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刘氏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9浏览:1收藏

安徽刘氏族谱,第1张

我也是,我叫刘回,我是洪字辈,是安徽阜南人。我也不太懂,好像文字辈在我们这里是很高的,我们这里,付、丙,金,洪,大部分都是这些辈的,有一个文字辈的,是最高的在俺庄。也有刘姓的解释,刘姓有来原有好几种说法,百科名片

刘姓为中国主要姓氏之一,全国刘姓人口排名第四。在中国历史上,刘姓是登基称帝人数最多的姓氏。在中国古代有“刘天下,李半边”说法,而在中国北方则有“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刘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刘姓来源

主要来源有五:

来源一:

出自祁姓陶唐氏,帝尧(伊祁放勋)之后,受封于刘(今河北省唐县),建立祁姓刘国,后裔因以为源于祁姓,传说出自上古尧帝的后裔祁氏被封于刘国(前称定州唐县,今河北唐县),属于以国名为氏。相传,唐尧是远古祁姓部落陶唐氏的领袖,名放勋,他贤达善良,后成为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五帝之一。据传说唐尧出身在顺平县 ( 原完县 ) 的伊祁山,伊祁山就又称作尧山,尧因地名而为祁姓,其第九子源明被封在刘国(今河北唐县),子孙遂以国名为氏,世代相传为刘氏,史称刘氏正宗。10出自柳氏,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之后,因柳宗元和当时朝政大臣不和,招惹很多皇室亲信,其后人恐遭陷害,逃荒到山西的洪桐县,改姓为刘。很多年后因当地遭水灾,他们纷纷迁移到河南的周口、安徽的亳州、山东的曹县、泰安一带。刘姓有很多的来源,百度名片有你自己查看吧!

山西沁源:百子朝登,世有恩清,正生元光,若能治家,常怀兴宪,木果月恒。  

山西运城:传玄学,伯阳志广继,世民开唐基,太宗三晋起,长安登宝殿,科选百才智,笃印宋鸿峰,华夏法典正。  

山西李氏:广运永孝常。  

山西李氏:桂林永庭士,春景金东生;光贵兰远逢,万事庆大清。  

山西孝义:贵仲成盛现,增启清开学。  洪桐祖籍:继厚传家广,兆德炎思昌。  

山西李氏:金世学井,洪宪文成。  

山西运城:景耀慎克。  

山西平遥:可山秉世光清国。   

山西大同:连文元锦肇。  

山西交城:软登文大永秀,玉长尊廷立士广。  

山西平定:日英山明水秀。  

山西五台:唐如进广国春。  

山西介休:天应芳敷殿,国元如春(树)生;正显奇明贵,玉宝廷承登。  

山西平定:万恒华千德。  耕读堂李:翊庆定永嘉。(山西永济)   

山西喜鹊:玉春守俊。  

山西洪桐:玉亭茂树,尚传守成;克计广侯,昭燕培凡。  

山西李氏:源聚泰华,明阁昭霞;兴仁俭让,万世吾家。  山西洪桐:月成兴相道。  

山西洪桐:自树延传,继增明世,永汇清泉。

扩展资料:

祖训 

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子及孙,悉本义方,仰绎斯旨,更加推详。 

曰诸裔孙,听我训章: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毋怠毋荒; 孝友睦姻,六行皆臧; 礼义廉耻,四维毕张; 

处于家也,可表可坊; 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轻违礼法,乖舛伦常,贻羞宗祖,得罪彼苍, 

神则殃汝,汝必不昌。最可憎者,分类相戕,不念同忾,偏伦异乡,

手足干戈,我民忧伤。愿我族姓,怡怡雁行,通以血脉,泯厥界疆; 

汝归和睦,神亦安康,引而亲之,岁岁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参考资料:

李氏家谱_

古地名“海东”即江南的朐阴,你可能姓王,现将“莒州望族考略”附后,可以自己对照。

莒州望族考略

莒县在北周时期改南青州为莒州。隋唐直至清代一千多年间,莒时属青州,时属密州,时改城阳州,但大多属青州府;时领四县,时领三县,时领两县,时废时置。

隋代以莒为州,设刺使;唐代置莒州,州制在沂水,莒属;宋代属密州;金代时改城阳州,时又改莒州;元代以州治莒,领莒、日照、沂水、蒙阴四县;明代以州治县,领日照、沂水两县,属青州府;清代仍以州治县,属青州府,1730年(雍正八年)升为直隶州,仍以州治县,领沂水、日照、蒙阴县,1734年降为散州,仍称莒州。1913年改州为县。

莒州姓氏在近两千年的发展变迁中,各个氏族往来迁徙,氏族、名望、郡号等情况,宋元以前的已不可考。明清以后的姓氏,在莒县图书馆的一些氏族人的家谱中有记载,可以查考。这期间,形成的名门望族、赫赫大户、官宦名流,足可以震撼八方。现结合家谱、史志等资料对莒州名门望族作一考察,相信不仅可以丰富莒文化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以历史这面镜子,了解莒地氏族兴替、繁衍生息、政治经济和人文发展等方面的情况,而且可以承前启后,更好地把握现在,创造未来,促进当地社会和谐发展。

今天,莒地的姓氏已达450多个,人口110万,政治、经济和文化进入最好的发展时期。一些名门望族,由于受多种因素的限制,今天我们仍然知道的不多,以下列出的这些姓氏,仅作为抛砖引玉,提供给有识之士,如有出入,敬请指正。

一、庄氏

莒邑望族大店庄氏,明洪武初年,徙自江南东海郡,已六百余年。始祖瑜,二世分五支,除世居大店外,长支海后,分住西北庄、河湾、林后、墩后、滩井子、老龙腰、西小庄、大官庄、薛家窖、孙家略庄、赵家楼、东莞、陈村、沂水清泉庄、城西乡波头汪、三山、马鬃窑、文家山后、碥山、齐家庄子、马家庄、兰墩官庄、塔巷、刘家石沟、宣文岭、中泉庄、竹园、范家柳叶、南道口、寨里河、朱家庄子、王家垛庄、莒州城里、诸城贾悦街、盛京(沈阳)、盱眙县等。二支涟后,分住纸房,莒州南关、将军山前、朱家庄子、井子、仕沟、滩井子、夏家沟、塔巷、鸡山、毛家堰、南小官庄、西小官庄、巷庄、田家村、水沟坡、沂水鹤水庄、山西、南京三河南、河北金家屯等。三支浩,失考。四支秀后,分住莒州城、石城、宣文岭、沙埠子、庄家庄、庄家埠墩、陈家埠墩、史家坡子、街疃、薛家窑沟西、小公塾、解家庄、周家坡子、王家坡子、四角岭、十字路、相邸、坪上、何家店、将军山前、仕沟、莛宾集前、水磨、小官庄、兰墩官庄、砖疃、南道口、墩庄子、下河、营子官庄、时家庄、老龙腰、沙汪头、店头、略庄、庞家垛庄、田家村、吴家朱流、朱楼、孙由集、云里庄、红沟官庄、西安庄、青州府、前横山、河阳河东、黑涧庄、双石头庄、北大崮庄、前葛杭、后葛杭、七宝山、山头渊、河南庄、匣石头、寨西庄、招贤西北汶村、三十里铺、岳家沟、城北堆子河、沂水司马庄、坦埠、珠宝庄、刘家店子、薛家孟堰、赵家孟堰、日照邵家沟、关东老城桐家庄子、埠宁县二套孙家崖村等。五支伸后,住汲家庄子。

明清两代,庄氏族人科甲连第,是四百余年的仕宦望族。族人中有进士七人(其中翰林一人)举人二十八人,岁进士十人,拔贡十二人,岁贡十九人,副贡三人,恩贡、优贡各一人,庠生九十三人,国学生、太学生、监生等二百零四人,所授官职巡按一人,道台二人、知府八人、知州六人、知县十六人、翰林院编修一人、县教谕十六人、训导二十六人、守备二人、兵部主事一人、工部主事三人、兵马司副指挥三人、礼部主事四人、刑部主事一人、内阁中书六人,其他二十五人,受朝廷封典三十三人。

庄氏家族为莒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较大贡献。十世庄咏,清乾隆戊申科进士,历任县知县、沧州知州、河间府知府等。著有《学庸固知录》、《杜津浅说》等,收入山东文献书目。十一世庄瑶,清嘉庆丁丑科联捷进士,任工部都水司主事等职、乡试童考官、河南河北道等。十四世庄陔兰,清光绪甲辰科进士,授翰林编修国史馆协修,晋侍读学士。后东渡留学日本,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山东省议会副议长、国会议员、省图书馆馆长、孔子第七十七代嫡裔孔德成国学老师等职,书法善颜体,在鲁南有较大影响。

二、管氏

莒北小窑管氏,莒州望族。原籍胶东,宋时因避金乱,迁居江苏海州。明洪武二年迁于莒北双凤山后,辟地结茅立村,村名双山后。始迁祖三公四公失讳,子孙追谥曰:“滨海公”,五世失讳,至六世分为八支。长支迁居庞庄,三支、四支失讳,二支、五支迁居大窑庄,六支仍居双山后,七支迁居罗宅,石灰坡。八支迁居小窑村。

莒北小窑管氏,有“一门五进士”、“叔侄三翰林”之佳话,其功名集中在光绪年间,人数不过五、六,名次却列京榜,而且连属同支。据管氏族人称:其祖清、咸、同间尚是烧窑、放蚕之户。至管钿、管镇时,发家而求儿孙追名发迹。为求学不惜耗银财。尊师重教,家教严格。

管廷献,管镇之子,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探花。官翰林院、国史馆编修、江南道监察御史,永平府知府等要职。管廷鹗,管镇之子,光绪二年丙子科进士,点翰林历任翰林院编修、山西省学政、山西、河南乡试正考官、国子监祭酒、光禄、太常、大理寺正卿……

管廷纲,管镇之子,光绪十八年壬辰科进士。初任广西省雒客县知县,后任广西省警察总巡。管象颐,廷献子,光绪十六年庚壬科进士。历任清廷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宣统三年派理江南财政。民国建元曾为众议院议员。袁世凯任总统时,令其任财政次长,颐拒而退职。

管象晋,管镇次子廷俊(廪生少亡)之子,光绪廿四年,戊戌科进士,点翰林。历任编修、知府等职。

三、张氏

莒州望族。张氏始祖如玉,始居城阳,二世宗愈始迁日照占籍太平桥。即:海曲太平桥张氏。三世衮;四世莘卿,五世长暐、次晔;暐子:行简、行信。莘卿、暐、晔、行简、行信五人号曰五贤。晔子:行敏、行正、行义,避元兵,迁海东清河村;七世复回日照太平桥。自一世至六世在金俱有封赠,载金史。明天启间有数支自日照迁莒张家庄(今名张家围子)。始迁祖失讳,无从查考,传系云字辈,即日照谱之十二世。始迁祖以下分三支,长支孟廌居张家庄,次、三失讳无考。居张家庄的又分二支,据1933年日照县太平桥张氏七修族谱载,长支传至三十世。据1993年张家围子谱序载,已续至廿六世。(将太平桥谱中的十二世云字辈为始迁祖,列为一世,可将现谱所列世代减去十一,即是迁莒后的世代)。

明清以来,张氏单传到五世祖后才兄弟二人,六世后共五人,祖孙父子一门四进士,两登相位,参知政事。《沂州府志》载:张莘卿,字商老,天德三年中进士,仕至朝散大夫熏骑都尉,镇西军节度副使。张暐,字明仲,张莘卿长子,正隆五年进士,调陈留主簿,淄州酒税副使。张行信,字信甫,暐次子,泰定中进士。张行,简字敬甫,大定十九年进士。

四、莒州张家营张氏

张家营张氏,自明洪武廿五年从顺天府宛平县棋盘街来张家营,一世张胜,字开亭,授都指挥使。二世强;三世宠;四世续儒;五世胤,五世分五支;六世献祯,袭至六世都指挥使,清入关明灭,削籍为民。七世垣。世居张家营村(现属沂南县蒲汪镇)。

五、刘氏

峤山小沂水刘氏,汉室苗裔,系出于莒郡望彭城(有大元元贞二年主千户刘旺的立石和乾隆五十三年谱碑汉室苗裔碑文为证)。元朝居小沂水,始祖进,生五子:长用(乐农桑)、次文(莒州盐局税务体领、充盐局官)、三聚(充莒州盐局办课官)、四泽(充莒州首吏、改充莒县县尉、又充三县提领)、五旺(主千户)。各支派徙居上庄、小河、菜园(菜园一世、二世、三世失考,三世生五子:长顺、次、三无后失传、四辰、五仲)顺自菜园徙居后车疃,辰自菜园徙居前车疃,仲居菜园村。后世子孙有德行可称爵位可述后勒之石者三十二人。

以下结合彭城刘,略考东莞莒刘勰、城阳王刘章、小沂水刘相互之间的关系,以供参考。

彭城刘,即始祖刘邦,长子齐悼惠王刘肥,刘肥生九子:太子刘襄、次子刘章、三子刘兴居、四子刘将闾、五子刘志、六子刘辟光、七子刘贤、八子刘昂、九子刘雄渠、二世次子、刘盈为孝惠皇帝。城阳景王刘章,生一子刘抚(彭城内史),刘抚之后,一支为未出仕留名,为刘穆之的父亲,穆之生三子,长子刘虑之、次子刘式之、三子刘贞之;一支是刘爽(山阴令),其子刘仲道(余姚令),仲道生五子:刘钦之、刘秀之、刘粹之、刘恭之、刘灵真。刘灵真乃刘勰的祖父。刘勰父刘尚,宋越骑校尉。刘勰,字彦和,南北朝东莞郡莒县都乡长贵里人。著有《文心雕龙》,其远祖为汉城阳王刘章。

从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刘章入主城阳国,到西晋永嘉年间五胡乱华,江北莒县刘氏大族随琅邪王司马睿南迁止,共计500年的时间,刘氏族人在此期间在莒地繁衍生息,人口定在不少数,可惜莒县刘氏家族谱没有保留下来,所以刘勰远族世系已难已确考。近年,在莒县峤山杜家沂水村的小刘家沂水刘氏,存一乾隆五十三年的谱碑,上书“汉室苗裔”其碑文载:“吾族隶莒始于朱虚侯之封,固汉室之支派也,第以物换星移,阅数朝兴衰升降,泽既斩而世乎,已莫可考焉……”朱虚侯,即城阳王刘章之早封号,“小沂水刘氏”在明清以后的多部刘氏家谱中记载,是元朝时期刘氏的祖居地。可见,应与刘勰为同一汉室支派,是城阳王刘章的后裔。

六、日照刘氏

自汉隶籍于莒。委因元社将屋,刘氏迁居徐州府砀山县大刘家村。红巾(徐刘)乱起,刘氏又逃居东海当芦村。始祖刘思源,遵奉朝廷诏命,于洪武三年(1370年),同祖人复由东海迁居日照喜雀窝,后人为这里取名喜鹊窝,后因祖居失火,住宅西移,改称草涧。二世祖福、禄、寿、喜、诗、书、忠、厚。福、禄二祖同迁大刘家沟。(今三庄镇刘家沟),福祖又避匪,率三子恒公迁居诸城逄哥庄(现属高密市)将长子志干、次子志贞托付二世祖禄。寿公迁刘家庄(今三庄镇刘家庄),僖公居日照草涧庄,诗公迁注州(今黄墩大株州)、书公迁莒县(明谱载,书公分居西刘家沟;碑刻载,书公迁莒县)、忠公迁临沂(兰山全刘庄)、厚公迁沂水(刘家店)。

刘福后人,刘必显,为刘家第一个进士,明朝天启(1624年)中举,清顺治九年(1652年)中进士。官至员外郎。刘必显生四子,长子刘祯,次子刘果,三子刘棨,四子刘棐。刘祯贡生,考授从六品。刘果顺治十一年中举,康熙三年中进士,官至江南提学道。刘棨(刘统勋之父)康熙十四年十八岁中举,十年后中进士。官至天津道副使。刘统勋,雍正二年中进士,官庄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是乾隆朝最受乾隆器重的重臣之一。刘墉(刘统勋之子),乾隆十六年中进士,官庄东阁大学士。刘环之,刘墉之侄,十八岁中举,廿八岁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后官至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

七、沈刘庄刘氏

原籍海州人,始迁祖兴元,初迁于莒箕山阴之徕庄,赘于窦民,以功至莒密二州总管。二世、三世袭职。元末流离。五世宽,迁居屋山阴沈刘庄,据《重修莒志》载传至廿十世。有祖堂一所,祭田三十亩。

八、丁氏

丁氏远祖丁兴,世居湖北武昌。元末天下纷乱,持铁枪投朱元璋麾下,有“铁枪丁兴”之称,太祖呼为“黑丁”,以军功除淮安海州百户,子孙世袭而安居其地。明朝初年,沿海边境不时为倭寇所扰,故设卫所以防之,信国公汤和巡边,为坚壁清野之计,今临海居民内徙,始祖丁顺亦在应徒之数。丁顺初来日照定居于城南刘家寨迤东二里许。今丁家楼的东北隅,后人呼其丁家庄。始祖之后传四世,名讳均失记。清康熙年间,初修家谱时,以丁良儒为一世,二世丁尧,三世以后记载明晰。明末,丁尧受“大马徭”之困不支,几倾家荡产,不得已携家迁往涛雒镇。丁尧有子四;长介、次佩、三少亡、四珩。丁珩念先荫凋零,因成代业农,屡受官府之迫胁与豪强欺凌,几倾家,乃一意儒业,以冀读书人仁以解所处困境。丁氏从明初迁日照近二百年,才从事笔耕,始有文墨。丁珩有二子:长允元,次元登,乃到丁允元于明天启甲子秋举于乡,旋中崇祯辛未科进士。此为丁氏有功名之始,家声稍振。丁允元有子十二:长泰、次春、三时、四易、五昱、六早夭、七晨、八早夭、九晟、十景、十一昆、十二昂。丁时元之子丁士一,康熙丙武科进士,官至江西布政使,为清代丁氏官品之极。有“祖孙父子兄弟叔侄同进士”匾额,祖孙系指允元、士一,父子系指时、士一,兄弟系指泰、时,叔侄系指泰、士一。从丁允元至其曾孙,已达一门六进士,(丁续曾康熙巳未科进士,丁勺曾康熙戊戌科进士。)

据查,清代全县中举者179人,丁氏占49人,中进士者41人,丁氏有14人。近代主要名人:长支十三世丁惟汾,为国民党创始人之一。十四世丁履俱,曾任山东省委组织部长。三支十五世丁肇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为世界贡献卓著。

九、王氏

张仙王氏。王氏得姓于周灵王,太子晋,繁衍太原,北宋时有官于江南的朐阴(海东县),罢官后即赴居云台山下当路村,元末王良臣兄弟七人,同时迁徙,始祖良臣则迁莒州的张仙村(现五莲县七宝山镇)至三世分前后三支,老大生三子为前三支,老二生三子为中三支住崖头,老三生四子(一少亡)为后三支,前支居住前张仙、窝疃、窑头、黄龙汪、张老庄、邢家沟、泥沟河、官山沟;后支居后张仙、中村、錾子崖、仲崮、北杏、崖头、小湖、小雹泉,其他散处各村。据《重修莒志》载:时已传至廿十二世,始祖祠在中村,支祠在北杏,三在仲崮。据《张仙王氏族谱》载:现传至廿三代。

主要名人:清末:王献钦,任江苏宿迁县县令;近代:王尽美,祖谱上叫王瑞俊,字灼斋,又名烬美、烬梅。莒县北杏村人,(今属诸城市)中国***一大代表,党的创始人之一。

十、宋氏

黄埠宋氏始迁祖失讳。明成化七年由江苏省京东八里庄迁莒北黄埠,分二支,长支在岔河,二支在大罗庄。据《重修莒志》载,宋氏传至22代,分居东西黄埠,招贤镇、岔河、大小罗庄、东双庙、石汪峪、吉兰、前集、姜家庄、窑头、当门、源河等庄。

主要名人:宋平,莒县招贤镇大罗庄村人,为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延琴,莒县招贤镇大罗庄村人,抗战前中共莒县特别支部的主要负责人。宋维运,莒县招贤镇大罗庄村人,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莒地稻改最早试种成功者。

十一、李氏

水由、江庄李氏,明末由本省长山县迁莒,居水由村。一世失名,三世管,四世孟德,五世玉焕、玉任,分支玉焕迁居后江庄,后分住段家村、西湖、传家官庄、长安坡、埠堤、松园、略庄、西庄、陵阳、饽椤沟等庄。玉任后迁莒公婆山河北,又分住白家湖、解家庄、燕子湖等庄。据《重修莒志》载,李氏已传至十七世,四世孟德有连环铁甲传世。

李孟德,历任江南新安卫守备,康熙五年,诰授明威将军。其子李玉诰封宣武将军,其子李焕诰封武德将军。

十二、战氏

北汶战氏,明洪武初年来莒,后分住北汶、岔河、招贤、西双庙等村。据《战氏族谱》载,一世祖战完,故后葬于莱阳县房野村,因战完之妻姜氏携五子迁莒,故清乾隆年间修《战氏族谱》时,即以战完为一世始祖,完生五子:长懋易、次懋书、三懋诗、四懋麟、五懋孔;懋书生四子:长国儒、次国士、三国彦、四国策;国儒生三子:长维藩,次维宁、三维杨;维宁生三子:长和中、次启中、三钦中。和中生一子凯,钦中生五子:长子捷、次子奏、三子靖、四子烈、五子略;凯生一子锡侯;捷生五子:长子锡卿、次子锡伯、三子锡铤、四子锡黻、五子锡缨;烈生一子锡九;锡侯生四子:长子旭、次子晟、三子普、四子旸;锡伯生二子:长子睿、次子智;锡廷生五子:长子霈、次子云、三子霯、四子雷、五子淮;锡九生五子:长子龙韬,次子龙池,三子龙标,四子龙章,五子龙光。云生二子:长子岱森,次子嵩森。

战氏家族,自明代迁莒,历三世至战国儒,于天启五年考中岁贡,授郓城县训导,四世战维宁崇祯十五年岁贡。进入清代后,五世战钦中,于康熙廿一年考中岁贡,授冠县训导;六世战捷,康熙廿五年拔贡,授巨野县教谕;七世战锡伯,清乾隆元年岁贡;战锡九,乾隆七年岁贡,授临朐县训导;八世战云,乾隆三十七年恩贡。九世之后直至清末,从史籍和族谱中没有发现考中功名和外出做官的人。战锡侯虽是庠生身份,一生从未做官,但是雍正《莒州志》的主要分纂者,他广览博采,收集大量资料,使之流传于后世,贡献突出。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据我老家的村民说,我们村就是那个时候从大槐树迁移出来,以充实北部边防的,村里的家谱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记起的。)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迁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到洪洞后,士兵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罗拜,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迁民到了新的居住地点,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屋造房,开荒种地,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门口栽种槐树,以表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之情。有些移民到迁徙地后,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区有赵城营、红铜(洪洞)营、蒲州营、长子营等,表明这些居民是当年从赵城、洪洞等地迁去的。祭祖小屋里贴着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该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着他们的牌位,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于墙,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四百多个县,有的还远在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大槐树楹联:香挹行襟留快饮;荫清古道倚斜阳。茶可解饮,碧乳澄香通世味;亭堪楼迹,绿槐夹道识乡情。柳往槐来,到此应生离国感;水源木本,于今犹动故乡恩。举传嘉树;荫庇群生。洪武移民传说传说某年山东大水,千里汪洋,唯有一孕尼姑,以瓮作舟,方免为鱼鳖,随波漂零于安徽风阳。后生下一娃,此人便是明太祖朱元璋。不久,其母死,朱元璋乞讨来山东寻根。呼人拜问,人皆亡之。朱元璋寻觅无缘,屈念归舟。待其鸾旗龙廷,便嫉恨山东夷祖之仇,遂发兵血洗山东。山东人民被屠戮殆尽,所剩者百不之一,以至造成了荒无人烟。这才有了以后的山西洪洞县大迁民。以上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几乎到了可以乱真的地步。"如我县几部姓氏族谱的序文中,居然也煞有介事地相迎合:"朱洪武血洗山东"、"朱洪武洗人烟"等。而徐、鲍两姓族谱,则几乎一字不差地记有下列文字:"自大明洪武即位,常遇春将军率花马军平山东道,平而复起者再三,于是赫然斯怒,所过州县无论盗贼良贱,概行诛戮,虽有存焉,然百不一二,是以地广人稀……。" "朱洪武血洗山东"之说,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山西洪洞迁民到底是怎么回事?据《明史》记载,元末明初"山东、北平数千里沃野之土,自兵燹以来尽化为榛莽之地,土著之民,流离军伍,不存什一"。"死者长已矣",苟活者朝不保夕。此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啼"的凄怆景象,从我县的部分姓氏族谱中,也有一定反映。如《李氏族谱》栽:"当是时,戎马在郊,干戈倥偬,遥遥数百里,敬载木主,尽室以行",百姓"俄而城市,俄而乡曲",漂泊不定,苦无宁居。《王氏族谱》:"兵燹之余,流离失所者指不胜屈。"《徐氏族谱》:"兴废不一,治乱多故,或因兵燹而飘零异域,或因水旱而流离四方,或染疾疫而辗转流徒。"《谭氏族谱》:"逆匪交讧,戕及无辜……安适之日甚少。"《毕氏族谱》:"南匪逆境,烽烟遍地。"《张氏族谱》:"转徙倥偬,苦无宁宇……举目谁亲?"等等,不一而足。 上述正史与民间记载互相印证,足以道出了当时山东大地"荒无人烟"的悲惨景象,是符合历史的真实的。然而,造成这种惨状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事实证明,造成这种惨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元末至明建文年间的四次兵乱所致。元朝统治者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以后,为制止民族矛盾,分而治之,以达到项固其统治的目的,将各故人民按贵贱划分为四个等级。其中将汉人和南人划为最下等,从政治上,经济上实行残酷的民族歧视和压榨。致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起义军四起,群雄割据,战争频繁。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刘福通等各树旗帜,进行反元战争。其中以刘福通为首的红巾军起义,其势力"东逾齐鲁,西出函秦,南过闽广,北抵幽燕(《高丽史》)。"从义之民众至十余万人。先后与元军奋战达十三年之久。其中由毛贵率领的起义军自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始,就转战于山东一带。东路北伐军二次经山东一直打到大都附近之通县,后因受挫而又败北山东,这是第一次兵乱。其次,元朝统治者内讧迭起,诸王争城夺地,相互残杀,亦末能使山东人民幸免于战祸之中。可以说,帝位的争夺是一直与元朝相始终的,如仅从1308年到l 333年二十余年时间,就换了八个皇帝。第三,朱元璋削平群雄,乘势而起,在最后推翻元王朝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其进军计划是: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撤其羽翼;扼守潼关守之,使关陇之兵不能出关;然后以兵北上,直捣大都。此次兵乱,山东又首当其冲。 "靖难之变"(见《辞海》"靖难之役"条),使山东又罹第四次兵乱。朱元璋死后,明惠帝(太祖孙)即位,其叔朱棣以靖难(靖,平的意思;难,指皇帝周围有奸臣当道,皇帝有难,以兵平之—)之名,起兵夺取了皇位,内战达四年之久。由于朱棣遭到曹国公李景隆、魏国公徐辉祖、兵部尚书铁玄等的抵抗,两方动兵几十万,鏖战于济南、济阳、济宁、兖州、汶上、东平、东阿、临清等地,又使这一地区的人民残遭战争涂炭。据《明史》和我县部分家族谱记载,除上述四次兵乱外,明初,中国沿海地区还时常遭受倭寇袭扰,致使山东沿海居民大量迁入本省内地和迁他省。这也是造成山东人烟稀少的原因之一。如上述,造成山东"荒无人烟"的原因是有载于史的。而所谓'"朱洪武洗山东"的说法,则是没有根据的。史实恰恰相反,朱元璋坐殿南京的第一年就"振恤中原贫民"(见《明史本纪》。下同)。并诏谕大臣们说: "中原之民,久为群雄所苦,流离相望,故命将北征,拯民水火。元祖宗功德在人,其子孙罔恤民隐,天厌弃之。君则有罪,民复何辜?前代革命之际,肆行屠戮,违天虐民,朕实不忍。诸将克城,毋肆焚掠,妄杀人,元之宗戚,成俾保全。庶几上答天心,下慰人望,以副联伐罪安民之意。不恭命者罚无赦。""新克州郡毋妄杀","避乱民复业者,听垦荒地,复三年","鳏寡孤独废疾者,存恤之"。第二年又诏曰;"齐、鲁之民馈粮给军,不惮千里,朕轸厥劳,已免元年田租,遭旱民未苏,其更赐一年。"洪武三年,又"免南畿、河南、山东、北平、浙东、江西广信,饶州今年田租。"洪武四年,"赈山东饥。免被灾郡县田租"等等。朱洪武对山东实行如上优恤政策的同时,当然还有残酷的盘剥与压榨的一面,本文不打算论及。而要着重说的是,作为一代封建君主,朱洪武是很谙于治国之道的。如大明定鼎之初,就对其天下来朝之府州县官说: "天下始定,民财力俱困,要在休养安息(《明史本纪》)。"而所采取的安邦定国之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实行了宽、狭乡之间移民的办法,即人口稠密地区迁民于人烟稀少地区。据《续文献通考》记联;"太祖至成祖间,屡徙山西、浙江民于河南、山左(即山东一编者注)。"据《明史》,朱洪武颁诏从山西迁民往山东,始于洪武四年:"徙山后(指山西、河北及内外长城之间地区一编者注)民三万五千户于内地。" 需要说明的是,迁民之举并非属朱洪武所首创,如汉高祖刘邦就实行过徙富民实关中的办法,宋太祖也曾"命兵士迁河东民万户于山东"(《宋史本纪》)。但朱洪武的功绩在于承前启后,为后来的永乐间大规模迁民,提供了经验。朱棣篡位登基,改元永乐。全国趋于平定后,他励精图治,采取了诸多医治战争创伤,富因强兵的重大措施。其措施之一,就是继承和发扬了父王朱洪武的迁民政策。据《明史》记载,自永乐建元始连续三年,仅从山西大舰模迁民实北京就有达三次,迁山西民往山东者,也曾有过相当的规模:"成祖核太原、平阳、泽、潞、辽、泌、汾州,令其丁多田少和无田之家分其丁田,以实河北、山东。" 据记栽,当时的移民机构就设在洪洞县的广济寺内,所有移民,均在此领取护照凭证、川资。不过这些移民并非全都是洪洞县人,而是尤以洪洞及附近地区为居多,亦有集他地民于兹以分而迁之的。因寺有棵大槐树,树上有个喜鹊窝,移民临行前或者在此相互倾诉别恨离情,或者以志不忘本,采集槐种包藏,以供立村时栽种,故山东各具相当量的谱牒碑碣中多有某某始祖自山西安洪洞县"大槐树"、"大槐树底"、"老鹊窝"、"老鸹窝"、"老鸦窝"迁居的记载。这也是"问我始祖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民谚产生的历史背景。综上所述,元末明初山东各地兵连祸结,饱经战争的蹂躏和摧残,以致形成了地广人稀的格局。而山西作为当时元末名将察罕帖木儿和其子扩廓帖木儿的根据地,四次兵乱均未波及。他们凭借天险屏障,统治严厉,社令秩序相对稳定,生产得以发展,因而生齿日繁,加之难民流入,一时形成了人稠地狭的地区。明太祖与成祖为均衡人口分布,发展农业生产,恢复中原经济,富国强兵,而采取了移民的措施。这便是山西大迁民的主要原区。因此说:"朱洪武血洗山东"的说法是不符合历史的真实的。以上简要叙述了山西迁民的主要原因和大体经过。但这并不等于说明初迁至山东之民都是来自山西。从我县地名考证材料看,迁自直隶(今河北)枣强者,虽然不象《蒲氏放谱》听说;"乡中民则迁自枣强蓟者盖十室而八九",但却也占有三分之一以上比例。其次就是迁自河南、四川的,也有迁自江苏、江西、陕西、浙江、云南等地的。其中有一次性迁未的,有几经辗转迁徒逐步而来的,也有迁至一地后,其子孙又分迁所至的。再有,迁民的形式也不尽相同。就我县的情况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奉记所迁。如上述之山西洪洞迁民。 (二)、为避人祸战乱而迁。如《张氏族谱》: "元白莲教倡乱,避难迁于明洪武三年,入籍临朐。" 《窦氏族谱》:"世居燕山,兄弟三人元末避地青莱间。"《赵氏墓志》:"自洪武间因红巾军之乱,昆仲弟七人迁于山东青州府临朐县。"《刘氏族谱》:"元明之乱来兹临朐。"(三)、因逃丁而徒居。如《李氏族谱》:"元末诏简民丁分遣戊辽,兄弟遂各星散,易名改姓析居他所。"(四)、随军入籍。此类又分为几种情况:一种是军裔于驻地入藉。如《孙氏族谱》:"明太祖出世",其祖"往南投于麾下,至洪武二年命子中祖随驾军给户,由任临朐县礼让乡德化坊军藉"。《刘氏祖茔》:"营于临朐县东南之佛山,敕赠武节将军,此吾刘氏所自出也。"另一种是弃甲复归原籍。如《张氏族谱》:"原籍山西平阳府大梅坡村","南宋避金之乱始迁临朐","大元至正时,辽东变,奉命守辽东,统兵亿万与常遇春战,兵败回居"。《冯氏族谱》:"洪武初年诏简山东民各三户徒一人戍辽东",其祖"踊跃而往,遂家于广宁",后"复籍于临朐"。另—种是随着改朝换代,旧朝军队就地隐藏姓埋名,入籍随俗。如《张氏族谱》:"始祖母遗像者,乃戎装乘马,貂皮暖额","来时胡服戌装,盖叔侄辈数人居然蒙古之俗也。"据辛寨镇谢家营村地名考证资料记载:元末,元朝大将"率残部落荒于此,卸甲为农,因村近半冢,遂名半中营,里人则格称卸甲营。后因不雅,遂取其谐音改为谢家营,并改姓为谢"。有碑文为证:"临朐县半中营帖木儿不花立石 兀难镇抚 云父母之墓 母大伦 哈刺伦 孝子 此木儿不花拜 至正六年四月"。(五)、因官封异地而入籍。如《山东扈氏家乘》:"世居祥符","诚汴京望族","宦临淄",其后裔"徙居临朐"。《郭氏族谱》:其始祖原籍"嵩山为齐氏,后迁淮安","仕山西平阳府知府,晋升山东布政司左参议诰援中宪大夫",其子"为礼部儒官,卜居淮邑","后迁于临朐"。《安氏先茔》:"先世为中州旧族","宫济南督经历,因来朐卜居。" (六)、因逃虫、水、旱疾等天灾迁居而来。此不繁举。总之,本文从"朱洪武血洗山东"的民间传说谈起,对明初山西迁民的情况和迁民的原因、历史背景、规模以及迁民的方式,作了初步探讨。但由于资料和水平所限,错误乏处在所难免,敬请知者不吝赐教。

  去年以来,由于工作的缘故,两度进入湖北境内。第一次由河南信阳经湖北孝感到武汉;这次则来了个顺序颠倒,先由武汉到孝感,紧接着直奔信阳。

 对于湖北,应该说并不陌生。且不说23年前曾借道武汉去东北当兵,仅是族谱里关于先祖迁徙轨迹的记载,就足以勾起我对湖北的强烈兴趣。

 按照我们重庆开县岳溪镇“塝上李”族谱的说法,我们这一支李氏后人的根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先祖孜公系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今甘肃天水秦安县)第十五代孙。宋灭唐,李姓大祸,孜公从陇西郡移居江西南昌府丰成县湖茫里。元朝大德年间,孜公第十世孙鼎公从湖茫里迁移到湖北孝感洗脚河世居。清朝顺治初年(一六四五年),鼎公第五代孙李和钦从孝感洗脚河孤身入川,来到今重庆开州区岳溪镇楼房坝生息繁衍,至今已二十余代,人口逾两万。

 呵呵,这么说来,我们这些李氏后人也称得上皇室后裔了。这当然是扯淡,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儿,真不如先祖李和钦由湖北入川定居这件事更让我萌生一探究竟的冲动。

 很长一段时间内,严格说是结婚生子之前,我对祖籍的概念仅仅局限于四川或重庆。2000年初秋时节,母亲和继父从渝东北老家赶到位于大兴安岭林区深处的加格达奇,照顾即将临盆的小儿媳,期间母亲提到我们李家后人正在张罗整理族谱,还要派人去湖北寻根祭祖……正是从那时开始,我才知晓湖北竟然与我们家族有着那么深的渊源。

 大概两三年后,族谱修订完毕。此时我已调到哈尔滨工作,母亲和继父再次从老家赶来照看年幼的孙子,顺便带来了装帧精美的族谱,我也第一次看到了关于先祖由鄂入川的记载,并牢牢记住了“湖北孝感洗脚河”这个地名。

 从这以后,对于荆楚大地,对于湖北人,莫名其妙地多了一层好感。有时和湖北籍的朋友聚会,我会半认真半开玩笑地声称自己是湖北人,还像模像样地讲几句湖北话,经常以假乱真、蒙混过关。当然,这并非什么难事。毕竟,无论是气候、自然环境还是语言、生活习惯,湖北与川渝有很多相似之处。

 有一段时间,每每遇到湖北的朋友,我都会问相同的问题:孝感在哪里?洗脚河又是一条什么样的河流?

 我问得含糊,湖北朋友的答案亦不清晰:历史上麻城有个孝感乡,如今麻城归黄冈管;湖北有个地级市叫孝感,你问的是哪一个?洗脚河?有这条河吗?怎么没听说过……

 后来查了一些资料,基本确认族谱记载的“孝感”应该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麻城孝感乡”,即现今麻城市鼓楼街道办事处下辖的沈家庄一带。

 至于族谱中提到的洗脚河,其正规名称叫举水河,发源于大别山南麓麻城境内,全长1657公里,素有“鄂东第一河”之称,是长江主要支流之一。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很多移民就是从麻城高岸河码头上船,沿举水河进人长江并继续西上,最终经三峡进入四川。

 “举水河”被称为“洗脚河”,流传最广的说法是这样的:移民们故土难离,临别依依,路途遥遥,前途茫茫,出发之前,人们把双脚伸进举水河里细细地洗,让清澈的河水为自己洗去尘土,洗去霉运,带来平安和好运,然后换上一双新草鞋,踏上漫漫长途。渐渐地,在举水河洗脚,换新草鞋,就成了入川移民出发前的仪式。久而久之,人们就根据谐音,把“举水河”称作“洗脚河”。

 也有一些入川移民把这条河叫做“喜鹊河”。因为民间认为,喜鹊是吉祥之鸟,是报喜之鸟。传说喜鹊搭的巢里,有一棵吉祥的瑞草,这棵瑞草放进水里,它不会顺水漂流,而是溯流而上。入川移民也正是将要沿着长江溯流西上。于是人们根据谐音,把“举水河”叫做“喜鹊河”,表达了对迁徙四川途中能够平安吉祥、顺顺利利、开创出一片新天地的美好愿望。

 这些与先祖有关的传说或记载,进一步加深了我对湖北的好感。2016年8月下旬,当我第一次经河南进入湖北境内,当我在孝感市孝昌县城官塘湖公园慢跑,当我听到当地人说着和重庆老家方言发音十分相近的话语,心里倍感亲切,感觉像是回到了故乡的怀抱。

 得知我的先祖由麻将孝感入川定居,一位在沈阳工作时的黄冈籍老战友、如今转业到武汉工作的老大哥十分惊喜,再三鼓动我 “去麻城老家看看”。

 先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自然可以称之为“老家”。但时间相隔实在过于久远,此“老家”非彼“老家”,去与不去,何时前往,都显得不那么重要和紧迫了。

 何为老家?什么叫故乡?或许只是个时空概念罢了。落实到一个具体地方,对先人而言是故乡,对后人来说则可能是异乡。从这个意义上讲,故乡和异乡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今日之故乡,明日之异乡,因人而异,变幻反复,如此而已。

 天涯何处是故乡?天涯无处不故乡。

 2017年4月26日于湖北孝昌

安徽刘氏族谱

我也是,我叫刘回,我是洪字辈,是安徽阜南人。我也不太懂,好像文字辈在我们这里是很高的,我们这里,付、丙,金,洪,大部分都是这些辈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