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这个姓氏在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名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9浏览:3收藏

张这个姓氏在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名人?,第1张

中国道教创始宗师(张天师) 张道陵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武术宗师 张三丰

三国时期最著名的将领之 张飞 张辽 张颌 张任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 张说 张九龄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生之一 张仲景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学者之一 张仲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辩士之一 张仪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谋士之一 张良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美女之一 张丽华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丞相之一 张居正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阴谋家之一 张角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张衡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外交官之一 张骞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 张旭 (草圣)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军阀之一 张作霖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将军之一 张自忠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一 张云逸

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富翁之一 张朝阳

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导演之一 张艺谋

张仪(?-前310),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文王时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纵的策略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了苏秦倡导的连横抗秦策略。后入魏为相。

张苍(?-前152),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有功,封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婴担任丞相十五年。

张禹(?-前5),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为丞相,封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归。

张邯(?-23),籍贯不详。因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称赞,地皇四年(24)拜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张湛 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西汉时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历任太守、都尉。东汉初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张纯(?-56),平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张酺(?-104),东汉汝志细阳(今安徽阜阳北)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罢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为政刚正不阿,抑制豪强。卒于相位。

张奋(?-102)。张纯之子。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代刘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于家。

张禹(?-113)。东汉襄国(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农拜为宰相,为政节俭,重农垦水利。

张敏(?-112),东汉河涧馍(今河北雄县东南)人。建初二年(77)举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纪,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张皓(49-132),东汉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顺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张歆,东汉河内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张颢,东汉常山(今河北元氏)人。灵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东汉汝南细阳人,灵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张温(?-191),东汉南阳穰(今河南邓县)人。灵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献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杀死。

张延(?-186),东汉河内人,汉桓帝相张歆之子。灵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后被宦官下狱至死。

张喜,东汉汝南细阳人,献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张悌(?-286),三国东吴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军师兼任丞相,翌年,率三万大军抗击晋军,力战而死。

张华(232-300)西晋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书令,力排众议,制订灭吴计划。咸宁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书。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书监加侍中光禄大夫,在位六年,“尽忠匡辅,海内晏然”,封为壮武郡公。

张行成(587-653),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机务。高宗即位,以顾命大臣辅政,封北平县公。历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少傅,监修国史。

张文,(605-678),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乾封二年(667)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拜为宰相。在位十二年,为政勤俭,办案公正,执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张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人。仪凤二年(667)拜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受到章怀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罢相,贬为普州刺史,终于横州司马任上。

张光辅(?-689)唐京兆(今陕西长安县)人。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以讨平越王李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讷言,迁内史令。同年,以不满武则天专权,坐心怀两端之罪被诛杀。

张锡,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高宗宰相张文的侄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宫中机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韦后杀中宗立少帝,命为宰相,仅十余天,韦后被杀,他亦被贬。

张柬之,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武则天长安四年(704),拜为宰相,次年发动政变,入宫杀张昌宗,张易之,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升天宫尚书、中书令等职,仍居相位。

张仁愿(?-714)华州下圭(今山西富平东)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拜为宰相 ,封韩国公。是整个唐代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宰相。

张嘉福(?-710),籍贯不详。唐睿宗景云元年(710)拜为宰相。同年被诛杀。

张说(667-730),洛阳(今属河南)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拜为宰相,监修国史。同年免相,改任尚书左丞。玄宗开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为燕国公。不久免相,贬为相州刺史,唐玄宗开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开元十四年,为奸臣李林甫弹劾免相。

张嘉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南)人。开元八年(720)拜相。开元十一年免相,封河东候。子延赏、孙弘靖分任德宗、宪宗朝宰相,史称“三相张家”。

张九龄(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广东)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后受李林甫排挤,罢相。

张镐(?-764?),唐博州(今山东平西)人。肃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乱。

张镒,苏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罢相,谪凤翔右节度使,后为叛将所杀。

张延赏(727-787)德宗贞元元年(785)拜相,旋罢。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于相位。

张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张延赏之子。肃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张浚(?-902),河间(今属河北)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顺二年(891)免相,贬为武昌军节度使。后被朱温杀害。

张文蔚(?-908),河间(今属河北)人,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灭唐,任后梁宰相。

张策(?-912),敦煌人。后梁开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辞相。

张延朗(?-936),开封人。后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后被石敬塘杀害。

张孝杰,辽永霸(今辽宁朝阳)人。咸雍八年(1072),封陈国公、北府宰相,赐国姓耶律氏。

张琳(?-1122),沈州(今沈阳)人。辽乾同四年(1104)为南府宰相。

张齐贤(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罢。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罢相。

张知白(?-1028),北宋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仁宗天圣三年(1025),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后卒于相位。

张士逊(964-1049),北宋阴城(今湖北光化)人。天圣六年(1028)拜相,次年罢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罢相,宝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机务悉由裁夺。

张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属四川)人。大观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张邦昌(1081-1127),宋东光(今属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议和。次年金灭北宋立他为楚帝。南宋初被处死于潭洲。

张浚(1097-1164),宋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绍兴五年(1135)拜相,督师抗金。忧郁而死。

张浩(?-1163)。金代辽阳(今属辽宁)人。本姓高,改姓张。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张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嘉靖八年,为内阁首辅。在位六年,从政刚明果敢,痛惩贪官。

张璧(?-1545)明石首(今属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张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张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属湖北)人。隆庆元年(1567)入阁。穆宗死后他代为首辅,主持国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张四维(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遂代为内阁首辅,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丧离职。

张位,明新建(今属江西)人。隆庆十九年(1591)入阁,参预机务,为相果敢善断。

张瑞图(1576-1641),明晋江(今属福建)人,天启六年(1626)入阁,累升中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崇祯元年(1628)被罢相。

张至发(?-1642)明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天启十年(1631)代温体仁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无大作为。次年,罢相归家。

张四知,明费县(今山东费县)人。崇祯十二年(1639)入阁,参预机务,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后降清。

张瑞,山东掖县人。顺治十年(1653)拜相,任国史院大学士。次年卒于相位。

张玉书(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颇得康熙信任

张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颇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辞职,七年后逝世。

张鹏翮(1649-1725),清四川遂宁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于相位。

张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军机大臣,备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张之万(1811-1897),清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光绪十年(1884)任军机大臣,十五年加体仁阁大学士,转东阁大学士。为相十年。

张之洞(1837-1909),清末洋务派首领。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历任内阁学士、两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

--- ---

张 良:西汉谋臣。(?—前186),汉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县)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萧何、韩信等人辅佐刘邦创建了西汉王朝,封留侯。 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道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飞:字冀德,燕人,三国时名将。为蜀国五虎上将,战长坂名震于时。传与刘备、关羽结义于桃园,世称桃园三结义,被后世所传诵。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择端 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张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

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

张秀眉:清末,贵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领袖。

张天师:道家重要人物。

张大千:著名画家。

张自忠:著名爱国将领。(1890-1940)字荩忱,山东省临清市唐元村人

张学良,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的组织者。字汉卿,号毅庵,生于1901年农历4月17日凌晨(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辽宁)海城人。

张澜,爱国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创始人和***,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

张爱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张瑛,上海人。著有《传奇》《金锁记》《倾城之恋》 等。中国近代四大才女之一。

张仪(?-前310),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文王时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纵的策略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了苏秦倡导的连横抗秦策略。后入魏为相。

张苍(?-前152),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有功,封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婴担任丞相十五年。

张禹(?-前5),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为丞相,封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归。

张邯(?-23),籍贯不详。因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称赞,地皇四年(24)拜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张湛 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西汉时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历任太守、都尉。东汉初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张纯(?-56),平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张酺(?-104),东汉汝志细阳(今安徽阜阳北)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罢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为政刚正不阿,抑制豪强。卒于相位。

张奋(?-102)。张纯之子。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代刘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于家。

张禹(?-113)。东汉襄国(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农拜为宰相,为政节俭,重农垦水利。

张敏(?-112),东汉河涧馍(今河北雄县东南)人。建初二年(77)举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纪,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张皓(49-132),东汉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顺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张歆,东汉河内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张颢,东汉常山(今河北元氏)人。灵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东汉汝南细阳人,灵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张温(?-191),东汉南阳穰(今河南邓县)人。灵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献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杀死。

张延(?-186),东汉河内人,汉桓帝相张歆之子。灵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后被宦官下狱至死。

张喜,东汉汝南细阳人,献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张悌(?-286),三国东吴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军师兼任丞相,翌年,率三万大军抗击晋军,力战而死。

张华(232-300)西晋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书令,力排众议,制订灭吴计划。咸宁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书。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书监加侍中光禄大夫,在位六年,“尽忠匡辅,海内晏然”,封为壮武郡公。

张行成(587-653),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机务。高宗即位,以顾命大臣辅政,封北平县公。历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少傅,监修国史。

张文,(605-678),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乾封二年(667)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拜为宰相。在位十二年,为政勤俭,办案公正,执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张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人。仪凤二年(667)拜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受到章怀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罢相,贬为普州刺史,终于横州司马任上。

张光辅(?-689)唐京兆(今陕西长安县)人。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以讨平越王李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讷言,迁内史令。同年,以不满武则天专权,坐心怀两端之罪被诛杀。

张锡,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高宗宰相张文的侄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宫中机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韦后杀中宗立少帝,命为宰相,仅十余天,韦后被杀,他亦被贬。

张柬之,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武则天长安四年(704),拜为宰相,次年发动政变,入宫杀张昌宗,张易之,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升天宫尚书、中书令等职,仍居相位。

张仁愿(?-714)华州下圭(今山西富平东)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拜为宰相 ,封韩国公。是整个唐代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宰相。

张嘉福(?-710),籍贯不详。唐睿宗景云元年(710)拜为宰相。同年被诛杀。

张说(667-730),洛阳(今属河南)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拜为宰相,监修国史。同年免相,改任尚书左丞。玄宗开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为燕国公。不久免相,贬为相州刺史,唐玄宗开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开元十四年,为奸臣李林甫弹劾免相。

张嘉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南)人。开元八年(720)拜相。开元十一年免相,封河东候。子延赏、孙弘靖分任德宗、宪宗朝宰相,史称“三相张家”。

张九龄(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广东)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后受李林甫排挤,罢相。

张镐(?-764?),唐博州(今山东平西)人。肃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乱。

张镒,苏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罢相,谪凤翔右节度使,后为叛将所杀。

张延赏(727-787)德宗贞元元年(785)拜相,旋罢。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于相位。

张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张延赏之子。肃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张浚(?-902),河间(今属河北)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顺二年(891)免相,贬为武昌军节度使。后被朱温杀害。

张文蔚(?-908),河间(今属河北)人,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灭唐,任后梁宰相。

张策(?-912),敦煌人。后梁开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辞相。

张延朗(?-936),开封人。后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后被石敬塘杀害。

张孝杰,辽永霸(今辽宁朝阳)人。咸雍八年(1072),封陈国公、北府宰相,赐国姓耶律氏。

张琳(?-1122),沈州(今沈阳)人。辽乾同四年(1104)为南府宰相。

张齐贤(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罢。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罢相。

张知白(?-1028),北宋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仁宗天圣三年(1025),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后卒于相位。

张士逊(964-1049),北宋阴城(今湖北光化)人。天圣六年(1028)拜相,次年罢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罢相,宝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机务悉由裁夺。

张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属四川)人。大观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张邦昌(1081-1127),宋东光(今属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议和。次年金灭北宋立他为楚帝。南宋初被处死于潭洲。

张浚(1097-1164),宋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绍兴五年(1135)拜相,督师抗金。忧郁而死。

张浩(?-1163)。金代辽阳(今属辽宁)人。本姓高,改姓张。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张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嘉靖八年,为内阁首辅。在位六年,从政刚明果敢,痛惩贪官。

张璧(?-1545)明石首(今属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张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张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属湖北)人。隆庆元年(1567)入阁。穆宗死后他代为首辅,主持国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张四维(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遂代为内阁首辅,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丧离职。

张位,明新建(今属江西)人。隆庆十九年(1591)入阁,参预机务,为相果敢善断。

张瑞图(1576-1641),明晋江(今属福建)人,天启六年(1626)入阁,累升中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崇祯元年(1628)被罢相。

张至发(?-1642)明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天启十年(1631)代温体仁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无大作为。次年,罢相归家。

张四知,明费县(今山东费县)人。崇祯十二年(1639)入阁,参预机务,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后降清。

张瑞,山东掖县人。顺治十年(1653)拜相,任国史院大学士。次年卒于相位。

张玉书(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颇得康熙信任

张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颇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辞职,七年后逝世。

张鹏翮(1649-1725),清四川遂宁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于相位。

张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军机大臣,备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张之万(1811-1897),清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光绪十年(1884)任军机大臣,十五年加体仁阁大学士,转东阁大学士。为相十年。

张之洞(1837-1909),清末洋务派首领。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历任内阁学士、两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

--- ---

张 良:西汉谋臣。(?—前186),汉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县)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萧何、韩信等人辅佐刘邦创建了西汉王朝,封留侯。 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道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飞:字冀德,燕人,三国时名将。为蜀国五虎上将,战长坂名震于时。传与刘备、关羽结义于桃园,世称桃园三结义,被后世所传诵。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择端 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张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

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

张秀眉:清末,贵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领袖。

张天师:道家重要人物。

张大千:著名画家。

张自忠:著名爱国将领。(1890-1940)字荩忱,山东省临清市唐元村人

张学良,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的组织者。字汉卿,号毅庵,生于1901年农历4月17日凌晨(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辽宁)海城人。

张澜,爱国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创始人和***,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

张爱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张瑛,上海人。著有《传奇》《金锁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3808177htmlsi=1

张在2007年调查姓氏中排名第三,百家姓中排第五,族群有多少我就不知道了,希望楼主采纳!!!!!!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老湖镇下辖村委会包括庄科村委会、二十里铺村委会、前仓村委会、宋园村委会、侯林村委会、烟墩村委会、山赵庄村委会、孟庄村委会、朱桥村委会、刘洼村委会、七里铺村委会、黄花园村委会、贾村村委会、展营村委会、董庄村委会、桥口村委会、陈庄村委会、窦庄村委会、马庄村委会、赵老庄村委会、前梁村委会、刘庄村委会、前楼村委会、西村四村村委会、西村三村村委会、西村二村村委会、西村一村村委会、后梁村委会、教子峪村委会、陈辛庄村委会、前埠子村委会、南辛庄村委会、老湖村村委会、后仓村委会、涧流村委会、后埠子村委会、王李屯村委会、冯楼村委会、侯屯村委会、大王峪村委会、南山头村委会、马凉庄村委会、前茶棚村委会、后茶棚村委会、辛店铺村委会、九女泉村委会、上水河村委会、前水河村委会、沈铺村委会、簸箕峪村委会、梁林村委会、宋村村委会、周林村委会、桓村村委会、单楼村委会、郭楼村委会、焦铺村委会、柳村村委会、杨村村委会、段庄村委会、高沟村委会、袁沟村委会、冯庄村委会、后水河村委会、毛瓮村委会、芦山村委会、朱庄村委会、展庄村委会、付庄村委会、李台村委会、王台村委会。

厚[厚、後、觜,读音作hòu(ㄏㄡˋ)]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孝公之子惠伯巩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典籍《礼记·檀弓·后木》中郑玄注:“后木,鲁孝公子惠伯巩之后。”疏引《世本》作“孝公生惠伯革,其后为厚氏”。在史籍《吕氏春秋·察微篇·觜昭伯》中高诱注:“觜氏,鲁孝公子惠伯华之后也,以字为氏。”

觜昭伯是鲁孝公姬称之子惠伯华,可详见《左传·昭公廿五年》,在史籍《汉书·古今人表》中写作厚昭伯,在《五行志》中又作后氏,在《左传·襄公十四年·厚成叔》中释文云:“‘厚’本或作‘觜’。”而在《风俗通·过誉篇》中亦作“后”。

在春秋中期,古汉字“后”、“厚”、“觜”三字并通。

铎按:“《经义述闻·十九·王引之》曰:‘昭二十五年传言季觜者一,言觜氏者二,言觜昭伯者二,言觜孙者四,觜字皆当作后。《元和姓纂》引《风俗通》曰:鲁大夫觜昭伯食采于觜,因氏焉。已误以后孙之‘后’为觜邑之‘觜’。食采于觜者叔孙氏,非后氏也。”又云:“《吕氏春秋·察微篇》:‘鲁季氏与后氏斗鸡’,今本‘后’作‘觜’,后人依俗本《左传》改之也。据注‘以字为氏’,则作‘后’明矣。”

二郡望:

洛 阳: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该县以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西汉时期为河南郡治。东汉时期建为都城。三国的曹魏及后来的西晋、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故城辖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两朝故城辖地达今韩国首都汉城市以西九公里处,大周王朝的武则天曾以洛阳为都城达十四年。五代中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及北宋诸王朝亦以洛阳为陪都。故而现称洛阳为“六朝古都”。

高密郡:又称高密国,西汉汉宣帝时改胶西郡置高密国,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辖境包括今山东胶州和潍坊一带。东汉时期改郡为县,隶属北海郡。南北朝后宋改为郡,治所在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高密市一带。

三历史名人:

厚荣庚:(公元1943~今),山东陵县人。著名报摘收藏家。

1964年开始收藏,专集《中国青年报》的青春寄语小栏目,共集有两大本;1985年开始集各种报纸的各类信息,现藏二千余项。

主编有(信息专辑)小刊,欢迎索阅。

厚玉安:(公元1944~今),宁夏银川人。著名地方中医师。

毕业于银川机校,后为中医师,现任“五行神醋研究所”所长,中国老年学会平衡针灸委员会会员。

发明有“五行醋的制作方法”并获国家发明专利,有多篇论着分别载入《唯象中医精粹》、《中西百家新论》、《中医药发展新论》等。

王氏族谱,郡望:太原郡(今山西太原洪洞县一带) 堂号:三槐堂 字辈为:从、家、士、守、敬、宝、如、田

郭姓渊源

古今分布 从上述郭姓悠长的姓氏源流和历史演变中,可以看出自夏商周以来,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至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郭姓渐渐地从山西、陕西、河南的开基地向外播迁发展,致使中国的大江南北,城市乡村到处都有郭姓人活动的足迹。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 100个大姓中,郭姓名列第十八位,人口总数一千万左右,其中尚未包括海外侨胞。 河南省 河南省是郭姓人最原始的开基地,也是郭姓人广泛分布的主要地区。早在夏商周时代,郭姓人就在河南登封、荥阳一带居住和繁衍生息。东汉以后,郭姓人迁居到了光州固始。自汉至今河南省有以郭命名的村落二十多个,这些村落都是郭姓族人聚居的地方。 郭连,今禹州市郭连乡人民 驻地,是东汉曹操谋士郭嘉的故里。郭村镇,今商丘市辖镇,唐代郭氏在此建村,后渐成集镇,故名郭村镇。郭店,今夏邑县郭店乡人民 驻地,唐称郭家店,1927年更名郭店集,后简称今名。郭村,禹州市梁北乡人民 驻地,明代以后郭姓迁居于此,故名郭村。郭屯,在宁陵县城关 镇西南8公里的洮河南岸,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有郭氏兄弟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分别建三村,称三官屯,清咸丰三年(1853年)三村合并筑寨,改今名。郭全屯,在卫辉市区西 75公里处,据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迁民碑载:山西泽州移民110户迁此,里长郭全,村以郭全之名命之。郭庄,今夏邑县郭庄乡人民 驻地,因明洪武年间郭城自山西洪洞县迁此,故名。郭老家,在虞城县城关镇东南18公里处,明永乐十三年 (1415年)建村,名郭庄,正德年间人郭臣被招为驸马,得封地,更名宗禄村,清代村民外迁,此村遂名郭老家。郭庄,今原阳县郭庄乡人民 驻地,明永乐年间,郭辂迁此建村,名郭辂庄,简称今名。郭滩,今唐河县郭滩乡人民 驻地,明末郭姓在水潭边建村,取名郭家潭,后演变为郭滩。郭家河,今新县郭家河乡人民 驻地。此地的店铺处于河湾,原名拐弯店,后改陈家围。清初郭姓迁此,并成大族,遂改今名。郭岗,在镇平县城关镇西北24公里外,郭姓始居此,盖有楼房,故名。另外,又有郭庄 (属滑县)、郭里(属安阳市郊区)、郭亮屯 (属辉县市)等村落,亦都是郭姓人的居住地。 山西省 山西省是郭姓人比较早的一个开基地,也是郭姓人分布比较广泛的一个地区。山西太原、阳曲、汾阳一带的郭姓发展很快,并且形成望族,长盛不衰。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阳曲有姓氏333个,超过两千人以上的姓氏有11个,占总人口的 5592%,其中郭姓有4875人,按数量占第六位。在山西境内,既有以郭字命名的县、镇,又有因郭姓人聚居而命名的郭氏村落。高村乡北社村的郭家堡虽然经数百年的风雨,仍然屹立,郭家堡堡名的碑石仍嵌在堡门的上方,这里现在仍居住着许多郭姓后人。泥屯镇的白空社有郭郡马(夫人为宁化王第四女)祠堂留下的《明诰封巫乡君郭门朱氏墓志铭》,从碑记可看到郭郡马与夫人的生活片断与业绩。此村原有6个郭姓神轴,后四个被烧,从现存的两个也可以看出郭氏家族几十代的变化。今汾阳县有金代设置的郭栅镇,以及山西寿阳县南寿水滨的郭村,在山西平陆县东北百余里濒临黄河的地方有郭原村,在山西灵石县南 25里有郭家沟。 陕西省 陕西省是郭姓人的又一个比较早的开基地和主要分布地区。早在周代,郭姓人就在陕西冯翊繁衍生息。秦汉至魏晋隋唐时期,郭姓人除在冯翊发展之外,又分布到华阴等地,唐时一代功臣郭子仪出生在华州,他有八子七婿七十二孙,家人数千,其后代一直在此繁衍生息。陕西省也有因郭姓得名的州治记载,例如隋唐宋时代的郭州,就在陕西的西宁镇。郭家塔,在陕西宜君县。 山东省 山东省是郭姓分布较多的地区之一。山东自古至今,以郭姓得名的村庄 19个,这些村落中至今仍以郭姓人居多。郭城,在山东聊城县东北,春秋时亡国郭氏的栖息之地。单县的郭村镇,是明洪武年间郭氏自山西洪武县迁此定居而立,初名郭村,后成集镇。郭太平,今临沂市太平乡人民 驻地,位于市区东北17公里,沂河南岸,明洪武年间郭姓在此建村,取吉祥之意,故名。郭庄,今淄博市山区郭庄乡人民 驻地,明初建村,因郭姓僧人在此建塔寺,故名。郭屯镇,属郓城县辖境,原为明永乐年间王氏建村,村名王文光屯,宣德年间因郭氏为屯长,更名郭官屯,后简称郭屯。潍坊市寒亭区的郭家官庄镇,明代郭姓在此建村,故名。郭家店镇,属莱州市辖镇,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郭姓在此建村,并开设饭店,故名。郭庄,今郓城县郭庄乡人民 驻地,清光绪初年郭氏建村。郭庄镇,济南市历城区辖镇,郭姓最早在此开店,得名。郭寨,今夏津县郭寨乡人民 驻地,明末由李蛮屯、贾家坊、姜家庄合为一村,因郭姓居多,定村名郭寨。此外,还有郭仓、郭楼、郭家寨、郭店屯、郭里集等都是以郭姓聚居而得名的。 河北省 河北省郭姓人的历史渊源,与山东一样都是在春秋时代播迁繁衍下来的。中山鼓城、馆陶、曲沃、魏郡贵乡(今河北省大名东北)等地,是隋唐时代郭姓人居住的主要地区之一,且形成为大族。以郭氏命名的村落有:郭家庄,在抚宁县北;郭家屯,在隆化县西北;郭磊庄,在万全县西南;郭疃镇,在沧县东;郭苏镇,在乎西县西北 40里;郭庄镇,有两个,一在献县东,一在无极县西20里。 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安徽省 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安徽五省的郭姓人,是魏晋南北朝及其后的山西、陕西、河南境内的郭姓移民及其后代,他们与中原地区的郭姓血脉相承。以郭命名的郭姓人的居聚地主要有:湖北省的郭河镇,又名郭家河,属仙桃市辖;秭归县的郭家坝镇;郭家庄,今丹江口市茯苓乡人民 驻地;郭家冲,在广济县;郭峪,今谷城县郭峪乡人民 驻地。江苏省的泰邑、润东、京江(今镇江市)等县市都有郭姓人居住。江都县郭村镇、今铜山县郭集苍乡人民 驻地、今滨海县陈涛乡人民 驻地、今宝应县郭桥乡人民 驻地、今吴县郭苍乡人民 驻地、今如皋县郭园乡人民 驻地、今句容县郭庄乡人民 驻地等,都是以郭作为地名的。又有郭家寨,在泰兴县泰兴镇北,相传宋代岳飞部将郭某曾在此扎寨,故名。浙江省的宁波、鄞县、萧山、龙泉,安徽省的亳州以及今蒙城县郭店乡人民 驻地、今蒙城县郭集乡人民 驻地、今五河县郭府乡人民 驻地、今黄山市黄山区郭村乡人民 驻地等,都是古今郭姓族人聚居、分布的主要地区。 福建广东省 福建、广东两省的郭姓人是魏晋南北朝及其后的山西、陕西、河南郭姓族人移民及后代,与中原地区的郭姓族人血脉相承。此后福建、广东两省的郭姓人又有人成为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安徽五省一些郭姓人的始迁祖。今福州市侯官、福建省东部的长乐、泉州、漳州、龙溪、魏塘、在平和县小溪镇西南的郭坑,是福建郭姓人的主要分布地区。肇庆以及潮州大埔、大麻、潮州市南的郭陇、广州市北的白云山区的郭塘,是广东郭姓族人的主要聚居地。 台湾省 台湾省的郭姓族人主要是从沿海的福建、广东省播迁去的。并在台湾各地得到很大的发展,是台湾的十大姓之一。郭姓人在台湾主要分布地区有新竹、新化、彰化、淡水、嘉义、台南、台北等县以及台南台北等市。 郭姓来源 一、为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后裔。相传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于西虢,虢仲于东虢。西虢地处虞、郑之间,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西虢在今陕西宝鸡东。东、西虢开国君主都是周文王之弟。周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与郑武公,诸侯不满,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伐周,责周平王灭虢,于是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以郭为氏,虢叔为郭姓的受姓始祖。 二、为以居处为氏。 ‘郭’字原意为外城,即因居住在城外,而以居处为氏。 三、为夏、商时代郭支、郭崇的后裔,可见郭氏早在四千多年前即已存在。 四、为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后梁有戌纳,本姓成,后冒姓郭氏。又如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再如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故改姓郭。 郭姓迁徒史 春秋战国时期 从郭姓的起源来看,郭姓主要有两个发源地:一个是夏商时的古郭国,另一个是周文王所封的“虢”国。它们在春秋战国时被灭亡后,其族人开始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迁徙。 位于山东博之聊城的古郭国,战国时被齐所灭,其后人在国破家亡后四处飘流,最后迁移到今山东、河北交界的广大地区。中山国是他们聚居的州郡之一,而它附近的常山郡、广平郡等地也有郭氏族人的活动。这些郭氏族人经过不断地繁衍发展,渐渐人多宗大,形成了中山望族。《春秋左传》记载:“齐有郭最、郭荣”,“鲁有郭重”,“燕有郭隗”。 起源于周王朝虢国的郭氏是郭姓中人数最多、力量最大、分布最广、影响最远的一支,可以说,目前90咒的郭姓族人来源于这一支,但这一支郭氏族人的繁衍播迁情况也不尽相同。 各虢国相继灭亡之后,虢氏裔孙作为亡国之民,或被迫强制迁徙,或逃亡到异国他乡聚族而居,也有一部分仍留原地。 西虢族人随平王东迁到上阳,留在原地的小虢,到秦武公十一年,被秦所灭,其族人被迫迁向西北边远地区,在那里定居下来,从而形成后来的西平郭氏和敦煌郭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声闻天下。 南、北二虢被晋献公灭亡后,其族人匹散飘流,有被迫迁于晋国的,也有逃亡到附近各国的,迁于晋国的虢国人很大部分被留在现在山西的晋南,有一部分被安置在今山西汾阳县境内,汾阳县内大虢城、小虢城即因虢人居于此而得名,他们是太原郭氏的最早祖先。 周平王时为郑国所灭的东虢,同样其族人也被迫逃亡,绝大部分流散于今河南中部,从而成为颍川郭氏最早的祖先。也有逃亡到今陕西、山西各地的。崞山郭氏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被迫迁往崞山的一支。地点在雁门关南,即秦始皇所筑内长城之崞山。这一“崞”字,由最早迁入郭氏始祖所自创,因失掉封邑,被迫迁至一山地,故在郭字右边去邑,左边加山,名其地为“崞山”。自立堂号“崞山堂”。 综上所述,起源于周王朝虢国的郭姓,其迁徙与虢国的兴亡相始终,无论是西虢还是东虢,以及北虢、南虢,每一个虢国的灭亡都导致’了虢国族人的大逃亡和大迁移。在迁移的过程中,西虢成了魏晋时期西平郭氏和敦煌郭氏的始祖,而东、北、南三虢则成了太原郭氏、河东郭氏和颍川郭氏的始祖。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随着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祖祖辈辈生活于中原地区的郭氏族人终于走出国破家亡的历史阴影,人口不断繁衍,宗族渐渐壮大。他们在饱尝流亡迁徙的滋味后,更加珍惜稳定以后的安居生活。他们在各聚居地或躬耕农亩,或投身从戎,或致力政治,或穷经皓首。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显示着自己的才能,给历史留下了一笔笔绚丽图画。他们继承祖先的优良品德,诚以事君,信以处友,在各聚居地获得很高的威望。 先秦、两汉时期,郭氏以世居太原阳曲的郭无家族影响最大。经过不断繁衍,太原郭氏成为后来郭姓繁衍迁徙的主要来源,故郭氏家族以“太原”郡望为最大。至汉末,郭氏又成为渭河下游地区一带的望族。汉有郭亭,子孙自太原徙冯翊。后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阳由,其裔孙迁居(颖-禾 水)川(治今河南许昌)。再有后汉郭泰,世居介休(今属山西),其裔孙居魏州昌乐,可见昌乐郭无亦出自太原。郭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后,郭氏大批散居于今浙江、江苏等处。迁去江南各地的郭氏,也以太原郭氏为最多。 魏晋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各民族大融合、大迁徙时期。这一时期,战乱频仍,政权迭立,豪强群起。尤其是郭姓人的主要聚居地中原地区更是战火连年,民不聊生。而南方相对稳定,大批中原民众,被迫离开故土,避乱江南。郭氏族人的第二次大迁徙是在晋永嘉之乱以后,西晋灭亡,东晋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时,随晋室南渡的有数百家之多。这些南渡者,也包括郭姓族人在内。如东晋著名的文学家郭璞,本是山西闻喜人,晋惠帝、怀帝之际,其家乡受到匈奴骚扰,他联合亲戚朋友数十家,到江南避乱。这次过江的中原郭姓族人,大都散聚在江南各地,以后又经过江苏、浙江等地进入福建、广东等地。 隋唐时期 隋唐年间,郭姓已成为今山西、山东省的第一大姓。唐初,陈光元开基漳州,即有郭姓随同入闽。唐中期,因“安史之乱”,又有大批郭氏分迁于今浙江、江苏、湖北等地。此讨,郭姓还繁衍有一大望族,即汾阳郭氏,其始祖为来自华阴的郭子仪。郭子仪因平定“安史之乱”有功,被封为汾阳王,其后裔便以‘汾阳’为堂号。这—支郭氏后裔郭嵩,迁入福建,成为入闽郭姓的始祖。 迁入香港 位于香港新界的八乡地区有一个村落叫莲花地,约有五百人,由六个姓组成,其中以郭姓居多,有三百多人,且入居年代最早。大约在明代中后期,郭巨田率族人迁居于此。 据《莲花地郭氏族谱》记载:他们的一世祖郭盛,生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居住在新安县城的南头附近,传至六世郭巨田(生于明正德年二年,1507年)始迁莲花地。其后郭氏族人逐渐繁衍壮大,遍布新界地区的八乡周围。 郭 氏有祠堂,堂名“禧隆堂”,奉祀着郭巨田以下各祖先的牌位。居住在新界地区的郭氏族人特别看重墓地风水,莲花地郭氏的族谱是手写本,属于一种较简单的类型,但有关祖先墓地的位置及其风水内容的记载却相当充实。如墓地所在地、方位、朝向等都有详细的记载。墓地风水投资规模也很大。 现在不仅香港新界有郭姓人居住,而香港其他地区也遍布郭姓人的足迹,香港经济的起步与腾飞,被世人称为奇迹,是香港民众努力的结果,其中也有郭姓人的贡献。60年代中期的地产热中杀出 “三剑客”,其中之一就是郭得胜。还有近年崛起的香港服装界女强人郭志清及其家族永安公司等等。 迁入台湾 据《台湾省通志》对郭氏播迁入台的记载,最早入台的郭氏族人名叫郭怀一,大约在明天启年间由福建入住今台南市。郭怀一早年随郑成功之父郑芝龙纵横海上,为其得力部将。后郑芝龙受明朝招抚,返回朝廷。郭怀一与另一部将何斌则留居台湾,与其部属垦耕于离台不远的二层行溪南岸,建立家园,人丁日旺。 台湾郭氏族人,还有许多是从福建漳州、泉州等地赴台的,另外也有一部分是从广东潮州、惠州嘉应去的。 福建漳州龙溪县的郭由饱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入垦今台南麻豆;雍正年间,郭光传入垦今台南县;乾隆年间,郭其读迁今澎湖马公;郭振德、郭安政、郭长等,先后入垦今台北万里。 福建漳州南靖县的郭锡馏在清康熙中叶入垦今彰化。乾隆初年,移垦今台北市,募资开挖水渠,灌溉台北盆地。后人感念其恩,将此渠取名骝公圳。雍正五年,郭崇饱入垦今台北市内湖。乾隆年间,郭砒石、元记、纯直兄弟入垦今台北金山。郭荣兴入垦今万里。 福建漳州平行县的郭朝球在清乾隆年间入垦今万里,郭阿叶入垦今台北瑞芳。 还有福建漳州的郭光天入垦今桃园龟山;稍后,郭崇嘏、郭龙文、郭玉振、郭樽等,先后入垦今桃园大园、龟山。 由福建泉州入台的有惠安县的郭顺宜,于康熙末年入垦今彰化鹿港,雍正六年,郭奕荣入垦今新竹香山。 福建泉州同安县的郭行足于乾隆十九年入垦今麻豆,长房下传六房,是为郭六合。稍后,郭川入垦今台北八里,郭植厚入垦今基隆市。嘉庆年间,郭盘衍入垦今苗栗苑里。 福建泉州南安县的郭宽于乾隆初年入垦台南佳里,后迁台南市。郭卜入垦今台北树林,郭云山、云河兄弟入垦今台北汐止。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郭恭亭入垦今新竹市。 福建泉州安溪县的郭畅于道光年间入垦今台北坪林。 福建泉州的郭百年于嘉庆年间率众入垦今南投埔里,郭福富、郭景先后入垦今台北石碇。 迁往台湾的还有广东潮州饶平县的郭德泉,于康熙中叶入垦今嘉义水上。广东惠州海丰县的郭青山于雍正八年入垦今新竹新丰; 惠州陆丰县的郭成万于乾隆年间入垦今苗栗镇。广东嘉应镇子县的郭鸿成于乾隆二十八年入垦今台南市安平区;嘉应梅县的郭有凤于乾隆年间入垦今苗栗镇。 迁徙海外 郭氏最早迁徙海外大约是在明代中后期,迁徙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迁徙的目的也各不相同,迁徙的途中非常艰辛。 目前世界上的郭姓华裔、华侨最集中的地区在亚州。其中以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柬埔寨、老挝等十几个国家为最多。美国、加拿大和巴西也有不少郭姓华裔。他们中有许多人为所居住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望。如大企业家郭琰、郭鹤年、郭芳枫;华人记者郭克明;华人建筑师郭茂林;华人律师郭彪等等。 三槐堂王氏族谱

我不知道改过没有,爷爷 家 字辈 ,爸爸 远 字辈, 我 诗 字辈 儿子 书 字辈。家谱有记载的是江西南昌县逃避安史之乱迁移到今天的湖北武昌,先辈们光辉的影子今天都可以看到,武昌知府大人洪玉公,退休后来到今洪湖市永丰村将泥湖改名南昌湖为了纪念祖籍,今天还有一个村子以先辈的字命名洪善公,他一生行善 今天的洪善村洪善庙都是后人为他修建。

三槐堂王氏族谱字辈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刘集镇田园村三槐堂王氏字派。

立、正、大、光、明、玉、兆、宝、城、茂、庆、继、瑞、家、祥。

《一》下面还有其他地区的王氏字派。

1、善庆堂王氏家谱字派。

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传、家、徵、世、泽、光、国、蔚、人、才,道、立、英、贤、作、心、恒、孝、友、培,熙、朝、荣、俊、彦、宝、树、植、庭、槐。

2、太原堂王氏家谱字派。

自、绍、玉、昆、城、经、纬、雄、才、具,安、邦、定、国、荣、文、光、昭、盛、治,懿、瑞、振、家、声、敦、本、前、谟、显,修、伦、世、道、平、休、仁、知、绪、永,敏、学、兴、时、行、以、上、培、原、裕,方、来、受、命、旌。

3、宁乡乌石王氏家谱字派。

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莹。葆、衷、恢、世、泽、作、善、振、芳、声,植、树、先、知、贵、魁、英、实、得、名,绪、从、忠、厚、衍、瑞、应、集、簪、缨。

4、太原堂王氏家谱字派。

有、章、汝、焕,式、德、聊、昌、修、礼、立、义、守、本、安、常、兴、家、成、业,锡、庆、致、祥、功、昭、道、显、声、远、名、扬。

5、湖南省益阳王氏家谱字派。

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万、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器、字、辉、星、汉、词、章、耀、锦、城、科、名、光、世、泽、禄、位、定、均、申。

扩展资料:

《一》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大陆王姓人口达到94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1%,为全国第一大姓,截至2014年,东部地区占了王姓总人口的383%,中部占了王姓人口的260%,西部占了王姓人口235%,东北占了王姓人口的122%。

起源是姬姓,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两大王姓望族。

姬姓王有三个分支

①源出东周毕公之后,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其裔孙毕万任晋国司徒,受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秦灭魏后,后裔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魏卑子奉诏做官,被封于兰陵郡,因其是王家之后,故称其族为“王家”,从此以王为姓。

②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后,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后,由其孙姬赤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了王位,史称周桓王,姬赤出奔晋国,子孙以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史称河东猗氏王姓。

③源出周考王胞弟桓公揭之后,桓公揭封于王城,古城在今洛阳王城公园,其封地虽小但处于东周王城的西部,史称其为西周桓公,国亡之后,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昭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后来称为王城王氏。

《二》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王姓太子晋系一分支,属太原王氏的分支,也有学者认为当属琅琊王的分支。

三槐王氏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

宁阳县位于山东省中部,北依五岳之尊泰山,南临孔子故里曲阜,西与水泊梁山相望,总面积1125平方公里,辖3乡9镇,566个行政村,人口804万。

宁阳县初步形成了以化工、煤炭、机械、轻纺、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支柱,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工业体系。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0多家。山东华阳农药化工集团2万吨/年神农丹(涕灭威)生产装置世界第二、亚洲唯一;山东海化魁星化工公司三聚氰胺年生产规模42万吨,是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宁阳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油料生产大县、平原绿化先进县,并先后被国家和省、市列为粮食、棉花、花生、蔬菜、农作物良种、桑蚕、大枣、鲁西黄牛八大商品生产基地。蔬菜总产50万吨,蔬菜制种50多个品种,其中黄瓜制种占全国总需求量的70%;宁阳大枣历史悠久,驰名中外,年产量1000多万公斤,被国家卫生部定为“保健用枣”。

宁阳县交通发达,京沪、磁莱铁路在境内交轨,京福高速公路、104国道、济微公路纵横南北,蒙馆公路横跨东西, 京沪高速铁路穿过县境东部;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公路里程6145公里。县城和乡镇已全部开通光纤通讯,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到1175万门。全县建有坑口电厂1处、热电厂2处,城区供水公司2处;电网已全部完成改造任务,可满足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宁阳县有耕地面积603万公顷,是黄淮海平原主要的粮、棉、油集中产区;全县初步探明的金属和非金属矿藏30多种,其中优质煤储量5亿吨以上,花岗岩储量5000万立方米以上,钾长石储量860万吨以上,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境内磁窑镇有著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宁阳县地理坐标为北纬35 o 40’-35 o 57’,东经116 o 36’-117 o 18’。

地形

境内地势东高西低,东部多为低山、丘陵,西部多为平原。主要地貌类型有低山、丘陵、平原和水面。境内最高峰为东部凤仙山,海拔608米;最低处为东疏镇胡茂南洼,海拔46米。大小山峰146座,面积138平方公里;丘陵多分布于低山周围,海拔70—200米,面积432平方公里;较大河流15条,总长2046公里,流域面积10213平方公里、属黄河、淮河流域水系。

宁阳境内最高峰为东部凤仙山,海拔608米;最低处为东疏镇胡茂南洼,海拔46米。大小山峰146座,面积138平方公里;

彩山

彩山位于县城东北30公里处,在蒋集镇东南。主峰海拔3605米。境内诸山皆青,此山独赭,故称彩山。上有朝阳观,观前地平如掌。山南诸峰奇峭,北瞰汶流,如若白带。

云山

云山位于县城西北75公里处,海拔2205米,山的东北部和南山坡有成片柏树林。据咸丰《宁阳县志》载:“上有洞,出云辄雨,收则霁”,当地人多观此以卜阴晴。旧称“宁阳八景”之一的“云山烟雨”即由此得名。现建有石料场、水泥厂。

鹤山

鹤山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处,在后鹤山村西,海拔2526米。山以“峰峦秀举,势如飞鹤”得名。其东北部石壁屹立,壁有一洞,土名“老虎洞”。

宁阳境内河流15条 ,总长2046公里,流域面积10213平方公里、属黄河、淮河流域水系。 皆为季节河。

宁阳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日照26793小时,年平均气温134 o C,无霜期199天,年均湿度为06,年均气压10094百帕,最大冻土深度30cm。

1、土地资源

宁阳县地壤普查总面积16878472亩,其中可利用面积13945425亩,占总面积的826%。可耕地10757355亩,占总面积的6373%。

2、水资源

全县年平均地上、地下水资源总量为38047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6613万立方米(包括引汶客水),地下水2143万立方米。可利用水资源28031万立方米。抽样化验,宁阳地下水矿化指标在04克/升以下,总硬度为10—20德度,PH值在67—73之间,绝大多数为中性水。

3、矿藏资源

境内初步探明的金属和非金属矿藏有30多种,主要有煤、铁、金、石英石、钾长石、水晶石、云田、铝土、硅石、石膏、花岗岩、石灰岩、硫磺、陶土、耐火土、砂子等。其中优质煤储量达5亿吨以上,花岗岩储量5000万立方米以上、钾长石储量860万吨以上,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历史沿革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于宁山之南置县,故名宁阳。

1994年11月10日,撤销蒋集乡、泗店乡、石集乡,设立蒋集镇、泗店镇、石集镇。

1995年12月16日,撤销白马乡、茅庄乡,设立白马镇、茅庄镇。

1997年,宁阳县面积1124平方千米,辖13个镇、7个乡。

截至2002年12月31日,宁阳县辖9个镇、3个乡。

风土人情

宁阳蟋蟀历史悠久,闻名遐迩,以泗店镇产蟋蟀最为著名。宁阳斗蟋蟀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自古誉为“天下斗蟋第一虫”,历代被奉为皇宫贡品。宁阳斗蟋以个头大、性情烈、弹跳力强、善斗、凶狠而驰名中外,品种繁多,有青、黄、紫、红、黑、白等6大类260多个品种,载入古谱的名贵品种有大黑青牙、蟹壳青、青麻头、铁头青背、琥珀青、黑头金赤、紫黄等。光绪占9只。1984年天津蟋蟀友谊赛、1989年上海蟋蟀大赛、1992年上海与天津对搞赛以及每年全国蟋蟀友谊大赛上,宁阳斗蟋力挫群雄,夺冠称王,引起了海内外蟋蟀爱好者的极大关注。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所长、中国蟋蟀协会会长吴继传教授,多次带领专家来宁阳考察,确认鲁南宁邑这片钙质褐土区,是繁衍中华斗蟋的“摇篮”、“蟋蟀圣地”,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蟋蟀资源和良种,是中华蟋蟀文化之故乡,并在国内外大型报刊书籍上做了专题介绍。每逢秋季,海内外蟋蟀爱好者云集宁阳,争捕抢购。每年接待六万多人次,年蟋蟀交易额数千万元以上。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宁阳县委、县政府对蟋蟀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高度重视,把斗蟋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成立了中国宁阳蟋蟀研究院,引导开发蟋蟀市场。使蟋蟀市场由原来的泗店镇土城(汉高祖元年建宁阳城旧址),辐射到县城、乡饮、磁窑、伏山、鹤山等10多个乡镇100多平方公里。斗蟋远销到港澳台、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为了弘扬中国蟋蟀文化,宁阳县定于每年九月六日至九日,举办“中华蟋蟀友谊大赛”,以大赛为载体,组织开展“中华蟋蟀研讨会”、“宁阳名虫展销会”、“泰山、曲阜、梁山、神童山旅游”等系列文化活动,被泰山国际登山节列为重点项目之一。

经济概况

宁阳县初步形成了以化工、煤炭、机械、轻纺、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支柱,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工业体系。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0多家。山东华阳农药化工集团2万吨 /年神农丹(涕灭威)生产装置世界第二、亚洲唯一;山东海化魁星化工公司三聚氰胺年生产规模4.2万吨,是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宁阳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油料生产大县、平原绿化先进县,并先后被国家和省、市列为粮食、棉花、花生、蔬菜、农作物良种、桑蚕、大枣、鲁西黄牛八大商品生产基地。蔬菜总产50万吨,蔬菜制种50多个品种,其中黄瓜制种占全国总需求量的70%;宁阳大枣历史悠久,驰名中外,年产量1000多

张这个姓氏在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名人?

中国道教创始宗师(张天师) 张道陵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武术宗师 张三丰三国时期最著名的将领之 张飞 张辽 张颌 张任中国历史上最著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