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为什么会被司马家族夺去天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9浏览:2收藏

魏国为什么会被司马家族夺去天下?,第1张

因为曹丕死后,司马懿辅佐魏明帝。魏明帝时期的司马懿,以军事家的角色为主。魏明帝临终,任命宗室曹爽与司马懿共辅齐王曹芳。齐王曹芳在位时期,司马懿多次率军亲临御吴前线,继续累积军功。而曹爽资历较浅,为维护自己作为大将军的权威,他逐步削减司马懿的权力。

司马懿、曹爽矛盾的激化,最终导致司马懿趁曹爽拜谒高平陵(魏明帝陵)的机会,在洛阳城内发动政变,借太后的名义罢黜曹爽,独揽曹魏大权,这就是历史上的高平陵事变。

这次事变之后,独掌朝政的政治地位经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两代三人的传递,最终达成司马氏废魏立晋的改朝换代。

扩展资料:

公元249年正月,真的就出事了。10年前的正月,魏明帝托孤,10年后的正月初六,皇帝曹芳带着曹爽兄弟,到城外高平陵去拜谒皇陵。司马懿在洛阳发动政变,史称高平陵政变。

司马懿以皇太后的名义,关闭城门,拿出武器,给城外的皇帝送去表文,指责曹爽,背弃顾命,祸乱国典,内则僭拟,外则专权,伺察至尊,离间二宫,伤害骨肉,天下汹汹,人怀危惧,要求皇帝罢免曹爽及其兄弟的兵权。

司马懿给了对方一个诱饵,说你只要交出兵权就可以了,我们保你的命无虞,指洛水为誓。特地派曹爽信任的官员尹大目传达这个信息。

曹爽就犹豫了,第一,鱼死网破跟司马懿干的话,怕自己干不过;第二,死拼的话,我们在洛阳的娇妻美妾、金银财宝不都没了吗?曹爽犹豫了一宿,决定投降,以为若认输的话,交出兵权,也许司马懿会给他一条命,做个富家翁得了。

老谋深算的桓范,号称智囊,特地跑出城外,劝阻曹爽,并且跟他讲,匹夫手握人质,还求活命。桓范要曹爽以天子的名义直接与司马懿对着干!可是,正如蒋济跟司马懿讲的,桓范虽然有智慧,但是驽马恋栈豆,曹爽一定不会听桓范的。

蒋济是对的,桓范看错人了。桓范痛心疾首地哭着说,曹子丹(曹真),何等英雄,生你这几个兄弟,真是猪狗不如啊!唐人赵蕤《长短经》曾多处引用桓范的言论,显示出其有谋略智慧,可惜,他看错了人,栽在了曹爽手里。

最后,曹爽束手就擒,司马懿没有兑现不杀的承诺。曹爽等人都以谋反罪被杀,桓范也搭上了性命。曹魏的大权完全掌控在司马懿手里了。

人民网—专家为你解析历史上真实的司马懿、曹操

人民网—司马懿是如何掌控曹魏政权的

东汉末年分三国,战火纷飞连天不休,百姓更是苦不堪言。彼时汉室衰微,诸侯逐鹿天下,妄图窥探神器,却终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局势。

而作为当时最为强盛的魏国,本是最有可能一统天下的国家,为何最后却为司马氏族篡权,导致三国归晋呢?

01赤壁之战,魏国式微。

在魏蜀吴三国争霸时期,其实从前期来看,无论是从国力、士兵还是经济来说,魏国都是最强盛的国家。

而曹操所带领的魏国,在前期仅仅依靠家族子弟来争取天下,却凭借曹操出色的政治、军事、谋略而日益发展壮大。

濮阳之战、争徐州、擒吕布、胜刘备、官渡之战、得荆州,曹操的胜利之师可谓一往无前。

然而赤壁之战爆发后,曹操百万雄师败于孙刘联盟,一把大火让曹操元气大伤,只能败兵而逃。

也是从赤壁之战这个转折点开始,曹操对孙权、刘备由进攻趋势转为防守态势。

此后,曹操实行三大政策:养民、休战、屯田,等待时机,再次南下,然而曹操却再未等到南下的机会,便已逝世。

曹操去世之后,其子曹丕继任魏王,汉献帝禅让于曹丕,曹丕代汉自立,追封曹操为魏武帝,立国号为大魏。

02九品中正,抑制宗亲。

曹丕登基之后,为了集中皇权,选举人才,实行九品中正制。

所谓的九品中正制便是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中上、下上、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此举看似选拔人才的手段更加高明,实则是为了抑制宗亲权力过大的问题。

在曹操时代,依靠宗亲势力夺取天下,所以给予宗亲很大的权力。

而曹丕在军中威信远远不如曹操,此时的宗亲大多数是曹操时代与其父共同打江山之人,是以曹丕若想避免皇权旁落,实行此举是明智之举。

然而此举虽然能够集中皇权,避免分权。却也从根本上为曹魏政权埋下了隐患。

03宗亲衰落,士族崛起。

如果说实行九品中正制导致曹魏政权有一定的隐患,那么宗亲的衰落、士族的崛起无疑是导致曹魏政权旁落的根源。

一味地抑制宗亲,扶持士族,只会让宗亲权力更加衰落,乃至灭亡,而士族权力愈加膨胀,终究会威胁皇权。

在曹丕时代,可用的宗亲有:曹仁、曹洪、夏侯惇。

在曹睿时代,可用的宗亲却只有:曹真、曹休。

而到了曹芳时代,却只有曹爽可用。

而此刻,以司马懿为首的士族权力过大,仅仅依靠曹爽却无法制衡,终究导致曹魏政权被司马氏族篡夺。

这便是一味抑制宗亲,发展士族的后果。终究会导致宗亲无人可用,士族崛起威胁皇权。

魏国吸取了汉朝灭亡的教训,一直在扼制宗亲和外戚势力,扶持士族,然而却未想到,只有一端的天平是无法平衡的,只有双方相互制衡,才能有备无患。

人才凋零,士族只能依靠司马懿,皇帝曹芳年幼,因此才让司马氏族有了篡权而立的机会。

总而言之,曹魏政权旁落司马氏原因有五。

曹魏三代明主,只可惜天妒英豪,除武帝之外,大多英年早逝,此为其一。

赤壁之败,失去战机,此为其二。

九品中正,根基受损,此为其三。

宗亲人才凋零,士族权力过大,此为其四。

幼帝继位,给司马懿可趁之机,此为其五。

纵观 历史 ,作为帝王,单单吸取经验教训来完善自我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和一套独特的权谋之术,如此,国家方可长治久安。

司马篡魏和曹丕篡汉,虽然曹丕才是始作俑者,但大家好像反而对司马要讨厌些。究其原因,大概曹操的三分之二天下江山都是自己打下来的,汉献帝流落洛阳的叫花子朝廷,是被曹操扶持起来的。换言之,曹操只是把汉献帝这块牌位给迎到了自个亲手搭建的庙宇里,然后到曹丕时候又把这块牌位给推倒了而已。而司马家,他们是生生通过内部政治斗争,把曹魏家的皇权给篡夺了的,这就更让人不齿。至于其中的阴谋诡计、心狠手辣,反倒不是主要矛盾了。而且司马懿父子三人在用人、治政和打仗方面,其实都有过人才能的。

再说西晋。西晋的司马炎,其实还是算一个多方面挺不错的君主。军事方面攻灭东吴,完成了三分一统,这也是中国在数百年乱世中首次重新统一,意义很大。太康之治也不是说着玩的。作为皇帝也算比较仁慈,不喜欢奢侈。一帮子权贵玩奢侈把戏,现在看着很过分,其实当时统一了,节约下来军费,这么闹闹对国家算不得伤筋动骨。司马炎自己有好色的毛病,但皇帝多玩几个女人其实无关道德。他最大的毛病是在继承人上,玩了命的护自己的傻儿子司马衷,逼死了能干的弟弟司马攸。于是等到他自己死后,爆发了权贵争斗的八王之乱,西晋很快就不光是烂到骨子里,而是骨头被少数民族打成渣了。

综合前面司马懿父子三人的夺权,和司马炎死后的迅速崩坏,这也是西晋成为历史上评价最低的统一王朝的原因。

至于东晋王朝,虽然奉有华夏正朔,但从王敦起兵开始,皇权就已经旁落。各大军阀轮流欺负,皇室自己也不争气。谢安在的时候还能协调,等谢安退了,就只能沦为鱼肉。于是东晋这百年历史,其实司马家族仅仅是个配角罢了。

曹氏家族的衰弱是曹氏皇帝有意促成的,打压皇族和外戚是曹魏的基本国策。

曹丕上位之后,曹彰莫名其妙地死了,曹植低调做人。曹氏亲族之间都不敢来往,生怕被曹丕找个借口收拾了。而曹丕的接班人曹叡也是有样学样,防范皇族就像防贼。

这是因为历史上的七王之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而东汉皇族也比较衰弱,但是东汉皇朝照样正常运转。于是给了曹氏一种错觉:削弱皇族,并不会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

可曹氏并没有意识到一点:东汉虽然削弱皇族,但是外戚和宦官一直互相牵制,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曹氏削弱皇族的同时,把外戚也一并削弱了。想加强宫廷力量,却又是有心无力,于是把曹魏帝国的政治格局弄成了四不像。

曹操当魏王时,废掉名门望族之后的丁夫人,而立出身下层的卞夫人为后。许多人因此说曹操心胸宽广,因为选老婆不看出身。实际上,曹操这样做,是为了避免被豪门外戚所控制。外戚势力太大,一定会威胁皇权。

有曹操做榜样,曹丕和曹叡自然是有样学样:曹丕当皇帝后,放着名门之后的甄夫人不立,而立了一个出身卑微的郭夫人当皇后。曹睿当皇帝后,放着名门之后的虞夫人不立,气得虞夫人破口大骂:你们曹家就喜欢让出身低贱的人当皇后。曹叡的老丈人出身太低,在贵族圈一直是被取笑的对象;曹叡的妻弟公然受到夏侯玄的侮辱,曹叡也不敢把夏侯玄问罪。

基于曹丕和曹叡的本意,就是想通过加强秘书班子的方法,强有力地驾驭帝国。曹魏的秘书班子权力一直都比较大,曹魏的秘书班子叫中书监,皇帝的所有决策都绕过了朝臣,直接和中书监商讨确定,这意味着中书监成功压制了豪门贵族的势力。

中书监的主管就是孙资和刘放。两人大有凌驾于豪门大佬之上的架势。魏明帝外出时,主持政府工作的就是孙资和刘放。但豪门士族势力太大,所以中书监一直不能真正凌驾于朝臣系统之上。

辛毗与孙资有矛盾,有人劝辛毗向孙资低头。辛毗说:我不向他低头,他最多堵住我当三公的路罢了,除此之外他还能把我怎么样呢?

虽然豪门士族无法拜托中书监的阴影,但即使是皇帝也必须小心对待豪门士族。有一次,曹叡想检查陈矫的工作,陈矫直接问魏明帝:你这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怀疑我啊?如果你怀疑我的工作能力,或是怀疑我的人品,你就把我撤职好了。你既然用我,就不要和我玩这一套。看到陈矫一副要撂挑子的架式,魏明帝赶紧道歉。

陈矫是臣下,曹叡是皇帝。但是通过上述事例,你看得出陈矫和曹叡谁管谁吗?陈矫之所以敢这样不给曹叡面子,是因为陈矫代表了豪门士族的共同利益。如果陈矫顶不住曹叡的压力,曹叡肯定还会继续扩大皇权的影响。

后来,曹叡还一度想让后宫女子参政,更是被豪门士族集体打脸。豪门士族甚至放出话来:宦官天生就是给皇帝打杂的,后宫女子天生就是陪皇帝睡觉的。这种卑贱的人小人物也想干涉国政,那注定国将不国啊!我们有这么多为国为民的好官员,为什么皇帝从来不信任和重用我们呢?你是不是觉得当昏君很过瘾啊?

在皇权势大之时,自然是皇帝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豪门士族再不情愿,也只能私下里骂一骂,掀不起什么风浪。但在豪门士族势大之时,如果皇帝还是认不清形势,豪门士族就不会只在私下里骂人,而是直接冲到皇帝面前打脸了。就是要警告皇帝:千万别拿你祖宗的江山当儿戏。

在豪门大佬的支持下,杨阜冲到了最前排:后宫吃闲饭的女人太多了,应该清理一批出去。

面对豪门士族的这种作法,皇帝自然会觉得人身自由受到了侵犯。可在豪门士族看来,是皇帝提出了后宫干政,我们士族只是还击而已。

魏明帝直到临终前,才意识到虚弱的秘书班子和半途而废的宫廷力量,根本无法巩固皇权。所以他又想回到皇族、外戚巩卫皇权的老路子上,却已为时太晚。

曹叡在临死前,把出身卑贱的毛皇后废了,立了有豪门背景的郭夫人为皇后。而在最初拟定的辅政名单里,也是清一色的皇族成员,这证明曹叡已开始试图加强皇族和外戚的势力了。通过曹叡的一番折腾,曹氏家族一度又在帝国权力层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它引来的反扑也是巨大的。因为,皇族势力越来越大,自然会侵犯豪门士族的既得利益。

于是,司马懿被大家推到了前排,通过高平陵之变,把曹氏家族打得翻不起身了。

早在三国时期,就有传闻世上有四大杰出的权谋家,“卧龙、凤雏、幼麒、冢虎”,卧龙和凤雏是想必都不陌生,是辅佐刘备成就大业的两大重要人物,分别是诸葛亮和庞统。而后面两人,幼麒是指姜维,冢虎就是指的司马懿。司马懿是司马家族最杰出的人物代表,同时也是西晋王朝的真正奠基者,也就是说,没有司马懿,就没有后来西晋王朝的崛起。

司马懿是如何夺取曹魏政权的?

在司马懿逐渐取代曹魏政权的过程中,他的个人意愿是不容忽视的,他本来不愿加入曹氏集团,入仕后,表面上伪装成为曹魏政权的积极拥护者,事实上,不甘心居于人下的,一直在等待着时机,企图取而代之。但司马懿要想夺取政权,仅仅通过自己的主观愿望是远远不够的。他最终能够夺取政权与后来的历史机遇是分不开的,历史的发展似乎就是要把他推向历史的前台。

黄初元年(220),曹丕代汉自立。曹丕是与曹植经过激烈角逐之后才被立为太子,故即位之初,在中央及地方多提拔其太子时的旧党。司马懿是曹丕阵营的骨干,因而在黄初时期上升的速度极快,由丞相长史转尚书、御史中丞、侍中、尚书右仆射。黄初五年(224),任抚军将军、录尚书事,黄初六年加抚军大将军,在曹丕率大军远征时留守许昌,总掌后方的军政大权。这正是司马懿飞黄腾达的开始。

以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是司马懿进入决策中心的标志。但是,这时候的司马懿,因为与曹丕的特殊关系而居于高位,没有突出的政绩,甚至没有率大军作战的经历。因而,黄初七年(226),文帝疾笃,司马懿与曹真、陈群、曹休成为顾命大臣,司马懿的地位排在四位顾命大臣之末。不过,曹魏的灭亡,从曹丕遗诏司马懿抚政就已经开始了。

魏明帝时期,司马懿的政治声望急剧上升。他先后出镇中南和西北战场,负责对吴、蜀的战争,南擒孟达、西拒诸葛亮、东平辽东公孙渊。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把他的军事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魏国公认的最杰出的军事统帅。随着另外三位顾命大臣以及其他元老重臣的相继离世,司马懿的地位实际上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虽然此时的司马懿已经达到了权力巅峰,但取代曹魏的时机尚不成熟,皇帝宝座依然是他不敢觊觎的。魏明帝曹睿并非庸碌无为者,在登基不久,便将诸位顾命大臣分派到各重要战场,命陈群主持政务,而自己总揽军政大权。

司马懿继续伪装,然而曹睿和他的忠臣们对司马懿已经感到了不安,表面上君臣相安无事,而实际上猜疑已经开始了。青龙四年(236),司马懿向魏明帝进贡白鹿,明帝诏书曰:“昔周公旦辅成王,有素雉之贡,今君受陕西之任,有白鹿之献。”16将司马懿比作摄政的周公,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作为异姓功臣,司马懿自然有危机之感,在此之前,“帝忧社稷,问矫:‘司马公忠正,可谓社稷之臣乎?’矫曰:‘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17魏明帝为社稷而担忧,首先想到的竟然是司马懿的忠心。尽管司马懿功高盖世,但魏明帝如果要决心除掉他,下一诏书即可。可当时三足鼎立、连年征战的情况不允许他这样做。而司马懿本人十分谨慎的心理也帮助他继续把自己掩饰起来。魏明帝在复杂的局势下还需要依靠他。

曹睿临死前,司马懿又取得了同曹爽共同辅佐8岁小皇帝曹芳的重任。司马懿在曹芳即位后的前几年,主要是主持对吴国的防御。而后朝政逐渐被大将军曹爽所垄断。其实曹爽集团对司马懿的排挤,从齐王曹芳即位不久便已开始,仅仅是没有被激化。曹爽是个知识浅薄、无德无才的平庸之辈,为了使自己的权力不被架空只得起用亲朋好友。他用心腹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等,来排挤司马懿的势力,企图将司马懿架空。司马懿伪装生病,不过问政事,实际上却在暗中布置,准备消灭曹爽集团。

正始十年(249)初,司马懿乘曹爽陪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扫魏明帝的坟墓——高平陵时,起兵控制了京都,发动了政变。当时如果曹爽借皇帝之手诛杀司马懿,他只需要下一诏书足矣,但懦弱的性格使他不敢斗争,放弃了抵抗,向司马懿交出了兵权。而此前没有兵权、发动政变的司马懿正好摸准了曹爽的致命弱点。

高平陵政变使曹爽集团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放弃了正面抗争,“称疾不上朝”,等待时机,恰逢曹爽集团改制失误,使司马懿成为政治反对派的领袖,并以精湛的斗争艺术,导演了高平陵政变这场有声有色的历史活剧。于是,晋代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司马懿早年确有避世之心,伏膺儒教,怀有叛逆之心。入仕之初即怀有雄豪之志,在曹魏政权内部潜伏40余年,表面上臣服于曹氏,虽然他的思想观念随着政治形势的需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为曹魏政权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骨子里从未改变自己的雄心壮志。确切地说,他在曹魏政权内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自己服务,为自己以及自己的子孙的事业奠定基础。最终,司马懿成为了曹魏政权的掘墓人,也成为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但他并没有听取曹操的忠告,且论自身的资质而言,也远不及曹操的深谋远虑,因此他不仅重用了司马懿,且死前给予了司马懿实际的兵权,这期间司马懿簇拥曹丕废帝立位,其实也是借曹丕之手推翻汉室政权,重新设立新的政权体系。这也是促成司马家族后期篡权夺位的导火索,司马懿聪明就聪明在他分的情时机,看得清形势,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样的事,加之他超乎常人的忍耐力,最终开始了他心中大业的第一个里程碑。在后来与诸葛亮长达7年的北伐战场上,更是奠定了结识的政权基础及经验,而着经历三代托孤辅主的他,多年政治经验的积累,促使他培养了一群可靠精干的羽翼臣子,也终于在后期扫除曹爽党群之后,成功地从曹魏政权的幕后走向台前,如同当初曹操以魏代汉一样,以晋颠覆了曹魏政权,控制了几乎整个天下……

魏国为什么会被司马家族夺去天下?

因为曹丕死后,司马懿辅佐魏明帝。魏明帝时期的司马懿,以军事家的角色为主。魏明帝临终,任命宗室曹爽与司马懿共辅齐王曹芳。齐王曹芳在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