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伟的紊乱一个被皇帝宠坏的女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9浏览:3收藏

侯伟的紊乱一个被皇帝宠坏的女人,第1张

唐中宗的妻子韦伯斯特是一个甚至没有留下姓名的女人。所有的史书对她的评价除了贪婪和*荡,就是恶毒和傲慢。和新唐书都说这个恶毒的女人自己毒死了自己的丈夫都是因为权力。在侯伟心中,权力真的比夫妻十几年患难与共的真情更重要吗?

外遇女王。

唐中宗的妻子韦伯斯特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最接近皇帝宝座的女性之一。她模仿婆婆武则天,每次中宗来朝堂,都要带着帘子坐在殿上预习政事。按理说,中宗应该对这种行为非常警惕。宰相桓等人多次劝对采取防范措施,但不同意,并让韦伯斯特为所欲为,不受任何干涉。

政治没问题。毕竟在唐朝,尤其是唐朝前期,女性的社会地位是比较高的。公主和皇后影响国家事务并不罕见,舆论对此更加宽容。然而,侯伟的过度行为不仅表现在政治上,也表现在她的私生活上。擅长念咒的书生叶净能、医术精湛的侍者马、擅长烹饪的侍者,都是她的领导。这些人可以自由出入后宫,毫无顾忌,而中宗则毫无节制可言。

除了这些熟人之外,侯伟还与吴三思有染。武三思武则天的侄子。武则天被迫退位后,通过旧情人上官婉儿勾搭上了韦氏。侯伟还把女儿安乐公主嫁给了吴三思的儿子吴崇训。通过这种裙带关系,魏、吴两家结成联盟,吴三四被封为德靖郡王,官拜左三,骑马为常侍。吴家的地位并没有因为武则天的退位而削弱,反而比以前更好了。

吴三思经常进宫与侯伟下棋,而中宗则站在一旁观看。有时,吴三思和侯伟甚至一起坐在龙床上玩双鹿。中宗不但不介意,还替他们数筹码。中宗还根据侯伟的意见任命吴三思为宰相,朝鲜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要和吴三思商量。

魏后来的*乱很快就传遍了朝廷。神龙二年四月,一个叫魏跃江的书生给中宗写了一封信,说韦氏和吴三思通奸,吴三思有谋反之心。钟宗岳勃然大怒,下令迅速将岳薇斩首。门下侍郎宋敬要求在宣判岳薇有罪之前对他进行审问。但中宗更生气了,他连衣服都来不及整理,就踮着脚跑出宫侧门,对宋静大发脾气,说:“我以为已经斩了,怎么还没斩呢?”他反复命令“快砍,快砍”。宋景宁宁死不奉诏,其他大臣也劝诫他,说夏天杀人是反季节的,于是中宗加了一个参谋责任后把岳薇流放到岭南。但在秋分刚过的第二天早上,岳薇被广州总督周仁轨斩首。

据史料记载,中宗李习安是一个软弱而优柔寡断的人,很容易在背后做些什么。然而,这种几乎显而易见的支持妻子和奸夫的行为似乎表明,侯伟的放荡行为很可能是中宗默许的,正如史书所说。

愿江山送美人。

一个国家的事情之后,全国都知道了。被戴绿帽子无数次的中宗充耳不闻,为妻子收拾残局。这样“尽责”的老公,前所未有。这是什么原因呢?事情开始于二十多年前。

弘道元年十二月,太子李哲在洛阳为唐中宗即位。中宗登基之初,就准备组织一批自己的亲信。从小在深宫长大的他,不幸得到了一个权力欲极强的母亲武则天。哪里能有什么亲信,最信得过的就是韦伯斯特女王和她的奶妈。于是他准备直接提拔他的岳父魏从一个小地方参军到担任中央一级大员,并授予奶妈的儿子五级大员。当时,得到高宗诏书支持的宰相裴炎坚决抵制这种任人唯亲的做法。中宗非常生气,于是他说:“为什么我不为中国服务,因为世界反对魏元稹?”意思就是,就算我把我们李家的天下给公公,我又能怎么样,何况是个小下人!

谁都知道这只是一句气话,但是传到武则天耳朵里就不一样了。天下即将改姓吴。你一个傀儡皇帝说给谁就给谁?武则天大怒,立即改第四子李旦为帝,特别为,而自己则掌朝政,专事国事,改国号为周。在位仅两个月的中宗被贬为庐陵王,并被逐出京城。

当她的丈夫被抛弃时,侯伟自然也跟着遭殃。夫妻俩先是被贬到周放,后又迁到周俊,不到两年又被勒令返回周放。在被贬的途中,怀孕第六年的侯伟生下一名女婴。匆忙之中,她连婴儿的襁褓都没有。夫妻俩只好用自己的衣服把孩子包起来,于是给孩子取名叫宝二。出生窘迫的中宗和侯伟特别宠爱这个孩子,这个女婴将是未来的安乐公主。

在中宗被贬的那一年,也就是开化元年九月,徐敬业起兵扬州,要求复辟庐陵王,仅两个月后就自杀了。深知母亲手段狠辣的中宗,认为自己无法幸免,肯定会被判死刑,于是干脆自己主动结束了。这时,侯伟安慰丈夫说:“与其死,不如活。”

妻子的深情打消了中宗自杀的念头,但他们的痛苦才刚刚开始。在这漫长的幽禁期间,不时听到母亲武则天大肆屠杀李氏家族的消息:琅琊王谋反,战败被杀;王利珍叛变,战败后自杀;韩元甲、鲁王陵魁、东关郡公荣、长乐公主等。被周兴等残暴的官员逼迫入狱,并一个个自杀身亡就连她的亲生儿子黄太孙李仲润也被武则天活活打死。

这种担惊受怕的生活持续了18年。我不知道有多少次,当中宗得知他的母亲派人来“拜访”自己时,他无法忍受想自杀的巨大恐惧。他们都是靠着侯伟的鼓励和鞭策才有勇气坚持下来的。18年来,夫妻二人“多年风雨同舟,恩爱有加”。中宗被妻子不离不弃的深情感动,曾信誓旦旦地说:“等你重见天日,你大清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不被禁止。”

圣帝第二年,年过七旬的武则天在帝的再三劝说下,终于同意将接回长安。5年后,张謇之、桓、景惠、元、崔玄惠等5位大臣趁武则天生病之际发动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在失去他的位置20年后,中宗再次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几个月后,82岁的武则天去世了。

中宗复辟后,立即重新确立韦伯斯特的皇后地位,并让侯伟的父亲成为商洛国王。他效仿李治和武则天,让侯伟和自己一起听政。大臣们害怕出现另一个“魏则天”,他们写信表示反对,但中宗不听。这个世界呢?他只记得当年对妻子的承诺。

中宗即位时,潼关县遭受了严重的冰雹和暴雨袭击,400多户农户被淹,而中宗和侯伟则穿着轻便的皮毛,在寒风中看着赤裸上身的胡人泼水。神龙三年,山东、陕西发生瘟疫,大量人员死亡。然而,中宗和侯伟带领他们的亲信官员观看宫女党和饮酒的玄武门塔。魏命宫女、大臣假扮商人,在宫中经营的集市上交易。大臣和宫女用粗俗的语言互相辱骂,但中宗和侯伟笑了。神龙四年的元宵节,中宗和侯伟穿上便服,出门看灯。中宗听从了侯伟的建议,从宫里释放了数千名宫女观看灯笼。结果有一半以上的人趁机逃跑了。虽然不是故意的,但这可以被视为侯伟做的唯一一件可以称之为善政的好事。

在的纵容下,侯伟、吴三思、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韦氏集团核心人物在朝中排挤、打压政敌,诬陷曾使有功并被立为王的张謇之、桓谋反,发配岭南,并在路上将其一一杀害。

李忠军王子不是韦氏词典所生,所以被韦氏词典集团列入打击范围,经常受到他们的欺凌和侮辱。有一天,安乐公主异想天开。她宠坏了她的父亲中宗,并要求他废除王子,让自己成为皇妃。中宗抚着公主的脖子,笑着说:“等你母亲成了女帝,再让你做贵妃也不迟。”安乐公主对中宗的玩笑不以为然,经常鼓励韦伯斯特以武则天为榜样,在宫廷里听政治。魏和吴三思也力劝废除。

李忠军无法忍受。神龙三年七月,发动兵变杀死吴三思、吴崇训父子,然后领兵入宫。中宗、侯伟、安乐公主等人急忙登上玄武门城楼。李忠军王子是个诚实的人。当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时,他只是包围了塔楼,希望他的父亲能听听他的解释。中宗站在城楼上大喊,让李忠军的士兵叛变。李忠军兵变失败后逃跑了。途中被部下杀死,首级被部下呈献给朝廷赎罪。中宗甚至用他儿子的头祭祀吴三思和吴崇训的棺木。李忠军死后,更加肆无忌惮,诬陷宰相魏与太子同流合污。他贬了魏袁钟,任命武则天堂兄的儿子宗初科为宰相。从那以后,侯伟和安乐公主更加肆无忌惮了。他们大肆卖衔、封号,说“树亲党,货广收。不掉墨封官。”庙里挤满了韦伯斯特的党羽和亲信。

排除异己的侯伟开始为自己造势,宗楚克带领大臣们封她为“舜天皇后”。第二年二月,韦氏词典说他的皮箱里出现了一朵五色祥云,命画师拿给大臣们看,而一群党员正在吹嘘。上表中,志贺野志忠呈上12篇资治通鉴,说“高祖未点时,天下人皆在唱桑条歌;唐太宗未下令时,天下在唱桃李子;皇帝未任命时,天下在唱秦王破阵乐;武则天未任时,世唱堂堂;陛下任命之前,天下在唱武媚娘。现在女王已经下令,全世界都在唱英王石州。都是因为皇后的德,天下才有养蚕的大丰收!我想输入12条桑条韦。请宣天下,放在乐府里唱。”中宗大喜赏赐叶佳知忠,韦伯斯特的心腹趁机给韦伯斯特冠以“顺田义圣皇后”的称号,与武则天的“泽田顺圣皇后”一模一样。她的野心表露无遗,朝野皆知。

710年,龙年四月,一个叫姬阆的布衣上书中宗,说韦伯斯特一伙将来要造反,侯伟要中宗活捉姬阆。五月,许州参军,颜钦荣曰:“皇后*乱,干涉国事,宗族强盛。安乐公主、吴妍秀、宗楚克等人危在旦夕。”中宗把颜钦荣叫到北京,当面质问他。颜钦荣为人豪爽,直言不讳,毫无惧色。中宗对此保持沉默。颜钦荣从殿后出来,韦氏指使亲信兵部尚书宗初科将颜钦荣掷死在殿外石阶上。虽然中宗什么也没说,但他的脸色非常难看。

这件事发生后不久,中宗突然猝死。在桑条歌上,他说:“三七常以医术侍奉马,光禄君以厨艺见长。他们都去了皇宫。幸运的是,侯伟害怕被杀;安乐公主要侯伟面对朝廷,她是贵妃;是串通好了,给蛋糕下毒。六月,午时,中宗崩于神龙寺。”人们认为,侯伟害怕中宗对他采取措施,而安乐公主希望侯伟成为皇帝,这样她就可以成为皇妃,所以他们联手在食物中毒害中宗。然而,现代历史学家认为,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没有任何依据表明中宗对侯伟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从理论上讲,侯伟不应该做出这样的举动,中宗很可能死于突发性遗传性心脑血管疾病。

中宗死后,侯伟秘密发丧,派侄儿侄儿领兵五万进京,并在各要害部门安插亲信。接着,他伪造了一份遗诏,立文王李重茂为太子,并自称为朝廷的统治者。一切准备就绪后,侯伟召集官员宣布中宗的死讯,并宣读了假遗诏。魏后来的计划完全是武则天称帝的翻版。他先夺权,后杀了李重茂、李旦、太平公主等人,扫清了皇位的最后一个障碍。然而,临淄王李旦的儿子李隆基抢走了她的手。

景隆四年六月二十日晚,与太平公主之子薛崇俭率发动政变。侯伟和安乐公主被乱军杀害。第二天,侯伟所有的亲信都被杀了。韦伯斯特的女王梦破灭了。

武三思因为是武则天的侄子而获武则天起用,由右卫将军累进至兵部、礼部尚书,并监修国史。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大封武姓宗族为王。武三思被封为梁王,赐实封一千户。武三思性格跋扈,又善于阿谀奉承。早在光宅元年(684年),武三思就屡劝武则天先杀掉韩王李元嘉和鲁王李灵夔等。垂拱四年(688年),武三思以韩王、鲁王等和起兵反武的越王李贞、琅邪王李冲等通谋,均赐死,并尽杀其党羽,为武则天称帝扫清道路。

武三思是为了利禄什么都干得出来。 武则天最早的男宠薛怀义,本姓冯,名小宝,在洛阳市上卖药,被千金公主推荐给武则天。武则天为了让他便于出入禁宫,遂将他剃度为僧,为了提高他的身份,还让他改姓薛,起名怀义,与驸马薛绍同族。薛怀义仗着武则天的宠幸,常骑着马在街上横冲直撞,伤人无数,无人敢管。每当薛怀义骑马出宫时,武三思和武承嗣便在旁边伺候。一人扶马鞍,一人握马缰,口中还不断叮嘱:“薛师傅小心,薛师傅小心。”比奴仆还要恭顺。 后来薛怀义失宠被杀,武则天再以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为男宠。武三思和武承嗣二人一如过去,又对张氏兄弟百般阿谀奉承。若二张骑马,就争着配鞍,尾随在马后;若二张坐车,就争着驾辕,执鞭吆喝,谄媚地称张易之为五郎,张宗昌为六郎。谄媚薛怀义和张氏兄弟,其目的还是为了讨好武则天,所以对武则天就更是万般奉承,巧为逢迎。武三思为了讨武则天的欢喜,称颂她的功德,强迫来洛阳的使节、商人捐款百万亿,购买铜铁,铸造铜柱,名曰天枢,立于洛阳端门之外。柱基由铁铸成,其形如山,周长一百七十尺。柱为铜铸成,高一百零五尺,直径十尺,刻蟠龙麒麟围绕,顶上为承露盘,直径三丈。由武三思撰文,极力称颂武则天的功德,锩刻于柱,并刻百官及四方国君的姓名于其上,由武则天自书“大周万国颂德天枢”,经过一年方铸造完成。因消耗的铜铁量大,所募之钱购之不及,遂在民间强行搜刮,把农民的农具、器皿均无偿征调,害得无数农民家破人亡。此后,类似种种献媚之举,数不胜数。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欲立武三思为皇太子,询问宰相们的意见。狄仁杰道:“我看天下人都还思念唐朝,若立太子,非庐陵王不可。”武则天大怒。后来,武则天对狄仁杰道:“我梦见下了好几盘双陆都没有赢,这是什么原因?”狄仁杰回答道:“双陆不胜,是因为无子,这是天意在警示陛下。太子是天下根本,根本一动,天下就危险了。姑侄与母子谁更亲?您立庐陵王,那您千秋万岁后可以配享宗庙。若立三思,从没听说有将姑姑配享宗庙的?”武则天醒悟,当天便派人到房州迎接庐陵王李显。

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等发动神龙政变,诛杀二张,逼迫武则天退位,扶李显登基,李唐复辟。武三思全靠武则天起家,武则天丧失帝位后,武三思不仅没有失势,反而更加得宠,全是因为他成了复位的李显的亲家。李显被武则天废去帝号,贬为庐陵王,押送到房州去监管软禁时,妻子韦后于途中生下一女。因处境艰难,连包婴儿的布片都没有,李显只好将自身穿的衣服脱下包裹,由此起名李裹儿。李显夫妇觉得孩子命苦,所以特别疼爱,视为掌上明珠。后裹儿十六岁时,由武则天作主嫁给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李显复位后,裹儿被封为安乐公主,武崇训就成了驸马。武三思与李显原本就是姑表兄弟,后来又成了儿女亲家,加之李显昏庸,对武三思过去种种都忘之脑后,使武三思很快就成为皇宫的常客。 上官婉儿是上官仪的孙女,因上官仪犯罪被杀,她随母亲被罚在宫中为奴。上官婉儿聪明伶俐,饱读诗书,博览经史,文思敏捷,才华出众。又因长期住在宫中,耳濡目染,加上个人的精灵,对政治事物也颇为熟悉。武则天对她深为赏识,经常让她参与讨论一些政事,草拟一些政府文件,形同私人秘书。武则天死后,李显聘她为妃,封为婕妤,让她专门掌管草拟诏令。上官婉儿颇有文才,生活也很浪漫,早在武则天时,就与张昌宗有暧昧的关系,如今又与武三思暗渡风月。李显一直对韦后不加禁制,加之韦后野心勃勃,总想作武则天第二。每当李显坐朝,她都陪伴在旁,垂帘听政。因为李显懦弱无能,所以朝政都由韦后掌管。

婉儿为讨好韦后,巩固自己的权势,便把武三思引荐给韦后,使他们苟合成奸。武三思与婉儿、韦后之间的污秽行为,在宫中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只有李显一人眼昏耳聩,头上已戴了两顶绿帽子,不闻不知,还把武三思引为知己,视为心腹。若武三思三天不入宫,李显就要陪韦后,微服私访,去到武三思的家中。韦氏与武三思调笑戏谑,对饮亲狎,李显视以为常,不以为然,甚或陪着狎游。 宫中丑声外扬,闻者无不摇头长叹。尤其是对武三思过去作恶甚多,于武则天去掉帝位时,未予严惩,而今变本加厉,人们无不切齿痛恨。一向有着正义感的王同皎,为李显之女安定公主(非韦后所生)的驸马,对李显至为忠诚。王同皎不忍心看到武三思*乱后宫,挟制李显,危害社稷,便联络张仲之、祖延庆、周憬等人,暗中召集壮士,准备劫杀武三思,除掉这个众人愤恨的祸害。诗人宋之问因诌事张宗昌兄弟,以诗文作过二人的帮闲,当张宗昌兄弟被杀后,被流放到岭南,潜逃回到洛阳。王同皎怜惜他是个诗人,人品虽不高,也没有什么大过错,牵连受祸,便将宋之问收留在家中,由此宋之问知道了王同皎等人谋杀武三思的计划。这宋之问虽遭人生挫折,低劣的本性不改,为立功赎罪,不惜恩将仇报,指使他的侄子宋昙暗中向武三思告密。武三思就指使宋之问的外甥李悛上书李显,诬告王同皎等人“谋杀武三思后,将拥兵至皇宫,废黜皇后”。李显一向昏庸,不辨是非,便下令将王同皎、张仲之逮捕下狱,定成死罪。王同皎临刑时,意气自如,神色不变,大义凛然。 张仲之在被审讯时昂然不屈,手臂都被打断。与王同皎一同被周憬闻知谋泄,跑到比干庙中,对人说道:“比干,古之忠臣,知道我周憬的忠心。三思与韦后*乱,危害国家,不久就会斩首弃市。可把我的头悬挂在城门上,看到他们身首分离,抬出城门。”说毕自杀而死。宋之问因告密有功,武三思赏给了他一顶纱帽。

武三思杀害王同皎后,更为凶横,也将向更多的人下毒手。 拥戴李显复位,恢复唐的国号的功臣张柬之、敬晖曾被劝说杀掉武三思,说:“去草不去根,还会再重生。”但他二人说道:“大事已定,他犹如砧板上的肉,又能有什么作为。已经杀得很多了,不必要再增加。”朝邑尉刘幽求也劝桓彦范、敬晖杀掉武三思,说道:“武三思还在,只怕你们将来没有葬身之地。若不早日下手,将来后悔就来不及了。”二人也不依从。武三思与韦后勾搭上后,权势复振,张柬之等始感到是一种威胁,方多次劝李显诛杀武三思,李显怎忍心杀掉爱女安乐公主的公公。即使李显想杀掉,而实权在韦后手中,李显也作不了主,当然不可能听从张柬之等人的劝谏。张柬之见劝李显诛杀武三思而不可能,则退而求其次,想从权势上加以抑制,遂上书李显说:“天后当权时,李氏宗室被诛杀将尽。现在幸赖天地之灵,陛下得以复位,而武氏子弟仍然保有王的封号,居显要的官职,与过去一样,这不是大家所愿意看到的情况。希望降低他们的官爵,以满足天下人的心愿。”张柬之想唤起李显过去的不幸回忆,来去掉武氏的势力。李显早将过去忘得一干二净,只安于现状,所以无动于衷,仍不听从。张柬之等无法,只好叹息愤慨,或弹指出血,自怨自艾他说:“过去之所以未诛杀诸武,是希望皇上去诛杀,以张大天子的威风。今反如此,事势已去,不知如何是好。” 武三思本来就有政治野心,武则天在位时就想被立为太子,与韦后勾搭上后,韦后更是野心勃勃,自然不会容忍张柬之这班正直的人在朝中掌握朝政,因此里应外合,时常在李显面前败坏他们,力图加害。张柬之等畏惧武三思的谗害,因平时见考功员外郎崔湜对武三思也有所愤慨,切责的言词还颇为激烈,便引为知己,作为耳目,让他去暗中探听武三思的动静,以便采取相应对策。这个崔湜却见李显对武三思很亲密,而倒向武三思,将张柬之等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武三思,成了武三思的一条忠实走狗,并为武三思引荐为中书舍人,成了皇帝的近臣。

正在这时,原殿中侍御郑愔因诌事张宗昌兄弟,被贬为宣州司事参军,在宣州又贪赃枉法,为躲避法办,逃入洛阳,投靠武三思。郑愔拜见武三思,先大哭,既而又大笑。武三思甚感奇怪,问道:“你这是为什么?”郑愔说:“开始见大王而哭,是哀伤大王将遭诛杀而灭族,后来大笑,是高兴大王得到了我郑愔。大王虽然得到了天子宠幸,而张柬之、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四人把持着将相的大权,他们胆略过人,废掉太后尚且易如反掌,大王在权势上还能比得过太后吗?因此大王不去掉这四人,简直危如早晨的露水。可是大王还自以为安如泰山,我深为大王担忧。”武三思正与韦后相谋,去掉此四人,因五人官位高,权力大,又受到李显的信任,在社会上又有重大的影响,感到不知从何处下手,今听郑愔之言,必知有计,心中大喜,便请郑愔登楼,去到密室,而后问道:“刚才你既然说到要去掉张柬之等人,而四人位高权重,但不知从何处着手?”郑愔说:“可建议朝廷,以他们四人拥戴复位之功,册封为王,夺其实权。他们一旦手中失去权力,就可以任凭摆布了。”武三思深以为然,便引荐郑愔为中书舍人,与崔湜一道,同为他的谋士。武三思与韦后便按照郑愔所献之计,日夜在李显面前巧舌如簧,诋毁张柬之等人,向李显说道:“这四个人自以拥戴有功,就居功自傲,大权在握,独断专行,将对社稷不利。”由此李显对四人起了疑心,不再信任。武三思与韦后二人便进一步向李显建议:“不如封张柬之等人为王,不让他们再参与朝政,这样在外表上是尊重功臣,避免他们的不服气及人们的议论,实际上又夺去他们的权力,不致再专权用事。”李显这个软耳朵,对武三思、韦后之言无不听从,于是下诏书:封张柬之为汉阳王,敬晖为平阳王,桓彦范为扶阳王,袁恕己为南阳王。同时免去他们“知政事”,即宰相参政的权力,赐金银绸缎及鞍马,只须于每月初一、十五两日入宫朝拜一次。 张柬之等人虽被夺去实权,不得参与朝政,毕竟还有着王的尊号,有着很高的声望和很大的政治影响,而且还能一月入宫朝拜两次,有机会和李显接近,能对李显进行劝谏或献策。所以武三思对他们留在京城仍然感到是一种威胁,于是报请朝廷,将他们调离京城,改任地方官。当时韦后当权,上官婉儿掌管草拟诏令,调令可以随便下。调任张柬之为襄州(湖北襄樊)刺史,敬晖为朗州(湖南常德)刺史,桓彦范为亳州(安徽亳县)刺史,袁恕己为郢州(湖北京山)刺史。接着武三思又指使郑愔诬张柬之等人与王同皎同谋,欲废韦后,于是又将五人贬滴。张柬之被贬为新州(广州新兴)司马,敬晖为崖州(海南岛北部)司马,桓彦范为沈州(广州罗定县境)司马,袁恕己为窦州(广州信宜)司马。都是贬在当时最为偏僻、最为荒凉的所谓远恶之地。

最后,为置五人于死地,武三思暗中指使人书写韦后的污秽行为,请予废黜皇后的封号的传单,张贴在洛阳的天津桥。武三思有意让人将其情况报告李显。李显闻之,极为愤怒,命令御史大夫李承嘉穷究其事。李承嘉秉承武三思的意旨,捏造案情,诬为张柬之、敬晖、桓彦范、袁恕己五人对贬谪不满,暗中指使人所为,并报请李显:“他们表面上是请求废黜皇后,实则是想阴谋篡逆,应该对他们四人全部诛杀。”大理丞(法院法官)丰朝隐表示反对,奏称“对张柬之等人不经审问,就急忙诛杀,不合法律手续。”大理丞裴谈为讨好韦后及武三思。为之出谋,奏称:“对张柬之他们应该根据皇帝的诏令判处斩刑,诛杀全族,没收家产,则可以不必经过审问,也是合于法律手续的。”后来李显考虑到曾向张柬之等颁发有不处死的丹书铁卷,不同意处死,改为流放。于是将张柬之流放到泷州,敬晖流放到琼州,桓彦范流放到瀼州(广西上思县境),袁恕己流放到环州(广西环江)。四家子弟十六岁以上的,皆流放到五岭以南。裴谈因讨好献媚,由大理承提升为刑部尚书,李朝隐因秉公持正则由大理丞贬为闻喜县令。邪僻者升官,正直者遭贬。崔湜又向武三思提出建议:“张柬之等若有朝一日被召回洛阳,必为后患,不如派遣使者,假传圣旨,将四人杀掉。”武三思高兴地说:“正合我的心意,但不知派哪一个去最为妥当?”崔湜便推荐他的表兄大理正周利贞。

武三思与韦后商议后,决定由婉儿草拟一道诏书,命令周利贞以代理右台御史的身分,带着婉儿发出的假圣旨前往岭南,去杀害张柬之等五人。周利贞到达岭南,张柬之年老体衰,恚恨成疾,也死于新州贬所。算是万幸,未遭受到周利贞的残酷折磨。桓彦范正被押往瀼州流放的途中。周利贞在贵州(广西贵港市)遇到桓彦范,随即令人将桓彦范用绳索捆绑,在砍伐的竹桩上拖着走,肉被竹桩刮去,露出骨头。待到折磨得心满意足了,而后用棍棒打死,残忍至极。敬晖被刀剔而死,残忍更胜一步。袁恕己被强灌野葛藤汁,腹内痛苦难受,倒在地下,以手抓土,指甲磨尽,鲜血淋漓,而后用竹板打死,残忍又胜一步。周利贞因残杀有功,回到京城,即升为御史中丞,血染珠顶红武三思残害张柬之等人之后,权威日盛,将过去张柬之等人所斥退的小人全都恢复了原有职务。常对人说:“我不知道人间哪一种人是善人,哪一种人是恶人,我只知道对我好的就是善人,对我不好的就是恶人。”因此凡反对他们的就加罪杀掉或排斥,讨好他的就高官厚禄,权力胜过皇帝。处士韦月将上书朝廷,指出武三思父子权力过大,必为叛逆。武三思得知,即指使有关部门将韦月将处斩。当时任黄门侍郎的宋璟在李显面前力争,认为韦月将未犯死罪,不应处死。大理卿尹思贞认为时令为夏天,不是处死刑的时候。武三思于是变换手法,将韦月将流放岭南,到秋天行刑的时候,令广州都督周仁轨将韦月将杀害。同时武三思上奏朝廷,将宋璟由京官调为并州长史。当时侍御史周利贞、冉祖雍、太仆丞李悛(诗人宋之问的外甥)、光禄丞宋之逊(宋之问的弟弟)、监察御史姚绍之五人为武三思的耳目,被人呼为三思五狗。武三思又与兵部尚书宗楚客、将作大匠宗晋卿、太府卿纪处讷、鸿胪卿甘元柬等人互相勾结,操纵朝政。对武氏的祖先,按帝王祖先的礼仪进行祭祀,对武氏祖先的坟墓,按帝王陵墓一样,派官员管理,阴怀篡逆。当时人将武三思比为曹操和司马懿。 太子李重俊聪明有果断。武三思对他最为忌恨。因重俊不是韦后所生,武三思指使他的儿子武崇训利用安乐公主在李显及韦后面前谗害李重俊,图谋废掉李重俊的太子封号。安乐公主自恃李显及韦后对她特别钟爱,也就无所顾忌,恣意妄为,卖官鬻爵,势倾朝野。她自行草拟好诏书,将所写文字掩盖着、要求李显在上面签字。李显也就笑着照办,在上面签字画行,而并不看诏书的内容。因此假传李显的诏令,干了许多坏事。安乐公主又自认为是皇后所生,为嫡生,比重俊要高一等,虽然重俊为太子,则对他瞧不起,甚至当面凌辱,呼他为奴。

武三思又通过武崇训怂恿安乐公主在李显面前要求被册立为皇太女,将来好继承皇位。若真是安乐公主被立为皇太女,将来继承皇位,而武崇训为丈夫,天下岂不就落入武三思的手中了。李显虽然昏庸,对这一点的利害关系还是知道的。而且宰相魏元忠又劝谏说:“公主若为皇太女,驸马又称为什么;安什么名号?而且太子无罪被废,会动摇社稷,于国家不利。”由此李显拒绝了安乐公主的要求。就安乐公主而言,提出这一要求,用的标准来评论,无可非议。就武三思来说,则为其篡逆的手段。

太子李重俊本来就对武三思*乱后宫,欺蒙李显,专权擅政,勾结上官婉儿,每下诏令,推尊武氏,阴怀篡立极其不满,再加武崇训指使安乐公主请求李显废黜他,另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就更愤恨不平。同时朝中的正直大臣对武三思的胡作非为、危害社稷也极为不满。李重俊便联络一些对武三思不满的官员,在左羽林(近卫军)大将军李多祚和右羽林将军李思冲等人的支持下,假传李显圣旨,率领羽林军骑兵一千人,步兵三百人,冲入武三思的府第,杀掉了武三思及其子武崇训。 李显追封武三思为梁王,谥宣,并以李重俊首级祭祀之。 李旦即位后,将武三思父子斫棺暴尸,夷其墓。

8月29日

太子诛灭武三思

皇帝逼杀皇太子

唐中宗李显四十九岁当皇帝,本来是该有所作为的,可他是个平庸糊涂的人。

李显被母亲武则天流放到房陵,接受羁管二十年,吃尽苦头。

他的妃子韦氏倒是颇有胆量的女人,每当丈夫想自杀,她就劝慰说:“祸福无常,大不了一死!何须自己紧张?”夫妇相濡以沫,有难同当。李显向她发誓:“他年若能出头,一切随你心意,绝不负约。”麻烦就从这里开始了。〔7052〕初,韦后生邵王重润、长宁、安乐二公主,上之迁房陵也,安乐公主生于道中,上特爱之。上在房陵与后同幽闭,备尝艰危,情爱甚笃。上每闻敕使至,辄惶恐欲自杀,后止之曰:“祸福无常,宁失一死,何遽如是!”上尝与后私誓曰:“异时幸复见天日,当惟卿所欲,不相禁御。”及再为皇后,遂干预朝政,如武后在高宗之世。

韦氏生了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小女儿安乐公主出生在流放路上,尤得宠爱。韦氏回到洛阳之后,把她嫁给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武家和李家,本来是政治上的仇家,就这么拉成亲家了。7052上女安乐公主适三思子崇训。

中宗上台后,允许韦皇后垂帘听政,坐在屏风背后给自己出主意。这样一来,皇帝、皇后、亲家翁武三思,再加上一位才女上官婉儿,竟然结成一派,跟朝中的正派大臣张柬之等人唱起对台戏来了。

说起上官婉儿,可不简单。她是上官仪的孙女,祖父得罪死后,她没入后宫做女奴,因为受到家学熏陶,人又聪明,口才流利,很快讨得武则天的欢心。七十来岁的老太婆,看到下面的奏章,头昏眼花不耐烦,便叫婉儿处理,她竟做得头头是道,非常得体。中宗即位后,封她为婕妤,参与朝政决策。武三思也一向跟她关系暧昧。由于这些原因,他们自然成了同路人。有时,韦后和武三思下棋,皇帝一旁指点,如同一家人,渐渐地三思又和韦后勾搭上了,可见中宗多么昏聩!〔7052〕上官婉儿者,仪之女孙也,仪死,没入掖庭,辩慧善属文,明习吏事。则天爱之,自圣历以后,百司表奏多令参决;及上即位,又使专掌制命,益委任之,拜为婕妤,用事于中。三思通焉,故党于武氏,又荐三思于韦后,引入禁中,上遂与三思图议政事,张柬之等皆受制于三思矣。上使韦后与三思双陆,而自居旁为之点筹;三思遂与后通,由是武氏之势复振。

不仅如此,中宗有时还化装成公子少爷到武三思家去玩。大臣崔皎劝他慎重,中宗不但不听,还把这事告诉武三思,表示完全信任。本来,武则天死后,武三思应当家败人亡的,由于关系拉得好,反而更加得势。〔7052〕上数微服幸武三思第,监察微史清河崔皎密疏谏曰:“国命初复,则天皇帝在西宫,人心犹有附会;周之旧臣,列居朝廷,陛下奈何轻有外游,不察豫且之祸!”上泄之,三思之党切齿。

大臣们怕武三思在幕后捣乱,不免担心。纳言敬晖请考功员外郎崔是当耳目,探听武三思的动静。崔是为了讨好,竟将敬晖的意思向武三思告密,主动为他当助手,被封为中书舍人。把敬晖和大臣们气得半死。〔7053〕敬晖等畏武三思之谗,以考功员外郎崔湜为耳目,伺其动静。湜见上亲三思而忌晖等,乃悉以晖等谋告三思,反为三思用;三思引为中书舍人。

殿中侍御史郑愔,原来是二张的亲信,主子失败后,改投武三思,拜见之初,他耍了一套花腔:先是痛哭,接着大笑,把主人弄得莫名其妙,问他是不是神智不清,〔7053〕先是,殿中侍御史南皮郑愔谄事二张,二张败,贬宣州司士参军,坐赃,亡入东都,私谒武三思。初见三思,哭甚哀,既而大笑。三思素贵重,甚怪之

郑愔这才摆开龙门阵:“初见大王而痛苦,是为大王行将诛戳而悲哀;后来大笑,是为大王能有我的帮助而高兴!大王虽得天子的信任,却有五个大臣在作梗。张柬之、敬晖、桓彦范、崔玄玮、袁恕己五人,胆略非同一般,当初废掉太后易如反掌,你的权势比太后又如何呢?他们日夜想吃大王的肉,你却自以为安如泰山,我真为大王寒心啊。”〔7053〕愔曰:“始见大王而哭,哀大王将戮死而灭族也。后乃大笑,喜大王之得愔也。大王虽得天子之意,彼五人皆据将相之权,胆略过人,废太后如反掌。大王自视势位与太后孰重?彼五人日夜切齿,欲噬大王之肉,非尽大王之族不足以快其志。大王不去此五人,危如朝露,而晏然尚自以为泰山之安,此愔所以为大王寒心。”

武三思便叫郑愔和崔是为谋士,天天向中宗进谗,最后把这五个人的权夺掉,封给空头的王爵,朝政又归武三思来掌握了。只有宋璟还在,常劝武三思记住吕太后家的教训,可又有什么用呢?〔7053〕三思大悦,与之登楼,问自安之策,引为中书舍人,与崔湜皆为三思谋主。

中宗竟把术士郑普思,管理皇帝衣服的叶静能升为秘书监和国子祭酒,一时成了大笑话。〔7053〕术士郑普思、尚衣奉御叶静能皆以妖妄为上所信重,夏,四月,墨敕以普思为秘书监,静能为国子祭酒。

桓彦范不断谏阻:“陛下初即位时,声明政令都依照贞观时的原则。太宗用的什么人?魏征、虞世南和颜师古当秘书监,孔颖达当国子祭酒,都是大学者、大书法家、大谏臣,郑普思和叶静能是干什么的?念符咒,要魔术,一批小丑而已!”〔7053〕桓彦范、崔玄暐固执不可,上曰:“已用之,无容遽改。”彦范曰:“陛下初即位,下制云:‘政令皆依贞观故事。’贞观中,魏征、虞世南、颜师古为秘书监,孔颖达为国子祭酒,岂普思、静能之比乎!”

左拾遗李邕也上书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是孔圣人的话。他告诉后人,儒家的政教反对邪门歪道。真有神仙能叫人不死,秦始皇和汉武帝不是还要跟我们说话吗?佛祖若能助人福禄,梁武帝就不该在台城饿死呀,他们信的是鬼神之道。尧舜受人尊重,只不过是注重人事,关心社会民生罢了。把这批和尚道士宠到天上去,对国计民生到底有何益处?”这些话中宗是听不进去的。〔7053〕左拾遗李邕上疏,以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若有神仙能令人不死,则秦始皇、汉武帝得之矣;佛能为人福利,则梁武帝得之矣。尧、舜所以为帝王首者,亦修人事而已。尊宠此属,何补于国!”上皆不听。

处士韦月将上书皇帝,控告武三思和韦后私通,扰乱国政。中宗大为光火,下令马上诛杀韦月将。〔7064〕处士京兆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潜通宫掖,必为逆乱;上大怒,命斩之。

宋璟认为先要调查事实。中宗气极了,连衣襟也不及整理,冲出侧门,指着宋璟质问:“我以为你早已执行诏令,把他杀了,岂料还在作梗,快把首级拿来!”〔7064〕黄门侍郎宋璟奏请推按,上益怒,不及整巾,屣履出侧门,谓璟曰:“朕谓已斩,乃犹未邪!”命趋斩之。

宋璟毫不客气:“大路上的人都说皇后和武三思有私情,陛下不追究,反而杀鸡吓猴,堵住国人的口,我是决不奉诏的!”中宗本来懦弱,也不好勉强。〔7064〕璟曰:“人言中宫私于三思,陛下不问而诛之,臣恐天下必有窃议。”固请按之,上不许。璟曰:“必欲斩月将,请先斩臣!不然,臣终不敢奉诏!”上怒少解。

加上御史大夫苏珦也说:“现今是五月盛夏,杀人违反节令,对国家不利,还是另作处理为好。”中宗只好叫人当场打了韦月将一百棍,流放岭南。派专人责成广州都督周仁轨,秋分刚过的第二天早晨,就把韦月将杀了。〔7064〕左御史大夫苏珦、给事中徐坚、大理卿长安尹思贞皆以为方夏行戮,有违时令。上乃命与杖,流岭南。过秋分一日,平晓,广州都督周仁轨斩之。

武三思权倾朝野,捧场的人越来越多,一批官僚甘心供他驱使,有所谓“五狗”之称。他见时机成熟,决心整治张柬之等五位老臣,竟使用了最卑劣的手法:暗中叫人把韦后的种种丑行,包括跟自己的私情,写成传单,半夜时分贴在天津桥头。传单里提出要求,废黜这个*荡的女人,用语十分尖刻。这又触动了中宗的神经,叫御史大夫李承嘉追根究底。李承嘉早已心领神会,立即作出结论:“这是对天子的恶毒攻击,是张东之等五人从中捣鬼,表面上要废皇后,骨子里是图谋篡位,罪该族诛!”〔7067〕武三思阴令人疏皇后秽行,榜于天津桥,请加废黜。上大怒,命御史大夫李承嘉穷核其事。承嘉奏言:“敬晖、桓彦范、张柬之、袁恕己、崔玄暐使人为之,虽云废后,实谋大逆,请族诛之。”

武三思又在儿媳妇安乐公主面前添油加醋,经过内外夹攻,中宗下令:“张柬之等曾接受我的铁券,保证有罪不判死刑,现在一起流放岭南,十六岁以上的家人子女都跟着去。”中书舍人崔是劝武三思趁机杀人灭口,派出专人赴岭外执行。〔7067〕三思又使安乐公主谮之于内,侍御史郑愔言之于外,上命法司结竟。…上以晖等尝赐铁券,许以不死,乃长流晖于琼州,彦范于瀼州,柬之于泷州,恕己于环州,玄暐于古州,子弟年十六以上,皆流岭外。

这样,张东之和崔玄暐在半路上被折磨而死。桓彦范走到今天的广西贵县,被使者抓住,套在江水中的竹排上拖着,皮肉拖光了,剩下骨架,再用刑杖击碎。〔7067〕比至,柬之、玄暐已死,遇彦范于贵州,令左右缚之,曳于竹槎之上,肉尽至骨,然后杖杀。

敬晖是被一刀一刀割死的。袁恕己平时好服丹药,体内有毒,使者逼他喝野葛藤的汁水,几大碗喝下去还不死,趴在地上,指甲抠进泥土,全身脱光了,再用木棒打死。薛季昶贬到儋州,就是今天的海南岛南部,服毒自杀。〔7067〕得晖,呙而杀之。恕己素服黄金,利用逼之使饮野葛汁,尽数升不死,不胜毒愤,掊地,爪甲殆尽,仍捶杀之。利用还,擢拜御史中丞。薛季昶累贬儋州司马。饮药死。

这个专使为何如此狠毒?原来他就是大理正周利用,一个奸邪小人,平时很受正人君子的鄙视,现在要报仇了!武三思把他擢升为御史中丞。〔7067〕中书舍人崔湜说三思曰:“晖等异日北归,终为后患,不如遣使矫制杀之。”三思问谁可使者,湜荐大理正周利用。利用先为五王所恶,贬嘉州司马,乃以利用摄右台侍御史,奉使岭外。

有人提醒武三思,周利用品质坏,是恶人。三思哈哈大笑:“什么善人恶人?对我好的就是善人,对我不好的就是恶人!”〔7067〕三思既杀五王,权倾人主,常言:“我不知代间何者谓之善人,何者谓之恶人;但于我善者则为善人,于我恶者则为恶人耳。”

武三思尤其憎恨太子李重俊,因为他不是韦后所生。安乐公主和武崇训也欺负这位兄弟,有时喊他“奴才”,只想废掉他,自己来当皇太女。〔7076〕皇后以太子重俊非其所生,恶之;特进德静王武三思尤忌太子。上官婕妤以三思故,每下制敕,推尊武氏。安乐公主与驸马左卫将军武崇训常陵侮太子,或呼为奴。崇训又教公主言于上,请废太子,立己为皇太女。太子积不能平。

有时,安乐公主自制敕文,把文字掩上,要父亲签名。中宗只当儿戏,不看内容,提笔就签,把公主宠坏了。〔70612〕安乐公主恃宠骄恣,卖官鬻狱,势倾朝野。或自为制敕,掩其文,令上署之;上笑而从之,竟不视也。自请为皇太女,上虽不从,亦不谴责。

太子忍无可忍,决心先下手为强,于是约定一帮羽林军的将士,假传圣旨,调发骑兵三百人,分头行动,趁武三思没作防备,包围府宅,很轻易地把他抓住,连同武崇训和亲朋党羽,一起杀死了。中宗带领韦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登上玄武门门楼躲避,调发羽林军反攻。太子逃入终南山,精疲力尽,被部属杀害。中宗又把太子的首级取来祭奠武三思父子,太子的同党也全部杀光。然后改玄武门为神武门,楼为制胜楼,接受武三思的余党所上尊号,自称为应天神龙皇帝,韦后为顺天翊圣皇后。〔7077〕秋,七月,辛丑,太子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祎之、沙吒忠义等,矫制发羽林千骑兵三百馀人,杀三思、崇训于其第,并亲党十馀人。又使左金吾大将军成王千里及其子天水王禧分兵守宫城诸门,太子与多祚引兵自肃章门斩关而入,叩阁索上官婕妤。婕妤大言曰:“观其意欲先索婉儿,次索皇后,次及大家。”

诛灭了儿子,如此得意,足以见到唐中宗的糊涂劲儿到了什么样子!

关于武则天她妈在钦州的史学索隐

一、引子

友人转了文章《武则天她妈在钦州》邀我观看,又忽然听说武则天她妈在钦州 历史 文化研究工作组成立了,着实把笔者吓了一跳。

笔者数年研究《文心雕龙》作者南北朝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勰,得出结论刘勰家族祖籍地为日照市莒县而祖居地是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所以三庄镇古称雕龙里、刘三公庄,因而被称为刘勰故里。照此来说,这岂不成了研究刘勰他爷爷在三庄?难道笔者还要呼吁成立个刘勰他爷爷在三庄 历史 文化研究组织?甚是无语。

二、武则天她妈在钦州文史遗存与爬梳

言归正传,再来说说武则天她妈在钦州。初次看了这消息,只是当做无凭无据的地方传说引发的附会笑谈。渐渐的关于武则天她妈在钦州的消息红了起来,也不乏有文章旁征博引煞有介事的一番考证,就兹内容罗列如下:

(一)武则天她妈在钦州的史料及文史遗存

关于武则天她妈的史料,主要出自《全唐文》卷239武三思所作的《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铭(并序)》,附录原文:

父郑恭王讳达,周内史中大地,隋开府仪同三司黄门内史吏部、刑部二侍郎尚书左右丞赵、鄯二州刺史工部、吏部二尚书纳言营东都大监将作大匠武卫将军左光禄大夫遂宁恭公,赠吏部尚书,唐赠尚书左仆射,垂拱二年封郑王,食邑一万户,依旧谥曰恭,即司徒雍州牧观德王之季弟也。

该文也记载了武则天她妈与武士彟的婚事,“于是使桂阳公主为婚主,礼娉所须,并令官给”。而《全唐文》卷249李峤《攀龙台碑》记载:

时帝先缺中闱,高祖亲为求偶,谓帝曰:“隋纳言遂宁公杨达,才为英杰,地则膏腴。今有女贤明,可以辅德,秦晋之匹,不能加也。”於是特降纶言,俾成姻对,高祖自为帝婚主,遣桂阳公主专知女家。

桂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女儿,丈夫杨师道。杨师道是隋朝观德王杨雄之子,而武则天她妈是杨雄弟弟杨达之女,也就是说武则天她妈是桂阳公主的叔伯小姑子。因为这层身份的重要性所以桂阳公主做了武则天她妈与武士彟成婚的女方媒人,而唐高祖李渊亲自做了这桩婚事的主婚人。

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中《古迹门》写有一篇《陟屺寺》,后收录在明朝《永乐大典》和清朝的《四库全书》。《诗经·魏风·陟岵》里说“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既然叫陟屺寺,那就是缅怀母亲之寺,文中既然说是“则天念母,为建寺”,那么就可以认为武则天她妈就是钦州人。附录《陟屺寺》一文:

钦州灵山县东南三十里有武利场,俗传唐则天母氏故里也。去场不远,有陟屺寺遗址,云则天念母,为建寺。祈福之地,犹有丰碑断裂茅桧间,字昼略可辨,其文则卢肇奉敕撰。按,则天父武士彟,晋人,母杨,未详家何地。后得志,封荣国夫人。荣国卒,后出珍币建佛庐以徼福,然则陟屺之说,固苗裔矣。惜肇碑剥落,不可考也。然亦可疑,肇,袁州人,奋迹武宗朝,去则天固远,将奉何敕作记耶?

周去非《岭外代答》的《志异门》中还有一篇《武婆婆》,附录于此:

广右人言,武后母本钦州人,今皆祀武后也。冠帔巍然,众人环坐,所在神祠,无不以武为尊。巫者招神,称曰“武太后娘娘”,俗曰武婆婆也。

(二)所说武则天她妈与钦州关系的爬梳

武则天她妈与钦州是什么关系的呢?首先,杨达之女的身份并没有否认,但其关系却爬梳如下:

很多 历史 学家认为,杨氏并非杨达的女儿,也许是杨达家的奴婢,又或者是收养的养女。所以笔者有理由认为,杨氏名义上可能是杨达的女儿,这一点武则天应该不是说谎;但这女儿不是亲生的,而是养女,这就是为什么正史上不记载。再根据前人的猜测脑补一下,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是灵山武利人,当年某位路过武利的人物,遇见了她,觉得其聪明伶俐,就将其带往北方,并被杨达所喜爱,认为养女。

(三)所说钦州流放罪人与武则天她妈在钦州的关联

唐朝时候的钦州,还是蛮荒之地,往往被作为获罪官员的流放之地。武则天的亲家韦玄贞,也就是唐中宗的老丈人就被流放钦州。这段流放的日子,对于韦玄贞一家是一段悲剧。《资治通鉴》卷208记载:

初,韦玄贞流钦州而卒,蛮酋宁承基兄弟逼取其女,妻崔氏不与,承基等杀之,及其四男洵、浩、洞、泚,上命广州都督周仁轨使将兵二万讨之。承基等亡入海,仁轨追斩之,以其首祭崔氏墓,杀掠其部众殆尽。上喜,加仁轨镇国大将军,充五府大使,赐爵汝南郡公。韦后隔帘拜仁轨,以父事之。及韦后败,仁轨以党与诛。

《新唐书》卷183“韦温传”记载:

及帝降为庐陵王,玄贞配流钦州而死。后母崔氏,为钦州首领宁承兄弟所杀。玄贞有四子:洵、浩、洞、泚,亦死于容州。后二妹,逃窜获免,间行归长安。及中宗复位,韦氏复为皇后。其日,追赠玄贞为上洛郡王……遣使迎玄贞及崔氏丧柩归京师。又遣广州都督周仁轨率兵讨斩宁承兄弟,以其首祭于崔氏。

武则天的亲家韦玄贞被流放钦州,竟然还被这里的少数民族头领宁承基灭了门。唐中宗当了皇帝就为岳父一家报仇,派出两万兵将大举讨伐,最终用宁承基的人头祭奠了韦后她妈崔氏的坟墓。可见,韦后她妈在唐中宗复位以前是埋在了钦州的,后来又迁葬了。唐朝时候对于罪人的判处,大多出现流放岭南的记载,钦州作为地处岭南的一个州,可考流人除了韦玄贞一家外,还有六例即:崔神庆、张说、徐齐聃、姜皎、宋之问、房融。

如果钦州是武则天她妈出生地,武则天为什么选择这里作为获罪官员的流放地呢?

长安城里的武则天,一生没有到过遥远的钦州武利(当然那时还没有武利这个名字)。一定是母亲杨氏,在与她相依为命时向她和盘托出过自己的身世,以及对那个遥远的家乡的印象。作为城里小孩,听母亲口述中的老家无疑是负面的,不堪回首的。蛮荒之地,远在天涯,民智未开,瘴气弥漫。

就是说武则天是从出生在钦州的杨氏描述所说,而知道这里生活困苦,所以把这里选择为惩罚罪人流放罪人的地方。

三、关于武则天她妈在钦州的否定

先说武则天她妈杨氏身份一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铭(并序)》是武则天她侄武三思所作,虽然杨氏只是武三思父亲的后母,但为了眼前利益考量,讨得姑母武则天的欢心,总是要作出一番吹捧的,比如文中将杨氏与武士彟成婚的场景描述为“既而三星叶兆,百两邀欢,与松萝而比茂,谐琴瑟而流响。风闺少女,袭兰蕙而驰芬;月幌仙娥,韵珩璜而动步”。武则天她妈杨氏与武士彟成婚的时候已经四十多了,哪里还会有这般少女的妙曼美姿?然而武三思这篇文章有吹捧武则天她妈杨氏之嫌,却也不足以说明武三思这篇文章所记都不可靠,更不可以据此否定武则天她妈是隋朝皇族杨达之女。关于武则天她妈杨氏的出身问题,最有争议的是武则天称帝之后,大才子骆宾王所写的《代李敬业讨武曌檄》,文中开篇即说“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试想,抛开武则天她妈杨氏的隋朝皇族身份不论,武则天她爸武士彟可是大唐开国功臣封号应国公,李敬业的祖父李绩受封的是应国公,同样是国公,一边说英国公李绩的孙子李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一边说应国公武士彟之女武则天“地实寒微”,未免也太厚此薄彼了?这大概就是拿人钱财替人说话,不得不吹捧李敬业,骆宾王的质疑是不足以否定武则天她妈隋朝皇族身份的。但武周代唐,还是有很多人不服,李敬业起兵并不是武则天时期的唯一造反事件,出身问题再出幺蛾子可不是什么好事,这样授人以柄落人口实的出身话题是会成为第二个第三个李敬业起兵造反丑化武则天由头的,武则天又怎么会允许武三思再在出身问题上造假呢?

杨达作为隋朝皇族从未到过钦州,难道说武则天她妈就是杨达非亲生的干女儿或者养女等等?受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制度的影响,隋唐时期还是相当重视嫡庶之别的,杨达岂会无缘无故的收养一个干女儿?这样的女孩子又能有怎样的行为赢得“贤明”之声誉,而被居于深宫做皇帝的唐高祖李渊所知?再说非血缘关系的认亲,可不是一件随便的事,在唐之后的北宋时期一件认亲事情可以拈来做个比对。北宋张舜民《画墁录》记载:

刘综知开封府,一日奏事毕,真庙从容曰:“卿与后宫近属,已拟卿差遣,当知否”综变色作秦音曰:“臣本是河中府人,出于孤寒,不曾有亲戚在宫内。”未几出守庐州。

宋真宗皇后刘娥出身四川的贫苦人家,宋真宗出面物色攀亲,却被开封府尹刘综断然拒绝。《宋史》卷463“外戚传上”记载刘通“长女为真宗德妃(时刘娥未封后)”,而卷242“后妃传”记载“后,通第二女也……以其无宗族,乃更以美为兄弟,改姓刘”,两处记载存在矛盾,刘娥究竟是刘通长女还是次女不是这里所关注的,引据这段记载只是说明刘娥没有兄弟,而让龚美改姓为刘美,这才有了娘家人。这件事的真相是刘娥到处攀亲,都不被搭理,只好选了没有儿子而且早死的官员刘通认为生父,死人总没法开口拒绝吧?贵为皇后的刘娥这段攀亲之途竟然是如此的艰难,试想身为隋朝皇族的杨达又有什么必要去将一个出生于钦州的民女认作女儿呢?

再者来说,武则天她妈与武士彟的婚事是唐高祖对老部下的关爱并且亲自主婚的,在这样的重视门第血统的时代,如果新娘子是一个冒牌的民女而非隋朝皇族杨达的亲生女,那么这对部下的关爱岂不就变成了折辱么?武则天她妈杨氏绝难完成从钦州民女到隋朝皇族杨达女儿身份转换的,所嫁的只能是杨达的亲生女。

关于韦玄贞流放钦州的问题。流放作为一种惩罚,在唐朝有着明确规定,《旧唐书》卷50“刑法志”记载,贞观十四年“又制流罪三等,不限以里数,量配边恶之州”。隋唐时期虽然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制度,但做官出仕等等还是很看重出身问题的,当然血雨腥风的后宫斗争更是如此,武则天被骆宾王捏造了“地实寒微”的下等出身那件事是不会那么快就健忘的。若果武则天她妈真是出生在钦州的民女,不管何种方式成为桂阳公主的叔伯小姑子,不管抱养认养还是干女儿,那么武则天对钦州的感情只可能是心中的痛,绝不会因她妈的缘故而对钦州怀有别样情愫的怀念感情,而只会封锁这个消息。一次一次的把犯罪官员流放到这里,这是让这些人搜集她妈本是一介民女出生在蛮荒之地钦州的黑料,坐实自己“地实寒微”的出身问题么?这是不合乎正常思维逻辑的。

仅凭唐高祖主婚武则天她妈和武士彟婚事来看,从没到过钦州的杨达只能是武则天亲亲的姥爷,她妈不会是她姥爷杨达的干女儿;武则天能把亲家韦玄贞一家流放到钦州,这里绝对不会有武则天她妈原本是出生在钦州的民女这样的黑料。事实上,钦州所在的岭南地区早在秦朝就成为罪人流放官员贬谪的目标地区,武则天也不是罪人流放钦州的首创者,武则天从她妈杨氏对出生地的转述而得知钦州生活状况恶劣,所以选择此处作为亲家韦玄贞等人流放地的说法,也是无法让人认同的。

四、对钦州陟屺寺“瞻望母兮”的史学索隐

钦州不会有武则天她妈的出生乃至生活印迹,但却是韦皇后父亲韦玄贞一家的流放地,甚至一家人死后一度埋在钦州。那么,钦州“瞻望母兮”的陟屺寺,会不会就是唐中宗重新当了皇帝,广州都督周仁轨灭了韦后杀母仇人宁承基之后,或者朝廷出钱,或者广州都督府出钱,也或者钦州地方出钱而修建的寺庙?武则天是没有她妈在钦州的可能,而武则天的儿媳妇韦后她妈倒是死在钦州曾经埋在钦州。毕竟周仁轨杀了宁承基,把韦后感动的不要不要的,“隔帘拜仁轨,以父事之”,身为广州都督的周仁轨就不能对“父事”自己的韦后做点什么?投桃报李,助修一座供韦后“瞻望母兮”的陟屺寺不也允合此情?

周去非作为南宋时期的文人,距离武则天生活年代久远,所作《岭外代答》中《陟屺寺》这篇文章所记,传递了三个重要信息。

(一)陟屺寺碑“卢肇奉敕撰”应该是陟屺寺废而复建。

文中所记是说陟屺寺碑是“卢肇奉敕撰”,但是也对该碑的撰写提出疑议,“肇,袁州人,奋迹武宗朝,去则天固远,将奉何敕作记耶”?

卢肇其人,有史可查。卢肇是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的状元,寺庙作为佛教场所,就在这会昌年间经历了过山车一般的待遇,先是唐武宗发起的“会昌灭佛”,而佛教再次的兴起则是继唐武宗为帝的唐宣宗时期。《旧唐书》卷18记载,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闰三月,颁《复废寺敕》:

会昌季年,并省寺宇,虽云异方之教,无损致理之源。中国之人,久行其道,厘革过当,事体未弘。其灵山胜境、天下州府,应会昌五年四月所废寺宇,有宿旧名僧,复能修创,一任住持,所司不得禁止。

这些史料是可以解释周去非疑议的,“卢肇奉敕撰”碑所奉之“敕”应该是陟屺寺借机废而复建的唐宣宗下诏兴佛之“复废寺敕”,并非下诏修建陟屺寺之“敕”。

(二)从“然则陟屺之说,固苗裔矣”分析周去非对陟屺寺的认识

周去非记载此文,总归要对陟屺寺的建寺缘由做出一个合理的探寻,这样才可以更有可信度。对此是怎样解释的呢?文中说“然则陟屺之说,固苗裔矣”,苗裔即后世子孙,意思是说建寺的人是一位伟大母亲的后世子孙。

周去非作为著名文人,不会不知陟屺的本意是本身子女“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文中提出“固苗裔矣”的观点所传递什么意思呢?在周去非看来钦州陟屺寺是“则天念母,为建寺”,武则天母亲在卢肇生活年间不会有子女在世,“陟彼屺兮,瞻望母兮”的建寺人员只能是苗裔后人。周去非的这种理解缘由就是把“卢肇奉敕撰”碑理解成陟屺寺初建之碑,毕竟该碑早已“丰碑断裂茅桧间,字昼略可辨……肇碑剥落,不可考也”,不能细读确认。

(三)“荣国卒,后出珍币建佛庐以徼福”系周去非抄录《新唐书》说起

周去非文中说“荣国卒,后出珍币建佛庐以徼福”,该文字出现于《新唐书》卷131“外戚传 武士彟传”所记“敏之韶秀自喜,烝于荣国,挟所爱,佻横多过失;荣国卒,后出珍币建佛庐徼福,敏之乾匿自用”,两相比对,一字不差。这段文字的抄录情形,可见周去非在认同“有陟屺寺遗址,云则天念母,为建寺”的说法之前查阅过一定的史料。

其实《新唐书》中“荣国卒,后出珍币建佛庐以徼福”的记载,在《旧唐书》中的说法是“咸亨二年,荣国夫人卒,则天出内大瑞锦,令敏之造佛像追福,敏之自隐用之”,事见卷183“武承嗣传”。至此可见,周去非没有细读《旧唐书》,只是从《新唐书》中转述了“荣国卒,后出珍币建佛庐以徼福”这句文字作为陟屺寺的建寺缘由。然而《新唐书》所写的“佛庐”是指造佛像,并非修建寺庙,就是说武则天并没有产生过“念母,为建寺”的想法。显然钦州陟屺寺“云则天念母,为建寺”的说法并没有出处,该说只是土人俗传并不真实,周去非将此写进《岭外代答》中并不能证明钦州陟屺寺就是纪念武则天她妈的寺庙,而只是说记载了钦州陟屺寺有“则天念母,为建寺”的传说。

至此,对于钦州陟屺寺可以有个清晰的来龙去脉了。武则天临朝时期唐中宗的老丈人韦玄贞一家获罪流放于钦州,武则天儿媳韦后她妈被害于钦州,广州都督周仁轨为韦后报仇,钦州建了陟屺寺作为韦后“念母”的纪念场所,该寺毁于会昌灭佛,废而复建于唐宣宗兴佛时期,卢肇奉敕撰碑以作纪念,寺庙再度被毁,卢肇碑断裂破损,南宋时期周去非采择俗传故事与《新唐书》记载在《岭外代答》书中写下《陟屺寺》一文,该文后被收入明朝《永乐大典》和清《四库全书》。

然而钦州陟屺寺什么时候由韦后“念母,为建寺”讹传为“则天念母,为建寺”的呢?这要从卢肇撰碑说起。分析诸多史料可知,钦州陟屺寺在周去非写《岭外代答》之前毁废了两次,因为会昌灭佛第一次毁灭陟屺寺,距离建寺时间并不长,短时间内不可能产生附会传说,也就说此后唐宣宗兴佛期间重建陟屺寺的时候,卢肇奉敕撰碑所记内容应该仍是韦后她妈死于武则天时期,并不涉及武则天她妈如何如何;陟屺寺在唐宣宗兴佛期间复建至周去非生活年间相距遥远,在周去非考察陟屺寺的时候,所见只有卢肇碑“断裂茅桧间”景象,寺庙自然早已无存,陟屺寺第二次毁废具体时间无资料可查,也没有相关 历史 情况可以索隐实情,从周去非在《岭南代答》所记内容来看,这时候早就出现了“则天念母,为建寺”的说法。卢肇碑既然“断裂茅桧间”,想来所记内容难免被断句误读,疑韦后她妈被害于武则天时期而卢肇断碑存留“则天”等字,又因卢肇碑中韦后“念母,为建寺”的事迹缺失了关于韦后的记载,两相牵强难免产生误解,“则天念母,为建寺”的情由大抵缘此产生。至于周去非《岭南代答》的“志异门 武婆婆”文中记载的“武后母本钦州人”,以及“钦州灵山县东南三十里有武利场,俗传唐则天母氏故里也”的说法,把今钦州市灵山县武利镇三里江蜜蜂笼岭认作武则天她妈的娘家所在地,这都应该是后人错把韦后“念母,为建寺”讹传为“则天念母,为建寺”的递相误传。

五、后记

历史 在传承过程中,往往泥沙俱下不可分辨。我们现在所认识的 历史 ,未必就是 历史 真相,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史料,只不过是撰写人记录自己对这段 历史 认

侯伟的紊乱一个被皇帝宠坏的女人

唐中宗的妻子韦伯斯特是一个甚至没有留下姓名的女人。所有的史书对她的评价除了贪婪和*荡,就是恶毒和傲慢。和新唐书都说这个恶毒的女人自...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