初,从太祖平定叛臣李重进,率军灭南汉、南唐、北汉,其功居多。雍熙三年(986)北伐,“美独拔寰、朔、云、应等州”,因攻辽时指挥失当,致名将杨业被俘绝食而死。旋以业妻折太君劾,削秩三等。后加至同平章事(宰相)。卒年六十七,赠中书令,谥武惠。真宗咸平(999)二年,配飨太宗庙庭,追封郑王。

5、潘骞:为震公次子,即潘美之弟,字国英。其从兄征伐, 屡建大功,在开宝年间,被封为武威将军节度使,镇守江西九江,深受百姓拥戴。宋咸平二年被追封为晋平王。其立兄潘美之幼子惟文为嗣。(骞公40世孙潘朝法敬书)

6、潘大临 宋代诗人,字邠老,黄岗人。与弟大观皆以诗名。从苏轼、黄庭坚、张耒游,雅所推重,有《柯山集》。

7、潘 阆(?-1009):宋诗人,字梦空,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官至滁州参军。诗风清浅而少雕琢,以五律居多,著有《逍遥集》。

8、潘 翼 宋代学乾,字雄飞,青田人。贯穿诸子百家,著九域赋、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门。王十朋自少从游,每叹不能竟其学。

9、潘季训(1521-1595)明代水利家,字时良,号印川,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以御史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并曾四任总理河道,总结出一套治黄方法。有《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河防一览》等。

10、潘平格(1610-1677):明清之际思想家,字用微,浙江慈溪人。强调在日用实际上去求真理,提出“浑然一体”、“见在真心”的理论。著有《求仁录》。

11、潘柽章(1626-1663):明清之际学者,字圣木,号力田,吴江(今江苏)人。著有《国史考异》,顾炎武推其精审。

12、潘 耒(1646-1708):清初学者,字次耕,又字稼堂,吴江(今江苏)人。师事顾炎武,博涉经史及历算声韵之学,曾参与纂修《明史》。

13、潘奕隽:清初书画家,平生著述甚多。所著《丛三松堂集》,遍诵艺林。

14、潘恭寿:清初画家,其族第多人都是当时知名画家。

15、潘 韬 清代将领,吴川人。乾隆中任闽浙督标水师营参将,守护台湾有功,官至南澳镇总兵。

16、潘仕成 清广东番禺人,字德畲。好藏书。道光间辑刊《海山仙馆丛书》,首开于古籍之外,兼刻西欧翻译诸书之例。鸦片战争时曾聘请法国专家仿造西洋战船,向清廷报告,未被采纳。

17、潘龄皋 清末进士。字锡九,河北安新人。历官甘肃布政使等。

18、潘光旦(字仲昂,1899—1967年)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江苏省宝山罗店镇人。主要从事社会学、优生学、心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1913—1922年在北京清华留学预备班学习。1922—1926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生物学、遗传学,获学士、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吴淞政治大学教务长、光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吴淞中国公学大学部社会科学院院长等职,并讲授优生学、遗传学、家庭问题、心理学和进化论课程。1934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教务长、社会学系系主任。1952年任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第三室主任。他是最早发现家谱具有多元文化功能的大学者。他为了研究家谱,在住宅辟一室收藏家谱,静心研究,多日不出。有朋友说他喜欢读他姓家谱,而不修自己家谱,潘听了笑而不语,好事者送上槛联:“寻自身快乐,光他姓门媚”。

19、潘世忠(1889--1930) 江苏青浦赵巷乡(今属上海市)人。中学毕业后,以勤工俭学赴法国深造,在飞行学校学习。以技术优秀获得法兰西国际航空联合会证书。回国后,任航空学校教官,兼任学校工厂厂长。潜心研制各种类型飞机。以自制飞机作飞行表演,为航空界人士所折服,系我国第一个驾驶自制飞机的人。1915年,在南苑航校研究设计的航空炸弹获得成功。1917年张勋复辟时,驾机讨伐,迫其投降。1920年1月,被任命为航空厂厂长。后以脑伤致疾卒。

20、潘德明 1908年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少年时寄居上海。是我国第一个以自行车和徒步形式进行环球旅行的旅行家,1930年在上海参加中国青年亚细亚旅行团,行至越南时只剩他子然一身,但他坚持不懈,乃以7年的时间,历经40余国,1937年7月返回上海。于1976年逝世,终年68岁。他有6位子女,多为画家,大儿子潘薇生为大连人。

21、潘序伦(1893-1985):中国会计学家。江苏宜兴人。20年代,在上海创办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立信会计学校和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建国后,任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名誉校长。著译有《会计学》、《审计学》、《劳氏成本会计》等。

22、潘梓年(1893-1972):中国哲学家。江苏宜兴人。抗战时期,在南京创办“新华日报”,任社长近十年。建国后,曾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全国人大代表。

23、潘 菽(1897-1988):中国心理学家。原名有年,曾用名淑,字水叔[菽],江苏宜兴人。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九三学社主要创始人之一。建国后,曾任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长等职,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24、潘汉年(1906112-1977414):江苏宜兴陆平村人。1925年加入中国***,是左翼文化运动的创始人和***之一。长期领导敌区隐蔽斗争和统战工作,功勋卓著。上海解放后任常务副市长等职,协助陈毅市长为改造旧上海做了大量工作。1955年蒙冤关押达二十余载。1982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关于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通知》确认“他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久经考验的优秀***员。政治上对党忠诚,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25、潘天寿(1897--1971) 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颐,自署阿寿、雷婆头峰寿者、寿者,浙江宁海人。长期从事绘画活动和美术教学。建国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擅写意花鸟和山水画,远师徐渭、朱耷、原济等,近受吴昌硕、黄宾虹影响,布局善于"造险""破险",笔墨有金石气,朴厚劲挺,气势雄阔,题识跌宕疏斜,有黄道周风。能融诗、书、画、印于一炉,形成独自风格。又长于指头画。于画史、画论研究有素。作品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治印谈丛》、《潘天寿书画集》等。

亲爱的朋友:本文送给你,在胶东半岛的潘姓的祖宗应该是大名鼎鼎的宋朝开国英雄潘美。

潘姓在2007年4月24日公布为当代中国第37姓,在文登2007年底统计1641人,为第58姓。

文登潘姓之祖潘美(925-991),北宋检校太师、忠武军节度使,字仲询,大名(今属河北)府人。宋初,从太祖平定叛臣李重进,率军灭南汉、南唐、北汉,其功居多。雍熙三年(986)北伐,“美独拔寰、朔、云、应等州”,因攻辽时指挥失当,致名将杨业被俘绝食而死。旋以业妻折太君劾,削秩三等。后加至同平章事(宰相)。卒年六十七,赠中书令,谥武惠。真宗咸平(999)二年,配飨太宗庙庭,追封郑王。潘美的墓在山东东平县白佛山脚下,那个村姓潘的特别多。潘美后裔元初久居文登,潘美影象祭祀至1966年扫四旧时在宋村寺前烧毁。

宋代的大将潘美,也是我国民间家喻户晓的人物,不过大家对他的印像都不好,把他列入”坏人”之林,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在著名的”杨家将”故事中,”潘仁美”扮演的是反派的角色,处处跟杨家过不去的缘故。

宋初的名将潘美,实际上这真是冤枉了他了。正史上的潘美,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一名大将,战功辉煌异常,曾经在宋太祖受禅之初,为宋室收复凶悍的陕帅袁彦,而巩固了赵家的天下。后来,他并又平定泽路扬州,下江南广东、云南,以大功累官至忠武军节度使,还被封为代国公。像这样一位杰出的名将,竟被”杨家将”的作者,随便地在他的名字中加个”仁”字,就把”潘仁美”塑造成了一个反派的角色。

潘姓祖籍1元以前由小云南迁入海阳凤城北五里,元初时迁入高村汤西;2明洪武时潘可万由高村汤西迁入葛家潘家上口;3明初时由葛家潘家上口迁入宋村湾东寺寺前。4明朝初期由宋村寺前迁入二龙山前蔄山东床;5明初迁入文城北潘家夼;6明万历时由荣成靖海卫迁入候家潘家;7明时由蔄山东床迁入蔄山西黄岚;8清中期由蔄山西黄岚迁入界石倪家产小产;9清中期界石倪家产迁入界石西庵;10清咸丰时由蔄山西黄岚迁入蔄山裴家埠;11清末由界石倪家产迁入界石旸哩后。《文登姓氏》

施耐庵为什么恨姓潘的?潘金莲潘巧云都姓潘

对于这个问题,要说在《水浒传》里面,如果只有潘金莲一个女子不是什么好人,施耐庵把她写成了一个毒妇,那也就没什么可说的,可是偏偏还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