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唢呐的祖先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9浏览:4收藏

吹唢呐的祖先是谁,第1张

唢呐的祖先是谁,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有一种说法是,唢呐最早是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明代时期已在中原地区广泛流传。明代宗室朱载堉是明太祖九世孙,他在郑藩第六代世子位置上,对唢呐的传入和推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被尊称为唢呐的祖师。另一种说法认为,唢呐是在公元3世纪,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西晋时期,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金、元时期,传到中国中原地区。唢呐被用于军中和民间音乐,明代时期已在中原地区广泛流传,而具体的发明者尚未可考。

唢呐丧事出殡专用曲有:《哭五更》、《哭皇天》、《青天歌》、《一枝花》、《哭别曲》、《大佛调》、《汉吹曲》、《大出殡》、《千张纸》、《哭七关》、《苏武牧羊》,《烟花叹》等。

一、

《哭五更》是一出地方曲艺品类,在全国各地有各种版本,通常是讲述旧社会的新娘哭嫁词,种类繁杂,说唱起来清冽沉郁同时又哀婉动人,这实属底层民间的“口白生活”。

二、

《青天歌》为道家北七真丘处机所创作作品,出自《磻溪集》,自问世以来,历来受到修道者的重视,元末混元子(王道渊)做《青天歌注释》,明代陆西星做《青天歌测疏》。

三、

《一枝花》是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创作的一首带有自述心志性质的套曲作品。这套曲子用本色、生动、诙谐、夸张的语言,以大胆而又夸张的笔调,熟练地发挥了散曲形式的特点。

出殡吹唢呐的由来:

唢呐是中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等仪式伴奏及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

丧事吹唢呐,是对死者的思念,一般是在起灵时吹和去墓地的路上吹,到下葬时也要吹。

唢呐艺术是一种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2006年河南省沁阳市甘肃省庆阳市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基本乐器唢呐,俗称“喇叭”,是一种在我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可以分不同的种类,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套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2006年5月20日,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唢呐艺术 非遗级别 :国家级 申报地区 :河南省沁阳市 批准时间 :2006年 遗产类别 :传统音乐 遗产编号 :Ⅱ-37 历史渊源,艺术特色,演奏风格,结构,种类,代表作品,传承意义, 历史渊源 唢呐演奏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我国中原地区。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 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唢呐已在我国普遍套用。明代武将戚继光(1527~1587)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o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较详细的记载见于明王圻编《三才图会》(1607年刊): 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明朝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则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传说明代宗室朱载在唢呐八音孔的基础上研制出"眼管子",为我国民族管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据说他曾在九峰寺创建"金鼓会",每逢农历九月二十三,各地的唢呐班都要在这里聚会。 明末清初时有"同乐会"、"贾家班",清至民国时有"麻金班"、"毛旦班"、"银河班"等唢呐演奏组织,在当地影响很大。沁阳一带有"大花轿,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结婚","闺姑女、门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轿"的俗语,正反映了这些唢呐班的影响。依照地域和技艺风格,沁阳境内的唢呐整体上可分为四大家两大派。以沁河为界,分为沁北派和沁南派;沁北派以张家、贺家、马家为代表,沁南派以贾家为代表。其繁盛之况,即此可见一斑。在四大家的影响下,沁阳境内的唢呐班社和艺人队伍规模不断增大,数量十分可观。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沁阳的唢呐班已发展到三十多家,从事唢呐演奏的人员达四百多人,呈现出乡乡有唢呐、村村有乐声的状况。据不完全统计,沁阳唢呐演奏的曲目达三百多首。在现当代民俗、艺术生活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民间艺术家创作了一些新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曲目,如《故乡颂》、《九峰情话》、《沁阳春》。1997年12月,沁阳市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荣誉称号,后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艺术特色 演奏风格 唢呐常作为领奏乐器或与锣鼓结合演奏,适于表现热烈、欢腾的气氛和雄伟、壮阔的场面,尤其适于演奏豪放、泼辣的曲调,能够深刻而细腻地抒发内在的思想感情,是一件表现力很强的乐器。唢呐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演奏风格大致可分为南北两派。 南方吹奏唢呐牌子(包括大部分戏曲伴奏),运用循环换气法一字一音,很少用其它演奏技巧装饰旋律。 北方民间艺人创造了许多高难度复杂的演奏技巧,如滑音、吐音、气拱音、气顶青、三弦音、箫音等,还有模仿鸡啼鸟鸣、人声歌唱(俗称咔腔)等特殊技巧,从而大大发展和提高了唢呐的表现力。 唢呐音量宏大有力,音色高亢明亮,常用作室外演奏,是民间婚丧仪仗和吹打合奏中的主要乐器。不仅在广大农村广为流行,并且是河北吹歌、山东吹乐、辽南鼓吹、潮州大锣鼓和山西八套等地方音乐离不开的乐器。在地方戏曲、说唱音乐和民族乐队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用它伴奏的戏曲和说唱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唢呐的独奏曲目多源自民歌、地方戏曲、民间小曲和戏剧曲牌,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间风味。传统曲目《百鸟朝凤》20世纪50年代初曾在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民间音乐比赛银质奖。 结构 唢呐由哨、气牌、侵子、杆和碗五部分构成。在木制的杆上开有 8个音孔,杆上端装有铜质侵子,侵子上面套有气牌和芦苇做的哨,杆下端安著碗。 唢呐结构上分别由双簧哨子(芦苇制成)、蕊子(铜制)、杆子(有白木,红木,老红木)和铜碗(喇叭形)四部分组成,大小根据唢呐的定调而不同,调子定得越高,唢呐就越小。除班大,班二和小海笛还有白木之外,其他都为红木料制作了,专业高档品为老红木和旧料老红木制作。 唢呐演奏 种类 唢呐品种繁多,按不同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以杆的长短分五种 小唢呐: 杆长22~30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23厘米的(又称"三吱子")。流行在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音色柔和,多用来独奏或合奏,尤以与二胡等合奏更为动听,并常为歌舞伴奏,其中流行湖南的唢呐,还用于说唱音乐"唢鼓"的伴奏。各地所用的哨也不同,有芦苇的,有麦杆的,也有用褐紫色胶性虫壳的(但吹起来非常软)。江西会昌的唢呐,侵子是用银做的,上、下口直径相差特别悬殊,并在侵子下端至第八孔上端的管中,装有一个中空管,音响别具一格。 中唢呐: 杆长32~40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37厘米的(又名"黑杆子")。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音量介于大小唢呐之间,音色柔和。多用于歌舞伴奏。中小唢呐,广泛流传于我国南方各省,北方称之为"南方唢呐"。 大唢呐: 杆长42~57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50厘米的(又名"大杆子")。流行于东北、山海关和冀东一带。哨用芦苇制成,哨片多呈口袋状,吹起来声音低沉宏大,常用来吹奏大型乐曲。 柏木杆: 比杆长50厘米的大杆子稍短,流行于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带。哨用芦苇制成,但哨片呈扇状,吹起来声音清脆明亮,多用来吹奏小调以及卡腔(模仿戏曲中人声唱腔)。大唢呐和柏木杆广泛流传于北方各省,在“吹歌”等民间音乐中套用,有“北方唢呐”之称。 海笛: 杆的长度不到20厘米,各部件也较小,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发音尖锐响亮,音色高亢,多用于器乐合奏。 按筒音的音高分 唢呐按筒音的音高分(以第三孔的音高作为调名)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 高音唢呐: 凡筒音在#f1以上的均为高音唢呐。 中音唢呐: 在#f~f‘1之间的为中音唢呐。 低音唢呐: 在f以下的为低音唢呐。 如筒音为a1的唢呐,就叫D调高音唢呐。 筒音为a的唢呐,则叫D调中音唢呐。 代表作品 《披红挂花》等 传承意义 庆阳西峰唢呐是以唢呐为主奏的民间吹打乐,也称鼓吹乐,经历代艺人不断加工传承至今,以其为数众多的曲牌、庞大的演奏队伍、丰富的民俗内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而成为我国民间音乐中一个独特的乐种。它以西峰为中心,分布在周边庆城县、环县、合水县、宁县、正宁县及镇原县部分乡镇。仅西峰区就有唢呐班社31个,从业人员286名。该乐种的表演形式有"大件"组合与"小件"组合两种。一般乐手都能掌握两件以上乐器,在人员不变的情况下可随意调动。 庆阳唢呐曲牌丰富,韵味质朴,自成体系,独具风格,经普查后采录的传统乐曲有一千二百余首,编入《庆阳地区民间器乐集成》的达496首,这些曲牌按源流沿革可分为器乐化程度较高的传统曲牌、民歌变奏和地方戏曲曲牌三类,代表曲目有《披红挂花》等。 唢呐 庆阳唢呐的文化价值不仅表现在音乐的独特性上,而且表现在其内容的延伸上。如"跑报"就是内涵丰富的表现形式之一,它通过口传方式极大地发挥了艺人的即兴创作能力,充分显示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对继承发扬传统美德、增强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一独特的乐种却处于严重的濒危状态,采取相应的抢救保护措施已刻不容缓。 唢呐演奏

1、班首窦世有

窦世有,男,生于1907年,陕西省绥德县辛店乡强家砭村人。其祖父为满清阁老,因犯罪被贬为龟子。龟子穿龟皮,只能干钉鞋、拉叫驴(驴公子)、吹鼓手等活计。为了生存,窦世有的祖父就学了吹唢呐。窦世有的父亲师承家传,学成了一把吹奏的好手艺,其吹奏帮地遍及今绥德县的大部及清涧、子洲、米脂的部分地区。窦世有也师承家传,技艺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名声在陕北大振,并教出了诸如王宪奇等唢呐吹奏名家。

2、班首王宪奇

王宪奇,艺名王恩,男,1917年生,绥德县白家碱南山村人。他母亲早年去世,从小在唢呐世家窦世有姑夫家过生活,获得了学唢呐吹奏得天独厚的条件。王宪奇在姑夫窦世有的精心培养下,刻苦专研,在少年时就学会了传统唢呐曲牌一百多首。后又吸取了陕北民歌的许多精华,使他的唢呐技艺更加娴熟,形成了浑厚纯朴的独特风格,受到同行的敬佩和音乐界的好评。

1955年,王宪奇参加了陕西省第一届民间文艺调演,获得唢呐演奏甲等奖。1982年又参加了陕西省第二届民间文艺调演,再次获得唢呐演奏甲等奖。并参加了影片《鲜花朵朵开》拍摄。

1960年至1964年间,先后应延安歌舞团、中央歌舞团的邀请传艺,多次接受延安歌舞团、陕西歌剧院、兰州军区战斗歌舞团等文艺团体的采访录音,并在历届地、县文艺汇演中获奖。1987年病故。

3、传承谱系 代别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居住地 第一代 窦世有 男 1907年 不详 家族传承 不详 辛店乡强家砭村已故 第二代 窦应升 男 1923年 不识字 家族传承 不详 辛店乡强家砭村已故 王宪奇 男 1917年 粗识字 师传 1925年 白家碱乡南山村已故第三代 刘德义 男 1935年 小学 师传 1944年 绥德名州镇 马 年 男 1934年 小学 师传 1943年 绥德名州镇第四代 王毛强 男 1960年 初中 家族传承 1968年 白家碱乡南山村 窦二娃 男 1952年 小学 家族传承 1970年 辛店乡强家砭村第五代 窦虎生 男 1989年 小学 家族传承 2003年 辛店乡强家砭村 1、班首常文周

常文周,男,1936年9月28日生,米脂县印斗乡常石畔村人。13岁随祖父学唢呐吹奏技艺,15岁开始独自吹奏,至今从事唢呐吹奏艺术58年,1960年转为公办教师,一边教书,一边学艺。曾参加地区文工团当吹奏员,先后参加省、市级重大文艺汇演当领吹。1990年9月,在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为安塞腰鼓队表演领吹,曾轰动京城,为陕北绥米唢呐在全国创下了名牌。

常文周不仅吹奏技艺高超,还是唢呐制作的高手。他师承父亲常家中的制唢呐技艺,制作的唢呐外观精美,音乐准确,在陕北及周边乃至西安地区享有盛名。民间唢呐手及西安各艺术院校和文艺演出团体都首选购买常文周制作的唢呐。

传承谱系 代别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居住地 第一代 常家中 男 不详 粗识字 家庭传承 不详 米脂县印斗乡已故 第二代 常文周 男 1936年 初中 家庭传承 1951年 米脂县印斗乡 第三代 柴随随 男 1956年 小学 师传 1976年 米脂县城关乡 第四代 高 九 男 1978年 初中 师传 1996年 米脂县十里铺乡 第五代 李冬冬 男 1982年 初中 师传 2002 米脂县城 申正华 男 1983年 初中 师传 2003 米脂县城 1、班首汪世发

汪世发,艺名“斗”,男,1949年8月出生,绥德县四十里铺镇后街村人,自幼多才多艺,十二岁开始,随本街唢呐艺人曹来前学艺,因聪明好学,十九岁出师立班,并继续刻苦磨练,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风格。由于他懂简谱,故精通数百首古今唢呐曲牌。由于技艺超群,为人厚道,在陕北唢呐演艺界中享有崇高威望。一九八四年受省文化厅邀请,由陕西省音像出版社出版本人录音盒带《陕北唢呐曲牌选集》,热销西北各地。

绥德汉唢呐团成立后,作为主吹参加过国家、省、市级二十多次大型演出活动,受到各级奖励和演艺界音乐家们的好评。

2、传承谱系 代别 姓名 姓别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居住地址 第一代 汪维发 男 不详 粗识字 师传 不详 四十铺后街已故 第二代 曹来前 男 1944 小学 师传 不详 四十铺后街 第三代 汪世发 男 1949 初中 师传 不详 四十铺后街 第四代 张晓红 男 1965 小学 师传 不详 四十铺孟家沟 刘佩云 男 1962 小学 师传 不详 赵家砭乡姬刘家沟 1、班首马生祥

马生祥,艺名马栓,男,汉族,1906年出生,绥德县义合镇清水沟村人,自幼拜师于义合民间艺人胡彦华门下学习吹唢呐。1949年曾与李大牛、王恩、晋文华、常文清等人组建“陕北民间鼓吹乐班”,解放后曾多次参加榆林地区、绥德县举办的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在已故著名剧作家白龙同志的发起下,他曾组织艺人晋文华、王恩、刘应武等人学习演奏新秧歌曲牌和革命歌曲、民歌,使陕北唢呐的演奏内容和技巧得到了了很大的扩展和出新。

1955年,应延安歌舞团之邀,马生祥与王恩、麻胜高、米脂常文清等唢呐艺人一起参加了陕西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他们在为“陕北八人场子”的伴奏中荣获演奏甲等奖。

1960年参加了省商业系统会演,马生祥改编并领奏的唢呐合奏《兰花花》、《三十里铺》等曲目受到好评,并在纪录影片《鲜花朵朵开》中留下了美好的演奏镜头。

1964年,马生祥与著名民间舞蹈表演艺术家李增恒(艺名“六六旦”)和著名唢呐艺人王恩赴北京中央歌舞团进行民间艺术交流,为榆林地区争得了荣誉。

1967年于绥德名州镇病故,终年61岁。

2、传承谱系 代别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居住地址 第一代 田启华 男 不详 粗识字 师传 不详 田庄镇田庄村已故 第二代 刘子德 男 1912年 粗识字 师传 1919年 薛家峁镇榆林坪村已故 第三代 刘勤俭 男 1935年 初中 家族传承 1945年 薛家峁镇榆林坪村刘勤富 男 1940年 初中 家族传承 1948年 薛家峁镇榆林坪村 第四代 刘世龙 男 1973年 小学 师传 1985年 薛家峁镇榆林坪村张宝林 男 1971年 小学 师传 1988年 薛家峁镇榆林坪村 第五代 刘江波 男 1987年 初中 家族传承 1993年 薛家峁镇榆林坪村 1、班首刘子德

刘子德,艺名刘五,男,1912年生,陕西绥德县薛家峁镇榆林坪村人。他七、八岁时开始随民间唢呐艺人田启华学吹唢呐,为了学艺,勤学苦练,倾注心血,在老师的启发下,他熟悉记了一百多首传统曲牌,还学会了独特的陕北民间小调演奏技巧。

刘子德的唢呐演奏技艺的特点是功底厚实,风格纯朴,乡土风味浓厚,音量粗犷洪亮,气势浑厚,在榆林地区,特别是在绥德、清涧、吴堡一带享有盛名。是陕北唢呐在演奏风格和技巧上典型性的艺人之一。 1、班首赵英武

赵英武,男,汉族,陕西绥德县石家湾镇赵家屯村人,1930年出生。从小爱听爱学陕北唢呐曲调,18岁拿上唢呐正式投师学艺,拜米脂唢呐艺人常文刚门下为徒,他遵循师傅教授,认真踏实苦学三年。出师后领班奔波于陕北各地,自谋生计。几十年来,由于不断学习别人的长处,努力提高自己的演奏技艺,使他的演奏风格婉转悠扬,逼真动听,节奏明快,耐人回味,深受广大群众好评。

他很注重培养接班人,在学生中享有盛名,并曾多次参加省地县调演在唢呐演奏方面获得不少奖励。

唢呐一响顺口溜如下:

1、千年琵笆,万年筝,一把二胡拉一生,唢呐一响全剧终,初闻不识唢呐音,再听已是棺中人。黄泉路上人消沉,望乡台上忆前尘。孟婆一汤忘今生,奈何桥上渡残魂,来生再做华夏人。

2、百般乐器,唢呐为百王,不是升天,就是拜堂,千年琵琶,万年筝,一把二胡拉一生。唢呐一响全剧终,曲一响,布一盖,全村度老小等上菜,走的走,抬的抬,后面跟着一片白。

3、棺一抬,土一埋,亲朋好友哭起来,鞭炮响,唢呐吹,前面抬,后面追,初闻不知唢呐意,再闻已是棺中人。知两耳不闻棺外事,一心只蹦黄泉迪,一路嗨到阎王殿,从此人间不留恋。

唢呐经典曲目:

1、百鸟朝凤:百鸟朝凤,唢呐独奏曲,在北方各地都有不同版本。

后来唢呐名家任同祥在专业音乐工作者协助下,压缩鸟叫声,删去鸡叫声,并设计了一个华彩乐句,运用特殊循环换气法的长音演奏技巧,扩充了快板尾段,使全曲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乐曲以热情欢快的旋律与百鸟和鸣之声,表现了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2、全家福:唢呐曲独奏曲,用豫北安阳地区的民间戏曲唱腔、板式、曲牌组合起来的吹奏乐曲。

该曲的旋律走向、调式色彩及吹奏特点,都给人一种古朴、洒脱、强进之意,使你挥之不去、难以忘怀。该曲由散板、中板、快板、飞板组成,可以说是典型的传统板式结构,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趋向。由散板到正扳、由慢板至快板、由叙述到激越,又给人以思虑、解脱、圆满之感。

3、抬花轿:抬花轿音乐是我国民间的曲剧音乐,根据抬花轿的动作、行走、运动状态而编配的音乐,广泛流行于我国民间,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古典音乐之一,表现形式以唢呐演奏为主。由于历史悠久,音乐的作者已经无法考证。

有《哀乐》、《哭五更》、《一枝花》、《青天歌》、《祭灵》

1、《哀乐》

《哀乐》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首任团长罗浪,根据北方一首民间吹打乐曲调改编而成的,他在降E小调的基础上,于全曲最强音处采用临时转大调手法,使曲调在呜咽、悲哭之后又激昂而坚决。

2、《哭五更》

《哭五更》是一出地方曲艺品类,在全国各地有各种版本,通常是讲述旧社会的新娘哭嫁词,种类繁杂,说唱起来清冽沉郁,同时又哀婉动人。

3、《一枝花》

《一枝花》是任同祥先生根据山东的地方戏和其它民间音调编写的一首唢呐独奏曲,歌曲旋律欢畅热情,节奏明朗活跃,气氛炽烈欢腾,与前面凄楚的音调形成强烈对比。

4、《青天歌》

《青天歌》道家北七真丘处机所创作作品,出自《磻溪集》,自问世以来,历来受到修道者的重视,元末混元子(王道渊)做《青天歌注释》,明代陆西星做《青天歌测疏》。

5、《哭丧歌》

《哭丧歌》是丧礼仪式中少不了的演唱形式,它是陕西南部一带的风俗习惯。哭丧歌伴奏的乐器是鼓和锣,或边敲边唱,或唱一段再敲打一定的套数。

吹唢呐的祖先是谁

唢呐的祖先是谁,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有一种说法是,唢呐最早是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明代时期已在中原地区广泛流传。明代宗室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