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隆兴三千年的江南望族传心之法一一吴兴沈氏家训讲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9浏览:1收藏

一个隆兴三千年的江南望族传心之法一一吴兴沈氏家训讲疏,第1张

目录

一、家族溯源

二、家训创立

三、家训讲疏

四、家训启示

引言

  一个国家的家族乃是民族存在最典型的组织形式。世界上有许多兴盛的家族,他们靠着家训、家风的精神砥砺而代代相传,这些“心法”,如同基因一样,融化在每一个家族的血液里,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族文化。如瑞典首富瓦伦堡家族、犹太至尊罗斯柴尔德家族。

  在传统中国也一样,“家国一体”,“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放大的“家”。中国独特的姓氏文化,构筑了中国不一样的家族文化,其中家训、家风,是其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如周公旦《诫伯禽书》、颜之推《颜氏家训》、钱镠《钱氏家训》、曾国藩《曾国藩家训》等家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家族溯源

  在中华民族延绵发展的几千年中,吴兴沈氏可谓其中的典型代表。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沈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该家族延绵至今,人才辈出,仅《浙江人物简志》记载南朝五代人物46人,武康县就有19人,其中除姚察外,均为沈姓。道光《武康县志》卷十三 “爵秩” 中记载的沈姓人物更达到117人,以至于民间曾有“满朝文武半朝康”的民谣,该家族建国后依然隆兴不衰。笔者以为此家族的繁盛与其家训、家风息息相关。

    据统宗一百零一世孙沈一新先生在《沈氏迁徙路径简述》一文,可知“沈”本是上古国名,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周初时,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摄政。三监不服,与武庚(商纣王之子)勾结,联合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旦所灭。季载(文王第10子)因平叛有功,被周公举荐为周天子的司空,后成王将其叔叔季载封于沈国,又名聃国。季载又称冉季载。聃又写作冉,古时,冉、沈读音相同。春秋时,沈国为蔡国所灭,季载之后子逞逃奔楚国,其后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为沈氏。此外还有芈姓、金天氏、姒姓等不同说法,但大多称为聃季公后裔。

至于德清沈氏的起源,可从东汉光武帝的时候说起。祖先为沈戎(?—58),其字威卿,祖籍安徽。东汉初,为光禄勋,九江从事,累迁济阳太守。东汉建武中(56-57),说降强贼尹良,光武帝刘秀嘉其功,封“海昏侯”,辞不受,乃避地徙居会稽郡乌程县余不乡,遂世家焉。后封述善候以卒,时在永平元年(58),葬乡之金鹅山。自晋宋齐梁以下,凡余不之沈,皆其所出。其后代子孙繁衍至今,逐渐成为沈氏大家族,而“沈”也随之成为了“德清第一姓”。

二、创立家训

  沈氏家族因为年代久远,繁衍广泛,其家训有不同的流传版本,笔者目前所见至少有两个。如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山下头村《沈氏家训》乃后世子孙总结提炼其先祖沈约修身为政思想和相关诗文警句,制定而成,该家训共十三则,以传统儒学为伦理基础,其各条内容既讲道理又重实用,贯穿于家族生活的各个层面。即“孝父母、敬长上、敦友于、正内外、和乡族、率勤俭、禁游惰、革奢侈、惜孤寡、养贤才、尊师道、戒仆从、务耕读”。此外还有创立于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的《沈氏家训》,共二十条。相对于这个延绵三千年的家族来说,家训的创立是较晚的,但是并不代表此前没有类似的家训,只是在乾隆五十四年变得更加完善和系统了。以下是具体内容:

《沈氏家训》

第一条、祭祀不可不殷也

第二条、侍亲不可不孝也

第三条、天显不可不念也

第四条、身者不可不修也

第五条、持家不可不勤俭也

第六条、尊卑不可不辨也

第七条、择师不可不慎也

第八条、教子不可不严也

第九条、养女不可不训也

第十条、择配不可不谨也

第十一条、交游不可不审也

第十二条、志节贵乎坚贞也

第十三条、志行不可刻薄也

第十四条、邻里不可不和也

第十五条、输粮不可不先也

第十六条、穷难不可不周也

第十七条、出仕不可不清也

第十八条、忍耐不可不讲也

第十九条、奢华游惰当惩也

第二十条、赌博不可不戒也

此二十条家训,从祭祖、重孝开始,再到修身、持家,再到教育、交友、志节、出仕,等等,可谓涵盖一个家族方方面面的事情。这些家训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行为准则,它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的家训中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故而2015年,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向全国推广学习《沈氏家训》。

三、家训讲疏

检索沈氏家族历代名人以及家训内容,笔者将结合例子来简单梳理下沈氏家训。

在《竹墩沈氏家谱》开卷便是南朝教育家沈麟士的《述沈氏祖德碑记》,在中国8000余种家谱中这也算得上是特例了。一般家谱,那怕是再寒微的家族,都要请有功名的人来写序,本族无人的话,就请地方官员或是异姓有功名的乡绅来捉刀。“天下沈氏出临泉”的大族,要论文治武功和官阶大小,沈氏一门,前有封侯的沈约,后有榜眼沈树本,至于将军、翰林、巡抚之类的官员不计其数,却由一个教书先生来肇端族谱,而且世代不易,可见沈氏家族对教育之重视。

  也正是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故而在乾隆年间的沈氏家训中,第八条“教子不可不严也”赫然在列,其言:“子弟之正邪,每视父母之严忽,严则比匪可入端方,忽则端方必流于比匪,自古迄今,大抵然也,必也。毋姑息,毋纵容,毋听妇言,毋喜称道,虽父子之间不责善而义,方可不训哉!”

可见在“教子”方面,沈氏家族之“严”。“严”是为了出人才,“严”不仅仅是严格,“严”还是传统社会苦耕读、苦读的精神传承。

  苦读的榜样,如统宗五十二世孙、休文公沈约(441-513年),他不仅是“三朝为官”,此外还是齐、 梁文坛的领袖。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从小的苦读。《梁书·沈约传》记载有言:“约幼潜窜,会赦免。既而流寓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倦。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而昼之所读,夜辄诵之,遂博通群籍,能属文。”

    此外沈家教育力求文武兼备,故而沈家历代名人中文臣武将很多。如儒将沈世纪(621-688年)便是其中的杰出榜样。沈世纪一生可谓书剑天涯,史载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乱开漳,任分营将,功勋卓著。唐高宗赐名“勇”,宋理宗加封“武德侯”。其后裔遍布闽南粤东台湾东南亚,人数达数十万,其中在诏安县就有近30万裔孙,被尊为“沈氏唐开漳太始祖”,故后人又叫他“沈祖公”或“勇公”。

    第九条“养女不可不训也”。此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得不谨慎对待,对于女儿的教育,古今时代不同,要求自然不同。家谱中对这条解释道:“四德三从之道,朝夕劝喻,针线纺绩,晨昏督责,使性情即于中和,动履底于勤慎,则异日庶免讥消于他门矣,而况乎福禄之多由于贤淑也。”其中“三从四德”已经是封建落后之思想,自当摒弃。新时代女性,更多的是强调自主、自由、自立,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但是其中所谓的“福禄之多由于贤淑也”还是有几分道理的,不可全盘否定。根据沈氏家谱记载,沈家女性出过四位皇后,分别为陈后主沈婺华皇后、唐代宗睿真皇后、陈文帝沈妙容皇后、宋文帝沈皇后(追封)。如沈婺华,史载她,性端静,寡嗜欲。聪敏强记,涉猎经史,工书翰。有《沈后集》十卷,可惜已经散佚。此外沈氏择婿,亦体现出沈家对女性的教育。如沈濬,字道源,畸子,建炎二年(1128)进士,历任王宫大小学教授,监察御史。其女嫁秘阁修撰自宣城移居德清新市之吴柔胜,生子渊和潜。吴渊嘉定七年(1214)进士,官至参知政事;吴潜嘉定十年(1217)状元,官至右丞相,又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今存《履斋遗稿》四卷。所择女婿,皆为一时清流之士。以上不失为传统社会的女性杰出代表。

    第十二条“志节贵乎坚贞也”,家谱中解释道:“无论读书与否,皆以志节定人品,苟守之不定,势将纵其情欲,任意所为,机械变诈,利己损人,不堪述矣。即富贵胜人学问,足羡奚足重耶,善相士者,原在人之志行上定评,不徒狥俗也,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学者当三复斯言。” 第十七条“出仕不可不清也”,家谱中解释道:“致君泽民,吾儒分内事耳,苟以援上之不工,剥下之不巧,为虑凡足以肥囊橐,而贻子孙者,尽力而为之,即眼前幸漏法网,子孙有不受其报者:然则出而治国,不思循分尽职,以光前裕后,而贪黩之,鄙夫,岂非衣冠之盗贼也哉!”

    笔者以为以上两条在沈氏后人的精神风骨表现得尤为明显,也是整个家谱的精神脊梁。故而《沈氏家训》被中纪委网站推荐,并向全国推广宣扬。在沈家当中,从汉代沈戎,《南史》中记载的沈瓉之,到明代的沈从儒,到清代沈祖括、沈天祥,再到近现代的开国将军沈启贤,这些都是“志节”之士的杰出代表。

《全梁文》·卷四十录统宗五十世孙沈驎士《沈氏述祖德碑》颂沈戎有曰:“其他支派咸昌,名人代有,昭耀史策,统而举之,或远引高蹈,或致君泽民,或立言垂范,或折冲御侮,或孝友于家庭,或忠节殉国难。沈氏之兴,莫是过也。”又言:“诰曰:‘东汉故臣沈戎,沈国谪系,世有善行,才智兼长,忠义自矢,遂敢身入虎穴,谕以致诚。一矢不加,逆子格面,茅社之锡,用以旌功;乃国难既夷,挂冠远遁,舍故宅为佛寺,弃封侯如脱屣。进不为身,退不为名,忠上洁已,邦家之光。沈氏积善,惟戎述之,可追封为述善侯。’并敕其所舍寺曰怀德寺。呜呼!戎祖之德,久而弥彰矣。夫人于利害之关,富贵之际,见不透,决不力,避难苟禄,死无得称,以视戎祖为何如耶邪。是知叶祥于天人,而昭显于嗣裔,赠爵于后王,皆由德也。”

    沈驎士一句“皆由德也”可谓道出了沈氏家训的真髓。古人讲“厚德载物”,无德之人,自无福报,亦无法长久。

    此外第十一条“交游不可不审也”,家谱中解释为“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否则,必至失身,匪类将犯朝廷之法纪,危累父母兄弟者有之,可不慎于择交者哉!邻里不可不和也。”第十四条“邻里不可不和也”,家谱中解释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古有明训,凡兹同里,毋以小隙而构大怨,毋以微忿而结世仇。为父兄者,则训诫其子弟,为子弟者,劝谏其父兄。庶几,里有仁风,而乡邻多惠爱矣。”这些都是家谱中重要的内容,在此我们可以从大文豪苏轼的文集当中讨论的一个小故事给予说明。《苏轼文集》中有《刘凝之与沈麟士》一文,其写道:“《南史》:刘凝之为人认所着屐,即予之。此人后得所失屐,送还,不肯复取。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着屐,麟士笑曰:“是卿屐耶?”即予之。邻人后得所失屐,送还之。麟士曰:“非卿屐耶?”笑而受之。此虽小节,然人处世,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

其中大意是说名士刘凝之所穿的鞋被人认去了,他即把鞋送给那人,那人后来找到了自己先前丢失的鞋,就来送还,刘凝之却不肯再收取那双鞋了。而名士沈麟士,他所穿的鞋也被邻人认去了,麟士当时笑着说:“这是您的鞋吗”随即送给了邻居。邻人也找到了他所丢失的鞋,来送还,麟士又说:“这不是您的鞋吗”就笑着把鞋子接过来了。其实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一个“笑”字,因为“笑”与不笑,所表现的情感大不一样,所体现的风度也不一样。从这个小故事可谓生动的展示了沈氏族人在交友、睦邻等方面的性格特点。此家训与其家风中所提倡的“和睦之风”也是极其吻合的,可谓知行一体。

四、家训启示

崔邦德在《我的寻根溯源之路》一文中说:“宇宙万物,以人为本,人之所在,以家为聚也。家族,是一个国家乃至天下的最基本结构,家族的崛起与延续不仅仅代表着一方繁荣,更是国家兴旺强盛的基石,也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桥梁。”  由此可见一个家族的兴衰,对社会的重要影响。总结沈氏家族这二十条家训,对祭祖孝亲、教子择配、持家睦邻、志节行操、出仕交游等内容都有着明确的规范,个别条目在新时代下,有些“格格不入”,但是大部分都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的,他们的精神归旨是高度一致的。故而在今天重提“讲家训,树家风,传美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应该给予鼓励。

  父亲:

  圣祖 仁皇帝 康熙(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出生,顺治十八年正月十九日即位,在位年数61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去世。)

  母亲:

  庶妃 章佳氏,即敬敏皇贵妃,与玄烨之十三女、十五女同母。

  历史上的十三阿哥胤祥,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满洲镶黄旗人。就章佳氏为康熙生儿育女的数量和时间看,她还是挺得宠的。可是在胤祥14岁的时候去世。

  关于章佳氏,为满人,并非二月河笔下的蒙古公主。三十一年喀尔喀部落来降的不是公主,而是六公主额驸策棱及其祖母、弟弟。并没有所谓的喀尔喀公主之说,总不能是策棱的祖母罢。

  胤祥胞妹:

  十三格格和硕温恪公主(1687年~1709年)和十五格格和硕敦恪公主(1691年~1709年)。十三格格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七月受封和硕温恪公主,下嫁仓津。康熙四十八年(1709)乙丑六月因难产去世。十五格格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受封和硕敦恪公主,下嫁多尔济。康熙四十八年(1709)己丑归宁,十二月初三日申时逝世。

  胤祥的福晋:

  胤祥一辈子有多少妻妾不得而知,但做亲王以后,封诰命的有嫡福晋一个,侧福晋三个,庶福晋两个。嫡福晋兆佳氏,尚书马尔汉之女;侧福晋富察氏,佐领僧格之女;侧福晋乌苏氏,头等护卫金保之女;侧福晋瓜尔佳氏,郎中阿哈占之女;格格石佳氏,领催庄格之女;格格纳喇氏,轻车都尉吴尔敦之女。

  可是从他和嫡福晋生儿育女的数量来看,他和嫡福晋兆佳氏的感情非常非常好,已经到了专宠她一人的地步。他的嫡福晋兆佳氏所生的孩子,不论男女,不论有没有成人,从康熙四十六年到到雍正三年,除去孝期三年,14年当中,兆佳氏共生子女7人 。

  子嗣:有子9人,有封爵者5人,即长子弘昌封贝子后晋贝勒。

  第一女郡主,康熙四十二年癸未七月初十日寅时生,母为侧福晋瓜尔佳氏阿哈占之女;康熙六十年辛丑五月,嫁精奇哩氏萨克慎;郡主乾隆四十一年壬午正月初五日午时卒,年七十四岁。

  第一子已革贝勒弘昌,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十一月十六日子时生,母为侧福晋瓜尔佳氏,郎中阿哈占之女;乾隆三十六年辛卯四月二十一日戌时卒,年六十六岁。嫡妻纳喇氏,骑都尉色尔敏之女;继妻博尔济吉特氏,步军统译阿齐图之女;妾宋氏,三格之女;妾孙氏,桑格之女;妾李氏,李住之女。五子:长子永宣(出继),次子未有名,三子永昆,四子三等侍卫永崇,五子永良。

  第二女郡主,康熙四十六年丁亥三月十八日申时生,母为嫡福晋兆佳氏,尚书马尔汉之女;雍正元年癸卯正月,嫁伊尔根觉罗氏福僧格;郡主雍正四年丙午三月三日寅时卒,年二十岁。

  第二子未有名。康熙四十七年戊子十月初一日丑时生,母庶福晋石佳氏,领催庄格之女;康熙四十八年己丑二月二十日亥时卒,年二岁。

  第三女,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十月二十四日酉时生,母为侧福晋富察氏僧格之女;女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卒,年二岁。

  第三子多罗贝勒品级弘暾,康熙四十九年十二月十一日丑时生,母为嫡福晋兆佳氏,尚书马尔汉之女;雍正六年戊申七月二十日辰时卒,年十九岁。嫡夫人富察氏,佐领福庆之女。三子:长子(承继子)永宣,次子(承继子)多罗贝勒永喜,三子(承继子)革退二等侍卫永蔓。

  第四子多罗宁良郡王弘晈(jiǎo ),康熙五十二年癸巳五月二十五日辰时生,母为嫡福晋兆佳氏,尚书马尔汉之女;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八月十四日丑时薨,年五十二岁。嫡福晋西林觉罗氏,中书卓林泰之女;继福晋纳喇氏,大学士查郎阿之女;妾定氏,保住之女。二子:长子多罗贝勒永喜(出继),次子追封和硕怡亲王永福。

  第四女和硕和惠公主,康熙五十三年甲午十月初十日寅时生,母为嫡福晋兆佳氏,与第二女同母;雍正初,抚养宫中。七年己酉,年十六。十二月,下嫁喀尔喀博尔济锦氏多尔济塞布腾,封今位号。九年辛亥十月初三日戌刻卒,年十八岁,额附雍正十三年乙卯二月卒。

  第五子弘[日兄],康熙五十五年丙申正月初七日寅时生,母为嫡福晋兆佳氏,尚书马尔汉之女;康熙六十一年壬寅正月初五日申时卒,年七岁。

  第六子多罗贝勒品级弘昑(qǐn),康熙五十五年丙申八月初九日卯时生,母为侧福晋乌苏氏,头等护卫金保之女;雍正七年己酉二月初一日未时卒,年十四岁。

  第七子和硕怡亲王弘晓,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四月初九日丑时生,母为嫡福晋兆佳氏,尚书马尔汉之女;乾隆四十三年戊戌四月十五日未时薨,年五十七岁。嫡福晋李佳氏,三等伯赫格之女;继福晋佟佳氏,都统长盛之女;侧福晋金氏,领侍卫内大臣常明之女;侧福晋石氏,石中玉之女;侧福晋伊尔根觉罗氏,典卫克星额之女;妾徐氏,典卫徐国秀之女;妾祥氏,九达色之女;妾马氏,马图赫之女;妾巴雅拉氏,笔帖式才保之女。九子:长子镇国将军永杭,次子和硕怡恭亲王永琅,三子未有名,四子永蔓,五子未有名,六子未有名,七子未有名,八子辅国将军永迈,九子永和。

  第八子绶恩,雍正三年乙巳九月初七日丑时生,母为嫡福晋兆佳氏,尚书马尔汉之女;雍正五年丁未七月十一月寅时卒,年三岁。

  第九子阿穆瑚琅,雍正四年丙午四月初五日申时生,母为庶福晋纳喇氏,轻车都尉吴尔敦之女;雍正五年丁未闰三月十五日午时卒,年二岁。

豫亲王多铎的正福晋是谁?

多铎的正福晋一共有三人分别是

蒙古茂明安部 明安台吉最小的女儿 她的亲姐姐是努尔哈赤的侧妃。多铎天聪二年娶她一共生了三个女儿。 继福晋科尔沁部和硕大妃之女达哲。孝庄和海兰珠的亲侄女顺治皇后的姐姐生多尼和多尔博 注意多铎天聪七年娶她的时候原配嫡福晋并未去世而且后来还怀了身孕只是她生了多尼之后原配嫡福晋才没有继续给多铎生孩子。原配嫡福晋是多铎自己坚持要娶的,而继福晋和三继福晋是皇太极赐婚的。继福晋达哲和孝庄太后脸型五官都非常相近因为她儿子多尼就很像孝庄太后亲可以看多尼的画像对比孝庄太后的画像。 继福晋达哲的妈妈有两次婚史第一次是孝端太后的父亲第二次是孝庄太后的哥哥。 现在博物馆里面的博尔吉济特画像是原配福晋的柳叶眉樱桃唇标准的古代美女面相。 爱新觉罗·多铎的宠妃是谁

大福晋(正妃)

嫡福晋,也称元妃,即元配大福晋,博尔济吉特氏,明安台吉之女。 继福晋,也称继妃,即继室大福晋,名达哲,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达哲福晋为蒙古科尔沁和硕福妃之女。是多尔衮五娶福晋巴特玛的亲姐妹。子二,次子多尼,袭爵;第五子多尔博,过继多尔衮。 蒙古科尔沁和硕福妃,清人称之为科尔沁大妃,是孝端文皇后之母,孝庄文皇后和敏惠恭和元妃之祖母。其第一任丈夫是科尔沁部札日固齐(断事官)、贝勒莽古斯,是孝端文皇后之生父,孝庄文皇后和敏惠恭和元妃之祖父。莽古斯去世后,科尔沁大妃复嫁给莽古斯之第三子台吉索诺木。崇德二年,皇太极追封莽古斯为和硕福亲王,册封科尔沁大妃为和硕福妃。 因此各方资料关于继福晋达哲的身份记述比较混乱,存在争议。国史档和实录里都只记此女是科尔沁大妃之女;她的死后册文和亲王家谱上记此女为莽古思之女;有些资料则记此女为索诺木之女。确实身份有待考证。多尔衮的五继福晋巴特玛,情况也相似。 天聪七年五月所娶。据《内国史档》记载,此女的相貌非常丑陋。因为原档残缺,我们不太清楚多铎本人的确切态度(据说是不愿意),但是众贝勒及皇太极都认为他应该娶。贝勒们的理由是:“女虽丑,系大福晋内亲,且又富贵”(大福晋制孝端文皇后哲哲);皇太极的理由是:“女岂不可变胖发福乎?”。于是,在这些强大的理由之下,多铎只能乖乖地去科尔沁迎娶这位新福晋。 三继福晋,那拉氏,参领衍达尔汉之女。 侧福晋(侧妃) 侧福晋,佟佳氏,轻车都尉雅克秦之女。子二,第四子察尼;第七子洞鄂。 侧福晋,伊尔根觉罗氏,护军统领阿达海之女。 《钦定八旗通志·烈女传》中有记载: 辅政德豫亲王多铎次福晋。顺治六年三月丁丑,多铎薨,次福晋请以身殉。睿王再三慰解,请益力,遂许之。 次福晋。应为侧福晋之意。多铎死后有一位侧福晋自请殉葬。 求关于多铎说的清穿小说,尽量多一点

清时梦醒

如何男人才能爱得女人,如女人那般爱着男人。。 如何男人才能抛得江山,只为美人。 我爱着多铎,满满的爱着,也溢不过多铎满满的爱着我。爱新觉罗家最散漫高傲的猎豹呵,于我怀里竟如稚儿酣甜,地动山摇的锐气温如科尔沁草原的微风。。 只是,两情相悦奈如何。终敌不过那一水孟婆汤,刻骨铭心只化作虚无缥缈。待生死河畔淡然回首,眼睁睁昔日万丈荣光也只剩残垣半堵。唯叹息人间烟火终不过一场忽灭忽明的传说。 惊觉生命火焰即将熄灭前,望见多铎的眸,只倒影着我的颜。喇媩麼麽说过,女人眼里映着身影只一场唏嘘,男人眼里映身影只怕是一世。于是伸出手遮住他的眼,罢矣,映着我作什,已是不久便归天的弱命儿,担不得他一世的时间。。 又或许,我们之间不缺身份,不缺爱情,缺的只是时间 多铎的福晋 转世惊情—穿越清朝 梧桐叶落霜飞晚 一个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少年将军,从出生起,就注定了要与她纠缠一生。 一个是风流潇洒,冷酷邪魅的王爷,从第一次见面,就已经情根深种,再难忘怀。 一个是风华正茂,如日中天的少年天子,幼时精心的守护,早已使他对她刻骨铭心。 爱与不爱,如何去爱? 是强取豪夺,手段用尽,一味占有,还是默默守候,倾尽一切付出? 哪种更值得拥有? 百般踌躇中 却待那一场繁华落尽 才明白原来一切都是梦 海月明珠 《满绿》 她在后来冷静地自问过很多次,被人推一跤,能让时光倒流三百年么?回答都是一样的,能,能,能,于是只好苦笑。她黄生笙,一跤跌倒在黑暗中,却苏醒于蒙古包里,在那个拥有博尔济吉特姓氏##发挥最大光热的年代,不幸成为她们中的一员,从此,她是齐尔雅真,头顶能骑善射的呼伦贝尔格格的名号,却空有一颗安然冷寂的心,不过期望乱世中得一方平安与宁静,终由一枚满绿扳指化为泡影。可是要她怎么爱得上这个被骄纵得过了头的少年?她因他忍下不甘的联姻,因他远离和美的家乡,因他见识无声的杀戮,因他置身朝堂的虞诈……少时的承诺,绝不相负,他终让她相信,他是她一生不离不弃的依靠,换得她倾尽所能的守护,却是两两相望。世事难完好,满绿何成清。她不该来这个世界,而他更不该进入她的心里…… 多铎的继福晋是哲哲的侄女吗

错,继福晋是达哲是哲哲的亲妹妹不是侄女

多铎和达哲相亲的时候多铎十八岁达哲十一岁 因为达哲年龄太小所以多铎拒绝立即和她成婚 此时多铎已经和原配福晋生下了大格格,二格格 达哲嫁给多铎之后多铎依然很宠原配福晋 历史上多铎的嫡福晋真的是博尔济吉特齐尔雅真么

确有其人,但名字恐怕是虚构的。网上小说里说博尔济吉特·齐尔雅真的父亲是成吉思汗的胞弟莽古思,科尔沁始祖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母亲是莽古斯台吉的嫡福晋。齐尔雅真的兄长塞桑,就是大玉儿或者清孝庄皇太后的父亲。齐尔雅真本人则嫁给了多尔衮(多尔衮行十四,二人为一母所生。)的十五弟多铎为妻。而据史载:多铎风流好色,而且三十五岁即染天花不治身亡。多铎的妻妾十一人如下:嫡福晋博尔济吉特氏,明安台吉之女;继福晋博尔济吉特氏,索诺穆台吉之女;三继福晋纳喇氏,参领衍达尔汉之女;侧福晋佟佳氏,轻车都尉雅克秦之女;侧福晋伊尔根觉罗氏,护军统领阿达海之女;庶福晋佟佳氏,参领素达塞之女;庶福晋纳喇氏,费扬古之女;庶福晋瓜尔佳氏,甘楚汉之女;庶福晋瓜尔佳氏,塔克泰之女;妾纳喇氏,法哈之女;妾良氏,良国柱之女。嫡福晋博尔济吉特氏,就是所谓的博尔济吉特·齐尔雅真的原型,她生下多铎次子和硕豫宣和亲王多尼后不久即病死。

多铎次子和硕豫宣和亲王多尼究竟是多铎福晋里的哪个博尔济吉特所生啊????急!

次子和硕豫宣和亲王多尼,崇德元年丙子十月十八日卯时生,母福晋博尔济吉特氏,索诺穆台吉之女;顺治十八年辛丑正月初四日辰时薨,年二十六岁。

此资料来自 多铎 吧 ://tiebabaidu/fkz=199859485 多铎的妻妾及子女 一、妻妾十一人: 嫡福晋博尔济吉特氏,明安台吉之女; 继福晋博尔济吉特氏,索诺穆台吉之女; 三继福晋纳喇氏,参领衍达尔汉之女; 侧福晋佟佳氏,轻车都尉雅克秦之女; 侧福晋伊尔根觉罗氏,护军统领阿达海之女; 庶福晋佟佳氏,参领素达塞之女; 庶福晋纳喇氏,费扬古之女; 庶福晋瓜尔佳氏,甘楚汉之女; 庶福晋瓜尔佳氏,塔克泰之女; 妾纳喇氏,法哈之女; 妾良氏,良国柱之女。 二、子八人 (1)长子 长子珠兰,天聪九年乙亥十月二十二日子时生,母庶福晋纳喇氏,费扬古之女;康熙四年乙巳二月二十八日巳时卒,年三十一岁。嫡妻伊尔根觉罗氏,轻车都尉巴禄之女;继妻舒穆禄氏,男阿音图之女。无子女。 (2)次子 次子和硕豫宣和亲王多尼,崇德元年丙子十月十八日卯时生,母福晋博尔济吉特氏,索诺穆台吉之女;顺治十八年辛丑正月初四日辰时薨,年二十六岁。 嫡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和硕图谢图亲王巴都尔之女; 继福晋伊尔根觉罗氏,子塞赫伊之女; 侧福晋王氏,王廷祚之女; 庶福晋伊尔根觉罗氏,祜锡泰之女; 妾济氏,萨禄之女; 妾索绰络氏,喀尔布之女。 七子:长子鄂尼,次子追封和硕豫亲王鄂扎,三子鄂腊,四子奉国将军鄂明,五子鄂兴,六子鄂云,七子鄂林。 (3)三子 三子巴克度,崇德五年庚辰四月十四日辰时生,母庶福晋瓜尔佳氏,甘楚汉之女;康熙七年戊申三月初四日寅时卒,年三十九岁。 嫡妻温都氏,佐领土完整西尔太之女; 继妻伊尔根觉罗氏,护军参领昂吉图之女; 妾刘氏,刘二之女。 一子:度蟾。 (4)四子 四子奉恩辅国恪僖公察尼,财富德六年辛巳三月初八日未时生,母侧福晋佟佳氏,轻车都尉雅克秦之女;康熙二十七年戊辰九月二十二日亥时卒,年四十八岁。 嫡妻博尔济吉特氏,布达锡希布台吉之女; 继妻赫舍里氏,辅政大臣、一等公索尼之女; 妾伊尔根觉罗氏,副都统噶尔齐之女; 妾纳喇氏,辛达礼之女;妾克伊克勒氏,拜祜之女; 妾瓜尔佳氏,汉实惠祜之女; 妾刘氏,刘绍德之女; 妾戴氏,乌济马哈之女; 妾韩氏,乃格之女; 妾伊尔根觉罗氏,噶达浑之女; 妾王氏,王凤之女; 妾谢氏,编塞之女。 十一子:长子宗学总管、奉恩将军查达,次子查明,三子布尔赛,四子扎克都尔,五子已革奉恩将军德福,六子察纳,七子常国佐,八子已革侍卫德昌,九子已革侍卫常赫,十子瓦尔喀,十一子额耨赫。 (5)五子 五子多罗贝勒多尔博,崇德八年癸未正月初二日亥时生,和硕豫通亲王鑫铎第五子,母继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索诺穆台吉之女;康熙十一年壬子十二月二十一日未时溘逝,年三十岁。 嫡夫人伊尔根觉罗氏,法喀之女; 庶夫人马氏,马喇之女; 庶夫人刘氏,刘伯鲁之女; 庶夫人王氏,辙格之女。 三子:长子鄂尔博,次子追封和硕睿亲王苏尔发,三子苏尔达。 (6)六子 六子扎克度,顺治元年甲申四月十九日子时生,母庶福晋瓜尔佳氏,塔克泰之女;康熙二十八年己巳二月初二日子时卒,年四十六岁。 嫡妻乌苏氏,前锋参领祜锡布之女; 继妻宜特墨氏,沃赫之女。 三子:长子扎海,次子扎穆,三子扎格。 (7)七子 七子多罗信郡王洞鄂,顺治四年丁亥正月初五日申时生,母侧福晋佟佳氏,轻车都尉雅克泰之女;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六月二十五日寅时薨,年六十岁。 嫡福晋博尔济吉特氏,内大臣额尔克岱清之女; 庶福晋赤舍里氏,塞勒之女; 庶福晋富察氏,富翰之女; 妾王氏,王达玉之女; 妾王氏,王迩之女; 妾王氏,塞勒之女; 妾赫舍里氏,安达礼之女; 妾伊尔根觉罗氏,托穆布禄之女; 妾宋氏,宋山之女; 妾乌苏氏,桑格之女; 妾宋氏, 之女; 妾王氏,三格之女; 妾赫舍里氏,雅古之女; 妾瓜尔佳氏,索库之女; 妾萨克罕氏,呼他之女。 十八子:长子奉国将军鄂齐礼,次子鄂奇,三子都礼,四子告退宗学副管绰木济,五子阿尔坦,六子得名,七子已革三等侍卫伊林,八子成珠,九子宗学副管扎录,十子扎勒明,十一子爱星阿,十二子查赖,十三子提督彰格,十四子扎克坦,十五子巴泰,十六子已革奉国将军查库齐,十七子务裕齐,十八子专齐。 (8)八子 八子已革奉恩辅国公费扬古,顺治六年己丑二月初八日亥时生,母庶福晋佟佳氏,参领索达塞之女;雍正元年癸卯八月初十日未时卒,年七十五岁。 嫡妻兆佳氏,副都统公图之女; 妾何氏,豪善之女; 妾邓氏,邓云之女; 妾王氏,王永之女; 妾夏氏,夏二之女。 十三子:长子费雅傅哈,次子奉恩将军毕喇席,三子尼马喇,四子毕尔图,五子奉恩将军詹布,六子奉恩将军遥努,七子莽堪,八子望洪,九子吉禄,十子已革三等侍卫务尔浑,十一子蟾德宜,十二子昭拉诗,十三子玖诗。

康熙的儿子(按出生顺序)

爱新觉罗·承祜

爱新觉罗·承瑞

爱新觉罗·承庆

爱新觉罗·赛音察浑

爱新觉罗·长华

爱新觉罗·长生

爱新觉罗·万黼

爱新觉罗·允禶

以上各子幼殇,未序齿

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固山贝子,原名爱新觉罗·保清

皇次子爱新觉罗·胤礽,皇太子,后封理密亲王,原名爱新觉罗·保成

皇三子爱新觉罗·胤祉,诚隐亲王

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禛,雍正皇帝

皇五子爱新觉罗·胤祺,恒温亲王

皇六子爱新觉罗·胤祚,幼殇

皇七子爱新觉罗·胤佑,淳度亲王

皇八子爱新觉罗·胤禩,原封廉亲王,后废

皇九子爱新觉罗·胤禟,封为贝子

皇十子爱新觉罗·胤俄,辅国公

皇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禌,幼殇

皇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祹,履懿亲王

皇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怡贤亲王

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恂勤郡王

皇十五子爱新觉罗·胤禑,愉恪郡王

皇十六子爱新觉罗·胤禄,出继承泽亲王硕塞之后

皇十七子爱新觉罗·胤礼,果毅亲王

皇十八子爱新觉罗·胤祄,幼殇

皇十九子爱新觉罗·胤禝,幼殇

皇二十子爱新觉罗·胤祎,简靖贝勒

皇二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禧,慎靖郡王

皇二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祜,恭勤贝勒

皇二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祈,诚贝勒

皇二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秘,诚恪亲王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即位后为避讳,诸皇子名中“胤”字辈的,改为“允”字。

女儿

皇长女(1668年—1671年),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生;十年十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张氏。

皇二女(1671年—1673年),康熙十年三月初九生;十二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董氏。

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母庶妃马佳氏。

皇四女(1674年—1678年),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生,康熙十七年殇,时年五岁。母庶妃张氏。

皇五女,和硕端静公主,母布贵人兆佳氏。

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母贵人郭络罗氏。

皇七女(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生,八月即殇。母德妃乌雅氏。

皇八女(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生,闰六月殇。母皇贵妃佟佳氏。

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女,固伦纯悫公主,母庶妃那拉氏。

皇十一女(1685年—1686年),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七生;二十五年五月殇。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皇十二女(1686年—1697年),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二十四生,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卒,时年十二岁。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四女,和硕悫靖公主,母贵人袁氏。

皇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六女(1695年—1707年),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生;四十六年十月殇,时年十三岁。母庶妃王氏。

皇十七女(1698年—1700年),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生;三十九年十一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刘氏。

皇十八女(1701年),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生,不久即殇。母和嫔瓜尔佳氏。

皇十九女(1703年—1705年),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四生;四十四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襄嫔高氏。

皇二十女(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初九生,十二月殇。母庶妃钮祜禄氏。

养女,固伦纯禧公主,圣祖弟恭亲王常宁长女,母庶福晋晋氏

雍正子女爱新觉罗·弘晖,长子,端亲王。

  爱新觉罗·弘时,三子,削宗籍。

  爱新觉罗·弘历,四子,清高宗,乾隆帝。

  爱新觉罗·弘昼,五子,和恭亲王。

  爱新觉罗·弘瞻,六子,果恭郡王,初为果毅亲王爱新觉罗·允礼后。

  爱新觉罗·福惠,七子,怀亲王。

  爱新觉罗·弘昀,早殇。

  爱新觉罗·弘昐,早殇。

  爱新觉罗·福宜,早殇。

  爱新觉罗·福沛,早殇。

  长女(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十六生,未逾月殇,母懋嫔宋氏(时为雍亲王府格格);

  和硕怀恪公主,次女,母齐妃李氏(时为雍亲王侧妃);

  三女(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生,未逾月殇,母懋嫔宋氏(时为雍亲王府格格);

  四女(1715年—1717年),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十二生,五十六年五月殇,母敦肃皇贵妃年氏(时为雍亲王侧妃)

  养女和硕淑慎公主,理亲王允礽第六女,母侧福晋唐氏;

  养女和硕和惠公主,怡亲王允祥第四女,母福晋兆佳氏;

  养女和硕端柔公主,庄亲王允禄长女,母福晋郭络罗氏。

  全部皇子按出生先后统排|生卒年|玉牒排序|日常生活中排行称呼|

  一、弘晖|康熙三十六年三月生,康熙四十三年殇8岁|第一子|

  二、弘昐|康熙三十六年六月生,康熙三十八年二月殇3岁| 无 |

  三、弘昀|康熙三十九年八月生,康熙四十九年殇11岁|第二子|

  四、弘时|康熙四十三年二月生,雍正五年八月六日死24岁|第三子|皇三子,三阿哥

  五、弘历|康熙五十年八月生,嘉庆四年正月死89岁|第四子|皇四子、四阿哥、宝亲王|

  六、弘昼|康熙五十年十一月生,乾隆三十五年死60岁|第五子|皇五子、五阿哥、和亲王|

  七、福宜|康熙五十九年五月生,康熙六十年正月殇2岁| 无 |

  八、福慧|康熙六十年十月生,雍正六年九月殇8岁| 无 |八阿哥|

  九、福沛|雍正元年五月生,旋殇| 无 |

  十、弘曕|雍正十一年六月生、乾隆三十年三月死33岁|第六子|六阿哥、圆明园阿哥、果郡王。

  弘曕是雍正第十个儿子,序齿排行为六。

乾隆生有17子10女。

  爱新觉罗·永璜,长子,定安亲王。母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时为宝亲王侧妃)

  爱新觉罗·永琏,次子,端慧太子。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爱新觉罗·永璋,三子,循郡王。母宝亲王侧妃苏佳氏。

  爱新觉罗·永珹,四子,履端亲王,出为履懿亲王爱新觉罗允祹后。母嘉嫔金佳氏。

  爱新觉罗·永琪,五子,荣纯亲王。母愉贵人珂里叶特氏。

  爱新觉罗·永瑢,六子,质庄亲王,出为慎靖郡王爱新觉罗允禧后。母纯妃苏佳氏。

  爱新觉罗·永琮,七子,哲亲王。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爱新觉罗·永璇,八子,仪慎亲王。母嘉妃金佳氏。

  爱新觉罗·永瑜,第九子,早殇。母嘉妃金佳氏。

  爱新觉罗·永玥,第十子,早殇。母舒妃叶赫那拉氏。

  爱新觉罗·永瑆,十一子,成哲亲王。母嘉贵妃金佳氏。

  爱新觉罗·永璂,十二子,贝勒。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爱新觉罗·永璟,早殇。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爱新觉罗·永璐,早殇。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爱新觉罗·颙琰,十五子,清仁宗,嘉庆帝。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未 命 名,第十六子,早殇。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爱新觉罗·永璘,十七子,庆僖亲王。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皇长女(1728~1729),雍正六年十月生,雍正七年十二月殇。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皇二女(1731),雍正九年四月生,当年十二月殇。母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时为宝亲王侧妃)

  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1731~1792),雍正九年五月二十四生,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皇四女和硕和嘉公主(1745~1767),乾隆十年十二月初二生,母纯贵妃苏佳氏。

  皇五女(1753~1755),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三生,乾隆二十年四月二十二殇。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皇六女(1755~1758),乾隆二十年七月十七生,乾隆二十三年八月二十六殇。母忻嫔戴佳氏。

  皇七女固伦和静公主(1756~1775),乾隆二十一年七月十五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皇八女(1757~1767),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七生,乾隆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殇, 葬于端慧皇太子园寝。母忻嫔戴佳氏。

  皇九女和硕和恪公主(1758~1780),乾隆二十三年七月十四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皇十女固伦和孝公主(1775~1823),乾隆四十年正月初三生,母惇妃汪氏。

  养女和硕和婉公主(1734~1760),雍正十二年(1734)六月二十四日生,父为和亲王弘昼,母为福晋乌札库氏。

公主

先秦

黄帝时代至商朝为止,有关于君王女儿的封号及制度皆不明。周朝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周王室为姬姓,因此周天子之女被称作王姬,但这不是正式的封号,仅是称谓,因为其他和周室同姓的诸侯国,亦称女子为某姬。

周天子嫁女,并不亲自主婚,王姬的婚礼由姬姓诸侯中的公、侯,如鲁、晋等国国君主持婚仪;《公羊传》记载“天子嫁女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此乃后世公主的词源。之后东周战国时期,诸侯之女称公主(亦称君主),但周天子之女仍称王姬。秦灭周后,王姬之名遂废。

秦朝

秦国时延续周朝风俗,女子皆称姓;而由于秦国王族为嬴姓,因此秦国女子称为“某嬴”,如怀嬴、文嬴等等。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秦朝后,对于君王之女的称呼或封号不详,但北宋司马光所编写的《资治通鉴》中,称秦始皇之女为公主。

两汉

西汉初期,皇女和宗女的册封、晋封、待遇逐渐形成制度,皇女称公主,诸王之女称翁主(或称王主)。同时,由于史料的缺乏,对公主的境遇很难有全面的了解。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皇后吕雉的女儿被称为鲁元公主。“鲁元”二字做何解,未有定论。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秩律》有“李公主申徒公主荣公主傅主家丞秩各三百石”的记载,整理小组认为是“李公主申徒公主荣公主傅公”(李公主、申徒公主、荣公主、傅公主)。有认为她们分别是李姓、申徒姓、荣姓、傅姓的刘邦或汉惠帝刘盈姬妾所生的女儿。这是以“从母姓”的方式,对公主进行区分。但此时,如何册封公主,仍不可知。公主的食邑又称汤沐邑。鲁元公主的食邑有数城,她的异母长兄齐王刘肥的封地则有七十余城,两者相距甚远。

到了汉文帝时,史书对皇女有更多的记载,亦可知此后对公主的册封已较为规范。从汉文帝嫡长女刘嫖起,公主的封号通常是“某某公主”,“某某”即“某某县”,可能是她们食邑所在的县,这体现了正式的册封程序。以刘嫖为例,她的封号是馆陶公主,馆陶即馆陶县。汉文帝时,刘嫖为公主。在其兄汉景帝登基后,则为长公主。到了她的侄子汉武帝时,又晋大长公主。但由于史料缺乏,仅知诸公主中有尊宠者,可加号为长公主或大长公主,是否形成定制则不得而知。此时,公主的丈夫大多是列侯,因此公主会随丈夫的封号改称。如汉景帝女儿阳信公主,在下嫁平阳侯曹时后又称平阳公主。同时,由于公主非世袭的爵位,因此会有相同封号的公主。如两位不同时代的馆陶公主——刘嫖和刘施。有时,她们的封号也会与列侯重复,如阳信公主和阳信侯刘中意。

王莽建新朝后,改公主为室主,并封嫡长女孝平皇后为黄皇室主,但王莽另两女王晔、王捷,则依序被封为睦脩任、睦逮任。

东汉以后,翁主一号不复见。东汉皇女以县名为封号,称县公主,仪服同列侯,诸王之女以乡、亭之名为封号,称乡公主或亭公主。此外,和西汉相同,诸公主中有尊宠者,可加号为长公主,仪服相当于各刘姓藩王。

三国

三国时期大致沿用东汉仪制,如曹魏有平原懿公主、德阳乡主、升迁亭公主等等。但是由于《三国志》仅有人物纪传而无志书、体制等记载,史料缺损严重。

晋朝

帝女仍称公主,但改以郡名为封号,称郡公主;诸王之女封县主,此时县主已成定称,不得再称县公主。

隋朝

帝姑母成大长公主,帝姐妹为长公主,帝女为公主,亲王女封县主。

唐朝

帝姑母为大长公主、帝姊妹为长公主、帝女为公主,皇太子之女封郡主,亲王女封县主。

宋朝

帝姑祖母为两国大长公主、帝姑母为大长公主、帝姐妹为长公主、帝女为公主,皆以美名二字为封号,婚后改以国名为封号。

北宋宋徽宗于政和三年(1113年),应大臣蔡京之奏,仿周朝制度改公主号为帝姬,同时将封号从国名改为喻意吉祥的嘉名,如柔福帝姬,并改郡主为宗姬、县主为族姬。北宋亡后,帝姬、宗姬、族姬等号遂废。

金朝

皇女为县公主,并以县名为封号,如东汉故事。亲王女为县主,但不得称县公主。

元朝

元朝时期,皇女、诸王之女皆称公主。

明朝

明朝皇帝姑母为大长公主,皇帝姐妹为长公主,皇帝之女为公主,其夫婿为驸马都尉;亲王之女为郡主,郡王之女为县主,郡王孙女为郡君,曾孙女为县君,玄孙女为乡君,其夫婿皆为仪宾。

清朝

后金时期,朝仪粗备,皇女与宗女皆称为格格。自清太宗一朝开始,改皇女为公主。清朝初期仍有部分生母地位较低的皇女被封为县君、乡君,甚至有皇女直到死去未曾得任何封号,是制度不严谨的结果。清世祖入关后,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制订皇女、宗女封号:嫡出皇女为固伦公主,庶出皇女为和硕公主:格格分为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五等;不在五等之内的为宗女。

高丽

高丽王朝时期,高丽王之女被封为公主、宫主、宅主、翁主、殿主,如乐浪公主、积庆宫主、遂安宅主、长宁翁主、天寿殿主等等,但诸号间的等级差异或受封资格不明。

朝鲜

朝鲜王朝时期,国王嫡女封为公主、庶女封为翁主。王世子嫡女封郡主、庶女为县主。宗室嫡女封郡君,庶女封县君。

日本

日本天皇的女儿、孙女称“内亲王”,三代以下称“女王”。因为有些翻译错误,将日本一般高官的女儿都写做的“xx姬”翻译成公主,应该翻译成**。

欧洲

欧洲君主之女儿、姊妹、姑母和其他直系王室成员之女的称号princess翻译为公主,有时候会依照与君主的亲疏翻译成公主和郡主。此外,一些非君主直系亲属而被封为Princess的女性有时也会翻译为公主,如茜茜公主、戴安娜公主(戴安娜王妃)。

王子

汉朝宗室

汉朝皇族为彭城“刘氏”,始于汉太祖刘邦,沛县丰邑中阳里人士。汉朝推行封国制,刘姓诸侯分封于全国各地。封国包括王国和侯国,这种两种并行制又称“郡国制”。七国之乱后,汉武帝承袭了其父的削藩政策,颁布“推恩令”,容许诸侯把王国的土地分封给他们的子弟,使诸侯王的力量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

晋朝宗室

晋朝皇族为河内“司马氏”,始于三国时期的曹魏世族。世祖司马炎由魏元帝禅让,代曹魏,立司马晋 。曹魏时代,曹爽当政时,有者指出若不分封宗室诸王,政权可能转入他姓之手。之后,司马氏果然夺取了曹魏的政权,这事在司马氏皇族中很有影响。因此,西晋建国初期,泰始元年(西元266年),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建国。晋武帝制定的王国置军制度,将封国分为大、次、小三等,不同级别可置不同数目的军,但各王无地方行政权。后来又让诸王出任地方都督,诸王多少有了行政权力,又有了数量可观的军队。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如此一来,多位王掌握了封国的军政大权。

隋朝宗室

隋朝皇族为关陇集团成员之一的 ─ 弘农“杨”氏,始于隋文帝杨坚,华阴人 (华阴汉时属弘农郡,弘农因之成为天下杨氏的郡望),是西魏随国公、北周柱国、大司空杨忠之子,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

唐朝宗室

唐朝皇族亦为关陇集团的成员 ─ 陇西李氏,人又称“驰李”。因起府于太原,又称太原“李”氏。始于唐高祖李渊。李氏皇族与隋朝杨氏皇族有密切关系,李渊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

宋朝宗室

宋朝皇族为涿郡“赵氏”,起于宋太祖赵匡胤。太祖赵匡胤将父亲赵弘殷所生的五位亲兄弟全部封王,赵弘殷长子光济封曹王、次子匡胤即宋太祖、三子光义封晋王(即宋太宗)、四子光美封魏王、五子光赞封岐王。曹、岐二王早逝无后,赵匡胤亲写御书将在世三兄弟鼎分三派各立玉牒十四字、以别源流、以示子孙、虽至疏远、亦知昭穆、不失次序、并嘱‘吾族无亲疏、世世为缌麻’。这三派子孙根据宋太祖所定各十四字辈、循环不息地命名,至今仍保留此传统。详见赵姓。

元朝宗室

元朝皇族为蒙古乞颜(起延)部,元代译为孛儿只斤氏,清代又译为博尔济吉特氏,源于成吉思汗铁木真,奇渥温姓。在清朝时期,由于满蒙联婚,后宫中有许多后妃皆出自此家族,如清太祖之寿康太妃;清太宗之孝端文皇后、孝庄文皇后、敏惠恭和元妃、懿靖大贵妃、康惠淑妃、太宗侧妃;清世祖之世祖废后、孝惠章皇后、淑惠妃、恭靖妃、端顺妃;清宣宗之孝静成皇后。

明朝宗室

明朝皇族为“朱”氏皇族,本贯源自沛郡朱氏。后洪武帝明太祖朱元璋之父迁凤阳,故又称凤阳朱氏。由洪武帝明太祖朱元璋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乃于东宫和亲王世系,各拟二十字,一字为一世。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王不拘。明朝规制,皇子封亲王,授以金宝、金册,亲王子封郡王,授以镀金银印、银册 。

清朝宗室

清朝皇族区分为宗室、觉罗。由清太祖努尔哈赤之父显祖塔克世起算,太祖及其兄弟以下子孙称“宗室”,腰系黄带子。塔克世之叔伯兄弟支系则称为“觉罗”,腰系红带子。革退宗室者系红带,革退觉罗者系紫带。

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下诏,规定以清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子孙为“宗室”,其余伯叔兄弟旁支子孙称“觉罗”。宗室系黄带子,觉罗系红带子,由此以示区别。宗室被革退者系红带子,位列皇族家谱《玉牒》之末。例如,签署《中英南京条约》的中方代表之一伊里布就是原为宗室,后被革退为红带子。

宗室的爵位有14等:和硕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三等)、辅国将军(三等)、奉国将军(三等)、奉恩将军。

袭爵方式

世袭

清初的几个著名旗主王公,拥有世袭罔替的权利。他们的主爵位(入八分的爵位)不必世袭递降,但是除了主爵位外,还跟其他王公一样,世袭递降,并且进行考封。世袭罔替的王爵(即铁帽子王)共十二个,分别为礼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郑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除此之外,还有几家清初立过军功的入八分公后来世袭罔替,如褚英后人的奉恩镇国公,就是世袭罔替的。

降袭

满清为了防止如明代一样宗室爵位泛滥的情况,制定了降袭制度,这在中国历朝历代中是最为特殊的。清朝宗室降袭爵位的方式大体有恩封和考封两种。

恩封:亲王去世后,只有一个儿子可以继承亲王的爵位,但是这个继承,是降一等继承。也就是说,亲王去世后,只有一个儿子可以继承他,降袭为郡王,其他的兄弟,只能封不入八分的爵位。

考封:一个人的爵位,只可以由其一个儿子继承,其他的儿子需要通过考试,来获得不入八分的爵位,这种封爵方式,就叫做考封。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分等级,就是由于考试分数的高低,获得相对应的等级。考试内容为翻译、马箭、步箭三项。每项考试有优、平、劣三个等级,三项都考了“优”,考封给他典制上应有的爵位。两优一平,降一等;两优一劣者、两平一优者,降二等;三平、一优一平一劣者,降三等;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全劣者,不予爵位。

闲散宗室

根据世降一等的袭爵方式和嫡庶有别的原则,必然会导致有些宗室无法取得爵位,这些人被称作“闲散宗室”。他们着四品顶戴、武职补服,但无四品实职。

闲散宗室本无品级顶戴。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认为闲散宗室“谱列银潢,名登《玉牒》”,却“身无职级,竟至与齐民无别”,有辱皇室风采,于是钦赐闲散宗室着四品顶戴、武职补服。

黜为觉罗

根据史籍记载,在宗室各支系中,因罪被黜为红带子的共有18支:

清太祖努尔哈赤长子褚英之孙杜努文之子苏努一支;

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九世孙兴瑞之子全亮一支;

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代善次子硕托一支;

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三子萨哈璘长子阿达礼一支;

清太祖努尔哈赤五子莽古尔泰一支;

清太祖努尔哈赤六子塔拜之孙额尔济图一支;

清太祖努尔哈赤七子阿巴泰四子岳乐十九子务尔占一支;

清太祖努尔哈赤十子德格类一支;

清太祖努尔哈赤十六子费扬果一支;

清太宗皇太极长子豪格五子猛瓘三子延信一支

清显祖塔克世三子舒尔哈齐长子阿尔通阿长子舒尔赫一支;

清显祖塔克世三子舒尔哈齐次子阿敏之孙塞克图次子拉哈礼一支;

清显祖塔克世三子舒尔哈齐次子阿敏次子爱度一支;

清显祖塔克世三子舒尔哈齐六子济尔哈朗之孙杨桑长子务能义一支;

清显祖塔克世三子舒尔哈齐九子脑岱一支;

清显祖塔克世五子巴雅喇四子巩阿岱一支;

清显祖塔克世五子巴雅喇五子锡翰一支;

清显祖塔克世五子巴雅喇八子德玛护一支。

A

[阿尔布氏] 光景、形象、形势

[阿哈觉罗氏] 阿哈,满语“家奴(包衣)

[阿喇氏] 山岗、大阜

[阿拉尔氏] 平矮山

[阿赉氏] 桦皮

[阿勒班氏] 官差

[阿礼哈氏] 花颜色

[阿穆拉氏] 雄禽

[阿苏氏] 网

[阿颜觉罗氏] 阿颜,满语“蜡烛”

[爱满氏] 外藩、番主

[爱新觉罗氏] 金

[安达拉氏] 半路

B

[巴克桑氏] 六十斛

[巴哩氏] 弓、豌豆

[巴雅尔氏] 从众兵中挑选出来勇敢果断的人

[巴雅拉氏] “富有”或“老汗王的贴身卫士

[巴颜氏] 富

[拜察氏] 检校

[拜津氏] 稍微、少许

[碧喇氏] 河川

[波罗军氏]波浪

[博尔衮氏] 清

[博和哩氏] 豌豆

[布鲁特氏] Bulute Hala 本蒙古姓氏,见于《八旗满洲姓氏通谱》,世居科尔沁。

[布尔察氏] 规避

[布库尔氏] 帽沿

[布希氏] 去毛的狍皮、鹿皮

C

[察克钦氏] 壤

[察喇觉罗氏] 那边、几年前

[绰罗氏] 名号尔,著名人物有:云骑尉达兰。

D

[达喇穆氏] 背后

[德敦氏] 站

[都勒氏] 原来

[都哩氏] 摇车

[都噜氏] 模样

[杜拉尔氏] 住在河边的人

[多尔衮氏]獾

[多罗宏氏] 有道理、老实的

[多罗氏]内

E

[额尔吉氏] 边

[额尔库勒氏]

[额勒赫氏] 平安、康泰

[额穆特立氏]孤单

[额色氏] 自然

[额苏哩氏]

[额哲氏]骟牛

[鄂尔格氏] 清早

[鄂济氏]森林

[鄂罗氏]线麻

[鄂通氏]强盛

[鄂岳氏]地窖

F

[福塔氏]绳子

[福锡氏]抚(顺)西

[富勒察氏]杨树

[富勒瑚氏]布施

[富色勒氏]花椒

[富森氏]孳生的

[富思库氏]喷壶

G

[噶努氏] 天鹅

[格格氏] **,姐姐

[格何恩氏]明亮

[格济勒氏] 捕鸟笼的木框

[格晋氏]戈

[葛尔克氏]天亮了

[葛哲勒氏]刨平(木头)

[耿音氏]昭、明

[郭尔本氏]衣架

[郭珲氏]钩子

[郭罗罗氏]“钩”、“躬身”或“放纵”的意思

[郭罗氏]国、部落

[果尔吉氏]铲子

H

[哈尔吉氏]水流湍急的地方

[哈萨喇氏]快走的牛

[哈思琥氏]左

[哈苏哩氏]茄子花色

[罕扎氏]廉洁、清洁

[和和齐氏]女人的

[赫尔济氏]纲纪

[亨奇勒氏]叩头

[洪衮氏]神铃

[呼伦觉罗氏]呼伦,满语“十小斗粮”,可能是善于务农的觉罗

[瑚德勒氏]船尾

[瑚呼氏]酒麴

[瑚噜氏]阜地、鸟背、龟背

[瑚塔氏]荒山

[瑚图哩氏]福

[瑚图氏]丑鬼

[瑚雅氏]半大狍子

J

[吉噜氏]模样、骨骼、弓胎

[纪里氏]正

[精格理氏]洁净

K

[喀尔佳氏]秃顶

[喀尔拉氏]黑马、黑狗

[喀喇氏]手、翼

[凯隆氏]海骝马

[康仪理氏]苗条

[孔果洛氏]黄马

[扣岱氏]汉人的口袋

L

[勒第氏]宽广、护甲

[留济理氏]黑狐皮

M

[玛察氏]小根菜

[梅赫哩氏]蛇

[梅勒氏]副

[明安氏]千

[谟岳罗氏]枫树

[墨尔赫氏]苜蓿草

[墨勒哲勒氏]用刀复仇

[木克得立氏]兴旺

[穆鲁氏]梁

[穆雅氏]秸

N

[那哈密瓜塔氏]住在南山坡的人

[尼玛哈氏]鱼

[尼玛奇氏]山羊皮

[尼满吉氏]雪

[尼沙氏]结实

[尼珠珲氏]珍珠

[尼珠氏]六十

[宁古塔氏]六

[钮赫勒氏]狈

[钮赫氏]狼

[钮祜禄氏]狼

[钮旺坚氏]甲、绿色

Q

[齐克腾氏]箭杆

S

[萨察氏]盔

[萨哈尔察氏]黑貂皮

[萨哈连氏]黑色

[萨克达氏]苍老

[萨玛喇氏]大木碗

[色勒杰氏]貘

[舍颜氏]洁白

[书玛哩氏]小口袋

[舒禄氏]白马

[舒穆禄氏]珊瑚

[舒舒觉罗氏]舒舒,满语“故乡”,即故乡的觉罗

[索察氏]还愿时撒的米

T

[塔喇氏]山野小路

[塔塔喇氏]特别多

[塔坦氏]窝铺

[唐古氏]百

[特济氏]太子

[佟启氏]罗圈腿

[图尔格氏]急速

[图克敦氏]在秃山脚下住的人

[图克坦氏]初始

[图勒哩氏]外边

[图们氏]万

[图萨喇氏]有益的

[托和罗氏]“套马”或“把袋子驮在马背上”

[托里氏]神镜

W

[瓦尔吉氏]西方

[瓦哩氏]戏法

[瓦色氏]瓦

[文德氏]尚未

[倭彻库氏]神主

[倭赫氏]石头

[乌察喇氏]遇

[乌拉氏]江

[乌勒理氏]猕猴桃

[乌噜氏]寡蛋、松籽壳

[乌努氏]是

[乌色氏]皮带

[乌苏氏]迂腐、气味不好

[乌锡氏]母水獭

[乌裕氏]绿松石

[吴库理氏]细鳞鲮鱼

[吴勒锡氏]掌管喂养祭祀牛羊的小吏

[吴穆氏]勿

[吴然氏]懦弱

[吴扎氏]谷物

X

[西林觉罗氏]士兵中佼佼者

[希卜苏氏]蜂蜜

[喜塔腊氏]“指甲”或“插孔雀翎的管”

[喜瞻氏] 熔炉

Y

[叶赫勒氏]磁

[叶赫氏]满语“盔顶”,蒙古语“太阳”

[叶禄氏]大公猪

[伊伯氏]前进

[伊尔根觉罗氏]伊尔根,满语“民”

[伊尔哈氏]布条

[伊拉齐氏]第三

[伊喇氏]三

[伊里氏]花

[玉鲁氏]穴居人

[岳察氏]痒

Z

[扎克塔氏]松树

[扎库氏]八

[扎库塔氏]各八

[扎拉氏]躲避

[瞻楚浑氏]甘甜

[章锦氏]将军

[章齐氏]毡衣

[哲柏氏]右翼

[哲尔德氏]红色的马

[哲尔齐氏]品级、层次

[哲哩氏]铁砧子

[朱尔根氏]大义

[珠尔苏氏]双层

[珠赫勒氏]冰冻

[珠鲁氏]双

兰芝堂琼瑶谱上名叫陈诗吉吉,乳名叫凤凰,祖居衡阳县渣江兰芝堂。1938年生于四川成都市,1949年随父从衡去台,至1989年已离家40年了。

游子心——琼瑶家乡行(上)

一、日日向衡阳

琼瑶终于回来了

一个隆兴三千年的江南望族传心之法一一吴兴沈氏家训讲疏

目录 一、家族溯源 二、家训创立 三、家训讲疏 四、家训启示引言   一个国家的家族乃是民族存在最典型的组织形式。世界上有许多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