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姓芈还是姓熊?
屈原姓芈。
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与楚王同姓不同氏(楚王为芈姓熊氏)。先秦时期,姓氏有别,姓是有血缘关系的整个部族的共同称号,氏是某个支系的称号。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屈原不叫芈原。三代以后,姓氏合而为一。
屈原墓
屈原墓有两处。一处是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凤凰山屈原故里景区内。屈原墓重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1976年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时搬迁到秭归老县城向家坪。2006年因三峡工程兴建,湖北省文物部门复建到凤凰山上,以恢复其历史原貌。
另一处位于湖南汨罗市城北玉笥山东5公里处的汨罗山顶。因在2公里范围内有12个高大的墓冢,这些墓冢前立有“故楚三闾大夫墓”或“楚三闾大夫墓”石碑,相传为屈原的“十二疑冢”。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战国末期楚国归乡乐平里(今秭归县屈原乡屈原村)人,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
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扩展资料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
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以最著名的篇章《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的局面。
周慎靓王四年(前317年),屈原忙于变法改革,制定并出台各种法令。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继续进行变法改革,与旧贵族和一切顽固势力进行斗争。
周慎靓王六年(前315年),深入进行变法改革,民心沸腾;楚之形势大变,旧贵族面临着覆灭的命运。
扩展资料: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
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屈原,战国时人(约公元前340—前278年),出生于楚国。他是楚国贵族。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这是《离骚》的第一句。
《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歌。诗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屈原在诗的一开头,似乎并没有浪漫,而是实打实开的开头。这句诗,如果理解了意思,那么,瞧上去就相当于履历表的某一栏,意思是:“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
高阳氏,也就是颛顼大帝,中国五帝时代的第二位大帝,黄帝的孙子(或者曾孙)。
屈原说,自己是颛顼的后代。
屈原为什么这么说?
屈原 可以说自己是黄帝的后裔。但是,屈姓的源头出自黄帝的孙子颛顼的族系。
古人有根据族系来说自己祖先的习惯,所以,屈原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
屈原是颛顼帝的后裔。那么,颛顼帝的后代,是如何延续到后世的呢?
原来,颛顼大帝的两个妃子,一共生了24个儿子。
大儿子的名字,叫做:称。
称的儿子:卷章。
卷章有2个儿子:大儿子:重黎,小儿子:吴回。
吴回的儿子:陆终。
陆终的第六个儿子:季连,姓芈,发展为楚国王室的姓氏。
公元前7世纪,楚武王熊通的一个儿子,被封在“屈”这个地方。
此人叫做屈瑕。他的后代就以屈为姓了!
“姓甚名谁”,汉语成语,拼音是xìngshènmíngshuí,意思是询问打听人的姓名。出自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一折:“兀那婆婆,你是那里人氏?因甚着这个人将你勒死?”
用法:作谓语;用于疑问句。
近义词:高姓大名。
造句:
1、你要打听的人是男是女,姓甚名谁?先说给我听。
2、我说:“我从没有问过他姓甚名谁,但我却一直牢记他的大恩大德。”
3、她从来没有问过我姓甚名谁,但却让我叫她罗西。
屈原姓甚名谁
屈原姓甚名谁,生活中,说到屈原,相信许多人都不陌生吧!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爱国诗人,而端午节就是纪念他的节日,但许多人不清楚屈原姓甚名谁,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屈原姓甚名谁1
看到此题目,您可能要哑然失笑啦:“嘿,写字的家伙,屈原可不就姓屈名原吗?”呵呵,这位朋友您未免太过自信了,屈原还真的就不姓屈名原呢。
我们先看屈原的姓。小时候,笔者在《少年文艺》读过一篇小说很有意思。讲的是范老师新到一个班级讲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范老师讲完后,有熊姓学生举手提问范老师和范仲淹啥关系。遇上问题学生了,范老师颇有大家风范,讲了姓氏传承,反将了熊同学一军,说他是屈原的后代。熊同学后来问范老师,屈原姓屈,跟我们熊家有啥关联呢。
范老师说,熊乃楚之国姓,屈、景、昭等姓氏都是从熊姓派生出来的,所以熊同学可能是屈原的后代。
这套理论听起来蛮有道理。不过,它也有两个缺陷。先秦姓、氏是分开的,姓大于氏,一般不会改变,而氏可能随着封邑、官职的更改而更改。屈氏是熊姓的分支,楚武王熊通封公子瑕于屈地,其后代就以先祖封邑为氏。
我们可以说屈姓人祖先是姓熊,而不能说熊姓人祖先姓屈。还有一个,严格说来,熊并非楚之国姓,真正的楚国姓乃芈,就是电视剧《芈月传》里芈月的姓。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楚之先祖叫芈鬻熊,乃周文王的老师,其子孙以其名为氏。后来周成王封鬻熊曾孙熊绎为楚君。这样看来,楚王是芈姓熊氏,而屈原则是芈姓屈氏。
屈原的名也不是原,而是平,他的字才是原。屈原的名声显然盖过了屈平,这种称呼某人字而不称其名,在古代有个专有名词叫“以字行”。这类名人有很多,像我们熟知的项羽、伍子胥、陶渊明、孟浩然、唐伯虎等人,都是这样的。
屈原其实还有另一套名字呢。我们读《离骚》会读到这么两句:“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看来,屈原又名正则,又字灵均。为什么屈原有两套名和字呢?史学界尚未有定论。也许是屈诗翁觉得寂寞,给自己额外加了套名字,逗大家伙儿玩吧,呵呵。
屈原简介:
屈原公元前340在楚国丹阳秭归出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诗祖。
扩展资料:
赧王十一年,屈原流浪汉北(汉江以上,今河南南阳西峡、淅川一带)。秦楚复合,与屈原谋划相反,而奸人必有谗言害之,避地汉北,当有不得已之情在,故《九章·抽思》有欲归不得之意。
周赧王十三年,齐、魏、韩三国联军攻打楚国,楚怀王派太子横到秦国为人质,请求秦出兵援救。秦王命客卿通率兵救楚,击退了三国联军。
次年,秦国一大夫与太子横因为私事争斗被杀死。太子横惧怕秦昭王怪罪,私自逃回楚国。此事使秦、楚两国关系恶化,导致了此后秦国对楚国的频繁进攻。
屈原憎恨楚怀王听信小人谗言,让不真实的语言蒙蔽了正确的语言,这些谣言将会损害楚国的利益,是方正的人不能容忍的,所以屈原在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周赧王十六年,屈原此时已从汉北的流放地返回,和昭雎等一起,力劝怀王不要赴会,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
可怀王的幼子子兰怕失去秦王欢心,竭力怂恿怀王前去。结果怀王一入武关,就被秦军扣留,劫往咸阳,要胁他割让巫郡和黔中郡。
楚怀王被劫往咸阳,楚由齐迎归太子横立为顷襄王,公子子兰为令尹,不肯向秦割让土地,秦又发兵攻楚,大败楚军,斩首5万,取十六城。
—屈原
其实在历史上有两个楚怀王 ,时间较前的楚怀王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君主,姓芈,姓熊名槐,在位时间大概38年。而另一位楚怀王是他的孙子,在楚国灭亡之后,他就隐姓埋名。直到项梁为了推翻秦朝统治就找到了他,拥立他为楚王。但是后来项梁战死,项羽的势力不断扩大,他的地位就显得很多余,项羽最后就将他杀了。
楚国的祖先都以芈为姓,熊为氏。姓代表了具有血缘关系的人。而氏则意味着这个人的出生是否高贵,氏是家族的象征。楚怀王是楚国的最后一任君主,屈原是楚国的大臣,也是非常出名的爱国诗人,他写的《离骚》至今被人们奉为经典。如果当初楚怀王能够听取屈原的劝谏,也不会落得个亡国的下场。
楚怀王是楚威王的儿子。他的政治才能非常有限,他让本来比较强盛的楚国一次一次地割让城池,最后使楚国走向灭亡的深渊。而他的结局也很悲惨,死于异国他乡。屈原早期一首悼念楚国阵亡将士的词引起了楚怀王的注意,使他顺利进入了仕途。但是令人惋惜的是,楚怀王贪恋于美色,逐渐疏远屈原。屈原的改革措施也未能在楚国实行,而屈原自己也被一次又一次的流放,最后只能在绝望中无奈投江。
当时苏秦联六国合力抗秦,张仪则受命于秦国,为了破坏楚国和齐国的盟约,他挑拨楚国和齐国的关系,楚怀王对此深信不疑。坚持不听屈原的劝谏,放弃了与齐国的联盟。他不但不与齐国合作,还派人去辱骂齐王,因此楚国也失去了盟友。而张仪许诺给他的好处也没有兑现,最后被秦国的铁骑踏平。如果他当初能够听取屈原的劝谏,楚国也不至于那么快灭亡。
清代文学家中被称为岭南三大家的是如下:
称“岭南三大家”,“岭南三君”。为清朝初年广东三大齐名诗人的合称,他们是屈大均、陈恭尹和梁佩兰。三位诗人都是由明入清的遗民,所以都拒绝和清朝合作。他们的诗歌均歌颂明朝末年抗清斗士,揭露清军南下的种种暴行。他们的诗歌风格上为现实主义,描述明清之际改朝换代,战乱不断,普通百姓生活的疾苦。
基本介绍
中文名:屈大均:字翁山,号非池,又号菜圃;出生年月:1630—1696年;籍贯:广东番禺;朝代:明朝遗民;主要著作:《广东新语》《翁山诗外》。
概念简介
屈大均、陈恭尹和梁佩兰是清代初年岭南著名诗人,他们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被誉为“岭南三大家”。
代表人物
屈大均(1630-1696)曾削发为僧,还俗改今名,北上游历,密谋抗清,“险阻艰难,备尝其苦”,诗歌是其心灵历程的写照。他以屈原后代自居,学屈原和《离骚》,兼学李白、杜甫,诗歌奔放纵横,激荡昂扬,于雄壮中飞腾驰骋,豪气勃勃,“如万壑奔涛”,在遗民中乃至整个诗界独树一帜。
五律出色,自谓“可比太白”。《大同感叹》、《猛虎行》、《菜人哀》等揭发清兵屠戮暴行,《旧京感怀》、《过大梁作》、《登罗浮绝顶》等诉说家国兴亡悲哀,《梅花岭吊史相国墓》、《哭顾宁人》、《赠傅青主》等抒发仰慕忠节之情,大都抚时感世,缘事而发。
尤其表现坚定的民族立场和抗清意志的诗歌,可与顾炎武相比,如“万里丹心悬岭海,千年碧血照华夷”(《经紫罗山望拜文信国墓》),“孤臣余草莽,匪石一心坚”(《咏管宁》),“七尺今犹壮,堪为大汉捐”(《代景大夫舟自五屯所至永安州之作》),即使壮志难酬,兴复无望。
他也信心满怀,“纵是灰寒终不灭,神灵看与蜃楼同”(《古铜蟾蜍歌》),“乾坤未毁终开辟,日月方新尚混茫”(《庚午元日作》)。他的诗“以气骨胜”,豪宕而多苍凉悲慨之音,如《通州望海》:“狼山牧草满,鱼海暮云黄。日月相吞吐,乾坤自混茫。乘槎无汉使,鞭石有秦皇。万里扶桑客,何时返故乡?”
凭吊沧海,想像奇伟,在雄健夭矫里寄寓故国之思,凄楚感怆,却也写出“超然独行”的豪迈气概。陈恭尹(1631~1700)诗歌感时怀古,抒发亡国之悲,间或也表达矢志复明的决心。
激昂盘郁,擅长七律,《邺中》、《读秦纪》等,是所谓“人无数篇”的名作。梁佩兰(1629~1705)曾仕清朝,行藏出处与屈大均、陈恭尹有别,诗多酬赠与写景,七古苍凉伉爽,《易水行》、《养马行》等状写社会民情,寄有深意,能独开面。
影响意义
“岭南三大家”在清初文坛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当时他们不但各自享有较高的声望,而且他们的行藏出处,交接风格也很具有典型性。受传统文化影响,如何做人、如何交友显得十分重要。朝代鼎革之时,尤其是明清之际士人的出处行藏更为人们关注。然而岭南遗民屈大均在交接方面自始至终就率性而为。
不管对方是初入仕途的清朝官员,还是颇遭非议的贰臣,他都乐于结交。在这一点上他与陈恭尹大为不同。康熙十七、八年之前,陈恭尹在交接方面非常谨慎,此后却发生了重大变化。屈、陈二人分别为这一时期两种不同类型的代表。
同时覆巢孑遗陈恭尹交接态度的转变在当时也最具有典型性。明遗民与仕清者相互间能认可对方的政治选择。特殊的时代带来了选择的多元化。许多人都能把公义与私情分而处之。政治上的对立一般不会严重影响个人之间的友谊。人们对日常生活要素的全面关注重要于对政治要素的关注。
屈原姓芈还是姓熊?
本文2023-11-09 07:04:3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42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