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金氏泥湖派现居何地?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9浏览:3收藏

请问:金氏泥湖派现居何地?,第1张

汉赐姓金,由来已久。序世传系,已往当追。情莫切于水源木本;礼莫重于收族敬宗。派衍一脉,绵千秋之绪统,延万世之流传,非谱何由而纪之。

远祖金天氏名挚,子穷奇,封共工尹城北裔之地,曰幽州。穷奇生富樊,富樊生傲伯,傲伯生庆父,庆父生叔微,叔微生子申,子申生武梨,武梨生康仲。(康仲为东夷郯氏国,子爵,因号郯子。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朝于鲁,昭公问少昊以鸟名官,其故何也?郯子对曰,吾祖也,我知之矣。昔黄帝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昊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吾祖少昊立,适凤鸟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是以有凤鸟氏、玄鸟氏,其次皆以鸟为氏。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而纪近,故为民师,命以民事,则不能名故也。仲尼闻其贤,求见郯子而问学焉公生伯休,伯休生达奚,达奚生八哈,八哈生乌嘛,乌嘛生嗒夷,嗒夷生花撒,花撒生律底,律底生忽哩,忽哩生遏闍,遏闍生阿里,阿里生吉刺,吉刺生日磾。

日磾公有功于天汉,武帝乃深信嘉之,始赐姓金,此我族姓氏之所由昉也。公字翁叔出负国玺,入侍帝帐,冠金貂蝉,取坚温以著忠勋之节,封秺侯,年九十三而终,谥敬侯。生子二:长赏、次建。赏与上官杰子安同为霍光婿。元凤六年(前75年)任太仆卿。嗣后霍氏谋危,赏去其妻,上书奏闻,帝善其忠拜封列侯,赐食邑百千户。赏公生子四:长文、次武。三伦四安,安公性刚直有大志,官任侍中封元侯,公生子四:长恒、次敞、三岑、四明。敞公于五凤四年擢侍中。时汉元帝年幼,公辅朝政,与萧望之、周堪、刘更生四人同参谋议,辅导左右。公生子三:长涉,次钦,三温。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涉袭封侍中,有禄车之宠;钦封京兆尹,以家世忠厚,迁金紫光禄大夫,历五年,因王莽践祚,退隐宝庆。钦公生子绍,绍生广,广生弘,弘生道,道生义,义生器,器生常,常生宗,宗生衍,累世以耘读理业。衍生砺。砺公落魄,不耽文学,喜修道术,后游毕山,见陈希夷炉裹烧丹药,讽之曰:食斯药可仙乎?希夷曰:炉裹名为药,壶中别有风。)砺生彦,彦公少孤贫,年二十别母,遍历寻父至华山,陈搏谓之曰:汝父金治大丹,为南极元君紫微真人矣。归而事母王氏尽孝。后母卒,庐于冢,泣血三年。南宋元嘉十五年(公元438年),郡守张通以彦孝闻于南朝宋,诏旌表其闾曰义门,拜骠骑将军、赐银青光禄大夫,迁广州都督事。升平元年(477),袁粲(420-477)书至广州,约举兵诛萧道成(南齐高帝),褚渊以其谋告道成,袁粲父子俱被诛于石头城。道成即发兵讨广州。彦公与子俊同举兵赴约,度庾岭至吉州。而萧道成兵亦至。合战三日,当是时也,天运更祚,死者不可胜数,尸骨遍野,兵马疲溃,击散败走,几被获。公乃与子俊潜遁,变姓名隐于巴丘之西善岭之北,依刘墨宝家而居焉,自谓刘绍。梁天监中(502-518)仍复以金姓。我族之发迹,谱牒详载自彦公始也。俊公生,仪子三:长朔,次宪,三思。其后俊公(16世)思归居宝庆(今湖南省邵阳市),仅以宪传系。宪生武,武生新,新生凤。凤娶之年,有柯木一岁五度开花之瑞,连生五子,名:仁,义,礼,智,信。仁任福州刺史;义居雒县为县尹,就卜居雒县之东;礼官国子监祭酒;智任荆州司马;信年十七岁任中书生,后拜祭酒,迁秘书监。凤感柯花之瑞,遂更名其地曰:“柯树坑”以识之。信生英,英生彰,彰生德,德生钦。钦少有才,同张说、徐坚、李述、赵点、贺知章、赵冬曦、冯德选、庾子元……等十八人于唐开元中(713-740)拜翰林侍御十八学士……。钦公生子二:长训、次戒。训公性爱林泉,卒谥靖节处士。戒分居嘉定县(今属上海市)。训公生子四:长镒、次鉴,三锜,四镠。俱以文学名世。鉴公生昭,昭生义,义生世文,梁乾化中(912),拜凤阁舍人,迁中书令。世文生子五:长渊,次渤,三清,四润,五滋。清公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兵(陈桥兵变)后分居洪坑。生子振,振生子二:长松,次柏。柏生夔,夔生子三:长玉,次琼,三环。环生声,声生绍,绍生念,念生承士,承生世荣,世荣生行。行公由洪坑迁徘山,为徘山基祖。行公生子四:长明斋,次德明,三德懋,四重斋。德懋公赘江西森塘陈氏,为森塘基祖也。公生子国宝。国宝生子七:长必昌,次必升,三守拙,四存拙,五若拙,六幼仁,七幼礼。惟若拙公同幼仁之子丹,中宋淳熙16年(公元1189年)乡试,官至御史,丹亦官礼部给事中。至此冠盖辐辏,赫赫火召 人耳目矣。而必升公生子三:长明淑,次富淑,三和淑。明淑生子四:长云道、次云瑞,、三云宗、四云远。而又仅长房传系。云道生子四:长景端,次义端,三智端,四惠端。智端生朝仪,朝仪生子四:长序穆,次序昭,三序爵,四序事。惟序爵公所生瞻沂为我泥湖基祖也。

瞻沂公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同序穆次子瞻澜、序昭三子瞻洛,商湖广沔阳。洛公卜居黄蓬山,惟我(黄蓬)基祖。瞻沂公卜居于此(沔阳)未几,转入监利泥湖,与高、童、黄、谢、李、严、张插记为巾票 ,田连阡陌,相传至今为八大姓焉。仅四传至声公(字名寰),始以本省籍贯,策名显达,被邻李害,断我基祖莹所来脉,声乃丧明(眼睛)一只,次年以腰痛亡。继此以后,俊秀其夭折,科第寥落,是岂祖宗之德泽于斯而罄欤,实山川之灵秀被害而歇也,不亦极盛之难继乎?逮至近代以来,虽门哀祚薄,乃簿极复而继,……文韬武略之才蔚起,为我族之幸也。厥后数年间,前有丽生公(沔城人)采芹于古复;后有复荣公泮游于月波,此又由困而亨之一机也。嗟呼!往古之勋贵,赫奕炳若日星,而后之光大门闾者,亦未有艾也,其能勿望于族中乎?岁甲子(1924)春,族以绩修之役,委之户首俊三,而俊三以此夙愿之事不辞其劳,然草创未定,竟赴白玉之昭!加之河泊为灾,一片热心尽,付诸涛神矣,是岂祖宗之无灵欤,抑后人之无禄欤?夫何使我族而至于此极也。迄今洪水既平,年谷方登,我族又复有志,奇工邀集,襄此盛举,咸以秉笔推余,余思分内之事理所当为,虽无此才能以堪重任,敢晏安处之负族众之婆心乎?犹是望洋兴嗟,恐难其有成功也,吁!弓冶箕裘,非谱何由明昭穆世系;非谱何由清宗族之功业德泽;非谱莫为之彰忠孝廉节;非谱莫为之分尊卑、辨亲疏、别长幼序;而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不几有先人之遗风焉。今余奉合族续修之命,草订成簿付之梓,致后世览斯谱者,得以知一脉之真传耳。倘嗣而续之,庶几无愧为孝子贤孙也夫。

泥湖日磾公六十五世孙鲁斋氏仲篪,薰沐敬序。(鲁斋氏,名兆璠,字仲篪,别号鲁斋)于民国十八年(1929)己巳仲秋上款谷旦

(编者按:编辑此序时,对少数坚深难懂之古字句,有所效正删订。——编者)

金氏清乾隆甲申族谱序

闻之善作者贵乎善,诚尤先贵乎善。继吾宗族谱自鸣秋公万历甲辰(1604)续后,至今百有余岁矣。不肖童蒙时,见家君子抚古谱常珍重于趋庭之下,每唤不肖言曰:古人有言:三代不修谱,以不孝论罪。吾族谱未续,兹己五世(按:古人以30年为一世),且前后损坏者多,吾书债未,酹无力倡举,难逃不孝之罪,尔宜继述之。不肖领命维维,而肄业诗书未暇,从事今岁,幸入胶庠,思承父志,有未能聊抄汇旧普,叙订本支世系,派由存之,以俟刊梓草创将成,不禁跃然曰:我祖在天之灵,百世来艾其在斯乎?奈家甚贫寒,雕梓未能,谨以藏之椟中,异日荷祖垂眷,免贻遗失之咎,斯亦幸矣。因思班固有云:族者聚也,可知子孙散处,近者异乡,远者异县,伯叔兄弟,道途遇,班行莫辨;其于聚之议,何居是以有普。而始祖以下,大宗小宗,孙联珠贯,且知某派有人焉,为忠孝也,为节义也,为理学文章也,用以激扬其志气,而感发其精神矣,稽家乘与考国吏,孰切?追慕宗祖与效法他人,孰易?则一篇之中典型具焉,又有出于联宗睦族之外者矣。吾家由柯林而培山,由培山而森塘,由森塘而赤谷,相继绳如示诸掌后之人,承先启后,上有以显,前人之大烈,下有以开百世之云祁,不至如正伦攀拙固之茔,崇韬拜子仪之墓,又不至苏公所谓途人,欧公所谓茫昧。昭穆之详序者,则斯谱之传,斯序之作,可以维持宗支而继善作善,成之统绪也是为序。

清乾隆甲申年嗣孙井辉氏 魁谨识

(编者按:魁是江西森塘人,此文作于乾隆甲申(1764)年秋。)

泥湖金氏乾隆丙寅族谱旧序

(节 录)

……予当览万姓总谱,所载普子百家,以及单复散姓,自唐虞三代以来,历朝所赐姓氏,莫不各有本源之所。自始因思各姓苗裔,家乘之远,宗族这繁者,莫不各有世代谱牒以联家派。惟余族谱莫观,由是询及户首,不惮绥悉以示曰:吾祖瞻沂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化仁乡六十二都,严康里森塘金一湾人氏。自明洪武八(1375)年,始迁湖广安陆府沔阳州。年未几转迁荆州府监利县泥湖垸,落籍金家塌开基创业。历四代至讳声字名寰,公始以本省籍贯,策名显达,被邻李忌害,郐谋含沙螫影,在吾基祖坟茔来龙,掘挖池坑三亩,深丈馀,截断龙胍,李人计就,名寰公丧明一支,次年以腰痛亡。继此以后,俊秀夭折。科第寂寥,加以兵燹燹屡经,水涝频仍,谱牒残阙久且遗失。数百馀年之间,子孙散处不一其地。幸萃居泥湖者,继继承承,雍雍睦睦,尚有先人遣风。近代以来,不无孝子慈孙,意欲纂修族谱,均有志未逮。汝等有志前人,纵不能溯流穷源,逐一详确。而泥湖一派,齿危髫秃,残编断简,犹有存者,又何仿以见所见,闻所闻者,编成谱牒,以俟后之子孙,作规模乎。维时不揣愚味,朝夕不远,先访前代名目,后清各房宗支,有源有委,有本有未,草编成簿,俾后世子孙,不至愈远愈忘耳,虽其中有得其名,而不知其所出,或知其人,而不知其所止,不知何名者,则以见闻有限,非遗漏之过也。

如此谅宗人,当为我原之。

嗣孙士前、士显等谨识

清乾隆丙寅年(1806)年夏

泥湖金氏清同治续修族谱序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固国所重也,而谱不为家所重哉甚矣。谱之不能己于修也,谱之不能缓于修也。余基祖瞻沂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森塘金一湾人氏,明洪武八年同瞻兰,瞻洛两公商湖广沔阳,洛公居黄蓬山。惟我祖卜居于此,遂以金家塌名其地焉,仅十传而至士前士显公,乃欣然倡举纂修,上逆基祖原籍,下清各房宗支,或迁居他乡,或承祧异姓皆不惮跋涉,查访草定。于清乾隆13年丙寅年(公元1674年)闻有原有委有本有未诚盛举也。越嘉庆甲子(公元1804年)又得祖璜德言两公复将草谱续修,凡我族类知派之流传,睹五世之亲尽,勿恃尊凌俾,勿倚富欺贫,雍雍睦睦不至以途人相视,迄今四百有余年矣。谱虽草订,语以始祖,则皆知同出一祖;而语以始祖,所自出则郝然,愧皇然也,是岂先代之失其传欤,亦有志未逮耳。道光甲辰(公元1844年)春,得江右贾客李其姓贸易泥湖迎龙殿,询及森塘金氏,而李人甚悉,言居比邻而兼世戚族。乃属余修书,得鸿便而寄之。是岁冬,果因李客之缘,始得江西森塘原普,方知其为我基祖所出之祖也,且亦知基祖所出之祖为森塘始祖者,肇自培山,为培山始祖也者。析自橡林为橡林始祖也者。析自宝庆而逆数千年以上之祖,莫非金氏祖耶。夫有祖而祖之,是为业,其祖非祖,而忘妄祖之是为诬其祖。予族始于金天少昊氏,至日磾公有功天汉武帝,赐姓金。厥后世系详载繁繁乎端如贯珠,较他族稍为之清析焉,其快幸为何如也。予等批阅原籍,见史士迭出,代不乏人:为忠孝也;为节义也,为理学文章也。而其昭令问于经嬴,佩徽章于策府,早已鹰扬盛世,鸿翥于江右矣。予等庇大椿之荫,当亦怀耀祖光宗之念,有不激扬其志气,感发其精神者乎?今者华胃遥而辰星则落矣,所幸椒聊蕃衍,生齿日众。远百宜昌、安陆、江南;近则姚老、千仓、谢仁,以及散而之四方者,不一而足。一旦条牵瓜蔓,揭渊源族此日样画菰卢,寿厥以万年,斯上足以光前烈,下足以开云倪矣。虽然谱之续,岂一人所能为哉。乃者率宗有长,如罔在纲,有条不紊,既有一人为之纲领,不可无人焉以辅翼之,仍仰群众多才共怀水木之思,协力同心,相与成此盛举,一大快事也。倘继起有人,续修斯谱,匪惟子似孙,续亲其亲而长其长之道,在是隍是远年烟后不得,如秦视伯兄而相失骨肉,吴称孟子而同姓婚姻,也谱之关于一家者,是亦重且大矣。朱子格训有云;报本之中,又报本追远之中也,又追远不其然乎?余不敏,敢以斯谱而粗(相)传焉,是所望于后之孝子慈孙。

彦公六十四十孙崇绣,彩高谨撰

清同治丁卯岁(1867年)

里仁口金氏族谱旧序(摘要)

窃惟家有谱,犹国之有史,史载一朝之治乱,谱纪一族之原委,是谱不可不修,而修谱亦不可不知祖宗所由来也。……至若伦所知者,应学公配童氏后赘印冢嘴许氏,为印嘴基祖。公生子遽,遽生子三:长一相,次一樟,三一迥。相迥两公仍居旧趾,惟樟公迁沔东里云口长河岭世系相传,由来已久。等而上之推其所祖,伦概不知也。幸道光年间泥湖中盛,贸易袁家口与堂兄礼贵谈及同姓又系同宗,既而中盛归,告诸景绣两公,而两公于伦之一支,犹恋七弗释,迨同治二(1863)年,景、绣公等携谱至家,伦披览之下,不胜雀跃由是以观江西原普,并泥湖支普。不徒知应学公名楚仕字应学,由泥湖赘印家嘴许氏而家焉,即楚仕公上之祖为忠孝者,则有彦公为节义者,则有俊公且为理学文章者,则有幼孜公:若拙公仕宦显达,代不乏人,历上下数千载,继续不绝,伦可一览而知其源流矣……。向使伦不得泥湖支普而泥湖不得江西原普,祖宗之原委伦恶习从而求,亦恶从而知之,伦又为得相与为之续修耶是为序。

清同治西卯(1867)年彦公四十七世孙礼伦敬叙

谢仁口金氏续修族谱旧序(摘要)

盖闻木也有本,本之深者枝必茂;水也有源,源者流远者流自长,而人之于族亦然……我基祖瞻沂公籍托江右森塘金一湾。洪武八年迁居湖北监利泥湖,越四百馀年……。而我祖一贵公,以泥湖地处低塌,辛其二子达公逵公,由泥湖迁沔南谢仁口要耳垸,取名金家湾,为其基祖。我谢仁口一支,知春露秋霜之有在也。当闻达公历传遗言曰:凡我后世子孙,务敦孝友,亲九族,力学勤耕,崇朴黜华,启迪后人勿恃强悍,而蹈非为,以贻前人羞。噫!我祖我宗之言犹在耳,而若子若孙岂可数典而忘之欤。

清同治丁卯(1867)年春月彦公四十八世孙崇位谨识

黄蓬山金氏族谱旧叙

嘉靖丙辰(1556)春,与达公、瓯公同登进士榜,迨叙同年齿录,一系浮梁人,一 系六安州人,余见其同姓而居系异,向其所分,皆未之答。及二兄退,各究源流,乃知六安州即浮梁县,羊九源之分羊九源,即达公所居之,英溪于是达公语瓯公曰,世有一姓而观面不相识者,由于族谱之不修,变迁异常,以至缌功之亲,未尝不相视为途人也。余与弟俱幸登第,其于祖宗功德,世代源流,可自吾辈而失哉。况念齐前有所问,曷持合族源流,以予其言于是二公偕至,谓余日前蒙问触,弟所思,今持源流以示兄,余曰:自休屠王归汉,长子日磾入侍武帝赐姓金氏,日在上左右目不忤视者三十余年,赐出人宫中,宫女不敢近,上欲纳其女后宫不肯,其笃慎如此,上尤异之,诏与霍光辅幼主赐金貂封秺侯。二子赏建俱嗣侯。赏子鳌为节度使居彭城,鳌子钦为京兆尹,钦子腾为左鸿翼,腾子镇为中郎,曾孙钟为大司徒,钟子琳官福州尹,琳子精为检点,精从子弘以明经,仕安帝,为京兆尹。民怀其德,请留。诏上许,又以玺书劳之,封银青光禄大夫,卒于官,遂家京兆,弘仲子夷为侍诏夷,仲子协为中郎,协子元济为中即令,无济孙鳞为弘农太守,鳞曾孙彪为长沙知府,彪孙珉为都慰,珉季子洪为内史,洪立孙伯奇为太尉,伯奇孙瑞为谏议大夫。瑞孙天秀为太宰,天秀子启为都统元帅,启曾孙郁为校慰都统元帅,郁孙汉中为尚书令。汉中子炤为节度使炤孙逾为衡州牧,逾立孙标为河东转运使,标子廷烈为江宁令,任徽州通判遂家新安。廷烈子皎字克明为夔州长史,克明子伦为汀州别驾,伦生四子日迁为彭泽慰日升为江南先锋,日进为唐状元,日安登咸通进士,为浮梁令,遭黄巢乱徙居南城筑险自守有功于民。浮梁建祠礼仪门,左官至检拔尚书右仆射。日安亦生子四人:长子叔彦龙袭梁令,讨贼亡阵以忠赠刑部尚书。次子叔虔任秘书监。三子叔润任右将军。四子叔迟亦袭龙浮梁(今江西景德镇)令四人遂家浮梁宫槐里,自此子孙繁茂卜迁不一,于是太常卿可封公为英溪之祖,可升公为锦溪之祖,太理许事可灿公为石岭胜汉建德之祖,可均公为休宁之祖。可成公为龙槎之祖,其余迁而又而不能枚举。至若登神童科者,志宜其人,登秋榜者,若有执绸九成楮孙应龙,日喧日俊,日璋,日琪,日森,日科,日坚,日雷,起 忠裕扬廷其人。登春榜者,鼎臣汝纯臣,从式从龙,去伪君卿君着君佐君杰曰梧曰举作砺时泽其人廷及我朝,达公大魁,天下瓯公又登榜首,蝉聊仕籍奕世屡登。而与子乡年兄孙龙公祖父忠烈者,更居其最余不能文敢为二兄叙。然余与二兄契洽极厚,而又于谱这重,有所取也。其曰一人之遗,四方之分,族最上也,累世忠孝,簪缨不绝,天厚报也。主臣相得,累膺诏诰,世罕有也。状记铭赞,出自名贤,祖德感也。策名仕版,传著彰彰,人难比也,谁谓祖德不与,日月争光,兄族谱不与天壤同人哉。二兄斯举,可以表前人之功德,可以振后人之书香,可联世县之涣散,可以昭太古之和风,异日有奋志青云,忠孝迭起,其余谱有光,余于二兄之所翼也。二兄之德不与祖德并重乎?故谨书以弃首。

赐进士及第加谏议大夫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充经筵日讲官会副总裁

古垸重修族谱序

自三代而下,世运递降,人心渐沦于浇漓然。 先代格言,暨者硕端方之士,取往昔嘉训懿行,倡率讽咏以启迪后进,庶返浇还醇,不致愈趋愈下也。余幼时入徐中丞公祠堂,览先生训族各文谱词,惟谆以亲爱济族,忠朴笃厚为法,以疏远离族,欺诈、薄恶为戒。彼父兄之教,既先则子弟之率自谨,故迄今犹不坠。世家遗风焉。余生长岳口,垂髫时,与翼皇实夫两兄共业莹窗尔。时余尚乳臭,徙知为古垸老家,竟未知老家之人文盛衰若何也。劂后妄干仕进,奔走燕赵,恒代播 郢、沔、荆、岳、历厥异域,几忘故里,两地睽违,不觉四十余载。近因修谱重归,虽桑梓实若异地,兄惊弟迈,弟叹兄老,面面相觑,扼腕而已未机,随兄步族众好,会见者耆种人,尚不乏人,遍阅子侄,观其面貌动静,察其行事出处,定其衷肠肝膈,又不能不为之欷歔也。大低人心泪没已久,不知祖宗遗训,又无者硕端方之士详述嘉言懿。行以庭训,后人彼冥顽寡识者,将何由而返浇还厚醇氏。然幸有诸兄春秋,颇高见广识,饶依然先哲典型,者硕端方辈也。及见余所携谱牒,追思失谱根源,不觉泪下。因命余重修,居余作文,令知木本水源之思,修身齐家之理。凡在兹土者,务要洗心涤虑,遵守名文,善必庆忧必吊老必敬,幼必慈,患必顾急必周,守望必相助,疾病必相持,不得倚强而凌弱,恃

富而狎贫,以长而忽幼,以诈而欺愚,以利而忘义,以私而废公,恪守家政,均为孝弟忠信之人,勉效礼义廉节之士,合一族若一家,合一家若一人,合千万人若一心。久而习焉,习而纯焉,不见异物而迁焉,则人品自正,直风俗益忠朴,家声自兴隆,将见耕者,田连阡陌,读者勉登仕籍,光于前而耀于后,扬乎近,而裕乎远,芳声流传于海内,大家并甲于天下。不惟诸兄名垂不朽,即愚弟亦有荣施耳。

沔邑一支谱序

古垸地先世之开基华山公。吾人之始祖,此古人尝思木本水源,须重慎终追远良有以也。吾族自思明、思聪二公迁居简家河数十年,鶊祖迁于云潭垸,又数十年。宏俊祖复迁于沔邑城,共百余年,奔走不暇,谱故未及详载。自明朝末年,世雅以兵火失谱,查明谱序,此宏选、宏蔚、宏俊诸公亦不得而知,遂姑著七世祖缺以备稽考、详录故也。至康熙二十年(1681),宏俊祖重修神像,倩工装金腹臓中所载,玳祖子思明、思聪乃知为七世祖者,即思明、思聪二公也。俊祖当时咏叹数语,著录谱牒,亦未措意详明,故后人亦不得识缺失来历。迨至吾祖纯如公,诵读为业,亦族中文人学士也,以七世尚属缺典,亦泪下伤心,故命吾父与堂伯父达,遍查根源,吾父与伯父不惮勤劳,往刘家场查明其户口,虽然蕃衍,而宗系亦未详集。次复往荆州,无如荆州子孙碉零,穷迫谋生不暇,谱于何有。吾祖吾父与伯父三大人,追思失谱根源,时时在念,刻刻不忘。至嘉庆十四年(1809),俊祖曾孙光赤,不幸弃世。且乏嗣,吾父与伯父诸人清点家物,见一小匮收积卷轴,乃有吾族支谱载立,始祖以下名目次弟不紊,吾父与伯父俱欣然自得,始带回抄录原本,传与族众,遵为典型,庶后世子孙,继继承承,百世永垂于勿替云。

嗣孙尚远谨序于民国十八年岁官己巳仲秋月上澣日谷旦

唐市续谱新序

原祖自景陵古院,至朱河而迁拖镇后移唐市,迄今历十一世。伯叔兄弟耕者耕,读者读,屈指不下数家矣。尔来伯父兰公恐世愈远,则族愈众,族愈众,则情愈疏。异日支分派别渐推渐远,势必有数忘祖,乱宗而渎族者爰呼。钦而谓之曰:吾祖递传本支墨谱,似详且悉宜付诸枣栗,以垂永远。凡族之有谱也,尊祖敬宗收族,胥于是乎。在第持一墨谱而不收族,将烈祖在天之灵奚以慰耶即吾祖在天之灵又奚以怏然而无限余年逾?七十,老无能为汝其为余代也可。钦应曰然然,亦有难焉者,钦闻自日磾公发迹,以及侍中涉公,旧称世族,由汉唐泪兹支庶繁衍,远而领南,陕右吴越荆楚江汉,一概无论及近而古院监沔,又闻先祖赐衍公所从出也。古垸始祖声振公,生文亮亮公生宝宝公生贵,贵公生彦文、彦武。文生玺、琢、璧、玹、王毛、珊六公。五公子孙均有支谱,惟琢公失传,或者衍为琢公后亦未可知。必谓衍为琢公后又难深信。盖先人第传,吾祖嫡出,盐漤公庶出,余祖母素忌监漤,阴以监漤其目,彦文公知之遂分陈祖母于岳镇。今核盐漤即玄璧,仕嘉鱼未归,则我辈之祖,非琢即玺可知矣。然无实迹可寻,不敢以某为祖,以某为非祖,致令祖非其祖,为不孝之尤。以赐衍公为始祖,俟后之子弟孙侄,其核实而祖之也胡不可。昔锹青不祖梁公,洪武不祖朱子,悉此志也。伯父其以钦方为何如?诸昆弟又当以钦言为何如?兰公闻之大喜,命诸昆弟协力赞襄,斯谱不久而成,谱既成,几我宗支来庆吊宜知相爱而相亲,动作云为,须当中规而中矩,讵可语言弗谦,忘乎其有长幼;品行弗正,忘乎其辱祖先;见利思讼,入室操戈,忘乎其为同室哉!善哉有子之言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辈诚能务本,则枝叶自然茂盛,将来子孙知必济济绵绵,永成巨族,希望熏名事业,丕振家声者,未始非斯谱之光无有耀也,合族共勉之。

奉伯父兰公厚钦厚植等谨撰。

于民国十八年岁官己巳仲秋月上澣日 旦

泥湖沂公十五世孙鲁齐氏仲篪重刊

第四篇 先贤传序

金 日 磾 传

日磾(音密低)字翁叔,本凶奴休屠王太子也。武帝元狩中,票骑将国霍去病将兵击凶奴右地,多斩首,虏获休屠王祭天金人。其夏,票骑复西过居延,攻祁连山,大克获。于是单于怨昆邪、休屠居西方多为汉所破,召其王欲诛之。昆邪、休屠(音:储)恐,谋降汉。休屠王后悔,昆邪王杀之,并将其众降汉。封昆邪王为列侯。日磾以父不降见杀,与母阏氏、弟伦俱没人宫,轮黄门养马,时年十四矣。

久之,武帝游宴见马,后宫满侧。日磾等数十人牵马过殿下,莫不窃视,至日磾独不敢。日磾长八尺二寸,容貌甚严,马又肥好,上异而问之,具以本状对。上奇焉,即日赐汤休衣冠,拜为马监,迁侍中驸马都慰光禄大夫。日磾既亲近,未尝有过失,上甚信爱之,赏赐累千金,出则骖乘,入侍左右。贵戚多窃怨,曰:陛下妄得一胡儿,反贵重之!上闻,愈厚焉。

日磾母教诲两子,甚有法度,上闻而嘉之。病死,诏图画於甘泉宫,署曰,“休屠王阏氏。”日磾每见画常拜,向之涕泣,然后乃去。日磾子二人皆爱,为帝弄儿,常在旁侧。弄儿或自后拥上项,日磾在前,见而目之(怒视)。弄儿走且啼曰:翁怒。上谓日磾何怒吾儿为?其后弄儿壮大,不谨,自殿下与宫人戏,日磾适见之,恶其*乱,遂杀弄儿。弄儿即日磾长子也。上闻之大怒,日磾顿首谢,具言所以杀弄儿状。上甚哀为之泣,已而心敬日磾。

初,莽何罗与江充相善,及充败卫太子,何罗弟通用诛太子时力战得封。后上知太子冤,乃夷灭充宗族党与。何罗兄弟惧及,遂谋为逆。日磾视其志意有非常,心疑之,阴独察其动静,与俱上下。何罗亦觉日磾意,以故久不得发。是时上行幸林光宫,(师古曰:秦之林光宫,胡亥所造,汉又於其旁起甘泉宫。)日磾小疾卧庐。何罗与通及小弟安成矫制夜出,共杀使者,发兵。明旦,上未起,何罗亡何从外入。日磾奏厕心动,立入坐内户下。须臾,何罗袖白刃从东箱上,见日磾,色变,走趋卧内欲入,行触宗瑟,僵。日磾得抱何罗,因传曰:莽何罗反!上惊起,左右拔刃欲格之,上恐并中日磾,止勿格。日磾捽胡投何罗殿下,得禽缚之,穷治皆伏辜。鹞(yao)是著忠孝节。

日磾自在左右,目不忤视者数十年。赐出宫女,不敢近。上欲内其女后宫,不肯。其笃慎如此,上尤奇异之。及上病,属霍光以辅少主,光让日磾。日磾曰:“臣外国人,且使匈奴轻汉。”于是遂为光副。光以女妻日磾子赏。初,武帝遗诏以讨莽何罗功封日磾为秺侯,日磾以帝少不受封。辅政岁余,病困,大将军光白封日磾,卧授印绶。一日,薨,赐葬具冢地,送以轻车介士,军陈至茂陵,諡 曰敬侯。

日磾两子:赏、建,/ca>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直至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则始于宋朝。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

  嫦娥奔月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这个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嫦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饰,使娥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 与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吴刚伐桂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在我国便传说这就是吴刚在伐桂。唐代,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桂树不仅高大,而且有一种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的砍下去 。

  玉兔入月宫

  相传有三位神仙变成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与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济助,唯有兔子束手无策。后来兔子说:“你们吃我的肉吧!”就跃入烈火中,将自己烧熟,神仙大受感动,把兔子送到月宫内,成了玉兔。

  玉兔捣药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天宫,它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儿,踏着云彩上天宫去。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兔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问旁边一位看守天门的天神。听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觉得嫦娥无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帮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多么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个女儿, 它立即飞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虽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这等于是割下它心头的肉啊!几个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道:“如果是我孤独地被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不同情她吗?孩子,我们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着泪,笑了。它们决定让最小的女儿去。

  小玉兔告别父母和姊妹们,到月宫陪伴嫦娥住了!

  玄宗漫游月宫

  在唐朝,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游夜宫的传说了。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各地月饼的传说

  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备祭品。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由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

  元朝末年,汉人打算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后来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到处散布流言,说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人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发觉里面藏着纸条,上面写着:“中秋夜,杀鞑子,迎义军!” 于是众人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是这样留下来的。

  无锡人中秋早晨一般都吃红烧玫瑰糖芋头,据说也与此有关。相传蒙古灭宋之后,民族压迫深重,汉人时刻都想反抗。有一年,大家约好中秋之夜一齐动手。为了厌胜,人们要吃红烧芋头,象征“鞑子”人头落地,这就是现在中秋节吃糖芋头的来历。

  这个传说在潮汕各地则变异为:当时元朝统治者规定,每户潮人家都要住一个蒙古兵,受汉人供养,监视汉人的行动,并且只允许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极了,便趁着中秋节吃月饼的机会,把相约举事的纸条,放在月饼馅子里。潮人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因此每至中秋,则以芋头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广东各地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据说是纪念元末杀鞑子的历史故事。中秋节杀鞑子后,便以其头祭月,后来改以芋头代替。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中秋宴俗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儿爷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 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袖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到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油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非凡。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部分少数民族的祭月拜月习俗

  中秋节还是是中国全民性的重大节日,不但汉族过中秋节,侗族、苗族、壮族、傣族、黎族、满族、朝鲜族、高山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扣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的“寻月”。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媳妇。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边向月亮求救。最后终于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宾榔、送茶订下婚约。

  阿细族“跳月”。阿细人过中秋的传统习惯是“跳月”。中秋之夜,从各个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开阔地,披纱的姑娘跳起来了,肩负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来了。然而,尤为撩人的还是那种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利为之动情动容。

  苗族“闹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象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高山族“赏月”居住在台湾省山区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悬、清辉洒满大地的时候,穿着民族盛装,围坐在一起载歌载舞,饮酒赏月,共享天伦之乐。

  1、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民间就已有为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高宗时,李靖出征匈奴,于中秋节凯旋而归,当时恰有一个吐蕃商人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随后分给群臣食之。若此说确实,这可能是中秋节分食月饼的开始。但“月饼”一词,最早是见于南宋吴自牧的红菱饼。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时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2、在河南南阳宛东社旗县一带,中秋节被村民成直接称为“八月十五”。这天下午,主妇要烙干饼。将白面掺水、炒熟的芝麻、盐、碎花椒叶和面,擀成薄如饺子皮、锅盖大小的薄饼,注意水不能加的太多,面要硬一些。上锅小火炕,炕出香味为止。干饼奇香扑鼻,和月饼配吃,一甜一咸。烙这种饼很耗时、费工夫,火不能太大,一个人一下午大约可烙15-20张,每人吃2-3张,馋嘴的小孩一次也不让吃多,以免伤胃。主妇按风俗还要为出嫁的姑娘、在外的儿子留上三五张。儿女回家后,母亲要将干饼放在柴火灶前将饼烤焦、加热,亲情在圆圆的干饼里凝聚。

王真香是九宫道的实际创立者。她生年不详,卒于同治六年(1867年)。十七岁跟从赵飞雄入教,时间可能在嘉庆末年(嘉庆二十二年是1817年)。赵飞雄死后,王真香与同村人李修正一起接续“走肖”办道,时间在庚子年即道光二十年(1840年)。一个称“无生老母”转达世为“当人老母”,一个称“先天爷”李廷玉转世为“先天佛”,道光年间活动在宁晋县,宣称道光之前为红阳世界,自道光起为白阳世界。壬子即咸丰二年(1852年)点场。咸丰七年(1857年),收李傻五为徒,为之取名“向善”,说他是后天佛即弥勒佛,三人共同办道:“先天佛名修正领他办道,弥勒佛李向善圣中起名”。咸丰八年(1858年),离开大平原第一次向西北太行山区转移,至井陉县苍岩山。

井陉县时属正定府,县治距正定府130里,距北京720里。四周与平山县、获鹿县、元氏县以及山西省乐平县、盂县、平定州接壤,为直晋两省交界处。境内多山岭,有凤凰山、苍岩山等山27个,岭13个。边界关隘连接,地形险要,仅关口就有娘子关等到至少八处,难进难出,交通十分不便。地瘠物贫,民生痛苦,“士苦于贫乏者多”,“农无旷土”,工因“山陬僻壤,技巧不聚,无所取资,精巧者少”,商因“民贫乏本,不能为之”。“衣无华靡,绅士韦布,庶民短衣,不能蔽体,甚至有冬无棉衣,夜乏衾枕,惟恃煤火御寒者”,“食唯糠菜,土庶类然。每至仲秋,采取豆藿及椒、桃、榆、槐树木等叶,腌渍在缸,以备冬月之需”。这里正是民间教门滋长、活动的好环境。自明代以来,井陉县邪教丛生。嘉靖二十三年,”妖人王廷臣习白莲社,烧香聚众。事发,下狱死”。至雍正年间,该县邪教甚多,以致修志者对庵观寺院,“概不敢载”,并发出以下慨叹:“……险设于地,守存乎人。若乃饥寒频仍,祸害滋生。所谓形胜之地,反为聚啸之穴。固国不以山溪。有味哉!有味哉!”

苍岩山“在县东南70里。隋妙阳公主证道处。层峦叠障,壁立万仞。桥楼结构空中,庙宇辉煌。崖里古木环围,烟云缥缈,宛如画图。”古人对它有如下赞誉:“五岳其秀揽一山,太行群峰唯苍山。”山门内依次为万仙堂、天王殿、桥楼殿、公主祠(所供主神一说为“三皇姑”,一说为隋朝公主“南阳公主”或“妙阳公主”)等隋代至清代的佛道建筑。该山历来为正统宗教圣地。

魏王氏等来此居住传教,一是要逃避官方注意,二是企图利用正统宗教庙观,为自己披上合法宗教的外衣。“李向善治大道苍岩山上,修的是太皇宫瑞聚天盘。李修正李向善水火转化,太阳佛太阴母治立人缘。修正佛他本是弥勒下传,向善佛他就是未来下天”。他们在凤凰山上修了古佛寺。

但好景不长咸丰十年(1860年),直隶总督带兵上山查看,“火烧了太皇宫瑞聚天盘。众头领保定府(时为直隶总督治所——引者注)坐了大狱,死的死,亡的亡,同受可怜。”李修正服毒命终。李向善被关了一个月释放,受嘱将天盘治起(对此,九宫道另有附会,说此事发生在李向善、李修正等移至五台山后的光绪二十四五年)。

李向善先是在正定府田姓家中活动了一段时间,然后受王真香之命,与王印忠二人去直晋交界处五台山考察,寻打容身之地:

“未来佛出保定无处投奔,十口人接到家普字相连。正定府安乾坤出头之日,众男女有下落心中欢喜。在正定安乾坤不能长久,老母说治后天五台高山。王印忠领未来查看宝地,他二人到五台同看周全。万圣寺倒塌了一片平地,老母说你二人在此身安。”

李向善与王印忠在五台山南山万圣寺废址上住了下来。魏王氏、崔奎、王镜等亦上山来。在佑国寺,由崔奎为李向善剃度,赐名“普济”:

“佑国寺遇教心开辟大道,向善佛为了僧落发收元。赐封为极乐寺丛林普济,批金囊造家谱未来法传。”

这是九宫道远离平原地带,向太行山深处进行的第二次战略转移。从此,五台山南山极乐寺成为九宫道的总中枢地,教内称之为“祖堂”。

五台山是全国著名四大佛教圣地之一,文殊菩萨的道场(四川峨嵋山为普贤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为地藏王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为观音菩萨道场),北中国的佛教教中心。山峦丛叠,峰回路转,青松翠柏,白云流水。环境优雅,庙寺林立,有藏传佛教,也有汉地佛教。地近京师,受清政府特殊优遇、保护。据说顺治帝出家在此。康熙、乾隆等清朝皇帝都曾前往观光拜佛。香客来自华北、东北、西北甚至华东、华南。魏王氏、李向善等由偏僻一隅的井陉县苍岩山转移至五台山,迈出了九宫道史上关键性的一步,也是与圣贤道相区别的重要一步:九宫道从此混迹于佛教丛林,以正统佛教名目出现,获取合法传教权,不但摆脱了自乾隆三十七年以来八卦教在华北平原一直被作为邪教受镇压的困境,求得了生存,而且可以借合法宗教之名,凭五台山佛教高层建瓴之势,四面开花,迅速传往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华东等前所未有的辽阔区域,获得发展;再者,九宫道从此打着五台山佛教的招牌,交结权贵,借以弘道,为清朝帝室皇族、文武百官祈福禳灾,走上与官司方相结合的道路。九宫道内传说:李向善在五台山被抓囚京内南监后,大显神通,西太后害怕,赐他圣旨一道、“金字造清”四字牌匾、御笔“真如自在”题字,让他回南山办道,大道开通。这当是九宫道借佛教之名依附官方、取得合法化的曲折反映。

移居五台山前后的十年间,即从咸丰七年(1857年)收李向善为徒,到同治六年(1867年)王真香死去,是九宫道的初创时期,也是清王朝内外交困、面临巨大生存危机的时期。太平天国起于南,夺去斗壁河山,太平天国北征军、捻军以及邱莘教军等兴于北,攻扰华北腹地,英法联军则由海路攻入京城,火烧圆明园。咸丰皇帝吓得逃出北京,死于热河。清王朝大有将亡之势。这种形势,为经乾嘉道三朝连续镇压而七零八散的八卦教提供了复兴的良机。王真香以一般教首和女性所罕见的魔力,将徒众们凝聚在一起,完成了九宫道的创立。她利用教内广泛流传的思想信仰,尤其是无生老母、先天爷(与儒童菩萨、孔子、弥勒佛合为收元祖李廷玉即刘佐臣之一体)信仰,真空家乡、三阳更替思想,先天中天后天、转世临凡观念,李廷玉故事,九宫八卦理论,以及锦囊、家谱等刘佐臣家族的正统标志,并结合其他民间文化传统,在舆论上、组织上为九宫道奠定了基础。

首先,她神化自己,自称为无生老母转世的“光玄母”:“无生母,另改现,光玄又还。”还说自己是人类始祖女娲佛七转,每一转都是民间所尊奉的女性:“我本是,女娲佛,红尘化显;

请问:金氏泥湖派现居何地?

汉赐姓金,由来已久。序世传系,已往当追。情莫切于水源木本;礼莫重于收族敬宗。派衍一脉,绵千秋之绪统,延万世之流传,非谱何由而纪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