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爷党联合隆科多以及关外旗主,最后也敌不过病入膏肓的十三爷,这是为何?
主要是因为十三爷对军队的掌控以及十三爷对雍正的忠心。这两点才是八爷输的原因。而且他联合的人都心怀鬼胎怎么可能成功呢。
清朝我们大家最熟悉的历史应该就是,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了。这在小说电视剧里面也经常演到。十三爷是对雍正忠心耿耿,一直追随他左右。所以他也有一个外号叫拼命十三郎。
在雍正登基后,八爷对此心怀不满。一直想联合其他大臣谋逆。所以他联系到了隆科多,想借隆科多的力量,助自己登上皇位。
但是八爷想要逼宫的时候,却被生病的十三爷直接派人在宫殿外拿下了。就是因为十三爷实际上掌握中宫中所有的兵权。
雍正是非常信任十三爷的,信任到什么程度。十三爷的手谕在军队中和圣旨同样重要。这可是皇帝才有的待遇。所以从雍正登基到十三爷病故的这一段时间里,十三爷一直都对京外两营和御林军有这绝对的实权。
就是因为在军中有绝对的话语权,所以才会在八爷逼宫的时候,空手夺回对军队的控制。而八爷就是输在了这个地方。
本来八爷的策划其实很完美,但是单独在军队这个方面没有话语权。以前十四爷还可以帮助八爷。但是因为夺嫡的事情闹掰了,所以失去在军中的一大助力。
八爷所依靠的人都不是完全可以信赖的。隆科多就是一个墙头草,完全没有准。军队也被十三爷夺走。难怪会失败。
在雍正王朝这部戏中,当时的隆科多虽然掌握了皇城的九门,但是他这个九门提督也受到当时的兵部尚书管辖,而当时的兵部尚书正是十三爷。
兵部尚书是当时国家在军事上占主要地位的一个人,任何人的军事政令都需要通过兵部尚书来确认才可以下达,而当时到雍正皇帝,为了给皇子们的安排,只能找到一个既有能力也有威望,还可以信得过的兄弟来主持当时大局,可以说当时的十三爷是不二人选。
隆科多并不敢去大摇大摆的来把持当时的九门,他当时只是把持皇帝居住的地方的守卫只是几百号人而已。
隆科多心里也很害怕,因为这属于造反的一部分,他并不敢去特意调动九门的部队,一旦被人发现就算当时成功也会死。
所以说,当时的十三爷也根本就不必要担心进不进的去问题,因为当时的九门根本就没有关闭,当时值班的人员该换岗该休息休息了,凭十三爷的身份可以大摇大摆的出入,九门并不用担心有人禁止通过,但是我认为在当时来说十三爷还是会从北京的正门正阳门来进入乾清宫,因为毕竟他是王爷,没人敢拦他。
有一点,就是当时的十三爷拥有着康熙的令牌。不管是怎么说这玩意儿在全国任何地方都是通用的,雍正皇帝肯定会将自己手中的令牌给十三爷,只要当时的十三爷年手里有这样的令牌,他就可以大摇大摆的出入皇宫,而不受任何的阻拦。不得不说,正是因为十三爷,原来导致了当时国家清政府陷入政权斗争的混乱局面保住了当时清政府的一点颜面,十三爷还是功不可没的。
我们来看看,《雍正王朝》里面,十三爷为邬思道送行的,两个人都谈了什么。十三爷拿了酒,说是为雍正为邬思道饯行。邬思道问道:听说皇上准备在元旦的时候,晋封你为铁帽子亲王。
十三爷说:其实当不王,他是无所谓的,不过这个铁帽子王却是十分的难得。确实很难得,因为整个清朝一共十二个铁帽子王,其中十个亲王,两个郡王,而且有八个是清初的时候,十三爷是清朝中后期的四位之一。
邬思道这个时候饮了十三爷的酒,转身要离开的样子。十三爷这个时候很愧疚的说:邬思先生,我们,我们,对不起你呀。这里面用的是我们,显然是将雍正包括进来了,或者说其实对不起邬思道的就是雍正帝。
邬思道说:其实我是为了天下苍生,才来帮助皇上的,而如今我的心愿已了,哪有什么遗憾的呢。这个地方可以看出,如果十三爷没有说出那句话,邬思道是转身就要走的。
邬思道继续说:十三爷,你我相识十五年了,你行侠仗义,我十分佩服你的为人。临别前,我有一句话要跟你说,这个铁帽子王,你要拼死辞掉,这样子才能保你一世平安。有些事情你不太明白,跟一般人相处,同享乐容易,共患难困难,但是跟皇帝相处,却是相反的。
十三爷说:你放心,我不相信四哥会做出这样弓尽鸟藏的事情来。
邬思道说:明天我的话就能得到验证,雍正府那些为雍正办秘密差事的人恐怕就要,这个时候镜头转向了几只乌鸦,那这个意思就很明显了,而且我们也发现了雍正府的高勿庸后面没有出现了,而是由李德全继续当大太监。
让十三爷大吃一惊的正是这一句话。如果邬思道要跟十三爷说,雍正回到雍正府是想杀邬思道的话,那十三爷肯定更大吃一惊的,之前十三爷可能只是以为,邬思道在雍正继位之后,没有得到应得的回报,却要归隐。
十三爷明白了邬思道的意思了,邬思道说:不过,只要你收敛锋芒的话,那么皇上是不会对你怎么样的。
后面,十三爷确实不像以前的十三爷,比如跟雍正下棋的时候,不敢嬴,只和棋,比如在诺敏的事情,也像张廷玉那样,虽觉得不妥,但是不敢说,这个就说明十三爷确实听进去了,毕竟雍正不是以前的四哥了。
老十三丰台夺兵这段,精彩纷呈,百看不厌。每看一遍都有新感触,这次最大的感受就是不得不佩服康熙的老谋深算。
除了老十三为何能夺兵之外,还有两个疑点:康熙驾崩后,谁能控制丰台大营的兵权,谁就能夺得皇位。八爷心腹程文运是丰台大营的主帅,按说他应该早早地去“勤王护驾“啊,却为何一直在那迟迟傻等老十三来了之后,他又不敢先下手为强先杀老十三,是因为犹豫不决才让老十三反杀的吗?
先说老十三能夺兵,表面上看有三个原因:
第一,很多老兵说过,几个人同生共死过之后,感情比亲兄弟还亲。老十三长年带兵打仗,不少中高级军官都是跟着他在死人堆爬出来的,所以对他感情很深。他又侠肝义胆,如果招呼这些旧部,很多人是很信任他的。
第二,老四提前布局。邬思道拿出一份名单来,告诉他这些是老十三的旧部,让老十三圈出来哪些人可用。接下来,电视虽然没演,但肯定不是圈完,老四就找人喝茶搓麻将去了。肯定会暗地里联络他们,说这是老十三的的意思,再封官许愿。愿意跟他干的,安排好怎么进营,怎么反客为主,怎么杀程文运,反复研究,做好一个周密的计划,保证万无一失。程文运满心以为能扶保八爷登基立个大功,还不知道早已落入别人的地网天罗之中。
越靠近中枢的地方,兵营主帅的权力越弱,丰台大营这种地方,朝廷肯定设置各种机关掣肘主帅,分他的权,免得哪天他一不高兴被策反了,把朝廷一锅端。所以,丰台主帅跟西北大将军在军中的权威没法比,绝对做不到说一不二。
正因为自己不够权威,程文运才不敢擅杀皇子,免得周围跟他旗鼓相当的人砍了他邀功。
第三,老十三亲赴丰台大营。战场上但凡皇帝、主帅亲临战阵,都能让士气大震。一旦老四能登基,老十三就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好好给他干,他都看得到,一高兴随便赏点都是自己几辈子也挣不来的好处。看到老十三本尊能让自己的人信心大增,并且拉拢中间派。
有了这三点老十三就能夺兵成功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做不到第四点,老十三将很可能失败。
第四点就是:老八阵营中没有一个同样能做到上述三点的人。
如果有的话,他也有一帮旧部,也能提前安排,再加上主帅又是老八的人,肯定能把老十三的人盯防甚至肃清得差不多了,到时候他再一亲赴大营,丰台就姓“八“了。
老八有这样的人吗?当然有,带兵的阿哥一个是老十三,另一个就是老八阵营中的老十四。
老十四也曾长年带兵打仗,后来能出任大将军王,说明他有足够的资历和才能。跟着他出生入死的旧部一定不少。他一安排,八爷又得大将们的心,老四老十三估计就悬了。
然而,康熙任命老十四出任西北大将军王。这样就导致了:
一,让老十四以为自己是康熙暗定的储君,不再一心扶保老八,他们将帅之间离心离德。
他都策反鄂伦岱反老八了,老八就是拿出一份名单来,让他圈出可用之人,他也不干啊。
老九老十又没带过兵,拉拢不了大量中层、基层官兵,只能依靠一个不怎么权威的程文运。可大量中高级军官都被老十三布置好了,其余的跟八爷又没什么交情,杀一个光杆司令程文运算多大事
第二,老十四远在西北,他就算想联络旧部,也是鞭长莫及啊,更别说亲自带兵了。
第三:这也解释了程文运为什么不敢率军围园:如果康熙没死透,他就敢不请朝廷的命令擅自出兵,按明清的制度,掉一颗脑袋都是轻的。就算他敢,他身边的部将也得阻止他啊。他在等待一个能代表皇帝权威的人来告诉他,可以出兵了。所以,老九才要硬闯出去,并不是要调兵,而是要报信。而老十三或老十四出现,既能代表皇帝,又深得官兵信赖,调兵出去是轻而易举的事。
另外想想,康熙为什么要破格提拔本该坐牢的,胤祥的大舅子哥作贴身侍卫,并让他掌管金牌令箭
所以,老十三能控制丰台大营的官兵,一是因为他自己的资历,未雨绸缪,亲临大营,二是因为康熙为他布好了大局。
八爷党联合隆科多以及关外旗主,最后也敌不过病入膏肓的十三爷,这是为何?
本文2023-11-09 07:01:3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42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